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组装技术,特别是指一种可大幅提升组装速度、效率的模内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日常生活使用的必须品,为了达到重量轻盈及成本低廉等目标,便广泛、大量使用塑胶原料,而塑胶制品透过成熟的射出成型技术,所成型的塑胶零件,尚需透过集中收纳、简易包装、转送到生产线组装,无形中则会造成作业空间的增加,以及模外的多道组装流程,所衍生的繁杂、耗时技术课题,相当不符合市场竞争法则与经济效益。
而笔记型电脑按键的键帽下方支撑用剪刀脚(或称青蛙腿),目前的制造手段也采用上述的塑胶射出成型内、外剪,再将各别独立射出成型的内剪与外剪枢接组装。而一台笔记型电脑配备的按键逾百个,且光国内笔记型电脑的年产量更达千万台,假如以上述传统的内、外剪射出成型,再施以人工组装的作业手段,不仅无法有效提升组装效率,大量的人工组装费用,更是企业成本迟至今日尚无法大幅缩减的关键;再者,剪刀脚的内、外剪以人工辅以机械手臂组装,还容易因组装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导致产能及良率皆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当然,上述塑胶制剪刀脚存在的诸多技术课题,也是目前广泛塑胶制品共通点,且共待克服的首要研发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模内组装技术,其可以使得于模内达到两塑料件快速组装,完成预期的塑料制品。
本发明提供的模内组装方法,它包括:
至少两母模,该第一、第二母模则间隔设置在射出机台的内、外侧;
一公模,设置在第一、第二母模之间,且该公模具有一朝向并对应第一母模的内侧模面即第一模面,以及朝向并对应第二母模的外侧模面即第二模面:且两母模及中央公模间,至少设有一成形塑料件之模穴;
使用上述装置制造塑料制品时,首先将两母模与中央公模相互推进合模,再施以塑料灌注、饱压,随后开模,将中央公模抽出,并将第一、第二母模进行合模,使得开模时成型于第一、第二母模内的两塑料件,于两母模合模过程中,于模内达到塑料件组装成一塑料制品的成品。
上述模内组装方法,通过两母模配合具内、外侧的第一模面和第二模面的公模设计,首先将两母模与中央公模推进、合模,再施以预设塑料灌注,并经加温饱压射出成型而经开模后,立即将中央公模抽出,并快速将第一、第二母模再次合模,即可令开模时成型于第一、第二母模内的塑胶件,在两母模合模过程中,在模内达到两塑胶件,快速组装成预期的塑胶制品。
上述本发明模内组装方法,通过模具射出成型、开模、抽离公模,并立即再次合模过程,令两母模内成型的塑胶件趁余温内,快速达到组装目的,自然可免除大量组装人员,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优点。
再者,塑胶制品在独立两塑胶件射出成型后,在余温内再次合模,达到塑胶制品组装完成作业,即可获得大量制造、快速装组,及无人为组装缺失的高良率优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模具组装方法,免除了人工组装多道程序,简化制造流程创意,免除了多道流程所需的广大厂房空间技术课题,令人力成本大幅度降低,以符合市场竞争及经济效益优点,有效克服了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所带来的组装效率差、产品良率差的问题,对于国内的组装技术提升,有无法抹灭的功勋。
至于本发明模内组装方法,达到上述目的及其他预期功效的详细技术手段,兹绘制相关图式及列举一结构实施例,陈述如后。
【附图说明】
图1A到图1D是内模组装技术的模具作业流程示意图。
图2是射出成型的内、外剪结构图。
图3是图2的组合立体外观图。
图4是内模组装技术的制造流程图。
其中,1:塑胶制品,10:第一母模,20:第二母模,30:公模,32:第一模面,34:第二模面,42:外剪,44:内剪,A:模穴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模内组装方法,该模内组装技术,主要应用于使用范围相当广泛的塑胶制品领域,而为使该模内组装技术核心手段,能获得贵审查委员及熟悉此技术领域者,得进一步了解及据以实施,图式例则以键盘的键帽支撑用的剪刀脚予以详述,但并非企图限定该模内组装技术,只仅应用于剪刀脚结构,合先叙明。
首先如图1A~1D所示,本发明的模内组装方法,应用于剪刀脚塑胶制品的主要结构包括:
至少两母模,该第一母模10及第二母模20,第一母模10则设置在射出机台(图未示出)内侧,第二母模20则以预设间距方式,设置在射出机台外侧射出螺杆方向端;
一公模30,该公模30则设置于第一母模10与第二母模20之间,且该公模30具有朝向第一母模10的第一模面32,及朝向第二母模20的第二模面34;上述两母模及中央公模相配合处,设有连续排列的64个模穴A,模穴数量可视需求删、增。
上述两母模配合具两模面的一公模新颖结构,达到模内组装作业的步骤,如图4所示,包括:
合模:如图1B所示,将图1A中分设于射出机台上的三模具(两母模及介于两母模中央的一公模)相互推进,达到合模目的;
灌料:接着将塑胶原料,由合模地三模具预留的注料孔(图未示)中灌入塑料,并经饱压的高温射出成型作业;
开模:如图1C及图2所示,饱压射出成型并经开模后,第一母模10内成型有一剪刀脚的外剪42,第二母模20内成型出剪刀脚的内剪44;
取出公模:开模后迅速将介于第一、第二母模10、20间的公模30取出;
再次合模:如图1D复将成型有外剪42与内剪44的第一、第二母模10、20推进,并再次合模;此时,在内、外剪尚保有预设温度条件下,于再次合模过程中,利用顶针(图未示,顶针最佳位置,是设置在对应内剪与外剪枢接处的两侧边)弹射,将第二母模20内的内剪44,弹抵、压入第一母模10的外剪42,以获得内、外剪枢接组装完成状态;
成品:最后将再次合模的第一、第二母模10、20开模,并利用第一母模预设处的顶针(图未示),将第一母模10内组装完成的剪刀脚塑胶制品1弹出,复配合机械手臂(图未示)迅速取出,即获得一模具内完成枢接、组装的剪刀脚塑胶制品1(图3所示)。
通过上述新颖模具创意,及利用该模具所施的模内组装技术,预期达到的结构功效包括:
第一、本发明应用在经塑胶射出成型的剪刀脚结构时,由于内、外剪直接在模具射出过程中,完成枢接组装作业,故可免除后续的集中收纳、简易包装及人工组装多道程序,藉简化制造流程创意,免除了多道流程所需的广大厂房空间技术课题。
第二、塑胶制品剪刀脚,内、外剪直接在模具内饱压组装,则可免除大量人力组装困扰,令人力成本大幅度降低,以符合市场竞争及经济效益优点。
第三、内、外剪的人力组装程序免除后,有效克服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所衍生的组装效率差、产品良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优势。
第四、本发明模具组装技术,得在模具内制作出至少64模穴,以利单次模内组装作业,可获得至少64组组装完成的剪刀脚结构,故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剪刀脚结构,以满足单一键盘百余个按键的需求,更有助于国内年产生逾千万台的笔记型电脑所需的剪刀脚结构制造,对于国内的剪刀脚加工技术提升,有无法抹灭之功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本发明的模内组装技术,不仅运用于键盘用剪刀脚制造、组装,有实质的帮助,对于由内、外塑胶件或双色塑胶件构成的汽、机车尾灯结构,同样能发挥出内、外塑胶件(或双色塑胶件),射出成型及成型后模内快速组装效果。
而上述所举键盘用剪刀脚结构,或者汽车尾灯结构,皆仅为本发明模内组装技术实施例之一,举凡利用本发明精神所衍生的模内组装塑胶制品,皆属本发明所涵括的保护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