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保温砖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散热保温砖。
背景技术
保温砖,是使用高分子材料合成的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实用性强,既能满足人们保温节能的美好愿望,又能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良好效果。保温砖具有强度高、刚性好、抗风压、抗蠕变及抗裂防水的特点,性能非常优越,在安装的时候不需要使用钢、铝等材料作为辅助材料,只需要进行砖与砖之间的镶嵌,施工非常的方便简单,它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和天气条件,使用寿命长,高达70年以上,它的规格多样且花色很亮丽,比较适合运用于我们的厨房、卫生间、卧室、或者外墙等诸多地方的装饰。
现有的建筑结构,为了实现保温,需要在砖本体外侧涂覆多层保温材料,再通过添加腻子涂料饰面层、贴面砖、勾缝剂,实现墙体的加工,加工过程反锁,并且多层结构涂覆过程中,容易造成墙体不平,影响美观,并且容易出现剥落、起皮、褪色、粉化等老化问题,严重影响墙体装饰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一种散热保温砖,在砖本体上设置有散热装置,能够利用散热装置对保温砖进行热量释放,使得保温砖处于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以达到持续稳定的保障建筑体内的温度的目的,具有结构新颖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散热保温砖,包括砖本体,在所述砖本体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在所述凹槽内设置有散热装置;在所述砖本体上凹槽的设置面的相邻面上还设置有定位结构,相邻的两个砖本体能通过定位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砖本体上的定位槽,在所述定位槽内设置有定位边条,相邻的砖本体之间通过定位边条固定。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定位边条能通过螺栓固定在定位槽内。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砖本体上凹槽的设置面上还设置有瓷砖面层,在所述瓷砖面层上还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与凹槽呈相对设置状,且散热装置位于卡槽与凹槽所形成的空腔内。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砖本体上还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设置在凹槽的设置面上,在瓷砖面层上还设置有与定位孔相对应的定位柱。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砖本体侧面和瓷砖面层的侧面上对应设置有阶梯槽,在所述砖本体上的阶梯槽内和瓷砖面层上的阶梯槽内皆设置有沉孔,所述砖本体的沉孔通过卡扣与瓷砖面层的沉孔连接。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砖本体上的阶梯槽的设置面为凹槽的端头所在面。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砖本体上,定位槽的设置面与凹槽的端头所在面相邻。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在凹槽内呈S型,且散热装置为铜管散热件、铝管散热件、钢管散热件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散热装置内还设置有散热丝,在所述散热装置的外壁上还间隔设置有翅片。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砖本体上设置有散热装置,能够利用散热装置对保温砖进行热量释放,使得保温砖处于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以达到持续稳定的保障建筑体内的温度的目的,具有结构新颖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在砖本体上设置的瓷砖面层结构,实现散热保温的同时,能够具有更好的耐磨和防腐性能,使砖体表面不容易褪色或老化。
本实用新型由于在砖本体内侧设置不规则的孔结构,使得砖本体内部的孔结构内可以含有更多的空气,进而具有更好的保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采用铜管结构,采用铜管作为散热介质,利用电加热或向铜管内通入热水的方式实现对砖本体的加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其中,101-砖本体、102-凹槽、103-散热装置、104-加热丝、105-照瓷砖面层、106-阶梯槽、107-卡扣、108-定位孔、109-定位柱、110-定位槽、111-定位边条、112-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散热保温砖,在砖本体上设置有散热装置,能够利用散热装置对保温砖进行热量释放,使得保温砖处于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以达到持续稳定的保障建筑体内的温度的目的,具有结构新颖等特点,如图1、图2所示,特别设置成下述结构:包括砖本体101,在所述砖本体101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102,在所述凹槽102内设置有散热装置103;在所述砖本体101上凹槽102的设置面的相邻面上还设置有定位结构,相邻的两个砖本体101能通过定位结构连接。
在设置使用时,在砖本体101的一个端面上设置有凹槽102,凹槽102为多条,在凹槽102内设置有能够释热的散热装置103;在砖本体101上,凹槽102的设置面的相邻面上设置有定位结构,相邻的两个砖本体101能够采用定位结构固定,且相邻两个砖本体101的凹槽102互通,相邻两个砖本体101内的散热装置103互通。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砖本体101上的定位槽110,在所述定位槽110内设置有定位边条111,相邻的砖本体101之间通过定位边条111固定。
在砖本体101上设置的定位结构包括定位槽110及设置在定位槽110内的定位边条111,相邻的两个砖本体101的固定采用定位边条111固定。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将定位边条良好的固定在定位槽内,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定位边条111能通过螺栓固定在定位槽110内。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在实现散热保温的同时,能够具有更好的耐磨和防腐性能,使砖体表面不容易褪色或老化,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还设置有瓷砖面层105,所述瓷砖面层105设置在凹槽102的设置面上,在所述瓷砖面层105上还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与凹槽102呈相对设置状,且散热装置103位于卡槽与凹槽102所形成的空腔内。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砖本体101上还设置有定位孔108,所述定位孔108设置在凹槽102的设置面上,在瓷砖面层105上还设置有与定位孔108相对应的定位柱109,在砖本体101上凹槽102的设置面上的四角分别设置定位孔108,对应的在瓷砖面层105上设置定位柱109,将瓷砖面层105通过定位柱109卡入定位孔108内,将瓷砖面层105与砖本体101连接。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砖本体101侧面和瓷砖面层105的侧面上对应设置有阶梯槽106,在所述砖本体101上的阶梯槽106内和瓷砖面层105上的阶梯槽106内皆设置有沉孔,所述砖本体101的沉孔通过卡扣107与瓷砖面层105的沉孔连接,在设置使用时,瓷砖面层105与砖本体101的侧面皆设置有阶梯槽106,并在位于瓷砖面层105的阶梯槽106内和位于砖本体101的阶梯槽106内皆设置有沉孔,沉孔两个阶梯槽106的端部,砖本体101的沉孔与瓷砖面层105的沉孔通过U型的卡扣107连接。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砖本体101上的阶梯槽106的设置面为凹槽102的端头所在面,在砖本体101上多个凹槽102的进出口所在端面上即为阶梯槽106的设置面。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砖本体101上,定位槽110的设置面与凹槽102的端头所在面相邻,定位槽110设置在凹槽102的设置面的相邻面上,且该相邻面为非多个凹槽102的进出口所在端面。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103在凹槽102内呈S型,且散热装置103为铜管散热件、铝管散热件、钢管散热件中的任一种。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所示,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在所述散热装置103内还设置有散热丝104或在散热装置103内灌注热水,在所述散热装置103的外壁上还间隔设置有翅片112,设置翅片,可以加大散热面积。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如图1、图2所示,一种散热保温砖,包括砖本体101:在砖本体101内部设置有若干不规则排布的孔结构,可以采用发泡砖结构作为砖本体101,在砖本体101一侧端面上设置凹槽102,在凹槽102内设置铜管103,使铜管103在凹槽102内形成S形结构;在砖本体101的侧壁上设置定位槽110,在定位槽110内设置有定位边条111,定位边条111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定位槽110内,相邻的砖本体之间,可以通过定位边条111进行连接,能够实现相邻砖本体101之间的相对固定;
铜管103:作为散热介质,可以直接在铜管103内通入热水对其进行加热,也可以在铜管103内安装电加热丝(加热丝104),由于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能作为导热介质使用;在铜管103外壁上设置间隔排布的翅片112结构,增大散热表面的面积;
瓷砖面层105:在瓷砖面层105与砖本体101相向的端面上设置与凹槽102位置相对应的卡槽,使铜管103部分位于卡槽内,能够使铜管103的热量通过瓷砖面层105进行传递,同时能够使瓷砖面层105相对固定在砖本体101上时不容易产生相对位移,使两者结构更加稳定;
外侧固定结构:在砖本体101和瓷砖面层105的边缘部位设置位置相对应的阶梯槽106,阶梯槽106与定位槽110分别位于砖本体101相邻的两个端面上,在阶梯槽106端部分别设置沉孔,在阶梯槽106内设置卡扣107,卡扣107呈U形结构,卡扣107两端分别卡接在砖本体101和瓷砖面层105上的阶梯槽106内的沉孔内,卡扣107卡接在阶梯槽106内时,卡扣107的外侧边缘部位位于阶梯槽106内侧;
内侧固定结构:在砖本体101的四个顶角部位上分别设置定位孔108,在瓷砖面层105面向砖本体101一侧端面上设置与定位孔108位置相对应的定位柱109,将瓷砖面层105贴合在砖本体101上时,定位柱109嵌入在定位孔108内侧。
将砖本体101贴合在墙体上,使其设置有凹槽102一侧端面作为外侧,将中部铺设有加热丝104的铜管103置于砖本体101的凹槽102内,将瓷砖面层105设置有卡槽的一侧端面面向砖本体101,使卡槽与凹槽102位置相对应,将瓷砖面层105上的定位柱109与砖本体101上的定位孔108位置相对应,将定位柱109嵌入在定位孔108内,使瓷砖面层105贴合在砖本体101上,将卡扣107两端分别卡接在砖本体101和瓷砖面层105上的阶梯槽106内的沉孔内使砖本体101和瓷砖面层105相互连接起来,在安装其他砖本体101结构时,将定位边条111一端卡接在一个砖本体101侧壁上的定位槽110内,采用螺栓连接,使定位边条111的另一端卡接在另一个砖本体101侧壁上的定位槽110内,采用螺栓固定起来即可。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