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夜间反光警示围栏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系统辅助设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力设备用警示围栏,尤
其是一种新型夜间反光警示围栏。
背景技术
在街道边、房屋旁以及公路沿线经常可以看到供电和配电等电力设施,为了防止
非专业人员意外触撞电力设施,避免发生触电事故,供电部门一般都会在电力设施周围布
设电力围栏。电力围栏种类很多,用途各异,但其结构基本相同。
为避免夜间行人误撞围栏,经常在围栏上粘贴反光条,以起到警示行人的作用。虽
然在围栏上粘贴反光条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行人误撞围栏的情形,但是仍然存在以
下问题:第一,当外界光线比较暗时,反光条的放光效果并不明显,无法有效避免行人误撞
围栏;第二,露天环境状态下的围栏容易受到雨水的淋湿,而导致反光条的反光效果降低。
此为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因此,提供设计一种新型夜间反光警示围栏,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是非常有必要
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设计一种新型夜
间反光警示围栏,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给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夜间反光警示围栏,包括竖栏,横栏以及立柱,所述的竖栏通过横栏固定
在立柱之间,所述立柱通过底座固定安装在地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栏上粘贴有反光
条,所述围栏的正上方设置有倒V形顶盖,所述的倒V形顶盖通过支撑杆固定在所述的立柱
上,所述倒V形顶盖的两侧面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倒V形顶盖的两侧面末端边缘设
置有导水沟槽;
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通过光伏控制器连接有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通过电磁继电
器连接有警示灯,所述电磁继电器连接有微控制器,所述的微控制器还连接有光线传感器;
所述的警示灯设置于横栏上。
优选地,所述的导水沟槽的截面为圆弧形;将导水沟槽的截面设置为圆弧形,能够
有效将雨水引流至立柱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竖栏上粘贴反光条,以实现围栏的反光功能,
避免行人误撞;通过设置倒V形顶盖,能够避免雨水对围栏的淋湿,从而确保反光条的反光
效果;通过设置导水沟槽,能够将沿倒V形顶盖两侧面流下的雨水引流至立柱的外侧;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进行存储,并通过光线传感器检测周围
环境光线强度,并将检测到的光线强度发送至微控制器,如果光线强度低于预设值,则微控
制器控制电磁继电器导通,使得蓄电池对警示灯供电,以点亮警示灯,提高围栏的警示效
果。此外,本实用新型设计原理可靠,结构简单,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其实施的有益效
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夜间反光警示围栏。
图2是图1中倒V形顶盖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夜间反光警示围栏的控制原理图。
其中1-竖栏,2-横栏,3-立柱,4-底座,5-反光条,6-倒V形顶盖,7-支撑杆,8-太阳
能电池板,9-导水沟槽,10-光伏控制器,11-蓄电池,12-电磁继电器,13-警示灯,14-微控制
器,15-光线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以下实施例是对本
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夜间反光警示围栏,包括竖栏1,横栏2
以及立柱3,所述的竖栏1通过横栏2固定在立柱3之间,所述立柱3通过底座4固定安装在地
面上;所述竖栏1上粘贴有反光条5,所述围栏的正上方设置有倒V形顶盖6,所述的倒V形顶
盖6通过支撑杆7固定在所述的立柱3上,所述倒V形顶盖6的两侧面上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
8,所述倒V形顶盖6的两侧面末端边缘设置有导水沟槽9;
所述的太阳能电池板8通过光伏控制器10连接有蓄电池11,所述的蓄电池11通过
电磁继电器12连接有警示灯13,所述电磁继电器12连接有微控制器14,所述的微控制器14
还连接有光线传感器15;
所述的警示灯13设置于横栏2上。
通过在竖栏1上粘贴反光条5,以实现围栏的反光功能,避免行人误撞;通过设置倒
V形顶盖6,能够避免雨水对围栏的淋湿,从而确保反光条5的反光效果;通过设置导水沟槽
9,能够将沿倒V形顶盖6两侧面流下的雨水引流至立柱的外侧;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8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进行存储,并通过光线传感器15检测
周围环境光线强度,并将检测到的光线强度发送至微控制器14,如果光线强度低于预设值,
则微控制器14控制电磁继电器12导通,使得蓄电池11对警示灯13供电,以点亮警示灯13,提
高围栏的警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导水沟槽9的截面为圆弧形;将导水沟槽9的截面设置为圆弧
形,能够有效将雨水引流至立柱的两侧。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没有创造性的变化,以及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所作
的若干改进和润饰,都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