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pdf

上传人:111****11 文档编号:1639211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5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84949.0

申请日:

2010.09.17

公开号:

CN102029892A

公开日:

2011.04.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0K 11/04申请日:20100917|||公开

IPC分类号:

B60K11/04

主分类号:

B60K11/04

申请人:

铃木株式会社

发明人:

武居敏生

地址:

日本国静冈县滨松市高塚町300番地铃木株式会社内

优先权:

2009.09.24 JP 2009-218938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代理人:

毛燕生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其可以使冷却性能提高,充分地实现装载在混合动力车中的发动机及电动机设备的冷却。在发动机室的两纵梁之间配置由发动机、行车用电动机及差速装置构成的动力单元,将发动机用冷却回路的第一散热器和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的第二散热器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并配置在发动机室的前面部,其中,将动力单元配置在两纵梁之间且偏于位于发动机一侧的纵梁侧的位置上,以使在发电机和位于该发电机的一侧的纵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比在发动机和位于该发动机的一侧的纵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大。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在发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部配置右左一对纵梁, 在 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发动机和发电机, 而且, 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行车用电动机和差速 装置, 将配置在所述发电机的后方的动力单元配置在所述右左一对纵梁之间, 将调整向所 述行车用电动机供给的电力的逆变器配置在所述发电机及所述行车电动机的上方, 将第一 散热器和第二散热器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前面部, 所述第一散热器 设置在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发动机用冷却回路中, 所述第二散热器设置在对所述发电 机、 所述行车用电动机、 所述逆变器这样的电动机设备进行冷却的电动机用设备冷却回路 中, 所述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所述动力单元配置在所述右左一对纵梁之间且偏于位于所述发动机一侧的纵梁的 位置上, 以使在所述发电机和位于该发电机的一侧的纵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比在所述发动 机和位于该发动机的一侧的纵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大。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散热器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逆变器重叠的位置上。

说明书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尤其涉及能够充分地实现搭载在混合动 力车中的发动机及电动机设备的冷却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在混合动力汽车中, 在配置在发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部的一对纵梁之间配置动 力单元、 调整向行车电动机供给的电力的逆变器、 以及冷却装置, 所述动力单元由发动机、 用发动机驱动的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及差速装置等构成。这时, 由于发电机及行车用电 动机被配置在发动机的车宽方向一侧部, 并为了逆变器容易处理配线, 所以大多重叠配置 在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的上方。
     此外, 在发动机和发电机、 行车用电动机及逆变器等的电动机设备中, 由于发热量 不同, 所以冷却装置分为冷却发动机的发动机用冷却回路和冷却电动机设备的电动机设备 用冷却回路, 并在各自的回路上具有发动机用的散热器和电动机设备用的散热器。 此外, 这 些发动机用和电动机设备用的各散热器排列在车宽方向上并配置在发动机室的前面部。
     日本专利文献 1 : 日本特开平 10-238345 号公报
     不过, 当将发动机用的散热器和电动机设备用的散热器排列在车宽方向上并配置 在发动机室的前面部、 并在其后方所配置的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的上方重叠配置逆变器 时, 因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的热易于传导给配置在这些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的上方的 逆变器, 而且, 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逆变器一侧的散热器的排风变得不良, 从而存在有冷却 性能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冷却性能提高的混合动力车的 冷却装置, 其可以充分地实现搭载在混合动力车中的发动机及电动机设备的冷却。
     本发明所涉及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在发动机室的车宽方向两侧部配置右左 一对纵梁, 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发动机和发电机, 而且, 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行车用电 动机和差速装置, 将配置在所述发电机的后方的动力单元配置在所述右左一对纵梁之间, 将调整向所述行车用电动机供给的电力的逆变器配置在所述发电机及所述行车用电动机 的上方, 将第一散热器及第二散热器在车宽方向上排列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室的前面部, 所述第一散热器设置在对所述发动机进行冷却的发动机用冷却回路中, 所述第二散热器设 置在对所述发电机、 所述行车用电动机、 所述逆变器等的电动机设备进行冷却的电动机设 备用冷却回路中, 其中, 将所述动力单元配置在所述右左一对纵梁之间且偏于位于所述发 动机一侧的纵梁的位置上, 以使在所述发电机和位于该发电机的一侧的纵梁之间所形成的 缝隙比在所述发动机和位于该发动机的一侧的纵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大。
     根据本发明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通过将动力单元配置偏于位于发动机一侧 的纵梁侧的位置, 能够减少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在车辆上下上与逆变器重叠的部分, 从
     而防止在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中产生的热被传递给逆变器。
     此外, 本发明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因扩大了在位于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和 这些的一侧的纵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 从而能够在逆变器的下方形成排出通过了第一散热 器或第二散热器的冷却风的通道。因此, 该发明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能够使通过配置 在逆变器的前方的第一散热器或第二散热器的冷却风的风量增加, 从而使第一散热器或第 二散热器的冷却性能提高。
     如上所述, 在该发明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中, 由于能够防止从发电机及行车 用电动机向逆变器的热传递、 且能够使配置在逆变器的前方的第一散热器或第二散热器的 散热量提高, 所以能够使混合动力车的冷却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图 1 是混合动力车的发动机室的主视图。 图 2 是混合动力车的发动机室的侧视图 图 3 是混合动力车的发动机室的俯视图。 图 4 是冷却装置的冷却回路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通过将动力单元配置在偏于位于在发动机的一侧的纵梁侧的位置上, 加大 了形成在发电机和位于发电机一侧的纵梁之间的缝隙, 防止从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向逆 变器的热传递, 且使逆变器的前方的第一散热器或第二散热器的散热性提高, 从而使冷却 性能提高。
     下面,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 1 ~图 4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在图 1 ~图 3 中, 1 是混合动力汽车, 2、 3 分别是右纵梁、 左纵梁, 4 是横梁, 5 是仪表板, 6 是发动机室, 7、 8 分别是右前轮、 左前轮。混 合动力车 1 在车宽方向两侧部配置右左一对的右纵梁 2、 左纵梁 3, 在右纵梁 2、 左纵梁 3 的 仪表板 5 侧的下部连结横梁 4 的车宽方向两端, 在横梁 4 的前侧设置发动机室 6, 在右纵梁 2、 左纵梁 3 外侧配置右前轮 7、 左前轮 8。
     混合动力车 1 在发动机室 6 的右纵梁 2、 左纵梁 3 间配置动力单元 9。动力单元 9 由发动机 10、 用该发动机 10 驱动的发电机 11、 用发电机 11 的发电的电力驱动的行车用电 动机 12 及将行车用电动机 12 的驱动力传递给右前轮 7、 左前轮 8 的差速装置 13 等构成。 如图 2 及图 3 所示, 动力单元 9 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发动机 10 和发电机 11, 而且, 在车辆 上下方向上重叠行车用电动机 12 和差速装置 13 并配置在发电机 11 的后方。
     此外, 混合动力车 1 在发电机 11 及行车用电动机 12 的上方配置调整向行车用电 动机 12 供给的电力的逆变器 14。逆变器 14 与发电机 11 及行车用电动机 12 一起构成电动 机设备 15。
     所述动力单元 9 在发动机 10 的车宽方向左侧连结发电机 11, 在发电机 11 的车前 后方向后侧的上方配置行车用电动机 12, 在行车用电动机 12 的车宽方向右侧的下方连结 差速装置 13。
     如图 3 所示, 发动机 10 在车宽方向右侧安装右支架托架 16, 并将该右支架托架 16
     与安装在位于靠近发动机 10 的车宽方向右侧的纵梁 2 上的右支架 17 连接,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发电机 11 在其车宽方向左侧安装左支架托架 18, 并将该左支架托架 18 与安装在位于 离开发电机 11 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左纵梁 3 上的左支架 19 连接。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行车 用电动机 12 在其车前后方向后侧安装后支架托架 20, 并将该后支架托架 20 与安装在位于 靠近行车用电动机 12 的车前后方向后侧的横梁 4 上的后支架 21 连接。
     此外, 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逆变器 14 在车宽方向左侧安装逆变器支架 22, 并将该逆 变器支架 22 安装在位于靠近逆变器 14 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左纵梁 3 上。
     混合动力车 1 将冷却发动机 10、 发电机 11、 行车用电动机 12 及逆变器 14 的冷却 装置 23 配置在发动机室 6 中。如图 4 所示, 冷却装置 23 包括冷却发动机 10 的发动机用冷 却回路 24 及冷却电动机设备 15 的发电机 11、 行车用电动机 12 及逆变器 14 的电动机设备 用冷却回路 25。
     所述发动机用冷却回路 24 具有冷却发动机 10 的冷却水的发动机用的第一散热器 26。第一散热器 26 具有第一冷却风扇 27, 并通过发动机用出水软管 28 和发动机用进水软 管 29 与发动机 10 连接。在发动机用出水软管 28 的发动机侧端具有以发动机 10 的驱动力 驱动的发动机用水泵 30。此外, 第一散热器 26 通过发动机用备用软管 32 连接发动机用备 用箱 31。
     发动机用冷却回路 24 通过发动机用水泵 30 使冷却水在第一散热器 26 和发动机 10 之间循环, 用在第一散热器 26 中冷却了的冷却水对发动机 10 进行冷却。
     所述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 25 具有冷却电动机设备 15 的冷却水的第二散热器 33。第二散热器 33 具有第二冷却风扇 34, 并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出水软管 35 与逆变器 14 连 接。逆变器 14 通过中间软管 36 与行车用电动机 12 连接。行车用电动机 12 通过中间软管 37 与发电机 11 连接。发电机 11 通过电动机设备用进水软管 38 与第二散热器 33 连接。在 电动机设备用出水软管 35 的途中具有电动式电动机设备用水泵 39。此外, 第二散热器 33 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备用软管 41 连接电动机设备用备用箱 40。
     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 25 通过电动机设备用水泵 39 使冷却水在第二散热器 33 和逆变器 14、 行车用电动机 12、 发电机 11 之间循环, 并用在第二散热器 33 中已冷却了的冷 却水对逆变器 14、 行车用电动机 12 及发电机 11 进行冷却。
     另外, 如图 4 虚线所示, 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 25 的电动机设备用备用箱 40 通过 用不同的电动机设备用备用软管 42 将逆变器 14 与发动机用备用箱 31 连接, 从而能够对发 动机用备用箱 31 一体化并进行省略。
     如图 3 所示, 混合动力车 1 的冷却装置 23 将第一散热器 26 及第二散热器 33 在车 宽方向上排列并配置在发动机室 6 的动力单元 9 的前方的前面部, 所述第一散热器 26 设置 在冷却发动机 10 的发动机用冷却回路 24 中, 所述第二散热器 33 设置在冷却发电机 11、 行 车用电动机 12 及逆变器 14 的电动机设备 15 的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 25 中。
     如图 1 所示, 该混合动力车 1 将动力单元 9 配置在右纵梁 2、 左纵梁 3 间且偏于位 于发动机 10 的一侧的右纵梁 2 侧的位置上, 以使在发电机 11 和位于离开该发电机 11 的车 宽方向左侧的一侧的左纵梁 3 之间所形成的缝隙 S1 比发电机 10 和位于靠近该发动机 10 的车宽方向右侧的一侧的右纵梁 2 之间所形成的缝隙 S2 大 (S1 > S2)。
     动力单元 9 通过将安装在发电机 11 上的左支架托架 18 与安装在位于离开发电机11 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左纵梁 3 上的左支架 19 连接, 从而相对于在车宽方向的中心向车前后 方向延长的车身中心线 C, 能够偏于车宽方向右侧装载在发电机室 6 中, 并在发电机 11 和 左纵梁 3 之间形成缝隙 S1。该缝隙 S1 可以比形成在发动机 10 和右纵梁 2 之间的缝隙 S2 大, 此外, 动力单元 9 通过位于偏于车宽方向右侧, 从而发电机 11 及行车用电动机 12 和逆 变器 14 能够分别位于相互离开车宽方向右侧和车宽方向左侧。
     通过这样, 混合动力车 1 的冷却装置 23 能够减少发电机 11 和行车用电动机 12 在 车上下方向上与逆变器 14 重叠的部分, 从而防止在发电机 11 及行车用电动机 12 中产生的 热传递给上方的逆变器 14。
     此外, 冷却装置 23 因扩大了发电机 11 及行车用电动机 12 和位于这些的侧方的左 纵梁 3 之间所形成的缝隙 S1, 从而如图 1 及图 2 所示, 能够在逆变器 14 的下方形成排出通 过发动机用的第一散热器 26 的冷却风的通道 43。
     因此, 该混合动力车 1 的冷却装置能够使通过配置在逆变器 14 的前方侧的第一散 热器 26 的冷却风的风量增加, 从而提高该第一散热器 26 的冷却性能。
     如上所述, 在该混合动力车 1 的冷却装置 23 中, 由于能够防止从发电机 11 及行车 用电动机 12 向逆变器 14 的热传递, 且能够使配置在逆变器 14 的前方的第一散热器 26 的 散热性提高, 所以能够使混合动力车 1 的冷却性能提高。
     此外, 冷却装置 23 在车前后方向上将第一散热器 26 配置在与逆变器 14 重叠的位置。 通过这样, 该混合动力车 1 的冷却装置 23 通过将发动机用的第一散热器 26 配置 在当从车辆 1 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前后方向上与逆变器 14 前后重叠的位置上, 从而能够通过 逆变器 14 的下方的缝隙 S1 确保排出通过了第一散热器 26 的冷却风的通道 43, 并能够确保 第一散热器 26 所必需的散热量, 其中, 发动机用的第一散热器 26 与称作发电机 11、 行车用 电动机 12 及逆变器 14 等的电动机设备类 15 相比发热量大, 且与电动机设备 15 用的第二 散热器 32 相比冷却的必要性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该发明能够防止从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向逆变器的热传递, 且使逆变器前方的 发动机用的第一散热器的散热性提高, 不只是适用混合动力车, 也适用装载了汽油发动机 等的动力单元的车辆。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 2 右纵梁
     3 左纵梁 4 车架横梁
     5 仪表板 6 发动机室
     9 动力单元 10 发动机
     11 发电机 12 行车用电动机
     13 差速装置 14 逆变器
     15 电动机设备 23 冷却装置
     24 发动机用冷却回路 25 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
     26 第一散热器 33 第二散热器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029892 A (43)申请公布日 2011.04.27 CN 102029892 A *CN102029892A* (21)申请号 201010284949.0 (22)申请日 2010.09.17 2009-218938 2009.09.24 JP B60K 11/04(2006.01) (71)申请人 铃木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国静冈县滨松市高塚町300 番地 铃木株式会社内 (72)发明人 武居敏生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商泰律师事务所 11255 代理人 毛燕生 (54)发明名称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57)摘要 本 发 明 提 供 一 种 混。

2、 合 动 力 车 的 冷 却 装 置, 其 可 以 使 冷 却 性 能 提 高, 充 分 地 实 现 装 载 在 混 合 动 力 车 中 的 发 动 机 及 电 动 机 设 备 的 冷 却。 在 发 动 机 室 的 两 纵 梁 之 间 配 置 由 发 动 机、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及 差 速 装 置 构 成 的 动 力 单 元, 将 发 动 机 用 冷 却 回 路 的 第 一 散 热 器 和 电 动 机 设 备 用 冷 却 回 路 的 第 二 散 热 器 在 车 宽 方 向 上 排 列 并 配 置 在 发 动 机 室 的 前 面 部, 其 中, 将 动 力 单 元 配 置 在 两 纵 梁 。

3、之 间 且 偏 于 位 于 发 动 机 一 侧 的 纵 梁 侧 的 位 置 上, 以 使 在 发 电 机 和 位 于 该 发 电 机 的 一 侧 的 纵 梁 之 间 所 形 成 的 缝 隙 比 在 发 动 机 和 位 于 该 发 动 机 的 一 侧 的 纵 梁 之 间 所 形成的缝隙大。 (30)优先权数据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3 页CN 102029894 A 1/1 页 2 1. 一 种 混 合 动 力 车 的 冷 却 装 置, 在 发 动 机 室 的 车 宽 方 向 两 侧 部 配 。

4、置 右 左 一 对 纵 梁, 在 车 宽 方 向 上 排 列 配 置 发 动 机 和 发 电 机, 而 且, 在 车 辆 上 下 方 向 上 重 叠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和 差 速 装 置, 将 配 置 在 所 述 发 电 机 的 后 方 的 动 力 单 元 配 置 在 所 述 右 左 一 对 纵 梁 之 间, 将 调 整 向 所 述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供 给 的 电 力 的 逆 变 器 配 置 在 所 述 发 电 机 及 所 述 行 车 电 动 机 的 上 方, 将 第 一 散 热 器 和 第 二 散 热 器 在 车 宽 方 向 上 排 列 并 配 置 在 所 述 发 动 机 室 。

5、的 前 面 部, 所 述 第 一 散 热 器 设 置 在 对 所 述 发 动 机 进 行 冷 却 的 发 动 机 用 冷 却 回 路 中, 所 述 第 二 散 热 器 设 置 在 对 所 述 发 电 机、 所 述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所 述 逆 变 器 这 样 的 电 动 机 设 备 进 行 冷 却 的 电 动 机 用 设 备 冷 却 回 路 中, 所述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将 所 述 动 力 单 元 配 置 在 所 述 右 左 一 对 纵 梁 之 间 且 偏 于 位 于 所 述 发 动 机 一 侧 的 纵 梁 的 位 置 上, 以 使 在 所 述 发 电 机 和 位 于 该。

6、 发 电 机 的 一 侧 的 纵 梁 之 间 所 形 成 的 缝 隙 比 在 所 述 发 动 机和位于该发动机的一侧的纵梁 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大。 2. 根据权利要求1 所述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第一散热器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与所述逆变器重叠的位置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029892 ACN 102029894 A 1/4 页 3 混合动力车的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 发 明 涉 及 一 种 混 合 动 力 车 的 冷 却 装 置, 尤 其 涉 及 能 够 充 分 地 实 现 搭 载 在 混 合 动 力车中的发动机及电动机设备的冷却的混合动力车的冷却。

7、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 混 合 动 力 汽 车 中, 在 配 置 在 发 动 机 室 的 车 宽 方 向 两 侧 部 的 一 对 纵 梁 之 间 配 置 动 力 单 元、 调 整 向 行 车 电 动 机 供 给 的 电 力 的 逆 变 器、 以 及 冷 却 装 置, 所 述 动 力 单 元 由 发 动 机、 用 发 动 机 驱 动 的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及 差 速 装 置 等 构 成。 这 时, 由 于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被 配 置 在 发 动 机 的 车 宽 方 向 一 侧 部, 并 为 了 逆 变 器 容 易 处 理 配 线, 所 以 大。

8、 多 重 叠 配 置 在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的上方。 0003 此 外, 在 发 动 机 和 发 电 机、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及 逆 变 器 等 的 电 动 机 设 备 中, 由 于 发 热 量 不 同, 所 以 冷 却 装 置 分 为 冷 却 发 动 机 的 发 动 机 用 冷 却 回 路 和 冷 却 电 动 机 设 备 的 电 动 机 设 备 用冷却回路, 并在各自的回路上具有发动机用的散热器和电动机设备用的散热器。 此外, 这 些发动机用和电动机设备用的各散热器排列在车宽方向上并配置在发动机室的前面部。 0004 日本专利文献1 : 日本特开平10-238345 号公报 0005 。

9、不 过, 当 将 发 动 机 用 的 散 热 器 和 电 动 机 设 备 用 的 散 热 器 排 列 在 车 宽 方 向 上 并 配 置 在 发 动 机 室 的 前 面 部、 并 在 其 后 方 所 配 置 的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的 上 方 重 叠 配 置 逆 变 器 时, 因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的 热 易 于 传 导 给 配 置 在 这 些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的 上 方 的 逆 变 器, 而 且, 在 车 宽 方 向 上 配 置 在 逆 变 器 一 侧 的 散 热 器 的 排 风 变 得 不 良, 从 而 存 在 有 冷 却 。

10、性能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 鉴 于 上 述 技 术 问 题, 本 发 明 的 目 的 在 于 提 供 一 种 使 冷 却 性 能 提 高 的 混 合 动 力 车 的 冷却装置, 其可以充分地实现搭载在混合动力车中的发动机及电动机设备的冷却。 0007 本 发 明 所 涉 及 的 混 合 动 力 车 的 冷 却 装 置, 在 发 动 机 室 的 车 宽 方 向 两 侧 部 配 置 右 左 一 对 纵 梁, 在 车 宽 方 向 上 排 列 配 置 发 动 机 和 发 电 机, 而 且, 在 车 辆 上 下 方 向 上 重 叠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和 差 速 装 置, 将 配 置 在 。

11、所 述 发 电 机 的 后 方 的 动 力 单 元 配 置 在 所 述 右 左 一 对 纵 梁 之 间, 将 调 整 向 所 述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供 给 的 电 力 的 逆 变 器 配 置 在 所 述 发 电 机 及 所 述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的 上 方, 将 第 一 散 热 器 及 第 二 散 热 器 在 车 宽 方 向 上 排 列 并 配 置 在 所 述 发 动 机 室 的 前 面 部, 所 述 第 一 散 热 器 设 置 在 对 所 述 发 动 机 进 行 冷 却 的 发 动 机 用 冷 却 回 路 中, 所 述 第 二 散 热 器 设 置 在 对 所 述 发 电 机、 所。

12、 述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所 述 逆 变 器 等 的 电 动 机 设 备 进 行 冷 却 的 电 动 机 设 备 用 冷 却 回 路 中, 其 中, 将 所 述 动 力 单 元 配 置 在 所 述 右 左 一 对 纵 梁 之 间 且 偏 于 位 于 所 述 发 动 机 一 侧 的 纵 梁 的 位 置 上, 以 使 在 所 述 发 电 机 和 位 于 该 发 电 机 的 一 侧 的 纵 梁 之 间 所 形 成 的 缝隙比在所述发动机和位于该发动机的一侧的纵梁之间所形成的缝隙大。 0008 根 据 本 发 明 的 混 合 动 力 车 的 冷 却 装 置, 通 过 将 动 力 单 元 配 置 。

13、偏 于 位 于 发 动 机 一 侧 的 纵 梁 侧 的 位 置, 能 够 减 少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在 车 辆 上 下 上 与 逆 变 器 重 叠 的 部 分, 从 说 明 书 CN 102029892 ACN 102029894 A 2/4 页 4 而防止在发电机及行车用电动机中产生的热被传递给逆变器。 0009 此 外, 本 发 明 的 混 合 动 力 车 的 冷 却 装 置 因 扩 大 了 在 位 于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和 这 些 的 一 侧 的 纵 梁 之 间 所 形 成 的 缝 隙, 从 而 能 够 在 逆 变 器 的 下 方 形 成 排 。

14、出 通 过 了 第 一 散 热 器 或 第 二 散 热 器 的 冷 却 风 的 通 道。 因 此, 该 发 明 的 混 合 动 力 车 的 冷 却 装 置 能 够 使 通 过 配 置 在 逆 变 器 的 前 方 的 第 一 散 热 器 或 第 二 散 热 器 的 冷 却 风 的 风 量 增 加, 从 而 使 第 一 散 热 器 或 第 二散热器的冷却性能提高。 0010 如 上 所 述, 在 该 发 明 的 混 合 动 力 车 的 冷 却 装 置 中, 由 于 能 够 防 止 从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向 逆 变 器 的 热 传 递、 且 能 够 使 配 置 在 逆 变 器 。

15、的 前 方 的 第 一 散 热 器 或 第 二 散 热 器 的 散热量提高, 所以能够使混合动力车的冷却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0011 图 1 是混合动力车的发动机室的主视图。 0012 图 2 是混合动力车的发动机室的侧视图 0013 图 3 是混合动力车的发动机室的俯视图。 0014 图 4 是冷却装置的冷却回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本 发 明 通 过 将 动 力 单 元 配 置 在 偏 于 位 于 在 发 动 机 的 一 侧 的 纵 梁 侧 的 位 置 上, 加 大 了 形 成 在 发 电 机 和 位 于 发 电 机 一 侧 的 纵 梁 之 间 的 缝 隙, 防 止 从 发 电 。

16、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向 逆 变 器 的 热 传 递, 且 使 逆 变 器 的 前 方 的 第 一 散 热 器 或 第 二 散 热 器 的 散 热 性 提 高, 从 而 使 冷 却 性能提高。 0016 下面,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17 图1 图4 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 在图1 图3 中, 1 是混合动力汽车, 2、 3 分别是右纵梁、 左纵梁, 4 是横梁, 5 是仪表板, 6 是发动机室, 7、 8 分别是右前轮、 左前轮。 混 合动力车1 在车宽方向两侧部配置右左一对的右纵梁2、 左纵梁3, 在右纵梁2、 左纵梁3 的 仪表板5 侧的下部连结横梁4 的。

17、车宽方向两端, 在横梁4 的前侧设置发动机室6, 在右纵梁 2、 左纵梁3 外侧配置右前轮7、 左前轮8。 0018 混合动力车1 在发动机室6 的右纵梁2、 左纵梁3 间配 置动力单元9。 动力单元9 由 发 动 机 10、 用 该 发 动 机 10 驱 动 的 发 电 机 11、 用 发 电 机 11 的 发 电 的 电 力 驱 动 的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12 及 将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12 的 驱 动 力 传 递 给 右 前 轮 7、 左 前 轮 8 的 差 速 装 置 13 等 构 成。 如图2 及图3 所示, 动力单元9 在车宽方向上排列配置发动机10 和发电机11, 而。

18、且, 在车辆 上下方向上重叠行车用电动机12 和差速装置13 并配置在发电机11 的后方。 0019 此 外, 混 合 动 力 车 1 在 发 电 机 11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12 的 上 方 配 置 调 整 向 行 车 用 电 动机12 供给的电力的逆变器14。 逆变器14 与发电机11 及行车用电动机12 一起构成电动 机设备15。 0020 所述动力单元9 在发动机10 的车宽方向左侧连结发电机11, 在发电机11 的车前 后 方 向 后 侧 的 上 方 配 置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12, 在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12 的 车 宽 方 向 右 侧 的 下 方 连 结 差。

19、速装置13。 0021 如图3 所示, 发动机10 在车宽方向右侧安装右支架托架16, 并将该右支架托架16 说 明 书 CN 102029892 ACN 102029894 A 3/4 页 5 与 安 装 在 位 于 靠 近 发 动 机 10 的 车 宽 方 向 右 侧 的 纵 梁 2 上 的 右 支 架 17 连 接, 如 图 1 及 图 2 所示, 发电机11 在其车宽方向左侧安装左支架托架18, 并将该左支架托架18 与安装在位于 离 开 发 电 机 11 的 车 宽 方 向 左 侧 的 左 纵 梁 3 上 的 左 支 架 19 连 接。 如 图 1 及 图 2 所 示, 行 车 用电。

20、动机12 在其车前后方向后侧安装后支架托架20, 并将该后支架托架20 与安装在位于 靠近行车用电动机12 的车前后方向后侧的横梁4 上的后支架21 连接。 0022 此外, 如图1 及图2 所示, 逆变器14 在车宽方向左侧安装逆变器支架22, 并将该逆 变器支架22 安装在位于靠近逆变器14 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左纵梁3 上。 0023 混 合 动 力 车 1 将 冷 却 发 动 机 10、 发 电 机 11、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12 及 逆 变 器 14 的 冷 却 装置23 配置在发动机室6 中。 如图4 所示, 冷却装置23 包括冷却发动机10 的发动机用冷 却回路24 及冷却电动。

21、机设备15 的发电机11、 行 车用电动机12 及逆变器14 的电动机设备 用冷却回路25。 0024 所述发动机用冷却回路24 具有冷却发动机10 的冷却水的发动机用的第一散热器 26。 第一散热器26 具有第一冷却风扇27, 并通过发动机用出水软管28 和发动机用进水软 管29 与发动机10 连接。 在发动机用出水软管28 的发动机侧端具有以发动机10 的驱动力 驱动的发动机用水泵30。 此外, 第一散热器26 通过发动机用备用软管32 连接发动机用备 用箱31。 0025 发 动 机 用 冷 却 回 路 24 通 过 发 动 机 用 水 泵 30 使 冷 却 水 在 第 一 散 热 器 。

22、26 和 发 动 机 10 之间循环, 用在第一散热器26 中冷却了的冷却水对发动机10 进行冷却。 0026 所 述 电 动 机 设 备 用 冷 却 回 路 25 具 有 冷 却 电 动 机 设 备 15 的 冷 却 水 的 第 二 散 热 器 33。 第二散热器33 具有第二冷却风扇34, 并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出水软管35 与逆变器14 连 接。 逆变器14 通过中间软管36 与行车用电动机12 连接。 行车用电动机12 通过中 间软管 37 与发电机11 连接。 发电机11 通过电动机设备用进水软管38 与第二散热器33 连接。 在 电 动 机 设 备 用 出 水 软 管 35 的 途 中。

23、 具 有 电 动 式 电 动 机 设 备 用 水 泵 39。 此 外, 第 二 散 热 器 33 通过电动机设备用备用软管41 连接电动机设备用备用箱40。 0027 电 动 机 设 备 用 冷 却 回 路 25 通 过 电 动 机 设 备 用 水 泵 39 使 冷 却 水 在 第 二 散 热 器 33 和逆变器14、 行车用电动机12、 发电机11 之间循环, 并用在第二散热器33 中已冷却了的冷 却水对逆变器14、 行车用电动机12 及发电机11 进行冷却。 0028 另外, 如图4 虚线所示, 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25 的电动机设备用备用箱40 通过 用不同的电动机设备用备用软管42 将。

24、逆变器14 与发动机用备用箱31 连接, 从而能够对发 动机用备用箱31 一体化并进行省略。 0029 如图3 所示, 混合动力车1 的冷却装置23 将第一散热器26 及第二散热器33 在车 宽方向上排列并配置在发动机室6 的动力单元9 的前方的前 面部, 所述第一散热器26 设置 在冷却发动机10 的发动机用冷却回路24 中, 所述第二散热器33 设置在冷却发电机11、 行 车用电动机12 及逆变器14 的电动机设备15 的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25 中。 0030 如图1 所示, 该混合动力车1 将动力单元9 配置在右纵梁2、 左纵梁3 间且偏于位 于发动机10 的一侧的右纵梁2 侧的位置上。

25、, 以使在发电机11 和位于离开该发电机11 的车 宽 方 向 左 侧 的 一 侧 的 左 纵 梁 3 之 间 所 形 成 的 缝 隙 S1 比 发 电 机 10 和 位 于 靠 近 该 发 动 机 10 的车宽方向右侧的一侧的右纵梁2 之间所形成的缝隙S2 大(S1 S2)。 0031 动力单元9 通过将安装在发电机11 上的左支架托架18 与安装在位于离开发电机 说 明 书 CN 102029892 ACN 102029894 A 4/4 页 6 11 的车宽方向左侧的左纵梁3 上的左支架19 连接, 从而相对于在车宽方向的中心向车前后 方 向 延 长 的 车 身 中 心 线 C, 能 够。

26、 偏 于 车 宽 方 向 右 侧 装 载 在 发 电 机 室 6 中, 并 在 发 电 机 11 和 左 纵 梁 3 之 间 形 成 缝 隙 S1。 该 缝 隙 S1 可 以 比 形 成 在 发 动 机 10 和 右 纵 梁 2 之 间 的 缝 隙 S2 大, 此 外, 动 力 单 元 9 通 过 位 于 偏 于 车 宽 方 向 右 侧, 从 而 发 电 机 11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12 和 逆 变器14 能够分别位于相互离开车宽方向右侧和车宽方向左侧。 0032 通过这样, 混合动力车1 的冷却装置23 能够减少发电机11 和行车用电动机12 在 车上下方向上与逆变器14 重叠的部。

27、分, 从而防止在发电机11 及行车用电动机12 中产生的 热传递给上方的逆变器14。 0033 此外, 冷却装置23 因扩大了发电机11 及行车用电动机12 和位于这些的侧方的左 纵梁3 之间所形成的缝隙S1, 从而如图1 及图2 所示, 能够在逆变器14 的下方形成排出通 过发动机用的第 一散热器26 的冷却风的通道43。 0034 因此, 该混合动力车1 的冷却装置能够使通过配置在逆变器14 的前方侧的第一散 热器26 的冷却风的风量增加, 从而提高该第一散热器26 的冷却性能。 0035 如上所述, 在该混合动力车1 的冷却装置23 中, 由于能够防止从发电机11 及行车 用 电 动 机。

28、 12 向 逆 变 器 14 的 热 传 递, 且 能 够 使 配 置 在 逆 变 器 14 的 前 方 的 第 一 散 热 器 26 的 散热性提高, 所以能够使混合动力车1 的冷却性能提高。 0036 此外, 冷却装置23 在车前后方向上将第一散热器26 配置在与逆变器14 重叠的位 置。 0037 通 过 这 样, 该 混 合 动 力 车 1 的 冷 却 装 置 23 通 过 将 发 动 机 用 的 第 一 散 热 器 26 配 置 在当从车辆1 的前方观察时在车前后方向上与逆变器14 前后重叠的位置上, 从而能够通过 逆变器14 的下方的缝隙S1 确保排出通过了第一散热器26 的冷却风。

29、的通道43, 并能够确保 第一散热器26 所必需的散热量, 其中, 发动机用的第一散热器26 与称作发电机11、 行车用 电 动 机 12 及 逆 变 器 14 等 的 电 动 机 设 备 类 15 相 比 发 热 量 大, 且 与 电 动 机 设 备 15 用 的 第 二 散热器32 相比冷却的必要性高。 0038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0039 该 发 明 能 够 防 止 从 发 电 机 及 行 车 用 电 动 机 向 逆 变 器 的 热 传 递, 且 使 逆 变 器 前 方 的 发 动 机 用 的 第 一 散 热 器 的 散 热 性 提 高, 不 只 是 适 用 混 合 动 力 车, 也 适。

30、 用 装 载 了 汽 油 发 动 机 等的动力单元的车辆。 0040 附图标记说明 0041 1 车辆 2 右纵梁 0042 3 左纵梁 4 车架横梁 0043 5 仪表板 6 发动机室 0044 9 动力单元 10 发动机 0045 11 发电机 12 行车用电动机 0046 13 差速装置 14 逆变器 0047 15 电动机设备 23 冷却装置 0048 24 发动机用冷却回路 25 电动机设备用冷却回路 0049 26 第一散热器 33 第二散热器 说 明 书 CN 102029892 ACN 102029894 A 1/3 页 7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029892 ACN 102029894 A 2/3 页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029892 ACN 102029894 A 3/3 页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029892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