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构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辆的后部构造.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030057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4.27 CN 102030057 A *CN102030057A* (21)申请号 201010279401.7 (22)申请日 2010.09.10 2009-221473 2009.09.25 JP B62J 17/00(2006.01) B62J 1/28(2006.01) (71)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东京都 (72)发明人 金塚征志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陈伟 (54)发明名称 车辆的后部构造 (57)摘要 本 发 明 提 供 一 种 车 辆。
2、 的 后 部 构 造, 该 技 术 能 够 提 高 车 辆 后 部 的 外 观 性。 在 车 辆 的 后 部 构 造 (70) 中 具 有 : 覆 盖 车 身 的 车 身 罩 (40) ; 安 装 在 车 架 (17) 上 且 乘 员 能 够 握 持 的 后 把 手 主 体 (35) ; 安 装 在 该 后 把 手 主 体 (35) 上 且 覆 盖 后 把 手 主 体 (35) 的后把手罩(65), 车身罩(40) 的一部分重叠 在 后 把 手 主 体 的 上 表 面 (131), 在 该 后 把 手 主 体 (35) 上 具 有 进 行 车 身 罩 (40) 的 定 位 的 车 身 罩 定 。
3、位 部 (101), 由 后 把 手 罩 (65) 从 上 方 覆 盖 该 车 身 罩定位部(101)。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7 页 附图 11 页CN 102030059 A 1/1 页 2 1. 一 种 车 辆 的 后 部 构 造, 具 有 : 供 乘 员 落 座 的 乘 员 座 椅 ; 配 置 在 该 乘 员 座 椅 的 下 方 且 覆 盖 车 身 的 车 身 罩 ; 配 置 在 所 述 乘 员 座 椅 的 后 方, 且 安 装 在 车 架 上, 乘 员 能 够 握 持 的 后。
4、 把 手 主体 ; 安装在该后把手主体上且覆盖后把手主体的后把手罩, 其特征在于 : 所述车身罩的一部分与所述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重叠, 在 该 后 把 手 主 体 的 上 表 面 具 有 进 行 所 述 车 身 罩 的 定 位 的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由 所 述 后 把 手 罩从上方覆盖设在所述车身罩上且被定位在所述车身罩定位部上的部位。 2. 如权利要求1 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把手罩上具有卡合部, 该 卡 合 部 配 置 在 与 覆 盖 所 述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的 部 分 相 比 靠 近 所 述 后 把 手 罩 的 缘 部 附 近, 并 卡 合在所述车。
5、身罩上。 3. 如权利要求1 或2 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把手罩构成为, 通过 相对于车辆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对接部, 在所述车身罩上, 使外观面连续, 设 在 所 述 车 身 罩 上 且 被 所 述 后 把 手 主 体 所 具 有 的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定 位 的 部 位, 从 所 述 车 身 罩 的 外 观 面 与 所 述 外 观 面 大 致 正 交, 且 隔 着 纵 壁 部 相 分 离 地 配 置, 所 述 纵 壁 部 以 其 法 线 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 所 述 后 把 手 主 体 向 所 述 车 架 的 固 定 是 通 过 在 车 辆 前 。
6、后 方 向 上 延 伸 的 长 圆 状 的 安 装 孔 和螺栓进行的。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030057 ACN 102030059 A 1/7 页 3 车辆的后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具有车身罩的车辆的后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 已 知 一 种 在 供 乘 员 落 座 的 乘 员 座 椅 的 下 方 具 有 覆 盖 车 身 的 车 身 罩 的 车 辆 的 后 部 构造(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1( 图1)。)。 0003 在专利文献1 的图1 中, 在乘员座椅(6)( 括号中的数字表示专利文献1 记载的附 图标记。 下同。) 的下方, 具有覆盖车身的车身罩(15)。
7、, 在该车身罩(15) 的后部上方, 在乘 员座椅(6) 的后方, 具有覆盖行李架 28 的罩(31)。 0004 但是, 在上述构造中, 车身罩(15) 和罩(31) 为独立的部件。 而且, 由于车身罩(15) 和罩(31) 相分离地配置, 所以车辆后部的外观性存在改良的余地。 0005 专利文献1 : 日本专利第3311400 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的技术。 0007 本 发 明 的 技 术 方 案 1 的 车 辆 的 后 部 构 造, 具 有 : 供 乘 员 落 座 的 乘 员 座 椅 ; 配 置 在 该 乘 员 座 椅 的 下 方 。
8、且 覆 盖 车 身 的 车 身 罩 ; 配 置 在 乘 员 座 椅 的 后 方, 且 安 装 在 车 架 上, 乘 员 能 够 握 持 的 后 把 手 主 体 ; 安 装 在 该 后 把 手 主 体 上 且 覆 盖 后 把 手 主 体 的 后 把 手 罩, 其 特 征 在 于 : 车 身 罩 的 一 部 分 与 后 把 手 主 体 的 上 表 面 重 叠, 在 该 后 把 手 主 体 的 上 表 面 具 有 进 行 车 身 罩 的 定 位 的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由 后 把 手 罩 从 上 方 覆 盖 设 在 车 身 罩 上 且 被 定 位 在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上 的 部位。 0。
9、008 本 发 明 的 技 术 方 案 2 的 车 辆 的 后 部 构 造, 其 特 征 在 于, 在 后 把 手 罩 上 具 有 卡 合 部, 该 卡 合 部 配 置 在 与 覆 盖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的 部 分 相 比 靠 近 后 把 手 罩 的 缘 部 附 近, 并 卡 合 在 车 身 罩上。 0009 本 发 明 的 技 术 方 案 3 的 车 辆 的 后 部 构 造, 其 特 征 在 于, 后 把 手 罩 构 成 为, 通 过 相 对 于 车 辆 前 后 方 向 大 致 正 交 的 方 向 的 对 接 部, 在 车 身 罩 上, 使 外 观 面 连 续, 设 在 车 身 罩 上。
10、 且 被 后 把 手 主 体 所 具 有 的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定 位 的 部 位, 从 车 身 罩 的 外 观 面 与 外 观 面 大 致 正 交, 且 隔 着 纵 壁 部 相 分 离 地 配 置, 所 述 纵 壁 部 以 其 法 线 大 致 朝 向 车 辆 前 后 方 向 的 方 式 形 成, 后 把 手主体向车架的固定是通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圆状的安装孔和螺栓进行的。 0010 发明的效果 0011 在 本 发 明 的 技 术 方 案 1 中, 在 后 把 手 主 体 上 设 置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由 后 把 手 罩 从 上 方覆盖该车身罩定位部, 因此, 能够从外侧。
11、看不到车身罩定位部。 0012 而 且, 后 把 手 罩 和 车 身 罩 都 由 后 把 手 主 体 支 承。 并 将 后 把 手 罩 和 车 身 罩 安 装 在 成 为 基 准 的 后 把 手 主 体 上, 因 此, 能 够 提 高 后 把 手 罩 和 车 身 罩 的 组 装 精 度, 只 要 提 高 组 装 精 度, 就能够平顺地连结后把手罩和车身罩的对接部。 由于平顺地连结对接部, 所以能够提高 车辆的外观性。 说 明 书 CN 102030057 ACN 102030059 A 2/7 页 4 0013 在 本 发 明 的 技 术 方 案 2 中, 在 后 把 手 罩 上 具 有 卡 。
12、合 部, 该 卡 合 部 配 置 在 与 覆 盖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的 部 分 相 比 靠 近 后 把 手 罩 的 缘 部 附 近, 并 卡 合 在 车 身 罩 上。 只 要 为 这 样 的 卡 合 部, 后 把 手 罩 就 能 够 对 准 位 置 地 对 接 在 车 身 罩 上, 因 此, 能 够 进 一 步 平 顺 地 连 结 后 把 手 罩 和 车身罩的对接部。由于对接部平顺地连结, 所以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0014 在 本 发 明 的 技 术 方 案 3 中, 后 把 手 罩 构 成 为, 通 过 相 对 于 车 辆 前 后 方 向 大 致 正 交 的 方 向 的 对 接 部。
13、, 在 车 身 罩 上, 使 外 观 面 连 续, 设 在 车 身 罩 上 且 被 后 把 手 主 体 所 具 有 的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定 位 的 部 位, 从 车 身 罩 的 外 观 面 与 外 观 面 大 致 正 交, 且 隔 着 纵 壁 部 相 分 离 地 配 置, 所述纵壁部以其法线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 0015 根 据 该 结 构, 能 够 在 后 把 手 主 体 上 边 对 车 身 罩 和 后 把 手 罩 进 行 定 位, 并 利 用 以 法 线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形成的纵壁部的挠曲调整对接部的间隙。 0016 而 且, 后 把 手 主 体 向 车 架 的。
14、 固 定 是 通 过 在 车 辆 前 后 方 向 上 延 伸 的 长 圆 状 的 安 装 孔 和 螺 栓 进 行 的。 通 过 该 结 构, 车 身 罩 具 有 的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的 尺 寸 误 差 能 够 通 过 使 后 把 手 主 体 在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上 移 动 来 吸 收。 在 后 把 手 主 体 被 固 定 在 车 架 上 之 前, 在 车 身 罩 被 安 装 在 车 架 上 的 情 况 下, 在 将 后 把 手 罩 安 装 到 后 把 手 主 体 上 时, 使 后 把 手 主 体 在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上 移动, 则卡合在该后把手主体上的后把手罩的位置能够。
15、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 即, 通过使 后 把 手 主 体 在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上 移 动, 能 够 调 整 后 车 身 罩 和 后 把 手 罩 的 位 置 关 系。 只 要 能 够 调 整 车 身 罩 和 后 把 手 罩 的 位 置 关 系, 就 能 够 容 易 地 使 车 身 罩 的 表 面 和 后 把 手 罩 的 表 面 成 为 同一平面, 因此, 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后部的外观性。 附图说明 0017 图 1 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左侧视图。 0018 图 2 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所具有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俯视图。 0019 图 3 是图2 的3-3 线剖视图。 0020 图 4 是。
16、图2 的4-4 线剖视图。 0021 图 5 是图2 的5-5 线剖视图。 0022 图 6 是图2 的6-6 线剖视图。 0023 图 7 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所具有的车身罩定位部的立体图。 0024 图 8 是说明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车身罩和后把手罩的对接部的构造的剖视图。 0025 图 9 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后把手罩拆下的状态)。 0026 图 10 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后部构造的立体图( 后把手罩安装的状态)。 0027 图 11 是 说 明 在 车 身 罩 的 前 部 被 安 装 后, 在 车 身 罩 上 对 接 后 把 手 主 体 的 定 位 部 的 情况。
17、的侧视图。 0028 图 12 是本发明的二轮摩托车的后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0029 附图标记的说明 0030 17. 车 架, 33. 乘 员 座 椅, 35. 后 把 手 主 体, 40. 车 身 罩, 46. 后 车 身 罩, 65. 后 把 手 罩, 70. 车 辆 的 后 部 构 造, 71. 车 身, 87. 安 装 孔, 88. 螺 栓, 101. 车 身罩定位部, 114. 卡合部( 第二卡合部), 131. 后把手主体的上表面。 说 明 书 CN 102030057 ACN 102030059 A 3/7 页 5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以下,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
18、明。在图中及实施例中, “ 上” 、 “ 下” 、 “ 前” 、 “ 后” 、 “ 左” 、 “ 右” 分别表示从乘坐二轮摩托车的驾驶者所观察的方向。此外, 附图参照附图 标记观察。 0032 【 实施例 】 0033 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34 在 图 1 中, 作 为 车 辆 的 二 轮 摩 托 车 10 是 踏 板 型 二 轮 摩 托 车, 其 结 构 如 下 : 从 头 管 11 向后斜下方延伸出下框架12, 从该下框架12 向后方延伸出主框架13, 在该主框架13 的 后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出横向框架14, 从该横向框架14 向斜后上方延伸出座椅轨道15, 在 下 框。
19、 架 12 和 座 椅 轨 道 15 之 间 在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上 架 设 副 车 架 16, 从 而 构 成 车 架 17, 将 前 叉 21 能够转向地安装在头管11 上, 在该前叉21 上安装前轮22, 将转向手柄23 能够转向地安 装 在 前 叉 21 的 上 端, 将 动 力 单 元 24 能 够 上 下 摆 动 地 安 装 在 主 框 架 12 的 后 部, 在 该 动 力 单 元24 上安装后轮25, 在动力单元24 和座椅轨道15 之间夹设后减震器单元27, 在座椅轨道 15 上载置由供驾驶者落座的驾驶者座椅31 和在该驾驶者座椅31 的后方并列配置且供同乘 者 落 。
20、座 的 同 乘 者 座 椅 32 构 成 的 乘 员 座 椅 33, 在 该 乘 员 座 椅 33 的 后 方, 配 置 有 安 装 在 车 架 17 上 且 乘 员 能 够 握 持 的 后 把 手 主 体 35, 头 管 11、 下 框 架 12 由 前 车 身 罩 41 包 围, 副 车 架 16 的上方由通道罩44 包围, 座椅轨道15 由中间车身罩45 包围, 在该中间车身罩45 的下方由 包含腿护罩的下车身罩43 包围, 座椅轨道15 的后部由后车身罩46 包围。 乘员包括驾驶者 和同乘者。 0035 车身罩40 为覆盖车身的部件, 由以下部分构成 : 前车身罩41 ; 设在该前车身。
21、罩41 的上方的通道罩44 ; 与前车身罩41 连续, 并向该前车身罩41 的后方延伸的中间车身罩45 ; 与 该 中 间 车 身 罩 45 连 续, 并 设 在 中 间 车 身 罩 45 的 下 方 且 向 后 方 延 伸 的 下 车 身 罩 43 ; 设 在 中间车身 罩 45 的上方且乘员座椅33 的下方并向后方延伸的后车身罩46。 0036 此 外, 例 如, 可 以 使 后 车 身 罩 与 中 间 车 身 罩 一 体 地 形 成 等, 车 身 罩 的 分 割 位 置 不 限 于实施例, 能够进行适当变更。 0037 在在前轮22 的上方设有作为挡泥板的前叶子板48, 在后轮25 的斜。
22、后上方设有后 叶子板49, 在后车身罩46 的下方, 在动力单元24 上安装有空气过滤器51。 0038 下面, 对本发明的车辆后部进行说明。图中, 乘员座椅被拆下。 0039 在图2 中, 在左右的座椅轨道15L、 15R 上, 在支承后减震器单元的上端部的支承部 52L、 52R 的附近设有用于安装后把手主体35 的左右的前托架53L、 53R, 还设有后托架55, 该 后托架55 设在左右的座椅轨道的后端部54L、 54R 上, 并架设在左右的座椅轨道15L、 15R 之 间, 用于安装后把手主体35。 0040 在 左 右 的 前 托 架 53L、 53R 和 后 托 架 55 上 安。
23、 装 有 后 把 手 主 体 35, 在 该 后 把 手 主 体 35 上 设 有 第 一 嵌 合 孔 61 第 三 嵌 合 孔 63, 在 这 些 第 一 嵌 合 孔 61 第 三 嵌 合 孔 63 中 嵌 合 有后把手罩65, 通过后把手罩65 覆盖后把手主体35。 0041 在后把手主体35 和后把手罩65 之间, 夹持有作为车身罩40 的构成部件的后车身 罩46 的一部分。其详细构造后述。 0042 即, 在 车 辆 的 后 部 构 造 70 中 具 有 : 作 为 覆 盖 车 身 71 的 车 身 罩 40 的 构 成 部 件 的 后 车身罩46 ; 安装在车架17 上且乘员能够握持。
24、的后把手主体35 ; 安装在该后把手主体35 上 说 明 书 CN 102030057 ACN 102030059 A 4/7 页 6 覆盖后把手主体35 的后把手罩65。 0043 下面, 对车辆后端部中的后把手主体35 和后把手罩65 之间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0044 在图3 中, 在后把手主体35 上开设有作为嵌合孔60 的构成要素的第三嵌合孔63, 在 该 第 三 嵌 合 孔 63 中 设 有 由 弹 性 部 件 形 成 且 用 于 将 嵌 合 爪 部 73 保 持 在 第 三 嵌 合 孔 63 中 的止挡部件74, 从后把手罩的底面76 向下方延伸出作为嵌合爪部73 的构成要素的第。
25、三爪 部79, 使第三爪部79 嵌合在第三嵌合孔63 中所嵌合的止挡部件74 中。 0045 在后把手主体的后端缘81 形成有供后把手罩的后端缘82 卡合且使后把手主体35 和后把手罩65 平滑地连续的卡合凹部83。 0046 下面, 对后把手主体的安装构造等进行说明。 0047 在图4 中, 在架设于左右的座椅轨道15L、 15R 之间的后托架的下表面84 上固定有 焊接螺母85、 85, 在后托架的上表面86 上载置 有后把手主体35, 该后把手主体35 具有安装 孔87、 87, 穿过这些安装孔87、 87 的螺栓88、 88 紧固在设于车架17 侧的后托架55 上所固定 的焊接螺母85。
26、、 85 上。 安装孔87、 87 为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延伸的长圆形, 如后述那样, 构成 为能够在车辆长度方向上对后把手主体35 进行位置调整。 0048 同 样 地, 后 把 手 主 体 35 的 前 部 通 过 螺 栓 88、 88 紧 固 在 分 别 设 在 左 右 的 座 椅 轨 道 15L、 15R 上的前托架53L、 53R 上。 0049 而且, 通过后把手罩65 覆盖后把手主体35 的上方。 0050 另外, 在后把手主体的左右外侧的缘部89L、 89R 形成有以后把手主体35 和后把手 罩65 的外观面平滑地连续的方式构成的卡合凸部91、 91。 0051 在后把手主体35 。
27、上形成有乘员P 能够握持的握持部92L、 92R。 在本实施例中, 后 把手主体35 由铝压铸形成。 0052 在 从 上 方 覆 盖 后 把 手 主 体 35 的 后 把 手 罩 65 上 具 有 : 上 表 面 部 66 ; 从 该 上 表 面 部 66 连续地向斜下方延伸的斜面部68 ; 形成该斜面部68 和上表面部66 的边界部的棱线67。 后把手罩65 为树脂制。 0053 以 下, 在 图 5 图 7 中, 对 从 后 把 手 罩 向 车 身 罩 延 伸 的、 与 车 身 罩 卡 合 的 卡 合 部 及 形成在后把手主体上的车身罩定位部的构造进行说明。 0054 在图5 中, 与后。
28、车身罩46 卡合的第一卡合部94 突设地从后把手罩的底面76 向下 方延伸, 该第一卡合部的前端94a 卡合在第一卡合孔97 中, 该第一卡合孔97 开设在设于后 车 身 罩 46 的 后 部 ( 与 后 把 手 主 体 侧 缘 部 相 当 的 部 位 ) 的 第 一 搁 板 部 96 上, 第 一 卡 合 部 的 前端94a 的车宽方向外侧面98 与第一卡合孔的车宽方向内侧面99 抵接。 由于以第一卡合 部 的 外 侧 面 98 与 第 一 卡 合 孔 的 内 侧 面 99 抵 接 的 方 式 使 第 一 卡 合 部 94 卡 合 在 第 一 卡 合 孔 97 中, 所以能够使后把手罩65 。
29、相对于后车身罩46 不向外侧偏移。 此外, 第一卡合孔97 的 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被设定得比第一卡合部94 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稍大。 0055 在图6(a) 中, 后把手主体35 具有进行后车身罩46 的定位的车身罩定位部101, 该 车身罩定位部101 由供后车身罩46 的一部分抵接的接触面105、 形成在该接触面105 上的 第一凸部107 和突出设置在该第一凸部的外侧的第二凸部108 构成, 使设在后车身罩46 上 的第二卡合孔109 卡合在第二凸部108 上。 通过该结构, 能够进行后车身罩46 相对于后把 手主体35 的定位。此外, 车身罩定位部101 从上方被后把手罩65 覆盖。。
30、 0056 详细地说, 第二卡合部114 突设地从后把手罩的底面76( 或 “ 下表面76” ) 向下方 说 明 书 CN 102030057 ACN 102030059 A 5/7 页 7 延 伸, 该 第 二 卡 合 部 的 前 端 114a 卡 合 在 第 二 卡 合 孔 109 中, 该 第 二 卡 合 孔 109 开 设 在 设 于 后车身罩46 的后部的第二搁板部116 上。 即, 在后把手罩65 上具有第二卡合部114, 该第 二卡合部114 配置在与覆盖车身罩定位部101 的部分相比靠近作为车宽方向外侧部的后把 手罩65 的缘部附近, 并与后车身罩46 卡合。 0057 第二卡。
31、合部114 的车宽方向外侧面115 与第二卡合孔109 的车宽方向内侧面110 抵接, 所以能够使后把手罩65 相对于后车身罩46 不向外侧偏移。 0058 在图6(b) 中, 在第二卡合部的前端114a 上形成有钩部117, 该钩部117 以钩挂在 后 车 身 罩 的 背 面 118 上 的 方 式 被 插 入。 因 此, 能 够 防 止 作 为 后 把 手 罩 的 外 观 面 119 的 构 成 要素的斜面部104 向上方卷起。 0059 回到图6(a), 在前托架53L 上通过螺栓88 共同紧固有设在车辆上且作为储物部的 收纳箱120 和 后把手主体35。 0060 关于设在车辆左侧的前。
32、托架53R, 也具有与前托架53L 相同的紧固构造。 0061 在图7 中, 在后车身罩46 的后部形成有后车身罩的外观面119。 该后车身罩的外 观 面 119 由 上 表 面 部 103( 上 表 面 103)、 从 该 上 表 面 部 103 向 下 方 延 伸 的 斜 面 部 104、 和 成 为该斜面部104 和上表面部103 之间的边界线的棱线119t 构成。 0062 在 后 车 身 罩 46 的 后 部 具 有 : 从 设 在 后 车 身 罩 46 的 外 观 面 119 上 的 上 表 面 部 103 向 车 辆 的 下 方 弯 曲 延 伸 的 第 一 纵 壁 部 121 ;。
33、 从 后 车 身 罩 的 外 观 面 119 向 车 辆 的 内 侧 弯 折 延 伸 的 第 二 纵 壁 部 122 ; 从 这 些 第 一 纵 壁 部 121 及 第 二 纵 壁 部 122 分 别 向 车 辆 后 方 延 伸 的 第 一 搁 板 部 96 及 斜 面 部 内 壁 123 ; 开 设 在 第 一 搁 板 部 96 上 且 能 够 卡 合 后 把 手 罩 的 第 一 卡 合 部 ( 图 5, 附 图 标 记 94) 的 第 一 卡 合 孔 97 ; 其 法 线 从 该 第 一 搁 板 部 96 大 致 朝 向 车 辆 前 后 方 向形成且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124 ; 从 该纵壁。
34、部124 向车辆后方延伸的第二搁板部116 ; 开 设在该第二搁板部116 上且能够卡合后把手罩的第二卡合部( 图6, 附图标记114) 的第二 卡合孔109。第一纵壁部121 和第二纵壁部122 为同一平面。 0063 在设于后把手主体35 上的接触面105 上形成有进行后车身罩46 的定位的车身罩 定位部101。 车身罩定位部101 由在俯视车辆时呈大致矩形的第一凸部107 和设在该第一 凸部107 的 外 侧 且 在 俯 视 车 辆 时 呈 大 致 圆 形 的 第 二 凸 部108 构 成 , 使 开 设 在 车 身 罩 上 的 第 二 卡 合 孔109 卡 合 在 该 第 二 凸 部1。
35、08 上 。 此 时 , 在 车 辆 宽 度 方 向 上 , 在 第 一 凸 部107 和 第 二 凸 部 108 之 间 夹 持 第 二 搁 板 部116 , 进 行 后 车 身 罩46 相 对 于 后 把 手 主 体35 的 左 右 方 向 上 的 定 位 。 作 为 后 把 手 罩 的 一 部 分 的 第 一 卡 合 部94 及 第 二 卡 合 部114 重 叠 在 后 把 手 主 体35 的 上 表 面 。 0064 第二卡合孔109 的车辆前后长度与第二凸部108 的车辆前后长度大致一致, 由此, 能够进行车辆前后方向的定位。 0065 同时参照图5 及图6, 在后把手主体35 上具。
36、有进行后车身罩46 的定位的车身罩定 位 部 101, 通 过 后 把 手 罩 65 从 上 方 覆 盖 该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101, 在 后 把 手 罩 65 上 具 有 第 二 卡 合 部 114, 该 第 二 卡 合 部 114 配 置 在 与 覆 盖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101 的 部 分 相 比 靠 近 车 宽 方 向 外 侧, 并卡合在后车身罩46 上。 0066 下面, 对二轮摩托车的车身罩和后把手罩的对接部的构造进行说明。 0067 在 图 8 中, 后 把 手 罩 65 构 成 为, 经 由 在 相 对 于 车 辆 前 后 方 向 大 致 正 交 方 向 上 延 。
37、伸 的 对 接 部 126, 在 后 车 身 罩 的 外 观 面 119 连 续 地 形 成 后 把 手 罩 的 外 观 面 69。 设 在 后 车 身 罩 46 上且被后把手主体3 所具有的车身罩定位部101 定位的部位( 纵壁部124), 从后车身罩 说 明 书 CN 102030057 ACN 102030059 A 6/7 页 8 的外观面119 与后把手罩的外观面69 大致正交, 并隔着以法线140 大致朝向车辆前后方向 的方式形成的纵壁部124 相隔离地配置。 0068 通过该结构, 在后把手主体35 上边定位后车身罩46 和后把手罩65, 边能够利用以 法线140 大致朝向车辆前。
38、后方向的方式形成的纵壁部124 的挠曲来调整对接部126 的间隙 ()。 0069 在图9 中, 示出了安装后把手罩65 之前的状态, 在座椅轨道15 上安装有后把手主 体35, 并且, 在设于该后把手主体35 上的车身罩定位部101 上卡合有设在后车身罩46 上的 第二搁板部116。 0070 在 图 10 中, 示 出 了 安 装 后 把 手 罩 65 之 后 的 状 态。 通 过 上 述 的 卡 合 部 及 嵌 合 部 的 结 构, 能 够 使 作 为 后 车 身 罩 的 外 观 面 的 上 表 面 103 和 后 把 手 罩 的 上 表 面 75 成 为 同 一 平 面, 并能够使后车。
39、身罩的斜面部104 和后把手罩的斜面80 成为同一平面。 并且, 后车身罩的棱 线119t 和后把 手罩的棱线67 的对接变得容易, 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0071 同时参照图5 图7, 设在后把手罩65 上的第一卡合部94 及第二卡合部114 分别 卡 合 在 设 在 后 车 身 罩 46 上 的 第 一 卡 合 孔 97 及 第 二 卡 合 孔 109 中。 第 一 卡 合 部 94 及 第 二 卡合部114 在车宽方向上延伸。 0072 因 此, 后 车 身 罩 46 和 后 把 手 罩 65 的 外 观 面 为 同 一 平 面, 能 够 使 后 车 身 罩 46 和 后 把手罩65 。
40、之间的间隙为恒定, 所以能够提高对接部126 的外观性。 0073 以下, 对后把手主体向座椅轨道的安装构造等进行说明。 0074 同时参照图1、 图4、 图9 及图11, 后车身罩46 是在后把手主体35 被固定在作为车 架的构成要素的座椅轨道15 上之前, 其前部137 被安装在车架17 上。 0075 后 把 手 主 体 35 具 有 沿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延 伸 的 形 成 为 长 圆 状 的 多 个 安 装 孔 87, 并 以 能 在 车 辆 前 后 方 向 上 移 动 的 方 式 设 在 车 架 17 上。 由 于 后 把 手 主 体 35 设 置 成 能 够 移 动, 所 。
41、以 能 够 将 形 成 在 后 把 手 主 体 35 的 上 表 面 的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101 对 准 位 置 地 对 接 在 形 成 于 后 车身罩46 上的第二卡合孔10g 中。 后把手主体35 由穿过该安装孔87 的螺栓88 紧固在车 架17 上。 0076 由 于 后 把 手 主 体 的 上 表 面 131 相 对 于 水 平 线 132 只 前 倾 规 定 角 () 的 方 式 倾 斜 并 安 装 在 前 托 架 53 及 后 托 架 55 上, 所 以 后 车 身 罩 的 前 部 133 向 车 架 17 安 装 后, 使 后 把 手 主体35 从车辆后方向第二搁板部11。
42、6 的下方滑入, 能够使车身罩定位部101 容易地卡合在 第二卡合孔109 中。 0077 而且, 由于在后把手主体35 上设有呈长圆状的安装孔87, 所以能够配合后车身罩 46 的安装位置边对后把手主体35 的车辆长度方向的位置进行调整边将后把手主体35 安装 在合适的位置。 0078 此 外, 在 本 实 施 例 中, 在 后 把 手 主 体 35 上 形 成 有 在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上 延 伸 的 长 圆 状 的 安 装 孔 87、 87, 但 也 可 以 使 设 在 车 架 侧 的 前 后 的 托 架 53L、 53R、 55 形 成 为 长 圆 状, 能 够 对 后把手主体3。
43、5 相对于车架17 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进行调整。 0079 基于以上的说明, 总结本发明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概要。 0080 在图12 中, 后车身罩46L、 46R 的前部( 图1, 附图标记137) 被向车架17 安装, 以 与 设 在 后 车 身 罩 46L、 46R 上 的 第 二 卡 合 孔 109、 109 卡 合 的 方 式, 从 车 辆 后 方 向 前 方 插 入 后 把手主体35, 从而将车身罩定位部101、 101 定位在第二卡合孔109、 109 中。 说 明 书 CN 102030057 ACN 102030059 A 7/7 页 9 0081 后 把 手 主 体 35 。
44、具 有 在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上 延 伸 的 长 圆 状 的 四 个 安 装 孔 87, 并 由 穿 过 这四个安装孔87 的四个螺栓88 被紧固在车架上。 0082 在 后 把 手 主 体 35 被 安 装 在 座 椅 轨 道 15 上 后, 使 设 在 后 把 手 罩 65 上 的 第 一 爪 部 77 第 三 爪 部 79 嵌 合 在 设 于 该 后 把 手 主 体 的 上 表 面 131 上 的 第 一 嵌 合 孔 61 第 三 嵌 合 孔63 中, 并且, 使设在后把手罩65 上的左右的第一卡合部94、 94 及左右的第二卡合部114、 114 卡 合 在 设 于 后 车 身 。
45、罩 46 上 的 左 右 的 第 一 卡 合 孔 97、 97 及 左 右 的 第 二 卡 合 孔 109、 109 中, 最后, 通过小螺钉135、 135 将后把手罩65 紧固在后把手主体35 上。 0083 下面对以上所述的车辆的后部构造的作用进行说明。 0084 回 到 图 2, 由 于 在 后 把 手 主 体 35 上 设 置 车 身 罩 定 位 部 101, 并 由 后 把 手 罩 65 从 上 方覆盖该车身罩定位部101, 所以能够从外侧看不到车身罩定位部 101。 0085 而 且, 后 把 手 罩 65 和 车 身 罩 40 都 由 后 把 手 主 体 35 支 承。 由 于。
46、 将 后 把 手 罩 65 和 车 身 罩 40 安 装 在 成 为 基 准 的 后 把 手 主 体 35 上, 所 以 能 够 提 高 后 把 手 罩 65 和 车 身 罩 40 的 组装精度, 只要提高组装精度, 就能够平顺地连结后把手罩65 和后车身罩46 的对接部126。 由于对接部126 平顺地连结, 所以, 能够提高车辆的外观性。 0086 回到图6, 在后把手罩65 上具有配置在与覆盖车身罩定位部101 的部分相比靠近 车 宽 方 向 外 侧 且 卡 合 在 后 车 身 罩 46 上 的 第 二 卡 合 部 114。 只 要 是 这 样 的 第 二 卡 合 部 114, 就能够将。
47、后把手罩65 对准位置地对接在后车身罩46 上, 因此, 能够平顺地连结后把手罩65 和 后 车 身 罩 46 的 对 接 部 ( 图 2, 附 图 标 记 126)。 由 于 对 接 部 126 平 顺 地 连 结, 所 以 能 够 提 高车辆的外观性。 0087 回到图12, 为了能够将车身罩定位部101 对准位置地对接在设于车身罩40 上且作 为由车身罩定位部101 定位的部位 的第二卡合孔109 中, 后把手主体35 具有在车辆长度方 向 上 延 伸 的 长 圆 状 的 安 装 孔 87、 87, 并 由 穿 过 该 安 装 孔 87、 87 的 螺 栓 88、 88 紧 固 在 车 。
48、架 17 上。 0088 根 据 该 结 构, 后 车 身 罩 46 上 存 在 的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的 尺 寸 误 差 能 够 通 过 使 后 把 手 主体35 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来吸收。 在后把手主体35 被固定在车架17 上之前, 在车身 罩40 被安装在车架17 上的情况下, 在将后把手罩65 安装到后把手主体35 上时, 使后把手 主体35 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 则卡合在该后把手主体35 上的后把手罩65 的位置能够在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上 移 动。 即, 通 过 使 后 把 手 主 体 35 在 车 辆 长 度 方 向 上 移 动, 能 够 调 整 后 车 身 罩。
49、46 和后把手罩65 的位置关系。 0089 只 要 能 够 调 整 后 车 身 罩 46 和 后 把 手 罩 65 的 位 置 关 系, 就 能 够 使 后 车 身 罩 的 表 面 119( 外观面119) 和后把手罩的表面75 成为同一平面, 因此, 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后部的外 观性。 0090 此 外, 本 发 明 在 实 施 方 式 中 适 用 于 二 轮 摩 托 车, 但 还 能 够 适 用 于 三 轮 车, 也 可 以 适 用于一般的车辆。 0091 另 外, 在 技 术 方 案 1 中, 设 在 后 把 手 罩 上 且 与 车 身 罩 卡 合 的 卡 合 部, 可 以 配 置 在 与 覆盖车身罩定位部的部分相比靠近车宽方向内侧或车宽方向大致相同位置。 0092 工业实用性 0093 本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