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结肠炎的药物组合物 (一) 所述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治疗结肠炎的按药物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中药治疗结肠炎的药物组合物。
(二) 背景技术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近年文献显示该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已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本病治愈难度大,反复发作,并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尤其病变范围广泛、病程较长者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疗效显著、纯中药制剂的治疗结肠炎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结肠炎的药物组合物,是由下述重量配比地原料及辅料制成的药剂:
黄芪 450-600 党参 150-260 干姜 80-180
白术 140-240 白芍(炒) 140-240 木香 80-180
砂仁 140-240 五味子 140-240 白头翁 140-240
甘草 40-80
本发明的药物,其更优选的原料配比是:
黄芪 500-560 党参 180-250 干姜 100-150
白术 160-220 白芍(炒) 160-220 木香 100-150
砂仁 160-220 五味子 160-220 白头翁 160-220
甘草 50-80
下面对本发明的药物作进一步的分析:
1.本发明的药物的功能主治
本发明的药物,具有益气健脾,清肠导滞,固涩止泻。用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复发性、慢性持续型及初发型,活动期与缓解期),中医辩证属脾虚湿滞证,症见:腹泻,便脓血或粘液,久泄不愈,食少腹胀,肢体倦怠,神疲懒言,遇寒或进食生冷加重,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黄芪,为补气之要药,《医学启源》言其“善治脾胃虚弱”,用量较大,重在补脾胃之气虚;党参,擅补中气,《本革从新》称其“补中益气和脾胃”,与黄芪主治脾胃气虚证,故共为方中主药。干姜,善于散脾胃之寒,助脾胃阳气,为温暖中焦之主药,《神农本草经》云:“逐肠辟下利”,与党参同用温补脾胃阳气且散脾胃虚寒,以治其本;白术苦甘性温,甘温补中,苦温燥湿,土炒尤善健脾和胃;两药配伍,增强君药补中气健脾效力;白芍,炒用敛阴止痛力胜,与党参相伍补中气而止腹痛,与白术相伍则补脾气而除腹泻,《本草发挥》言其“白芍药酒炒与白术同用则补脾,与人参同用则补气”;故以上三味共为臣药。木香,功擅健胃行气止痛,调中导滞,方中用之既疗泄痢,又借其芳香宣通之性,防止补气药温补壅滞;砂仁,行气宽中,温脾止泻,《本草求真》云其“入大肠则于赤、白泄痢有效”,与木香同用则辛散温通,调中气导湿滞;白头翁,清热解毒燥湿凉血,为治疗下痢脓血之要药,与木香、砂仁相伍清肠导滞,除大使脓血粘液;五味子性温味酸,入肺、肾、心经,为涩肠止泻治久泄不愈之要品,与木香、砂仁相伍,清肠导滞之中且固涩止泻,与白芍相伍则收敛止泻,促进肠道溃疡面愈合;以上四味共为佐药。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且有调和药性之功,与党参、白术、黄芪相伍,益气健脾,使脾旺不受邪,脾气健则能胜湿止泄痢,有佐药之功,调和诸药,有使药之能。
以上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清肠导滞,固涩止泻之功。通观全方,健脾胃而去湿滞,止泻痢而敛脓疡,涩肠而止久泻,组方配伍,法度严密,为治疗该病证之有效方药。
2.制备工艺
2.1提取工艺设计
提取工艺分为以下三方面:
提取挥发油的药物:干姜、木香、砂仁、白术(炒)。
水煎煮提取的药物:黄芪、党参、甘草及提取挥发油后的药渣。
乙醇回流提取的药物:白芍、五味子、白头翁。
2.2提取工艺条件研究
①提取挥发油:以挥发油提取量和提尽挥发油需要的时间为指标,考察了二者对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药材粉碎成粗粉,加5倍量水,水蒸汽蒸馏法提取挥发油4小时,至挥发油提尽,为最佳条件。
②水提取条件:考察因素包括药材粒度,溶剂用量,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依据水煎煮提取条件正交试验结果,确定药材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3小时,第二次加6倍量水,煎煮2小时。
③乙醇提取条件:以芍药甙、五味子乙素含量为指标,考察提取条件,正交试验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药材粉碎成粗粉,加70%的乙醇提取2次,第一次加8倍量,第二次加6倍量每次提取2小时。
2.3制剂成型性的研究
①挥发油β-环状糊清包封方法的研究
经β-环状精包封挥发油L9正交试验与方差分析表明:取挥发油加入5倍量的β-环状糊精,加入2倍量(β-CD量)20%乙醇研磨成糊新状,加入挥发油2小时,得糊状物。低温干燥,为最佳条件。
②成型工艺的研究
实验时发现蔗糖与糊精的比例对制备颗粒的难易、制出颗粒状及颗粒的溶解性能有较大的影响。为此,探讨了两者不同的比例对制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糖粉与糊精的比例为1∶1混合作辅粒时,制出的颗粒性状、溶解性均较好。
3.药理药效学研究
依据本发明的药物,功能主治,选取肠炎丸为阳性对照药。共进行以下10项16种药效学试验:
3.1本发明的药物镇痛作用
①本发明的药物对醋酸致痛小鼠的镇痛作用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大、中、小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醋酸致痛小鼠的扭体次数,与常水组比*P<0.05,说明本发明的药物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对镇痛潜伏期没有显著影响。
②本发明的药物对热板小鼠的镇痛作用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大剂量组在药后0.5及1小时均能显著提高热板小鼠阈值,与常水组比P<0.05,与阳性组比P<0.05。
3.2本发明的药物抗炎作用
①本发明的药物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小剂量组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常水组比较P<0.05。
②本发明的药物对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大、中剂量组均能非常显著抑制由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肿胀,与常水组比P<0.01;其大、中剂量组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③本发明的药物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大、中剂量组与常水组比对大鼠棉球肉芽肿都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P<0.05);大剂量组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抑制作用比阳性药组强(P<0.05),说明本发明的药物对慢性炎症也有较好的抗炎作用。
3.3本发明的药物对正常小鼠小肠功能的作用
①本发明的药物对正常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大剂量组和阳性药组与常水组比P<0.01;中剂量组与常水组比P<0.05,说明本发明的药物大、中剂量组对小鼠炭末推进有显著抑制作用。
②本发明的药物对正常小鼠的止泄作用 结果表明,与常水组比较,本发明的药物大、中、小剂量组都能显著延长小鼠灌服蓖麻油排湿粪的潜伏期,中、小剂量组都能显著降低湿粪率及湿粪数,对小鼠灌服蓖麻油所致的泻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阳性药相当。
3.4本发明的药物对脾虚小鼠的肠功能的影响
①本发明的药物对脾虚小鼠小肠推进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常水组比较,本发明的药物中、小剂量组都能显著抑制炭末在脾虚小鼠小肠内的推进,与阳性药相当。
②本发明的药物对脾虚小鼠泄泻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常水组比较,本发明的药物中、小剂量组都能显著降低脾虚小鼠灌服蓖麻油湿粪率,说明本发明的药物对脾虚小鼠灌服蓖麻所致的泻泄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3.5本发明的药物对小肠机能亢进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大剂量组能显著抑制炭末在肠亢进小鼠小肠内的推进,与阳性药相当。
3.6本发明的药物对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与常水组比较,本发明的药物中、小剂量组对小鼠血清中D-木糖的含量有极显著的升高作用;与阳性药组比较,本发明的药物小剂量组也有极显著升高小鼠血清中的D-木糖含量的作用。因此,本发明的药物对小鼠小肠吸收有显著促进作用。
3.7本发明的药物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作用
结果说明,与常水组比较,本发明的药物大、中、小剂量组,都能显著增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总蛋白含量,与阳性药比较,也有显著增加作用。
3.8本发明的药物对家兔的解热作用
结果表明,与常水组比较,本发明的药物大、中、小剂量组,在给予10%酵母12h后,能显著降低家兔的体温,比阳性药起效早。说明本发明的药物对10%酵母所致的家兔发热模型,有很好的解热作用。
3.9本发明的药物对兔肠平滑肌的作用
结果表明,与用药前相比,本发明的药物大、中、小剂量组对兔肠肌的收缩都有明显促进作用。
3.10本发明的药物的抑菌实验
①本发明的药物体外抑菌实验
结果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埃西氏杆菌的抑菌浓度为10m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
②本发明的药物体内抑菌实验
结果表明,与常水组比较,本发明的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感染的小鼠具有显著的体内保护作用。
以上试验表明:本发明的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对小鼠二甲苯耳壳肿胀及大鼠棉球肉芽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对热板致痛小鼠及醋酸致扭体小鼠有显著镇痛作用;具有显著的涩肠止泻的作用,对正常小鼠及肠功能亢进的小鼠的小肠推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脾虚小鼠及正常小鼠由蓖麻油所致泻下的湿粪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小肠吸收功能,对小鼠小肠木糖吸收有显著的增进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对模型大鼠的结肠溃疡有显著的愈合作用,并能显著提高模型大鼠血清中的总蛋白含量;有较好的理气作用,对在体家兔子宫、肠平滑肌有明显的舒张作用;有较好的解热作用,对酵母所致发热模型家兔体温有显著降低作用。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体内外抑菌实验表明,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较好的抑菌作用。以上结果,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
4.毒理试验
4.1本发明的药物动物急性毒性试验研究
小鼠最大给药量为240g/kg,是人临床用量的300倍。小鼠灌胃后观察7天,未见死亡及其他异常现象,体重增长正常,食欲良好。7天后处死,肉眼观察也未见内脏器官的异常变化,小鼠未出现明显毒性反应,提示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4.2本发明的药物大鼠长期毒性试验研究
本试验观察了本发明的药物连续灌胃三个月(12周)对大鼠的长期毒性。取健康Wistar大鼠160只,雌雄各半,按体重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本发明的药物大剂量组、本发明的药物中剂量组、本发明的药物小剂量组)每天上午灌胃给药,每周给药7天,连续给药12周,每天肉眼观察动物的外观和一般行为及食欲、大小便等情况。定期称量体重,进行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检查。并开给药60天、90天、120天(恢复期)将动物剖检,取脏器称重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试验结果表明,大鼠连续给药90天,各给药组大鼠进食、活动正常、体重较给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血液学检测、血液生化学检测等各项指标及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各给药组动物心、肝、脾、肺、肾、胃、胸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睾丸、前列腺等脏器与对照组比较均未见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
因此,本发明的药物具有疗效显著、成本较低,为纯中药制剂的治疗结肠炎的药物组合物。
(四)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例1
处方:
黄芪 450g 党参 150g 干姜 180g
白术 140g 白芍(炒) 140g 木香 180g
砂仁 240g 五味子 240g 白头翁 140g
甘草 80g
制法:以上十味,取白术(炒)、木香、干姜、砂仁粉碎成粗粉,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与黄芪、党参、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煮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水溶液合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2(55℃)的清膏。白芍(炒)、五味子、白头翁粉碎成粗粉,加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二次,每次2小时,合并提取液,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2(55℃)的清膏,与上述清膏合并,减压干燥,粉碎成干浸膏粉。取5倍挥发量β-环状糊精,加入2倍量20%乙醇,研磨成糊状,加入上述挥发油,研磨2小时,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与上述干浸膏粉混匀,加入适量蔗糖粉与糊精混合物(1∶1)及乙醇,制颗粒,低温干燥,制成颗粒1000g,即得。
按每袋8g,制得成品,开水冲服,一次一袋,一日3次。
2.实施例2
黄芪 600g 党参 260g 干姜 80g
白术 240g 白芍(炒) 240g 木香 80g
砂仁 140g 五味子 140g 白头翁 240g
甘草 40g
将上述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制法相同,合并膏状物制得清膏。再取5倍挥发量β-环状糊精,加入2倍量20%乙醇,研磨成糊状,加入挥发油,研磨2小时,与上述的清膏研磨混合,制得丸剂,每丸8g。开水冲服,一次一丸,一日三次。
3.实施例3
黄芪 500g 党参 250g 干姜 150g
白术 160g 白芍(炒) 220g 木香 100g
砂仁 220g 五味子 220g 白头翁 220g
甘草 50g
制法与实施例1相同。
4.实施例4
黄芪 560g 党参 180g 干姜 100g
白术 220g 白芍(炒) 160g 木香 150g
砂仁 160g 五味子 160g 白头翁 160g
甘草 70g
将上述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制法相同,合并清膏,加入少量的可压性淀粉,压片,每片4g。开水冲服,一次2片,一日三次。
5.实施例5
黄芪 510g 党参 200g 干姜 120g
白术 180g 白芍(炒) 180g 木香 130g
砂仁 180g 五味子 180g 白头翁 200
甘草 60g
将上述的原料,与实施例1的制法相同,合并清膏,加入少量的淀粉,制得胶囊,每个胶囊装药2g。开水冲服,一次4个,一日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