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供电控制装置及其防窃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二次电池, 特别是一种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供电控制模 块及其防窃方法。
背景技术 科技日益进步, 带动电子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且可携式电子产品, 由于具有便携性 (portable)、 可移动性 (mobile) 等多项优点, 因此更为消费者所热爱。其中, 可携式电子产 品的动力来源即由电池所提供。 再者, 随着环保意识的抬头, 节能减碳已成为大众耳熟能详 的口号, 因此针对交通工具方面, 也由传统的以石化燃料作为动力的技术, 逐渐朝向以电池 作为动力的方向发展, 也促使诸如 : 电动脚踏车、 电动机车或电动汽车等产品相继问世。
由上述说明可知, 电池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 其中又以二次电池 (secondary battery) 最广为被利用。 由于二次电池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性, 也就是说, 当电池电量用罄 后, 藉由充电的过程即可再次使用二次电池, 因此大多数的电子产品或电动交通工具所使 用的电池皆为二次电池。
然而, 由于二次电池属于消耗品, 且其价格随着其材料而不同。例如, 铅蓄电池的 价格较低, 不过, 其可重复使用的次数较低。而锂离子电池的蓄电量较佳、 重量较轻且重复 充电次数较多, 不过, 其价格较高。 于是, 此种可重复使用的特性, 使得二次电池具有市场上 可买卖的经济价值。也就成为窃贼眼中的窃取对象。以中国大陆为例, 调查指出, 重复购买 二次电池的使用者, 有约 70%是因为二次电池被窃取而必须重新购买。
目前, 市面上对于电动自行车二次电池的防窃做法, 一般均以机械式防窃, 亦即, 采取上锁或者采用机构设计而使窃贼不易窃取电动自行车二次电池。 另外一种二次电池的 防窃做法是采用 GPS 定位器, 在二次电池上加装 GPS 属于价格高昂且不易普遍的做法。
因此, 如何采用一种暨便宜, 又有效的二次电池防窃做法, 成为二次电池产业发展 不可或缺的一环。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 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用于具有一供电控制 模块的一交通工具, 该二次电池装置包含 : 一电池单元, 用以供应一电源 ; 一接口单元, 耦 接该电池单元 ; 一记忆单元, 储存一供电码 ; 及一控制单元, 耦接该接口单元、 该记忆单元 与该交通工具的该供电控制模块, 用以接收该供电控制模块所传送的一请求码, 当比对该 请求码与该供电码相符时, 控制该接口单元使该电池单元提供工作电源予该交通工具。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具有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用于具有一供电控制模块的一 交通工具, 该二次电池装置包含 : 一电池单元, 用以供应一电源 ; 一接口单元, 耦接该电池 单元 ; 一记忆单元, 储存一供电码 ; 及一控制单元, 耦接该接口单元、 该记忆单元与该交通 工具的该供电控制模块, 用以传送该请求码予该供电控制模块, 当该供电控制模块比对该 请求码与该供电码相符时传送一电源启用指令, 该控制单元接收该电源启用指令后, 控制该接口单元使该电池单元提供工作电源予该交通工具。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的供电控制模块, 用于具有一控制接口的一交通工 具, 用以连接具有一供电码的一二次电池, 该模块包含 : 一第一接口单元, 连接于该二次电 池; 一第二接口单元, 连接于该控制接口 ; 一记忆单元, 用以储存一请求码 ; 及一控制单元, 连接于该第一接口单元、 该第二接口单元与该记忆单元, 藉由该第一接口单元接收该二次 电池所传来的该供电码并比对该供电码与该请求码, 当相符时, 产生一启用工作电源指令 予该二次电池后, 由该二次电池供应工作电源予该交通工具。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的供电控制模块, 用于具有一控制接口的一交通工 具, 用以连接具有一供电码的一二次电池, 该模块包含 : 一第一接口单元, 连接于该二次电 池; 一第二接口单元, 连接于该控制接口 ; 一记忆单元, 用以储存一请求码 ; 及一控制单元, 连接于该第一接口单元、 该第二接口单元与该记忆单元, 藉由该第一接口单元传送该请求 码至该二次电池, 当该二次电池比对其所储存的该供电码与该请求码相符时, 供应工作电 源予该交通工具。
本发明更提供一种服务站用的控制模块, 用于具有一控制接口的一服务站, 用以 读取使用一二次电池的一交通工具的一识别码、 该二次电池的一通用码以及一控制码, 该 控制模块包含 : 一第一接口单元, 与该二次电池装置连接 ; 一第二接口单元, 与该控制接口 连接 ; 及一控制单元, 连接于该第一接口单元与该第二接口单元连接, 用以依据该控制码与 该识别码产生一供电码而经由该第一接口单元传送至该二次电池。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服务站用的控制模块, 用于具有一控制接口的一服务站, 用以 读取使用一二次电池的一交通工具的一识别码、 该二次电池的一通用码以及一控制码, 该 控制模块包含 : 一第一接口单元, 与该二次电池装置连接 ; 一第二接口单元, 与该控制接口 连接 ; 及一控制单元, 连接于该第一接口单元与该第二接口单元连接, 用以依据该控制码与 该识别码产生一供电码而经由该第一接口单元传送至该二次电池。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防窃方法, 用于供应一交通工具电源的一二次电 池, 该方法包含 : 储存一供电码于该二次电池 ; 接收由该交通工具所传来的一请求码 ; 该二 次电池比对该供电码与该请求码 ; 及若比对结果相符时, 供应工作电源予该交通工具。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防窃方法, 用于供应一交通工具电源的一二次电 池, 该方法包含 : 储存一供电码于该二次电池 ; 接收由该交通工具所传来的一请求码 ; 该交 通工具比对该供电码与该请求码 ; 若比对结果相符时, 该交通工具发出一供应工作电源指 令予该二次电池 ; 及该二次电池接收该供应工作电源指令后, 供应工作电源予该交通工具。
有关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其功效, 兹配合图式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的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的系统方块图 ; 图2: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防窃模块的系统方块图 ; 图3: 本发明的服务站端防窃模块的系统方块图 ; 图 4A :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一 ; 图 4B :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二 ; 图 5A :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一 ;图 5B :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二 ; 图 5C :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三 ; 图 5D :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四 ; 图 6A : 本发明的服务站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一 ; 及 图 6B : 本发明的服务站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二。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 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2 : 电池单元 14 : 记忆单元 16 : 控制单元 18 : 接口单元 2: 供电控制模块 22 : 第一接口单元 24 : 控制单元 26 : 第二接口单元 28 : 记忆单元 3: 交通工具端控制接口 4: 服务站端控制模块 42 : 第一接口单元 44 : 控制单元 46 : 第二接口单元 5: 服务站端控制接口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 1, 本发明的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的系统方块图。具防窃功能的 二次电池装置 1 包含了几个主要组件 : 电池单元 12、 记忆单元 14、 控制单元 16 与接口单元 18。其中, 电池单元 12 可进行电力的充放电, 而记忆单元 14 用以储存供电码、 通用码、 控制 码等。控制单元 16 耦接接口单元 12 与记忆单元 14, 与交通工具的供电控制模块 2 连接, 接 收供电控制模块 2 所传送的请求码, 当比对请求码与供电码相符时, 控制接口单元 18 使电 池单元 12 提供工作电源予供电控制模块 2 以供应交通工具起动与行驶的电力。 由于交通工 具的启动电流较大, 因此, 如果限制电池单元 12 的电流, 即可控制交通工具的启动与行驶, 也可使不合法的二次电池无法被使用。
此外, 控制单元 16 也可产生充放电信息并储存、 撷取充放电信息于记忆单元 14。 其中, 充放电信息是选自电池序号、 充电次数、 尚余充电次数、 充电状态、 充电电量、 已充电 时间、 尚需充电时间、 平均可使用时间、 充电日期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群组。
其中, 供电码由一服务站 ( 未画出 ) 产生, 或者由供电控制模块 2 产生。供电控制 模块 2 本身包含一识别码, 以供电控制模块 2 所产生的供电码由供电控制模块 2 混合控制 码与识别码产生, 而控制码为电池序号。供电码的产生可以一加密法而产生, 加密法可选 自西泽密码 (Caesarcipher)、 代换密码 (Substitution cipher)、 一次便条形码 (One timepad)、 DES(Data encryption standard) 加密法、 AES(Advanced encryptionstandard) 加密 法以及 RSA 加密法等。加密的动作, 可使供电码不易被破解。
电池单元 12 则可为磷酸锂铁电池、 锂钴电池、 锂锰电池、 锂镍电池、 锂镍钴电池、 锂镍锰电池或锂镍锰钴电池等锂离子类的二次电池, 或如铅酸电池类的二次电池。上述各 种不同材质的电池, 各自具有不同的优缺点, 以磷酸锂铁电池为例, 磷酸锂铁电池具有多项 优点, 例如 : 高温特性佳、 循环寿命长、 材料成本低等, 且磷酸锂铁电池的安全性更为目前电 池材料中最佳者。因此本发明所提出的电池单元 12 可特别选用磷酸锂铁电池, 用以提升具 有防窃机制的二次电池装置 1 整体的安全性等多项特点。
记忆单元 14 则选自铁电随机存取内存 (Ferro Random AccessMemory, FRAM)、 只读 存储器 (Read Only Memory, ROM)、 可抹除程序化只读存储器 (Electrically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 EPROM)、电 气 可 抹 除 式 只 读 存 储 器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 Only Memory, EEPROM)、 闪存 (Flash Memory)、 磁阻式随机存取内存 (Magneto resistive Random Access Memory, MRAM)、 双 向 通 用 内 存 (Ovonic Unified Memory, OUM) 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群组。
前述的供电控制, 是由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上的控制单元 16 进行供电与 否的控制。另一种控制方法是采用由交通工具上的供电控制模块 2 进行控制, 亦即, 由供电 控制模块 2 接收由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上的控制单元 16 经由接口单元 18 所传来 的供电码, 若与供电控制模块 2 当中的请求码相同, 则传递开始启用电池单元 12 提供工作 电源的指令给控制单元 16, 控制单元 16 则启用工作电源的供应功能。
亦即, 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对交通工具进行工作电源的供电, 均透过供 电码的比对来开始。而比对的动作, 可由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本身 ( 主动式启用 电力 ) 或者交通工具上的供电控制模块 2 来进行 ( 被动式启用电力 )。无论是主动式启用 电力或者被动式启用电力, 只要是不合法的二次电池, 将无法被使用于交通工具中。
接下来, 请参考图 2 :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供电控制模块的系统方块图。供电控 制模块 2 包含了几个主要组件 : 第一接口单元 22、 控制单元 24、 第二接口单元 26 与记忆单 元 28。其中, 第一接口单元 22 与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连接, 而第二接口单元 26 则 与交通工具端控制接口 3 连接。记忆单元 28 则储存请求码, 控制单元 24 则连接于第一接 口单元 22、 第二接口单元 26 与记忆单元 28, 藉由第一接口单元 22 接收具防窃功能的二次 电池装置 1 所传来的供电码并比对供电码与请求码, 当相符时, 启用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 池装置 1 的工作电源。此种动作方式是相对应于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的被动式启 用电力。
另一种供电控制模块 2 的动作方式是对应于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的主动 式启用电力方式。其动作为, 当第一接口单元 22 与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连接时, 控制单元 24 藉由第一接口单元 22 传送请求码至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当具防窃功 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比对其所储存的供电码与请求码相符时, 开始供应具防窃功能的二次 电池装置 1 的工作电源至第一接口单元 22。控制单元 24 即可将此工作电源经由第二接口 单元 24 经由交通工具端控制接口 3 供应给交通工具使用。
此外, 供电码的产生, 可由供电控制模块 2 或者服务站产生。当供电码由供电控制 模块 2 产生时, 是由第一次使用的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连接到供电控制模块 2 时,由于供电控制模块 2 并未侦测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当中包含有供电码, 不过, 储存 有预设的通用码, 因此, 供电控制模块 2 开始产生供电码。 控制单元 24 则将具防窃功能的二 次电池装置 1 当中的控制码 ( 例如, 唯一的电池序号 ) 以及供电控制模块 2 本身的识别码, 藉由一加密方法混合控制码与识别码而产生请求码并储存于记忆单元 28, 再经由第一接口 单元 22 传送请求码至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以储存为供电码。 经由此一过程, 储存 于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当中的供电码与储存于供电控制模块 2 当中的请求码, 两 者是配对的。因此, 当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被取出后, 再装回交通工具后, 仍可依 此供电码与请求码的配对而能由交通工具顺利使用。
当供电码由服务站端产生时, 供电控制模块 2 的动作差异如下 : 交通工具的供电 控制模块 2 每次重新连接到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时, 会接收由具防窃功能的二次 电池装置 1 所传来的供电码, 并储存为请求码。以进行下一次的比对。此种方式, 供电码的 防窃机制, 其产生主要由服务站端来达成。
图 2 的供电控制模块 2 的设计, 是可使现有的交通工具采取外接的方式来使用本 发明的防窃设计装置, 因此, 其可适用于后装市场。若在原装市场上, 则可采取控制单元 24 与记忆单元 28 功能内建的方式, 亦即, 在设计交通工具的处理单元与记忆单元中, 增加前 述的主动启用电力功能或者被动启用电力功能, 以及, 选择性地设计供电码产生机制。
前述的说明, 说明了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透过供电控制模块 2 而能与交 通工具进行配对的使用, 进而能达到防窃的目的。换言之, 本发明的防窃方法, 是透过二次 电池的电力使用控制来达到防窃的目的。当二次电池遭窃时, 由于必须透过交通工具本身 所具有的供电控制模块 2 或者二次电池本身进行工作电源的供电控制, 因此, 可达到具防 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即便被窃, 窃贼也无法使用, 进而, 窃贼窃取此具防窃功能的二次 电池装置 1 将毫无经济利益, 而可大幅降低窃贼窃取的意愿。
此外, 若未来采用电池交换的方式来进行电力的充电, 若无适当的配套机制, 本发 明的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将无法进行电池交换。因此, 本发明更提供了于服务站 端的控制模块。
请参考图 3, 本发明的服务站端控制模块 4 的系统方块图。 服务站端控制模块 4 包 含以下主要几个组件 : 第一接口单元 42、 控制单元 44 与第二接口单元 46。
其中, 第一接口单元 42 可与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连接, 而第二接口单元 46 则可与服务站端控制接口 5 连接。控制单元 44 则与第一接口单元 42、 第二接口单元 46 连接, 用以接收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所传送的数据, 或者, 将服务站端控制模块 4 所产生的数据传递给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如前所述, 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当中的供电码的产生有两方式, 分别为 交通工具的供电控制模块 2 或者服务站端。依据这两种方式, 服务站端控制模块 4 将有不 同的功能, 分别说明如下 :
1、 供电码由交通工具的供电控制模块 2 产生 : 在这种模式下, 服务站端控制模块 4 是用来产生电池交换的认证机制。有几种不同的状况 :
A. 在服务站中, 确认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是合法的, 亦即, 控制码未被登 记为失窃者。此时, 供电控制模块 2 可提供消除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当中的供电 码, 以使其变为无供电码的状态。亦即, 此经消除供电码的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可重新装置于任何一台交通工具中, 而由交通工具中的供电控制模块 2 产生新的供电码予具 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如此, 服务站即可提供电池交换的功能。 而由于其具有合法的 认证机制, 因此, 其所取得的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是可信任的。
B. 在服务站中, 若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的控制码被登记为失窃者, 服务 站端控制模块 4 将产生一警示讯息, 透过服务站端控制接口 5 传递给服务站。于是, 服务站 的主机可透过网络, 传递此一讯息, 而由其它单位负责处理此一事件。
C. 无论 A 或 B 的情形, 服务站端均须具备有登录交通工具的识别码或者登录具防 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的控制码 ( 例如, 电池序号 ) 的功能, 并且, 须将此讯息储存起来。 储存的位置可由远程的主机来达成, 而可使不同的服务站共享此讯息。
2、 供电码由服务站端产生, 亦即, 由服务站端控制模块 4 产生 : 若供电码由服务站 端产生, 服务站须要接收交通工具的识别码与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的控制码, 并 接由加密的动作将两者混合产生供电码。加密的方式可采用前述者, 于此不再赘述。产生 后, 再藉由第一接口单元 42 传递至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以储存为供电码。接着, 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再传递至交通工具的供电控制模块 2, 以储存为请求码。
图 3 的服务站端控制模块 4 的设计, 是可使现有的电池交换站或者充电站采取外 接的方式来使用本发明的防窃设计装置, 因此, 其可适用于后装市场。若在原装市场上, 则 可采取控制单元 44 的功能内建的方式, 亦即, 在设计充电站或电池交换站的服务站的处理 单元中, 增加前述的服务站相关功能, 无论是供电码由交通工具端或服务站端产生。 服务站端也可透过一些机制来产生加值服务。如前所述, 服务站端可依据失窃的 具防窃功能的二次电池装置 1 的控制码的登录, 以及失窃的交通工具的识别码登录, 进一 步防止交通工具的失窃。当使用者所登录的交通工具的识别码, 已遭登录为失窃时, 则服 务站端控制模块 4 可产生一失窃事件予服务站, 经由网络的传递而让其它相关人员进行处 置。
由图 1 ~ 3 的图示及说明, 可清楚了解到本发明的防窃机制, 是透过具防窃功能的 二次电池装置 1 当中的供电码来进行防窃。而由供电码的产生机制, 以及具防窃功能的二 次电池装置 1 的供电方式 ( 主动与被动 ) 而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此外, 在交通工具与服务 站端, 则可采用外接的模块与内建于系统中的方式。因此, 在方法上, 本发明是透过不同的 方式来达到防窃的目的, 以下分别就二次电池端、 交通工具端与服务站端的流程说明之 :
接下来, 请参考图 4A,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一, 其为二次电池端的主 动式启用电力实施例, 二次电池与交通工具连接,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102 : 储存一供电码、 一通用密码、 一控制码至一二次电池。
步骤 104 : 接收由交通工具所传来的一请求码。
步骤 106 : 二次电池比对供电码以及请求码。
步骤 108 : 若比对结果相符时, 供应工作电源予交通工具。
图 4B,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二, 其为二次电池端的被动式启用电力 实施例, 二次电池与交通工具连接,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112 : 储存一供电码、 一通用密码、 一控制码至一二次电池。
步骤 114 : 接收由交通工具所传来的一请求码。
步骤 116 : 交通工具比对供电码以及请求码。
步骤 118 : 若比对结果相符时, 交通工具发出一供应工作电源指令予二次电池。
步骤 120 : 二次电池接收供应工作电源指令后, 供应工作电源予交通工具。
接下来, 请参考图 5A,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一, 其为 交通工具端的主动式启用电力且由交通工具产生供电码的实施例, 二次电池与交通工具连 接,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122 : 连接二次电池。
步骤 124 : 接收二次电池的供电码与控制码。
步骤 126 : 若二次电池无供电码, 依据一识别码与控制码而产生一请求码, 并将请 求码传送至二次电池以储存为供电码。
其中产生请求码的方式, 即为前述的加密方式, 于此不再赘述。
步骤 128 : 传送请求码至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比对供电码与请求码, 当相符时, 供 应工作电源予交通工具。
图 5B,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二, 其为交通工具端的被 动式启用电力且由交通工具产生供电码的实施例, 二次电池与交通工具连接, 包括以下步 骤: 步骤 132 : 连接二次电池。
步骤 134 : 接收二次电池的供电码与控制码。
步骤 136 : 若二次电池供电码, 依据一识别码与控制码而产生一请求码, 并将请求 码传送至二次电池以储存为供电码。
其中产生请求码的方式, 即为前述的加密方式, 于此不再赘述。
步骤 138 : 由交通工具比对供电码与请求码, 当相符时, 传送一供应工作电源指令 予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供应工作电源予交通工具。
请参考图 5C,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三, 其为交通工具 端的主动式启用电力且由服务站产生供电码的实施例, 二次电池与交通工具连接, 包括以 下步骤 :
步骤 142 : 连接二次电池。
步骤 144 : 接收二次电池的供电码与控制码。
步骤 146 : 传送请求码至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比对供电码与请求码, 当相符时, 供 应工作电源予交通工具。
图 5D, 本发明的交通工具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四, 其为交通工具端的 被动式启用电力且由服务站产生供电码的实施例, 二次电池与交通工具连接, 包括以下步 骤:
步骤 152 : 连接二次电池。
步骤 154 : 接收二次电池的供电码与控制码。
步骤 156 : 由交通工具比对供电码与请求码, 当相符时, 传送一供应工作电源指令 予二次电池, 二次电池供应工作电源予交通工具。
接下来, 参考图 6A, 其为本发明的服务站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一, 其为交 通工具端产生供电码的实施例, 二次电池与服务站连接,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162 : 连接一二次电池并接收二次电池的一通用码以及一控制码。
步骤 164 : 登录一交通工具的一识别码与二次电池的控制码。此点, 是用于比对预 先登录的失窃二次电池数据、 失窃交通工具数据与识别码、 控制码等。
步骤 166 : 当控制码为未失窃时, 依据通用码与控制码消除二次电池的供电码。
步骤 168 : 当控制码为已登录为失窃的控制码时, 产生一失窃二次电池的警示讯 息。
步骤 170 : 当识别码为已登录为失窃的识别码时, 产生一失窃交通工具的警示讯 息。
参考图 6B, 其为本发明的服务站端的二次电池防窃方法流程图二, 其为服务站端 产生供电码的实施例, 二次电池与服务站连接, 包括以下步骤 :
步骤 172 : 连接一二次电池并接收二次电池的一通用码以及一控制码。
步骤 174 : 登录一交通工具的一识别码与二次电池的控制码。此点, 是用于比对预 先登录的失窃二次电池数据、 失窃交通工具数据与识别码、 控制码等。
步骤 176 : 当控制码为未失窃时, 依据识别码与控制码产生供电码, 并传送至二次 电池。
其中产生供电码的方式, 即为前述的加密方式, 于此不再赘述。
步骤 178 : 当控制码为已登录为失窃的控制码时, 产生一失窃二次电池的警示讯 步骤 180 : 当识别码为已登录为失窃的识别码时, 产生一失窃交通工具的警示讯息。
息。 虽然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已经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 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熟习此技艺者,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所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 皆应涵盖于本发明的 范畴内, 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