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护翼的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百叶用的暖边间隔条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带护翼的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百叶用的
暖边间隔条。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要求的提高,对建筑外窗产品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玻璃配
置普遍使用LOW-E玻璃,普通的间隔条造成内置百叶和玻璃造成摩擦,致使遮阳系数不高。
亟需开发一种能提高遮阳系数,防止百叶片和膜刮擦的间隔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带护翼的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百叶用的暖边间隔条,
能提高遮阳系数,防止百叶片和膜刮擦的间隔条。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护翼的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百叶用的暖边间隔条,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
两侧对称设有护翼,所述护翼底端与隔热层侧边缘相连接,所述隔热层上侧设有两条条形
槽,所述条形槽底侧设有若干透气孔,所述透气孔贯穿隔热层。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层两侧对称设有挡边条,所述挡边条顶端与隔热层侧边缘处
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层两侧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位于护翼和挡边条之间,所述隔热
层下侧设有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两侧延伸并卡接至凹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板的内壁、挡边条的内侧壁和隔热层的下侧壁相配合形成一
个空腔。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板上对称设有两个纵向加强筋,所述两个纵向加强筋之间的
金属板上设有横向加强筋。
作为优选,所述纵向加强筋呈弧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横向加强筋为锯齿状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隔热层、护翼和挡边条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隔热层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护翼,该护翼可以有效遮挡
阳光从百叶与隔热层之间的空隙照射进房屋,另外,还可以起到百叶的导向作用,减少与玻
璃的摩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
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截面图;
图2为图1仰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1的侧视截面图。
图中,1-隔热层;2-金属板;3-凹槽;4-纵向加强筋;5-横向加强筋;6-条形槽;7-透
气孔;8-护翼;9-挡边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
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
就可以相互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护翼的中空玻璃内置遮阳百叶用的暖边间隔条,如图1
和图2所示,包括隔热层1,隔热层1两侧对称设有护翼8,护翼8底端与隔热层1侧边缘相连
接,隔热层1两侧对称设有挡边条9,挡边条9顶端与隔热层1侧边缘处相连接。隔热层1两侧
设有凹槽3,凹槽3位于护翼8和挡边条9之间。隔热层1下侧设有金属板2,金属板2两侧延伸
并卡接至凹槽3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使用时,两块玻璃板相对侧边缘侧通过密封胶密封形成内腔,内
腔内设有百叶和暖边间隔条,暖边间隔条位于密封胶上侧,通过在隔热层的基础上增加两
个护翼8,该护翼8可以有效遮挡阳光从百叶与隔热层之间的空隙照射进房屋,另外,还可以
起到百叶的导向作用,减少与玻璃的摩擦,提高了玻璃层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安全性。
可以理解的,凹槽3为楔形结构,金属板2两侧为与楔形结构的凹槽3相配合的构型
结构,并通过胶水粘接或共挤工艺复合成型。
可以理解的,金属板2由不锈钢制成,所述金属板2厚度不超过0.1毫米。
可以理解的,金属板1外侧壁与玻璃板内侧壁之间设有保护层。其中,保护层为丁
基胶层,通过设置丁基胶层,从而避免挡边条9与玻璃板之间摩擦,导致玻璃板损害,同时增
加了挡边条9外壁与玻璃板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避免暖边间隔条移位。
本实用新型中,金属板2上对称设有两个纵向加强筋4,纵向加强筋呈弧形结构,两
个纵向加强筋4与金属板2一体成型,从而提高了金属板2纵向的负载能力,使用寿命更长。
两个纵向加强筋4之间的金属板2上设有横向加强筋5,从而提高了金属板2横向的
负载能力,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4所示,横向加强筋5为锯齿状结构,从而提高了金属板2纵向
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隔热层1、护翼8和挡边条9一体成型,结构更加牢固,使用寿命更
长。
可以理解的,隔热层1、护翼8和挡边条9均有隔热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所示,隔热层1上侧设有两条条形槽6,条形槽6底侧设有若干
透气孔7,透气孔7贯穿隔热层1。金属板2的内壁、挡边条9的内侧壁和隔热层1的下侧壁相配
合形成一个空腔。
可以理解的,透气孔7连通至空腔内,空腔内用于填充干燥剂,从而保持内腔2内的
干燥环境。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
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
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