铰接式开口环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铰接式环体。此处的术语“环体”的含义是广义的,也就是指环形的物体,其可被固定到一总体为圆柱状的身体部位上。该身体部位可以是手腕,所述的环体就是手镯,但身体部位也可以是脖子,从而环体就成为了项圈,身体部位还可以是手指,在此情况下,环体就是戒指。
背景技术
更具体来讲,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环体:其包括两个刚性的弯曲臂件以及一个将它们连接起来的铰接关节,所述臂件是可活动的,在它们各自两个端部的第一端部处,两臂件相互面对着。该环体被设计成可处于两个状态:一张开状态,在该状态中,两个第二端部相互分离开,这样,戴着该环体的身体部位就可经其间的空隙而滑入或脱出;以及一闭合状态,在该状态中,两第二端部之间的空隙被缩小,两臂件包绕着佩戴者的身体部位。
这种类型的环体特别是被用在手表上,其也被称为“marquise”。臂件是刚性的这一事实带来了能进行独创美学设计的可能性。在这种类型的手表中,两臂件都被一弹簧施力保持着,该弹簧趋于将它们相互合拢起来。弹簧的回复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弹簧力量太弱,则由于臂件会在无意中张开,所以会出现丢失手表的风险。如果力量太强,则就不太容易将手表从手腕上摘下来。
第FR 940506号法国专利文件提出了一种克服该缺陷的方案。其涉及一种手表,该手表包括:
-两个刚性的弯曲臂件、以及一个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关节,所述臂件是可活动地,且在它们两端部中的第一端部处相互面对着;
-一头部,其被安装成可在其中一臂件上进行枢转;以及
-一锁止部分,其被安装成在另一臂件上枢转,并与所述头部相配合,从而限定了一个位置,在该位置上,头部与锁止部分被锁接到一起。
对于这样的技术方案,无意中开锁的风险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例如由于锁止部分被挂住就可出现这样的情况。另外,大量的铰接关节会导致振晃的出现,而振晃则会影响佩戴者的舒适感,甚至会影响安全性。
【发明内容】
更确切来讲,根据本发明,所述环体属于将要被布置到佩戴者身体部位上的类型,其包括:
-两个刚性的弯曲臂件、以及一个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关节,所述臂件是可活动的,且在它们两端部中的第一端部处相互面对着;
-一头部,其被设置在关节的附近,并被设计成可处于两种状态—即被称为锁止状态的第一状态、以及被称为解锁状态的第二状态;以及
-第一、第二连接装置,它们分别用于将头部固定到第一、第二臂件上,当头部处于锁止状态时,所述两装置均被锁定,且当头部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两装置中的至少第一装置是脱开的,
臂件被设置成可处于如下状态:
-一张开状态,在该状态中,臂件的第二端部相互分开,从而,环体可利用分开两臂件的空隙而滑套到佩戴者的身体部位上、或从身体部位上摘脱下;以及
-一闭合状态,在该状态中,空隙被减小,两臂件环包着佩戴者的身体部位。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限定的环体,其易于戴上或摘下,同时还保证了佩戴者能获得高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由于这样的事实而使上述目的得以实现:第一连接装置包括第一、第二部件,它们分别与第一臂件和第二臂件刚性地联接起来。换言之,第一连接装置的第一、第二部件或者是与第一臂件和头部成一体的,或者是被另加上去的,且被刚性地紧固到臂件和头部上—例如是通过焊接。这样的结构可确保组件具有合适的刚性,降低了无意中开锁的风险,并能基于美学观点而作出多种改型。
有利地是,连接装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其中之一是由一锁止部分构成的,而另一者则是由一卡钩部分构成的,当头部处于锁止状态时,卡钩部分将与锁止部分相互配合起来,而当头部处于解锁状态时,卡钩部分则与锁止部分相互释放。
为了保证头部在臂件上具有稳定的定位,将第一连接装置设置成这样:头部从其锁止状态向其解锁状态的移动是通过施加一个第一作用力F1而发生的,且在此间,利用锁止部分与卡钩部分的相互作用,当头部处于锁止状态时,作用在其中一臂件上的一个作用力F2将会在臂件上产生一个合力F3,该合力基本上垂直于第一作用力F1,这样,只要头部处于锁止状态,则两臂件就会维持在闭合状态上,而当头部处于解锁状态时,两臂件就可相互分开。
为了使关节具有良好的工作状况,其至少包括一个铰链,其被固定到两臂件的至少其中之一上,其限定了一第一枢转轴线,当头部处于锁止状态时,该铰链被遮掩住,而当头部处于解锁状态时,其就外露出来。
在一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关节还包括一第二铰链,其绕一平行于第一轴线的轴线枢转,并包括一板件,其将第一铰链与第二铰链连接起来,其中一铰链被固定到其中一臂件上,另一铰链则被固定到另一臂件上。
在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头部被设置成通过滑入到其中的至少一个臂件中而可从锁止/解锁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变换到另一种状态。
为了确保头部在锁止状态上相对于臂件具有正确的定位,环体还包括搭扣型的定位装置,其被设置成可一方面与头部相配合,在另一方面可与其中一个臂件相配合。
根据一第三实施方式,头部被设计成通过绕一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而可从锁止/解锁状态中的一种状态变换到另一种状态。
有利地是,手镯的至少一个臂件具有一凸出部,而头部则包括一翼部,二者中其中之一形成了锁止部分,而另者则构成了卡钩部分。
在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头部被安装成可利用其一个端部、绕一平行于第一轴线的第三轴线在其中一臂件上枢转,且其通过另一端部与另一臂件相配合而形成一个搭扣型组件。
所述环体最好被用作手表。一种特别有意义的方案在于:在头部中设置一个带有两个截然不同显示面的计时装置,连接装置被设置成这样:使得头部可处于两个锁止位置,从而在这两个位置的第一、第二位置上,分别可看到所述的两个显示面。
【附图说明】
从下文参照附图所作的描述,可清楚地看出本发明其它的优点和特征,在附图中,图1到图4是一些侧视图,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四种实施方式,这些图中,图a是头部处于锁止状态时的情形,而图b则是臂件张开、头部处于解锁状态时的情形。
【具体实施方式】
这样,下文所介绍的所有本发明实施方式都涉及一种手镯,该手镯上设置有一个壳体,在该壳体内包封着一手表机件。通过调整尺度,就可将所实施的技术装置应用到项圈或戒指上。在后两者的情况下,是否设置手表机构并不是很重要的。
图1到图4所示的每一手镯都包括:两个刚性的弯曲臂件10和12;利用它们的一个端部而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关节14,其中的这一端部用字母a指代;以及一个可活动的头部16,其为壳体的形式,在该壳体内封装了一手表机件18。
在图1中,两臂件10、12处于闭合状态,两臂件各环抱了约180°的转角,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环体,其带有一个用于接纳佩戴者手腕的开孔20。在两臂件上被连接起来的端部10a、12a上设置有同轴的孔洞,一位于轴线A-A上的销杆接合到该孔洞中,从而形成一个铰链19,该铰链构成了关节14,。这些端部还各具有一平面,其用字母b指代,这些平面是共面的。图中用字母C标注的凸出部在与关节14相反的一侧局限了表面10b和12b。
头部16被安装成:其可利用一个带有突头的栓销22、在臂件10的端部10b上绕一轴线B-B枢转,如图1a所示,其中的轴线B-B与表面10b相垂直,而栓销则固定到表面10b上,且接合到一个制在臂件10端部10a上的孔洞中。因而,栓销22具有连接装置的功能,其连接在臂件10与头部16之间。后者包括:一个底平面16a,在锁止状态时,平面16a接近于表面10b和12b,栓销22被固定到平面16a上;一个上球顶面16b;两个侧面;以及两翼部16d,它们将与凸出部10c和12c相配合。
更确切来讲,对于表面10b和12b而言,凸出部10c和12c构成了两个卡钩部分,且两翼部16d构成了锁止部分,每一锁止部分都与一个卡钩部分相配合,从而将头部16固定到了臂件10和12上。换言之,卡钩部分和锁止部分分别构成了连接装置的第一、第二部件,用于将臂件10和12与头部16连接起来。在该实施方式中,当头部16处于图1b所示的状态时,这两个连接装置都被脱开。
当头部处于图1a所示的锁止状态时,头部16融合到手镯的总体形状中,其上表面16b延接着臂件10和12,且铰链19被遮掩住。如要将头部16与臂件10、12脱开,则可在其中一个侧面16c上施加一个作用力F1,该作用力基本上垂直于附图所在纸面,其使得头部16和栓销22在臂件10上枢转,从而使翼部16d与凸出部10c和12c相脱离。该转动必须约为90°。这样,头部就转到了其解锁状态。
在此状态中,在臂件10、12的中间部位施加一个作用力F2,该作用力处于一个垂直于轴线A-A的平面内,并指向臂件的外部,从而相对于该轴线产生了一个力矩,造成两臂件10和12分离,由此就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24,该空隙不断增大,直到达到图1b所示的张开状态为止,在该状态中,佩戴者的手腕就能插入或脱出。
与此相反,当臂件处于闭合状态、且头部处于锁止状态时,如果作用了作用力F2,则该作用力将产生一个合力F3,其或者是作用在平面16a与表面10b、12b之间,或者是由翼部16d与凸出部10c、12c所承担。这样,相互配合的表面12b与平面16a、或者凸出部10c与翼部16d就构成了第二连接装置,其将头部固定到臂件10上—但仅是在头部处于其锁止状态时。
在由表面12b和平面16a构成第二连接装置的情况下,作用力F3垂直于F1,并基本上平行于轴线B-B,但在如图1a所示的另一种情况下,该作用力F3却基本上垂直于轴线B-B。作用力F3具有在栓销22上产生应力的效果,但不会造成头部16相对于臂件10和12发生移动。这样就将头部16锁定了,并使臂件10、12保持闭合状态。
如图1b所示,当两臂件处于张开状态时,头部16处于解锁状态,只需要在臂件10和12上施加一个相反的作用力F2,就可使所述臂件10和12合拢,臂件10和12的自由端就成为了止动部件。在该状态中,表面10b和12b再次共面,因而,通过在侧面16c上施加一个与F1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就可将头部16恢复到其锁止状态。
很显然:只有在关节14能自由转动的前提下,臂件10和12才能张开。而只有当头部16处于其解锁状态、从而完全释放了表面12b和铰链19时,关节才能转动。此时,臂件12的运动将不再受到表面16a的限制。只有轴线B-B与边缘16c之间的距离小于轴线A-A、B-B之间距离时,才能满足上述的条件。
在一种未被示出的改型中,如同在Marquise手表中那样,臂件还可与一弹簧相配合,这样,当在佩戴时,臂件可自动合拢。
在另一种改型中,还可按照可拆卸的方式将头部16安装到臂件10上。通过对栓销22和制在臂件10中的孔洞进行设置就可容易地实现这样的设计,从而形成卡栓式锁止结构。在此情况下,有利之处在于:在转角大于90°之后,才能脱开,这样就消除了无意中解锁的可能性。
图2所示实施方式与图1中实施方式的区别在于:结构对称的头部16以及关节14。其它的特征都是类似的,并用相同的标号进行指代。
关节14包括一板件26,其将两端部10a和12a连接起来,并与这两个端部形成了两个铰链28、30,它们绕平行的轴线A-A和A′-A′枢转。
板件26具有一支撑面26a,当臂件处于图2a所示的闭合状态时,该支撑面为表面10b和12b的延展面。支撑面26a的形状基本上为正方形,其边长大于/等于头部16的宽度。
头部16被安装成:其可利用一栓销22在板件26上绕一轴线B-B枢转,轴线B-B垂直于支撑面26a,并穿过该表面的中心,栓销22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中所用的栓销类似。因而,栓销22起到了在头部16与板件26之间作为连接装置的作用。
由于头部16是对称的,所以起可绕轴线B-B完整地进行转动。因此,通过在头部16中设置两个手表机件18,就能显示不同的时间,通过转动头部就能简单地选择所要显示的时间。
在图2a所示的锁止状态中,头部16融合到手镯的总体形状中,上表面16b延接着臂件10和12。要将头部16与臂件10、12分离开,就必须在侧面16c上施加一个作用力F1,该作用力基本上垂直于附图所在的纸面,其将使头部16和栓销22在板件26上枢转,从而使翼部16d与凸出部10c、12c分离。该转动必须约为90度。这样,头部16就到达其解锁状态。在该状态中,两铰链28、30露了出来,在臂件10和12的中间部位上施加一个作用力F2,该作用力位于与轴线A-A、A′-A′垂直的平面内,并指向臂件的外部,从而就相对于这些轴线产生了一个力矩,使得臂件10和12相分离,由此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24,该空隙不断增大,直到达到图2b所示的状态为止,在此状态下,佩戴者的手腕可插入或脱出。
与此相反,当臂件处于闭合状态、且头部处于其锁止状态时,如果作用了作用力F2,则该作用力将产生一个合力F3,该合力或者如图2a所示那样由表面10b、12b作用向平面16a,或者是作用在翼部16d与凸出部10c、12c之间。
这样,相互配合的表面10b、12b与平面16a、或者凸出部10c与翼部16d就构成了连接装置,该装置将头部与臂件10、12连接起来。在此情况下,在解锁状态中,头部与臂件之间的两个连接装置均被分离,由安装在板件26上的栓销22来提供永久性的连接关系。
如果合力F3是由表面10b和12b产生的,则该合力就基本上垂直于F1和F2,并与轴线B-B平行,该作用力具有在栓销22上产生应力的效果,但不会因此而造成头部16相对于臂件10和12移动。这样,可将头部16锁定,并使臂件10、12保持闭合状态。
如图2b所示,当臂件处于张开状态时,头部16则处于解锁状态,只需要在臂件10和12上施加一个相反的作用力F2,就可将臂件10、12合拢到闭合状态,臂件10和12的自由端就成为了止动部件。在该状态中,表面10b和12b再次共面,因而,通过在另一侧面16c上施加一个与F1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就可将头部16恢复到其锁止状态。
很显然:只有在关节14能自由转动的前提下,臂件10和12才能张开。而只有当头部16处于其解锁状态、从而完全释放了表面10b和12b时,所述表面的运动才不再受到表面16a的限制。只有轴线B-B与边缘16c之间的距离小于轴线B-B与轴线A-A、A′-A′之间距离时,才能满足上述的条件。
由于图2所示手镯的头部16是对称的,所以其可处于两个锁止位置,通过转动180度就可从其中一个位置变换到另一位置。如果设置了两个手表机件18,则就具有了双时显示的功能,这样就能显示两组日期,例如显示两个时区的时间,通过简单地转动头部16就能实行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位置的变化。
在此情况下,还可利用一卡栓式锁止组件来将头部16可拆卸地安装到板件26上。
图3表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两实例的手镯,区别之处在于:头部16被安装成可在支撑面10b、12b上滑动。对于这种结构,关节14与图1中关节完全相同,是由两同轴的铰链30构成的,两铰链的轴线均为A-A,但图中只能看到一个铰链,两铰链之间离开一定距离。在该附图中,与图1、图2相同的部件也用相同的标号指代。
在上述的两实例中,头部16包括:一个下底面16a,在锁止状态时,其靠近表面10b、12b,且在该平面16a上固定了栓销22;一上圆顶表面16b;以及两个侧面16c。但是,在此情况下,上表面16b在两端处与下底平面16a联在一起,这样,头部16的横截面形状为圆柱段的形式,该圆柱的轴线平行于轴线A-A。
更确切来讲,表面10b、12b上具有一个沟槽32,该沟槽与轴线A-A垂直,且剖切面为T字形,从而就起到了滑道的作用。栓销22上设置有一个突出部分22a,且接合到沟槽32中,从而构成了一个滑动件,这样,就在头部16与臂件10之间实行了连接。
在臂件10内设置了一个弹簧顶压的滚球卡爪34,在靠近表面10b某一端部的位置处,该卡瓜突出于表面10b之外,该端部与关节14所在一端相反。在平面16a上制有一个锥形孔36,其被设置成:当头部16处于锁止状态时,滚球34陷入到该锥形孔中。
如图3a所示,当头部16处于锁止状态时,其融入到手镯的总体形状中,上表面16b延接着臂件10和12。栓销22接合到与臂件10相联的沟槽32中。通过将滚球34接合到锥形孔36中,就可将头部16保持定位。
为了将头部16与臂件10、12分离开,就必须在上表面16c上施加一个作用力F1,该作用力的指向基本上平行于沟槽32,并位于附图所在的平面内。该作用力F1克服了滚球34的定位力,使得头部16发生滑动,直到使栓销22到达沟槽32的另一端为止,此时的位置对应于头部16的解锁状态。
在该状态中,在臂件10和12的中间部位上施加一个作用力F2,该作用力位于与轴线A-A垂直的平面内,并指向臂件的外部,从而就相对于轴线A-A产生了一个力矩,使得臂件10和12相分离,由此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24,该空隙不断增大,直到达到图3b所示的状态为止,在此状态下,佩戴者的手腕可插入或脱出。
与此相反,当臂件处于闭合状态、且头部处于其锁止状态时,如果作用有一个作用力F2,则该作用力将产生一个合力F3,该合力垂直于作用力F1,并由表面10b、12b作用向平面16a,作用力F3具有在栓销22上产生应力的效果,但不会造成头部16相对于臂件10和12发生移动。这样,表面10b、12b与平面16a就具有连接装置的功能,该连接装置连接在头部16与臂件12之间。这样就锁定了头部16,并使臂件10、12保持闭合状态,头部16作为锁止部分,而臂件10、12则作为卡钩部分。
如图3b所示,当臂件处于张开状态时,头部16则处于解锁状态,只需要在臂件10和12上施加一个相反的作用力F2,就可将臂件10、12合拢到闭合状态,臂件10和12的自由端成为了止动部件。在该状态中,表面10b和12b再次共面,因而,通过在上表面16a上施加一个与F1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就可将头部16恢复到其锁止状态。
很显然:只有在关节14能自由转动的前提下,臂件10和12才能张开。而只有当处于解锁状态的头部16完全释放了表面10b和铰链30时,关节才能自由地转动。这样,臂件10的运动就不再受到表面16a的限制。只有当沟槽32的长度至少等于关节14与表面16a上施加了F1的那个端部之间的距离时,才能满足上述的条件。
在一种未被示出的改型中,通过将突出部分22a设计成这样就能将头部16从手镯上拆卸下来:当头部处于解锁状态时,通过转动头部16就能使其从沟槽32中脱出。
在该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将构成关节14的铰链进行偏移,从而就可只在臂件12中制出沟槽32。在此情况下,表面10b小于表面12b。另外,这样也可以减小为了将头部16在锁止/解锁状态之间进行变换时的运动量。
应当强调的是: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无论头部16是在锁止状态、还是在解锁状态,用于将臂件21与头部16连接起来的装置始终保持接合状态。
在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对于那些与其它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将用相同的标号指代,头部16被安装成可利用一铰链36绕一轴线C-C、在臂件12的端部12a上枢转,轴线C-C平行于轴线A-A。铰链36起到了连接装置的作用,其将臂件12与头部16连接起来,头部包括:一下底面16a,在锁止状态时,该表面16a靠近表面10b和12b;一上圆顶面16d;两个侧面16c、一即将与凸出部10c相配合的第一翼部16d;以及一个第二翼部16e,其被设置成与凸出部12c构成一个铰链36。
凸出部10c形成了一个卡钩部分,翼部16d则构成了一个锁止部分,这二者相互配合而将头部16固定到臂件10和12上,翼部16d被扣接到凸出部10c上,因而确保了在头部16与臂件10之间实行了连接装置的功能。可通过将凸出部10c设计成略微遮盖着翼部16d,且臂件10、12的弹性足以发生使头部16得到释放所需的变形,则就可实现这种搭扣机构。还可以采用与图3中的弹簧顶压滚球卡爪相类似的装置来达到这样的功能。另外,铰链36具有将臂件12与头部16连接起来的功能。
如图4a所示,当头部16处于锁止状态时,其融入到手镯的总体形状中,上表面1 6b延接着臂件10和12。
为了将头部16与臂件10、12分离开,就必须利用头部16的两个侧面16c夹持住头部16、在向上的方向上向其施加一个作用力F1。由于设置有铰链36,作用力F1将会使头部16在臂件12上枢转,从而使翼部16d与凸出部10c相分离。一旦翼部16d从凸出部10c中脱出,则头部就被解锁了。
在该状态中,在臂件10和12的中间部位上施加一个作用力F2,该作用力位于与轴线A-A垂直的平面内,并指向臂件的外部,从而就相对于轴线A-A产生了一个力矩,使得臂件10和12相分离,由此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空隙24,该空隙不断增大,直到达到图4b所示的状态为止,在此状态下,佩戴者的手腕可插入或脱出。
与此相反,当臂件处于闭合状态、且头部处于其锁止状态时,如果作用有一个作用力F2,则该作用力将产生一个合力F3,该合力由凸出部10d作用向翼部16d。作用力F3垂直于作用力F1,其具有在铰链36上产生应力的效果,但不会造成头部16相对于臂件10和12发生移动。这样就锁定了头部16,并使臂件10、12保持闭合状态。
如图4b所示,当臂件处于张开状态时,头部16则处于解锁状态,只需要在臂件10和12上施加一个相反的作用力F2,就可将臂件10、12合拢到闭合状态,臂件10和12的自由端成为了止动部件。在该状态中,表面10b和12b再次共面,因而,通过在上表面16b上施加一个与F1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就可将头部16恢复到其锁止状态。
在该实施方式中,当头部处于解锁状态时,只有将臂件10与头部16连接起来的第一连接装置被脱开。
上述的四种实施方式表明:根据本发明的环体可以是多种变型形式的物体。在不悖离本发明保护范围的前提下,还可设想出其它的改型形式,如上文提到的那样,本发明不仅可用来制造手镯,例如还可用于制造项圈或戒指。
不论是臂件10、12的形状、还是头部16的形状,都可作出显著的改变。因而,表面10b、12b、16a并非必须是平面。在头两个实施方式中,这些表面还可以是球面,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柱面,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则可以是任意的形状。
在一个图中未示出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头部上可镶嵌着圆形宝石或琢石,而不是设置一手表机件。还可以将手表机件固定到手镯的其中一个臂件上,从而能部分地将其遮住或露出。如果显示面被遮挡住,则可以通过移开头部来进行识读,而无须将头部置于解锁状态,以此来防止无意中将手镯张开。
在图4所示的变型形式中,机件18可被封装在臂件12中,头部16可包罩着机件18的壳体,从而形成一个前盖。
最后还应当指出的是:两臂件10、12环包着的角度可小于180°。但在此情况下,两端部10a、12a可被设计成当两臂件处于闭合状态时能构成止动部件。
因而,很显然:在上述的所有实施方式中,连接装置都是刚性地与臂件10、12以及头部16进行联接的,还可以制造不同形式的手镯,这些手镯都具有可靠的组装状况,并能具有特别独创的美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