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离子发生装置.pdf

上传人:54 文档编号:164410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4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310100773.9

申请日:

2003.10.09

公开号:

CN1551432A

公开日:

2004.12.01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公开

IPC分类号:

H01T19/04; H01T23/00; A61L9/22

主分类号:

H01T19/04; H01T23/00; A61L9/22

申请人:

金泽尤; 长泽通; 武田幸一

发明人:

武田幸一

地址:

日本国埼玉县

优先权:

2003.05.19 JP 2003-140039

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汪惠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由板状的接地电极(102)和设置了至少一个以上向该接地电极(102)延伸的放电针的放电电极(103)构成,并筐体(101)内部并排设置多个通过在这些接地电极与放电电极之间发生电晕放电产生负离子的负离子发生部(104)。这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产生大量负离子,并可以将负离子有效的吹出。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其具有一端形成有所述空气导入口、另一 端形成有所述空气排出口的中空状筐体,以及收容在所述筐体内部的负 离子发生部;其将负离子发生部产生的负离子混合到从导入口导入的空 气中并从排出口排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筐体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所述负离子发生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离子 发生部由接地电极和与所述接地电极隔开规定间隔的放电电极构成,通 过在所述接地电极与所述放电电极之间发生电晕放电而产生负离子。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放电 电极上至少形成1个以上的向所述接地电极延伸的放电针,在所述接地 电极上对应所述放电针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所述放电针的前端与所述 接地电极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 地电极具有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对向的平面,所述平面排列成相对所述筐 体内部的通气方向垂直。
5: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 地电极具有与所述放电电极相对向的平面,所述平面排列成相对所述筐 体内部的通气方向平行。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筐体内部至少设置有1个向所述排出口送风的第一送风机构,多 个所述的负离子发生部被设置在所述第一送风机构与所述排出口之间。
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筐体内部至少设置有1个向所述排出口送出风的第二送风机构,所 述第二送风机构被设置在相邻的所述的负离子发生部之间。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送 风机构被设置在所有相邻的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之间。
9: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送风机构具有风扇,所述风扇的旋转直径为所述接地电极横向宽度的 一半以下。
10: 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在一 对邻接的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具有风扇的所述第二送风 机构时,多个所述风扇的旋转直径合计为所述接地电极横向宽度的一半 以下。

说明书


负离子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尤其,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电晕放电产生负离子的负离子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负离子发生装置,尤其,利用电晕放电的负离子发生装置,有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负离子发生装置。

    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负离子发生装置400,如图5所示,具有:作为负极的放电电极401,和从放电电极401的前端401a间隔规定距离形成的作为正极的接地电极402,通过从高压电源403向这些电极401,402之间施加高电压,而从放电电极向接地电极射出电子,这样射出的电子与周围的气体分子和微粒碰撞、发生电晕放电,当电晕放电发生时,使电极间残留的电子与空气中的氧分子或水分发生反应、形成水和氧的负离子,这样形成的负离子从排出口404吹出。

    专利文献1:特开平11-191478号公报

    但是,在现有负离子发生装置400中,接地电极402和放电电极401只能各设置一个,因而限制产生大量的负离子。

    另外,在现有负离子发生装置400中,为了大量产生负离子,例如,必须在板状的接地电极的相对向方向成列状并排多个放电电极,因此,用于设置板状的接地电极和多个放电电极的设置面积必须很大。

    并且,在现有负离子发生装置400中,由于仅仅形成将负离子吹出的排出口404,故将产生的负离子从筐体取出的效率很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产生更多量地负离子,并且能够有效的将负离子吹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负离子发生装置,具有:一端形成所述空气导入口,另一端形成所述空气排出口的中空状筐体,及收容在所述筐体中的负离子发生部,其将负离子发生部产生的负离子混合到从导入口导入的空气中并从排出口排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筐体内部设置有多个所述负离子发生部。

    这样,通过在负离子发生装置的筐体内部设置多个负离子发生部,可以大量产生负离子。

    作为负离子发生部可以是能够产生负离子的任意物体,例如,可以由接地电极和与该接地电极隔开规定间隔的放电电极构成负离子发生部,并通过在这些接地电极与放电电极之间发生电晕放电产生负离子。

    另外,在这样由接地电极和放电电极构成负离子发生部的情况下,放电电极上至少形成一个向接地电极延伸的放电针,该放电针的前端与接地电极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从而容易发生电晕放电。

    并且,当设置这样的放电针时,在接地电极的对向放电针的位置上,最好形成有贯通孔。

    此外,通过形成多个该放电针,可以大量产生负离子。

    这里,本发明中,在筐体内部设置了多个负离子发生部,但是作为该设置方法,在接地电极上形成与放电电极相对向的平面,该平面可以排列为相对筐体内部的通气方向垂直,另外,在接地电极上形成与放电电极相对的平面,该平面可以排列为相对筐体内部的通气方向平行。

    这里,在筐体内部,至少设置有一个向筐体的排出口送出风的第一送风机构,多个负离子发生部设置在该第一送风机构与筐体的排出口之间,通过该第一送风机构将负离子发生部产生的负离子从排出口吹出。

    另外,在该筐体内部,至少设置有一个向筐体的排出口送出风的第二送风机构,该第二送风机构设置在相邻的负离子发生部之间。

    并且,该第二送风机构可以设置在全部相邻的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之间。

    这里,该第二送风机构具有风扇,该风扇的旋转直径为接地电极横向宽度的一半以下,因而负离子吹出时不会受到该风扇的妨碍。

    并且,当在一对邻接的所述负离子发生部之间设置有多个具有风扇的第二送风机构时,多个风扇的旋转直径合计最好为接地电极横向宽度的一半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负离子发生装置100的上方立体图。

    图2是负离子发生装置100的变形例。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负离子发生装置200的上方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负离子发生装置100的上方立体图。

    图5表示现有例的纵剖视图。

    图中:100、200、300-负离子发生装置,101-筐体,102-接地电极,102a-平面,103-放电电极,104-负离子发生部,105-电源,107-导入口,108-排出口,110-贯通孔,111-放电针,320-第一送风装置,321-风扇,323-马达,324-第二送风装置,325-风扇,326-马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负离子发生装置100的上方立体图。

    负离子发生装置100由筐体101、具有接地电极102和放电电极103的负离子发生部104、以及电源105构成。

    筐体101,纵剖面为长方形,形成为中空状,其一端101a形成有导入空气的导入口107,另一端101b形成有排出空气的排出口108。

    另外,筐体101,在这些导入口107和排出口108之间形成有可以收容后述的负离子发生部104的中空状通气空间。

    在设于筐体101的一端101a的导入口107上设置有过滤器109。

    在此,图1是表示,为了显示在筐体101内部并排的负离子发生部104、而剖开了筐体101局部的图。

    此外,筐体101内部的通气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通气机构来进行,如后述的实施例3那样,也可以通过在该筐体101的内部设置第一送风装置320及第二送风装置324进行通气。

    筐体101内部设置有2个负离子发生部104。

    负离子发生部104由配置在筐体101的排出108一侧的接地电极102和配置在筐体101的导入口107一侧的放电电极103构成。

    而且,接地电极102被形成为板状,并焊接到筐体101内部的底面101c,侧面101d及顶面101e上,且该接地电极102的对向放电电极103的平面102a垂直于筐体101内部的通气方向。

    在此,板状接地电极102呈列状安装到筐体101中,且其与放电电极103相对向的平面102a相互平行。

    此外,板状接地电极102之间的间隔可以任意选择。

    在将接地电极102焊接到筐体101内部的底面101c,侧面101d及顶面101e上时,虽然该接地电极102遮挡了筐体101的通气,但是该接地电极102在与后述放电针111相对向的位置上设置了贯通孔110,因而可以通过该贯通孔110实现筐体101内部的通气。

    这里,该贯通孔110,为了可以有效地将在放电针111周围产生的负离子从排出108排出,另外,为了保持与其与放电针111前端距离的均匀,而形成以放电针为中心的圆形。

    另外,对于接地电极102上设置的贯通孔110的位置,通过各接地电极102上设置的贯通孔110的中心,从筐体101的导入口107朝向排出口108、配置在直线上,从而能够实现有效的通气。

    另外,本实施例中,1个放电电极103上设有3个放电针111,因而在接地电极102上也设置3个贯通孔110。

    在放电电极103上,形成有相对接地电极102延伸呈列状的3个放电针,该放电针111的前端111a与接地电极102之间隔开规定间隔。

    放电电极103连接到电源105上,通过在接地的接地电极102与放电电极103之间施加电压,而产生从放电针111向接地电极102扩散电子的电晕放电,通过该电晕放电使电子飞入放电电极103和接地电极102之间的气体分子及微粒中,从而产生负离子。

    这里,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筐体101内部设置多个由接地电极102和放电电极103构成的负离子发生部104,故可以有效地产生负离子,同时,负离子发生部104能够紧凑地收容在筐体101内,因此可节省空间。

    另外,由于在筐体101中设有空气导入口107,故在筐体101中产生的负离子可以有效地从排出口108排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筐体101纵截面呈长方形,但是,该形状可以选择圆形,三角形等其他任意形状。

    另外,本实施例的筐体101的横截面也呈长方形,但是,并不局限于这种形状,该横截面也可以为弯曲形状。

    另外,本实施例的筐体101内部设有2个负离子发生部104,但是,并不限定在这个数量,只要在能够收容于筐体101内部的范围内,可以增加这个数量。

    而且,在筐体101内部设置越多的负离子发生部104,就越可以产生大量的负离子。

    接地电极102的大小·形状,可以在能够收容于筐体101内部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另外,本实施例中,虽然接地电极102上设置的贯通孔110被形成为圆形,但是该形状可以任意选择,例如,也可以为四边形及三角形等其他形状。

    并且,在筐体101内部的底面101c,侧面101d及顶面101e、与接地电极102之间的至少其一处设置缝隙以代替接地电极102上设置的贯通孔110,从而也可以通过该缝隙实现通气。

    本实施例中,在一个接地电极上设有3个放电针111,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个数量,在其与接地电极102之间可以发生电晕放电的范围内,可以适当选择放电针111的数量。

    另外,各放电针的间隔及放电针111的前端与接地电极102之间的间隔,也可以在其间能够发生电晕放电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本实施例中,虽然接地电极102设置在筐体101的排出口108一侧,放电电极103设置在筐体101的导入口107一侧,但是这些设置的位置也可以相反。

    另外,本实施例中,虽然接地电极102的平面102a与筐体101内部的底面101c之间的角度(在接地电极102与底面101c不相接触的情况下,平面102a与平行于底面101c的面之间的角度)θ形成为90°,但是,该角度θ可以选择0°≤θ≤90°的任意角度,例如,在该角度θ为0°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

    此外,在该角度θ为0°的情况下,接地电极102最好焊接到筐体101内部的侧壁101d上。

    并且,在该角度θ为0°≤θ≤90°的情况下,也可以上下排列多个负离子发生部104,这时,接地电极102也最好焊接到筐体101内部的侧壁101d上。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负离子发生装置200的上方立体图。

    图3表示为了看见筐体101内部排列的负离子发生部104,而剖开筐体101局部的图。

    这里,本实施例的负离子发生装置200与实施例1的负离子发生装置100相比,仅仅是负离子发生部104的数量和排列方式不同,因而以下仅对该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负离子发生部104也由板状的接地电极102和放电电极103构成,但是,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102相对放电电极103的平面102a焊接到筐体101的底面101c和顶面101e上并与筐体101内部的通气方向平行。

    因此,该接地电极102不会遮挡筐体101的通气,可以实现顺利的通气。

    本实施例中,筐体101中设置三个负离子发生部104,因而,与实施例1相比,可以产生更多的负离子。

    而且,本实施例中,接地电极102相对放电电极103的平面102a与筐体101的底面101c之间的角度(接地电极102与底面101c不相接的情况下,平面102a与底面101c的平行平面之间的角度)θ为90°,但是,该角度θ与实施例1中相同,可以选择0°≤θ≤90°的任意角度。

    另外,该角度θ为0°≤θ≤90°的情况下,多个负离子发生部104可以上下并排。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负离子发生装置100的上方立体图。

    图4表示为了看见筐体101内部并排的负离子发生部104,而切断了筐体101的一部分的图。

    本实施例的负离子发生装置300与实施例1的负离子发生装置100相比,仅仅在追加了第一送风装置320及第二送风装置324这一点上不同,因此,下面针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第一送风装置320,被配置在该第一送风装置320与筐体101的排出口108之间的、所有并排的多个负离子发生部104所处的位置,即,配置在离导入口107最近的位置上设置的负离子发生部104与导入口107之间,因而,筐体101内部排列的所有负离子发生部所产生的负离子被送向排出口108的方向。

    此外,第一送风装置320,由风扇321和使风扇321以轴322为中心旋转的马达323构成,马达323从电源105获取动力。

    第二送风机构324设置在2个并排的负离子发生部104之间。

    这里,第二送风装置324由风扇325和使风扇325以轴326为中心旋转的马达327,马达327从电源105获取动力。

    另外,第二送风装置324设置在2个并排的负离子发生部104之间,因此,为了不妨碍通过第二送风装置324将导入口107一侧设置的负离子发生部104产生的负离子从排出口108吹出,而其必须为小型物体,但是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各种各样的实验,发现风扇325的旋转直径(这里是轴326与风扇325最外部之间距离X的2倍)为接地电极102的横向宽度Y的1/2以下时,可以使负离子充分地从排出口105扩散出来。

    此外,本实施例中,虽然在2个负离子发生部104之间只设置1个第二送风装置324,但是在2个负离子发生部104之间设置多个第二送风装置324的情况下,通过使该第二送风装置324的风扇325的旋转直径合计在接地电极102的横向宽度Y的1/2以下,而可以使负离子充分的从排出口105吹出。

    此外,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在实施例1的负离子发生装置100上附加第一送风装置320和第二送风装置324的构造,但是,例如,也可以在实施例2的负离子发生装置200上附加第一送风装置320及第二送风装置324。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因为在筐体内设置多个负离子发生部,所以能够在更小的空间内产生大量的负离子,并且因为在筐体上设有空气导入口,所以能够从排出口有效地吹出负离子。

负离子发生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负离子发生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负离子发生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负离子发生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负离子发生装置.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离子发生装置,由板状的接地电极(102)和设置了至少一个以上向该接地电极(102)延伸的放电针的放电电极(103)构成,并筐体(101)内部并排设置多个通过在这些接地电极与放电电极之间发生电晕放电产生负离子的负离子发生部(104)。这种负离子发生装置,可以在更小的空间内产生大量负离子,并可以将负离子有效的吹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