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向体内病变部位输送药液的给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用给药装置,尤其是一种埋植于体内用于将药液输送到体内病变部位的给药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的一些疾病的病变部位有时散布在人体内部深处,例如肿瘤,尤其是妇科恶性肿瘤的淋巴转移,其处理在国内、外一直是一个难点,通常有手术、放疗、化疗三种治疗方法。由于手术不能切尽所有淋巴结和淋巴管,术后易复发。而采用全身化疗不仅副作用大,会给病人身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减弱病人自身的抗病(或免疫)能力,同时由于到达病变部位的药液浓度很低,因而起不到治疗作用。常规局部化疗和血管介入疗法虽然副作用稍小,但是由于最终到达病变部位的药液浓度依然很低,同时受到给药次数的限制,疗效很小,并且局部化疗采用多次穿刺或插管的方式不仅给患者造成肉体上的痛苦,同时也给患者经济上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国专利90207244.7公开了一种“埋入式化疗导管”,该埋入式化疗导管属于一种临床医学导管,在导管的一端连接一个阀座,用于注入各种药液。导管采用医用橡胶制成,可以长期埋入病人体内,根据病情及病灶地大小,通过阀座施加各种剂量的药液,使用方便,可减少病人的痛苦。该埋入式化疗导管的缺点是由于没有固定装置不易固定,这样患者轻微活动都有可能致使导管脱落或者滑移,不仅影响使用效果,而且会带来感染的危险,同时只有一根输药管,患者的病变部位较多且分散时则无能为力了,除非采用多插导管的办法,但这样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给患者带来多次肉体上的痛苦,同时给多根导管注入药液在操作上也多有不便。
中国专利00227804.9公开了一种“多侧孔介入化疗药盒导管”,该多侧孔介入化疗药盒导管涉及一种肿瘤患者化疗用的药盒导管。它在动脉留置导管的头端设有一去端孔,距离去端孔3~4cm处还设有许多侧孔,导管另一端与药盒相连接。该产品可较深地留置在靶血管,导管头端移位或脱出靶血管的可能性大大减少,某些特殊部位实体瘤化疗应用该产品可使药物经多个供血血管到达肿瘤,提高化疗的疗效。该多侧孔介入化疗药盒导管的缺点是由于须植入药盒,固定非常复杂,同时令患者不便,成本较高,而且仍然需要穿刺来注入药液,还是会给患者造成痛苦,并且有穿刺时穿透药盒的危险。另外一次性注入剂量受药盒容量限制,输液的速度也很难控制,这样对到达病变部位的药物浓度无法控制,这些都给疗效带来影响,同样由于只有一根输药管,一次只能向一个病变部位输入药液,而采用多个这样的装置,即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增加了患者肉体上的痛苦,而且也不便于输入药液,还是无法解决患者的病变部位较多且分散的问题。
中国专利91230089.2公开了一种“植入式双通路腹腔化疗装置”,该装置系由主体阀门和导管构成,主体阀门植于皮下,上端设有一个穿刺窗口,下端连接两根导管,两根导管穿入腹腔内,导管上分别安装一个方向相反的单向阀门,其中一根用于输入化疗药液,另一根排除残留药物或抽取腹水。该装置须植入阀门,固定也很困难,同时令患者不便,成本较高,而且仍然需要穿刺来注入药液,还是会给患者造成痛苦,而且操作相对复杂,并有并且仍然存在只有一根输药管,无法解决患者的病变部位较多且分散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各种技术方案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向体内病变部位输入药液的给药装置,该给药装置的具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安装固定容易,可长期放置于体内,同时由于药液从体外注入,不用穿刺和注射,不仅大大减少了患者痛苦,还便于多次对人体不同病变部位长期给药,而且便于控制药液剂量,可明显提高疗效。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给药装置包括用于从外部注入药液的输入端导管、固定装置、用于输送药液到病变部位的一根或一根以上的输出端导管,输出端导管优选为两根,输入端导管、固定装置、输出端导管采用对组织相容性好、无任何激惹性的医用材料制成,输入端导管、固定装置与输出端导管可连接成一体,输入端导管上可自带或另行连接有坚硬、尖锐的穿刺部件,通常是实心针。
该给药装置的固定装置可以采用卡盘或卡子及,通常是两个,形状可以是圆盘或椭圆盘如卡盘,优选为圆盘,也可以是其它形式如卡子,其中一个卡在体腔壁上,如腹壁筋膜,一个卡在人体组织之间,卡在体腔内的卡盘其直径等于卡在人体组织之间的卡盘的直径,也可以大于卡在人体组织之间的卡盘的直径,这样两个卡盘即可将给药装置固定于人体,而且便于使用后拆下。
输送药液到病变部位的输出端导管的数量根据需要可以为一根或一根以上,优选为两根。输出端导管长短也可根据病变部位的具体情况灵活予以调整,各根导管的长度可以相同或不同。
输出端导管的末端的管口可以封闭也可以是不封闭的,优选是不封闭的,末端管壁上开有多个小孔,并可根据需要,通过剪短末端的方法来调节小孔的数量,以控制药液浓度,此类小孔若直径过小,则渗药速度过慢甚至不渗药,若直径过大,则渗药速度过快,不能保证长时间病变部位药物处于高浓度状态,故直径一般控制在0.3mm~3mm之间,优选控制在0.15mm~1.5mm之间。
该给药装置的输入端导管前端可连接有坚硬、尖锐的穿刺部件,可自带也可另行安装,通常是一根实心针,为了能轻易、滑畅的穿透人体皮肤和组织,方便操作,可做成与输入端导管成100°~120°夹角的一根外观呈光滑弧线状的实心针,夹角优选为110°,自与输入端导管前端连接处向末端逐渐变细,末端呈三棱形针,整个外形呈牛角状,长度在100mm~300mm之间,材料可采用金属或硬度高的高分子复合材料。
使用时通过输入端导管前端的穿刺部件在手术结束前由体内穿出皮肤,将输入端导管带出体外,由卡盘之类的固定装置固定于人体,然后去掉穿刺部件,连接上一个可开合封闭的接头或阀门,接头或阀门上根据需要可带有一个或多个进药口。该接头或阀门也可是可拆卸的,注入药液后可将接头或阀门拆下,消毒后用盖子或堵头封闭好给药装置
本发明的效果是,由于本发明系从放置于体外的输入端导管注入药液,然后由输出端导管将药液输送到病变部位,不用穿刺和注射,大大减少患者的痛苦,注入药液方便,可以长期多次给药,便于控制药物剂量,病变部位药物浓度高,疗效明显提高,对健康组织损害小,减少了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同时体内只留置输出端导管,安装固定容易。本给药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价格低廉,并可长期放置于体内。本发明可应用于多种医疗场合,如用作治疗妇癌淋巴转移的腹膜后淋巴化疗导管。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在主要应用于妇癌淋巴转移的腹膜后淋巴化疗上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在应用于妇癌淋巴转移的腹膜后淋巴化疗上的安装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应用于妇癌淋巴转移的腹膜后淋巴化疗上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在给药装置中,输入端导管1和输出端导管2及卡盘3、4用对组织相容性好,无任何激惹性的医用塑料制成一体,可长期放置于体内。本实施例中输出端导管为两根,长短根据需要确定,可相等也可不相等。固定装置为两个圆形的卡盘3、4,卡盘4的直径等于卡盘3的直径。输入端导管末端开有多个小孔6,根据需要可在使用时可通过剪短末端的方式,来减少末端小孔6的数量以达到调整药物剂量和输液速度的目的。输入端导管1前端有穿刺用的坚硬且尖锐呈三棱形的实心针5,实心针5用金属或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与输入端导管1呈110°的夹角,7外观呈光滑弧线状,实心针5可与输入端导管1和输出端导管2及卡盘3、4做成一体,也可通过螺纹等其他方式另行连接。
本给药装置应用于妇癌淋巴转移的腹膜后淋巴化疗时,需放置在盆腔膜后间隙,放置入体内时两根输出端导管分别放置于左右髂血管分叉处,然后从体内腹腹外间隙用实心针5穿刺出体外,并将输入端导管1带出体外,卡盘4留在腹壁腱鞘内侧并紧贴腹腔壁,卡盘3留在腹壁腱鞘外侧,两个卡盘即可将给药装置自行固定。然后将实心针5去掉,在输入端导管1前接上可开合封闭的接头或阀门7,接头或阀门7上根据需要可带有一个或多个进药口,方便从进药口同时注入多种药液,该接头或阀门7也可是可拆卸的,注入药液后可将接头或阀门拆下,消毒后用盖子或堵头封闭好给药装置。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利用本给药装置可对患者盆腔腹膜外间隙多次给药,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射到盆腔淋巴结周围,进行淋巴转移的化学治疗,能显著提高腹膜后淋巴结内药物的浓度,且高浓度维持时间长,更有利于杀死癌细胞。
经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盆腔腹膜外间隙多次给药,不会引起注药局部组织损伤。多次注药后淋巴结内转移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未发现明显的局部并发症与全身毒副作用。经盆腔腹膜外间隙多次给药,药物分布范围基本上包括盆腔各淋巴结,且药物能从盆腔上升至腹主动脉旁淋巴淋巴结。经此方法重复给药后,淋巴结有不同程度长大,镜下显示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以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性增加,说明该方法能刺激改善机体免疫系统,利于杀灭转移癌细胞。
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应用于妇癌淋巴转移的腹膜后淋巴化疗上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而已,不能限定本发明的实施的范围。凡依据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作出的等效的变换均属于本发明权利要示所限定的专利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