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装置 交叉申请的引用 : 本 申 请 基 于 2010 年 11 月 1 日 提 交 的 日 本 专 利 申 请 第 2010-244895 号并主张其优先权, 通过援引包括该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子钢琴、 电子琴等键盘乐器中使用的键构造及键盘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 在电子钢琴等键盘装置中, 如日本国特开平 05-11747 号公报所述, 为了一 次将多个键组装在键盘底架上, 将多个键成形为一体。 并且已知构成为, 在各键的后端部分 别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壁厚较薄的弯曲部, 使该弯曲部与在键的排列方向上连续的连 结部依次连结。
然而, 在这样的以往的键盘装置中, 由于弯曲部形成为薄壁, 因此, 在将多个键成 形为一体时, 有时会因其成形精度导致相邻的键间的间隙及键的排列变得不均匀。 此外, 在 对键进行按键操作时, 有时作为键的转动支点的弯曲部进行不稳定的弯曲动作。
例如, 在对键进行按键操作而使弯曲部弯曲时, 弯曲部除了在上下方向上弯曲之 外, 有时还会以在键的排列方向上倾斜的状态进行弯曲。 在这样的情况下, 键以在其排列方 向上倾斜的状态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即所谓的侧滚 (roling) 动作。
因此, 在这样的以往的键盘装置中, 为了防止因将多个键成形为一体时的成形精 度而使得键间的间隙及键的排列变得不均匀, 或者在按键时键进行侧滚动作等不稳定的动 作, 而需要在键盘底架上设置键引导部, 该键引导部在上下方向上对键进行引导。但是, 若 这样设置键引导部, 则会产生如下问题 : 部件件数增多, 并且构造变得复杂, 组装作业变得 繁琐, 不但如此, 制造成本也变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提供一种键构造及键盘装置, 不使用键引导件, 而 能够将键间的间隙及键的排列维持为均匀, 并且能够使键在上下方向上以稳定的状态良好 地转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概念, 一种键构造, 其中, 具备 : 并列排列的多个键主体 ; 多个 转动轴部, 设置于该多个键主体各自的后端部, 成为所述多个键主体在上下方向上的转动 支点 ; 以及连结部, 将该多个转动轴部分别以能够转动的状态沿着所述键主体的排列方向 连结。
此外, 一种键盘装置, 其中, 具备 : 键盘底架 ; 多个键主体, 在所述键盘底架上并列 排列 ; 多个转动轴部, 设置于该多个键主体各自的后端部, 成为所述多个键主体在上下方向 上的转动支点 ; 连结部, 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将该多个转动轴部分别沿着所述 键主体的排列方向连结 ; 以及键支撑部, 设置在所述键盘底架上, 将所述多个旋转轴部以能 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分别支撑。
附图说明 附图与说明书一体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 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与 上述的一般描述和以下将做出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具体描述一起, 解释本发明的宗旨。
图 1 是表示将本发明适用于键盘乐器的实施方式 1 的俯视图。
图 2 是表示图 1 所示的键盘乐器的键盘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 3 是图 2 所示的键盘部的 A-A 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 4A 是表示图 2 所示的键盘部中的第一白键单元的放大俯视图。
图 4B 是图 4A 的 B-B 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 5A 是图 2 所示的键盘部中的第二白键单元的放大俯视图。
图 5B 是图 5A 的 C-C 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 6A 是图 2 所示的键盘部中的黑键单元的放大俯视图。
图 6B 是图 6A 的 D-D 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 7 是表示图 3 所示的键盘部的键盘底架的放大剖视图。
图 8 是表示图 7 所示的键盘底架的放大俯视图。
图 9 是图 8 所示的键盘底架的 E-E 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 10 是在将本发明适用于键盘乐器的实施方式 2 中表示键盘部的主要部分的放 大俯视图。
图 11 是图 10 所示的键盘部的 F-F 箭头的放大剖视图。
图 12 是表示图 11 所示的键盘部的键盘底架的放大剖视图。
图 13 是表示图 12 所示的键盘底架的放大俯视图。 图 14 是图 13 所示的键盘底架的 G-G 箭头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方式 1)
以下, 参照图 1 ~图 9 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键盘乐器的实施方式 1。
如图 1 所示, 该键盘乐器具备乐器主体 1。该乐器主体 1 形成为左右方向细长的 箱形状。如图 1 ~图 3 所示, 该乐器主体 1 具备上部壳体 2、 以及兼做下壳体的键盘底架 3。 在该乐器主体 1 内以向上方露出的状态设有键盘部 4。
如 图 1 所 示,在 上 部 壳 体 2 的 中 央 部 设 有 由 液 晶 显 示 面 板 或 EL(electroluminescence : 电致发光 ) 显示面板等的平面型显示面板构成的显示部 5。在 位于该显示部 5 的两侧的上部壳体 2 的上表面设有用于进行音量调整、 音色选择的各种操 作开关 6。此外, 在该上部壳体 2 的左右两侧部分别设有用于放出音乐的扬声器部 7。
如图 2、 图 4 ~图 6 所示, 键盘部 4 具备第一白键单元 8、 第二白键单元 9、 以及黑键 单元 10。如图 4A 及图 4B 所示, 第一白键单元 8 构成为, 在多个键主体 11(C、 E、 G、 B 的各个 键 ) 的各后端部 ( 图 4B 中为右端部 ) 分别设有转动轴部 12, 该各转动轴部 12 分别经由在 上下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 13 与连结部 14 连结。
此外, 如图 5A 及图 5B 所示, 第二白键单元 9 构成为, 在多个键主体 15(D、 F、 A 各个 键 ) 的各后端部 ( 图 5B 中为右端部 ) 分别设有转动轴部 16, 该各转动轴部 16 分别经由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 17 与连结部 18 连结。
进而, 如图 6A 及图 6B 所示, 黑键单元 10 构成为, 在多个键主体 19(C#、 D#、 F#、 G#、 A# 的各个键 ) 的各后端部 ( 图 6B 中为右端部 ) 分别设有转动轴部 20, 该各转动轴部 20 分 别经由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 21 与连结部 22 连结。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是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转动支点, 其轴中心形成为沿着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排列 方向 ( 以下称为键排列方向 ) 在同一轴上连续。在该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上分别设有沿 着键排列方向贯通的轴孔 12a、 16a、 20a。该各轴孔 12a、 16a、 20a 用于防止在通过成形用金 属模进行注射模塑成形时的成形树脂的收缩。
由此,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键盘部 4 中,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1、 15、 19 在键盘底架 3 上并列排列, 在该状态下, 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以 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在键盘底架 3 上设置的后述的多个轴承部 23, 并且, 各连结部 14、 18、 22 安装于在键盘底架 3 上设置的后述的安装凸起 24。
在这种情况下,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如图 4 及图 5 所示, 各键主体 11、 15 及 各转动轴部 12、 16 在相同的位置形成为相同的大小, 并且, 如图 4B 及图 5B 所示, 从各键主 体 11、 15 的前端 ( 图 4B 及图 5B 中为左端部 ) 至各转动轴部 12、 16 的刚性形成为较高。 如图 4B 及图 5B 所示, 该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的各键主体 11、 15 中分别设有 开关按压部 25 及限位器钩部 26。此外,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构成为, 各连结部 14、 18 及其各弯曲部 13、 17 相对于各转动轴部 12、 16 的连结位置, 在第一、 第二白键单元 8、 9 中是 不同的。
即, 第一白键单元 8 的各弯曲部 13 是在各转动轴部 12 的外周面的后部, 设置于与 转动轴部 12 的转动中心对应的部位。伴随与此, 第一白键单元 8 的连结部 14 也设置于与 转动轴部 12 的转动中心对应的部位。在该连结部 14 上, 以规定间隔设有安装片 14a, 该安 装片 14a 用于安装在键盘底架 3 的安装凸起 24 上。
第二白键单元 9 的各弯曲部 17 是在各转动轴部 16 的外圆周面的后部, 设置在相 对于转动轴部 16 的转动中心稍微靠上侧的部位。伴随与此, 第二白键单元 9 的连结部 18 也设置在相对于转动轴部 16 的转动中心稍微靠上侧的部位。在该连结部 18 上, 以与第一 白键单元 8 的各安装片 14a 相比更窄的间隔设有安装片 18a, 该安装片 18a 用于安装在键盘 底架 3 的安装凸起 24 上。
此外, 黑键单元 10 如图 6A 及图 6B 所示, 各键主体 19 形成得比第一、 第二各键单 元 8、 9 的各键主体 11、 15 短, 并且, 各键主体 19 的高度形成得比第一、 第二各键单元 8、 9的 各键主体 11、 15 高。在这种情况下也是, 黑键单元 10 如图 6B 所示, 从各键主体 19 的前端 ( 图 6B 中为左端部 ) 至各转动轴部 20 的刚性形成为较高。
在该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9 中, 如图 6B 所示, 与第一、 第二各键单元 8、 9 的各 键主体 11、 15 同样地分别设有开关按压部 25 及限位器钩部 26。此外, 该黑键单元 10 的转 动轴部 20 也在与第一、 第二各键单元 8、 9 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相同的位置形成为相同的大 小。
此外, 该黑键单元 10 的各弯曲部 21 如图 6A 及图 6B 所示, 在各转动轴部 20 的外 周面的后部, 设置在相对于转动轴部 20 的转动中心稍微靠下侧的部位。伴随与此, 黑键单
元 10 的连结部 22 也设置在相对于转动轴部 20 的转动中心稍微靠下侧的部位。在该连结 部 22 上, 以与第二白键单元 9 的各安装片 14a 相同的间隔设有安装片 18a, 该安装片 18a 用 于安装在键盘底架 3 的安装凸起 24 上。
这样的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在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9 之间从上方配置第一白键单元 8 的各键主体 11, 使第一白键单元 8 的连 结部 14 重叠在黑键单元 10 的连结部 22 上, 在该状态下, 在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9 与 第一白键单元 8 的各键主体 11 之间从上方配置第二白键单元 9 的各键主体 15, 并使第二白 键单元 9 的连结部 18 重叠在第一白键单元 8 的连结部 14 上, 由此构成为各键主体 11、 15、 19 按音阶顺序排列。
在这种情况下, 如图 2 所示, 在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连结 部 14、 18、 22 上分别设置的各安装片 14a、 18a、 22a 之中的、 第二白键单元 9 的安装片 18a 与 黑键单元 10 的安装片 22a 以相同的间隔设置并且相互重叠。此外, 第一白键单元 8 的安装 片 14a 与第二白键单元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安装片 18a、 22a 相比间隔设置得更宽。
另一方面, 如图 3 及图 7 所示, 键盘底架 3 构成为, 在其前端部 ( 图 3 中为左端部 ) 向上方突出地设有键罩部 27, 该键罩部 27 用于覆盖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的各键主体 11、 15 中的各前端面。此外, 在位于该键盘底架 3 中间的部位的前侧, 从键盘底架 3 的底部 稍微向上方突出地设有下限限位器搭载部 28。在该下限限位器搭载部 28 上设有下限限位 器部 29, 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限位器钩部 26 从上方抵接, 从而限制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下限位置。
此外, 在位于该键盘底架 3 中的下限限位器搭载部 28 的后部 ( 图 3 中为右侧 ) 的 部位, 如图 3 及图 7 所示, 以与键罩部 27 大致相同的高度设有立起部 30。在该立起部 30 上 设有开口部 30a, 从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限位器钩部 26 向后方 ( 图 3 中为右侧 ) 突出的 突起部 26a 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插入该开口部 30a。
在该立起部 30 的上部, 如图 3 及图 7 所示, 以与键罩部 27 大致相同的高度设有上 限限位器搭载部 31。在该上限限位器搭载部 31 的下表面设有上限限位器部 32, 向各限位 器钩部 26 的后方突出的突起部 26a 从下侧抵接, 从而限制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上限位 置。
此外, 在位于该上限限位器搭载部 31 后部的部位, 如图 3 及图 7 所示, 以与上限限 位器搭载部 31 大致相同的高度设有基板搭载部 33。在该基板搭载部 33 上, 如图 7 及图 8 所示, 沿着键排列方向连续地设有开关基板 34, 在该开关基板 34 上设有开关部 35。
如图 3、 图 7 及图 8 所示, 该开关部 35 构成为, 在橡胶薄板上与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开关按压部 25 分别对应地形成有圆顶状的鼓出部 35a。在该各鼓出部 35a 的内部设 有可动触点 ( 未图示 )。该各可动触点相对于在开关基板 34 上设置的各固定触点 ( 未图 示 ), 以能够接触或分离的方式, 以向上方脱离的状态分别对置。
由此, 开关部 35 构成为, 在由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开关按压部 25 从上方按压 了各圆顶状的鼓出部 35a 时, 各圆顶状的鼓出部 35a 弹性变形, 其内部的可动触点与开关基 板 34 上的固定触点相接触, 从而输出开关信号。
此外, 在该键盘底架 3 的后部, 如图 3 及图 7 所示, 与键罩部 27 相比稍微靠上方地 突出设有键搭载部 36。在该键搭载部 36 上, 与各键主体 11、 15、 19 相对应地设有多个轴承部 23 及多个安装凸起 24。
多个轴承部 23 如图 7 及图 8 所示, 用于将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以可转动的方式保持, 具备 : 上侧开放的大致半圆形的凹部 23a、 以及在该凹部 23a 后端 ( 图 7 中为右端部 ) 的位于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各两端部的部位向上方突出地 设置的圆弧状的防脱部 23b。
即, 该轴承部 23 的大致半圆形的凹部 23a 如图 2 及图 8 所示, 沿着键排列方向连 续地设置。此外, 圆弧状的防脱部 23b 如图 2 所示, 设置成与凹部 23a 一起将相接的转动轴 部 12、 16、 20 的各两端部的后半侧包围。在这种情况下, 在位于与 1 个八度音阶 (octave) 的长度相当的两端部的圆弧状的防脱部 23b 上, 如图 8 及图 9 所示, 设有位置限制肋 23c, 该 位置限制肋 23c 对位于第一白键单元 8 两端的转动轴部 12 的端部进行位置限制。
由此, 多个轴承部 23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在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从轴承部 23 的前侧 ( 图 2 中为左侧 ) 插入至各凹部 23a 内时, 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各两端部分别被插入各圆弧状的防脱部 23b 内, 由此构成为, 键主 体 11、 15、 19 被安装成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此外, 键搭载部 36 上的多个安装凸起 24 如图 7 及图 8 所示, 与在第一、 第二各白 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连结部 14、 18、 22 上设置的安装片 14a、 18a、 22a 相对应地分 别设置。即。多个安装凸起 24 之中的某些与在第一白键单元 8 的连结部 14 上设置的安装 片 14a 相对应地设置, 其他某些与在第二白键单元 9 和黑键单元 10 的各连结部 18、 22 上设 置的各安装片 18a、 22a 相对应地设置。 接着, 说明在这样的键盘乐器中在键盘底架 3 上组装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及 黑键单元 10 的情况。
首先, 对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和黑键单元 10 进行组合。在这种情况下, 在黑 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9 之间从上方配置第一白键单元 8 的各键主体 11, 使第一白键单元 8 的连结部 14 重叠在黑键单元 10 的连结部 22 上。
此时, 在黑键单元 10 的连结部 22 上设置的安装片 22a 被配置于在第一白键单元 8 的连结部 14 上设置的安装片 14a 之间。在该状态下, 在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9 与第 一白键单元 8 的各键主体 11 之间, 从上方配置第二白键单元 9 的各键主体 15, 使第二白键 单元 9 的连结部 18 重叠在第一白键单元 8 的连结部 14 上。
此时, 在第二白键单元 9 的连结部 18 上设置的各安装片 18a 如图 2 所示, 以与在 黑键单元 10 的连结部 22 上设置的各安装片 22a 重叠的状态, 配置于在第一白键单元 8 的 连结部 14 上设置的各安装片 14a 之间。由此,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 各键主体 11、 15、 19 以音阶顺序排列。
然后, 将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配置于键盘底架 3 上。此时, 使 在按音阶顺序排列的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1、 15、 19 上分 别设置的限位器钩部 26 的突起部 26a, 与在键盘底架 3 的下限限位器搭载部 28 上设置的立 起部 30 的开口部 30a 对应。
在该状态下,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将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 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安装于在键盘底架 3 的键搭载部 36 上设置的多个轴承部 23。
此时, 首先使与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连结的各连结部 14、 18、 22 的各弯曲部 13、 17、 21 从上方插入键盘底架 3 的各轴承部 23 的 各防脱部 23b 之间, 在键排列方向上对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转动 轴部 12、 16、 20 进行位置限制。
在该状态下, 使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从各轴承部 23 的前侧 ( 图 2 中为左侧 ) 插入各轴承部 23 的各凹部 23a 内, 使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各轴承部 23 的各圆弧状的防脱部 23b 内。由此, 第一、 第二各 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安装于在键 盘底架 3 的键搭载部 36 上设置的多个轴承部 23。
此时, 在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连结部 14、 18、 22 上分别设 置的各安装片 13、 17、 21 配置于在键盘底架 3 的键搭载部 36 上设置的多个安装凸起 24 上。 在该状态下, 通过小螺钉 37 将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安装片 14a、 18a、 22a 安装于键盘底架 3 的各安装凸起 24 上。由此,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 元 10 被安装于键盘底架 3 上。
在该状态下,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限 位器钩部 26 的突起部 26a 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插入在键盘底架 3 的下限限位 器搭载部 28 上设置的立起部 30 的开口部 30a。此外, 此时,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 键单元 10 的各开关按压部 25 与在键盘底架 3 的基板搭载部 33 上的开关基板 34 上设置的 开关部 35 的各圆顶状鼓出部 35a 相对应地配置。 接着, 说明使用这样的键盘乐器的情况。
若对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1、 15、 19 进行按键操 作, 则各键主体 11、 15、 19 分别以转动轴部 12、 16、 20 为中心朝向下侧转动。此时, 第一、 第 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连结部 14、 18、 22 虽然相对于键盘底架 3 被固定, 但 是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弯曲部 13、 17、 21 伴随着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转动而向上侧弯曲。
若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1、 15、 19 这样以转轴部 12、 16、 20 为中心朝向下侧转动, 则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开关按压部 25 按压开关基板 34 上的开关部 35。由此, 开关部 35 的各圆顶状鼓出部 35a 弹性变形, 其内部的可动触点与开 关基板 34 上的固定触点相接触, 从而输出开关信号。
之后, 若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1、 15、 19 进一步以 转动轴部 12、 16、 20 为中心朝向下侧转动, 则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限位器钩部 26 抵接于 在键盘底架 3 的下限限位器搭载部 28 上设置的下限限位器部 29, 从而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下限位置被限制。
并且, 在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1、 15、 19 返回至初 始位置时, 通过开关部 35 的各鼓出部 35a 分别弹性复原的弹力, 将各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 开关按压部 25 推起。由此, 各键主体 11、 15、 19 以转动轴部 12、 16、 20 为中心朝向上侧转动 而返回为原来的位置。 此时也是,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弯曲部 13、 17、 21 伴随着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转动而向下侧弯曲。
由此, 根据该键盘乐器, 具备 : 并列排列的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 多个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设于该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后端部, 成为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在上下
方向上的转动支点 ; 以及连结部 14、 18、 22, 将该多个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以能够转动的 状态沿着键排列方向进行连结, 由此, 能够不使用键引导件, 而能够将键主体 11、 15、 19 间 的间隙及键主体 11、 15、 19 的排列维持得均匀, 并且能够使键主体 11、 15、 19 在上下方向上 以稳定状态良好地转动。
即, 在该键盘乐器中, 在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后端部分别设置的多个转动轴 部 12、 16、 20 被连结部 14、 18、 22 以能够转动的状态沿着键排列方向连结, 因此, 能够以第 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为单位, 分别将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成形为一体, 由此能够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 这样将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形成为一体也能够确保从键主体 11、 15、 19 的 各前端部至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刚性, 因此, 通过均匀地排列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能 够将键主体 11、 15、 19 间的间隙及键主体 11、 15、 19 的排列维持得均匀。
此外, 在对各键主体 11、 15、 19 进行按键操作时, 通过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能够使 键主体 11、 15、 19 以稳定状态进行转动, 因此, 能够防止键主体 11、 15、 19 在其排列方向上倾 斜地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侧滚动作等不稳定的动作。 因此, 即使不使用键引导件, 也能够将 键主体 11、 15、 19 间的间隙及键主体 11、 15、 19 的排列维持得均匀, 并且, 能够使键主体 11、 15、 19 在上下方向上以稳定状态良好地转动。 在这种情况下, 在连结部 14、 18、 22 上分别设有与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连结 并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弯曲部 13、 17、 21, 由此, 能够使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独立地转 动。 即, 各键主体 11、 15、 19 以转动轴部 12、 16、 20 为中心转动, 在该转动轴部 12、 16、 20 与键 主体 11、 15、 19 一起转动时, 弯曲部 13、 17、 21 对应于该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转动而弯曲, 因此, 即使以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为单位分别将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形成为一体, 也能够使转动轴部 12、 16、 20 与键主体 11、 15、 19 一起分别独立地转动。
此外, 根据该键盘乐器, 在键盘底架 3 上设有作为键支撑部的多个轴承部 23, 该多 个轴承部 23 以能够分别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的方式支撑多个转动轴部 12、 16、 20, 因此, 通 过该多个轴承部 23, 能够可靠且良好地以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能够转动的状态保持各转 动轴部 12、 16、 20。因此, 即使不使用键引导件, 也能够将键主体 11、 15、 19 间的间隙及键主 体 11、 15、 19 的排列维持得更均匀, 并且, 能够使键主体 11、 15、 19 在上下方向上以稳定状态 良好地转动。
即, 在该键盘乐器中, 能够通过在键盘底架 3 上设置的多个轴承部 23, 将在多个键 主体 11、 15、 19 的各后端部分别设置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 动的状态均匀地保持, 所以能够将键主体 11、 15、 19 间的间隙及键主体 11、 15、 19 的排列维 持得均匀, 并且, 在对键主体 11、 15、 19 进行了按键操作时, 也能够可靠地防止键主体 11、 15、 19 在其排列方向上倾斜地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侧滚动作等不稳定的动作。
在这种情况下也是, 通过连结部 14、 18、 22 将在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后端部 分别设置的多个转动轴部 12、 16、 20 沿着键排列方向进行连结, 以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为单位分别将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成形为一体, 在该状态下, 能够一次将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组装在键盘底架 3 上。
即使这样将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组装在键盘底架 3 上, 通过 连结部 14、 18、 22 的弯曲部 13、 17、 21 向上下方向的弯曲, 也能够使转动轴部 12、 16、 20 分别
独立地与键主体 11、 15、 19 一起良好地转动。
此外, 在该键盘乐器中, 分别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多个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多个 轴承部 23 具备 : 大致半圆形的凹部 23a, 上侧开放, 沿着键排列方向连续 ; 以及圆弧状的防 脱部 23b, 在该凹部 23a 的后端, 设置于位于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各两端部的部位, 与凹 部 23a 一起将相接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各两端部的后半侧包围, 所以, 能够将多个转动 轴部 12、 16、 20 简单地安装于多个轴承部 23, 并且能够可靠且简单地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 装转动轴部 12、 16、 20。
即, 使多个转动轴部 12、 16、 20 从各轴承部 23 的前侧 ( 图 2 中为左侧 ) 插入各轴 承部 23 的各凹部 23a 内, 使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两端部分别插入各轴承部 23 的各圆弧 状的防脱部 23b 内, 由此, 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将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以能够转动的状态安 装于各轴承部 23, 并且, 能够可靠且良好地安装转动轴部 12、 16、 20。
此外, 与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连结的各弯曲部 13、 17、 21 从上方插入而配置在各 轴承部 23 的各防脱部 23b 之间, 由此, 在键排列方向上对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进行位置限 制。由此, 能够使各键主体 11、 15、 19 均匀且良好地排列在键盘底架 3 上, 因此, 能够将键主 体 11、 15、 19 间的间隙及键主体 11、 15、 19 的排列维持得更均匀。
进而, 在多个轴承部 23 之中的、 位于与 1 个八度音阶的长度相当的两端部的轴承 部 23 的圆弧状防脱部 23b 上, 设有对转动轴部 12、 16、 20 之中的、 位于第一白键单元 8 的两 侧的转动轴部 12 的端部进行位置限制的位置限制肋 23c, 因此, 这样也能够在键排列方向 上对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正确且良好地进行位置限制。
( 实施方式 2)
接着, 参照图 10 ~图 14 说明将本发明适用于键盘乐器的实施方式 2。另外, 对与 图 1 ~图 9 所示的实施方式 1 相同部分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该键盘乐器如图 10 及图 11 所示, 在多个键主体 11、 15、 19 的各后端部分别设置的 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支撑构造具有与实施方式 1 不同的构成, 除此之外, 与实施方式 1 的结构大致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 如图 10 及图 11 所示, 在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上沿着键排列方向 贯通地分别设有轴孔 12a、 16a、 20a。 该各轴孔 12a、 16a、 20a 分别设于同一轴上, 形成为连续 地插入形成为 1 个八度音阶长度的 1 根支撑轴 40。
如图 13 及图 14 所示, 该支撑轴 40 构成为, 其两端部被在键盘底架 3 的键搭载部 36 上设置的一对轴支撑部 41 支撑。由此如图 10 及图 11 所示, 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键主体 11、 15、 19 构成为, 以可转动地安装有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支 撑轴 40 为中心, 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在这种情况下也是, 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与实施方式 1 一样, 分别经由弯曲部 13、 17、 21, 以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为单位分别与各连结部 14、 18、 22 连结。 此外, 在位于键盘底架 3 后方的键搭载部 36 上, 与实施方式 1 一样, 设有分别以能够转动的 方式保持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多个轴承部 23。
根据这样的键盘乐器, 除了具有与实施方式 1 同样的作用效果, 还由于构成为, 在 多个转动轴部 12、 16、 20 上分别设有在键排列方向贯通的轴孔 12a、 16a、 20a, 在该各轴孔 12a、 16a、 20a 中连续地插入 1 根支撑轴 40, 在该 1 根支撑轴 40 上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的方式支撑着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所以, 能够以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为单位, 而不使各键主体 11、 15、 19 分散, 简单且容易地一次将这些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组装在键盘底架 3 上。
在这种情况下, 在键盘底架 3 上设有作为键支撑部的一对轴支撑部 41, 该一对轴 支撑部 41 用于支撑安装有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的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 1 根支撑轴 40, 因此仅在该一对轴支撑部 41 上安装支撑轴 40 的两端部即可, 所以, 这 样也能够简单且容易地一次将第一、 第二各白键单元 8、 9 及黑键单元 10 组装在键盘底架 3 上, 由此, 能够实现组装作业的简化。
另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 2 中, 描述了在键盘底架 3 的键搭载部 36 上设有分别以 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各转动轴部 12、 16、 20 的轴承部 23 的情况, 但是, 不一定要设置轴承部 23, 也可以仅构成为, 在键盘底架 3 的键搭载部 36 上设置一对轴支撑部 41, 通过该一对轴支 撑部 41 对支撑轴 40 的两端部进行支撑。如果这样构成, 则能够简化键盘底架 3 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