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书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网格状(mesh)合金 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显示器是结合感测技术及显示技术所形成的一种输入/输出装置, 普遍使用于电子装置中,例如可携式及手持式电子装置。
电容式触控面板是一种常用的触控面板,其利用电容耦合效应以侦测 触碰位置。当手指触碰电容式触控面板的表面时,相应位置的电容量会受 到改变,因而可以侦测到触碰位置。
传统触控面板的制造一般使用高温工艺,并使用氧化铟锡(ITO)以形 成触控电极于玻璃基板上。传统触控面板的阻抗值无法有效降低,且无法 显著提高穿透度。此外,俯视触控面板时具有可视度,产生视觉上的痕迹 (trace)现象。再者,传统触控面板还有其他的缺点,例如厚度无法有效 降低、工艺复杂等。
因此亟需提出一种新颖的触控面板,用以改善传统触控面板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新型结构的具有网格状(mesh) 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适于低温工艺,且 具有低阻抗、高穿透率与视觉不可视,并且还可降低触控面板厚度且简化 工艺,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及第 二电极。该第一电极包含二个透明导电层,中间夹有一个合金层。该第二 电极并行或堆叠于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也包含二个透明导电层,中间夹有 一个合金层。该第一电极或该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网格。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或该第 二电极的透明导电层包含金属氧化物。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金属氧化物包含 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铝(AZO)或氧化锡锑(ATO)。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或该第 二电极的透明导电层包含纳米金属线。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纳米金属线包含 纳米银线或纳米铜线。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或该第 二电极的合金层包含银合金或铜合金。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每一个该网格的宽 度为5~50微米。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每一个该网格的开 口率(opening ratio)表示为axb,其中a与b为网格开口的边长,其值 为50~400微米。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还包括覆盖层,其下设 有该第一电极,且该第二电极借由一透明绝缘层而堆叠于该第一电极。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覆盖层包括玻璃、 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三醋酸纤维素(TAC)、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 苯乙烯(PS)或环烯烃共聚合物(COC)。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还包括覆盖层,其下设 有并行于同一平面的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覆盖层包括玻璃、 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三醋酸纤维素(TAC)、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聚 苯乙烯(PS)或环烯烃共聚合物(COC)。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还包括走线,设置于该 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的同一平面。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与该第 二电极并行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片之上。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与该第 二电极并行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片与液晶层之间。
前述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其中该第一电极与该第 二电极分别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彩色滤光片之上与之下。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 案,本发明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 效果:本发明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适于低温工艺,且具 有低阻抗、高穿透率与视觉不可视,并且还可降低触控面板厚度且简化工 艺。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 包括: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包含二个透明导电层,中间夹有一 个合金层;第二电极包含二个透明导电层,中间夹有一个合金层。第二电 极并行或堆叠于第一电极。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包括多个网格。本发明在 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 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 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 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 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的 局部俯视图。
图1AA是显示图1A的局部放大图。
图1B是显示图1A沿剖面线1B-1B’的剖视图。
图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的剖 视图。
图3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显示器 的剖视图。
图4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显示器 的剖视图。
图5是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显示器 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 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 电极的触控面板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1A是显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具有网格状(mesh)合金触控电极的触 控面板100的局部俯视图,图1AA是显示图1A的局部放大图,图1B是显 示图1A沿剖面线1B-1B’的剖视图。为了便于说明,图式仅显示本发明实 施例相关的组成元件。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各种现有触控面 板的架构而加入其他的元件。在本说明书中,方向“上”是指向触碰位置, 方向“下”则是背向触碰位置或指向显示模块(未显示)。
请参阅图1A、图1AA与图1B所示,在覆盖层11之下形成有第一电极 12,例如接收(receive)电极(又称为Rx电极),其沿第一方向(例如水 平方向)排列。在第一电极12之下形成有第二电极14,例如发射(transmit) 电极(又称为Tx电极),其沿第二方向(例如垂直方向)排列。第一电极 12与第二电极14之间设有透明绝缘层13,用以电性隔离。
根据本实施例的特征之一,如图1B所示,第一电极12采用叠构式 (stacked)架构,其主要包含二个透明导电层(也即上透明导电层121与 下透明导电层123),二者之间夹有一个合金(alloy)层122。类似的情形, 叠构式第二电极14主要包含二个透明导电层(也即上透明导电层141与下 透明导电层143),二者之间夹有一个合金层142。在一实施例中,透明导 电层121/123/141/143的材质可为金属氧化物,例如: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 zinc oxide,IZO)、氧化锌铝(Al-doped ZnO,AZO)或氧化锡锑(antimony tin oxide,ATO)等。在另一实施例中, 透明导电层121/123/141/143的材质可为纳米金属线,例如:纳米银线或 纳米铜线。在又一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121/123/141/143的材质则可部 分层使用金属氧化物,而其他层使用纳米金属线。本实施例的合金层 122/142的材质可为银合金(例如银铝合金)或铜合金等。
由于本实施例使用了叠构式第一电极12与叠构式第二电极14,其包含 有上透明导电层121/141与下透明导电层123/143,使得触控面板100的工 艺温度可以显著降低。因此,作为基板使用的覆盖层11,其材质不局限于 玻璃,而可广泛使用其他材质,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 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三醋酸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TAC)、聚乙烯(Polyethylen,PE)、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PVC)、聚丙烯(Poly 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 styrene, PS)或环烯烃共聚合物(Cyclic olefin copolymer,COC)等。
根据本实施例的另一特征,如图1AA所示的局部放大图所示,第一电 极12或第二电极14具有网格状(mesh),其可使用蚀刻工艺来形成。图1AA 仅显示第一电极12的网格,而第二电极14也可使用相同或类似的网格,但 是其网格须与第一电极12的网格互相错开,也即,上、下网格须在水平方 向具有位移量。在本实施例中,网格的宽度m为5~50微米,其开口率 (opening ratio)可表示为axb,其中a或b为网格开口的边长,在本实施 例中为50~400微米。
由于本实施例使用了网格状第一电极12与网格状第二电极14,因此其 阻抗值可以显著降低,例如大约为5~20千欧姆。此外,由于网格的宽度 极小,因而可以显著提高触控面板100的穿透率(transmittance),例如 可达80~90%的穿透率。再者,本实施例的网格开口极小,因此可视度低, 也即,俯视触控面板100时不会有视觉上的痕迹(trace)现象。
图2是显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面板200 的剖视图。和第一实施例(图1A与图1B)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 12与第二电极14是(同一平面)并行形成于覆盖层11之下(而非如第一 实施例是上下堆叠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之间则留有空隙d,因 而形成一种单层(one-layer)触控面板200。此种单层架构便于达到触控 面板200的薄化。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200周围的走线(trace)15还 可以和第一电极12、第二电极14同时形成,而非如传统触控面板先形成电 极再完成走线,因此本实施例可以简化工艺、减少工艺时间与降低成本。
图3是显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显示器 300的剖视图。触控显示器300是由触控面板301与显示面板302堆叠而成, 其中显示面板302设置于触控面板301之下。显示面板302由上而下主要 依序包含彩色滤光片(CF)31、液晶层(LC)32及薄膜晶体管层(TFT)33。 为了便于说明,触控面板301仅显示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其是并行 形成于彩色滤光片31之上。
图4是显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显示器 400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是并行形成于彩 色滤光片31之下,因而介于彩色滤光片31与液晶层32之间。换句话说, 本实施例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是设置于显示面板302内,因而形 成一种内嵌式(in-cell)触控显示器400。由于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 14极靠近液晶层32,且液晶层32不能承受高温,由于采用叠构式的第一 电极12、第二电极14具有低温工艺的优点,因此非常适合于制造内嵌式触 控显示器400。
图5是显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具有网格状合金触控电极的触控显示器 500的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形成于彩色滤光片31之上,而 第二电极14则形成于彩色滤光片31之下。
上述第二实施例(图2)、第三实施例(图3)、第四实施例(图4)、第 五实施例(图5)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如同第一实施例也是采用 叠构式架构。也即,第一电极12由上而下依序包含有上透明导电层121、合 金层122与下透明导电层123;第二电极14由上而下依序包含有上透明导电 层141、合金层142与下透明导电层143。上透明导电层121/141与下透明 导电层123/143的材质可为金属氧化物或/和纳米金属线。此外,这些实施 例的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14也具有网格状。因此,这些实施例同样具 有第一实施例的各种优点,例如低温工艺、低阻抗、高穿透率与视觉不可 视。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 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 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 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 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