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pdf

上传人:zhu****_FC 文档编号:1674807 上传时间:2018-07-03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80021045.7

申请日:

2010.05.13

公开号:

CN102421547A

公开日:

2012.04.18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21D 51/38申请日:20100513|||公开

IPC分类号:

B21D51/38; B65D17/28

主分类号:

B21D51/38

申请人:

皇冠包装技术公司

发明人:

H. 乔尔津帕; D. 方多姆; A. 索斯多; W. 柯克

地址:

美国伊利诺伊州

优先权:

2009.05.14 US 12/465894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代理人:

宋宝库;傅永霄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制造具有翼片的罐端的方法和工具,所述罐端具有定位在翼片的拉手下面的可移动部分。所述可移动部分可在第一向上位置与第二向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向上位置提供优良的罐端堆叠性能,而所述第二向下位置为消费者提供改善的手指可接近性能。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用于生产具有设置在翼片 (46) 下面的可移动部分 (14) 的罐端 (10) 的方法, 所 述方法包括 : 形成具有中心板 (18) 的罐端 (10) ; 在所述中心板 (18) 中形成可在向上位置与向下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分 (14), 所 述可移动部分 (14) 最初处于其向下位置 ; 约束所述罐端 (10) 的一部分, 使得所述中心板 (18) 的邻近于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的 一部分不被约束 ; 以及 当所述罐端 (10) 被约束时将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其向上位置。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方法, 还包括 : 将翼片 (46) 附接至所述罐端 (10), 所述翼片 (46) 具有定位在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的 上方的拉手部分 (58)。
3: 如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移动步骤包括移动工具使其与所述可移动 部分 (14) 接触以使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从向下位置移动到向上位置。
4: 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约束步骤期间, 所述罐端 (10) 在上工具 (84) 与下工具 (88) 之间被约束, 所述下工具 (88) 具有用于接触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的下 侧的凸起 (122)。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方法, 其中随着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被重整到向上位置, 所述上 工具 (84) 与邻近于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的所述中心板 (18) 的部分间隔开。
6: 一种用于生产具有设置在翼片 (46) 下面的可移动部分 (14) 的罐端 (10) 的方法, 所 述方法包括 : 形成具有中心板 (18) 的罐端 (10) ; 在中心板 (18) 中形成可在向上位置与向下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分 (14), 所述可 移动部分 (14) 最初处于其向下位置 ; 用约束工具 (80) 约束所述罐端 (10), 所述约束工具 (80) 包括挤压抵靠所述中心板 (18) 的上表面的上工具 (84) 以及挤压抵靠所述中心板 (18) 的底部表面的下工具 (88), 其 中当所述罐端 (10) 在所述上工具和下工具 (84, 88) 之间被约束时, 所述上工具 (84) 与邻 近于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的所述中心板 (18) 的一部分间隔开 ; 以及 当所述罐端 (10) 被约束时将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其向上位置。
7: 如权利要求 4 至 6 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其中 ( ⅰ ) 所述中心板 (18) 还包括凹入部 分 (62), ( ⅱ ) 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形成在所述凹入部分 (62) 中并且 ( ⅲ ) 随着所述上 工具 (84) 和下工具 (88) 约束所述罐端 (10), 所述上工具 (84) 与所述凹入部分 (62) 间隔 开。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上工具和下工具 (84, 88) 通过挤压抵靠所述中 心板 (18) 的自所述凹入部分 (62) 径向向外的一部分来约束所述罐端 (10)。
9: 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其中在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形成期间在所述 罐端 (10) 中靠近所述中心板 (18) 的周边处形成刻痕线 (34), 所述刻痕线 (34) 限定可打开 板部分 (38)。
10: 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罐端 (10) 形成为具有壁部分 (26)、 从所述壁部分 (26) 径向向内延伸的环形增强卷边 (22) 以及从所述环形增强卷边 (22) 径 2 向向内延伸的所述中心板 (18)。
11: 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 还包括 : 用可食产品装填罐体 ; 将所述罐端 (10) 缝合到所述罐体上 ; 以及 将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回向下位置, 所述移动响应于所述罐体内的产品的冷却 导致的内部负压而进行。
12: 一种用于约束和重整具有在罐端 (10) 的中心板 (18) 中形成的可移动部分 (14) 的 罐端 (10) 的工具 (80), 所述工具 (80) 包括 : 具有用于接触所述中心板 (18) 的顶部表面的第一接触表面 (94, 98) 的上工具 (84) ; 以及 具有用于接触所述中心板 (18) 的底部表面的凸起 (122) 和第二接触表面 (114, 118) 的下工具 (88) ; 其中 ( ⅰ ) 所述第一接触表面 (94, 98) 和所述第二接触表面 (114, 118) 挤压抵靠所 述中心板 (18) 从而约束所述罐端 (10), ( ⅱ ) 当所述罐端 (10) 通过所述上工具和下工具 (84, 88) 被约束时, 邻近于所述中心板 (18) 的可移动部分 (14) 的所述中心板 (18) 的一部 分与所述上工具 (84) 间隔开, 并且 ( ⅲ ) 所述凸起 (122) 接触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的下 侧, 从而使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从向下位置移动到向上位置。
13: 如权利要求 12 所述的工具 (80), 其中 ( ⅰ ) 所述罐端 (10) 的中心板 (18) 包括凹 入部分 (62), ( ⅱ ) 所述可移动部分 (14) 形成在所述凹入部分 (62) 中, 并且 ( ⅲ ) 所述 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从所述凹入部分 (62) 径向外侧挤压抵靠所述中心板 (18)。
14: 如权利要求 12 或 13 所述的工具 (80), 其中所述上工具 (84) 包括所述罐端 (10) 的可移动部分 (14) 上方的凹部 (102)。
15: 如权利要求 12 至 14 中任一项所述的工具 (80), 其中所述罐端 (10) 形成为具有壁 部分 (26)、 从所述壁部分 (26) 径向向内延伸的环形增强卷边 (22) 以及从所述环形增强卷 边 (22) 径向向内延伸的中心板 (18)。

说明书


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形成罐端的方法和工具。更具体地, 本发明涉及用于形成具有改 善的打开性能的罐端的方法和工具。背景技术
     在金属封装领域中, 用于金属罐的 “便于打开” 的端部是众所周知的。通常便于打 开的罐端包括拉动翼片和具有限定打开区域的刻痕线的大致平面的板。 为了打开具有便于 打开的罐端的罐, 使用者可提升拉动翼片的拉手从而启动刻痕线的破裂, 并且使用者随后 可拉所述翼片以部分或完全移除板的一部分, 从而形成孔口, 使用者可通过所述孔口获得 其内容物。
     通常, 拉动翼片的拉手与罐端板之间的间隙非常小。这种小间隙可能让使用者难 于抓住拉动翼片, 因为在拉动翼片下面可能没有足够间隙供使用者插入手指。 因此, 使用者 可能通常难于打开便于打开的罐。 具有设置在其翼片的拉手下面的可移动部分的罐端已由皇冠封装技术公 司 (Crown Packaging Technology,Inc.) 开发。这种罐端商业上称为 EasyliftTM 罐端, 所述 TM Easylift 罐端在美国专利申请 No.11 / 613909( 以申请号 US 2007 / 0108209 公布 ) 中 公开, 所述美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中。EasyliftTM 罐端具有可从向 上位置变形到向下位置的可移动部分 - 这两种状态在 US 2007 / 0108209 的图 2 中清楚地 示出。在向上位置, 罐端可更好地堆叠以便运输 ( 即在被附接至罐体之前 ), 但是在罐端与 翼片之间提供了极小的间隙或没有提供间隙。当变形到向下位置 ( 通常在被附接到罐体之 后 ) 时, 变形的可移动部分随后在翼片与罐端之间提供间隙以让使用者能够将他们的手指 与翼片接合并且打开罐。
     虽然可使用机械力使可移动部分变形到向下位置, 理想地, 所述向下位置采用穿 过罐端的压差来实现。例如, 在罐端被附接至罐体之前, 罐体装满热的可食产品。在附接了 罐端之后, 热的产品逐渐冷却下来并且接近环境温度。这种低温以及所产生的留存在容器 内部的蒸汽, 可导致低压期。容器内部的这种降低的压力可产生作用于可移动部分上的向 下的力 ( 即真空 ), 从而在不使用机械板推动器的情况下使可移动部分变形到向下位置。
     因为采用穿过罐端的压差使可移动部分变形到向下位置是理想的, 所以需要改进 的罐端和用于制造具有这种能力的罐端的方法。
     注释 : 术语 “罐” 和 “容器” 可互换地使用并且指代相同的物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生产具有设置在翼片下面的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方法。 进一步 地, 还公开了适于生产具有设置在翼片下面的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工具。
     独立权利要求 1 中公开了一种方法。在本发明的该方面, 可形成具有中心板的罐 端。可在向上位置与向下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分可在中心板中形成。在其形成之后,
     可移动部分可处于向下位置。罐端随后可通过约束工具来约束, 使得邻近于可移动部分的 中心板的部分不被约束。在以这种方式约束罐端时, 可移动部分可移动到向上位置。
     独立权利要求 6 中公开了另一方法。在本发明的该第二方面, 罐端可通过具有上 工具和下工具的约束工具来约束。上工具可挤压抵靠中心板的上表面, 而下工具可挤压抵 靠中心板的底部表面。当约束工具约束罐端时, 上工具可与邻近于可移动部分的中心板部 分间隔开。
     用于约束和重整具有在罐端的中心板中形成的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约束工具在 独立权利要求 12 中公开。在本发明的该第三方面, 约束工具可包括上工具和对应的下工 具。上工具可具有用于接触罐端的上表面的第一接触表面。下工具可具有用于接触罐端的 底部表面的凸起和第二接触表面。第一和第二表面可挤压抵靠罐端从而约束罐端。当罐端 通过上工具和下工具被约束时, 邻近于中心板的可移动部分的中心板部分可与上工具间隔 开。 当罐端以这种方式被约束时, 凸起可接触可移动部分的下侧, 从而使可移动部分从向下 位置移动到向上位置。
     特别是在附带于此并形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权利要求中列举了这些以及各种其 他优点和特征。然而,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其优点以及通过其使用而实现的目标, 应当 参阅形成本申请的另一部分的附图以及附带描述的主题, 在所述附图以及所描述的主题中 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 1 是描绘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 图 2A 是可移动部分处于向上位置的图 1 所示的罐端的剖视图 ; 图 2B 是可移动部分处于向下位置的图 1 所示的罐端的剖视图 ; 图 3A 是描绘在第一操作中形成罐端之后的罐端的俯视图 ; 图 3B 是描绘在第二操作中形成罐端之后的图 3A 的罐端的俯视图 ; 图 3C 是描绘在第三操作中形成罐端之后的图 3B 的罐端的俯视图 ; 图 3D 是描绘在第四操作中形成罐端之后的图 3C 的罐端的俯视图 ; 图 3E 是描绘翼片附接至罐端之后的图 3D 的罐端的俯视图 ; 图 4 是描绘具有在第四操作期间使用的上工具和下工具的约束工具的剖面的示意图 ; 图 5 是描绘具有在第四操作期间使用的上工具和下工具的另一约束工具的剖面的示 意图 ; 图 6 是描绘可与图 5 所示的约束工具一起使用的上工具的立体图 ; 图 7A 是描绘可与图 5 所示的约束工具一起使用的下工具的第一模具的实施方式的立 体图 ; 以及 图 7B 是描绘可与图 5 所示的约束工具一起使用的下工具的第二模具的实施方式的立 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此描述了用于罐端技术的优选结构和方法。 还描述了罐端以及采用这种技术制 造罐端的工具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地, 本发明包括在此未描述的其他罐端设计。某些罐端可具有设置在罐端的翼片下面的可移动部分。 可移动部分可在向上位置 与向下位置之间移动。这种罐端优选地制造成使得可移动部分在向上位置中。通过使可移 动部分在向上位置中, 罐端可更密集地堆叠以便装运。当罐端缝合到容器本体上从而形成 容器时, 可移动部分可移动到向下位置 ( 或机械地或通过采用内部负压 ) 以便在它们相应 的翼片下面形成间隙。这些间隙可允许使用者更容易地将手指插入到拉动翼片下面, 从而 提供改善的容器打开性能。
     图 1 示出了具有可移动部分 14 的罐端 10。如图所示, 罐端 10 具有中心板 18, 所 述中心板在其周边具有增强卷边 22。增强卷边 22 向上延伸到壁 26 中, 所述壁 26 径向向 外延伸以形成缝合板 30。罐端 10 中形成圆形刻痕线 34, 所述圆形刻痕线 34 向所述刻痕线 34 内限定可打开板部分 38。刻痕线 34( 一旦割断 ) 限定孔, 可穿过所述孔分送产品, 其中 可打开板部分 38 可从罐端 10 完全拆卸。为了加强中心板 18, 卷边 42 可设置在中心板 18 上。
     翼片 46 通过铆钉 50 附接至中心板 18。翼片 46 的第一端设置有鼻状部分 54, 所 述鼻状部分设置成邻近刻痕线 34。翼片 46 的反向端设置有环形物形式的拉手部分 58。
     如图 1、 2A 和 2B 所示, 可移动部分 14 可在中心板 18 的凹入部分 62 中形成并且在 其周边可包括向下倾斜的环状台阶 66。如图 2A 和 2B 所示, 可移动部分 14 可在图 2A 所示 的向上位置与图 2B 所示的向下位置之间回转。 罐端 10 通常在不同地点之间运输而稍后被固定至罐体 ( 即, 此时填装器将罐端附 接至罐体 )。优选地, 如图 2A 中所示, 在运输期间可移动部分 14 处于向上位置。当处于向 上位置时, 可移动部分 14 可具有在中心板 18 的底侧上限定凹部 70 的凸状轮廓。由此, 当 可移动部分 14 处于向上位置时罐端 10 可以最高效地堆叠, 因为凹部 70 为在下面的罐端的 翼片提供空间。
     一旦罐体装满产品, 罐端 10 就缝合到罐体上。缝合之后, 可移动部分 14 可回转返 回向下位置。为使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向下位置, 可施加大体上向下的力至可移动部分 14。所述力优选地源于穿过罐端 10 的压差, 其中罐端 10 的上侧 ( 容器的外部 ) 上的压力 高于罐端 10 的下侧 ( 容器的内部 ) 上的压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 所述力可源于施加到可 移动部分 14 的上侧的机械力。
     当处于如图 2B 所示的向下位置时, 可移动部分 14 可具有导致拉手部分 58 与可移 动部分 14 之间的间隙 Δh 的凹状轮廓。消费者应当会欢迎具有处于向下位置的可移动部 分 14 的容器, 因为所述结构使手指接近翼片的可能性最大化, 并且因此便于打开容器。环 状台阶 66 的存在可增加将可移动部分 14 上托回向上位置所需要的力。也就是说, 甚至当 容器受到邻近容器或其他物体的冲击、 或在高海拔运输时, 环状台阶 66 可提供防止可移动 部分 14 的不期望的上托的保证。以此方式, 环状台阶 66 有助于保持手指与用于包含这种 罐端 10 的容器的翼片 46 的下面的充分接近。
     在使用时, 消费者会将他们的手指与拉手部分 58 接合, 以便首先绕铆钉 50 向上抬 起翼片 46 从而使鼻状部分 54 启动刻痕线 34 的破裂。此后, 消费者可向后拉翼片 46 以传 导刻痕线 34 的剩余部分的撕裂, 并且导致可打开板部分 38 从罐端 10 移除。
     罐端 10 可由任何材料 - 例如铝或钢形成。例如, 罐端 10 可由 0.21mm 规格 DR550N 材料形成。图 3A-3E 示出了其形成操作中的每个之后的罐端 10。
     如图 3A 所示, 在第一形成操作之后, 罐端 10 包括在其周边具有增强卷边 22 的中 心板 18。如图所示, 增强卷边 22 向上延伸到壁 26 中, 而壁 26 径向向外延伸以形成缝合板 30。在该阶段, 中心板 18 可以是大体平面的。
     如图 3B 所示, 在第二形成操作之后, 刻痕线 34 紧邻增强卷边 22 在中心板 18 中形 成。
     如图 3C 所示, 在第三形成操作之后, 可移动部分 14 和卷边 42 在中心板 18 中形成。 通常, 可移动部分 14 形成在如图 2B 所示的向下位置中。
     然而, 因为罐端 10 通常以可移动部分 14 处于向上位置的状态运输, 所以可采用第 四操作以使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向上位置。关于这点, 如图 3D 所示, 可移动部分 14 在第 四操作期间移动到向上位置。此外, 在该操作期间, 中心板 18 中可形成额外的卷边 76。如 图所示, 卷边 76 可紧邻刻痕线 34 和铆钉 50 形成。
     如图 3E 所示, 在第五操作之后, 翼片 46 被附接至中心板 18。如图所示, 翼片 46 可 与铆钉 50 附接以便拉手部分 58 定位在可移动部分 14 的上方。在第六操作期间, 可去除翼 片 46 上形成的突刺。
     在图 3D 所示的第四操作期间, 可移动部分 14 被移动到向上位置, 罐端 10 通过约 束工具被约束。取决于使用的约束工具和约束罐端 10 的中心板 18 的方式, 罐端可具有不 同的操作参数。 也就是说, 在第四操作期间金属可被不同地延展, 以在类似状况下形成不同 地操作的罐端。图 4 和 5 描绘了可以在罐端 10 的第四形成操纵期间使用的两种不同的约 束工具。 如图 4 所示, 约束工具 80 包括上工具 84 和下工具 88。如图所示, 可在上工具 84 与下工具 88 之间约束罐端 10。随着罐端 10 被约束, 在中心板 18 中形成的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其向上位置。
     上工具 84 包括第一接触表面 94、 第二接触表面 98 和凹部 102。第一接触表面 94 与第二接触表面 98 挤压抵靠罐端 10 的中心板 18 的上表面。如图所示, 第二接触表面 98 比第一接触表面 94 向下延伸得更远并且接触中心板 18 的凹入部分 62, 包括中心板 18 直接 邻近于可移动部分 14 的部分。因此, 当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其向上位置时, 铰链 106 在直 接邻近于可移动部分 14 的点处形成。
     下工具 88 包括第一模具 108 和第二模具 110。第一模具 108 包括第一接触表面 114、 第二接触表面 118 和凹部 120。第一接触表面 114 和第二接触表面 118 挤压抵靠罐端 10 的中心板 18 的底部表面。如图所示, 第二接触表面 118 比第一接触表面 114 低并且接触 中心板 18 的凹入部分 62 的一部分。
     第二模具 110 定位在第一模具 108 的凹部 120 中。如图所示, 第二模具 110 包括 凸起 122。虽然罐端 10 通过上工具 84 和下工具 88 的相应接触表面 94、 98、 114、 118 被约 束, 但是凸起 122 接触可移动部分 14 的下侧从而使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向上位置。由上 工具 84 限定的凹部 102 为可移动部分 14 提供当其处于其向上位置时的间隙。
     示出的罐端 10 的直径是 73mm。使用约束工具 80 产生的罐端 10 包含一些操作参 数。例如, 一旦这种罐端 10 被缝合到罐体上, 可能需要大约 600 毫巴 (mbar) 的压力来使可 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其向下位置。此外, 一旦处于向下位置, 可能需要大约 600 毫巴 (mbar) 的压力来使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回其向上位置。
     图 5 描绘了另一约束工具, 所述约束工具可在第四操作期间使用。图 5 的约束工 具的操作模式与图 4 的不同, 所述不同的是在离可移动部分 14 比图 4 中横向更向外的位置 约束中心板 18。如图所示, 约束工具 180 包括上工具 184 和下工具 188。如图所示, 可在上 工具 184 与下工具 188 之间约束罐端 10。随着罐端 10 被约束, 在中心板 18 中形成的可移 动部分 14 移动到其向上位置。
     上工具 184 包括第一接触表面 194 和凹部 202。第一接触表面 194 挤压抵靠罐端 10 的中心板 18 的上表面。与图 4 的约束工具 80 相比较, 图 5 中的约束工具 180 的上工具 184 完全在所述中心板的凹入部分 62 的横向外侧约束中心板 18。实际上, 当在第四操作期 间使用约束工具 180 将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其向上位置时, 中心板 18 的约束效果小于使 用约束工具 80 时的约束效果。 当可移动部分 14 被使用约束工具 180 移动到其向上位置时, 铰链 206 在从可移动部分 14 的径向外侧点处形成。这种铰链 206 比当使用图 4 的约束工 具 80 时产生的铰链 106 在径向上更向外。
     下工具 188 包括第一模具 208 和第二模具 210。第一模具 208 包括第一接触表面 214、 第二接触表面 218 和凹部 220。第一接触表面 214 和第二接触表面 218 挤压抵靠罐端 10 的中心板 18 的底部表面。如图所示, 第二接触表面 218 比第一接触表面 214 低并且接触 中心板 18 的凹入部分 62 的一部分。 第二模具 210 定位在第一模具 208 的凹部 220 中。如图所示, 第二模具 210 包括 凸起 222。当罐端 10 被约束时, 凸起 222 接触可移动部分 14 的下侧, 从而使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向上位置。由上工具 184 限定的凹部 202 为可移动部分 14 提供当其处于其向上位 置时的间隙。
     使用约束工具 180 产生的罐端 10 包含一些操作参数, 所述操作参数可能与使用约 束工具 80 产生的罐端的操作参数不同。例如, 一旦这种罐端 10 被缝合到罐体上, 可能需 要大约 300 毫巴 (mbar) 的压力来使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到其向下位置, 从而提供手指接近 翼片下面的所需空间。此外, 一旦处于向下位置, 可能需要大约 600 毫巴 (mbar) 的压力来 使可移动部分 14 移动回其向上位置。通过生产仅需要大约 300 毫巴 (mbar) 的压力来使其 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向下位置的罐端, 在无需机械的板推动器的情况下, 导致下压的足量真 空能力增加。相应地, 采用通过容器的热容物产生的内部负压可更有效地使可移动部分移 动到其向下位置。因此, 因为其具有增加的能力来避免使用机械推动器将可移动部分移动 到向下位置, 从而提供手指接近翼片的下面所需空间, 所以这表现出通过使用约束工具 180 提供的减小的约束的优势。 使用容器的内部负压来将罐端的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其向下位置 的方法的示例在标题为 “装配便于打开的罐端的方法” 的美国临时申请 No.61 / 113490 中 被公开, 该临时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到本申请中。
     应当理解的是, 取决于许多因素 - 例如罐的内容物、 制造商和使用的材料, 使可移 动部分移动到其向下位置以及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其向上位置可能需要不同的压力。 无论 如何, 在没有机械推动器的情况下, 使用约束工具 180 产生的罐端可增加使可移动部分移 动到向下位置的可能性。此外, 使用约束工具 180 生产的罐端能够在高速缝合操作中缝合 到罐体上。
     图 6、 7A 和 7B 示出了可用于约束工具 180 的示例性上工具和下工具。因此, 图6 所示的上工具和图 7A 和 7B 所示的下工具将能够使罐端的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向上位置, 同
     时没有约束邻近于所述可移动部分的中心板部分。
     如图 6 所示, 上工具 250 包括第一接触表面 254 和凹部 258。如图所示, 凹部 258 可以是柱状的并且可被第一接触表面 254 环绕。换句话说, 第一接触表面 254 可从上工具 250 的外围边缘延伸至凹部 258。
     图 7A 示出了下工具的第一模具 270, 而图 7B 示出了下工具的第二模具 272。如图 7A 所示, 第一模具 270 包括第一接触表面 274、 第二接触表面 278 和凹部 282。第一接触表 面 274 可通过第一模具 270 的最上表面限定, 而第二接触表面可通过第一模具 270 中形成 的第二凹部 288 的表面限定。第二凹部 288 可构形成容纳罐端 10 的凹入部分, 以便在第四 成形操作期间不损坏罐端 10。凹部 282 可在第二凹部 288 中形成, 并且可构形成容纳或以 其他形式保持第二模具 272。
     如图 7B 所示, 第二模具 272 可构形成安装到第一模具 270 的凹部 282, 并且包括凸 起 296。当第二模具 272 被第一模具 270 的凹部 282 容纳时, 凸起 296 适于接触罐端的可移 动部分的底部表面。
     提供前面的描述是为了进行解释说明, 该描述不能被理解成限制本发明。尽管已 经参照优选实施方式或优选方法描述了本发明, 但是应当理解的是, 在此使用的词汇是描 述和说明词汇而非限制词汇。 此外, 尽管在此已参照特定结构、 方法和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 明, 但是本发明绝不限于在此公开的细节, 因为本发明延伸到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 有结构、 方法和使用。 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受益于本说明书的教导之后, 可对在此描 述的本发明做出许多改型, 并且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 下可以做出许多改变。此外, 所描述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任何特征可应用于在此描述的其他 实施方式。

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pdf(2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421547 A(43)申请公布日 2012.04.18CN102421547A*CN102421547A*(21)申请号 201080021045.7(22)申请日 2010.05.1312/465894 2009.05.14 USB21D 51/38(2006.01)B65D 17/28(2006.01)(71)申请人皇冠包装技术公司地址美国伊利诺伊州(72)发明人 H. 乔尔津帕 D. 方多姆A. 索斯多 W. 柯克(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代理人宋宝库 傅永霄(54) 发明名称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57) 摘要。

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于制造具有翼片的罐端的方法和工具,所述罐端具有定位在翼片的拉手下面的可移动部分。所述可移动部分可在第一向上位置与第二向下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向上位置提供优良的罐端堆叠性能,而所述第二向下位置为消费者提供改善的手指可接近性能。(30)优先权数据(85)PCT申请进入国家阶段日2011.11.14(86)PCT申请的申请数据PCT/EP2010/056628 2010.05.13(87)PCT申请的公布数据WO2010/130820 EN 2010.11.18(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2 页 说明书 6 页 附图 。

3、13 页CN 102421559 A 1/2页21.一种用于生产具有设置在翼片(46)下面的可移动部分(14)的罐端(1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形成具有中心板(18)的罐端(10);在所述中心板(18)中形成可在向上位置与向下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分(14),所述可移动部分(14)最初处于其向下位置;约束所述罐端(10)的一部分,使得所述中心板(18)的邻近于所述可移动部分(14)的一部分不被约束;以及当所述罐端(10)被约束时将所述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其向上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将翼片(46)附接至所述罐端(10),所述翼片(46)具有定位在所述可移动部分(14)的。

4、上方的拉手部分(58)。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移动步骤包括移动工具使其与所述可移动部分(14)接触以使所述可移动部分(14)从向下位置移动到向上位置。4.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在约束步骤期间,所述罐端(10)在上工具(84)与下工具(88)之间被约束,所述下工具(88)具有用于接触所述可移动部分(14)的下侧的凸起(122)。5.如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其中随着所述可移动部分(14)被重整到向上位置,所述上工具(84)与邻近于所述可移动部分(14)的所述中心板(18)的部分间隔开。6.一种用于生产具有设置在翼片(46)下面的可移动部分(14)的罐端(10)的方法,。

5、所述方法包括:形成具有中心板(18)的罐端(10);在中心板(18)中形成可在向上位置与向下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分(14),所述可移动部分(14)最初处于其向下位置;用约束工具(80)约束所述罐端(10),所述约束工具(80)包括挤压抵靠所述中心板(18)的上表面的上工具(84)以及挤压抵靠所述中心板(18)的底部表面的下工具(88),其中当所述罐端(10)在所述上工具和下工具(84,88)之间被约束时,所述上工具(84)与邻近于所述可移动部分(14)的所述中心板(18)的一部分间隔开;以及当所述罐端(10)被约束时将所述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其向上位置。7.如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

6、方法,其中()所述中心板(18)还包括凹入部分(62),()所述可移动部分(14)形成在所述凹入部分(62)中并且()随着所述上工具(84)和下工具(88)约束所述罐端(10),所述上工具(84)与所述凹入部分(62)间隔开。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上工具和下工具(84,88) 通过挤压抵靠所述中心板(18)的自所述凹入部分(62)径向向外的一部分来约束所述罐端(10)。9.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可移动部分(14)形成期间在所述罐端(10)中靠近所述中心板(18)的周边处形成刻痕线(34),所述刻痕线(34)限定可打开板部分(38)。10.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

7、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罐端(10)形成为具有壁部分(26)、从所述壁部分(26)径向向内延伸的环形增强卷边(22)以及从所述环形增强卷边(22)径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421547 ACN 102421559 A 2/2页3向向内延伸的所述中心板(18)。11.如前述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还包括:用可食产品装填罐体;将所述罐端(10)缝合到所述罐体上;以及将所述可移动部分(14)移动回向下位置,所述移动响应于所述罐体内的产品的冷却导致的内部负压而进行。12.一种用于约束和重整具有在罐端(10)的中心板(18)中形成的可移动部分(14)的罐端(10)的工具(80),所述工具(80)包括:。

8、具有用于接触所述中心板(18)的顶部表面的第一接触表面(94,98)的上工具(84);以及具有用于接触所述中心板(18)的底部表面的凸起(122)和第二接触表面(114,118)的下工具(88);其中()所述第一接触表面(94,98)和所述第二接触表面(114,118)挤压抵靠所述中心板(18)从而约束所述罐端(10),() 当所述罐端(10)通过所述上工具和下工具(84,88)被约束时,邻近于所述中心板(18)的可移动部分(14)的所述中心板(18)的一部分与所述上工具(84)间隔开,并且()所述凸起(122)接触所述可移动部分(14)的下侧,从而使所述可移动部分(14)从向下位置移动到向上。

9、位置。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工具(80),其中()所述罐端(10)的中心板(18)包括凹入部分(62),() 所述可移动部分(14)形成在所述凹入部分(62)中,并且()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表面从所述凹入部分(62)径向外侧挤压抵靠所述中心板(18)。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工具(80),其中所述上工具(84)包括所述罐端(10)的可移动部分(14)上方的凹部(102)。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工具(80),其中所述罐端(10)形成为具有壁部分(26)、从所述壁部分(26)径向向内延伸的环形增强卷边(22)以及从所述环形增强卷边(22)径向向内延伸的中心板(18)。权。

10、 利 要 求 书CN 102421547 ACN 102421559 A 1/6页4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形成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用于形成罐端的方法和工具。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形成具有改善的打开性能的罐端的方法和工具。背景技术0002 在金属封装领域中,用于金属罐的“便于打开”的端部是众所周知的。通常便于打开的罐端包括拉动翼片和具有限定打开区域的刻痕线的大致平面的板。为了打开具有便于打开的罐端的罐,使用者可提升拉动翼片的拉手从而启动刻痕线的破裂,并且使用者随后可拉所述翼片以部分或完全移除板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孔口,使用者可通过所述孔口获得其内容物。0003 通常,拉动翼片的拉手与。

11、罐端板之间的间隙非常小。这种小间隙可能让使用者难于抓住拉动翼片,因为在拉动翼片下面可能没有足够间隙供使用者插入手指。因此,使用者可能通常难于打开便于打开的罐。0004 具有设置在其翼片的拉手下面的可移动部分的罐端已由皇冠封装技术公司(Crown Packaging Technology,Inc.)开发。这种罐端商业上称为EasyliftTM罐端,所述EasyliftTM罐端在美国专利申请No.11613909(以申请号US 20070108209公布)中公开,所述美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申请中。EasyliftTM罐端具有可从向上位置变形到向下位置的可移动部分-这两种状态在US 2。

12、0070108209的图2中清楚地示出。在向上位置,罐端可更好地堆叠以便运输(即在被附接至罐体之前),但是在罐端与翼片之间提供了极小的间隙或没有提供间隙。当变形到向下位置(通常在被附接到罐体之后)时,变形的可移动部分随后在翼片与罐端之间提供间隙以让使用者能够将他们的手指与翼片接合并且打开罐。0005 虽然可使用机械力使可移动部分变形到向下位置,理想地,所述向下位置采用穿过罐端的压差来实现。例如,在罐端被附接至罐体之前,罐体装满热的可食产品。在附接了罐端之后,热的产品逐渐冷却下来并且接近环境温度。这种低温以及所产生的留存在容器内部的蒸汽,可导致低压期。容器内部的这种降低的压力可产生作用于可移动部。

13、分上的向下的力(即真空),从而在不使用机械板推动器的情况下使可移动部分变形到向下位置。0006 因为采用穿过罐端的压差使可移动部分变形到向下位置是理想的,所以需要改进的罐端和用于制造具有这种能力的罐端的方法。0007 注释:术语“罐”和“容器”可互换地使用并且指代相同的物品。发明内容0008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生产具有设置在翼片下面的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方法。进一步地,还公开了适于生产具有设置在翼片下面的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工具。0009 独立权利要求1 中公开了一种方法。在本发明的该方面,可形成具有中心板的罐端。可在向上位置与向下位置之间移动的可移动部分可在中心板中形成。在其形成之后,说 明 书C。

14、N 102421547 ACN 102421559 A 2/6页5可移动部分可处于向下位置。罐端随后可通过约束工具来约束,使得邻近于可移动部分的中心板的部分不被约束。在以这种方式约束罐端时,可移动部分可移动到向上位置。0010 独立权利要求6中公开了另一方法。在本发明的该第二方面,罐端可通过具有上工具和下工具的约束工具来约束。上工具可挤压抵靠中心板的上表面,而下工具可挤压抵靠中心板的底部表面。当约束工具约束罐端时,上工具可与邻近于可移动部分的中心板部分间隔开。0011 用于约束和重整具有在罐端的中心板中形成的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约束工具在独立权利要求12中公开。在本发明的该第三方面,约束工具可包。

15、括上工具和对应的下工具。上工具可具有用于接触罐端的上表面的第一接触表面。下工具可具有用于接触罐端的底部表面的凸起和第二接触表面。第一和第二表面可挤压抵靠罐端从而约束罐端。当罐端通过上工具和下工具被约束时,邻近于中心板的可移动部分的中心板部分可与上工具间隔开。当罐端以这种方式被约束时,凸起可接触可移动部分的下侧,从而使可移动部分从向下位置移动到向上位置。0012 特别是在附带于此并形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权利要求中列举了这些以及各种其他优点和特征。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优点以及通过其使用而实现的目标,应当参阅形成本申请的另一部分的附图以及附带描述的主题,在所述附图以及所描述的主题中示出和描述。

16、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说明0013 图1是描绘具有可移动部分的罐端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A是可移动部分处于向上位置的图1所示的罐端的剖视图;图2B是可移动部分处于向下位置的图1所示的罐端的剖视图;图3A是描绘在第一操作中形成罐端之后的罐端的俯视图;图3B是描绘在第二操作中形成罐端之后的图3A的罐端的俯视图;图3C是描绘在第三操作中形成罐端之后的图3B的罐端的俯视图;图3D是描绘在第四操作中形成罐端之后的图3C的罐端的俯视图;图3E是描绘翼片附接至罐端之后的图3D的罐端的俯视图;图4是描绘具有在第四操作期间使用的上工具和下工具的约束工具的剖面的示意图;图5是描绘具有在第四操作期间使用的上。

17、工具和下工具的另一约束工具的剖面的示意图;图6是描绘可与图5所示的约束工具一起使用的上工具的立体图;图7A是描绘可与图5所示的约束工具一起使用的下工具的第一模具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以及图7B是描绘可与图5所示的约束工具一起使用的下工具的第二模具的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0014 在此描述了用于罐端技术的优选结构和方法。还描述了罐端以及采用这种技术制造罐端的工具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地,本发明包括在此未描述的其他罐端设计。说 明 书CN 102421547 ACN 102421559 A 3/6页60015 某些罐端可具有设置在罐端的翼片下面的可移动部分。可移动部分可在向上位置与向下位置之间移。

18、动。这种罐端优选地制造成使得可移动部分在向上位置中。通过使可移动部分在向上位置中,罐端可更密集地堆叠以便装运。当罐端缝合到容器本体上从而形成容器时,可移动部分可移动到向下位置(或机械地或通过采用内部负压)以便在它们相应的翼片下面形成间隙。这些间隙可允许使用者更容易地将手指插入到拉动翼片下面,从而提供改善的容器打开性能。0016 图1示出了具有可移动部分14的罐端10。如图所示,罐端10具有中心板18,所述中心板在其周边具有增强卷边22。增强卷边22向上延伸到壁26中,所述壁26径向向外延伸以形成缝合板30。罐端10中形成圆形刻痕线34,所述圆形刻痕线34向所述刻痕线34内限定可打开板部分38。。

19、刻痕线34(一旦割断)限定孔,可穿过所述孔分送产品,其中可打开板部分38可从罐端10完全拆卸。为了加强中心板18,卷边42可设置在中心板18上。0017 翼片46通过铆钉50附接至中心板18。翼片46的第一端设置有鼻状部分54,所述鼻状部分设置成邻近刻痕线34。翼片46的反向端设置有环形物形式的拉手部分58。0018 如图1、2A和2B所示,可移动部分14可在中心板18的凹入部分62中形成并且在其周边可包括向下倾斜的环状台阶66。如图2A和2B所示,可移动部分14可在图2A所示的向上位置与图2B所示的向下位置之间回转。0019 罐端10通常在不同地点之间运输而稍后被固定至罐体(即,此时填装器将。

20、罐端附接至罐体)。优选地,如图2A中所示,在运输期间可移动部分14处于向上位置。当处于向上位置时,可移动部分14可具有在中心板18的底侧上限定凹部70的凸状轮廓。由此,当可移动部分14处于向上位置时罐端10可以最高效地堆叠,因为凹部70为在下面的罐端的翼片提供空间。0020 一旦罐体装满产品,罐端10就缝合到罐体上。缝合之后,可移动部分14可回转返回向下位置。为使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向下位置,可施加大体上向下的力至可移动部分14。所述力优选地源于穿过罐端10的压差,其中罐端10的上侧(容器的外部)上的压力高于罐端10的下侧(容器的内部)上的压力。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力可源于施加到可移动部分1。

21、4的上侧的机械力。0021 当处于如图2B所示的向下位置时,可移动部分14可具有导致拉手部分58与可移动部分14之间的间隙h的凹状轮廓。消费者应当会欢迎具有处于向下位置的可移动部分14的容器,因为所述结构使手指接近翼片的可能性最大化,并且因此便于打开容器。环状台阶66的存在可增加将可移动部分14上托回向上位置所需要的力。也就是说,甚至当容器受到邻近容器或其他物体的冲击、或在高海拔运输时,环状台阶66可提供防止可移动部分14的不期望的上托的保证。以此方式,环状台阶66有助于保持手指与用于包含这种罐端10的容器的翼片46的下面的充分接近。0022 在使用时,消费者会将他们的手指与拉手部分58接合,。

22、以便首先绕铆钉50向上抬起翼片46从而使鼻状部分54启动刻痕线34的破裂。此后,消费者可向后拉翼片46以传导刻痕线34的剩余部分的撕裂,并且导致可打开板部分38从罐端10移除。0023 罐端10可由任何材料-例如铝或钢形成。例如,罐端10可由0.21mm规格DR550N材料形成。图3A-3E示出了其形成操作中的每个之后的罐端10。说 明 书CN 102421547 ACN 102421559 A 4/6页70024 如图3A所示,在第一形成操作之后,罐端10包括在其周边具有增强卷边22的中心板18。如图所示,增强卷边22向上延伸到壁26中,而壁26径向向外延伸以形成缝合板30。在该阶段,中心板。

23、18可以是大体平面的。0025 如图3B所示,在第二形成操作之后,刻痕线34紧邻增强卷边22在中心板18中形成。0026 如图3C所示,在第三形成操作之后,可移动部分14和卷边42在中心板18中形成。通常,可移动部分14形成在如图2B所示的向下位置中。0027 然而,因为罐端10通常以可移动部分14处于向上位置的状态运输,所以可采用第四操作以使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向上位置。关于这点,如图3D所示,可移动部分14在第四操作期间移动到向上位置。此外,在该操作期间,中心板18中可形成额外的卷边76。如图所示,卷边76可紧邻刻痕线34和铆钉50形成。0028 如图3E所示,在第五操作之后,翼片46被附。

24、接至中心板18。如图所示,翼片46可与铆钉50附接以便拉手部分58定位在可移动部分14的上方。在第六操作期间,可去除翼片46上形成的突刺。0029 在图3D所示的第四操作期间,可移动部分14被移动到向上位置,罐端10通过约束工具被约束。取决于使用的约束工具和约束罐端10的中心板18的方式,罐端可具有不同的操作参数。也就是说,在第四操作期间金属可被不同地延展,以在类似状况下形成不同地操作的罐端。图4和5描绘了可以在罐端10的第四形成操纵期间使用的两种不同的约束工具。0030 如图4所示,约束工具80包括上工具84和下工具88。如图所示,可在上工具84与下工具88之间约束罐端10。随着罐端10被约。

25、束,在中心板18中形成的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其向上位置。0031 上工具84包括第一接触表面94、第二接触表面98和凹部102。第一接触表面94与第二接触表面98挤压抵靠罐端10的中心板18的上表面。如图所示,第二接触表面98比第一接触表面94向下延伸得更远并且接触中心板18的凹入部分62,包括中心板18直接邻近于可移动部分14的部分。因此,当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其向上位置时,铰链106在直接邻近于可移动部分14的点处形成。0032 下工具88包括第一模具108和第二模具110。第一模具108包括第一接触表面114、第二接触表面118和凹部120。第一接触表面114和第二接触表面118挤压抵靠。

26、罐端10的中心板18的底部表面。如图所示,第二接触表面118比第一接触表面114低并且接触中心板18的凹入部分62的一部分。0033 第二模具110定位在第一模具108的凹部120中。如图所示,第二模具110包括凸起122。虽然罐端10通过上工具84和下工具88的相应接触表面94、98、114、118被约束,但是凸起122接触可移动部分14的下侧从而使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向上位置。由上工具84限定的凹部102为可移动部分14提供当其处于其向上位置时的间隙。0034 示出的罐端10的直径是73mm。使用约束工具80产生的罐端10包含一些操作参数。例如,一旦这种罐端10被缝合到罐体上,可能需要大约。

27、600毫巴(mbar)的压力来使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其向下位置。此外,一旦处于向下位置,可能需要大约600毫巴(mbar)的压力来使可移动部分14移动回其向上位置。说 明 书CN 102421547 ACN 102421559 A 5/6页80035 图5描绘了另一约束工具,所述约束工具可在第四操作期间使用。图5的约束工具的操作模式与图4的不同,所述不同的是在离可移动部分14比图4中横向更向外的位置约束中心板18。如图所示,约束工具180包括上工具184和下工具188。如图所示,可在上工具184与下工具188之间约束罐端10。随着罐端10被约束,在中心板18中形成的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其向上位。

28、置。0036 上工具184包括第一接触表面194和凹部202。第一接触表面194挤压抵靠罐端10的中心板18的上表面。与图4的约束工具80相比较,图5中的约束工具180的上工具184完全在所述中心板的凹入部分62的横向外侧约束中心板18。实际上,当在第四操作期间使用约束工具180将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其向上位置时,中心板18的约束效果小于使用约束工具80时的约束效果。当可移动部分14被使用约束工具180移动到其向上位置时,铰链206在从可移动部分14的径向外侧点处形成。这种铰链206比当使用图4的约束工具80时产生的铰链106在径向上更向外。0037 下工具188包括第一模具208和第二模具2。

29、10。第一模具208包括第一接触表面214、第二接触表面218和凹部220。第一接触表面214和第二接触表面218挤压抵靠罐端10的中心板18的底部表面。如图所示,第二接触表面218比第一接触表面214低并且接触中心板18的凹入部分62的一部分。0038 第二模具210定位在第一模具208的凹部220中。如图所示,第二模具210包括凸起222。当罐端10被约束时,凸起222接触可移动部分14的下侧,从而使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向上位置。由上工具184限定的凹部202为可移动部分14提供当其处于其向上位置时的间隙。0039 使用约束工具180产生的罐端10包含一些操作参数,所述操作参数可能与使用约。

30、束工具80产生的罐端的操作参数不同。例如,一旦这种罐端10被缝合到罐体上,可能需要大约300毫巴(mbar)的压力来使可移动部分14移动到其向下位置,从而提供手指接近翼片下面的所需空间。此外,一旦处于向下位置,可能需要大约600毫巴(mbar)的压力来使可移动部分14移动回其向上位置。通过生产仅需要大约300毫巴(mbar)的压力来使其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向下位置的罐端,在无需机械的板推动器的情况下,导致下压的足量真空能力增加。相应地,采用通过容器的热容物产生的内部负压可更有效地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其向下位置。因此,因为其具有增加的能力来避免使用机械推动器将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向下位置,从而提供手指接近。

31、翼片的下面所需空间,所以这表现出通过使用约束工具180提供的减小的约束的优势。使用容器的内部负压来将罐端的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其向下位置的方法的示例在标题为“装配便于打开的罐端的方法”的美国临时申请No.61113490中被公开,该临时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到本申请中。0040 应当理解的是,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罐的内容物、制造商和使用的材料,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其向下位置以及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其向上位置可能需要不同的压力。无论如何,在没有机械推动器的情况下,使用约束工具180产生的罐端可增加使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向下位置的可能性。此外,使用约束工具180生产的罐端能够在高速缝合操作中缝合到罐体上。。

32、0041 图6、7A和7B示出了可用于约束工具180的示例性上工具和下工具。因此,图6所示的上工具和图7A和7B所示的下工具将能够使罐端的可移动部分移动到向上位置,同说 明 书CN 102421547 ACN 102421559 A 6/6页9时没有约束邻近于所述可移动部分的中心板部分。0042 如图6所示,上工具250包括第一接触表面254和凹部258。如图所示,凹部258可以是柱状的并且可被第一接触表面254环绕。换句话说,第一接触表面254可从上工具250的外围边缘延伸至凹部258。0043 图7A示出了下工具的第一模具270,而图7B示出了下工具的第二模具272。如图7A所示,第一模具。

33、270包括第一接触表面274、第二接触表面278和凹部282。第一接触表面274可通过第一模具270的最上表面限定,而第二接触表面可通过第一模具270中形成的第二凹部288的表面限定。第二凹部288可构形成容纳罐端10的凹入部分,以便在第四成形操作期间不损坏罐端10。凹部282可在第二凹部288中形成,并且可构形成容纳或以其他形式保持第二模具272。0044 如图7B所示,第二模具272可构形成安装到第一模具270的凹部282,并且包括凸起296。当第二模具272被第一模具270的凹部282容纳时,凸起296适于接触罐端的可移动部分的底部表面。0045 提供前面的描述是为了进行解释说明,该描述。

34、不能被理解成限制本发明。尽管已经参照优选实施方式或优选方法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词汇是描述和说明词汇而非限制词汇。此外,尽管在此已参照特定结构、方法和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绝不限于在此公开的细节,因为本发明延伸到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结构、方法和使用。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受益于本说明书的教导之后,可对在此描述的本发明做出许多改型,并且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做出许多改变。此外,所描述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任何特征可应用于在此描述的其他实施方式。说 明 书CN 102421547 ACN 102421559 A 1/13页10图 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421547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基本上无切削的金属机械加工;金属冲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