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囊装置.pdf(2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029966 A(43)申请公布日 2011.04.27CN102029966A*CN102029966A*(21)申请号 201010502581.0(22)申请日 2010.09.292009-227305 2009.09.30 JPB60R 21/16(2006.01)B60R 21/207(2006.01)B60R 21/237(2006.01)(71)申请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地址日本爱知县(72)发明人本田健作 冈田靖 佐藤祐司桥本正一 山村大辅(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代理人何立波 张天舒(54) 发明名称气囊装置。
2、(57)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袋状的气囊,该气囊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并且在动作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进行膨胀,可以承受保护对象物。气囊为具有薄片状的周壁的合成树脂制成,气囊的周壁构成为,在气囊膨胀完成后,约束保护对象物时,利用由来自保护对象物的按压而引起的内压上升,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10 页 附图 17 页CN 102029968 A 1/1页21.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袋状的气囊,该气囊被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并且在动作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进行膨胀。
3、,可以承受保护对象物,其中,所述气囊为具有薄片状的周壁的合成树脂制,构成所述气囊的周壁构成为,在所述气囊膨胀完成后,约束所述保护对象物时,利用由来自所述保护对象物的按压而引起的内压上升,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气囊构成为,在没有超过构成所述周壁的合成树脂的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的区域内完成膨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气囊作为使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不向外部排气的无通气类型而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在所述气囊中配置有延伸方向限制单元,其对塑性变形时的所述周壁的延伸方向进行限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
4、中,所述延伸方向限制单元为罩部件,其配置为,覆盖所述气囊膨胀完成后的外周侧的至少限制方向侧的一部分。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延伸方向限制单元通过使所述周壁的壁厚局部不同而构成。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在所述气囊的周围配置有形状限制单元,其对塑性变形后的外形形状进行限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中,所述气囊构成为,折叠收容在作为所述保护对象物的乘客所就座的座位中,以覆盖所述乘客的侧面的方式膨胀,并且在约束所述乘客时,将车外侧表面支撑在车体侧部件上,同时进行塑性变形,以使覆盖所述乘客的侧面的保护区域扩大。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029966 A。
5、CN 102029968 A 1/10页3气囊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袋状的气囊,该气囊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并且在动作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进行膨胀,可以承受保护对象物。背景技术0002 作为气囊装置的气囊,已知如日本特开平9-24787号公报以及日本特开平10-264187号公报所示,由于如果使用由聚酰胺线或聚酯线等布构成周壁的气囊,则在由布构成周壁的情况下,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在气囊膨胀完成后,从周壁向外部泄漏,因此,为了可以维持膨胀完成后的气密性,气囊由合成树脂制薄膜材料构成周壁。0003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气囊,均取代布而利用合成树脂制薄膜材。
6、料构成气囊,但在周壁上设置通气孔,与现有的布制气囊相同地,向外部释放膨胀用气体而确保保护性能。发明内容0004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保护性能优越且可以可靠地对保护对象物进行保护的气囊。0005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结构的气囊装置而实现。0006 一种气囊装置,其具有袋状的气囊,该气囊被收容在收容部位内,并且在动作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进行膨胀,可以承受保护对象物,0007 其中,气囊为具有薄片状的周壁的合成树脂制,0008 构成气囊的周壁形成下述结构,即,在气囊膨胀完成后,约束所述保护对象物时,利用由来自保护对象物的按压而引起的内压上升,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0。
7、009 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在气囊膨胀完成后,保护对象物按压气囊的周壁时,构成气囊的周壁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因此,可以利用周壁的塑性变形对保护对象物的动能进行能量吸收,同时,气囊成为与该周壁的延伸量对应而容积增大的状态,可以无需将膨胀用气体排气而抑制内压的上升。因此,在承受保护对象物时,气囊可以在使保护对象物的动能减少且抑制向保护对象物侧的反作用力的状态下,对保护对象物进行约束,因此,可以柔和地承受保护对象物。0010 由此,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保护性能优越,可以可靠地对保护对象物进行保护。0011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由于气囊的周壁由合成树脂构成,所以在气囊膨胀完成后,可以抑制从。
8、周壁泄漏膨胀用气体的情况,可以提高气囊自身的气密性,从而具有良好的内压保持性能。因此,与使用由布形成周壁的气囊的情况相比较,作为向气囊内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可以使用输出较小的充气机,还可以降低制造成本。0012 具体地说,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如果气囊构成为,在没有超过构成周壁的合成树脂的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的区域内完成膨胀,则可以使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的输出不会过度增加,因而优选。说 明 书CN 102029966 ACN 102029968 A 2/10页40013 另外,在发明的气囊装置中,由于如上述所示构成为,在气囊膨胀完成后,保护对象物按压气囊的周壁时,构成气囊的周壁以延伸。
9、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气囊成为与周壁的延伸量对应而容积增大的状态,可以无需将膨胀用气体排气而抑制内压的上升,所以,即使构成为在周壁上不形成如通气孔那样向外部排气的机构,使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不向外部排气,也可以可靠地对保护对象物进行保护。因此,作为向气囊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可以使用输出更小的充气机。0014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在气囊中配置用于限制塑性变形时的周壁延伸方向的延伸方向限制单元,则在膨胀完成后,可以适当控制承受保护对象物时的形状,可以可靠地承受保护对象物,因而优选。0015 具体地说,作为延伸方向限制单元,可以使用罩部件,其配置为覆盖气囊外周侧的至少限制方向侧。
10、的一部分,以容许气囊膨胀完成后的周壁在延伸时向规定方向延伸,而限制向其他方向延伸,另外,延伸方向限制单元也可以通过使构成气囊的周壁自身的壁厚局部不同而构成。0016 另外,在本发明的气囊装置中,如果构成为,在气囊的周围配置限制塑性变形后的外形形状的形状限制单元,则可以抑制周壁的塑性变形发展而变得过薄等,可以将塑性变形后的外形形状限制为适合承受保护对象物的形状,因而优选。附图说明0017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0018 图2是图1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的概略横剖面图,与图1的II-II部位对应。0019 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所使。
11、用的气囊的侧视图。0020 图4是图3的IV-IV部位的剖面图。0021 图5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中,气囊膨胀完成的状态的侧视图。0022 图6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中,气囊膨胀完成的状态的正视图。0023 图7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中,膨胀完成的气囊发生塑性变形后的状态的正视图。0024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所使用的气囊在膨胀完成时和塑性变形后的状态的侧视图和剖面图。0025 图9是表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所使用的气囊的合成树脂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的曲线图。0026 图10是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气囊的。
12、侧视图。0027 图11是图10的XI-XI部位的剖面图。0028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使用其他方式的气囊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中,气囊膨胀完成的状态的侧视图。0029 图13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侧视图。说 明 书CN 102029966 ACN 102029968 A 3/10页50030 图14是图13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的概略横剖面图,与图13的XIV-XIV部位对应。0031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所使用的气囊的侧视图。0032 图16是图15的XVI-XVI部位的剖面图。0033 图17是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
13、置中充气机的气体流出孔附近的概略局部放大剖面图。0034 图18是表示在第2实施方式的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中,构成气囊的变形膨胀部膨胀完成时和塑性变形后的状态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0035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搭载在车辆的座椅(座位)上的侧向碰撞用的气囊装置S1作为例子进行说明。0036 第1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如图1、2所示,配置在作为保护对象物的乘客M所就座的座椅(座位)1的座椅靠背2中的车外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右侧)的侧面2a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下、前后、以及左右的方向,只要不特别说明,则与车辆的上下、前后、以及左右的方向一致。。
14、0037 在座椅靠背2中,沿大致上下方向配置有座椅框架3。气囊装置S1通过将从充气机10的扩散器(diffuser)11凸出的未图示的螺栓进行螺母紧固,并且利用安装托架21安装气囊15的后端,从而固定在座椅框架3上。另外,作为图2所示的带标号的部件,4是座垫,5、6是由装饰布等构成的表皮。另外,座垫4的右侧(车外侧)的缘部4a,从前方侧至车外侧O覆盖气囊装置S1。该缘部4a在气囊15膨胀时,被气囊15推压而与座垫4的中央部4b分离。另外,在座垫4中设置有凹部4c,其用于使在气囊15膨胀时缘部4a与中央部4b分离的位置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座垫4和座椅框架3之间的空间,构成为可以收容。
15、折叠后的气囊15和充气机10的收容部位P1(参照图2)。0038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装置S1具有被折叠的气囊15和向气囊15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10而构成。0039 充气机10如图13所示,外形形状形成大致圆柱状,成为轴向大致沿座椅框架3的气缸型。充气机10构成为,形成下端侧具有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口的结构,利用夹具13将该气体喷出口附近的部位与气囊15的后述连接口部18连结。另外,充气机10通过板金制成的扩散器11而对周围进行保持,通过将设置在扩散器11上的未图示的螺栓螺母紧固在座椅框架3上,从而安装在座椅框架3上。0040 气囊15如图3所示,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膨胀主体部16,其形。
16、成为袋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进行膨胀;以及大致筒状的连接口部18,其构成为从膨胀主体部16的后上端向上方凸出。连接口部18构成为,进行开口以使上端侧可插入充气机10。另外,气囊15在膨胀主体部16的内部配置有安装托架21,该安装托架21由下述部分构成:沿上下方向的长条状的安装片部21a;以及螺栓21b,其以从安装片部21a凸出的方式沿上下方向配置多个,通过使该安装托架21的螺栓21b从膨胀主体部16的后端侧向外部凸出,并将该螺栓21b利用螺母22紧固在座椅框架3上,从而将气囊15安装在座椅框架3上。膨胀主体部16构成为,具有在气囊15膨胀完成时配置在车内侧的车内侧壁部16a,以及配置在车外。
17、说 明 书CN 102029966 ACN 102029968 A 4/10页6侧的车外侧壁部16b,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使从充气机10喷出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进行膨胀时的膨胀完成形状设定为,其尺寸可以约束就座于座椅1上的乘客M的腰部W。0041 另外,气囊15为合成树脂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使其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形状,利用吹塑成型而一体成型。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15成型为,使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分离而形成膨胀完成时的厚度,通过以将剩余空气从连接口部18释放的方式使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接触,并将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一起折叠,由此,进行。
18、折叠而收容在周围被座垫4和座椅框架3包围的收容部位P1内。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膨胀主体部16以使膨胀完成时的前端侧接近后端侧的方式被卷绕折叠,并收容在收容部位P1内(参照图2)。而且,气囊15在充气机10动作时,向内部供给膨胀用气体,一边从收容部位P1凸出,一边解除折叠而展开,以恢复至成型时的外形形状的方式使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分离,从而完成膨胀。00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15构成为,在气囊15膨胀完成后,在膨胀主体部16的区域中约束乘客M时,可以使作为构成膨胀主体部16的周壁的各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分别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具体地说,在本实施。
19、方式的情况下,由于膨胀主体部16在约束乘客M时,通过由乘客M局部按压、或者由约束乘客M时的容积减少导致的膨胀主体部16内的内压上升,使构成膨胀主体部16的周壁的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产生拉伸应力,因此,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各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如图3、4所示,使膨胀完成时成为上端侧的上侧区域16c与成为残留部的下侧区域16d相比壁厚较薄地构成。另外,在气囊15膨胀完成后,膨胀主体部16在车外侧表面(车外侧壁部16b)支撑在车门装饰件8上的状态下承受乘客M时,用于使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延伸的。
20、拉伸力(拉伸应力)均匀地作用,使壁厚比其他区域16d薄的上端侧的薄壁区域16c大幅度地延伸,其中,车门装饰件8作为位于车外侧的车体侧部件,沿大致铅垂方向配置,因此,作为构成膨胀主体部16的周壁的各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以向上方侧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参照图7)。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设置于各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中的上端侧的薄壁区域16c构成为延伸方向限制单元DM,其对塑性变形时的各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的延伸方向进行限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上端侧的薄壁区域16c塑性变形而向上方侧扩展所形成的扩大区域17,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对乘客。
21、M的胸部B进行保护。0043 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为下述结构,即,可以将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的区域容易地以抑制折叠收容时的回弹的状态进行折叠,并且,在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而完成膨胀后,将车外侧表面(车外侧壁部16b)支撑在车门装饰件8上,在由膨胀主体部16承受乘客M时,使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塑性变形前的气囊15在膨胀完成时的内压设定为50kPa程度。推测该承受乘客M时的塑性变形,会促进由膨胀主体部16的内压上升或乘客M的按压而在各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中产生的拉伸力(拉伸应力),超过构成气囊15的合成树脂中。
22、的弹性变形区域和塑性变形区域之间的边界即屈服点的拉伸应力。即,气囊15构成为,在没有超过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的范围内完成膨胀。因此,气囊15需要使用在拉伸应力-应说 明 书CN 102029966 ACN 102029968 A 5/10页7变曲线中显示屈服点的类型的合成树脂。此外,所谓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与拉伸屈服强度同义,如JIS K 7113的记载所示,是指在拉伸应力-应变曲线(负载-拉伸曲线)上确认负载不增加而拉伸增加的点处的拉伸应力(具体地说,在后述的图9所示的曲线图中,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描绘出在急剧上升后(初始上升区域),暂时以上升被抑制的方式平缓地上升(中间区域),并再次转为上升(。
23、后期上升区域)这样的曲线,中间区域和后期上升区域之间的转折点表示屈服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气囊15在塑性变形后继续膨胀,所以优选使用下述类型的合成树脂,即,在该类型的合成树脂的拉伸应力-应变曲线中,断裂点的拉伸应力与屈服点的拉伸应力相比较大。另外,优选气囊15构成为,在没有超过比例极限的拉伸应力的范围内完成膨胀。此外,推测在气囊15展开膨胀时,如果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中产生的拉伸力(拉伸应力),一旦超过比例极限的拉伸应力,则迅速地超过屈服点的拉伸应力而增大,气囊15的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004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为了得到。
24、上述作用,由下述合成树脂构成,即,该合成树脂的拉伸强度为60MPa程度(优选为4060MPa)(JIS K 7311),将比例极限的拉伸应力设定为大于或等于0.5MPa(优选为350MPa的范围内),将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设定为大于或等于1MPa(优选为580MPa的范围内)(均为JIS K7113),并且将断裂延伸设定为大于或等于450(优选大于或等于500)(JIS K 7161)。具体地说,作为构成气囊15的合成树脂,可以使用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TPU)、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TPO)、聚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TCM)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15中,将构成周壁的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
25、壁部16b的壁厚设定在0.11.0mm(优选为0.30.8mm)的范围内。另外,优选在膨胀主体部16中,使上端侧的薄壁区域16c和下端侧的区域16d之间的壁厚相差0.30.5mm程度。0045 在本实施方式中,气囊15由如下所述设定的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TPU)形成,该聚氨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拉伸强度为50MPa(JIS K 7311),如图9的曲线图所示,将在室温左右的温度条件下测定时的比例极限的拉伸应力设定为6MPa,将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设定为13MPa,将断裂点处的拉伸应力设定为60MPa(均为JIS K7113)。并且,气囊15的容积为8L,将膨胀完成时的内压设定为50kPa程度,对于。
26、构成膨胀主体部16的周壁的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将上端侧的薄壁区域16c的壁厚设定为0.3mm,将下端侧的区域16d的壁厚设定为0.5mm。004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气囊装置S1搭载在车辆上后,如果充气机10动作,则从充气机10的未图示的气体喷出口喷出膨胀用气体,气囊15使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使座垫4的缘部4a以与中央部4b分离的方式推压打开,如图5及6所示,在车门装饰件8和乘客M之间向前方凸出并展开,以恢复至成型时的外形形状的方式,使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分离,从而完成膨胀。004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在气囊15膨胀完成后,在作为保护对象物的乘。
27、客M对作为气囊15的周壁的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进行按压时,构成气囊15的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0048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构成为,搭载在作为保护对象物的乘客M所就座的座椅(座位)1的座椅靠背2中,如图6所示,使气囊15进入乘客M和位于座椅1的说 明 书CN 102029966 ACN 102029968 A 6/10页8车外侧的车体侧部件即车门装饰件8之间,以覆盖乘客M的车外侧的侧面的方式进行膨胀。而且,如图7所示,气囊15构成为,在乘客M对完成膨胀的气囊15的膨胀主体部16进行按压,利用膨胀主体部16约束乘客M时,气囊15(。
28、膨胀主体部16)将车外侧表面(车外侧壁部16b)支撑在车门装饰件8上,同时使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一边延伸一边进行塑性变形,以将覆盖乘客M的侧面的保护区域扩大(参照图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可以利用车内侧壁部16a以及车外侧壁部16b的塑性变形,对乘客M的动能进行能量吸收,同时,气囊15成为与该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的延伸量(扩大区域17的体积)对应而容积增大的状态,从而无需将膨胀用气体排气就可以抑制内压上升。因此,由于在承受作为保护对象物的乘客M时,气囊15可以在使乘客M的动能减少且抑制向乘客M侧的反作用力的状态下,对乘客M进行约束,因此,可以柔和地。
29、承受乘客M。0049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保护性能优越,可以可靠地保护作为保护对象物的乘客M。005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由于气囊15的周壁(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由合成树脂构成,所以可以抑制在气囊15膨胀完成后,从该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的区域泄漏膨胀用气体的情况,可以提高气囊15自身的气密性,具有良好的内压保持性能。因此,与使用由布形成周壁的气囊的情况相比较,作为向气囊内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可以使用输出较小的充气机,还可以降低制造成本。005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由于使气囊15构成为,在没有超过构成周壁(车内侧壁部。
30、16a、车外侧壁部16b)的合成树脂的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的区域内完成膨胀,所以无需使向气囊15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的输出过度增大,就可以使气囊15膨胀。当然,如果不考虑上述方面,则气囊15只要在约束乘客时可以进行塑性变形即可,也可以在约束乘客前的膨胀完成时,以超过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而到达塑性变形区域的方式进行膨胀。但是,为了在承受乘客M时确保较大的能量吸收量,优选气囊15在弹性变形区域、即没有超过屈服点处的拉伸应力的区域内完成膨胀,更优选在没有超过与屈服点相比较小的比例极限处的拉伸应力的区域内完成膨胀。005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如上述所示为下述结构,即,在气囊15膨胀完成。
31、后,乘客M对构成气囊15周壁的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进行按压时,构成气囊15的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以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气囊15成为与该车内侧壁部16a和车外侧壁部16b的延伸量对应而容积增大的状态,无需将膨胀用气体排气就抑制内压的上升。因此,即使构成为,不是如现有的使用布构成的侧向碰撞用气囊所示,在周壁上形成通气孔这种向外部排气的机构,不将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向外部排气,也可以可靠地保护乘客M。因此,作为向气囊15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可以使用输出更小的充气机。005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由于在气囊15中配置有用于限制塑性变形时的周壁(车内侧。
32、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的延伸方向的延伸方向限制单元DM,所以在气囊15膨胀完成后,可以适当控制承受保护对象物(乘客M)时的形状,可以可靠地承受乘客M。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通过使构成气囊15的周壁(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壁部16b)自身的壁厚局部不同,在上端侧设置薄壁区域16c,而构成延伸方向限制单元DM,在膨胀主体部16膨胀完成后而承受乘客M时,如果向车内侧壁部16a、车外侧说 明 书CN 102029966 ACN 102029968 A 7/10页9壁部16b的整个区域作用拉伸力,则形成为薄壁的薄壁区域16c如图8A中的附加双点划线的斜线的区域所示,以向上方侧。
33、延伸的方式大幅度地塑性变形,气囊15进行塑性变形,一边使容积增大,一边使膨胀主体部16的区域(保护区域)向上方侧扩大,形成可以覆盖腰部W和胸部B的侧方的扩大区域17(参照图5、7的双点划线及图8)。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气囊15在膨胀完成后的塑性变形时,除了乘客M的腰部W以外,还可以保护胸部B。005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1中,构成为气囊15的连接口部18利用夹具13而与充气机10连接,但气囊和充气机的连结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后述的气囊装置S2所示,通过在气囊内插入充气机,使设置于充气机上的螺栓从气囊凸出而安装在座椅框架上,从而形成连结气囊和充气机且将气囊装置安装。
34、在座椅框架上的结构。0055 另外,也可以使用图10、11所示的结构的气囊作为气囊24。图10、11的气囊24由下述部分构成,即:合成树脂制的气囊主体25,其将外形形状设定为与上述气囊15大致相同;以及作为延伸方向限制单元DM的罩部件29,其对气囊主体25中的膨胀主体部26的下半侧区域的大致整个区域进行覆盖。气囊主体25除了构成膨胀主体部26的车内侧壁部26a和车外侧壁部26b的壁厚在整个区域上大致固定地形成以外,为与上述气囊15相同的结构,与上述气囊15相同地具有连接口部28。0056 作为延伸方向限制单元DM的罩部件29,由与构成气囊主体25的合成树脂(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TPU)相比。
35、拉伸被抑制的材料形成,以在构成气囊主体25的周壁的车内侧壁部26a、车外侧壁部26b延伸时,容许向上方的延伸而限制向下方的延伸,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由聚酰胺线或聚酯线等编织而成的布形成。该罩部件29形成为,以覆盖气囊24(气囊主体25)外周侧的至少作为限制方向侧下方的一部分的方式向上方侧开口的大致袋状,构成为对于气囊主体25的下半侧的区域,将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25的外周侧在整个区域上大致无间隙地进行覆盖。该罩部件29通过利用将气囊主体25安装在座椅框架上的安装托架21,与气囊主体25一起安装在座椅框架上,从而与气囊主体25侧连结。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气囊24折叠收容时,罩部件29以覆。
36、盖气囊主体25的外周侧的状态,与气囊主体25一起被折叠(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卷绕折叠),收容在收容部位内。0057 在使用上述结构的气囊24的情况下,气囊24首先以恢复至成型时的外形形状的方式,在气囊主体25的膨胀主体部26的区域中,使车内侧壁部26a和车外侧壁部26b分离,以覆盖乘客的车外侧的方式完成膨胀。然后,在乘客对完成膨胀的气囊24的气囊主体25进行按压时,气囊24的气囊主体25(膨胀主体部26)使车外侧表面(车外侧壁部26b)支撑在位于乘客的车外侧的车门装饰件上,同时使车内侧壁部26a和车外侧壁部26b一边延伸一边进行塑性变形,以使覆盖乘客侧面的保护区域扩大。此时,由于用于限制气。
37、囊主体25的周壁(车内侧壁部26a、车外侧壁部26b)延伸的罩部件29大致无间隙地覆盖气囊主体25的下半侧区域,所以车内侧壁部26a、车外侧壁部26b向下方的延伸被抑制,以向没有被罩部件29覆盖的上方侧延伸的方式进行塑性变形(参照图10、11的双点划线)。其结果,气囊24的气囊主体25一边使容积增大一边进行塑性变形,以使膨胀主体部26的区域向上方侧扩大,形成扩大区域27。在该气囊24中,也将膨胀主体部26的区域(保护区域)向上方侧扩大而形成的扩大区域27,配置为覆盖乘客的胸部,气囊24在膨胀完成后的塑性变形时,可以保护乘客的腰部和胸部。说 明 书CN 102029966 ACN 1020299。
38、68 A 8/10页10005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气囊15、24在膨胀完成后进行塑形变形,以在上方侧设置扩大区域17、27的结构,塑性变形时的扩大方向(周壁的延伸方向)当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气囊15A所示,形成在膨胀完成后进行塑性变形,以在前方侧设置扩大区域17A的结构。另外,在作为侧向碰撞用气囊装置而使用的情况下,气囊的保护区域也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可以使气囊构成为,在塑性变形前覆盖乘客的胸部,在塑性变形后覆盖乘客的头部,此外,也可以使气囊构成为,将塑性变形后的保护区域,以与塑性变形前的保护区域大致相似的形状扩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膨胀完成时的气囊15、2。
39、4的车外侧以平板状覆盖车门装饰件8,膨胀完成时的车外侧在较大的面积上被车门装饰件8支撑,所以在车门装饰件8和乘客M之间,构成气囊15、24的周壁(车内侧壁部16a、26a、车外侧壁部16b、26b)顺利地进行塑性变形,以使得保护区域沿车门装饰件8扩大。0059 下面,说明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2。第2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2如图13、14所示,与上述气囊装置S 1相同地,也配置在座椅1的座椅靠背2中的车外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右侧)的侧面2a中,收容在由座垫4和座椅框架3之间的空间构成的收容部位P2内。另外,气囊装置S2将从充气机32的扩散器34凸出的安装螺栓34b利用螺母3。
40、8紧固,从而固定在座椅框架3上。0060 气囊装置S2构成为具有:被折叠的气囊40;以及充气机32,其向气囊40供给膨胀用气体。0061 充气机32如图13、15、16所示,由大致圆柱状的主体33和从外部安装在主体33上的扩散器34构成。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主体33具有:圆柱状的大径部33a;以及小径部33b,其设置在大径部33a的下端侧,具有气体喷出口(省略附图标号)。扩散器34具有:大致圆筒状的保持部34a,其可以保持主体33;以及安装螺栓34b,其从保持部34a凸出,并且形成于沿上下方向的两个位置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S2中,充气机32以使安装螺栓34b从气囊40的后述安装孔。
41、43凸出的方式插入气囊40内,通过使从该气囊40凸出的安装螺栓34b从座椅框架3凸出并利用螺母38紧固,从而与气囊40一起固定在座椅框架3上(参照图14)。另外,在扩散器34的保持部34a对小径部33b(气体喷出口)外周侧进行覆盖的下端侧区域中,如图17所示形成有气体流出孔35、36,其使膨胀用气体向气囊40的后述罩膨胀部41的胸部保护部42、以及配置在腰部保护部44内的变形膨胀部46流出,在使膨胀用气体可以向变形膨胀部46侧流出的气体流出孔36中,配置有止回阀37,其用于防止流入变形膨胀部46内的膨胀用气体逆流(流入变形膨胀部46内的膨胀用气体泄漏)。006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气囊40。
42、如图15所示,形成具有布制的罩膨胀部41和合成树脂制的变形膨胀部46的结构,它们各自构成为可以使来自充气机32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内部,其中,罩膨胀部41形成袋状,变形膨胀部46配置在罩膨胀部41内。0063 罩膨胀部41如图13的双点划线及图15所示,构成为在气囊40膨胀完成时,可以对就座于座椅1上的乘客M从胸部B至腰部W进行保护,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胸部保护部42,其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乘客M的胸部B的侧方;以及腰部保护部44,其配置在胸部保护部42的下方,在膨胀完成时,配置在乘客M的腰部W的侧方,胸部保护部42和腰部保护部44成为彼此分隔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罩膨胀部41由将聚酰胺线或聚酯线等进行编织而成的布形成,将外形形状大致相同的车内侧壁部41a和车外侧壁部41b之说 明 书CN 10202996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