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更换悬索桥吊杆索的索夹抗滑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悬索桥吊杆索的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
于更换悬索桥吊杆索的索夹抗滑装置。
背景技术
悬索桥按结构形式划分为自锚式悬索桥和地锚式悬索桥,都包含
主缆、吊杆索、梁体等承重构件,主缆因材料不同可分为钢丝绳主缆
和平行钢丝主缆。与平行钢丝主缆相比,钢丝绳主缆的正式紧缆空隙
率和不圆度比较大,可能会导致索夹下滑的现象,因此,在跨度和受
力要求较大的桥梁上一般使用平行钢丝主缆。
抚顺天湖大桥是主跨为160m的自锚式悬索桥,该悬索桥采用钢
丝绳主缆,在国内外实属创新和罕见。抚顺天湖大桥的吊杆索更换工
程中,为保证结构安全,防止索夹下滑,需要专门设计一种换索过程
中防止索夹下滑的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
用于更换悬索桥吊杆索的索夹抗滑装置,该索夹抗滑装置能够在换索
过程中阻止索夹下滑,保证悬索桥吊杆索的结构安全,有利于顺利实
施换索施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更换悬索桥吊杆索的索夹抗滑装置,
该索夹抗滑装置与索夹配合使用,使用时,该索夹抗滑装置与悬索桥
的主缆固定连接,该索夹抗滑装置包括第一锚固板、第二锚固板、第
三锚固板,第一锚固板、第二锚固板、第三锚固板的中部均开有通孔,
第一锚固板与第二锚固板之间设置有拉杆,拉杆的一端与第一锚固板
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锚固板固定连接;第二锚固板与第三锚固板
之间设置有撑杆、第一螺杆、第二螺杆,撑杆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杆与
第二锚固板连接,撑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杆与第三锚固板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使用时,所述第一锚固板、第二锚
固板、第三锚固板均固定在悬索桥的主缆外侧,所述主缆贯穿第一锚
固板、第二锚固板、第三锚固板中部的通孔,所述主缆外侧沿主缆中
心线方向依次排列有第一索夹、第二索夹、第三索夹,第一锚固板位
于第一索夹的底端,第二锚固板位于第二索夹的顶端,拉杆贯穿第一
索夹、第二索夹的中部,第三锚固板位于第三索夹的底端。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拉杆的两端均为全螺纹结构,
拉杆的一端穿过第一索夹和第一锚固板,并从第一锚固板的螺栓孔中
伸出,通过螺母和垫片与第一锚固板固定连接;拉杆的另一端穿过第
二索夹和第二锚固板,并从第二锚固板的螺栓孔中伸出,通过螺母和
垫片与第二锚固板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撑杆的两端均为全螺纹结构,
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的两端均为外螺纹结构,第一螺杆通过螺母和垫
片与第二锚固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撑杆通过螺纹连接;第二螺杆的
一端与撑杆通过螺纹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母和垫片与第三锚固板固定
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垫片为球形垫圈。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锚固板、第二锚固板、第
三锚固板的通孔两侧均开有对称的若干个螺栓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锚固板的通孔两侧均开有
2个螺栓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锚固板的通孔两侧均开有
3个螺栓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三锚固板的通孔两侧均开有
1个螺栓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更换悬索桥吊杆索时,将该索夹抗滑装置与3个索夹相连
后,不承受下滑力的第二索夹(中间索夹)能够协助顶推第三索夹(上
端索夹)并拉住第一索夹(下端索夹),因此,该索夹抗滑装置能够
在换索过程中阻止索夹下滑,保证悬索桥吊杆索的结构安全,有利于
顺利实施换索施工。
(2)该索夹抗滑装置的结构能够与原悬索桥的结构进行有效连
接,利用原悬索桥的结构解决可能出现的索夹下滑问题,同时,该索
夹抗滑装置造价低廉、安拆方便、倒运便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索夹抗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锚固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第二锚固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第三锚固板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锚固板,2—第二锚固板,3—第三锚固板,4—
拉杆,5—撑杆,6—第一螺杆,7—第二螺杆,8—第一索夹,9—第
二索夹,10—第三索夹,11—待更换的吊杆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更换悬索桥吊杆
索的索夹抗滑装置,该索夹抗滑装置与索夹配合使用,使用时,该索
夹抗滑装置与悬索桥的主缆固定连接,该索夹抗滑装置包括第一锚固
板1、第二锚固板2、第三锚固板3,第一锚固板1、第二锚固板2、
第三锚固板3的中部均开有通孔,第一锚固板1与第二锚固板2之间
设置有拉杆4,拉杆4的一端与第一锚固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
二锚固板2固定连接;第二锚固板2与第三锚固板3之间设置有撑杆
5、第一螺杆6、第二螺杆7,撑杆5的一端通过第一螺杆6与第二锚
固板2连接,撑杆5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螺杆7与第三锚固板3连接。
使用时,第一锚固板1、第二锚固板2、第三锚固板3均固定在
悬索桥的主缆外侧,主缆贯穿第一锚固板1、第二锚固板2、第三锚
固板3中部的通孔,主缆外侧沿主缆中心线方向依次排列有第一索夹
8、第二索夹9、第三索夹10,第一锚固板1位于第一索夹8的底端,
第二锚固板2位于第二索夹9的顶端,拉杆4贯穿第一索夹8、第二
索夹9的中部,第三锚固板3位于第三索夹10的底端。
拉杆4的两端均为全螺纹结构,拉杆4的一端穿过第一索夹8和
第一锚固板1,并从第一锚固板1的螺栓孔中伸出,通过螺母和垫片
与第一锚固板1固定连接;拉杆4的另一端穿过第二索夹9和第二锚
固板2,并从第二锚固板2的螺栓孔中伸出,通过螺母和垫片与第二
锚固板2固定连接;垫片可以为球形垫圈。
撑杆5的两端均为全螺纹结构,第一螺杆6、第二螺杆7的两端
均为外螺纹结构,第一螺杆6通过螺母和垫片与第二锚固板2固定连
接,另一端与撑杆5通过螺纹连接;第二螺杆7的一端与撑杆5通过
螺纹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母和垫片与第三锚固板3固定连接。
第一锚固板1、第二锚固板2、第三锚固板3的通孔两侧均开有
对称的若干个螺栓孔,参见图2所示,实际使用时,第一锚固板1的
通孔两侧均开有2个螺栓孔,参见图3所示,第二锚固板2的通孔两
侧均开有3个螺栓孔,参见图4所示,第三锚固板3的通孔两侧均开
有1个螺栓孔。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连接方式:参见图1所示,主缆的外侧由下自上、从左至右排列
有第一索夹8、第二索夹9、第三索夹10,待更换的吊杆索11与第
二索夹9相连。第一锚固板、第二锚固板、第三锚固板均为半环式结
构,通过螺栓连接紧固于主缆上。第一锚固板安装在第一索夹8的底
部,第二锚固板安装在第二索夹9的顶部,第三锚固板安装在第三索
夹10的底部。在主缆上下游中心线上安装撑杆5和螺杆,用于连接
第二锚固板和第三锚固板,安装拉杆4,用于连接第一锚固板和第二
锚固板。第二锚固板与第三锚固板之间的螺杆可以调节有效长度,可
有效解决索夹直线距离不统一的问题。拉杆4和撑杆5端部均为全螺
纹结构,利用螺母垫片锚固于锚固板上。采用的垫片为球形垫圈,能
保证撑杆5和拉杆4不因主缆高程变化而失效。
安装方式:先安装锚固板于主缆上,再安装撑杆5和拉杆4,利
用球形垫圈和螺母将撑杆5和拉杆4锚固于锚固板上。
受力原理:将待更换的吊杆索11拆除后,该索承受的原有荷载
分配至邻近索体上,特别是左右两根索索力和索夹下滑力增加45%
左右,因此第一索夹8和第三索夹10(与左右两根索相连的两个索
夹)存在与主缆相对滑移的现象,第二索夹9(中间索夹)不再承受
原有下滑力。利用本实用新型将3个索夹连接,不承受下滑力的第二
索夹9(中间索夹)能够协助顶推第三索夹10(上端索夹)并拉住第
一索夹8(下端索夹),成功解决了换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索夹下滑
的问题,解除了换索过程中主体结构的安全隐患。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
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
之内,则这些修改和变型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中未详细描述的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