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过流通道的导线引入结构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石油开采用井下仪器结构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带过流通道
的导线引入结构。
技术背景
智能注水器是油田井下智能管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数字化油田井下仪器发
展的主要方向。即在一个注水器本体上集成有流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电控
阀等部件,实现井下参数的长期实时监测、分层注水量调节、验封等功能,并通过有线或无
线方式实现地面仪器与井下智能注水器的全双工通讯。成组的智能注水器即可实现全井参
数的测试和调节。目前的智能管柱多沿用传统的非集流、递减法流量测试方式,存在测试精
度差、不直观、累积误差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过流通道的导线引入结构,以克服以上不足,
适用于油田井下仪器导线引入结构,尤其是集流式智能配水器导线引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主要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带
过流通道的导线引入结构,包括引流管、换能器、导线、密封塞、接头、滑环接头、滑环、内管、
环形通道、外管、过流通道A、过流通道B和导线槽,引流管上安装有换能器,换能器与引流管
圆周上加工有若干均布的导线槽;导线从引流管导线槽中穿过,换能器与引流管有圆周均
布的过流通道B;密封塞、滑环接头安装在接头上,滑环接头右端安装有滑环;导线通过密封
塞及内部导线连接到滑环上;接头上加工有圆周均布的过流通道A;内管、外管安装在配水
器主体,内管外圆与外管内孔之间为环形通道。
上述的一种带过流通道的导线引入结构,其中:所述的换能器引线及其它导线表
皮绝缘层为整体型氟塑料管。
上述的一种带过流通道的导线引入结构,其中:所述的导线槽外侧焊接有盖板。
上述的一种带过流通道的导线引入结构,其中:所述的滑环可用其它类型同轴插
头座替代。
上述的一种带过流通道的导线引入结构,其中:所述的滑环接头上加工有过渡倒
角。
本实用新型在接头拧入外管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滑环与配水器主体配件的电气连
接,又完成了内管、过流通道A、过流通道B的贯通。密封塞和滑环接头上的密封圈用于保护
滑环和配水器主体内部器件(如电机)的绝缘性和安全,接头上的密封圈用于保证内管、过
流通道A、过流通道B与外界的隔离。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引流管、过流通道AB流向注水阀门的水量,即为注入地层的水量,可由换
能器直接测得,测试精度高、累积误差小,集流测试方式尤其对小流量测试优势更为明显;
(2)在接头上加工密封塞孔、过流通道A和滑环接头,既保证了滑环、配水器主体内
部器件(如电机)的安全性和电气连接性能,又保证了集流测试流量通道的形成和畅通。
附图说明
图1是导线引入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视图,
图3是图1的B-B视图。
图中标记:1、引流管,2、换能器,3、导线,4、密封塞,5、接头,6、滑环接头,7、滑环 ,
8、内管,9、环形通道 ,10、外管, 11、过流通道A,12、过流通道B,13、导线槽。
图1中箭头表示水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带过流通道的导线引
入结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参见图1-3,一种带过流通道的导线引入结构,包括引流管1、换能器2、导线3、密封
塞4、接头5、滑环接头6、滑环7、内管8、环形通道9、外管10、过流通道A11、过流通道B12和导
线槽13,引流管1上安装有换能器2,换能器2与引流管1圆周上加工有若干均布的导线槽13;
导线3从引流管1导线槽13中穿过,换能器2与引流管1有圆周均布的过流通道B12;密封塞4、
滑环接头6安装在接头5上,滑环接头6右端安装有滑环7;导线3通过密封塞4及内部导线(图
1中未标注)连接到滑环7上;接头5上加工有圆周均布的过流通道A11;内管8、外管10安装在
配水器主体(图1中未示意),内管8外圆与外管10内孔之间为环形通道9。
所述的换能器2引线及其它导线3表皮绝缘层为整体型氟塑料管,可承受外界高
压。
所述的导线槽13外侧焊接有盖板(图1中未标注)以保护上下井过程中导线3不被
剐蹭损坏。
所述的滑环7可用其它类型同轴插头座替代。
所述的滑环接头6上加工有过渡倒角,引导水流平稳地从过流通道A11流入环形通
道9。
本实用新型在接头5拧入外管10的过程中,既完成了滑环7与配水器主体配件(图1
中未示意)的电气连接,又完成了内管8、过流通道A11、过流通道B12的贯通。密封塞4和滑环
接头6上的密封圈用于保护滑环7和配水器主体内部器件(如电机)的绝缘性和安全,接头5
上的密封圈用于保证内管8、过流通道A11、过流通道B12与外界的隔离。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通过引流管、过流通道AB流向注水阀门的水量,即为注入地层的水量,可由换
能器直接测得,测试精度高、累积误差小,集流测试方式尤其对小流量测试优势更为明显;
(2)在接头上加工密封塞孔、过流通道A和滑环接头,既保证了滑环、配水器主体内
部器件(如电机)的安全性和电气连接性能,又保证了集流测试流量通道的形成和畅通。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油田井下仪器导线引入结构,尤其是集流式智能配水器导线引
入结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
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