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车.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162207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806.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3801788.1

申请日:

2003.05.02

公开号:

CN1606516A

公开日:

2005.04.13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专利权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地址的变更IPC(主分类):B62B 9/10变更事项:专利权人变更前:阿普丽佳幼儿产品株式会社变更后:爱普力卡幼儿产品合同会社变更事项:地址变更前:日本大阪府大阪市变更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地址: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变更后权利人:阿普丽佳幼儿产品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登记生效日:2009.9.4|||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变更项目:专利权人变更前权利人: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变更后权利人:哥瑞考儿童产品公司 地址: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登记生效日:2009.2.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2B9/10

主分类号:

B62B9/10

申请人:

阿普丽佳葛西株式会社;

发明人:

葛西健造; 山本博康; 横山浩一

地址: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优先权:

2002.06.05 JP 164465/2002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谢喜堂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可缩小宽度方向尺寸进行折叠的婴儿车,具有本体框架(10)及座位吊床(20)。本体框架包含座面支承构件(11)、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座位吊床包括座面板部(21)、靠背板部(22),座面板部(21)包含座面芯材(53),靠背板部(22)包含背面芯材(52),座面芯材(53)及背面芯材(52)由从座面板部(21)至靠背板部(22)连续延伸的芯材构成。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婴儿车,可缩小宽度方向尺寸进行折叠,其特征在于,具有:
包主体框架,其括座面支承构件、从所述座面支承构件的后方端区域的两侧部向上方竖起延伸的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以及
座位吊床,其包括在所述座面支承构件上延伸的座面板部、与所述座面板部的后方端缘连接并在所述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靠背板部,
所述座面板部包含座面芯材,
所述靠背板部包含背面芯材,
所述座面芯材及背面芯材由从所述座面板部连续延伸至所述靠背板部的芯材构成。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面芯材及所述背面芯材是在成为两者弯曲点的位置处形成凹部的1片连续的平板。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形成在所述平板背面上的切口。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芯材的长度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多个所述凹部,以使所述座面芯材与所述背面芯材光滑弯曲连接。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材包括坚硬的树脂板和粘贴其上的垫子材料,
用于将所述座面芯材与所述背面芯材可弯曲地连接的铰链,由构成所述凹部的所述树脂板的薄壁部分形成。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芯材具有占所述靠背板部的宽度尺寸全长的宽度尺寸。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芯材的宽度尺寸,比婴儿车折叠状态下的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的间隔大,
在婴儿车的折叠状态下,包括所述背面芯材的所述靠背板部位于所述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的背后。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板部,由背面绳子构件从背面侧进行支承,背面绳子在所述靠背板部的背面的宽度方向全长上延伸、其两端与所述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连接。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板部包括与所述背面芯材的上端缘连接的头部芯材。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芯材可弯曲地与所述背面芯材连接。

11.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1片连续的平板包括可弯曲地与所述背面芯材的上端缘连接的头部芯材。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芯材具有越往上方宽度越大的锥形。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芯材是在所述靠背板部宽度方向全长上延伸的1片板状构件。

说明书

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座位吊床的婴儿车,尤其是涉及座位吊床的座部及靠背部分别具有芯材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实开平7-4248号公报揭示了在车体框架上安装有座位吊床的轻量型婴儿车。该公报所揭示的婴儿车,可将宽度方向的尺寸缩小进行折叠。吊床的靠背板部由皮带构件从背面侧支承,通过调节皮带的长度,可改变靠背部的后倾角度。这种婴儿车,将靠背部的靠背结构做得非常简单,从而可实现轻量化。
座位吊床通常在座面板部及靠背板部分别具有芯材。在宽度方向缩小被折叠的传统轻量型婴儿车中,为了不对折叠动作带来麻烦,座面芯材与背面芯材是分离的。而且,为了不影响车体框架在宽度方向的缩小,座面芯材及背面芯材的宽度尺寸做得很小。或有时为了使座面芯材及背面芯材的宽度尺寸能与车体框架一起缩小,使座面芯材及背面芯材分别构成为能朝宽度方向弯曲成V字形。
小孩在婴儿车的座位上就座时,通过安装在婴儿车上的胯档皮带及腰皮带对小孩腰部进行约束。因此,可抑制从下方支承小孩臀部的座面板部移动。另一方面,靠背板部相对于座面板部成为仅由吊床的布料连接的状态。而且,通常背面芯材的宽度尺寸比靠背板部的宽度尺寸小,因而因婴儿车的移动操作所带来的振动使靠背板部横向摇晃。这种靠背板部的横向摇晃使小孩有不舒服感,且对父母也有不安全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靠背板部横向摇晃的婴儿车。
本发明是宽度方向的尺寸可缩小被折叠的婴儿车,具有本体框架及座位吊床。本体框架包含座面支承构件、从该座面支承构件的后方端区域的两侧部向上方竖起延伸的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座位吊床包括:在座面支承构件上延伸的座面板部;与该座面板部的后方端缘连接并在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之间延伸的靠背板部。座面板部包含座面芯材,靠背板部包含背面芯材。座面芯材及背面芯材由从座面板部连续延伸至靠背板部的芯材构成。
上述结构中,背面芯材与座面芯材由连续的芯材形成,故能尽可能地减少包括背面芯材在内的靠背板部的横向摇晃。
防止横向摇晃的效果,可通过增大背面芯材的宽度尺寸而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最好是背面芯材具有占整个靠背板部宽度尺寸全长的宽度尺寸。该场合,背面芯材比如是在靠背板部的宽度方向全长上延伸的1片板状构件。
背面芯材的宽度尺寸,最好是比婴儿车折叠状态下的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的间隔大,在婴儿车的折叠状态下,包括背面芯材的靠背板部位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的背后。背面芯材例如具有越朝上方宽度越大的锥形。
座面芯材及背面芯材最好是在成为两者弯曲点的位置处形成凹部的1片连续的平板。在一个实施例中,凹部是在形成于平板背面的切口。也可将位于弯曲点的部分做成薄壁以取代切口。最好是在芯材的长度方向留有间隔地设置多个凹部,以使座面芯材与背面芯材光滑地弯曲连接。由此,能以宽大的面积稳定地支承就座的小孩的臀部。
最佳实施例中,芯材包括坚硬的树脂板和粘贴其上的垫子材料。通过构成凹部的树脂板的薄壁部分而形成用于将座面芯材与背面芯材可弯曲连接的铰链。
为了实现婴儿车的轻量化,比如,具有从背面侧通过绳子构件对靠背板部进行支承的结构。背面绳子构件沿靠背板部背面地宽度方向全长上延伸,其两端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连接。在这种轻量型婴儿车中,虽然尤其是背面板部的横向摇晃很大,但通过将座面芯材与背面芯材用连续延伸的1片芯材形成,可减轻横向摇晃。
在一个实施例中,靠背板部包括与背面芯材上端缘连接的头部芯材。头部芯材最好是可弯曲地与背面芯材连接。头部芯材与背面芯材既可由1片平板构成,也可将两者用不同构件构成,其间用铰链连接。
图1是表示从前方侧看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从后方侧看到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靠背板部向后倾作成床状状态的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宽度方向缩小而被折叠后状态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将悬吊皮带两端与上方的皮带连接点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将折叠后的婴儿车予以纵向保持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将悬吊皮带的一端与上方的皮带连接点连接、将另一端与下方的皮带连接点连接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将折叠后的婴儿车予以横向保持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芯材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头部芯材与背面芯材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背面芯材与座面芯材的连接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详细表示婴儿车的侧面及背面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背面支承的图,且用截面表示锁定构件。
图15是表示从上方看到的成椅子状形态的婴儿车座位部分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从上方看到的折叠后的婴儿车座位部分的剖视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示的婴儿车1,在使用状态下可形成图1~图3所示的椅子状形态及图4所示的床状形态。另外,如图5所示,在婴儿车1的折叠状态下,其宽度方向的尺寸缩小并站立。用于宽度方向缩小、折叠的机构是该领域中众所周知的,故省略其详细的图示及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婴儿车1具有构成车体的主体框架10、安装在其上的座位吊床20。主体框架10具有支承座面的座面支承构件11、从座面支承构件11的后方端两侧部向上方竖起延伸的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的上方端由倒U字形连接构件13连接。通过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和倒U字形连接构件13,构成用于移动操作婴儿车的推杆。
座位吊床20包括:在主体框架的座面支承构件11上延伸的座面板部21;与座面板部21的后方端缘连接并在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之间延伸的靠背板部22;从靠背板部22的两侧缘朝前方竖起伸出的1对侧面板部23。
在座位吊床20的靠背板部22及座面板部21中,有图10所示的1片连续的平板状的芯材50。芯材50包括坚硬的树脂板55、粘贴在其上的垫子材料54。该芯材50分割成头部芯材51、背面芯材52及座面芯材53这3个区域。
如图11所示,头部芯材51与背面芯材52,通过在背面侧的树脂板55上设置切口56而可弯曲地连接。用于可弯曲连接的铰链由切口形成的树脂板55的薄壁部分构成。图11所示的状态,头部芯材51从背面芯材52竖起。从该状态使头部芯材51朝顺时针方向转动而与背面芯材52成为同一平面,则头部芯材51的树脂板的端面与背面芯材52的树脂板的端面对接,能稳定地维持两者的同一平面状态。
如图12所示,背面芯材52与座面芯材53,通过在背面侧的树脂板55上设置3个切口57而光滑、弯曲地连接。用于可弯曲连接的铰链由切口形成的树脂板55的薄壁部分构成。通过设置3处切口57,使背面芯材52与座面芯材53光滑地弯曲连接,故能以宽大的面积来稳定地支承就座的小孩的臀部。
如图10所示,背面芯材52及头部芯材51为越向上方宽度越大的锥形。背面芯材52及头部芯材51的最大宽度尺寸部分最好是如图15所示,作成靠背板部22的宽度尺寸整体。
如上所述,将背面芯材52及头部芯材51做成较宽的宽尺寸,且座面芯材53与背面芯材52用连续的1片芯材构成,即使是图示那样的轻量型婴儿车1,也能稳定地维持靠背板部22的姿势。
宽度方向缩小、折叠的传统的轻量型婴儿车,为了不对折叠动作带来麻烦,座面芯材与背面芯材分离,而且这些芯材的宽度尺寸做得较小。小孩在座位上就座时,由胯档皮带及腰皮带对小孩进行约束,因此,可抑制座面板部的移动。另一方面,靠背板部相对于座面板部成为仅由吊床的布料连接的状态,而且,背面芯材的宽度尺寸小,因而婴儿车的移动所带来的振动,会使靠背板部横向摇晃。
相比之下,图示的婴儿车1中,尤其是背面芯材52和座面芯材53用1片共用的芯材形成,可尽可能地减小靠背板部22的横向摇晃。若增大背面芯材52的宽度尺寸,使该背面芯材52占靠背板部22的宽度尺寸全长,则其效果更佳。
图15是婴儿车1的使用状态,图16是婴儿车1的折叠状态。将图15与图16比较可见,在婴儿车的折叠状态下,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的间隔变窄。背面芯材52在图15所示的使用状态下,占靠背板部22的宽度尺寸全长。在图16所示的折叠状态下,包括背面芯材52的靠背板部22,没有特别在宽度方向弯曲,而位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的背后。如此折叠结构,即使背面芯材52的宽度尺寸增大,也不会对宽度方向缩小的婴儿车的折叠动作带来麻烦。
如图15所示,1对侧面板部23在与入座的小孩的头部高度对应的位置具有保护衬垫60。在图1及图15所示的椅子状的形态下,包括保护衬垫60在内的1对侧面板部23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向前方伸出。另一方面,在图4所示的床状的形态下,包括保护衬垫在内的侧面板部23位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的后方。由此,图示的婴儿车1在椅子状及床状的两种形态下,都能对于来自侧方的冲击保护小孩的头部。
下面,对用于将婴儿车1从图1~图3所示的椅子状形态转为图4所示的床状形态的机构进行说明。
从图3可清楚地看到,婴儿车1具有与主体框架10连接的背面支承部30,以从背面侧可后倾地对靠背板部22进行支承。下面参照图3、图13及图14对背面支承部30的详细进行说明。
背面支承部30具有在靠背板部22的背面的宽度方向全长上延伸、且两端与1对侧部纵构件12连接的背面绳子构件。背面绳子构件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由左右皮带31、左右绳子32、锁定构件33构成。左右皮带31,其一端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连接。在吊床的靠背板部22背面缝制有用于穿过左右皮带31的1对导向袋带24。如图14所示,左右绳子32与穿过导向袋带24内的左右皮带31的另一端部连接。
左右绳子32通过锁定构件33内。锁定构件33具有外壳34、可上下移动的把手35、位于把手35的上方端的爪部36、以及对把手35施力成朝上方移动的弹簧37。一旦对靠背板部22朝背后方向施加负荷,则对左右皮带31作用相互远离的力,但锁定构件33的爪部36与外壳34卡入左右绳子32内,以阻止左右绳子32朝上方移动。由此,通过背面支承部30而能稳定地维持靠背板部22的姿势。
从椅子状形态转变为图4所示的床状形态的场合,只要将锁定构件33的把手35用手指扣住往下方拉即可。通过将把手35朝下拉,爪部36相对于左右绳子32的卡入被解除,能容易地将靠背板部22朝后方倾倒。当靠背板部22达到所需的角度位置时,只要将手指离开把手35,受弹簧37施力的爪部36就卡入左右绳子32内而将靠背板部22的位置固定。
如图4所示,一旦将靠背板部22朝后方倾斜至床状的形态后,靠背板部22的上方端区域25相对于剩下的靠背板部弯曲,成为覆盖小孩头顶部的形状。如此的形状变化,可通过设置将靠背板部22的上方端部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连接的上端连接构件40而实现。
从图4及图13可见,在座位吊床20的上方端安装有带状或绳状形态的上端连接构件40。该上端连接构件40穿过缝制在座位吊床20上方端上的导向袋带41内。座位吊床20的1对侧面板部23以卷绕在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上的状态下被固定。具体地说,安装在侧面板部23上的外按钮26及内按钮27与安装在侧部纵框架构件上的内按钮14及外按钮15卡合。
上端连接构件40的长度,需要进行合适的选择以能实现以下动作。即,在靠背板部22的后倾角度达到规定值之前,上端连接构件40如图3所示,处于不受到负荷的松弛状态。另一方面,一旦靠背板部22的后倾角度达到规定值后,上端连接构件40成为张紧状态,而将靠背板部22上方端的位置进行固定。因此,当将靠背板部22进一步后倾而超过规定角度,则靠背板部22的上方端区域25如图4所示,相对于剩下的靠背板部弯曲,成为覆盖小孩头顶部的形状。
图示的婴儿车1,具有在折叠状态下容易携带的结构。下面参照图6~图9及图13对此进行说明。
如图7及图9所示,如能将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用悬吊皮带2保持在肩上,就能容易地搬运婴儿车。该场合,如能合理地选择图7所示的将婴儿车纵向保持的形态,以及如图9所示的将婴儿车横向保持的形态就很方便。而且,做成能由左右肩来保持也很方便。
为了实现上述内容,婴儿车具有悬吊皮带2、用于连接该悬吊皮带2的端部的4处皮带连接点。皮带连接点为了取得重量平衡,最好设置在折叠状态的婴儿车的重心上方区域的左右位置及下方区域的左右位置。另外,悬吊皮带2也可始终与婴儿车连接,但为了不妨碍在座位上入座的小孩,最好将皮带连接点设置在婴儿车的背面侧。
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13所示,作为上方的皮带连接点,在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上安装有止动环16。这些图中,仅表示了一方侧部的止动环16,但在另一方侧部的相同位置安装了相同的止动环。悬吊皮带2的两端具有众所周知的结构的钩部。如图6所示,如将悬吊皮带2与上方2处的皮带连接点连接,则能如图7所示,将折叠状态的婴儿车进行纵向保持。
作为下方的皮带连接点,图示的实施例中是将止动环17安装在支承座面的构件的后端上。在未图示的另一方侧部也设置了相同的止动环17。如图8所示,如将悬吊皮带2与右上方的止动环16和左下方的止动环17连接,则能如图9所示,将折叠状态的婴儿车进行横向保持。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仅是例示,可进行各种修改和变更。以下,列举几个加以说明。
(1)图示的实施例中,背面支承部是包含在靠背板部的背面宽度方向全长上延伸且两端与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连接的背面绳子构件的结构,但也可是不使用背面绳子构件的公知的靠背结构。
(2)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了光滑连接座面芯材与背面芯材而在3处设置了切口。但该切口的数量不受此限制,也可是1个,或不设置切口,只要能使座面芯材与背面芯材可弯曲连接,可采用任何结构。
(3)图示的实施例中,背面芯材具有占靠背板部的宽度方向全长的宽度尺寸。但并不一定非要做成该尺寸。
(4)图示的实施例中,为了给予小孩柔软的触感,在芯材上配置了垫子材料,但并不一定非要配置垫子材料。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能有益应用于在座位吊床的座部及靠背部分别具有芯材的婴儿车。

婴儿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婴儿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婴儿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儿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儿车.pdf(2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可缩小宽度方向尺寸进行折叠的婴儿车,具有本体框架(10)及座位吊床(20)。本体框架包含座面支承构件(11)、1对侧部纵框架构件(12),座位吊床包括座面板部(21)、靠背板部(22),座面板部(21)包含座面芯材(53),靠背板部(22)包含背面芯材(52),座面芯材(53)及背面芯材(52)由从座面板部(21)至靠背板部(22)连续延伸的芯材构成。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