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子设备.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60922 上传时间:2018-01-31 格式:PDF 页数:27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97314.4

申请日:

2004.11.26

公开号:

CN1622000A

公开日:

2005.06.01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G06F 1/16申请日:20041126授权公告日:20080827终止日期:20161126|||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06F1/16; H05K5/02; G11B33/08

主分类号:

G06F1/16; H05K5/02; G11B33/08

申请人:

株式会社东芝;

发明人:

钉宫哲也; 川村法靖; 向井稔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3.11.28 JP 2003-400828

专利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柴毅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在其内安装有显示部分的大致盒状的第一外壳12,以及其内安装有电子装置的大致盒状的第二外壳13。所述第一外壳12可以折叠,以便可以折叠的第一外壳12盖住所述第二外壳13的上表面。电子设备在显示部分关闭的情况下可以随身携带。每一个均具有包括在其内的空隙空间的隆起部分16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壳13的四个角部。向外凸出的隆起部分16邻接第二侧面部分形成,斜面部分介于角部和侧面部分之间。在隆起部分16和侧面部分13a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由指定的下落高度决定的制动距离。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
具有外围区域的显示部分;
具有上表面部分和第一侧表面部分的第一外壳,其用于覆盖显示部分的外围区域,并在其内安装所述显示部分;
电子装置;以及
第二外壳,其用于容纳和安装所述电子装置,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连,使得第一外壳可以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而盖住显示部分,第二外壳具有第二侧面部分和四个角部,所述四个角部相对于第二侧面部分向外隆起,隆起角部的内部形成空隙空间,第二外壳的隆起角部和第二侧面部分之间的距离这样确定,即其不小于由指定的下落高度决定的制动距离,并且当第一外壳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时,所述隆起角部从第一外壳的第一侧面部分向外凸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隆起角部的厚度不同于第二侧面部分。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壳具有基本矩形的盒状。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具有基本矩形的盒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容纳和安装电子装置,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连,使得第一外壳可以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而盖住显示部分,第二外壳具有第二侧面部分、四个角部、以及斜面部分,所述角部与第二侧面部分整体形成并且邻近第二侧面部分形成,斜面部分介于角部和侧面部分之间,所述四个角部相对于第二侧面部分向外隆起,在隆起角部内部形成空隙空间,第二外壳的隆起角部和第二侧面部分之间的距离这样确定,即不小于由指定的下落高度决定的制动距离,并且当第一外壳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时,所述隆起角部从第一外壳的第一侧面部分向外凸出。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斜壁部分形成至少一个通孔。

7.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
具有外围区域的显示部分;
具有大致矩形盒状的第一外壳,该外壳具有上表面和第一侧表面部分,其用于覆盖显示部分的外围区域,并在其内安装显示部分;
具有机械精密机构的电子装置,所述精密机构要免受外部冲击;以及
具有大致矩形盒状的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外壳中容纳和安装所述电子装置,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连,使第一外壳可以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而盖住所述显示部分,第二外壳具有大致平的底面第二侧面部分、四个角部以及斜面部分,所述角部与第二侧面部分整体形成并且邻近第二侧面部分形成,每个斜面部分介于角部和侧面部分之间,四个角部相对于第二侧面部分向外隆起,在隆起角部内部形成空隙空间,在隆起角部和第二外壳的第二侧面部分之间的距离这样确定,即不小于由指定的下落高度决定的制动距离,当第一外壳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时,所述隆起角部从第一外壳的第一侧面部分向外凸出,并且所述底面包括一个面对所述电子装置的预定区域;
形成在第二外壳的底面上的一对延伸凸起,该对延伸凸起大致平行设置在所述预定区域外侧,所述延伸凸起沿所述预定区域延伸。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各延伸凸起基本上相对于通过预定区域的几何中心的参考线对称定位。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凸起与所述第二外壳整体模制。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凸起与所述第二外壳分开形成,并固定到所述第二外壳上。

11.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凸起的长度基本上等于或大于所述预定区域的相互正对两边的长度。

12.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具有基本矩形的盒状。

13.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
具有外围区域的显示部分;
具有上表面和第一侧表面部分的第一外壳,其用于覆盖显示部分的外围区域,并在其内安装显示部分;
电子装置;以及
第二外壳,其构造成容纳和安装电子装置,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连,使第一外壳可以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而盖住所述显示部分,第二外壳具有第二侧面部分和四个角部,所述四个角部相对于第二侧面部分向外隆起,所述四个角部的厚度等于第二侧面部分的厚度,在第二外壳的隆起角部和第二侧面部分之间的距离这样确定,即,不小于由指定的下落高度决定的制动距离,并且当第一外壳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时,所述隆起角部从第一外壳的第一侧面部分向外凸出。

14.
  如权利要1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具有基本矩形的盒状。

15.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外壳容纳和安装电子装置,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连,使第一外壳可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而盖住所述显示部分,第二外壳具有第二侧面部分、四个角部以及斜面部分,所述角部与第二侧面部分整体形成,并且邻近第二侧面部分形成,每个斜面部分介于角部和侧面部分之间,所述四个角部相对于第二侧面部分向外隆起,在第二外壳的隆起的角部和第二侧面部分之间的距离这样确定,即,不小于由指定的下落高度决定的制动距离,并且当第一外壳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时,所述隆起角部从第一外壳的第一侧面部分向外凸出。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斜壁部分形成至少一个通孔。

说明书

便携式电子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是基于日本在先专利申请2003-400828,申请日为2003年11月28日,并要求其优先权,在此其全部内容均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抗冲击特性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些年,如硬盘、磁盘驱动器或光学驱动器这样的精密装置作为外围设备安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如笔记本式的个人计算机或PDA(个人数字助理)。便携式电子设备一般设有作为用户界面的显示部分和键盘部分。当具体构造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意外掉落到地上,其外壳可能由于冲击可能会损坏,导致显示部分或键盘部分损坏。安装在外壳中的上述精密装置也可能由于冲击而毁坏。
在具体构造的传统便携式电子设备中采取了一些结构上的措施,以便阻止外壳和装在外壳中的部件由于便携式电子设备意外掉落到地上而毁坏。例如,日本专利公开10-322039和日本专利2392265公开了多个由橡胶系列树脂制成的小型抗冲击部件,其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外壳中作为独立部件。抗冲击部件由橡胶系列树脂,如尿烷系列树脂或硅酮系列树脂形成,并且以可替换的方式安装到外壳的四个角上或围绕外壳进行安装。作为可选择的方案,通过使用粘结剂将具体的抗冲击部件固定到外壳上。用于保护安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精密装置的另外方法在例如“2003年1月27日搜索到IBM Home Page‘HDD ShockAbsorber’,网站<www.6.ibm.com./jp/pc/design/hddshock.html>”中公开。更具体地,在该文献中已经公开的电子设备,与外壳整体形成的小凸起或缓冲件设置在外壳底部的区域中,该区域正好位于外壳中精密装置下方。在所述文献中也公开了一种设备,在该设备中,正好位于精密装置下方的外壳区域隆起,形成拱顶结构,以产生缓冲效应。
然而,如上面描述的一样,在通过使用抗冲击件保护电子设备的传统方法中,需要分开制备抗冲击件。这就带来了许多问题,即,使用部件的数量增加,并且材料成本和制造成本相应增加。也应该值得注意的是,使用了橡胶系列树脂。由于在涂层加工中难以使用橡胶系列树脂,因此使用橡胶系列树脂就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即,设计方面的自由程度受到削弱。另外,在电子设备的外壳和抗冲击件之间的安装强度不够,因此带来了下面的问题:当有冲击力时,抗冲击件分开,使其难以连续保护电子设备。
另外还有,在电子设备的保护结构中,使用装在外壳中的相对较小的凸起或缓冲件时,需要注意下面的问题:如果下落高度增加时,来自地面的冲击力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外壳的上述底部在围绕凸起或缓冲件的局部区域倾向于变形。同样,外壳围绕由凸起或缓冲件的安装点提供的支点倾向于弯曲,以增大外壳和地面之间的接触区域。在上述情形下,正好位于接触区域上方的外壳中的精密装置区域与电子设备的外壳的内表面接触。因此产生了下面的问题:严重的冲击将作用于安装在外壳中的精密装置上。作用在上述精密装置的冲击力等于电子设备直接掉落在地面上时外壳所受到的力。作为可选择的方案,由于设置凸起所产生的缺陷,将产生转动力矩,从而冲击力大于电子设备直接掉落在地面上时外壳所受到的力。另外,当缓冲件或缓冲结构正好形成在安装于外壳中的精密装置下时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即在下落高度增加时冲击被直接传递至正好位于缓冲件或缓冲结构上方的安装于外壳内的精密装置上,导致其失去缓冲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在其掉落到地板或地面时,提高其抗冲击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减少高度并降低制造成本,同时维持高的抗冲击性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
具有外围区域的显示部分;
具有上表面部分和第一侧表面部分的第一外壳,其用于覆盖显示部分的外围区域,并在其内安装所述显示部分;
电子装置;以及
第二外壳,其用于容纳和安装所述电子装置,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连,使得第一外壳可以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而盖住显示部分,第二外壳具有第二侧面部分和四个角部,所述四个角部相对于第二侧面部分向外隆起,隆起角部的内部形成空隙空间,第二外壳的隆起角部和第二侧面部分之间的距离这样确定,即其不小于由指定地下落高度决定的制动距离,并且当第一外壳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时,所述隆起角部从第一外壳的第一侧面部分向外凸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
具有外围区域的显示部分;
具有大致矩形盒状的第一外壳,该外壳具有上表面和第一侧表面部分,其用于覆盖显示部分的外围区域,并在其内安装显示部分;
具有机械精密机构的电子装置,所述精密机构要免受外部冲击;以及
具有大致矩形盒状的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外壳中容纳和安装所述电子装置,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相连,使第一外壳可以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而盖住所述显示部分,第二外壳具有大致平的底面第二侧面部分、四个角部以及斜面部分,所述角部与第二侧面部分整体形成并且邻近第二侧面部分形成,每个斜面部分介于角部和侧面部分之间,四个角部相对于第二侧面部分向外隆起,在隆起角部内部形成空隙空间,在隆起角部和第二外壳的第二侧面部分之间的距离这样确定,即不小于由指定的下落高度决定的制动距离,当第一外壳折回到第二外壳的上表面时,所述隆起角部从第一外壳的第一侧面部分向外凸出,并且所述底面包括一个面对所述电子装置的预定区域;
形成在第二外壳的底面上的一对延伸凸起,该对延伸凸起大致平行设置在所述预定区域外侧,所述延伸凸起沿所述预定区域延伸。
图1是示意性的斜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结构;
图2是示意性的横剖视图,其示出了包括在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第二外壳的剖面;
图3是示意性的斜视图,其示出了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紧靠的情况下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图4A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中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掉落到地上之前的一个自由弹簧模型;
图4B示意性地示出了当冲击力作用在图1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上时的一个自由弹簧模型;
图5是曲线图,其示出了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用于比较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每一个掉落在地上时的冲击特性;
图6是示意性的部分剖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变化的实施例中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第二外壳一部分;
图7是示意性的部分剖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变化实施例中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第二外壳一部分;
图8是示意性的部分剖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变化实施例中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第二外壳一部分;
图9是示意性的斜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改进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结构;
图10是示意性的斜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后表面;
图11是示意性的剖视图,其示出了图10所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结构;
图12是曲线图,其示出了相对于图10所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用于比较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每一个掉落在地上时的冲击特性;
图13是示意性的斜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化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后表面;
图14是示意性的斜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后表面;
图15是示意性地剖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结构;
图16是示意性地剖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变化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结构。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移动设备现在将结合附图详细进行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结构。
图1所示的笔记本式个人计算机、PDA(个人数字助理)等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来说是公知的。在笔记本式的个人计算机中,第一外壳12基本呈矩形的盒子形,其相当于盖子部分,能够折叠,并安装到相当于基本呈矩形的盒子形底部的第二外壳13上。第一外壳12通过铰链机构14安装到第二外壳13上,以便第一外壳12能够折叠,以遮盖第二外壳13的上表面。矩形的液晶显示部分11装在第一外壳12中,以便液晶显示部分11由第一外壳12的外围框架进行保护。同样,键盘15安装在第二外壳13上,具有机械精密机构的精密装置33也装在第二外壳13中。精密装置33包括例如硬盘、磁盘驱动器或光学驱动器,由于外部冲击的影响,这些精密装置的功能有可能受损害。
当使用上述构造的笔记本式的个人计算机时,构成个人计算机的盖子部分的第一外壳12处于打开状态,安装在第二外壳13上的键盘被操作。另一方面,当随身携带笔记本式的个人计算机时,第一外壳12折叠,以便遮盖第二外壳13的上表面。换句话说,包括第一外壳12和第二外壳13的整体个人计算机呈现一个大致矩形盒状的状态,在这种具体的状态下随身携带。
构成便携式电子设备的PDA(未示出)是下述类型,即盖子部分从上述构造的笔记本式的个人计算机中去除。一般来说,同随身携带个人计算机的状态时笔记本式的个人计算机一样,PDA形成具有矩形盒状的外部构造。在PDA这种情况,显示部分和操作部分形成在盒状外壳13的上表面。在操作阶段,触及显示在显示部分的显示屏幕,或操作其操作部分,以便转换显示屏幕。另一方面,PDA在平面显示器关闭时的状态下可以随身携带。
在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向外凸出的隆起部分16形成在第二外壳13的四个角部,如图1、2和3所示。这些隆起部分16与第二外壳13整体形成。更具体地,第二外壳13包括对应于矩形第二外壳13的侧面的线性外壁13a,对应于矩形第二外壳13的角部的隆起壁13b以及将线性外壁13a连接到隆起壁13b上的斜壁13c。所述斜壁13c从线性外壁13a连续向外延伸,以弯曲第二外壳13,隆起壁13b邻接斜壁13c形成。隆起壁13b在平行于第二外壳13的底部的平面中大致呈L形,以使第二外壳13的角部呈略圆形。应该注意的是,斜壁13b相对于线性外壁13a而赋与隆起壁13b一个台阶A,以在隆起角部16内维持空隙状态。形成空隙的台阶A限定为不小于规定下落高度所需要的制动距离Δx,以便在下落阶段吸收冲击。上面所述的规定下落高度由针时电子设备下落的JIS(日本工业标准)-C004的基础上进行定义。当便携式电子设备能允许从指定的高度下落至地面上,以使撞击在地面上的第二外壳13的部分变形时,上面的制动距离Δx也意味着包括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第二外壳13的变形部分凹入的大小(凹入距离)。换句话说,制动距离Δx意味着吸收冲击的第二外壳13的变形(凹入)大小。然而,也可以在考虑到上述JIS-C004规定的情况下,在电子设备正常使用的情形基础上对制动距离Δx进行定义。更具体地,由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随身携带,因此也可以在其随身携带时电子设备的高度基础上定义制动距离Δx,这可以从使用者的平均高度中得知。例如,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定义制动距离Δx,即,当电子设备随身携带时,电子设备的高度设定为65-70cm,更严格地说是70cm。同样,由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一般在桌子上使用,因此可以在常用办公桌的高度或餐桌高度的基础上定义制动距离Δx。当制动距离Δx以桌子的高度为基础定义时,所述桌子的高度设定为类似65-70cm,更严格地说是70cm。
顺便提一下,在图2所示的第二外壳13中,线性外壁13a、隆起壁13b以及斜壁13c共同形成第二外壳13,并且它们的厚度基本上都等于“t”。
当第二外壳13从其侧面掉落至相对较平的地板上,以导致冲击发生在第二外壳13的侧面时,根据第二外壳13在掉落阶段的姿态,冲击赋予第二外壳13的侧面。虽然在掉落阶段第二外壳13的姿态不是恒定的,但是来自地面的冲击绝大部分赋予一个隆起角部16。另外冲击隆起角部16的方向也不是恒定的,从而根据第二外壳13的姿态在多个方向赋予冲击。然而,由于包括隆起壁13b和斜壁13c的碰撞区域(其中碰撞发生在此)在对应于台阶A的空隙部分内变形,因此在碰撞区域内吸收所述冲击,以保护安装在第二外壳13中的部件免受冲击。同样,隆起角部16即使变形,也能相当容易地恢复到原始形状,除非冲击太强而使隆起角部16损坏,否则者作用的冲击保持在隆起角部16的弹性区域内部。
当随身携带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过程中,折叠便携式电子设备,使得包括液晶显示部的第一外壳12位于构成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主体的第二外壳13上,如图3所示,位于正对第二外壳13的第一外壳12的线性侧面位于第二外壳13的隆起角部16内侧。该隆起角部16在四个角部向外延伸。由此可见,当冲击赋予第二外壳13的侧面时,第二外壳13的隆起角部首先受到上述冲击。因此隆起角部变形,以阻止第一外壳12的线性侧面17首先受冲击。在冲击由隆起角部16吸收之后,导致第一外壳12的线性侧面17抵靠地板。但是,与所述冲击相比,赋予第一外壳12的线性侧面17的冲击足够小。基于这种情形,第一外壳12的线性侧面17基本上构成了没有碰撞区域,所述冲击不会赋予上述无碰撞区域。由此,可以保护安装在第一外壳12中的液晶显示部11免受冲击。
可以结合图4A和4B所示的一个自由弹簧模型对下述情形进行解释,在所述情形中,与由冲击引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变形大小相比,由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重量引起的变形大小足够小。更具体地,图4A示出了在掉落之前的一个自由弹簧模型的状态;图4B示出了在作用冲击之后的一个自由弹簧模型的状态。
在图4A和4B示出的的每一个模型中,便携式电子设备的质量“m”看作质点,在碰撞区域中的变形由线性弹簧表示。如果掉落高度由h[m]表示,重力加速度由g[m/s2]表示,在与地板之间进行碰撞时的速度由下面给出的公式(1)表示,直到质点速度下降达到由下面给出的公式(2)表示的时候,其制动距离Δx由下面给出的公式(4)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作用在质点上的最大加速度由下面给出的公式(3)表示:
V 0 [ m / s ] = 2 gh - - - ( 1 ) ]]>
V1=0[m/s]                 …(2)
Gmax[m/s2]                 …(3)
Δx[m]=2gh/Gmax           …(4)
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最大质量大约为几千克。在这种情况下,在JIS-C0044的附录的表B中给出的下落高度是1m。同样,在MIL标准(MIL-STD-810F-516.5)中要求的下落高度为1.22[m]。假定下降高度[h]为1[m],安装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电子部件容许的临界加速度假定为1,000[G],其等于9,800m/s2,所需的制动距离Δx是0.002[m]。可以得出上文中形成空隙的台阶A至少为0.002[m]。台阶A优选设定为一个不小于0.002[m]的值,只要不损害第二外壳13的设计。
在形成于电子移动设备的第二外壳13的四个角部的每一个上的隆起部分的碰撞表面和第二外壳13的非碰撞表面之间的台阶不小于上述的制动距离,产生的加速度低于安装在第二外壳13中的部件的临界加速度。但是,当上述的台阶小于上述的制动距离,其产生的加速度超过安装在第二外壳13中的部件的临界加速度,从而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操作中带来不便。同样,在隆起角部与第二外壳13整体形成的情形下,可以在提高抗冲击的同时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加和便携式电子设备重量的增加。
图5是曲线图,其示出了赋予包括在图2和3所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电子装置的冲击特性曲线A和赋予包括比较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而不包括隆起角部16的电子装置的冲击特性曲线B。在图5的曲线图中,加速度绘制在纵坐标,时间绘制在横坐标。示出的包括不具有隆起角部16的第二外壳13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冲击特性B的曲线具有一个第一加速度的峰值Gb,此时,加速度所作用的时间由Tb表示,如图5所示。另一方面,示出的包括具有隆起角部16的第二外壳13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冲击特性A的曲线具有一个第一加速度的峰值Ga,在这种情况下,加速度所作用的时间由Ta表示。如果用于冲击特性B的第一加速度的峰值Gb和加速度所作用的时间Tb与用于冲击特性A的第一加速度的峰值Ga和加速度所作用的时间Ta相比较,能够明白,因为隆起角部在碰撞阶段的变形,使得加速度作用的时间延长,以便降低具有隆起角部16的第二外壳13的加速度的峰值。在由图5示出的曲线A和B之间的比较很显然可以看出,隆起角部16形成在第二外壳13时,由第一加速度的峰值引起的较大冲击不会赋予电子装置。由此可见,根据图2和3示出的结构,可以保护便携式电子设备成功地免受冲击。
应该注意的是,假设便携式电子设备由使用者随身携带,具有内部空隙空间的隆起角部形成在图2和3所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第二外壳13中。电子移动设备随身携带时根据便携式电子设备要掉落的地面的情形,可以采取具体的措施。从图2和3可以清楚地看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不会形成简单的矩形结构。由于隆起角部形成在第二外壳13中,矩形结构的侧面部分大大凹进去。由此可见,便携式电子设备由使用者握持在凹入的侧面部分。由于使用者握持凹入的侧面部分,所以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可靠地随身携带。换句话说,特殊形状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产生防止便携式电子设备不慎掉落到地面上的附加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变化实施例,便携式电子设备将结合附图6-9进行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那些相当于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以避免重复描述。
附图6是示意性的部分剖视图,其以局部的形式示出了包括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第二外壳13的单个角部的结构。
图6示出的第二外壳13中,第二外壳13的隆起壁13b和斜壁13c中的每一个的厚度Ta设定为小于第二外壳13的线性外壁13a的厚度“t”。其中第二外壳13由具有较大的杨氏模量的金属材料制成,有效减少了隆起角部16的厚度,因为四个角部的刚度降低,以在碰撞阶段增加隆起角部的变形量。因此可以提高隆起角部16的吸收冲击能力。
图7是示意性的部分剖视图,其以局部的形式示出了包括在本发明另一变化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第二外壳13的单个角部的结构。
图7示出的第二外壳13中,隆起壁13b和斜壁13c中的每一个的厚度Tb设定为大于第二外壳13的线性外壁13a的厚度“t”。其中第二外壳13由具有较小的杨氏模量和低抗拉强度的树脂材料制成,可以通过增加隆起角部16的厚度来增加第二外壳13的四个角部的刚度。由此可见,可以防止隆起角部16破损,同时维持吸收冲击的效果,即在碰撞阶段通过隆起角部16的变形而产生的效果。
图8是示意性的部分剖视图,其以局部的形式示出了包括在本发明另一变形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第二外壳13的单个角部的结构。
如图8所示,在第二外壳13的斜壁部分形成至少一个通孔18,以提高吸收冲击的效果。斜壁部分的刚度由于存在孔18而降低,从而在碰撞阶段可以增加隆起角部的变形。因此可以提高吸收冲击的效果。
在图1和图2示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隆起角部16只形成在第二外壳13中。然而,也可以在第一外壳12的四个角部形成隆起部分20以及在第二外壳13中形成四个隆起角部16,如图9所示,其是本发明的另一变形实施例。如图9所示,形成在第一外壳12中的隆起角部20的结构同第二外壳13的隆起角部16的结构一样,使得隆起壁12b邻接线性外壁12a形成,在隆起壁12b与线性外壁12a之间有一斜壁12c,并且在隆起壁12b内形成有空隙区域。优选地,包括隆起角部20的第一外壳12尺寸小于包括隆起角部16的第二外壳13。这种情形中,当第一外壳12折叠紧靠第二外壳13上表面的情形下,在第二外壳13的上表面中的周边区域22突出于第一外壳12的周边。换句话说,第一外壳12和第二外壳13第二外壳13的周边侧面位于第一外壳12的周边侧面外侧。
当随身携带便携式电子设备时,便携式电子设备从侧面不慎掉落在地面上时,上述特殊的构造具有很多优点,具体地,便携式电子设备从侧面不慎掉落在地板上,突出的第二外壳13的周边侧面首先接触地板表面。另外,由于接触区域主要限制在第二外壳13的隆起角部16,因此冲击主要由隆起角部16进行吸收。一般来说,安装在第二外壳13中的电子装置的重量大于安装在第一外壳12中的液晶显示部分11的重量。在这种情形下,随身携带移动电子设备时当便携式电子设备掉落到地板上,第二外壳13与第一外壳12相比较最有可能首先接触地板表面。由此可见,当便携式电子设备掉落到地板时,首先通过第二外壳13的隆起角部16吸收冲击,然后,第一外壳12紧靠地板表面。即使第一外壳12的侧面碰撞地板表面,碰撞的冲击也能通过第一外壳12的隆起角部20进行吸收。由此可见,可以成功地保护安装在第一外壳12中的显示部分11免受冲击的影响。
不必多言,很明显先前参考附图5至7中实施例对第二外壳13的描述也同样适用于第一外壳12的壁厚。
上述的每个实施例均是针时电子移动设备从侧面掉落到地板上的情况。然而随身携带便携式电子设备时便携式电子设备并不总是从侧面掉落到地板上。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从后面掉落到地板上。便携式电子设备也可以从侧面掉落到地板上,然后弹回,使得冲击作用到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底面。在这种情形下,需要图1示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特别是包围电子装置和精密机械部件的第二外壳13的底面不受冲击的影响。
图10是示意性的斜视图,其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后表面,其中除隆起角部16以外,第二外壳13设有一对延伸的凸起34,每个凸起在底面上呈条形或带形,
由柔软性材料,如橡胶构成的凸起,即支撑衬垫35形成在第二外壳13的底面31a的四个角部。在将电子设备放置在平面,如桌子上时,这些凸起充当支撑部分,以防止底面直接接触放置面,从而可以在平面上稳定地布置电子设备。
安装在第二外壳13中的精密装置33一般以具有细小矩形盒状的外部形状形成。为了允许精密装置33与第二外壳33可拆卸,精密装置33通过使用支撑框架(未示出)用螺钉紧固到第二外壳13的侧壁部分。因此,精密装置33由支撑机构通过支撑框架支撑在第二外壳13内,以在精密装置33的内底部和第二外壳13的底面之间形成小的间隙G,如图11所示。一对延伸的凸起34沿第二外壳的外底面平行延伸,凸起的高度大致等于或大于支撑衬垫35的高度。不同于支撑衬垫35,延伸的凸起34可以通过使用与第二外壳13相似的材料与第二外壳13整体形成。作为可选择的方案,延伸的凸起34也可以由不同于第二外壳13的材料形成,并且具有类似支撑衬垫35的缓冲特性,通过粘接固定到第二外壳13的底面上。
所述的一对延伸凸起34设置在大致矩形区域32的相互正对的两侧36外侧。所述矩形区域32通过平面投影法由精密装置(33)投影到第二外壳13的底面31a上限定形成。另外,延伸凸起34沿两侧36延伸。顺便提及,上述矩形区域32在图10中为阴影部分。延伸凸起34设置在第二外壳13的底面31a上,这些延伸的凸起34的中心线与通过大致矩形区域32的几何中心的中心线38一致,所述中心线38大致平行于固定精密装置33的侧壁延伸。换句话说,具有条形或带形的延伸凸起34相对于中心线38对称设置。延伸凸起34的长度不小于沿延伸凸起34的侧面36的长度的一半。延伸凸起34的长度优选大致等于沿延伸凸起34的侧面36的长度或稍微大于侧面36的长度。另外,延伸凸起34的长度大致等于沿延伸凸起34的侧面36的长度,或大于侧面36的长度。
在图10所示构造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当第二外壳13从底部掉落到地板上时,延伸凸起34与支撑衬垫35同时碰撞地板或稍微在支撑衬垫35之后碰撞地板。事实上,稍微延迟于支撑衬垫35碰撞地板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延伸凸起34和支撑衬垫35可以认为同时碰撞地板。延伸凸起34的存在阻止第二外壳13的底面31a,特别是底面31a的大致矩形区域32直接接触地板表面,精密装置33设置在所述底面31a上,并且精密装置33与其它部件相比较而言较重。即使形成有延伸凸起34,给到延伸凸起的冲击会传递至第二外壳13,并且同时传递至精密装置33,因此相对较重的精密装置33与第二外壳13一起移动。然而,所述一对延伸凸起34和对应于两延伸凸起34之间的大致矩形区域32的底表面区域起到刚性结构的框架的作用,从而阻止整个底面31a变形。更具体地,当第二外壳13掉落到地板上时,通过赋予延伸凸起34上的冲击而在延伸凸起34之间的大致矩形区域32的底面区域以张力。因此,大致矩形区域32的底面的刚性与通常状态相比增加,以使刚性结构的框架成功地保护精密装置33。另外传递至刚性结构框架的冲击分散在整个第二外壳13上,从而可以防止大的冲击直接作用在精密装置33上。更具体地,弯曲变形的量在保持在所述一对延伸凸起34之间的矩形区域32中降低,因为延伸凸起34的高度增加,在支撑点之间的距离减小。由此可见,可以避免矩形区域32碰撞地板表面。在这种情形下,正好位于矩形区域32上方的精密装置33不可能直接接受到经由第二外壳13的底面31a而来自地板表面的冲击力。也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延伸凸起34相对于上述的几何中心线38对称设置。因此,作用到延伸凸起34上的冲击在精密装置33中经由延伸凸起34而相对均匀地分散,从而可以防止冲击集中在特定的点。
在比较例的没有延伸凸起34形成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第二外壳13掉落到地板时,精密装置33随着支撑衬垫35碰撞地板同时移动,从而引起整个底面31a变形。另外,具有设置在其上的较重物件的矩形区域32与第二外壳13掉落到地板上的同时向地板掉落。由此,冲击直接作用到精密装置33上。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条形或带形的延伸凸起34设置在大致矩形区域32的两侧36外侧,所述矩形区域32通过平面投影法由精密装置(33)投影到第二外壳13的底面31上限定形成。延伸凸起34必须设置在大致矩形区域32的两侧36外侧,并且延伸凸起34不能设置在矩形区域32上。当延伸凸起34布置在矩形区域32上时,矩形区域32的底面变形,导致冲击直接作用到精密装置33上。具体的困难与不设置延伸凸起34的情况相同。
图12是曲线图,其示出了赋予包括在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电子装置上的冲击特性C,其中如图10所示的延伸凸起34设置在大致矩形区域32的两侧36外侧,并且图12也示出了赋予包括在比较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的电子装置上的冲击特性D,其中没有设置延伸凸起34。在图12的曲线图中,加速度绘制在纵坐标,时间绘制在横坐标。在安装于没有设置延伸凸起的第二外壳的电子装置中,如图12所示的曲线D中可以看出,第二外壳掉落到地板之后,大的加速度立即赋予电子装置。然后由于赋予电子装置的冲击而产生大的回弹,将电子装置上下移动的振动在相当长的时间仍然继续。另一方面,在安装于第二外壳13的电子装置中设有延伸凸起34时,如图12所示的曲线C中可以看出,第二外壳13掉落到地板之后,相当小的第一加速度立即赋予电子装置。另外,大于第一加速度的第二和第三加速度赋予电子装置,然后加速度逐渐减小。应当值得注意的是,与包括在曲线D中的加速度相比较,包括在曲线C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加速度足够小。换句话说,第一至第三加速度以时间分开的形式传递至电子装置。在曲线C和曲线D之间的比较很显然,在延伸凸起34形成在第二外壳13的底面上的情形下,大的冲击不会赋予电子装置。另外,冲击进行分散,并且适度地减小。由此可见,根据图9所示的结构,可以成功地保护安装于外壳中的电子装置免受冲击。
现在结合图13和14进行描述图10所示的第二外壳13的变化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所述一对延伸凸起34中的每一个都可以分为两段34a和34b。更具体地,延伸凸起34的条形段34a和34b设置在大致矩形区域32的两侧36外侧。这些条形段34a和34b相对于中心线38对称设置,并且通过间隙彼此隔开,中心线38延伸通过所述间隙。条形段34a和34b沿如图9所示的结构中大致矩形区域32的两侧36延伸。所述条形段34a和34b在宽度上彼此大致相等。线性布置的条形段34a和34b的长度总和等于或大于延伸凸起34沿其延伸的矩形区域32的两侧36的长度。
在图13所示的第二外壳13中,条形段34a和34b线性布置,并且可以在条形段34a和34b之间的间隙中设置螺丝孔。很显然,延伸凸起34并不一定分为两个条形段34a和34b。延伸凸起34也可以分为三个或更多个条形段,各个条形段线性布置。
在图10所示的第二外壳13中,设置的延伸凸起34以沿对应于大致矩形区域32的长边的两侧36延伸。作为可选择的方案,也可以以沿大致矩形区域32的相互正对的长边的方式设置伸出的凸起34e,可以以沿大致矩形区域32的相互正对的短边的方式设置伸出的凸起34f,如图14所示。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大致矩形区域32延伸,以到达第二外壳13的侧壁。在这种情况下,沿靠近侧壁的短边36b延伸的延伸凸起34f可以设置在大致矩形区域32内,或者根本不设置。换句话说,可以形成至少一个沿大致矩形区域32的短边36b延伸的延伸凸起34f,以及在大致矩形区域32内形成另一个延伸凸起34f。另外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延伸凸起34f设置在第二外壳13的底面31a上。然而,可以在第二外壳13的侧面13a上设置延伸凸起34f,或者设置在第二外壳13的上表面,但是不是设置在第二外壳13的底面31a上。
根据图14所示的第二外壳13,对应于大致矩形区域32的底面31a由沿大致矩形区域32的短边和长边延伸的延伸凸起34、34e和34f支撑。因此,图14所示的结构比图8所示的结构具有更大的刚度。另外,可以在图14所示的结构中更有效地分散所述冲击。由此,可以更有效地保护安装于第二外壳13的电子装置33免受外部冲击。
如图11所示,延伸凸起34e,34f或条形段34a,34b可以与第二外壳13整体形成。如图5所示,延伸凸起34e,34f或条形段34a,34b可以是实心的或空心的或具有凹部的。另外,延伸凸起34、34e,34f或条形段34a,34b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如橡胶系列树脂、塑料材料或金属形成。还有,如图16所示,延伸凸起34,34e,34f或条形段34a,34b可以结合或固定到第二外壳13上。
如上面所描述的,当便携式电子设备掉落到地板或地面上时,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抗冲击性能。
应当注意的是,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减少重量,并降低制造成本,同时维持足够的抗冲击性能。
其它的优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因此本发明在其更广方面不会限制于在此描述和示出的具体情况和典型的实施例。因此,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发明作各种变化,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和等用手段来限定。

便携式电子设备.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便携式电子设备.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便携式电子设备.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便携式电子设备.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便携式电子设备.pdf(2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包括在其内安装有显示部分的大致盒状的第一外壳12,以及其内安装有电子装置的大致盒状的第二外壳13。所述第一外壳12可以折叠,以便可以折叠的第一外壳12盖住所述第二外壳13的上表面。电子设备在显示部分关闭的情况下可以随身携带。每一个均具有包括在其内的空隙空间的隆起部分16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壳13的四个角部。向外凸出的隆起部分16邻接第二侧面部分形成,斜面部分介于角部和侧面部分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