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0410095157.3
2004.10.08
CN1606090A
2005.04.13
撤回
无权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G11B33/12; G11B33/00
索尼株式会社;
阿部康之; 菊地修一
日本东京都
2003.10.08 JP 350092/2003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葛青;李晓舒
一种盘盒,包括:盒主体,在该盒主体中,作为插入盘驱动装置的插入端的一侧表面上具有盘插入/弹出口,用于容纳并插入弹出盘状记录介质;和用于保持被容纳在所述盒主体内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盘保持体,该盘保持体可沿插入盘驱动装置方向移动。如果盘保持体朝盒主体内的所述盘插入/弹出口的一侧移动,则至少使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一部分暴露于所述盘插入/弹出口的外部。
1、 一种盘盒,包括:盒主体,在该盒主体中,作为插入盘驱动装置的插入端的一侧表面上具有盘插入/弹出口,用于容纳并插入弹出盘状记录介质;和用于保持被容纳在所述盒主体内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盘保持体,该盘保持体可沿插入盘驱动装置方向移动;其中,如果盘保持体朝盒主体内的所述盘插入/弹出口的一侧移动,则至少使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一部分暴露于所述盘插入/弹出口的外部。
盘盒 本发明要求以2003年10月8日在日本专利局提交的No.2003-350092的在先申请作为其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盘保持体将盘状记录介质保持在盒主体中的盘盒,所述记录介质上可存储如图像信号,声音信号及其它可记录的信息信号。 背景技术 人们广泛使用的记录介质是作为一个单独光盘使用的光盘,这种盘是赤裸的,如压缩盘(CD)和数字通用盘(DVD)。用户从壳体中取出一个单独的光盘,并把它加载到一个盘驱动装置中,从而在这种光盘上进行记录和重现信息信号的工作。 此外,为了在光盘上记录长时间的高画面质量的图像信号或视频信号,以及高保真音频信号,而使它具有比压缩盘和数字通用盘更高的存储密度,诸如轨道节距等就会异常的窄,辐射光斑直径也非常小,而且,盘表面与光学拾取器表面的距离也会非常小。从而,如果在光盘表面形成了微小的划痕或吸附了灰尘等,就很难准确地记录或读出信息信号。因此,这种高存储密度的光盘都会被保护起来,比如放入一个盘盒。 另一方面,为了便于携带,配备有该驱动装置的电子设备,如数字摄像机,都设计成较小的尺寸。因此,被用于该驱动装置的记录介质也需要被设计成较小尺寸。 一种盘驱动装置使用一可旋转地将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装入其中的盘盒,该盘驱动装置需要一传输机构或类似的机构将盘盒引入该盘驱动装置,这就很难使该驱动装置具有较小的尺寸。此外,即使是使用单独光盘作为记录介质的盘驱动装置,如果在使光盘保持在盘保持体上、如盘托上的同时传输光盘,也需要一用于传输盘保持体的传输机构或类似机构,这就导致盘驱动装置的尺寸很难缩小。 也就是说,具有高存储密度的光盘需要在盘盒中保持被容纳状态来避免灰尘或类似物。另一方面,如果使用盘盒来可旋转地容纳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就很难使盘驱动装置减小尺寸。而用于将单独光盘传送到其中的盘驱动装置最容易缩小尺寸。 下面介绍与本发明有关的专利文献1-5。 专利文献1,2,3中所公开的盘盒,都将用于保持盘的盘保持体装入盒主体,所述盘盒各自拉出持有盘的盘保持体至读/写位置来完成信息信号的记录和重现。这些盘盒各自通过将盘加载到盘驱动装置中并将盘保持体拉至读/写位置来完成在盘上的记录和重现。因此,这种盘驱动装置不同于赤裸盘的盘驱动装置而无法实现减小尺寸。 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在盒主体中容纳一个光盘的盘盒。每当盘盒被加载到盘驱动装置中,只将盒主体拉出到盘驱动装置外部,而将光盘保留在盘驱动装置内。因此,专利文献4也是将盘盒加载到盘驱动装置中,而无法实现盘驱动装置尺寸的缩小。 专利文献5所述的盘盒将光盘保持在一种暴露状态。因此,灰尘或类似物会吸附到光盘上,也有可能形成划痕。那么就很难采用这种盘盒来存放高存储密度的盘。此外,由于这种盘盒也是要被加载到盘驱动装置中,因此也很难实现盘驱动装置尺寸的缩小。 [专利文献1]公开号为No.3373030的日本专利。 [专利文献2]公开号为No.2000-260151的日本专利申请。 [专利文献3]公开号为No.06-168566的日本专利申请。 [专利文献4]公开号为No.H06-131840的日本专利申请。 [专利文献5]公开号为No.07-320359的日本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而作出本发明。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以全面缩小体积并用于缩小尺寸的盘驱动装置中的盘盒,并且通过仅将盘状记录介质加载到盘驱动装置中来进一步使其免受污染。 此外,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盘盒,其使得操纵具有比裸露盘更高存储密度的盘状记录介质成为可能。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盘盒,包括:盒主体,在该盒主体中,作为插入盘驱动装置的插入端的一侧表面上具有盘插入/弹出口,用于容纳并插入弹出盘状记录介质;和用于保持被容纳在所述盒主体内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盘保持体,该盘保持体可沿插入盘驱动装置方向移动。另外,如果盘保持体朝盒主体内的所述盘插入/弹出口的一侧移动,则该盘保持体至少使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一部分暴露于所述盘插入/弹出口的外部,从而能将盘状记录介质单独传送给盘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如果盘保持体移动至盒主体中的插入/弹出口的一侧,它会使被保持的盘状记录介质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插入/弹出口外,从而使单独的盘状存储媒体可以向盘驱动装置传输。由此,该盘状记录介质可以像传统的裸露盘一样被处理。因此,较高存储密度的盘状记录介质可以被用作记录介质,减小盘驱动装置的体积也得以实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典型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地描述而更加变得明显,其中: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盘盒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盘盒的透视图; 图3是当光盘从盘盒中弹出时的透视图; 图4是盘盒与盘驱动装置的开口部接合时的透视图; 图5是盘盒位于盘保持体容纳光盘的位置时,其上半部被移除的透视图; 图6是盘盒位于盘保持体露出部分光盘的位置时,其上半部被移除的透视图;和 图7是示出光盘的传输状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盘盒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所述的盘盒1,具有一个由相对接合的一对上下半部2和3组成的盒主体4,和一个保持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6并可移动地容纳在盒主体4中的盘保持体5。 盘盒1中的光盘6中,在其中央形成一中心孔6a,环绕中心孔6a具有一内圆周侧非信号记录区6b,在内圆周侧非信号记录区6b的外圆周侧具有一信号记录区6c,在信号记录区6c的外圆周侧具有一外圆周非信号记录区6d。光盘作为记录介质是通过如下方式制成的:提供一记录层,该记录层由相移材料或有机染料物质在诸如聚碳酸酯的光透明合成树脂基底上形成,在记录层上形成反射涂层和保护层,光盘6的盘基底侧用作为信号读出表面。另一可选方式是,作为记录介质的光盘6可以通过在盘基底上提供反射薄膜和记录层,在记录层上提供光透明覆盖层来制成,并将覆盖层侧作为信号读出表面。在这样的光盘6上以比现有光盘、如压缩盘和数字通用盘中都要高的密度来记录各种各样的信息信号,如具有高画面质量的图像视频信号,高保真音频信号,计算机处理数据和计算机程序。除光盘6以外,所述记录介质可以是磁盘,磁光盘等等。 组成盒主体4并用于保护上述光盘6的上下半部2和3由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合成树脂通过喷射模塑法制成并且总体呈矩形或基本呈矩形。大致呈矩形的上下半部2和3都有一条垂直于插入盘驱动装置方向的短边和沿着插入盘驱动装置方向的长边。这种使长边方向为插入盘驱动装置方向的设置让使用者易于识别插入盘驱动装置的方向。盒主体4的大小设置为与光盘6相等或更大,使得光盘6与盒主体4的内侧相接触或几乎接触。 上下半部2和3分别具有围绕基本矩形主平面部分11和12的周壁13和14。周壁13和14的内部是盘保持体5和光盘6的容纳部分。在作为周壁13和14插入盘驱动装置的插入端的前壁13a和14a上形成凹进部分7a和7b,该凹进部分7a和7b形成盘插入/弹出口7。当上下半部2和3的周壁13和14相对放置时,凹进部分7a和7b在盒主体4的前表面构成基本矩形的盘插入/弹出口7。为了最大可能地减少灰尘等杂质的进入,盘插入/弹出口7的长边设置成与光盘6的直径几乎相等,其短边设置成与光盘6的厚度几乎相等。盘插入/弹出口7设置有开闭盖,用于阻止灰尘及类似物进入盒主体4。 彼此相互对置的侧壁13b,13c,14b和14c平行于盘驱动装置的插入方向,组成上下半部分2和3的周壁13和14,并作为盘保持体5沿插入盘驱动装置的方向在盒主体4中移动的引导壁。此外,如果在盒主体4中移动的盘保持体5向前表面侧移动,前壁13a和14a就作为其限制壁,如果盘保持体5向后表面侧移动,后壁13d和14d就作为其限制壁。在后壁14d上形成凸起部分17,其与盘保持体5相抵触。 在上下半部2和3侧面处的侧壁13b和14b上分别沿上下半部2和3的侧壁13a和14a从前表面侧至后表面侧形成凹进部分15a和15b。上下半部2和3相对放置时,其凹进部分15a和15b就形成了一引导槽15,用于使盘保持体5的移动操作部暴露到外面。 上述配置的盒主体4不被加载到盘驱动装置中,只有盘保持体5上的光盘6被加载到盘驱动装置中。因此,用于记录和重现的开口部分、盘台进入所经由的驱动开口部分等都不用像现有盘盒中容纳光盘的盒主体那样形成在盒主体4中,其中所述盘台构成用于使光盘6旋转的盘旋转驱动部分。所形成的开口部分仅仅是在前表面形成的插入/弹出口7。通过将开口部分最小化,用简单的构造就能最大限度的使得灰尘等杂质难于进入盒主体4内。 被容纳在盒主体4中的盘保持体5总体上为矩形或几乎呈矩形,该形状具有一几乎与盒主体4的宽度相同的长边,和一条几乎为盒主体4从前表面到后表面的深度的一半的短边。在盘保持体5中,在一侧的主平面形成一盘保持部21,该保持部具有一个几乎为光盘6主平面一半的区域。盘保持部21形成为半圆形凹部,该凹部具有能够保持光盘6的深度。当放置光盘6在盘保持部21上时,从光盘6的盘保持部21上的弦部21a凸出的凸出部就从盒主体4的盘插入/弹出口7面向盘主体4的外部。 在平行于盒主体4中盘保持体5的移动方向的一个侧壁上,形成一从盒主体4上的引导槽15面向外部的移动操作部22。该从引导槽15面向外部的移动操作部22例如由用户操作,用于将盘保持体5由盒主体4的后表面侧移至前表面侧或由前表面侧移至后表面侧。 盘保持体5可以不由盒主体4的侧壁13b,13c,14b和14c引导,而其移动可由侧壁13b,13c,14b和14c更内部处的平行于这些侧壁的引导壁来引导。 现在来介绍如图4所示的该盘盒1的盘驱动装置30,在该装置主体31的前表面形成一开口部32,与盒主体4的前表面接合。该开口部32的大小几乎与盒主体4的前表面相同。开口部32阻止所述盒主体4全部进入,但允许前表面侧的盒主体4的小部分插入。开口部32设置成使得保持在盒主体4中的盘保持体5上的光盘6能够插入盘驱动装置30,而盘主体4的前表面与开口部32接合,并且设置成使得加载到盘驱动装置30中的光盘6可以保持在盒主体4的盘保持体5上。也就是说,光盘6在盘盒1与盘驱动装置30之间的传输是在盒主体4与开口部32接合并且在盒主体4和装置主体31的内部形成单独连续封闭空间时完成的。 此外,装置主体31中具有一用于记录和重现光盘6的记录重现部分33。该记录重现部分33包括一用于旋转光盘6的旋转驱动单元34,和用于辐射光束到光盘6上并检测反射光束的光学拾取器35。旋转驱动单元34包括一盘台34a,用于与光盘中心孔6a等相接合。如果盘台34a与光盘6的中心孔6a接合,该盘台34a就整体地旋转光盘6。此外,光学拾取器35在光盘6的信号记录区6c的内圆周至外圆周的范围内辐射光束,并检测返回的光束。由此,光学拾取器35完成了将信息信号记录到光盘6上或者重现光盘6中的信息信号的工作。 在装置主体31的前表面上的开口部32与所述记录重现部分33之间具有一用于传输光盘6的传输机构,图中未示出。该传输机构包括一对邻接光盘6的外圆周表面的旋转辊,并在开口部32与记录重现部分33之间传输光盘6。所述传输机构也可以设计成通过夹住光盘6的外圆周非信号记录区6d来完成将光盘6在开口部32与记录重现部分33之间的传输。 下面详细描述将光盘6放入盘盒1中直至光盘6被传输至记录重现部分33的操作过程。 如图5所示,盘盒1位于第一位置,这时盘保持体5已经移动到盒主体4的后表面侧,也就是与图5中的箭头方向D所示相反的方向,并且完全将光盘6放入盒主体4中,因此,在不使用光盘6并将其容纳在盘盒1中时,使光盘6免受污染。此外,盒主体4中盘保持体5的移动操作部22位于引导槽15的后表面侧。因此,使用者可以看到,光盘6是被放在其中的。 其次,如图4所示,盘盒1与盘驱动装置30的开口部32相接合,盒主体4的前表面是插入端。也就是说,盒主体4的插入/弹出口7与盘驱动装置30的开口部32相接。那么,如果处于盒主体4的后表面侧的盘保持体5的移动操作部22沿图5箭头方向D所示的光盘6的插入方向滑行,盘保持体5就会在侧壁13b,13c,14b和14c的引导下移动至图6所示的第二位置。当盘保持体5在盒主体4中从后表面侧的第一位置移至前表面侧的第二位置时,盘保持体5上的光盘6的一部分,例如该光盘的大约一半的区域,就会从插入/弹出口7暴露于盒主体4的外部,并且进入装置主体31的开口部32的内部。光盘6在盘插入/弹出口7的弹出量A被设置为与使盘驱动装置30侧的传输机构能传输光盘6的数量相等或大于该值。然后,如图7所示,面向盒主体4外部的光盘6就由盘驱动装置30侧的传输机构传送至装置主体31中的记录重现部分33。当光盘6从盒主体4的内部被传输至盘驱动装置30的记录重现部分33时,盒主体4的前表面,也就是形成有插入/弹出口7的表面与装置主体31的开口部32相接合,同时,在盒主体4和装置主体31的内部形成一连续的封闭空间。因此可以避免光盘6被污染。 光盘6被安置在记录重放部件33的盘台34a上,并与之一起转动。然后,光学拾取器35发射一光束辐射于光盘6的信号记录区6c的内圆周至外圆周区域,并检测其反射光束。由此,完成了将信息信号写到光盘6上和将光盘6中所记录的信息信号读出。如上所述,当对光盘6进行记录或重现时,光盘6作为单个个体被记录重现部分33传输,并且象诸如传统压缩盘和数字通用盘一类的裸露盘一样被处理。 如果光盘6被盘驱动装置30加载,不含光盘6的盒主体4可以处于与开口部32接合的状态,也可以从开口部32被移除。当盒主体4被从开口部32移除时,盘盒1上的盘保持体5继续被保持在盒主体4的前表面侧。因此,所述移动操作部22也继续位于引导槽15的前表面侧,这样,使用者就可以通过观察移动操作部22的位置来判断光盘6是否还在盒主体4内。 如图7所示,如果完成了记录或重现的光盘6从盘驱动装置30中被取出,盒主体4的前表面首先与装置主体31的开口部32接合,该开口部32与盘插入/弹出口7形成一连续空间。然后位于记录重现部分33的光盘6通过传输机构从记录重现部分33传输至开口部32,并且被传输到开口部32的光盘6通过盒主体4上的盘插入/弹出口7进入盒主体4的内部。此外,光盘6被位于盒主体4的前表面侧的盘保持体5保持。然后,使用者将面向盒主体4的引导槽15外部的移动操作部件22从盒主体4的前表面侧移动至后表面侧,从而,持有光盘6的盘保持体5朝图7中所示箭头方向D的反方向移动。由此,盘保持体5上的光盘6处于完全收藏于盒主体4中的状态,之后,将盒主体4从装置主体31的开口部32移开。 在如上所述的盘盒1中,由于只有光盘6插入到盘驱动装置30中,而盒主体4和盘保持体5都没有插入,因此可以减小盘驱动装置30的尺寸。此外,由于光盘6在盘盒1与盘驱动装置30之间的传递是在盒主体4的前表面侧已与盘驱动装置30的开口部32相接合之后,并将开口部32与盘插入/弹出口7连接,从而在盒主体4与装置主体31内部形成一连续封闭空间之后完成的,因此避免了光盘6受到污染。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理解基于本设计所述的必要条件和其他要素,并在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各种变形、组合、结合以及改进或者等同替换。
《盘盒.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盒.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盘盒,包括:盒主体,在该盒主体中,作为插入盘驱动装置的插入端的一侧表面上具有盘插入/弹出口,用于容纳并插入弹出盘状记录介质;和用于保持被容纳在所述盒主体内的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盘保持体,该盘保持体可沿插入盘驱动装置方向移动。如果盘保持体朝盒主体内的所述盘插入/弹出口的一侧移动,则至少使所述盘状记录介质的一部分暴露于所述盘插入/弹出口的外部。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