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1661359 上传时间:2018-07-0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3.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97100071.9

申请日:

1997.02.21

公开号:

CN1196394A

公开日:

1998.10.2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专利申请的视为撤回公告日:1998.10.21|||公开|||

IPC分类号:

C12Q1/70; G01N33/569

主分类号:

C12Q1/70; G01N33/569

申请人:

吉林省卫生防疫站;

发明人:

吕长国; 马沈英; 吴燕平; 扈光伟; 李守帮; 薄平; 宋洁槐

地址:

130021吉林省长春市工农大路35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郭佩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单层细胞准备,病毒稀释,感染细胞培养、固定、封闭,加入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加酶标记的第二抗体,加酶底物、数分钟后有病变的部位即出现染色斑点,本方法通过引入酶免疫技术使微量板上出现的CPE部位形成特异的染色斑点,从而可用肉眼直接判定各孔是否出现CPE,免去显微镜下观察CPE造成的工作量增加,使结果客观、更直观,便于记录,快速,操作误差小,易于推广使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几个步 骤: (1)单层细胞准备,并向细胞培养板各孔中加入细胞悬液; (2)病毒稀释,并将稀释后不同浓度的病毒分别加到测定用的细胞培养 板孔中; (3)感染细胞的培养; (4)将步骤(3)中的感染细胞固定、封闭; (5)加入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6)加酶标记的第二抗体; (7)加酶底物,数分钟后有病变的部位即出现染色斑点。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病毒为麻疹病毒,特异性抗体为抗麻疹病毒单克隆抗体,酶标记的第二 抗体为抗鼠IgG一过氧化物酶标记物。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抗麻疹病毒单克隆抗体以PBS/GT稀释,加至封闭后的感染细胞上, 温度控制在36-37℃。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抗体反应时间控制在20-60分钟,温度37℃。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病毒滴度酶免疫斑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加入酶标记物以PBS/GT稀释,温度控制在36-37℃。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测定病毒滴度酶免疫斑点法,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抗体反应时间控制在20-60分钟,温度37℃。

说明书


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

    本发明涉及病毒滴度的测定方法,特别是酶免疫斑点法(EIS)测定病毒滴度。

    病毒学理论研究应用病毒学的研究及生产过程都涉及病毒量的测定,即病毒滴度的测定。以往和现行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动物法、蚀斑法和细胞病变法,其中常用的是蚀斑法和细胞病变法,特别是细胞病变法(CPE),因其较蚀斑法简便,利于多份样品的测定,常在多批量的测定中采用。但是,CPE法是以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为判定指标,并依此计算半数细胞感染剂量(TCID50);试验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不同病毒造成的细胞病变有差异也有雷同,造成病变结果不易辩认。因此,试验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操作误差大,另外,CPE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操作时间长。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病毒滴度的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快速、便于记录结果,操作误差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单层细胞准备,并向细胞培养板各孔中加入细胞悬液;

    (2)病毒稀释,并将稀释后不同浓度的病毒分别加到测定用的细胞培养板孔中;

    (3)感染细胞的培养;

    (4)将步骤(3)中的感染细胞固定、封闭;

    (5)加入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

    (6)加酶标记的第二抗体;

    (7)加酶底物,数分钟后有病变的部位即出现染色斑点。

    上述测定步骤中,从细胞准备至感染细胞培养系常规技术方法,对绝大多数病毒均适用,在作具体病毒的测定中,仅需改变该病毒地特异性抗体即可,其余各培养、反应步骤中,温度控制在36-37℃之间,抗体反应时间控制在20分钟至60分钟(除酶与底物作用时间较短外,底物抗体反应在室温下进行)。

    本发明利用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酶化学反应放大性特点,创造性地形成染色斑点,使显微镜下才能辩别出来的细胞病变以肉眼可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保证了这种表现方式的特异性(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以往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都以显色反应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或观察液体的颜色变化,其抗原、抗体反应是在可溶解和分散的状态下进行的,底物显色也是在溶解于液体中再表现出来的,而EIS与EIA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反应及表现都是在细胞病变部位发生的,是定位的,有形的,与酶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相比,EIS是在细胞培养板上直接检测染色斑点,是有重要区别的。

    本发明优点:通过引入酶免疫技术使微量板上出现的CPE部位形成特异的染色斑点,从而可以用肉眼直接判定各孔是否出现CPE,免去显微镜下观察CPE造成的工作量增加,使结果客观、更直观,快速、便于记录,操作误差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1、取培养3-5天,生长良好的FL细胞(长春生研所提供),用细胞消化液处理后,弃干消化液,将细胞于细胞培养液中(MEM培养基含5%小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各1万u/ml,稀释成30-50×104/ml浓度。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每孔加细胞悬液100μl。

    2、取麻疹病毒(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长47株)50批)在试管中稀释成10-4、10-5浓度,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板孔中,每个浓度加8孔,每孔100μ1,继续做细胞培养。

    3、培养板置于5%CO2培养箱中,37℃,8天,

    上述几个步骤可见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卫生部1987年)。

    4、固定:将培养8天的培养板弃其培养液,各孔加固定液(70%丙酮/PBS(磷酸盐缓冲液))150μl,置冰盒内15分钟,弃去固定液,通风处凉干,置-20℃备用或直接进行下一步。

    5、封闭:各孔加稀释液(PBS/BT)〔即PBS(0.01M,PH7.2)+0.5%明胶及0.15%吐温-20(Tween-20)〕150μl,37℃,30分钟,再用洗液(PBS/T)〔PBS+0.05%吐温-20(Tween-20)〕洗3次。

    6、加抗麻疹病毒单克隆抗体(McAb)V17株,该抗体以PBS/GT稀释1∶3000,随后每孔加75μl,37℃,40分钟,洗6次(洗液同上。

    7、加抗鼠IgG-过氧化物酶标记物(Ab-E)(美国ZYmed公司产品)

    用时以PBS/GT稀释1∶3000,每孔加75μl置37℃,40分钟,洗6次(洗液同上)。 

    加底物:用10ml的底物稀释液(用1.0M柠檬酸将0.1M醋酸钠至PH5.5)加入200μlTMB(系Sigma公司产品,100mgTMB溶于20mlDmso中,分装成1ml/瓶,置-20℃备用)再加20%H2O22μl,混匀后每孔加75μl,室温下放置5-20分钟。

    结果判定:白色背景下肉眼观察,出现兰色斑点为阳性,未加病毒细胞的对照孔不出现染色斑点,记录各孔情况见图片(附图1)。

    图1中两个“S”指两份样品,“-4,-5”指10-4和10-5两个稀释度,NO.V.Contr指没有病毒的对照,即没有感染病毒的细胞经处理后不出现染色斑点,阴性对照。

    病毒滴度计算(Karber法):计算半数细胞感染浓度(TCID50),用其对数表示病毒滴定,LogTCID50=Xm+d(50-Σpi100)]]>

    Xm=病毒最高浓度的对数

    d=稀释倍数对数

    ΣPi=每个稀释度出现病变(斑点)孔数占同稀释度所用孔数的百分数,在公式中,Xm=-4,d=1,Pi计算时分母为8,如10-4浓度下有6孔出现斑点,则P-4=6/8×100%=75%,即10-4浓度下有75%孔出现斑点。

    结果:

    1、试验的50批病毒滴度(TCID50/ml),最低的小于4.5,最高的6.5,分布见表1,50批病毒滴度与CPE法相比较,49份相符,符合率98.0%(49/50),其中一份病毒滴度不一致,EIS法滴度为6.50,CPE法是6.375。

    2、50批病毒滴度共用800个试验孔,各孔结果(+/-)总符合率为99.88%(799/800)。

    所有阴性对照孔未出现斑点。

    3、以800个试验孔结果(+/-)计算特异性,按下述方式计算:真阳性数  假阴性数            510    0      510假阳性数  真阴性数    本试验    1    289    290

                  总数                      800敏感性=510/510×100%=100%特异性=289/290×100%=99.66%

            表1    50批麻疹病毒EIS法滴度分布续上  5.50  5.625  5.75  5.85    6.0  6.125  6.25  6.375  6.50   3     5   6    7     3    5    4    4    2

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测定病毒滴度的酶免疫斑点法,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单层细胞准备,病毒稀释,感染细胞培养、固定、封闭,加入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加酶标记的第二抗体,加酶底物、数分钟后有病变的部位即出现染色斑点,本方法通过引入酶免疫技术使微量板上出现的CPE部位形成特异的染色斑点,从而可用肉眼直接判定各孔是否出现CPE,免去显微镜下观察CPE造成的工作量增加,使结果客观、更直观,便于记录,快速,操作误差小,易于推广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化学;冶金 > 生物化学;啤酒;烈性酒;果汁酒;醋;微生物学;酶学;突变或遗传工程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