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尿布.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65719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34690.9

申请日:

2004.04.23

公开号:

CN1539391A

公开日:

2004.10.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61F 13/495申请日:20040423授权公告日:20070530终止日期:2014042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F13/15; A41B13/04

主分类号:

A61F13/15; A41B13/04

申请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大西和彰; 川上祐介

地址:

日本爱媛县

优先权:

2003.04.24 JP 119964/2003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陈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一次性尿布,该尿布是使用中没有不舒适的感觉,在裆部区域的液体吸收区域上形成开口不容易关闭的大便收容部。一次性尿布(1A)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具有第一至第四部位(14、15、16、17),由顶、底片(2、3)形成的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的刚性比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的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刚性低,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18)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第四部位(17)上。在该尿布(1A)中,第四部位(17)通过弹性部件(18)的收缩力,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形成凹部(19)(大便收容部)。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一次性尿布,由透液性顶片、非透液性底片以及半刚性的 吸液芯构成,所述透液性顶片位于与皮肤接触一侧,所述非透液性底 片位于不与皮肤接触一侧,所述吸液芯夹在上述两片之间,在纵向上 具有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位于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部区 域,发挥上述芯部的液体吸收功能的液体吸收区域形成在上述前、后 腰围区域和上述裆部区域,其特征在于, 上述裆部区域的液体吸收区域具有容易弯曲的第一部位、容易弯 曲的第二部位、第三部位和第四部位,所述容易弯曲的第一部位位于 该裆部区域的纵向的中央、向横向延伸,所述容易弯曲的第二部位从 上述第一部位的横向两侧向上述前、后腰围区域中的至少一方沿纵向 延伸,所述第三部位位于上述第二部位之间、向纵向延伸,所述第四 部位位于上述第二部位的横向外方、向纵向延伸,上述第一部位和第 二部位的刚性低于第三部位和第四部位,沿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 件被可收缩地安装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部位与上述第四部位中的至少该 第四部位上, 在上述尿布中,上述第四部位通过上述弹性部件的收缩力向纵向 收缩,在上述裆部区域的液体吸收区域上形成向上述尿布的厚度方向 的下方凹陷的大便收容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和第二部位 由除了上述芯部以外的上述顶、底片形成,上述第三和第四部位由上 述顶、底片和上述芯部形成。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至第四部位 由上述顶、底片和上述芯部形成,位于上述第一和第二部位的上述芯 部的刚性比位于上述第三和第四部位的上述芯部的刚性低。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尿布,其特征在于,位于上 述第三部位的上述芯部的液体吸收功能比位于上述第四部位的上述芯 部的液体吸收功能高。
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尿布,其特征在于,上述第 一和第二部位的格利挺度在0.98×10 -7 ~19.6×10 -7 N的范围内,上述第三 和第四部位的格利挺度在9.8×10 -7 ~196×10 -7 N的范围内。

说明书


一次性尿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保持排泄物的一次性尿布。

    背景技术

    一次性尿布由透液性顶片、非透液性底片以及吸液芯构成,该透液性顶片位于与皮肤接触一侧,该非透液性底片位于不与皮肤接触一侧,该吸液芯夹在上述两片之间,在纵向上具有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位于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发挥芯部的液体吸收功能的液体吸收区域形成在前腰围区域和裆部区域,在裆部区域的液体吸收区域上具有大便收容部(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尿布,是芯部由上部芯和位于其下方的下部芯形成,并且,在裆部,上部芯由沿纵向分离并相对的前部芯和后部芯形成。在该尿布中,覆盖上部芯的顶片在裆部区域向下部芯弯曲,被折入上部芯和下部芯之间,在上部芯和下部芯之间形成了收容在使用尿布时排泄的大便的口袋(大便收容部)。

    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尿布,是具有位于液体吸收区域的纵向外方、向横向延伸的端翼和位于液体吸收区域的横向外方、向纵向延伸的侧翼,在裆部的侧翼上形成一对向横向延伸的短缝,在这些短缝之间,形成向着尿布的厚度方向的下方凹陷地凹部(大便收容部)。该尿布可以将使用中排泄的大便收容在凹部。

    【专利文献1】特开平8-1965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0-296148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尿布,由于芯部是由向尿布的厚度方向重叠的上部芯和下部芯形成,因此芯部的厚度增加,使用尿布时,芯部膨胀感觉不舒适。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尿布中,将使侧翼的短缝向纵向内侧拉近的顶、底片相互固定地形成,短缝的作用是关闭在其之间开口的凹部的口。该尿布是凹部容易将该口关闭,在尿布的使用中,如果凹部将该口关闭,则大便不能收容在凹部。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使用中没有不舒适的感觉、在裆部的液体吸收区域上可以形成口部不容易关闭的大便收容部的一次性尿布。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前提是一种一次性尿布,由透液性顶片、非透液性底片以及半刚性的吸液芯构成,透液性顶片位于与皮肤接触一侧,非透液性底片位于不与皮肤接触一侧,吸液芯夹在上述两片之间,纵向上具有前腰围区域、后腰围区域以及位于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液体吸收区域形成在上述前、后腰围区域和上述裆部区域,液体吸收区域发挥上述芯部的液体吸收功能。

    上述前提中的本发明的特征是,上述裆部区域的液体吸收区域具有容易弯曲的第一部位、容易弯曲的第二部位、第三部位和第四部位,容易弯曲的第一部位是位于该裆部区域的纵向的中央、向横向延伸,容易弯曲的第二部位是从上述第一部位的横向两侧向上述前、后腰围区域中的至少一方纵向延伸,第三部位是位于上述第二部位之间、向纵向延伸,第四部位是位于上述第二部位的横向外方、向纵向延伸,上述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的刚性低于第三部位和第四部位的刚性,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上述第一和第二部位与上述第四部位中至少是该第四部位上,上述尿布是,上述第四部位通过上述弹性部件的收缩力向纵向收缩,在上述裆部区域的液体吸收区域上形成向上述尿布的厚度方向的下方凹陷的大便收容部。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例,是上述第一和第二部位由上述芯部以外的上述顶、底片形成,上述第三和第四部位由上述顶、底片和上述芯部形成。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例,是上述第一至第四部位由上述顶、底片和上述芯部形成,位于上述第一和第二部位的上述芯部的刚性比位于上述第三和第四部位的上述芯部的刚性低。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例,是位于上述第三部位的上述芯部的液体吸收功能比位于上述第四部位的上述芯部的液体吸收功能高。

    作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另一例,是上述第一和第二部位的格利挺度(ガ一レ刚软度)在0.98×10-7~19.6×10-7N的范围内,上述第三和第四部位的格利挺度在9.8×10-7~196×10-7N的范围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一例的尿布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4是另一例尿布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5是图4的V-V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7是另一例尿布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向视剖面图。

    图9是图7的IX-IX线的向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进行如下的具体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一例的尿布1A的局部剖面立体图,图2、图3是图1的II-II线的向视剖面图和图1的III-III线的向视剖面图。图1中,横向用箭头L、纵向用箭头M、厚度方向用N表示。图2中是图1的尿布在非断裂状态的图。并且,顶、底片2、3和防漏片11的内面是指与芯部4相对的面,这些片2、3、11的外面是指不与芯部4相对的面。

    尿布1A由透液性顶片2、非透液性底片3以及吸液芯4构成,透液性顶片2位于与皮肤接触一侧,非透液性底片3位于不与皮肤接触一侧,吸液芯4夹在上述两片2、3之间。尿布1A在纵向上具有前腰围区域5、后腰围区域7以及位于前、后腰围区域5、7之间的裆部区域6。尿布1A是使用时连接前、后腰围区域5、7的开放型。尿布1A具有液体吸收区域8、一对端翼9、一对侧翼10,液体吸收区域8发挥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一对端翼9是位于区域8的纵向外方、向横向延伸,一对侧翼10是位于区域8的横向外方、向纵向延伸。液体吸收区域8由前、后腰围区域5、7和裆部区域6形成。

    裆部区域6是侧翼10向着尿布1A的横向内方呈弧形。尿布1A的平面形状实际上呈沙漏计时器形。侧翼10上安装有一对纵向延伸的不透液性防漏片11。底片3是由将疏水性纤维无纺布12和透气不透液性的塑料薄膜13层压后的复合片形成的。

    芯部4是短纤浆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的混合物,或者短纤浆、高吸收性聚合物以及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的混合物,被压缩成规定的厚度。因此,芯部4具有可弯曲性,其刚性比顶、底片2、3高,有芯部4存在的液体吸收区域8的刚性比没有芯部4存在的端翼9和侧翼10高。

    前、后腰围区域5、7的液体吸收区域8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在前、后腰围区域5、7上,芯部4被固定在顶、底片2、3的内面。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具有第一至第四部位14、15、16、17。

    第一部位14位于该裆部区域6的纵向中央、向横向延伸。第二部位15向横向离开一定距离排列、并且从第一部位14的横向两侧14a向前腰围区域5沿纵向延伸。第一部位14和一对第二部位15由除了芯部4以外的顶、底片2、3形成。在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顶、底片2、3的内面相互固定。

    第三部位16位于第二部位15之间、从第一部位14向前腰围区域5沿纵向延伸。第三部位16位于裆部区域6的大致前半部。第四部位17位于第二部位15的横向外方、在侧翼10和第二部位15之间沿纵向延伸。第三部位16和一对第四部位17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18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第四部位17上。弹性部件18夹在顶片2和芯部4之间,被固定在顶片2的内面和芯部4上。

    第三部位16的芯部4与前腰围区域5的芯部4连接。在第三部位16上,芯部4不被固定在顶、底片2、3上,脱离这些片2、3。并且,在第三部位16上,芯部4也可以被固定在顶、底片2、3的内面上,也可以被固定在这些片2、3中的任何一个内面上。第四部位17的芯部4与前、后腰围区域5、7的芯部4连接。在第四部位17上,芯部4被固定在顶、底片2、3上。

    位于第三部位16上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高于位于第四部位17上的芯部4。为了使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高于第四部位17的芯部4,如果这些部位16、17的芯部4的密度相同,则使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厚度厚于第四部位17的芯部4,如果这些部位16、17的芯部4的厚度相同,则使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密度高于第四部位17的芯部4即可。为了提高芯部4的密度,可以增加形成芯部4的短纤浆和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的基重(坪量),或提高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量即可。另外,也可以使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厚度比第四部位17的芯部4厚,并且使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密度高于第四部位17的芯部4。在第三部位16和第四部位上,位于这些部位16、17上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相同也可以。

    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由于在这些部位14、15上不存在芯部4,因此这些部位14、15的刚性低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相比较,可以容易地弯曲(弯曲容易)。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通过弹性部件18向纵向的收缩力,第四部位17向纵向收缩,同时,第三部位16向第一部位14进入。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由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向纵向弯曲,因此,向着尿布1A的厚度方向的下方,形成了凹陷的凹部19(大便收容部)。凹部19由第一部位14和第二部位15的一部分形成,位于第四部位17之间。如图2所示,在凹部19上,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中的靠第一部位14一侧的部分20向着尿布1A的厚度方向的下方倾斜,形成了凹部19的一部分。

    防漏片11具有固定侧部11a、可动部11b以及固定两端部11c,固定侧部11a位于侧翼10上、向纵向延伸,可动部11b具有向顶片2的上方立起的倾向、向纵向延伸,固定两端部11c位于端翼9上、向尿布1A的横向内方倒伏。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21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可动部11b的上方。弹性部件21以覆盖可动部11b的一部分的状态被固定在可动部11b上。在防漏片11上,尿布1A以顶片2为内侧纵向弯曲时,弹性部件21收缩,可动部11b向顶片2的上方立起,可动部11b形成针对尿和大便的屏障。

    如图2所示,端翼9由从芯部4的端缘4a向纵向外方延伸的顶片2的端部2a和底片3的端部3b形成。在端翼9上,顶、底片2、3的端部2a、3a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固定。防漏片11的固定两端部11c被固定在顶片2的外面。

    如图3所示,侧翼10由从芯部4的侧缘4b向横向外方延伸的顶、底片2、3的侧部2b、3b和防漏片11的固定侧部11a形成。在侧翼10上,顶片2的侧部2b从芯部4的侧缘4b向横向外方略微延伸,底片3的侧部3b和防漏片11的侧部11a从侧部2b再向横向的外方延伸。在侧翼10上,这些片2、3、11的侧部2b、3b、11a以相互重合的状态被固定。多条沿纵向延伸的腿周围用弹性部件22被可以收缩地固定在侧翼10上。腿周围弹性部件22夹在底片3的侧部3b和防漏片11的固定侧部11a之间,被固定在这些片3、11的侧部3b和11a的内面。

    在后腰围区域7的侧翼10上,安装有塑料薄膜形成的柔软的带式紧固件23。带式紧固件23具有向横向延伸的固定端部23a和自由端部23b。固定端部23a夹在底片3的侧部3b和防漏片11的固定侧部11a之间,被固定在这些片3、11的侧部3b和11a的内面。自由端部23b的内面涂有粘接剂(无图示)。自由端部23b是被向尿布1A的横向内方弯曲的状态,通过粘接剂被可以剥离地临时粘接在剥离片(无图示)上,该剥离片被固定在防漏片11的固定侧部11a上。在前腰围区域5上,安装有可弯曲的目标胶带24,该目标胶带24可拆装地粘接固定带式紧固件23的自由端部23b。目标胶带24是由塑料薄膜形成,向横向呈长方形。目标胶带24被固定在底片3的外面。

    使用尿布1A时,使后腰围区域7的侧翼10与前腰围区域5的侧翼10的外侧重叠,通过粘接剂将带式紧固件23的自由端部23b粘接固定在目标胶带24上,连接前腰围区域5和后腰围区域7。在前、后腰围区域5、7连接后的尿布1A上,形成(无图示)有腰周围开口和在其下方的一对腿周围开口。

    该尿布1A是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形成有向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19,可以将在使用尿布1A时排泄的大便收容到凹部19内。尿布1A由于是位于后腰围区域7和第三及第四部位16、17上的芯部4形成了包围凹部19的围壁,因此,可以防止被收容在凹部19内的软便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的流动。大便中含有的水分透过顶片2后,被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上的芯部4吸收。尿被前腰围区域5的芯部4吸收。

    在尿布1A中,由于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吸收功能大于位于第四部位17的芯部4,因此,软便在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流动之前,可以使第三部位16的芯部4迅速将软便多量的水分吸收,可以确实防止软便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流动。

    尿布1A由于是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不被固定在顶、底片2、3上,因此,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被固定在顶、底片2、3上的情况相比,弹性部件18的收缩力不容易被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刚性所抑制,第四部位17容易向纵向收缩,容易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形成凹部19。

    尿布1A是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的格利挺度在0.98×10-7~19.6×10-7N的范围内,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格利挺度在9.8×10-7~196×10-7N的范围内。如果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的格利挺度超过19.6×10-7N,则这些部位14、15难以弯曲,有可能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不能形成凹部19。如果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格利挺度不到9.8×10-7N,虽然也要看弹性部件18的拉伸应力和收缩力,但第四部位17过于收缩,有可能凹部19关闭该口。如果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格利挺度超过196×10-7N,则弹性部件18的收缩力被这些部位16、17的刚性抑制,因此,不但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难以形成凹部19,而且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硬化,使用尿布1A时,这些部位16、17与皮肤接触,有不舒适的感觉。另外,用以下方法测定这些部位14、15、16、17的格利挺度。

    (1)从尿布1A上剪下第一至第四部位14、15、16、17,作成长38mm×宽20mm的挺度测定用试料。

    (2)格利挺度的测定使用格利(ガ一レ)式挺度试验机。试验机的测定顺序如下。(a)试料的一端挂在试验机的振动子上,将试料的另一端夹在试验机的卡盘上。(b)安装辅助秤砣,使试验机的刻度在3~6之间。(c)按下开关,记录振动子旋转杆从试料离开的瞬间的刻度。刻度的记录是对左和右双方进行。

    (3)格利挺度是用以下公式计算出后,换算成N(牛顿)单位的值,即(右侧时的刻度的数值+左侧时的刻度的数值/2)×{(①×1+②×2+③×3)/5}×(试料的纵尺寸(英寸)/试料的横尺寸(英寸))×9.88、①,②,③;(放入秤砣时的孔的位置:第一英寸-①g,第二英寸-②g第三英寸-③g)。

    图4是表示另一例尿布1B的部分断裂立体图,图5、6是图4的V-V线的向视剖面图和图4的VI-VI线的向视剖面图。图4中,横向用箭头L、纵向用箭头M、厚度方向用N表示。图5、6中是图4的尿布1B在非断裂状态的图。

    尿布1B由透液性顶片2、非透液性底片3以及吸液芯4构成,吸液芯夹在上述两片2、3之间。底片3和芯部4与图1的相同。尿布1B具有前腰围区域5、后腰围区域7以及位于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6,具有:发挥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的液体吸收区域8、一对横向延伸的端翼9、一对纵向延伸的侧翼10。液体吸收区域8由前、后腰围区域5、7和裆部区域6形成,其刚性高于端翼9和侧翼10。侧翼10上安装有一对非透液性防漏片11。

    前、后腰围区域5、7的液体吸收区域8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在前、后腰围区域5、7上,芯部4被固定在顶、底片2、3的内面。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具有:第一部位14、一对第二部位15、第三部位16和一对第四部位,第一部位14是位于裆部区域6的纵向的中央、向横向延伸,一对第二部位15是从第一部位14的横向两侧14a向前腰围区域5纵向延伸,第三部位16是位于第二部位15之间、从第一部位14向后腰围区域7纵向延伸,一对第四部位17是位于第二部位15的横向外方、向纵向延伸。

    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在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芯部4被固定在顶、底片2、3的内面。沿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18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弹性部件18是夹在顶片2和芯部4之间,被固定在顶片2的内面和芯部4上。

    第三部位16位于裆部区域6的大致后半部。第四部位17位于侧翼10和第二部位15之间。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是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在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上,芯部4被固定在顶、底片2、3的内面。沿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18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第四部位17上。弹性部件18是夹在顶片2和芯部4之间,被固定在顶片2的内面和芯部4上。

    在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上,位于这些部位16、17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与图1的尿布1A相同,即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高于位于第四部位17的芯部4。

    在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位于这些部位14、15上的芯部4的厚度小于位于前、后腰围区域5、7的芯部4和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芯部4,位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的芯部4的刚性低于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芯部4的刚性。位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的芯部4的密度可以低于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芯部4的密度,也可以与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芯部4的相同。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高于位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

    位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的芯部4的厚度也可以与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上的芯部4的相同。这种情况下,使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的芯部4的密度低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上的芯部4的密度。为了降低芯部4的密度,可以减少形成芯部4的短纤浆和热可塑性合成树脂纤维的基重(坪量),或减少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量。第一至第四部位14、15、16、17的格利挺度以及这些部位14、15、16、17的格利挺度的测定方法与图1相同。

    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是位于这些部位14、15的芯部4的刚性低于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芯部4的刚性,由于这些部位14、15的格利挺度在0.01~0.2mg的范围,因此,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相比较,可以容易地弯曲(弯曲容易)。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通过弹性部件18向纵向的收缩力,第四部位17向纵向收缩,同时,第三部位16向第一部位14进入。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由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向纵向弯曲,因此,向着尿布1B的厚度方向的下方,形成了凹陷的凹部19(大便收容部)。凹部19由第一部位14和第二部位15的一部分形成,位于第四部位17之间。如图5所示,凹部19上,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中的靠第一部位14一侧的部分20向着尿布1B的厚度方向的下方倾斜,形成了凹部19的一部分。

    防漏片11具有固定侧部11a、可动部11b以及固定两端部11c,固定侧部11a向纵向延伸,可动部11b具有向顶片2的上方立起的倾向,固定两端部11c位于端翼9上、向尿布1B的横向内方倒伏。向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21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可动部11b的上方。

    端翼9由顶片2的端部2a和底片3的端部3a形成。在端翼9上,顶、底片2、3的端部2a、3a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固定。防漏片11的固定两端部11c被固定在顶片2的外面。侧翼10由顶、底片2、3的侧部2b、3b和防漏片11的固定侧部11a形成。在侧翼10上,顶、底片2、3和防漏片11的侧部2b、3b、11a以相互重合的状态被固定。多条纵向延伸的腿周围用弹性部件22被可以收缩地固定在侧翼10上。

    在后腰围区域7的侧翼10上,涂有粘接剂的带式紧固件23被固定在自由端部23b上。在前腰围区域5上,安装有横向长方形的目标胶带24,该目标胶带24可拆装地粘接带式紧固件23。带式紧固件23和目标胶带24由塑料薄膜形成。该尿布1B的使用顺序与图1的相同。

    尿布1B是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形成有向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19,可以将使用尿布1B时排泄的大便收容到凹部19内。尿布1B是,由于第一及第二部位14、15上的芯部4与前、后腰围区域5、7和位于第三及第四部位16、17上的芯部4之间,向厚度方向形成台阶状变形,前腰围区域5和位于第三及第四部位16、17上的芯部4形成了包围凹部19的围壁,因此,可以防止被收容在凹部19内的软便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流动。大便中含有的水分透过顶片2后,被位于第一至第四部位14、15、16、17上的芯部4吸收。尿布1B是,由于芯部4夹在第一及第二部位14、15上,因此可以提高凹部19的液体吸收量。

    尿布1B由于是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高于位于第一及第二部位14、15上的芯部4,比位于第四部位17上的芯部4高时,软便在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流动之前,可以使第三部位16的芯部4迅速将软便多量的水分吸收,可以确实防止软便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流动。

    图7是表示另一例尿布1C的部分断裂立体图,图8、9是图7的VIII-VIII线的向视剖面图和图7的IX-IX线的向视剖面图。图7中,横向用箭头L、纵向用箭头M、厚度方向用N表示。图8是图7的尿布1C在非断裂状态的图。

    尿布1C由透液性顶片2、非透液性底片3以及夹在上述两片2、3之间的半刚性的吸液芯4构成。底片3和芯部4与图1的相同。尿布1C具有:前腰围区域5、后腰围区域7以及位于前、后腰围区域之间的裆部区域6,具有:发挥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的液体吸收区域8、一对横向延伸的端翼9、一对纵向延伸侧翼10。液体吸收区域8由前、后腰围区域5、7和裆部区域6形成,其刚性高于端翼9和侧翼10。侧翼10上安装有一对非透液性防漏片11。

    前、后腰围区域5、7的液体吸收区域8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在前、后腰围区域5、7上,芯部4被固定在顶、底片2、3的内面。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具有:第一部位14、一对第二部位15、一对第三部位16和一对第四部位,第一部位14是位于裆部区域6的纵向的中央、向横向延伸,一对第二部位15是从第一部位14的横向两侧14a向前、后腰围区域5、7纵向延伸,一对第三部位16是位于第二部位15之间、从第一部位14向前、后腰围区域5、7纵向延伸,一对第四部位17是位于第二部位15的横向外方、向纵向延伸。

    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由除了芯部4以外的顶、底片2、3形成。在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顶、底片2、3的内面相互固定。

    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第三部位16夹着第一部位14、向纵向相对离开一定尺寸、位于裆部区域6的大致前半部和大致后半部。第三部位16的芯部4与前、后腰围区域5、7的芯部4连接。在第三部位16上,芯部4不被固定在顶、底片2、3上,与这些片2、3脱离。在第三部位16上,芯部4也可以被固定在顶、底片2、3的内面,也可以被固定在顶、底片2、3之中的任一个的内面。

    第四部位17位于侧翼10和第二部位15之间。第四部位17的芯部4与前、后腰围区域5、7的芯部4连接。在第四部位17上,芯部4被固定在顶、底片2、3的内面。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18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第四部位17上。弹性部件18夹在顶片2和芯部4之间,被固定在顶片2的内面和芯部4上。

    在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上,位于这些部位16、17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与图1的尿布1A相同,即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高于位于第四部位17的芯部4。第一至第四部位14、15、16、17的格利挺度以及这些部位14、15、16、17的格利挺度的测定方法与图1相同。

    在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由于这些部位14、15上不存在芯部4,因此位于这些部位14、15上的刚性低于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相比较,可以容易地弯曲(弯曲容易)。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通过弹性部件18向纵向的收缩力,第四部位17向纵向收缩,同时,第三部位16向第一部位14进入。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由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向纵向弯曲,因此,向着尿布1C的厚度方向的下方,形成了凹陷的凹部19(大便收容部)。凹部19由第一部位14和第二部位15的一部分形成,位于第四部位17之间。如图8所示,凹部19上,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中的靠第一部位14一侧的部分20向着尿布1C的厚度方向的下方倾斜,形成了凹部19的一部分。

    防漏片11具有固定侧部11a、可动部11b以及固定两端部11c,固定侧部11a向纵向延伸,可动部11b具有向顶片2的上方立起的倾向,固定两端部11c位于端翼9上、向尿布1C的横向内方倒伏。向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21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可动部11b的上方。

    端翼9由顶片2的端部2a和底片3的端部3a形成。在端翼9上,顶、底片2、3的端部2a、3a以相互重叠的状态被固定。防漏片11的固定两端部11c被固定在顶片2的外面。侧翼10由顶、底片2、3的侧部2 b、3b和防漏片11的固定侧部11a形成。在侧翼10上,顶、底片2、3和防漏片11的侧部2b、3b、11a以相互重合的状态被固定。多条纵向延伸的腿周围用弹性部件22被可以收缩地固定在侧翼10上。

    在后腰围区域7的侧翼10上,涂有粘接剂的带式紧固件23被固定在自由端部23b上。在前腰围区域5上,安装有横向长方形的目标胶带24,该目标胶带24可拆装地粘接带式紧固件23。带式紧固件23和目标胶带24由塑料薄膜形成。该尿布1C的使用顺序与图1的相同。

    尿布1C是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形成有向厚度方向凹陷的凹部19,可以将使用尿布1C时排泄的大便收容到凹部19内。尿布1C是,由于位于第三及第四部位16、17上的芯部4形成了包围凹部19的围壁,因此,可以防止被收容在凹部19内的软便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流动。大便中含有的水分透过顶片2后,被位于第三部位16上的芯部4吸收。

    尿布1C由于是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不被固定在顶、底片2、3上,因此,弹性部件18的收缩力不容易被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刚性所抑制,第二部位15容易向纵向收缩,容易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形成凹部19。

    尿布1C在位于第三部位16的芯部4的液体吸收功能大于位于第四部位17的芯部4的情况下,软便在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流动之前,可以使第三部位16的芯部4迅速将软便多量的水分吸收,可以确实防止软便向前、后腰围区域5、7或侧翼10流动。

    顶片2可以使用以下任何一种,即亲水性纤维无纺布、具有多个开孔的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具有多个细微孔的塑料薄膜。底片3可以使用以下任何一种,即疏水性纤维无纺布、透气不透液的塑料薄膜、将疏水性纤维无纺布相互层压的复合片。防漏片11可以使用与底片3相同的材料。无纺布可以使用通过以下的各种生产方法生产的产品,即射流成网法、针刺法、熔喷法、热粘合、纺粘法、化学粘合。

    底片3和防漏片11也可以使用复合无纺布(SM无纺布或SMS无纺布),该复合无纺布是在具有高耐水性的由熔喷法形成的纤维无纺布的至少一面上,重叠具有高强度的、良好柔软性的由纺粘法形成的纤维无纺布。

    亲水性纤维无纺布可以由以下纤维形成,即经过亲水化处理的合成纤维、半合成纤维、再生合成纤维中的任何一种、或者混合这些纤维的复合纤维。对合成纤维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聚酯类、聚丙烯腈类、聚氯乙烯类、聚乙烯类、聚丙烯类以及聚苯乙烯类。合成纤维也可以使用合成纤维芯鞘型复合纤维、并列型复合纤维、异型中空纤维、微多孔型纤维以及接合型复合纤维。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可以由合成纤维形成。疏水性纤维无纺布内可以包括经过防水处理的半合成纤维或再生纤维。

    为了防止芯部4变形,最好将整体用纸巾或亲水性纤维无纺布等透液性片包覆。作为形成芯部4的高吸收性聚合物可以使用淀粉类、纤维素类以及合成聚合物类。高吸收性聚合物可以使用粒子状或纤维状的物质。

    顶、底片2、3的相互固定、相对于顶、底片2、3的防漏片11的固定、相对于顶、底片2、3的芯部4的固定、相对于顶、底片2、3和防漏片11的弹性部件18、21、22的固定可以使用粘接剂或者加热密封垫或超声密封垫等利用热的热熔手段。

    粘接剂可以使用热熔型粘接剂或丙烯类粘接剂、橡胶粘接剂。粘接剂可以用以下的任一种形式涂在顶、底片2、3和防漏片11上,即螺旋状、Z字形、圆点状、条状。用上述的形式将粘接剂涂在这些片2、3、11上时,在这些片2、3、11上形成涂有粘接剂的涂抹区域和没有涂粘接剂的非涂抹区域,这些片2、3、11被非连续地固定。

    图1、4、7的尿布1A、1B、1C中,可以使弹性部件18夹在底片3和芯部4之间,将弹性部件18固定在底片3的内面和芯部4上。

    图1、7的尿布1A、1C中,芯部4可以存在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这种情况下,与图4的尿布1B相同,即位于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的芯部4的刚性低于位于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上的芯部4。图4的尿布1B与图1、7中的尿布1A、1C相同,即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可以由除了芯部4以外的顶、底片2、3形成。图1、7的尿布1A、1C中,弹性部件18可以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第四部位17和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将弹性部件18安装在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上的情况下,使弹性部件18夹在顶、底片2、3之间,将弹性部件18固定在这些片2、3的内面。

    本发明除了适用于在使用时连接前、后腰围区域的开放型尿布1A、1B、1C以外,也可以适用于短裤型尿布,短裤型尿布是事先将前、后腰围区域的侧翼进行连接而形成腰周围开口和大腿周围开口的尿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次性尿布,通过伸缩性弹性部件的纵向的收缩力,第四部位向纵向收缩的同时,第一和第二部位弯曲、裆部区域的液体吸收区域上形成有向厚度方向凹陷的大便收容部(凹部)。该尿布可以将使用中排泄的大便收容在收容部。该尿布是即使弹性部件的收缩力对关闭大便收容部的口起作用,由于通过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刚性,弹性部件的收缩力被抑制,因此收容部不会关闭该口,可以将大便确实收容到收容部。与芯部向厚度方向重叠的现有技术的尿布相比较,本尿布是芯部不膨胀,使用尿布时没有不舒适的感觉。

    位于第三部位的芯部的液体吸收功能高于位于第四部位的芯部的尿布中,软便在向前、后腰围区域或侧翼流动之前,可以使第三部位的芯部迅速将软便多量的水分吸收,可以确实防止软便向前、后腰围区域或侧翼流动。

一次性尿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一次性尿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一次性尿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次性尿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次性尿布.pdf(2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一次性尿布,该尿布是使用中没有不舒适的感觉,在裆部区域的液体吸收区域上形成开口不容易关闭的大便收容部。一次性尿布(1A)在裆部区域(6)的液体吸收区域(8)上具有第一至第四部位(14、15、16、17),由顶、底片(2、3)形成的第一和第二部位(14、15)的刚性比由顶、底片(2、3)和芯部(4)形成的第三和第四部位(16、17)的刚性低,纵向延伸的伸缩性弹性部件(18)被可以收缩地安装在第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