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漏.pdf

上传人:Y948****062 文档编号:1610511 上传时间:2018-06-28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74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772523.2

申请日:

2016.07.21

公开号:

CN205907794U

公开日:

2017.01.2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3F5/04

主分类号:

E03F5/04

申请人:

邵海军

发明人:

邵海军

地址:

438000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散花镇上马岗村二组2-3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代理人:

刘哲源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漏。所述地漏包括地漏上盘和地漏下盘,所述地漏上盘设置在防水层上方,其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所述地漏下盘设置在防水层下方,其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防水层上方设置有带有第一排水孔的地漏上盘,用来排出房间地面上的水;通过在防水层下方设置有带有第二排水孔的地漏下盘,该第二排水孔与防水层中用于安装地漏的开口对应,使泥沙层与防水层之间的积水通过第二排水孔,并最终流进总排水管道,不会出现泥沙层始终潮湿或存在积水的问题。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这样就不会有积水顺着地漏侧壁与防水层之间的间隙流入混凝土层了,从而不会造成建筑承重增加,同时,更没有积水会渗入到下层居民家中了。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漏,包括地漏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主体包括地漏上盘和地漏下盘;
所述地漏下盘数量与防水层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
所述地漏上盘设置在所有防水层上方,所述地漏上盘设置有第一排水孔,所述地漏下
盘设置在对应防水层和下方相邻防水层之间,所述地漏下盘设置有第二排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孔上贯穿设置有第一排水管
件,所述第一排水管件外壁直径与所述第一排水孔直径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下盘数量为一个,所述地漏下盘
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管件,所述第二排水管件与第二排水孔连通成一体结构;
所述第一排水管件外壁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排水管件内壁直径,以使所述第一排水管件
套在所述第二排水管件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下盘数量为一个,所述地漏上盘
朝向所述地漏下盘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结构,所述地漏下盘朝向所述地漏上盘的一侧
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对应的多个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
相配合,以在所述地漏上盘与所述地漏下盘之间形成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凹部,所述第二支撑
结构为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对应的凸部,且所述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凹部的深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下盘上设置有多个定位结构,用
于将地漏下盘固定在防水层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为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在所述第二排水孔上方开口的
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下盘和/或地漏上盘表面为斜面,
且自上而下,所述地漏下盘和/或地漏上盘宽度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漏,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漏下盘包括固定部和导流部,所述
导流部表面为斜面,且自上而下,所述导流部宽度逐渐减小。

说明书

地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水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地漏。

背景技术

地漏是连接排水系统与室内地面的重要接口,作为住宅中排水系统的重要部件,
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应用极其广泛。

住宅中的地面一般包括沿上下设置的泥沙层和混凝土层,在泥沙层和混凝土层之
间设置有防水层,泥沙层上面一般设置有瓷砖。现有地漏的入水口设置在泥沙层上方,基本
与瓷砖同层;这样瓷砖层上的水经过地漏的入口可以流入到排水系统中,实现排水的目的。

上述地漏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实际中会有部分水进入到瓷砖
与防水层之间的泥沙层中,这部分水无法通过地漏入口进入到排水系统中,长期使用时会
导致泥沙层始终潮湿或出现积水;而另一方面,由于地漏和防水层之间的膨胀系数不同,容
易理解,二者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缝隙,从而,泥沙层中的积水会通过该缝隙进入到混凝
土层,增加建筑的承重,或者向下渗入到下层居民家中,造成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漏,以解决有水房间长时间使用后,泥沙层与
防水层之间会产生积水,积水顺着地漏侧壁与防水层之间的缝隙流进混凝土层,增加建筑
的承重,或者向下渗入到下层居民家中的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地漏,包括地漏主体,所述地漏主体包括地
漏上盘和地漏下盘;所述地漏下盘数量与防水层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所述地漏上盘设置
在所有防水层上方,所述地漏上盘设置有第一排水孔,所述地漏下盘设置在对应防水层和
下方相邻防水层之间,所述地漏下盘设置有第二排水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孔上贯穿设置有第一排水管件,所述第一排水管件外壁直
径与所述第一排水孔直径相同。

优选地,所述地漏下盘数量为一个,所述地漏下盘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管件,所述
第二排水管件与第二排水孔连通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排水管件外壁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排
水管件内壁直径,以使所述第一排水管件套在所述第二排水管件内部。

优选地,所述地漏下盘数量为一个,所述地漏上盘朝向所述地漏下盘一侧设置有
多个第一支撑结构,所述地漏下盘朝向所述地漏上盘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对
应的多个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与第二支撑结构相配合,以在所述地漏上盘与
所述地漏下盘之间形成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为凹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为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对
应的凸部,且所述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凹部的深度。

优选地,所述地漏下盘上设置有多个定位结构,用于将地漏下盘固定在防水层下
方。

优选地,所述定位结构为通孔。

优选地,所述防水层在所述第二排水孔上方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排水孔的直
径。

优选地,所述地漏下盘和/或地漏上盘表面为斜面,且自上而下,所述地漏下盘和/
或地漏上盘宽度逐渐减小。

优选地,所述地漏下盘包括固定部和导流部,所述导流部表面为斜面,且自上而
下,所述导流部宽度逐渐减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漏,包括地漏上盘和地漏下盘,地漏上盘设置在防水层上方,
其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以排出房间地面上的水;地漏下盘设置在防水层下方,其上设置有
第二排水孔,该第二排水孔与防水层中用于安装地漏的开口对应,使泥沙层与防水层之间
的积水可以进入第二排水孔,并最终流进总排水管道,从而将防水层与泥沙层之间的水排
出,不会出现泥沙层始终潮湿或存在积水的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这样就不会有积水顺着
地漏侧壁与防水层之间的间隙流入混凝土层了,从而不会造成建筑承重增加,同时,更没有
积水会渗入到下层居民家中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
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
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地漏安装之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地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地漏上盘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地漏下盘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地漏安装之后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地漏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地漏安装之后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1:泥沙层;

12:防水层;

13:混凝土层;

21:地漏上盘;

22:地漏下盘;

23:第一排水孔;

24:第二排水孔;

25:第一排水管件;

26;第二排水管件;

27:第一支撑结构;

28:第二支撑结构;

29:定位结构;

31:固定部;

32:导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
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
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
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
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所述术
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地漏,下面给出两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漏的结
构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所述地漏包括地漏主体,所述地漏主体包括地漏
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地漏主体固定安装在地面下,所述地漏安装位置地面自上而下分为
瓷砖、泥沙层11、防水层12和混凝土层13,且所述地漏主体所在位置地面高度低于房间其他
位置的高度。如图3和图4所示,地漏上盘21设置在防水层12上方的泥沙层11中,且地漏上盘
21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排水孔23,地漏下盘22设置在防水层12下方的混凝土层13中,地漏
下盘22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二排水孔24。

地面上的绝大多数水会通过第一排水孔23流入总排水管道,但难免会有残留的水
无法顺利得从第一排水孔23流出,少部分水会沿着瓷砖缝隙慢慢渗入泥沙层11,渗入泥沙
层11的水会继续下渗直到遇到防水层12,无法再向下运动,然后逐渐在防水层12上方汇聚。
因为地漏位置处的防水层12为内倾斜设置,渗入到泥沙层11和防水层12之间的水,因为重
力的作用会慢慢地往地漏中心方向流动,防水层12开口边缘设置在在地漏下盘22处,最终
通过第二排水孔24排入总排水管道,达到了排渗水的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排水孔23上设置有贯穿的第一排水管件25,所述第一
排水管件25外壁直径与第一排水孔23直径相同。所述第一排水管件25设置在地漏上盘21中
间位置,用于将地面上的水导入总排水管道中,第一排水管件25入水口高于防水层12且与
地面连接,出水口位置低于防水层12,保证地面上的水可以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以防止地
面上的水通过第一排水孔23后迸溅到泥沙层11中。如果没有管道,水花四溅形成潮湿的环
境,会使防水层12与地漏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有可能造成渗水情况的发生。

具体地,所述第一排水管件25贯穿设置在第一排水孔23中,调整合适的位置,使地
漏上盘21上、下两侧均有第一排水管件25穿出。特别地,对于金属材质的地漏,通过对第一
排水管件25和地漏下盘22连接处进行焊接,将第一排水管件25固定在地漏上盘21中心位
置;对于塑料材质的地漏,使用防水胶粘合第一排水管件25和地漏上盘21的连接处,将第一
排水管件25固定在地漏上盘21中心位置,采用上述方法连接第一排水管件25和地漏上盘21
为一体结构,可以达到连接稳定的效果。特别地,地漏长时间使用,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容
易出现变形或者生锈等情况,如果第一排水管件25出现损坏,无法进行单独更换,需要将上
述一体结构全部更换,非常浪费资源。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孔23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结构,所述第一排水管件25外侧
设置有与第一排水孔23内侧设置的内螺纹结构对应的外螺纹结构,使用时,将第一排水管
件25旋入第一排水孔23中,以使第一排水管件25贯穿在地漏上部。这样,地漏上盘21和第一
排水管件25通过螺旋连接,即使出现第一排水管件25因为使用时间久,导致水管生锈或者
是破裂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旋出第一排水管件25的的方式,将损坏的第一排水管从地漏上
盘21上取出,更换新的第一排水管件25,即可重新使用,固定方便快捷,易于更换。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地漏下盘22一侧设置有第二排水管件
26,第二排水管件26与第二排水孔24连通成一体结构,所述第一排水管件25外壁直径小于
所述第二排水管件26内壁直径,以使所述第一排水管件25套在所述第二排水管件26内部。

具体的,通过焊接或者直接成形的方式设置第二排水管件26和第二排水孔24为一
体结构,第二排水管件26另一端与总排水管道相连接,因为地漏下盘22通常需要固定在防
水层12下方,所以不会经常的取出,将第二排水管件26和第二排水孔24为一体结构,在制备
上,方便快捷;使用时,不用再次组装,避免浪费时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水孔24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结构,所述第二排水管件26一端
外侧设置有与第二排水孔24内侧设置的内螺纹结构对应的外螺纹结构,使用时,将第二排
水管件26旋入第二排水孔24中且不从另一面旋出,第二排水管件26另一端与总排水管道相
连接,泥沙层11和防水层12中的积水沿防水层12流经地漏下盘22,最后,通过第二排水管件
26导入总排水管道。地漏下盘22和第二排水管件26通过螺旋连接,第二排水管件26因为使
用时间久,一旦发生水管生锈或者是破裂的情况,可以通过旋出的方式,将损坏的第二排水
管件26从地漏下盘22上取出,更换新的第二排水管件26,即可重新使用,固定方便快捷,易
于更换。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水管件25外壁直径小于第二排水管件26内壁直径,以使第二
排水管件26可以将第一排水管件25套在内部。两个排水管道设置在同一竖直方向上,以使
从第一排水管件25和第二排水管件26出来的水可以都流入总排水管道中,结构简单,安装
方便,且第一排水管件25套在第二排水管件26内部,节约了空间。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地漏上盘21朝向述地漏下盘22一侧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结
构27,所述地漏下盘22朝向所述地漏上盘21的一侧设置有与第一支撑结构27对应的多个第
二支撑结构28,以使所述地漏上盘21与地漏下盘22之间存在间隙。在地漏上盘21和地漏下
盘22对应位置设置有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27与第二支撑结构28相配合,以在地漏
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之间形成间隙,这样泥沙层11和防水层12中的积水会慢慢的沿着防水
层12通过上述间隙最终流入第二排水孔24中。

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27为凹部,第二支撑结构28为与第一支撑结构27对应
的凸部,且所述凸部的高度大于凹部的深度。地漏安装时,先将地漏下盘22设置在混凝土层
13,然后调整好防水层12的位置,以使防水层12的开口边缘均设置在地漏下盘22边缘上,并
对地漏下盘22和防水层12做好密封措施,然后将地漏上盘21上的凸部对准插入到地漏下盘
22上的凹部上。组合后,因为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凹部的深度,地漏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中
间会留有间隙,积水可以顺利通过地漏并由第二排水孔24排出,起到了排出积水的作用,达
到了防止积水从地漏侧壁与防水层12之间的缝隙下渗的效果。

除了上述结构外,具体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27为凹部,所述第二支撑结构28为与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27对应的凸部,且所述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凹部的深度。所述地漏安装
时,先将地漏下盘22设置在混凝土层13,然后调整好防水层12的位置,以使防水层12的开口
边缘均落在地漏下盘22边缘上,并对地漏下盘22和防水层12做好密封措施,然后将地漏上
盘21上的凹部对准套到地漏下盘22上的凸部上。组合后,因为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凹部的
深度,地漏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中间会留有缝隙,积水可以顺利通过地漏并由第二排水孔
24排出,起到了排出积水的作用,达到了防止积水从地漏侧壁与防水层12之间的缝隙下渗
的效果。

如图4所示,所述地漏下盘22上设置有多个定位结构29,用于将地漏下盘22固定在
防水层12下方。因为地漏下盘22是整个地漏主体最先安装的结构,所以需要先将其定位并
固定,才能在它的基础上放置地漏上盘21。

具体地,在地漏下盘22边缘设置有若干个通孔,安装地漏时,将地漏下盘22定位在
混凝土层13上方,将水泥浇灌进上述通孔中,待水泥凝固后,地漏下盘22就固定到混凝土层
13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不需要其他的辅助固定装置即可完成,缺点是更换地漏需要凿
开水泥才能将地漏取出,不方便更换。

优选地,所述定位结构29还可以是内螺纹通孔,安装地漏时,将地漏下盘22定位在
混凝土层13上方,直接将螺钉旋入内螺纹通孔并打入混凝土中,以使地漏下盘22固定到混
凝土层13,如果地漏出现问题需要更换,只需将螺丝旋出即可,稳定牢靠,方便更换。

在混凝土层13固定好地漏下盘22后,所述防水层12开口边缘设置在地漏下盘22边
缘处,并做好防水层12和地漏下盘22的密封,以使泥沙层11和防水层12中间的积水不会流
到防水层12以下,积水通过防水层12流到地漏下盘22再进入第二排水孔24,解决了防水层
12积水无法排出的问题,降低地漏周围环境的潮湿程度。

优选地,在混凝土层13固定好地漏下盘22后,所述防水层12在第二排水孔24上方
开口的直径小于第二排水孔24的直径。所述防水层12为内倾斜设置,可以将泥沙层11和防
水层12中间的积水导入到地漏下盘22处,而防水层12在第二排水孔24上方开口的直径小于
第二排水孔24的直径,这样积水就可以直接沿倾斜的防水层12流入第二排水孔24了,促进
了积水排出的速度,从而防止在地漏边缘产生积水。

所述地漏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材质为金属或者塑料。具体地,所述地漏上盘21和
地漏下盘22采用不锈钢材质制备而成,美观耐用,采用黄铜材质,质重、高档、价格较高,表
面可做电镀处理防止氧化;或者采用塑料,易受温度影响发生变形,耐划伤和冲击性较差,
不美观,但价格便宜。

优选地,所述地漏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的材料为不锈钢,所述第一排水管件25和
第二排水管件26为塑料。地漏设置在有水的房间地下,不锈钢具有坚固不易变形,稳定不易
被氧化的特点,适合作为主体的结构骨架,主要起到支撑的作用。第一排水管件25和第二排
水管件26起到的是引流作用,将水从地面或者防水层12上方导入总排水管道中,第一排水
管件25和第二排水管件26材质为塑料,与金属的地漏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连接后整体的质
量比地漏主体全部是金属材质的要轻,方便运输,而且价格更便宜;相应地,金属材料地漏
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配合塑料材质的第一排水管件25和第二排水管件26比整体全部是塑
料材质的地漏耐压能力更强,环境的变化对上述组合地漏的影响也较小,延长了地漏的使
用寿命。

实施例2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地漏下盘22包括固定部31,所述固定部
31上设置有通孔,在通孔中灌注水泥,用来将所述地漏下盘22固定在防水层12下方,地漏下
盘22还包括导流部32,所述导流部32表面为斜面,且自上而下,所述导流部32宽度逐渐减
小,呈“漏斗”形,在使用过程中,积水由防水层12流进地漏下盘22,因为地漏下盘22为内倾
斜的“漏斗”形,所以会加快积水的排出速度,从而防止在地漏下盘22位置产生积水。

实施例3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对于一些具有多层防水的建筑物,所述地漏包括
多个地漏下盘22,地漏下盘22的数量与防水层12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将每个地漏下盘
22设置在相邻两个防水层12之间,并与上面的防水层12密封设置,自下而上设置的地漏下
盘22的第二排水管件26的直径依次减小,以使多个地漏下盘22可以套接在一起,聚集在防
水层12位置的积水,通过地漏下盘22上的第二排水孔24排入总排水管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地漏,包括地漏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地漏上盘21设
置在防水层12上方,其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23,所述地漏下盘22设置在防水层12下方,其上
设置有第二排水孔2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防水层12上方设置有带有第一排水孔23的地漏上
盘21,以排出房间地面上的水;通过在防水层12下方设置有带有第二排水孔24的地漏下盘
22,并且,地漏上盘21和地漏下盘22中间存在间隙以使泥沙层11与防水层12之间的积水会
沿着防水层12,通过第二排水孔24流进总排水管道,不会出现泥沙层11始终潮湿或存在积
水的问题。而且,与现有技术相比,这样就不会有积水顺着地漏侧壁与防水层12之间的间隙
流入混凝土层13了,从而不会造成建筑承重增加,同时更没有积水渗入到下层居民家中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
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
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
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地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漏.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漏.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地漏。所述地漏包括地漏上盘和地漏下盘,所述地漏上盘设置在防水层上方,其上设置有第一排水孔,所述地漏下盘设置在防水层下方,其上设置有第二排水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防水层上方设置有带有第一排水孔的地漏上盘,用来排出房间地面上的水;通过在防水层下方设置有带有第二排水孔的地漏下盘,该第二排水孔与防水层中用于安装地漏的开口对应,使泥沙层与防水层之间的积水通过第二排水孔,并最终流进总排水管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给水;排水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