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1635512 上传时间:2018-06-30 格式:PDF 页数:36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743508.0

申请日:

2014.12.08

公开号:

CN104880757A

公开日:

2015.09.02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2B 6/00申请日:20141208|||公开

IPC分类号:

G02B6/00; F21V8/00

主分类号:

G02B6/00

申请人: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发明人:

伊藤睦夫; 伊势和贵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14-036696 2014.02.27 JP

专利代理机构: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代理人:

杨谦; 房永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提供能够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光导(100)由具有透光性的基础部件(1)构成,具有与第1入光部(1a)对应的第1照光区域(1c)和与第2入光部(1b)对应的第2照光区域(1d),在第1照光区域与第2照光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1e),形成有第1狭缝区域(1f),第1入光部或第2入光部中的一方形成在隔着第1照光区域或第2照光区域而与第1狭缝区域相对的一侧,该光导中,第1狭缝区域具有第1狭缝(1h),第1狭缝在相对于来自光源(LS)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与来自光源的光的交叉角度连续地变化,第1狭缝的宽度越朝向下方侧或上方侧越变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光导,由具有透光性的基础部件构成,
该光导具有来自光源的光能够入光的第1入光部和第2入光部,
该光导具有与上述第1入光部对应的第1照光区域和与上述第2入光部对应的第2照光区域,
在上述第1照光区域与上述第2照光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形成有第1狭缝区域,
上述第1入光部或上述第2入光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在隔着上述第1照光区域或上述第2照光区域而与上述第1狭缝区域相对的一侧,
该光导的特征在于,
上述第1狭缝区域具有并列设置了至少2个第1狭缝的第1狭缝部,
在俯视状态下,上述第1狭缝形成为:在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该延伸方向上与来自光源的光的交叉角度连续地变化,
上述第1狭缝的宽度越朝向下方侧或上方侧越变宽,并且,上述第1狭缝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2.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状态下,上述第1狭缝的至少一部分为波形状。

3.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状态下,光相对于上述第1狭缝区域的入射角度大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的情况下上述第1狭缝为波形状,光相对于上述第1狭缝区域的入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的情况下上述第1狭缝为直线形状。

4.  如权利要求2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相邻的2个上述第1狭缝的波形状为相同波形状,且相对于延伸方向峰和谷的位置一致。

5.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狭缝通过激光加工而形成。

6.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狭缝贯通上述基础部件而形成,
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上述第1狭缝形成的开口堵塞。

7.  如权利要求6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
上述遮光部件是粘着剂,
上述反射部件通过上述遮光部件而粘贴于上述基础部件。

8.  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狭缝区域,在一侧的上述第1狭缝的波形状的峰部以及另一侧的上述第1狭缝的波形状的谷部,在俯视状态下形成有在相对于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第2狭缝,
上述第2狭缝的宽度越朝向下方侧或上方侧越变宽,并且上述第2狭缝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9.  如权利要求8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通过激光加工而形成。

10.  如权利要求8或9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贯通上述基础部件而形成,
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形成的开口堵塞。

11.  如权利要求10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
上述遮光部件是粘着剂,
上述反射部件通过上述遮光部件而粘贴于上述基础部件。

12.  如权利要求8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具有来自上述光源的光能够入光的第3入光部,
具有与上述第3入光部对应的第3照光区域,
上述第3照光区域与上述第1照光区域及上述第2照光区域的双方相邻,并且上述第3入光部配置在上述第3照光区域的配置有上述第1入光部或上述第2入光部的一侧,
在上述第1照光区域及第2照光区域与上述第3照光区域之间,具有第2狭缝区域,
在上述第2狭缝区域具有并列设置了至少2个第3狭缝的第2狭缝部,
上述第3狭缝彼此形成为沿上述第2狭缝区域延伸的平行的直线状,
上述第3狭缝的宽度越朝向下方侧或上方侧越变宽,并且上述第3狭缝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上述第1狭缝与上述第3狭缝连结。

13.  如权利要求12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狭缝、上述第2狭缝以及上述第3狭缝通过激光加工而形成。

14.  如权利要求12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狭缝、上述第2狭缝以及上述第3狭缝贯通上述基础部件而形成,
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上述第1狭缝、上述第2狭缝以及上述第3狭缝形成的开口的堵塞。

15.  如权利要求14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
上述遮光部件是粘着剂,
上述反射部件通过上述遮光部件而粘贴于上述基础部件。

16.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记载的光导,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础部件由聚氨酯形成。

17.  一种照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记载的光导;以及
设有多个光源的基板,
上述光导配置在上述基板上,并且上述多个光源对应于第1入光部、第2入光部或第3入光部而配置。

说明书

说明书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特别涉及具有多个照光区域的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操作部等中多具备照光功能。此外,作为照光功能,多将光源配置在距照光部位较远的位置,使用光导直到照光部位进行导光。近来,具有多个显示区域的操作部也较多,要求在各显示区域中实现照光的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作为这样的光导,已知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片状导光体(光导)。
以下,使用图16,说明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片状导光体。图16是表示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片状导光体911的图,图16(a)是表示片状导光体911的外观的俯视图,图16(b)是图16(a)中记载的X-X线的剖视图。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片状导光体911将从光源903入射并导光后的光进行光路变换并使其从主面以面状出射,对划分为多个键区域的操作键从下方进行照明,该片状导光体具有在键区域的边界正下方形成有狭缝S而被划分为多个导光区域912且按每个导光区域912设置有不同的光源903的导光体主体916,狭缝S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被遮光材料918覆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46653号公报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片状导光体911,通过构成为将狭缝S的内壁面的至少一部分用遮光材料918覆盖,从而减轻光的泄漏,能够无浪费地直到各显示区域进行导光。但是,根据片状导光体911的结构,在小型化、省空间化等进一步进展,难以用遮光材料918将狭缝S的内壁面覆盖的情况下,仅通过狭缝S无法减轻光的泄漏,有可能在各显示区域(照光区域)中产生光的不均,且在各显示区域中引起显示不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
技术方案1记载的光导中,由具有透光性的基础部件构成,具有来自光源的光能够入光的第1入光部和第2入光部,具有与上述第1入光部对应的第1照光区域和与上述第2入光部对应的第2照光区域,在上述第1照光区域与上述第2照光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形成有第1狭缝区域,上述第1入光部或上述第2入光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在隔着上述第1照光区域或上述第2照光区域而与上述第1狭缝区域相对的一侧,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狭缝区域具有并列设置了至少2个第1狭缝的第1狭缝部;在俯视状态下,上述第1狭缝形成为,在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在该延伸方向上,与来自光源的光的交叉角度连续地变化;上述第1狭缝的宽度越朝向下方侧或上方侧越变宽,并且上述第1狭缝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技术方案2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在俯视状态下,上述第1狭缝的至少一部分为波形状。
技术方案3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在俯视状态下,相对于上述第1狭缝区域的光的入射角度大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的情况下上述第1狭缝为波形状,相对于上述第1狭缝区域的光的入射角度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的情况下上述第1狭缝为直线形状。
技术方案4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相邻的2个上述第1狭缝的波形状为相同波形状,并且相对于延伸方向,峰和谷的位置一致。
技术方案5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上述第1狭缝通过激光加工而形成。
技术方案6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上述第1狭缝将上述基础部件贯通而形成,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上述第1狭缝形成的开口堵塞。
技术方案7记载的光导中,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上述遮光部件是粘着剂,上述反射部件利用上述遮光部件而粘贴于上述基础 部件。
技术方案8记载的光导中,在上述第1狭缝区域,在一侧的上述第1狭缝的波形状的峰部以及另一侧的上述第1狭缝的波形状的谷部,在俯视状态下形成有在相对于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第2狭缝,上述第2狭缝的宽度越朝向下方侧或上方侧越变宽,并且上述第2狭缝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技术方案9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通过激光加工而形成。
技术方案10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将上述基础部件贯通而形成,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上述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形成的开口堵塞。
技术方案11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上述遮光部件是粘着剂,上述反射部件利用上述遮光部件而粘贴于上述基础部件。
技术方案12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具有来自上述光源的光能够入光的第3入光部,具有与上述第3入光部对应的第3照光区域,上述第3照光区域与上述第1照光区域及上述第2照光区域双方相邻,并且上述第3入光部配置在上述第3照光区域的配置有上述第1入光部或上述第2入光部的一侧,在上述第1照光区域及第2照光区域与上述第3照光区域之间,具有第2狭缝区域,在上述第2狭缝区域,具有并列设置了至少2个第3狭缝的第2狭缝部,上述第3狭缝彼此形成为沿上述第2狭缝区域延伸的平行的直线状,上述第3狭缝的宽度越朝向下方侧或上方侧越变宽,并且上述第3狭缝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上述第1狭缝与上述第3狭缝连结。
技术方案13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上述第1狭缝、上述第2狭缝以及上述第3狭缝通过激光加工而形成。
技术方案14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上述第1狭缝、上述第2狭缝以及上述第3狭缝将上述基础部件贯通而形成,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上述第1狭缝、上述第2 狭缝以及上述第3狭缝形成的开口堵塞。
技术方案15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在上述基础部件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上述遮光部件是粘着剂,上述反射部件利用上述遮光部件而粘贴于上述基础部件。
技术方案16记载的光导中,特征在于,上述基础部件由聚碳酸酯形成。
技术方案17记载的照光装置中,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光导和设有多个光源的基板,上述光导配置在上述基板上,并且上述多个光源对应于第1入光部、第2入光部或第3入光部而配置。
发明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的发明,在俯视状态下,将第1狭缝形成为:在相对于来自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交叉角度连续地变化。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当透射过第1个第1狭缝的光到达第2个第1狭缝时,透射光的行进角度在第1个第1狭缝时和第2个第1狭缝时为不同的角度。由此,光难以直线前进,向隔着第1狭缝区域的相反侧漏出的光变少。此外,第1狭缝的宽度越朝向下方侧或上方侧越变宽,并且第1狭缝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由此,从光源经过第1照光区域或第2照光区域并到达了侧壁的光利用侧壁而行进方向容易变化为上下方向,由此,光难以直线前进,向隔着第1狭缝区域的相反侧漏出的光变少。因而,通过减少经过第1狭缝区域的光,能够使光的遮光率提高。由此,从第1照光区域或第2照光区域向其他照光区域泄漏的光变少,对彼此的照光带来的影响变小,从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2的发明,通过使第1狭缝在俯视状态下为波形状,从而当透射过第1个第1狭缝的光到达第2个第1狭缝时,能够使透射光的行进角度在第1个第1狭缝时和第2个第1狭缝时更可靠地变化。因而,能够进一步减少经过第1狭缝区域的光,从而能够使光的遮光率进一步提高。由此,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3的发明,通过根据光的入射角度来改变第1狭缝的形 状,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的效率。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4的发明,通过使第1狭缝的波形状为相同波形状且相对于延伸方向而言峰和谷的位置一致,能够将第1狭缝彼此更接近地配置而减小第1狭缝部的宽度,并且,即使来自光源的光漏过第1个第1狭缝,在第2个第1狭缝也会向不同角度的部分入射。因而,光变得容易扩散,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遮光率。由此,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5的发明,通过用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能够将第1狭缝形成得更细微,能够实现第1狭缝区域的省空间化。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以窄间距配置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6的发明,通过在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置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第1狭缝形成的开口堵塞,从下方侧反射的光变少,能够减少漏光。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7的发明,通过在基础部件的下方设置反射部件,向上方出光的光变多,能够更高效地对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进行照光。此外,通过使遮光部件作为粘着剂,能够减少漏光并将反射部件和基础部件容易地连结。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8的发明,由于波形状的峰部和谷部在俯视状态下成为与来自光源的光的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角度,因此光不易漏出。通过在峰部和谷部设置第2狭缝,光在进入峰部和谷部之前或射出之后经过第2狭缝,从而光进行扩散的次数变多,遮光性提高。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9的发明,通过用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能够将第1狭缝和上述第2狭缝形成得更细微,能够实现第1狭缝区域的省空间化。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以窄间距配置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10的发明,通过在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置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第1狭缝和第2狭缝形成的开口堵塞,从下方侧反射的光变少,能够减少漏光。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发明,通过在基础部件的下方设置反射部件,向上方出光的光变多,能够更高效地对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进行照光。此外,通过将遮光部件作为粘着剂,能够减少漏光并将反射部件和基础部件容易地连结。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12的发明,通过在第1照光区域及第2照光区域与第3照光区域之间设置第2狭缝区域,并在第2狭缝区域设置至少2个第3狭缝,能够减轻从第3照光区域向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的漏光,并且能够减轻从第1照光区域和第2照光区域向第3照光区域的漏光。因而,实现的效果是:即使形成第3照光区域,也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第2照光区域以及第3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13的发明,通过用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第2狭缝以及第3狭缝,能够将第1狭缝、第2狭缝以及第3狭缝形成得更细微,能够实现第1狭缝区域和第2狭缝区域的省空间化。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以窄间距配置第1照光区域、第2照光区域以及第3照光区域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14的发明,通过在基础部件的下方侧的面设置暗色的遮光部件以将由第1狭缝、第2狭缝以及第3狭缝形成的开口堵塞,从下方侧反射的光变少,能够减轻漏光。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第2照光区域以及第3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15的发明,通过在基础部件的下方设置反射部件,向上方出光的光变多,能够更高效地对第1照光区域、第2照光区域以及第3照光区域进行照光。此外,通过将遮光部件作为粘着剂,能够减少漏光并将反射部件和基础部件容易地连结。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以简易的 结构,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第2照光区域以及第3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16的发明,通过由聚碳酸酯形成基础部件,能够实现具有耐热性的光导。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即使在温度容易升高的部位也不会发生问题而易于使用的光导。
根据技术方案17的发明,通过使用将漏光减轻的光导,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照光装置。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可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的图,图1(a)是表示光导100的外观的示意俯视图,图1(b)是图1(a)中记载的A-A线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狭缝1h的波形状部的图,图2(a)是放大表示第1狭缝1h的俯视图,图2(b)是放大表示第1狭缝1h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记载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表示进入到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的光的行进方式的图,图4(a)是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图4(b)是表示从侧方观察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的图,图5(a)是表示光导200的外观的示意俯视图,图5(b)是表示图5(a)中记载的剖面D-D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1狭缝1h的波形状部以及第2狭缝1k的图,图6(a)是放大表示第1狭缝1h以及第2狭缝1k的俯视图,图6(b)是放大表示第1狭缝1h以及第2狭缝1k的立体图。
图7是图6中记载的E-E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表示进入到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的光的行进方式的图,图8(a)是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图8(b)是表示从侧方观察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的结构的图,图10(a)是图9中记载的G-G线的剖视图,图10(b)是图9中记载的H-H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3狭缝1q的图,图11(a)是在第1照光区域1c侧将第3狭缝1q放大显示的俯视图,图11(b)是在第1照光区域1c侧将第3狭缝1q放大显示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记载的K-K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13是表示进入到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中的光的行进方式的图,图13(a)是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图13(b)是表示从侧方观察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另外,图13(b)是图13(a)中记载的L-L线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照光装置400的图,图14(a)是表示照光装置400的外观的示意俯视图,图14(b)是表示从图14(a)中记载的Y2方向侧观察到的状态的照光装置400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在第1狭缝部1g形成的狭缝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5(a)是表示在第1狭缝部1g形成的狭缝形状的变形例之一的俯视图,图15(b)是表示与图15(a)所示的变形例不同的形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片状导光体911的图,图16(a)是表示片状导光体911的外观的俯视图,图16(b)是图16(a)中记载的X-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1至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导1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的图,图1(a)是表示光导100的外观的示意俯视图,图1(b)是图1(a)中记载的A-A线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狭缝1h的波形状部的图,图2(a)是放大表示第1狭缝1h的俯视图,图2(b)是放大表示第1狭缝1h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记载的B-B线的示意剖视图。
如图1所示,光导100具备基础(base)部件1、遮光部件2和反射部件3,与光源LS一起配置在基板CB上。
基础部件1由具有透光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聚碳酸酯构成。如图1所示,基础部件1具有能够使来自在外部另行设置的光源LS的光进入的第1入光部1a以及第2入光部1b。此外,基础部件1具有与第1入光部1a对应的第1照光区域1c以及与第2入光部1b对应的第2照光区域1d,在第1照光区域1c与第2照光区域1d之间的边界区域1e形成有第1狭缝区域1f。此外,第1入光部1a形成在隔着第1照光区域1c而与第1狭缝区域1f相对的一侧,并且,第2入光部1b形成在隔着第2照光区域1d而与第1狭缝区域1f相对的一侧。第1狭缝区域1f具有至少并列设置了2个第1狭缝1h的第1狭缝部1g,在第1实施方式中,具有3个第1狭缝1h。从与基础部件1的板面垂直的方向(Z1方向侧)俯视,则第1狭缝1h形成为:在相对于来自光源LS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Y1-Y2方向)延伸,并且,在该延伸的方向上与来自光源LS的光之间的交叉角度连续地变化。此外,第1狭缝1h的至少一部分成为波形状。另外,从与基础部件1的板面垂直的方向(Z1方向侧)俯视,则根据从光源LS直线前进至第1狭缝区域1f的任意部位的光的、相对于第1狭缝区域1f的入射角度AI,确定成为波形状的第1狭缝1h的部位。另外,入射角度AI是指,与第1狭缝区域1f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直线以及与光的行进方向平行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之中的形成为锐角的一侧的角度。相对于第1狭缝区域1f的光的入射角度AI大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的情况下第1狭缝1h为波形状,相对于第1狭缝区域1f的光的入射角度AI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的情况下第1狭缝1h为直线形状。另外,如图2所示,相邻的2个第1狭缝1h的波形状为相同波形状,并且,相对于延伸方向(Y1-Y2方向),峰和谷的位置一致。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俯视时,设第1照光区域1c侧相对于第1狭缝1h突出的部位为峰部MT,第2入光部1b侧突出的部位为谷部VL。此外,如图3所示,通过激光加工,第1狭缝1h形成为,将基础部件1贯通且在下方侧的面具有开口1s,第1狭缝1h的宽度越从下方侧(Z2方向侧)朝向上方侧(Z1方向侧)越扩大,第1狭缝1h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遮光部件2是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粘着剂,在第1实施方式中,是黑色的粘着剂。
反射部件3由形成为片状的白色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
接着,使用图1和图3对光导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光导100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Z2方向侧)的面设有作为粘着剂的遮光部件2。另外,遮光部件2设置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的沿着外周端部的部分,还设置在图3所示的第1狭缝1h的开口1s的下方以将开口1s堵塞。此外,光导100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3,反射部件3利用遮光部件2粘贴于基础部件1。这样,形成光导100。另外,实际上,在用遮光部件2将基础部件1和反射部件3粘贴后,通过激光加工在第1狭缝区域1f形成第1狭缝1h。
接着,利用图1对光导100的照光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光导100通过将与第1入光部1a及第2入光部1b相对地配置的光源LS点亮,从而光进入到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进入到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的光分别在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中扩散,从而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被照光。
接着,利用图4对进入到光导100的第1狭缝区域1f的光的运动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从第1入光部1a进入到光导100的光进行说明,但对于从第2入光部1b进入到光导100的光,也可以说是同样的。图4是表示进入到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的光的行进方式的图,图4(a)是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图4(b)是表示从侧方观察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另外,图4(b)是表示图4(a)中记载的剖面C-C的示意剖视图。此外,图4所示的光的路线是示意表示的路线,与实际的路线不同。
将从第1入光部1a(参照图1)进入到光导100的部分光设为光L1。如图4所示,设光L1是在峰部MT的突出顶端和根部位置(谷部VL的突出顶端)以外的位置进入第1狭缝1h的光。如光L1那样的光反复向第1狭缝1h和由2个第1狭缝1h夹着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进入,从而在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时,光L1的大部分行进方向弯曲。并且还沿上下方向扩散。因此,从第1入光部1a进入第2入光部1b的成分较少。此外, 将从第1入光部1a进入光导100且与光L1不同的光设为光L2。设光L2是在峰部MT的突出顶端或根部位置(谷部VL的突出顶端)以外的位置垂直地进入第1狭缝1h的光。如光L2那样的光即使反复向第1狭缝1h和由2个第1狭缝1h夹着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进入,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时,光L1的行进方向也几乎不变而直线前进。但是,由于沿上下方向扩散,所以通过反复向第1狭缝1h和由2个第1狭缝1h夹着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进入,直线前进的成分变少,从第1照光区域1c向第2照光区域1d进入的成分较少。
以下,对采用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包括具有透光性的基础部件1,具有来自光源LS的光能够入光的第1入光部1a和第2入光部1b,并具有与第1入光部1a对应的第1照光区域1c及与第2入光部1b对应的第2照光区域1d,在第1照光区域1c与第2照光区域1d之间的边界区域1e形成有第1狭缝区域1f,第1入光部1a或第2入光部1b的至少一方形成在隔着第1照光区域1c或第2照光区域1d而与第1狭缝区域1f相对的一侧,在该光导形成为,第1狭缝区域1f具有并列设置了至少2个第1狭缝1h的第1狭缝部1g,在俯视状态下,第1狭缝1h在相对于来自光源LS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在其延伸方向上,与来自光源LS的光之间的交叉角度连续地变化,第1狭缝1h的宽度越朝向上方侧越扩大,并且第1狭缝1h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由此,在俯视状态下,第1狭缝1h形成为,在相对于来自光源LS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交叉角度连续地变化。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当透射过第1个第1狭缝1h的光到达第2个第1狭缝1h时,透射光的行进角度在第1个第1狭缝1h时和第2个第1狭缝1h时为不同的角度。由此,光难以直线前进,向隔着第1狭缝区域1f的相反侧漏出的光变少。此外,第1狭缝1h的宽度越朝向上方侧越扩大,并且第1狭缝1h的相对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从而从光源LS经过第1照光区域1c或第2照光区域1d并到达侧壁的光的行进方向易于利用侧壁而变化为上下方向,光难以直线前进,向隔着第1狭缝区域1f的相反侧漏出的光变少。因而,通过减少经过第1狭缝区域1f的光,能够提高光的遮光率。 由此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一种从第1照光区域1c或第2照光区域1d向其他照光区域泄漏的光变少,对彼此的照光带来的影响变小,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通过设置3个第1狭缝1h,能够更可靠地改变光的行进方向。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构成为:在俯视状态下,第1狭缝1h的至少一部分为波形状。
由此,通过使第1狭缝1h在俯视状态下为波形状,在其延伸方向上与来自光源LS的光之间的交叉角度更可靠地连续变化而形成。当透射过第1个第1狭缝1h而行进方向变化了的光到达第2个第1狭缝1h时,能够更可靠地使透射光的行进角度在第1个第1狭缝1h时和第2个第1狭缝1h时变化。这样经过3个第1狭缝1h,从而光的行进方向变化,向隔着第1狭缝区域1f的相反侧漏出的光变少。因而,进一步减少经过第1狭缝区域1f的光,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遮光率。由此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构成为:在俯视状态下,相对于第1狭缝区域1f的光的入射角度AI大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的情况下第1狭缝1h为波形状,相对于第1狭缝区域1f的光的入射角度AI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的情况下第1狭缝1h为直线形状。
由此,通过根据光的入射角度AI改变第1狭缝1h的形状,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遮光的效率。这是因为,在俯视状态下,相对于第1狭缝区域1f的光的入射角度AI大于45度且小于等于90度的情况下,光容易向隔着第1狭缝区域1f的相反侧前进,光的入射角度AI大于0度且小于等于45度的情况下容易反射而难以向隔着第1狭缝区域1f的相反侧前进。因此,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构成为:相邻的2个第1狭缝1h的波形状为相同波形状,并且,相对于延伸方向,峰和谷的位置一致。
由此,通过使第1狭缝1h的波形状为相同波形状并且相对于延伸方向使峰和谷的位置一致,能够将第1狭缝1h彼此更接近地配置而减小第1狭 缝部1g的宽度,并且,即使来自光源LS的光漏过第1个第1狭缝1h,在第2个第1狭缝1h也会向不同角度的部分入射。同样地通过经过3个第1狭缝1h,光的行进方向改变。因而,光变得容易扩散,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遮光率。由此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构成为:通过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1h。
由此,通过用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1h,能够将第1狭缝1h形成得更细微,能够实现第1狭缝区域1f的省空间化。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以窄间距配置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的光导。
另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在用遮光部件2将基础部件1和反射部件3粘贴后,通过激光加工在第1狭缝区域1f形成第1狭缝1h。由此,不需要将2个第1狭缝1h所夹的部分的基础部件1单独地配置于遮光部件2。此外,能够按等间隔设置数个第1狭缝1h且2个第1狭缝1h所夹的部分的基础部件1不会倒塌或散开。由此,能够容易地按等间隔形成多个第1狭缝1h。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构成为:第1狭缝1h将基础部件1贯通而形成,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2以将由第1狭缝1h形成的开口1s堵塞。
由此,通过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设置暗色的遮光部件2以将由第1狭缝1h形成的开口1s堵塞,光被遮光部件2吸收,从下方侧反射的光变少,能够减轻漏光。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构成为: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3,遮光部件2是粘着剂,反射部件3通过遮光部件2粘贴于基础部件1。
由此,通过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设置反射部件3,向上方射出的光变多,能够更高效地对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进行照光。此外,通过将遮光部件2作为粘着剂,能够减少漏光并将反射部件3与基础部件1容易地连结。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提供可实现将第1 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构成为:基础部件1由聚碳酸酯形成。
由此,通过用聚碳酸酯形成基础部件1,能够实现具有耐热性的光导。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在温度易升高的部位也不会发生问题而易于使用的光导。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的第1狭缝区域1f不同。除了第1狭缝区域1f以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与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的构成部件及构造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对于共通的构成部件、部位,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使用过的名称和符号进行说明。
首先,利用图5至图7对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的图,图5(a)是表示光导200的外观的示意俯视图,图5(b)是表示图5(a)中记载的剖面D-D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狭缝1h的波形状部以及第2狭缝1k的图,图6(a)是放大表示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的俯视图,图6(b)是放大表示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图6中记载的E-E线的示意剖视图。
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同样,具备基础部件1、遮光部件2和反射部件3,并与光源LS一起配置在基板CB上。
遮光部件2和反射部件3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中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基础部件1除了第1狭缝区域1f的结构以外,与光导100中的基础部件1结构相同。对于基础部件1而言,在第1狭缝区域1f,如图5所示,具有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第1狭缝1h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形成。第2狭缝1k如图6所示,形成于一方侧(第1照光区域1c侧)的第1狭缝1h的波形状的峰部MT以及另一方侧(第2照光区域1d侧)的第1狭缝1h的波形状的谷部VL。在俯视状态下,第2狭缝1k在相对于来自光源LS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而 形成有多个。另外,第2实施方式中,按每个峰部MT和谷部VL,形成有2个第2狭缝1k。此外,第2狭缝1k与第1狭缝1h同样地,通过激光加工,如图7所示那样,将基础部件1贯通并在下方侧的面具有开口1t而形成,第2狭缝1k的宽度越从下方侧(Z2方向侧)朝向上方侧(Z1方向侧)越变宽,第2狭缝1k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接着,利用图5和图7对光导200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光导200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Z2方向侧)的面设有作为粘着剂的遮光部件2。另外,遮光部件2设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的沿外周端部的部分,此外还如图7所示那样设在由第1狭缝1h形成的开口1s和由第2狭缝1k形成的开口1t的下方,以将开口1s和开口1t堵塞。此外,光导200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3,反射部件3通过遮光部件2粘贴于基础部件1。这样,形成光导200。另外,实际上,在用遮光部件2将基础部件1和反射部件3粘贴后,通过激光加工在第1狭缝区域1f形成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
接着,使用图5对光导200的照光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光导200通过将与第1入光部1a和第2入光部1b相对地配置的光源LS点亮,从而光进入到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进入到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的光分别在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中扩散,从而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被照光。
接着,使用图8对进入到光导200的第1狭缝区域1f的光的运动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从第1入光部1a进入到光导100的光进行说明,但从第2入光部1b进入到光导200的光也可以说是同样的。图8是表示进入到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的光的行进方式的图,图8(a)是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图8(b)是表示从侧方观察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另外,图8(b)是表示图8(a)中记载的剖面F-F的示意剖视图。此外,图8所示的光的路线是示意性示出的路线,与实际的路线不同。
将从第1入光部1a(参照图5)进入到光导200的部分光设为光L3。如图8所示,设光L3是以不与第2狭缝1k垂直的角度进入的光。光L3那样的光通过反复向第2狭缝1k、2个第2狭缝1k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 1、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第1狭缝1h、2个第1狭缝1h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进入,从而在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时,光L3的大部分行进方向弯曲。此外,还在上下方向上扩散。因此,从第1入光部1a向第2入光部1b入光的成分较少。此外,将从第1入光部1a进入光导200且与光L3不同的光设为光L4。设光L4是从峰部MT根部位置(谷部VL的突出顶端)垂直进入第1狭缝1h的光。光L4那样的光即使反复向第1狭缝1h、2个第1狭缝1h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第2狭缝1k、2个第2狭缝1k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进入,在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时,光L1的行进方向也几乎不变化而直线前进。但是,由于在上下方向上扩散,因此通过反复向第1狭缝1h和由2个第1狭缝1h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进入,直线前进的成分变少,从第1照光区域1c向第2照光区域1d入光的成分较少。此外,对于在垂直地向第2狭缝1k入光后、从峰部MT的突出顶端垂直地向第1狭缝1h进入的光,也可以说与光L4是同样的。
以下,对采用第2实施方式而得到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构成为:在第1狭缝区域1f,在一方侧的第1狭缝1h的波形状的峰部MT以及另一方侧的第1狭缝1h的波形状的谷部VL,形成在俯视状态下在相对于来自光源LS的光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多个第2狭缝1k,第2狭缝1k的宽度越朝向上方侧越变宽,并且第2狭缝1k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由此,第2狭缝1k的宽度越朝向上方侧越变宽,并且第2狭缝1k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因此,即使光与第2狭缝1k正交地进入,也容易在上下方向上扩散。通过在波形状的峰部MT和波形状的谷部VL设置第2狭缝1k,在光进入峰部MT和谷部VL之前或射出后光经过第2狭缝1k,从而光进行扩散的次数变多,遮光性提高。因而,在俯视状态下,经过相对于来自光源LS的光的行进方向为大致正交的角度而光容易漏出的波形状的峰部MT的突出顶端部和谷部VL的突出顶端部的光也进行扩散,从第1照光区域1c或第2照光区域1d向其他照光区域漏出的光变少,对彼此的照光带来的影响变小。由此,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 轻的照光的光导。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构成为:第2狭缝1k设置在波形状的峰部MT和谷部VL。由此,不会使第1狭缝区域1f的面积不必要地扩大,且能够高效地提高遮光性。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构成为:通过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
由此,通过用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能够将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形成得更细微,能够实现第1狭缝区域1f的省空间化。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以窄间距配置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的光导。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构成为: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将基础部件1贯通而形成,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2,以将由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形成的开口堵塞。
由此,通过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设置暗色的遮光部件2以将由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形成的开口堵塞,从下方侧反射的光变少,能够减轻漏光。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构成为: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3,遮光部件2是粘着剂,反射部件3通过遮光部件2粘贴于基础部件1。
由此,通过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设在反射部件3,向上方出光的光变多,能够更高效地对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进行照光。此外,通过将遮光部件2作为粘着剂,能够减少漏光并将反射部件3和基础部件1容易地连结。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以简易的结构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中,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和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的基础部件1的结构不同。除了基础部件1以外,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和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与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的构成部件和结构是相同的。在 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和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并且,对于共通的构成部件、部位,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和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使用过的名称和符号进行说明。
首先,使用图9至图11对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的外观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的结构的图,图10(a)是图9中记载的G-G线的剖视图,图10(b)是图9中记载的H-H线的剖视图。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中的第3狭缝1q的图,图11(a)是在第1照光区域1c侧将第3狭缝1q放大表示的俯视图,图11(b)是在第1照光区域1c侧将第3狭缝1q放大表示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中记载的K-K线的示意剖视图。
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和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同样,具备基础部件1、遮光部件2和反射部件3,并与光源LS一起配置在基板CB上。
遮光部件2和反射部件3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导100和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中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基础部件1由具有透光性的聚碳酸酯形成,如图9所示那样,与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中的基础部件1同样地,具有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1狭缝区域1f。另外,在第1狭缝区域1f,与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100同样地,形成有第1狭缝1h和第2狭缝1k。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基础部件1具有来自光源LS的光能够入光的第3入光部1m,并且具有与第3入光部1m对应的第3照光区域1n。第3照光区域1n与第1照光区域1c及第2照光区域1d双方相邻地配置,并且,第3入光部1m配置在第3照光区域1n的配置有第1入光部1a或第2入光部1b的一侧。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中,第3入光部1m配置在配置有第2入光部1b的一侧(X2方向侧)。此外,光导300中,在第1照光区域1c及第2照光区域1d与第3照光区域1n之间,具有第2狭缝区域1p,在第2狭缝区域1p,具有至少并列设置了2个第3狭缝1q的第2狭缝部1r。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中,由3个第3狭缝1q形成第2狭缝部1r。此外,第3狭缝1q彼此形成为沿第2狭缝区域1p延伸的平行的 直线状,与第1狭缝1h及第2狭缝1k同样地,如图12所示,第3狭缝1q的宽度越朝向上方侧越变宽,并且第3狭缝1q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此外,第1狭缝1h的一部分与第3狭缝1q的一部分连结。此外,如图9所示,第1狭缝1h与第3狭缝1q交叉的部位可以根据需要而形成为相对于第1狭缝1h和第3狭缝1q双方倾斜交叉的狭缝形状。此外,第3狭缝1q与第1狭缝1h及第2狭缝1k同样地,通过激光加工,如图12所示那样,将基础部件1贯通并在下方侧的面具有开口1w而形成,第3狭缝1q的宽度越从下方侧(Z2方向侧)朝向上方侧(Z1方向侧)越变宽,并且第3狭缝1q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
接着,利用图10和图12对光导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光导300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Z2方向侧)的面设有作为粘着剂的遮光部件2。另外,与第2实施方式的光导200同样,遮光部件2设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的沿外周端部的部分,以及由第1狭缝1h形成的开口1s和由第2狭缝1k形成的开口1t的下方,以将开口1s和开口1t堵塞。此外,如图12所示,设置遮光部件2以将由第3狭缝1q形成的开口1w堵塞。此外,光导300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3,反射部件3通过遮光部件2粘贴于基础部件1。这样,形成光导300。另外,实际上,在用遮光部件2将基础部件1和反射部件3粘贴后,通过激光加工在第1狭缝区域1f形成第1狭缝1h、第2狭缝1k以及第3狭缝1q。
接着,使用图9对光导300的照光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光导300通过将与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以及第3入光部1m相对地配置的光源LS点亮,从而光进入到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以及第3入光部1m。进入到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以及第3入光部1m的光分别在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中扩散,从而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被照光。
接着,使用图13对进入到光导300的第2狭缝区域1p的光的运动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从第3入光部1m进入到光导300的光进行说明,但对于从第1入光部1a或第2入光部1b进入到光导300的光而言,也可以说是同样的。图13是表示进入到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的 光的行进方式的图,图13(a)是表示从上方俯视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图13(b)是表示从侧方观察时的光的行进方式的示意图。另外,图13(b)是图13(a)中记载的L-L线的示意剖视图。此外,图13所示的光的路线是示意性示出的路线,与实际的路线不同。
将从第3入光部1m(参照图9)进入到光导300的部分光设为光L5。设光L5是在距离第3入光部1m较远的一侧(第1照光区域1c侧)到达第3狭缝1q的光。如图13(a)所示,光L5大部分被第3狭缝1q反射。此外,将从第3入光部1m进入到光导300的与光L5不同的部分光设为光L6。设光L6是在与第3入光部1m接近的一侧(第2照光区域1d侧)到达第3狭缝1q的光。光L6中进入第3狭缝1q的光也较多。进入到第3狭缝1q的光L6反复向第3狭缝1q和由2个第3狭缝1q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进入,从而当从上方(Z1方向侧)俯视时,光L6的一部分行进方向弯曲,一部分如图13(b)所示那样在上下方向上扩散,因此,通过反复向第3狭缝1q和由2个第3狭缝1q所夹的部位的基础部件1入光,直线前进的成分变少,从第3照光区域1n向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入光的成分较少。
以下,对采用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中,构成为:具有来自光源LS的光能够入光的第3入光部1m,并具有与第3入光部1m对应的第3照光区域1n,第3照光区域1n与第1照光区域1c及第2照光区域1d双方相邻,并且第3入光部1m配置在第3照光区域1n的配置有第1入光部1a或第2入光部1b的一侧,在第1照光区域1c及第2照光区域1d与第3照光区域1n之间,具有第2狭缝区域1p,在第2狭缝区域1p,具有并列设置了至少2个第3狭缝1q的第2狭缝部1r,第3狭缝1q彼此形成为沿第2狭缝区域1p延伸的平行的直线状,第3狭缝1q的宽度越朝向上方侧越变宽,并且第3狭缝1q的相对的侧壁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倾斜而形成,第1狭缝1h与第3狭缝1q连结。
由此,通过在第1照光区域1c及第2照光区域1d与第3照光区域1n之间设置第2狭缝区域1p,并在第2狭缝区域1p设置至少2个第3狭缝1q,从而进入到第3狭缝1q的光或行进方向改变或向上下方向扩散。由此, 能够将第2狭缝区域1p贯通的光变少,每个减少从第3照光区域1n向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的漏光,并且能够减少从第1照光区域1c和第2照光区域1d向第3照光区域1n的漏光。此外,由于第1狭缝1h与第3狭缝1q连结,因此也不会从中途断开的部位漏光。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即使形成第3照光区域1n也能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另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中,构成为:设置3个第3狭缝1q。由此,在第2狭缝区域1p中,能够更可靠地将光的行进遮挡。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中,构成为:通过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1h、第2狭缝1k以及第3狭缝1q。
由此,通过用激光加工形成第1狭缝1h、第2狭缝1k以及第3狭缝1q,能够将第1狭缝1h、第2狭缝1k以及第3狭缝1q形成得更细微,能够实现第1狭缝区域1f和第2狭缝区域1p的省空间化。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以窄间距配置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的光导。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中,构成为:第1狭缝1h、第2狭缝1k以及第3狭缝1q将基础部件1贯通而形成,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设有具有遮光性的暗色的遮光部件2,以将由第1狭缝1h、第2狭缝1k以及第3狭缝1q形成的开口堵塞。
由此,通过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侧的面设置暗色的遮光部件2以将由第1狭缝1h、第2狭缝1k以及第3狭缝1q形成的开口堵塞,从下方侧反射的光变少,能够减少漏光。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中,构成为: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具有反射部件3,遮光部件2是粘着剂,反射部件3通过遮光部件2粘贴于基础部件1。
由此,通过在基础部件1的下方设置反射部件3,向上方出光的光变多,能够更高效地对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进行照光。此外,通过将遮光部件2作为粘着剂,能够减少漏光并将反射 部件3和基础部件1容易地连结。因而,实现的效果是:能够以简易的构造提供可实现将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中的光的不均进一步减轻的照光的光导。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对第4实施方式的照光装置400进行说明。照光装置400是使用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光导的照光装置。另外,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因而,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光导300有关的详细说明省略,并使用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过的构成部件名、部位名以及符号来说明。
首先,使用图14对第4实施方式的照光装置4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照光装置400的图,图14(a)是表示照光装置400的外观的示意俯视图,图14(b)是表示从图14(a)中记载的Y2方向侧观察的状态的照光装置400的侧视图。
如图14所示,照光装置400具有第3实施方式的光导300、光源4和基板5。
光源4是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在侧面具有发出光的发光面4a。另外,第4实施方式中,可向光导300内入光的部位有3个部位(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第3入光部1m),因此使用3个光源4。
基板5是在一个面设有配线图案的玻璃环氧基板。
对于光导300,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着,使用图14对照光装置400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照光装置400以使设有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的面朝向上方的状态,配置在基板5的设有配线图案的面上。此外,光源4以使发光面4a与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以及第3入光部1m相对的状态配置在基板5上。光源4与基板5电连接,经由基板5向光源4供给电力。通过这样配置,形成照光装置400。另外,在实际搭载于电子设备等的情况下,例如图14所示那样的将装饰板SB重叠于光导300而配置的情况较多。装饰板SB具备容易按照字符、字母等的形状而透射光的图符(icon)IC,图符IC配置在与第1照光区域1c、第2 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重叠的位置。
接着,利用图14对照光装置400的照光进行说明。当经由基板5向光源4供给电力,则光源4分别发光,从发光面4a发出的光经过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以及第3入光部1m并进入到光导300的内部,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分别被照光。另外,在图14所示那样的将装饰板SB重叠于光导300而配置的情况下,在与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重叠的位置配置的图符IC的形状显现地被照光。
以下,对采用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第4实施方式的照光装置400中,构成为:具有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光导和设有多个光源4的基板5,光导配置在基板5上,并且多个光源4对应于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或第3入光部1m而配置。
由此,漏光得以减轻,通过使用在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中记载的光导,实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可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照光装置。
如以上那样,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光导以及照光装置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变更。例如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变形例1]
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的第1狭缝1h、第2狭缝1k以及第3狭缝1q所设置的个数也可以比各实施方式中的设置数增多。
[变形例2]
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对于第1狭缝1h的波形状,将第1照光区域1c侧相对于第1狭缝1h突出的部位作为峰部MT,将第2入光部1b侧突出的部位作为谷部VL。这是用于方便地确定峰部MT和谷部VL的位置的,也可以将第1照光区域1c侧相对于第1狭缝1h突出的部位作为谷部VL,将第2入光部1b侧突出的部位作为峰部MT。
[变形例3]
第3实施方式中,在图9中示出了第1狭缝1h与第3狭缝1q交叉的部位的第1狭缝1h和第3狭缝1q形状的形状,但图9所示的形状是示意性示出的,也可以根据第1照光区域1c、第2照光区域1d以及第3照光区域1n的大小及形状、第1入光部1a、第2入光部1b以及第3入光部1m的配置部位等情况,变更为最合适的设计。
[变形例4]
第3实施方式中,构成为,第3入光部1m配置在第3照光区域1n的配置有第2入光部1b的一侧(X2方向侧),但也可以是配置有第1入光部1a的一侧(X1方向侧)。
[变形例5]
第1实施方式至第3实施方式中,对最多设定了3个被照光的照光区域(第1照光区域1c等)的形态进行了说明,但设定4个以上照光区域的情况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变形例6]
第1实施方式至第4实施方式中,对于形成于第1狭缝部1g的狭缝的形状,仅以第1狭缝1h或第1狭缝1h与第2狭缝1k的组合进行了说明。但是,设置第1狭缝区域1f的空间宽裕的情况下等,例如也可以是图15所示那样的狭缝的形状。另外,图15是表示形成于第1狭缝部1g的狭缝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5(a)是表示形成于第1狭缝部1g的狭缝形状的变形例之一的俯视图,图15(b)是表示与图15(a)所示的变形例不同形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基础部件
1a  第1入光部
1b  第2入光部
1c  第1照光区域
1d  第2照光区域
1e  边界区域
1f  第1狭缝区域
1g  第1狭缝部
1h  第1狭缝
1k  第2狭缝
1m  第3入光部
1n  第3照光区域
1p  第2狭缝区域
1q  第3狭缝
1r  第2狭缝部
1s  开口
1t  开口
1w  开口
2   遮光部件
3   反射部件
4   光源
4a  发光面
5   基板
AI  入射角度
CB  基板
LS  光源
LV  谷部
MT  峰部

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pdf(3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提供能够实现将各照光区域中的光的不均减轻的照光的光导以及使用光导的照光装置。光导(100)由具有透光性的基础部件(1)构成,具有与第1入光部(1a)对应的第1照光区域(1c)和与第2入光部(1b)对应的第2照光区域(1d),在第1照光区域与第2照光区域之间的边界区域(1e),形成有第1狭缝区域(1f),第1入光部或第2入光部中的一方形成在隔着第1照光区域或第2照光区域而与第1狭缝区域相对的一侧,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光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