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及其电解液.pdf

上传人:1****2 文档编号:1592735 上传时间:2018-06-2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38.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310627278.7

申请日:

2013.11.29

公开号:

CN104681846A

公开日:

2015.06.03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H01M 10/02申请日:20131129|||公开

IPC分类号:

H01M10/02; H01M10/04

主分类号:

H01M10/02

申请人: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陈璞

发明人:

刘洋; 陈璞

地址:

215123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东旺路1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代理人: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解液及电池。该电解液包括溶解电解质并使所述电解质电离的溶剂;所述电解质包括第一金属离子和第二金属离子;所述第一金属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在电池正极能够可逆脱出-嵌入;所述第二金属离子在充电过程中在所述负极还原沉积为第二金属,所述第二金属在放电过程中氧化溶解为第二金属离子;所述电解液还包括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及本发明提供的电解液,所述正极包括能够可逆脱出-嵌入第一金属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本发明有效抑制了气体的产生,从而避免了电池发鼓,增强了电池的安全性能。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1.  一种电池用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包括电解质以及溶解电 解质并使所述电解质电离的溶剂;所述电解质包括第一金属离子和第二金属 离子;所述第一金属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在电池正极能够可逆脱出-嵌入;所 述第二金属离子在充电过程中在电池负极还原沉积为第二金属,所述第二金 属在放电过程中氧化溶解为第二金属离子;所述电解液还包括添加剂,所述 添加剂包括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硼的含氧酸根离子 化合物选自硼酸、硼酸盐和过硼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硼的含氧酸根离子 化合物占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01%~2%。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质还包括硫酸 根离子、氯离子、醋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和烷基磺酸根离子中的一种或几 种。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离子选自 锂离子或钠离子。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离子选自 锰离子、铁离子、铜离子、锌离子、铬离子、镍离子、锡离子或铅离子。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液的pH为3~7。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液,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为水或醇。 9.  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及电解液,所述 正极包括能够可逆脱出-嵌入第一金属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电解液为权 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电解液。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活性物质选自 LiMn2O4、LiFePO4和LiCoO2中的一种或几种。

说明书

说明书电池及其电解液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内部离子交换的电池。
本发明还涉及基于内部离子交换的电池的电解液。
背景技术
铅酸电池,其出现已超百年,拥有着成熟的电池技术,占据着汽车启动 电瓶、电动自行车、UPS等储能领域的绝对市场份额。铅酸电池虽然循环使 用寿命较低,能量密度也相对较低,但却拥有价格非常低廉,性价比非常高 的优点。因此,近些年来,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均无法在 储能领域取代铅酸电池。
新出现了一种基于内部离子交换的电池。该电池的工作原理为,正极基 于第一金属离子的脱出-嵌入反应,负极基于第二金属离子的沉积-溶解反应, 电解液含参与正极脱出-嵌入反应的第一金属离子和参与负极沉积-溶解反应 的第二金属离子。该类型电池的理论能量密度为160Wh/Kg,预计实际能量 密度可达50~80Wh/Kg。综上所述,该类型电池非常有希望成为替代铅酸电 池的下一代储能电池,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
但是,目前该电池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池内部会产生大量气体,易造 成电池发鼓,导致电池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气体的产生,还会导致 电池性能迅速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解液,在离子交换电池使用时 抑制产生大量气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解液,其包括电解质以及溶解电解质并使所述电解 质电离的溶剂;所述电解质包括第一金属离子和第二金属离子;所述第一金 属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在电池正极能够可逆脱出-嵌入;所述第二金属离子在 充电过程中在电池负极还原沉积为第二金属,所述第二金属在放电过程中氧 化溶解为第二金属离子;所述电解液还包括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硼的含 氧酸根离子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选自硼酸、硼酸盐和过硼酸盐中 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占电解液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0.01%~2%。
优选地,所述电解质还包括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醋酸根离子、硝酸根 离子和烷基磺酸根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第一金属离子选自锂离子或钠离子。
优选地,所述第二金属离子选自锰离子、铁离子、铜离子、锌离子、铬 离子、镍离子、锡离子或铅离子。
优选地,所述电解液的pH为3~7。
优选地,所述溶剂为水或醇。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其包括正极、负极、及电解液,所述正极包 括能够可逆脱出-嵌入第一金属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电解液为本发明提 供的电解液。
优选地,所述正极活性物质选自LiMn2O4、LiFePO4和LiCoO2中的一种 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电池还包括位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电解液中添加了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 有效抑制了气体的产生,从而避免了电池发鼓,增强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同 时也有效抑制了电池性能衰减。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 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一种电解液,其包括电解质以及溶解电解质并使所述电解质电离的溶剂; 所述电解质包括第一金属离子和第二金属离子;所述第一金属离子在充放电 过程中在电池正极能够可逆脱出-嵌入;所述第二金属离子在充电过程中在电 池负极还原沉积为第二金属,所述第二金属在放电过程中氧化溶解为第二金 属离子;所述电解液还包括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 物。
本发明的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是指化合物中含有硼原子和氧原子 配位形成的酸根离子。例如含原硼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含偏硼酸根离子的化 合物、含多硼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含过硼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优选地,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选自硼酸、硼酸盐和过硼酸盐中的一 种或几种。
其中,硼酸包括但不限于原硼酸、偏硼酸或多硼酸。
硼酸盐包括但不限于原硼酸盐、偏硼酸盐或多硼酸盐。优选地,硼酸盐 选自硼酸钠、偏硼酸钠、偏硼酸镁、偏硼酸钙或偏硼酸钡的一种或几种。
过硼酸盐包括但不限于过硼酸钠、过硼酸锂、过硼酸铷、过硼酸钾、过 硼酸铯、过硼酸钙或过硼酸钡。
更优选地,添加剂选自硼酸和硼酸盐。硼酸和硼酸盐可以组合形成酸碱 缓冲溶液,可以更好的稳定电池电解液的pH值,提高电池的稳定性。
在电解液中,以电解液的总重量为基准,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的质 量百分含量优选为0.01%~2%。
添加剂加入电解液中的方式,可以是电解质溶解时(即与电解质一起加 入)、或电解质溶解之前、亦或电解质溶解之后,将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 加入到溶剂中。
其中,电解液中溶剂的目的是溶解电解质,并使电解质在溶剂中电离, 最终在电解液中生成可自由移动的阳离子和阴离子。
所述溶剂为水或醇;其中醇包括但不限于甲醇或乙醇。
其中,电解质中的第一金属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在正极能够可逆脱出- 嵌入。即在电池放电时,电解液中的第一金属离子嵌入正极活性物质中;在 电池充电时,第一金属离子从正极活性物质中脱出,进入电解液。
优选地,第一金属离子选自锂离子或钠离子,更优选为锂离子。
其中,电解质中的第二金属离子,第二金属离子在充电过程中在所述负 极还原沉积为第二金属,所述第二金属在放电过程中氧化溶解为第二金属离 子;即在充放电过程中在负极能够还原沉积为第二金属且第二金属能可逆氧 化溶解。
优选地,第二金属离子选自锰离子、铁离子、铜离子、锌离子、铬离子、 镍离子、锡离子或铅离子;更优选为锌离子。
在一优选实施例下,本发明的第一金属离子选自锂离子,同时第二金属 离子选自锌离子,即电解质中阳离子为锂离子和锌离子。
电解质中阴离子,可以是基本不影响正负极反应、以及电解质在溶剂中 的溶解的任何阴离子。例如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醋酸 根离子、甲酸根离子、磷酸根离子及其混合等。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下,电解质中阴离子包括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醋酸 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电解质中的阴离子包括烷基磺酸根离子。
烷基磺酸根离子包含但不限于脂肪族磺酸根离子,且不限于在脂肪族基 团上带有官能团或者取代基。优选符合以下通式:
R-SO3-或Y-R’-SO3-
在上述通式中,Y指取代基,例如-F、-OH等。
在上述通式中,R可以是支化或未支化的脂肪基;可以是1~12个碳原子 的脂肪基,优选为1~6个碳原子的脂肪基,特别优选甲基、乙基和正丙基。
在上述通式中,R’可以是支化或未支化的脂肪基;可以是2~12个碳原子 的脂肪基,优选为2~6个碳原子的脂肪基,更优选为未支化、含2~6个碳原 子的脂肪基;更优选地,取代基与磺酸基不连接在同一碳原子上。
特别优选地,烷基磺酸根离子为甲基磺酸根离子,即R为甲基。
电解液中采用甲基磺酸根离子,可以进一步增强第一金属离子和第二金 属离子的溶解度,且其成本相对其他烷基磺酸盐较低。
优选地,电解质中的阴离子只含烷基磺酸根离子,不含其它阴离子。即 电解质全部由烷基磺酸盐组成。这样电解液的低温性能更加优异,第一金属 离子和第二金属离子在电解液中的浓度更高。
更加优选地,电解质为烷基磺酸锌和烷基磺酸锂。
当然,电解质中的阴离子除了烷基磺酸根离子,还可以含有其它阴离子。 例如可以是硫酸根离子、氯离子、硝酸根离子、醋酸根离子、甲酸根离子、 磷酸根离子及其混合等。
更优选地,电解质中的阴离子为烷基磺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特别优选地,烷基磺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质量比为19:1~1:19。
电解液中各离子的浓度,可以根据不同电解质、溶剂、以及电池的应用 领域等不同情况而进行改变调配。
优选地,在电解液中,第一金属离子的浓度为1~7mol/L。
优选地,在电解液中,第二金属离子的浓度为1~4mol/L。
优选地,在电解液中,烷基磺酸根离子的浓度为0.5~12mol/L。
为了使电池性能更加优化,电解液的pH值范围优选为3~7。
电解液pH过高,可能会影响电解液中第二金属离子的浓度;电解液pH 过低,则会出现电极材料腐蚀和充放电过程中质子共嵌入等问题。而电解液 的pH值范围为3~7,这样既可以有效保证电解液中第二金属离子的浓度,从 而保证电池的容量以及倍率放电性能,还可以避免电极腐蚀和质子共嵌入的 问题。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池,该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及电解液,所述正 极包括能够可逆脱出-嵌入第一金属离子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电解液为本发 明提供的电解液。
本发明电池的充放电原理为:充电时,正极活性物质脱出第一金属离子, 同时伴随正极活性物质被氧化,并放出电子;电子经由外电路到达电池负极, 同时电解液中的第二金属离子在负极上得到电子被还原,并沉积在负极上。 放电时,沉积在负极上的第二金属被氧化,失去电子转变为第二金属离子进 入电解液中;电子经外电路到达正极,正极活性物质接受电子被还原,同时 第一金属离子嵌入正极活性物质中。
以下对本发明中电池的正极,做详细的描述和说明。
其中,正极中的正极活性物质参与正极反应,并且能够可逆脱出-嵌入第 一金属离子。
优选的,正极活性物质能够可逆脱出-嵌入锂离子或钠离子。
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符合通式Li1+xMnyMzOk的能够可逆脱出-嵌入锂离 子的尖晶石结构的化合物,其中,-1≤x≤0.5,1≤y≤2.5,0≤z≤0.5,3≤k≤6, M选自Na、Li、Co、Mg、Ti、Cr、V、Zn、Zr、Si、Al中的至少一种。优选 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Mn2O4。更优选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经过掺杂或包 覆改性的LiMn2O4。
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符合通式Li1+xMyM′zM″cO2+n的能够可逆脱出-嵌入 锂离子的层状结构的化合物,其中,-1<x≤0.5,0≤y≤1,0≤z≤1,0≤c≤1, -0.2≤n≤0.2,M,M′,M″分别选自Ni、Mn、Co、Mg、Ti、Cr、V、Zn、Zr、 Si或Al的中至少一种。优选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CoO2。
正极活性物质还可以是符合通式LixM1-yM′y(XO4)n的能够可逆脱出-嵌入 锂离子的橄榄石结构的化合物,其中,0<x≤2,0≤y≤0.6,1≤n≤1.5,M选 自Fe、Mn、V或Co,M′选自Mg、Ti、Cr、V或Al的中至少一种,X选自S、 P或Si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正极活性物质含有LiFePO4。
在目前电池工业中,几乎所有正极活性物质都会经过掺杂、包覆等改性 处理。但掺杂、包覆改性等手段造成材料的化学通式表达复杂,如LiMn2O4已经不能够代表目前广泛使用的“锰酸锂”的通式,而应该以通式 Li1+xMnyMzOk为准,广泛地包括经过各种改性的LiMn2O4正极活性物质。同 样的,LiFePO4以及LiCoO2也应该广泛地理解为包括经过各种掺杂、包覆等 改性的,通式分别符合LixM1-yM′y(XO4)n和Li1+xMyM′zM″cO2+n的正极活性物 质。
正极活性物质为能可逆脱出-嵌入锂离子的物质时,优选可以选用如 LiMn2O4、LiFePO4、LiCoO2、LiMxPO4、LiMxSiOy(其中M为一种变价金属) 等化合物。此外,本发明的正极活性物质为能可逆脱出-嵌入钠离子的物质时, 优选可以选用NaVPO4F等。
正极,还包括负载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集流体,正极集流体的材料选自 碳基材料、金属或合金中的一种。
正极集流体仅作为电子传导和收集的载体,不参与电化学反应,即在电 池工作电压范围内,正极集流体能够稳定的存在于电解液中而基本不发生副 反应,从而保证电池具有稳定的循环性能。
优选地,对正极集流体进行钝化处理,其的主要目的是,使正极集流体 的表面形成一层钝化的氧化膜,从而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能起到稳定的收 集和传导电子的作用,而不会参与电池反应,保证电池性能稳定。正极集流 体钝化处理方法包括化学钝化处理或电化学钝化处理。
化学钝化处理包括通过氧化剂氧化正极集流体,使正极集流体表面形成 钝化膜。氧化剂选择的原则为氧化剂能使正极集流体表面形成一层钝化膜而 不会溶解正极集流体。氧化剂选自但不仅限于浓硝酸或硫酸高铈(Ce(SO4)2)。
具体的,化学钝化处理步骤为:将正极集流体置入氧化剂溶液中,维持 0.5-1小时,使正极集流体表面形成钝化膜,最后取出正极集流体清洗并干燥。
电化学钝化处理包括对正极集流体进行电化学氧化或对含有正极集流体 的电池进行充放电处理,使正极集流体表面形成钝化膜。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下,直接对正极集流体进行电化学氧化,即在正极集 流体用于电池组装前进行预钝化。具体的,以正极集流体作为工作电极,选 择合适的对电极和参比电极组成三电极体系,对正极集流体进行氧化;施加 电压为2.1~2.4V。正极集流体可以是金属,如金属铝;正极集流体也可以是 合金,如不锈钢或铝合金。当然,也可以采用以正极集流体为工作电极的两 电极体系,对正极集流体进行氧化,施加电压为2.1~2.4V。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下,也可以对含有正极集流体的电池进行充放电从而 达到对正极集流体进行钝化的目的,充电时电压均充至2.1~2.4V,放电时电 压均放至1.35~1.45V,充放电次数不小于1。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制备正极时,除了正极活性物质之外,根据实际 情况,可能还需添加正极导电剂和正极粘结剂来提升正极的性能。
正极导电剂选自导电聚合物、活性碳、石墨烯、碳黑、石墨、碳纤维、 金属纤维、金属粉末、以及金属薄片中的一种或多种。
正极粘结剂可以选自聚乙烯氧化物、聚丙烯氧化物,聚丙烯腈、聚酰亚 胺、聚酯、聚醚、氟化聚合物、聚二乙烯基聚乙二醇、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 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中的一种、或上述聚合物的混合物及衍生物。更优选 地,正极粘结剂选自聚四氟乙烯(PTFE)、聚偏氟乙烯(PVDF)或丁苯橡胶(SBR)。
以下对本发明电池的负极,做详细的描述和说明。
电池的负极,发生电化学反应的物质为第二金属,第二金属能够氧化溶 解为第二金属离子且第二金属离子能可逆还原沉积为第二金属。
优选地,第二金属为锰、铁、铜、锌、铬、镍、锡或铅。
负极根据其结构以及作用的不同,可以为以下三种不同的形式:
在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负极仅包括负极集流体,并且负极集流体仅作 为电子传导和收集的载体,不参与电化学反应。
负极集流体的材料选自金属Ni、Cu、Ag、Pb、Mn、Sn、Fe、Al或经过 钝化处理的上述金属中的至少一种,或者单质硅,或者碳基材料;其中,碳 基材料包括石墨材料,比如商业化的石墨压制的箔,其中石墨所占的重量比 例范围为90~100%。负极集流体的材料还可以选自不锈钢或经钝化处理的不 锈钢。不锈钢包括但不仅限于不锈钢网和不锈钢箔,同样的,不锈钢的型号 可以是300系列的不锈钢,如不锈钢304或者不锈钢316或者不锈钢316L。 另外,负极集流体还可以选自含有析氢电位高的镀/涂层的金属,从而降低负 极副反应的发生。镀/涂层选自含有C、Sn、In、Ag、Pb、Co的单质,合金, 或者氧化物中至少一种。镀/涂层的厚度范围为1~1000nm。例如:在铜箔或石 墨箔的负极集流体表面镀上锡、铅或银。
在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中,负极除了负极集流体,还包括负载在负极集流 体上的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为第二金属。
其中,负极集流体可以参考第一优选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金属以片状或者粉末状存在。
当采用第二金属片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时,第二金属片与负极集流体形成 复合层。
当采用第二金属粉末作为负极活性物质时,将第二金属粉末制成浆料, 然后将浆料涂覆在负极集流体上制成负极。
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制备负极时,除了负极活性物质第二金属粉末之 外,根据实际情况,还根据需要添加负极导电剂和负极粘结剂来提升负极的 性能。
在第三优选实施方式中,直接采用第二金属片作为负极,第二金属片既 作为负极集流体,同时也为负极活性物质。
电池可以不含隔膜。当然,为了提供更好的安全性能,优选在电解液中 位于正极与负极之间还设有隔膜。隔膜可以避免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正负极 相连而造成的短路。
隔膜没有特殊要求,只要是允许电解液通过且电子绝缘的隔膜即可。有 机系锂离子电池采用的各种隔膜,均可以适用于本发明。隔膜还可以是微孔 陶瓷隔板等其他材料。
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下,隔膜为将电解液分隔为正极电解液和负极电解液 的隔膜。即将第一金属离子限制在正极电解液中,第二金属离子限制在负极 电解液中,这样隔膜能阻止正负极电解液的相互污染,可选择更加适合正极 或负极的电解液,但不影响离子电荷传递。例如采用阴离子交换膜、或者氢 离子交换膜作为隔膜,位于正极电解液中第一金属离子不能通过隔膜,故而 不能进入负极电解液,只能限制在正极电解液中;位于负极电解液中第二金 属离子也不能通过隔膜,故而也不能进入正极电解液,只能限制在负极电解 液中。但是电解液中阴离子或氢离子可以自由通过,故并不影响电解液中离 子电荷传递。
本发明由于在电解液中添加了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有效抑制了气 体的产生,从而避免了电池发鼓,以及电池性能恶化,增强了电池的安全性 能。
以下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实施例1
称取一定质量的硫酸锌和硫酸锂,加入水中搅拌溶解,然后加入一定量 的硼酸,配置成硫酸锌浓度为2mol/L、硫酸锂浓度为1mol/L、硼酸的质量百 分含量为2%的电解液。得到的电解液,记作A1。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硼酸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其他部分同实施 例1。得到电解液,记作A2。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硼酸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5%,其他部分同实施 例1。得到电解液,记作A3。
实施例4
与实施例2所不同的是,用硼酸钠代替硼酸,其他部分同实施例2。得 到电解液,记作A4。
实施例5
称取一定质量的甲磺酸锌、甲磺酸锂,加入水中搅拌溶解,然后加入一 定量的硼酸,并调节pH值;配置成甲磺酸锌浓度为2mol/L、甲磺酸锂浓度 为3mol/L、硼酸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pH值等于3.5的电解液。得到的电 解液,记作A5。
实施例6
称取一定质量的甲磺酸锌、甲磺酸锂,加入水中搅拌溶解,然后加入一 定量的硼酸,并调节pH值;配置成甲磺酸锌浓度为2mol/L、甲磺酸锂浓度 为3mol/L、硼酸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wt%、pH值等于1的电解液。
得到的电解液,记作A6。
实施例7-12
将锰酸锂LMO、导电剂石墨、粘结剂SBR(丁苯橡胶)和CMC(羧甲 基纤维素钠)按照质量比90:5:2.5:2.5在水中混合,形成均匀的正极浆料。将 正极浆料涂覆在包覆有导电膜的正极集流体(50μm的不锈钢板)两面上形 成活性物质层,随后将其进行压片,剪裁成6×6cm大小,制成正极。
采用厚50μm的锌箔作为负极。
隔膜为AGM玻璃纤维隔膜。隔膜和负极尺寸与正极相当。将正极、负 极以及隔膜层叠组装成电芯,装入壳体内,然后分别注入电解液A1-A6至注 满,封口,组装成电池。得到的电池,记作B1-B6。
对比例1
称取一定质量的硫酸锌、硫酸锂,加入水中搅拌溶解,配置成硫酸锌的 浓度为2mol/L、硫酸锂的浓度为1mol/L的电解液。
得到的电解液,记作AC1。
性能测试:
气体含量测试:
称量5g锌粉,分别加入20ml的电解液A1、A5-A6以及AC1中,然后 密封,在50℃下放置数天,记录每天所产生的气体量。测试结果见表1。
表1为A1、A5-A7及AC1在50℃下静置的产气量

从表1中可以看出,电解液A1及电解液A5-A6在50℃下的产气量相对 电解液AC1有了大幅的降低,降低幅度至少大于三分之二,这说明本发明可 以有效抑制气体的产生。
从表1还可以看出,A5-A6(磺酸盐作为电解质主盐的电解液)和A1(不 含磺酸盐的电解液)的产气量比较,可以发现其进一步大幅降低了气体的产 生,这说明磺酸盐与本发明的添加剂可以协同作用,有效抑制气体的产生。从 A5-A6的数据可以看出,本发明的添加剂,可以使电解液的pH值范围变宽, 即使在pH值等于1时,依然可以很好地抑制气体的产生。
称量5g锌粉,分别加入20ml的电解液A4中,然后密封,在60℃下放 置数天,记录每天所产生的气体量。测试结果见表2。
表2为电解液A4在60℃的产气量

从表2可以看出,电解液A4在60℃下的产气量较小,这说明本发明的 电解液在60℃仍然可以很好抑制气体的产生。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 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电池及其电解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池及其电解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池及其电解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池及其电解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池及其电解液.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解液及电池。该电解液包括溶解电解质并使所述电解质电离的溶剂;所述电解质包括第一金属离子和第二金属离子;所述第一金属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在电池正极能够可逆脱出-嵌入;所述第二金属离子在充电过程中在所述负极还原沉积为第二金属,所述第二金属在放电过程中氧化溶解为第二金属离子;所述电解液还包括添加剂,所述添加剂包括硼的含氧酸根离子化合物。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及本发明提供的电解液,所述正极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学 > 基本电气元件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