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基准的方法及电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供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基准的方法及电路.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9964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6.12CN103149964A*CN103149964A*(21)申请号 201210436580.X(22)申请日 2012.11.0561/555,309 2011.11.03 USG05F 1/567(2006.01)G05F 1/565(2006.01)(71)申请人达斯特网络公司地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72)发明人马克艾兰莱姆金索尔尼尔森朱诺(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代理人陈源 崔利梅(54) 发明名称提供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基准的方法及电路(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提供。
2、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基准的方法及电路。用于提供稳定电压和电流基准的低功率电路依赖于流经超薄电介质层的电流。一种电流基准电路包括用于相对于元件的第二端子向元件的第一端子施加电压以便产生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的驱动电路系统,并且响应于所施加的电压获取基于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的基准输出电流。一种电压基准电路包括向超薄电介质层元件施加电流的电流源,并且响应于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将输出节点保持在基于超薄电介质层两端的电压的稳定的基准输出电压电平。(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17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3页 说明书13页 附图1。
3、7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49964 ACN 103149964 A1/3页21.一种电路,包括:元件,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置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超薄电介质层,使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接触电介质层并且彼此之间物理隔离;以及驱动电路系统,用于相对于元件的第二端子向元件的第一端子施加电压,以便产生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其中在驱动电路系统工作时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是单向的。2.权利要求1的电路,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的厚度为3nm或更小;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形成在超薄电介质层的两个相对侧上并且通过电介质层的厚度彼此间隔开。3.权利要求1的电路,其中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是电荷载流子从第一端。
4、子和第二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经过电介质层遂穿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另一个端子引起的。4.权利要求1的电路,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由二氧化硅、氮化硅、高k电介质材料、低k电介质材料、硅酸铪、硅酸锆、二氧化铪和二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形成。5.权利要求1的电路,其中元件是以下一种:晶体管,其中第一端子是晶体管的栅极端子,第二端子是晶体管的沟道区,而超薄电介质层是晶体管的超薄栅氧化物层,集成电路结构,包括n-掺杂区,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的第一表面接触n-掺杂区,第一端子处在电介质层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第二端子包括n-掺杂区;集成电路结构,包括p-掺杂区,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的第一表面接触p-掺杂区,第一端。
5、子处在电介质层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第二端子包括p-掺杂区;以及电容器结构,其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是接触超薄电介质层的两个相对表面的导电板。6.权利要求1的电路,其中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从驱动电路系统开始单向流经元件的第一端子、电介质层和元件的第二端子。7.权利要求1的电路,其中驱动电路系统包括:电流镜,耦接至元件的第一端子并且构造为在电流镜输出节点输出基于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的基准输出电流。8.权利要求7的电路,其中电流镜包括:第一二极管接法晶体管,其具有与元件的第一端子耦接的第一栅极端子和第一漏极端子,并且具有与第一电源节点耦接的第一源极端子;以及第二晶体管,其具有与元件的第一端子。
6、耦接的第二栅极端子、和与第一电源节点耦接的第二源极端子,其中元件的第二端子耦接至第二电源节点,以及其中电流镜在第二晶体管的漏极端子处提供基准输出电流。9.一种电路,包括:元件,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布置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超薄电介质层,使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接触电介质层并且彼此之间物理隔离;以及电流源,其与元件耦接并且构造为向元件的第一端子施加电流以产生从第一端子流经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49964 A2/3页3电介质层到达第二端子的电流,其中元件响应于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提供基准输出电压。10.权利要求9的电路,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的厚度为3nm或更小;。
7、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形成在超薄电介质层的两个相对侧上并且通过电介质层的厚度彼此间隔开。11.权利要求9的电路,其中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是由电荷载流子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一个端子经过电介质层遂穿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中的另一个端子引起的。12.权利要求9的电路,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由二氧化硅、氮化硅、高k电介质材料、低k电介质材料、硅酸铪、硅酸锆、二氧化铪和二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形成。13.权利要求9的电路,其中元件是以下一种:晶体管,其中第一端子是晶体管的栅极端子,第二端子是晶体管的沟道区,而超薄电介质层是晶体管的超薄栅氧化物层,集成电路结构,包括n-掺杂区,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的第一表面接触n-掺杂区,。
8、第一端子处在电介质层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第二端子包括n-掺杂区;集成电路结构,包括p-掺杂区,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的第一表面接触p-掺杂区,第一端子处在电介质层上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第二端子包括p-掺杂区;以及电容器结构,其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是接触超薄电介质层的两个相对表面的导电板。14.权利要求9的电路,其中电流源包括:第一晶体管,具有与元件的第一端子耦接的第一漏极端子,并且具有与第一电源节点耦接的第一源极端子;第二二极管接法晶体管,具有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端子耦接的第二栅极端子和第二漏极端子、以及与第一电源节点耦接的第二源极端子;第三源极跟随器晶体管,其具有与第一。
9、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端子耦接的第三漏极端子、以及与元件的第一端子耦接的第三栅极端子;以及阻抗器件,其耦接在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源极端子和第二电源节点之间,其中元件的第二端子耦接至第二电源节点,以及其中元件在第一端子处提供基准输出电压。15.权利要求9的电路,其中电流源包括:差分放大器电路,其具有与元件的第一端子耦接的第一输入;以及阻抗,其耦接在差分放大器的输出,其中差分放大器的输出构造为对电流源进行控制使得阻抗两端的电压跟随元件的第一端子处的电压。16.权利要求15的电路,其中电流源包括:第一晶体管,其具有耦接至元件的第一端子的第一漏极端子,并且具有与第一电源端子耦接的第一源极端子;第二二极管接法晶体。
10、管,其具有与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端子耦接的第二栅极端子和第二漏极端子、以及耦接至第一电源端子的第二源极端子;以及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49964 A3/3页4第三晶体管,其具有耦接至第一晶体管的第一栅极端子的第三漏极端子和耦接至阻抗的第三源极端子,其中差分放大器电路具有耦接至第三源极端子和阻抗的第二输入、以及耦接至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栅极端子的输出,其中阻抗耦接在第三晶体管的第三源极端子和第二电源节点之间,其中元件的第二端子耦接至第二电源节点,以及其中元件在第一端子提供基准输出电压。17.权利要求16的电路,其中阻抗包括:第四晶体管,其具有第四栅极端子和第四漏极端子;以及耦接至第四晶体管。
11、的电阻器。18.权利要求17的电路,其中第四晶体管是具有由超薄电介质层形成的栅氧化物的超薄电介质晶体管。19.权利要求9的电路,还包括以下一种:振荡器电路,其耦接至元件的第一端子,其中振荡器电路包括电流基准发生器电路,其耦接至第一端子并且构造为基于元件提供的基准输出电压产生稳定的电流基准;以及电路系统,构造为通过使用稳定电流基准周期性地对电容器充电来产生振荡器输出信号;以及加电复位电路,其耦接至元件的第一端子并且构造为响应于检测到电源电平超过元件的第一端子处的基准输出电压来产生加电复位输出信号。20.一种电路,包括:分压器电路,包括:至少两个元件,每个元件均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布置在第一。
12、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超薄电介质层,使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接触电介质层并且彼此物理隔离,其中,至少两个元件串联耦接在较高电源与较低电源或地之间,其中一旦向元件的串联耦接施加电源电压,电流就流经元件的串联耦接中的每个元件的电介质层,以在元件的串联耦接的元件间节点处提供分压器输出电压,以及其中元件间节点维持分压器输出电压,所述分压器输出电压是较高电源电压与较低电源电压或地之间的电压的最小分压的整数倍。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49964 A1/13页5提供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基准的方法及电路0001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0002 本申请要求于2011年11月3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No.61/55。
13、5,309、题目为“LOW POWER CIRCUITS ANDTECHNIQUES”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以引文方式并入本文。技术领域0003 本发明涉及提供对工作条件变化不敏感的稳定电流和电压基准的技术和装置。本发明还涉及基于流经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诸如漏电流之类的电流来提供低功率基准。背景技术0004 很多电路受益于低功耗。对于依赖净化能源工作的器件尤其如此,净化能源例如为热收集的能量(通过珀耳帖效应、热电偶或类似器件)、振动收集的能量(例如通过磁铁和线圈、或者压电式换能器)或者光电收集的能量(例如通过太阳能电池)。由具有超低自放电率的电池(例如Cymbet销售的EnerChip固态电池。
14、)供电的电路也受益于低功耗。0005 电流电路设计技术和器件由于固有的器件特性而不能在超低偏置电流下提供高性能。例如,在ESSCIRC 2011,Vadim Ivanov等的“An ultra low power bandgap operational at supply as low as 0.75V”中描述的低功率带隙消耗200nA,这是用于洁净电源供应的基本电流量。在一些应用中,从洁净能源提供连续的电流,存储能量直到达到足以进行操作的某一阈值为止。一旦达到阈值,器件唤醒,执行操作,然后返回到睡眠状态。监视功能电路块(如计时器、振荡器、加电复位电路、电压基准或者比较器)的降低的电流要求直接。
15、转换成用于执行期望功能(诸如通过无线电发送或接收数据包)的更加有用的能源。0006 随着CMOS技术几何尺寸的减小,栅氧化层厚度持续减小。对于低于约0.18m的器件尺寸,栅漏电变得非常显著。来自这些超深亚微细米CMOS工艺的栅漏电由于具有很多不期望的属性而被识别为不期望的特性。例如,在微处理器中,栅氧化层漏电导致高的维持电流。其他应用已经识别出最小频率,在该最小频率以下,晶体管将不再对某些器件尺寸和偏置点提供电流增益(例如参见:“AnalogCircuits in Ultra-Deep-Submicron CMOS”,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Circuits,Vo。
16、l.40,No.1,January 2005,pp.132-143)。0007 因此,存在于低功耗下提供高性能的电路的需要,这是因为可以使用小尺寸的洁净电源,器件可以在较低强度条件下操作(例如,用于太阳能收集的微弱光,用于热收集器的较小的温度差),以及降低功耗可以提供另外的或者改善的功能(例如,更频繁的温度测量)。发明内容0008 本发明的教导利用低功率技术和装置解决了上述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低功率技术和装置通过使用流经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电流来产生对工作条件变化不敏感的稳定电流和电压基准,从而提供稳定的基准。说 明 书CN 103149964 A2/13页60009 根据第一示例,提供了一。
17、种包括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电路。该元件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置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超薄电介质层,使得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接触电介质层并且彼此物理隔离。该电路还包括驱动电路系统,该驱动电路系统可进行操作以相对于第二端子对第一端子施加电压,以便在驱动电路系统运行时产生流经电介质层的单向电流。在一个示例中,驱动电路系统是电流镜,该电流镜耦合至所述元件并且配置为在输出节点提供(source)基于(例如,等于、正比于或者功能上相关)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的基准输出电流。0010 在各种示例中,超薄电介质层的厚度为3nm或更小;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形成在超薄电解质层的两个相对侧上并且通过电介质层的厚度而彼。
18、此分隔开;和/或超薄电介质层由二氧化硅、氮化硅、高k电介质材料、低k电介质材料、硅酸铪、硅酸锆、二氧化铪和二氧化锆中的至少一种形成。0011 在各种实例中,超薄电介质层元件是晶体管,其中第一端子是晶体管的栅极端子,第二端子是晶体管的沟道区(例如,晶体管的耗尽、累积或反转模式的沟道区),以及超薄电介质层是晶体管的超薄栅氧化物层。在另一个示例中,超薄电介质层元件是包括形成于衬底中的阱的MOSCAP或其他集成电路结构,其中超薄电介质层的第一表面接触阱,第一端子处在电介质层的与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上,并且第二端子包括阱。在另一个示例中,超薄电介质层是电容器结构,其中第一和第二端子是接触超薄电介质层的。
19、两个相对表面的导电板。0012 根据第二示例,提供了包括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电路。该元件具有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以及布置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超薄电介质层以使得第一和第二端子接触电介质层并且彼此物理隔离。该电路还包括电流源,该电流源耦接至该元件并且构造为给元件的第一端子施加电流以产生从第一端子流经电介质层到达第二端子的电流。该电路操作,使得元件响应于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提供基准输出电压。0013 在各种示例中,电路的电流源包括差分放大器电路,其中差分放大器的输出构造为对电流源进行控制,使得耦接至差分放大器的输出的阻抗两端的电压跟随元件的第一端子处的电压。在一个示例中,该。
20、电路耦接至一个振荡器电路,其中振荡器电路包括电流基准发生器电路,该电流基准发生器电路耦接至第一端子并且构造为产生与元件提供的基准输出电压成正比的稳定电流基准;并且包括电路系统,该电路系统构造为通过使用稳定电流基准对电容器周期性充电来产生振荡器输出信号。在另一个示例中,电路耦接至加电复位电路,该加电复位电路耦接至元件的第一端子并且构造为响应于检测到电源电平超过元件的第一端子处的基准输出电压来产生加电复位输出信号。0014 另外的优点和新特征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被部分地阐述,并且另外的优点和新特征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接下来和附图之后将部分变得显然或者可以通过对这些示例的生产或操作来获悉。通过在接。
21、下来讨论的详细示例中阐述的方法、装置及其接合的各方面的实践或使用来实现或获得本发明的教导的优点。附图说明0015 附图仅通过示例方式而不是限制方式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教导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说 明 书CN 103149964 A3/13页70016 图1A至图1C是示出了示例性的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结构的简单示意图。0017 图1D是示出了二极管的模拟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示图。0018 图1E是示出了采取超薄栅氧化层晶体管形式的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模拟的栅电流与栅源电压关系的示图。0019 图2A是示出了包括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低功率电流基准电路的实施例的示。
22、意图。0020 图2B是示出了图2A的电路的模拟的输出电流与温度特性关系的示图。0021 图2C是示出了包括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低功率电流基准电路的实施例的示意图。0022 图3A是示出了包括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低功率电压基准电路的实施例的示意图。0023 图3B是示出了当电源电压步进时图3A的电路的模拟的电压与温度特性关系的示图。0024 图4A是示出了包括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低功率电压基准电路的示意图。0025 图4B是示出了当电源电压步进时图4A的电路的模拟的电压与温度特性关系的示图。0026 图5A是示出了包括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低功率电压基准电路的实施例的示意图。0027 图5B是示出了当电。
23、源电压步进时图5A的电路的模拟的电压与温度特性关系的示图。0028 图6A至图6C是示出了当模型改变时、当针对最小温度系数来施加修调时、以及当为了在某一温度下获得恒定输出电压而施加修调时的图5A的电路的模拟的电压与温度特性关系的示图。0029 图7A是示出了包括图5A的低功率电压基准电路的低功率振荡器电路的实施例的示意图。0030 图7B是示出了图7A的电路的模拟的频率与温度特性关系的示图。0031 图8A是示出了包括图5A的低功率电压基准电路的上电复位电路的实施例的示意图。0032 图8B是示出了当电源电压幅度改变时图8A的上电复位电路的模拟输出状态的示图。具体实施方式0033 在接下来的详。
24、细描述中,通过示例阐述了各种具体细节,以对相关教导提供全面理解。然而,对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显然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在其他实例中,在没有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以相对较高的层次描述了公知的方法、程序、元件、和/或电路,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各方面。0034 本文公开的各种电路和方法涉及提供对诸如温度之类的电路工作条件的变化不敏感的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基准。这些电路和方法还提供低功率电路和电压基准,诸如基于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漏电流的电流和电压基准。说 明 书CN 103149964 A4/13页80035 这些电路和方法提供了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基准,这些稳定的电流和电压基准输出具。
25、有相对恒定的和不变的幅度值的电流/电压。这些电流和电压基准被设计为维持稳定的输出,而与电路和周围温度的变化、与电路负载或电源电压的变化、和/或与电路工作条件中的任何其他变化都无关。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准电路可以提供幅度在从-40摄氏度到+85摄氏度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变化不超过100pA的输出电流,或者提供幅度在从+2伏到+3.6伏的电源电压值范围内变化不超过10mV或者幅度在从-40摄氏度到+85摄氏度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变化不超过10mV的输出电压。另外,这些电路和方法可以提供具有低幅度的稳定的基准电流(例如,在50-130pA的范围内)。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准电路使用电路系统来提供稳定的基准电。
26、压或电流,所述电路系统利用幅度低至50-130pA或者更低的低偏置电流来工作,并且总的基准电路电流消耗的数量级为几nA(例如,1-10nA)。0036 现在详细参照附图中示出和下面讨论的示例。0037 图1A示出了说明性的超薄电介质层元件100。超薄电介质层元件100由至少一个超薄电介质层101形成,该至少一个超薄电介质层101将两个分别耦接到元件端子107a、107b的电接触103a、103b分隔开。电接触103a、103b由导电材料形成,诸如适当掺杂的硅、多晶硅、金属沉积或者导电板(例如电容器板)等。电接触通常形成在超薄电介质层101的两个相对面上,从而两个电接触彼此之间通过等于超薄电介质。
27、层的厚度的最小距离而分隔开。具体地讲,两个电接触彼此不接触,而是分别与超薄电介质层接触。在一些示例中,超薄电介质层具有另外的端子。0038 超薄电介质层可以由各种电介质中的任意一种形成,在各种示例中,可以由以下物质形成:二氧化硅、氧化硅(例如,包括其中硅与氧之比不是1:2的氧化硅的电介质)、氮化硅、高k电介质材料、低k电介质材料、硅酸铪、硅酸锆、二氧化铪、氧化铪、二氧化锆或者其他适当类型的电介质。超薄电介质层的厚度通常限于小于3nm(例如,在1-3nm范围内,诸如在n型衬底上厚度为1.9nm或者在p型衬底上厚度为2.1nm)。然而,在一些示例中,该厚度可以限制为低于1nm。可以有利地使用其他的。
28、电介质层厚度,包括大于3nm的厚度。通常,在形状为具有矩形面的长方体的电介质层(诸如图1A所示)中,电介质层的厚度可以对应于该层的最小尺寸(如图1A的元件100示意性示出)。在电介质层是长方体的示例中,可以形成两个电接触,使得它们分别接触该长方体的通过厚度尺寸而彼此分隔开的对应的相对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或者基本上全部)。可以基于电介质层的材料来设置电介质层的厚度,以便在电介质层两端施加正常工作电压时提供不能忽略的经过电介质层的电流传导。0039 工作时,超薄电介质层响应于在两个电接触之间施加的电流或电压而允许电荷载流子(例如,电子和/或空穴)从一个电接触通过电介质层遂穿到另一个电接触。在一些示例。
29、中,电荷载流子以如图1E所示的一个或多个电流-电压曲线所表征的关系遂穿通过电介质层。然而,通常,当在两个电接触之间施加标准集成电路工作电压(例如,在100mV至5V范围内)或电流(例如,在1pA至100mA范围内)时,电荷载流子遂穿通过电介质层。0040 图1B和图1C示意性示出了形成于集成电路衬底中的两个示范性的超薄电介质层元件110和120的横截面。例如,以超深亚微米CMOS(UDSCMOS)工艺来形成这些元件。图1B的元件110可以称为MOSCAP,而图1C的元件120可以称为超薄栅氧化物晶体管。0041 图1B的元件110形成于衬底111(例如,p型衬底)中,并且包括形成于衬底表面上的。
30、超薄电介质层117。第一接触由向下延伸并且接触电介质层117的掺杂区或阱113(例说 明 书CN 103149964 A5/13页9如,n-阱)和与该掺杂区或阱构成接触的扩散区115(例如,n+扩散)形成。第一电端子可以耦接到掺杂区或阱113和/或扩散区115,以用作元件110的一个端子。第二接触由形成于电介质层117的上表面上的导体119(例如,诸如金属、多晶硅、或者自对准硅化或硅化物多晶硅的导体)形成。第二电端子可以耦接到导体119,以用作元件110的另一个端子。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不存在阱113的情况下直接在衬底111(例如,n-掺杂衬底)中形成元件110,第一接触由掺杂衬底111的向下延。
31、伸且接触电介质层117的一个区域形成,并且第一接触设置为衬底111的衬底电位。0042 图1C的元件120形成在衬底121(例如,p型衬底)中,并且包括形成在衬底表面上的超薄电介质层127。第一接触由以下部分形成:向下延伸且接触电介质层127的掺杂区或阱123(例如,n-阱)、与掺杂区或阱形成接触并且用作体端子的扩散区125(例如,n+扩散)、以及用作漏极和源极端子的两个另外的扩散区131,133(例如,p+扩散)。元件120的第一端子对应于晶体管的沟道区(掺杂区或阱123中处在电介质层127下面的区域),并且可以由体端子、漏极端子和源极端子的互连形成以用作元件120的一个端子。第二接触由形成。
32、在电介质层127上表面上并且用作栅极端子的导体129(例如,诸如金属、多晶硅、或者子对准硅化或硅化物多晶硅的导体)形成。元件120的第二电端子可以耦接到栅极端子导体129,以用作元件120的另一个端子。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不存在阱123的情况下直接在掺杂衬底121的区域中形成元件120,第一接触由衬底121中向下延伸且接触电介质层127的沟道区域形成。0043 虽然已经描述了在p型衬底中形成元件110和120,但是元件110和120可交替地形成在n型衬底中。在一个示例中,元件110包括p型掺杂区或p-阱113和p+扩散115,而元件120包括p型掺杂区或p-阱123、p+扩散125、和n+扩散1。
33、31和133。0044 超薄电介质层元件(诸如元件100,110或120)展示了栅极电压和栅极电流之间的关系,并且至少部分由于电荷载流子遂穿通过电介质层而导致不能忽略的栅极电流。例如,以130nm、90nm、65nm或者任何其他适合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形成的核心晶体管120或MOSCAP 110可以表现出这种不能忽略的栅极电流。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极电流的机制是电子遂穿。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极电流的机制是空穴遂穿。在一些实施例中,栅极电流的机制是载流子穿过电介质层的直接遂穿。遂穿是量子力学描述的行为。很多工艺具有多个栅氧化物厚度,从而一个集成电路可以包括具有薄栅氧化物的一个或多个核心元件和具有能够处。
34、理用于器件输入和输出的较高电压的较厚的栅氧化物的一个或多个I/O元件。这些较厚的栅氧化物的元件实质上降低了栅漏电。0045 图1D是示出了二极管的模拟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示图。在图1D所示的示例中,在三个温度-40、22.5和85下,为1m1m硅p-n结二极管绘制了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1E是示出了针对如元件120的超薄栅氧化物晶体管的模拟的栅极电流与栅源电压关系的示图。在图1E所示的示例中,在三个温度-40、22.5和85下,对于以65nm CMOS工艺制造的1m1m核心(1.2V)高VT NMOS晶体管,将漏极端子、源极端子和体端子固定为零电位。从图1D和图1E可以看出几点重要的差别。第一,对。
35、于恒定的正向电压,当温度变化时,二级管电流有显著的变化。例如,参照偏置点102,对于600mV的正向电压,随着温度升高,二级管电流幅度升高几乎5个数量级。然而,图1E示出了对于恒定正向电压,超薄电介质层二极管元件的栅极电流在偏置点104处甚至没有加倍,并且在偏置点106说 明 书CN 103149964 A6/13页10处变化少于5%。与使用诸如二极管或双极型晶体管的结元件产生的基准相比,可以使用超薄电介质层晶体管的栅极电流/栅极电压传递特性的相对较低的温度变化来在超低电流时产生具有良好温度稳定性的基准。图1D和图1E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二极管的电流与正向电压的斜率比超薄电介质层晶体管元件的电流。
36、与正向电压的斜率更陡峭。由于二极管的斜率陡峭,与超薄电介质层晶体管元件相比,用于低功率应用的二极管的有用工作范围显著降低,这是因为正向二极管电流对于固定的基准电压输出而言迅速地变得过大。注意,虽然带隙基准通常使用双极结晶体管(BJT),但是BJT通常在非常高和非常低的电流密度下表现很差。因此,BJT可能不适于低功率应用。0046 在一些实施例中,超薄电介质层元件的栅漏电用于对电路进行偏置。图2A是示出低功率电流基准电路200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该低功率电流基准电路200用于在输出节点208产生与流经超薄电介质层元件202的电流成正比(或者基于流经超薄电介质层元件202的电流)的基准输出电流。。
37、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响应于驱动电路在超薄电介质层核心元件202上施加电压,元件202产生偏置电流。驱动电路包括与该元件耦接并且包括器件204、206的PMOS电流镜。二极管接法晶体管204向元件202的第一端子(例如,晶体管202的栅极)施加电压,从而产生流经元件202的电介质的电流。通常,晶体管204施加给第一端子的电压是具有恒定幅度/值的电压,而电流镜是有源的,这将产生从晶体管204通过电介质层元件到地节点(或者较低的电源节点)的单向的流经电介质层的电流。在PMOS晶体管206的漏极208获取该电路的输出,也从PMOS晶体管206的漏极208提供与流经元件202的电流成正比的基准输出电流。通。
38、常,如果晶体管204和206具有相同的尺寸,则从节点208获得的电流通常跟随流经元件202的电流(并且可以具有与流经元件202的电流相同的电流幅度);然而,更常见的情况是,如果晶体管204和206具有不同的尺寸,则在节点208获得的电流与流经元件202的电流成正比,而比例常数由晶体管204和206的尺寸比决定。注意,施加给元件202的电压通常为恒定极性,因此,流经元件202的电流在基准电路200的工作期间只在一个方向上流动。即,在基准电路200的工作期间,当电路供电时,流经元件202的电流从元件202的栅极通过超薄电介质层流到沟道。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器件204和206为PMOS晶体管形。
39、式,其栅氧化物比元件202的超薄栅氧化物厚,从而当与基准电流水平相比,电流镜晶体管204和206中的栅漏电电流可以忽略。例如,在通常产生多个栅氧化物厚度以优化核心和I/O器件性能的65nm工艺中,元件202可以利用1.2V栅氧化物,而PMOS电流镜器件204和206可以利用2.5V晶体管栅氧化物。元件202耦接在器件204的漏极节点和接地节点(如图2A所示)或较低电源电压中的一个之间。0048 虽然图2A的元件202示范性地显示为源极端子、漏极端子和体端子耦接在一起的超薄电介质层晶体管元件,但是元件202通常可以是任意的超薄电介质层元件。例如,元件202可以是元件100、110或120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可以是串联和/或并联的两个或多个这种元件的任意互连。0049 图2B是示出模拟的电流源200产生的输出电流与温度关系的示图。在该示图中,负电流指的是从晶体管206的漏极获取的电流。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器件202是按照65nm CMOS工艺的具有超薄栅氧化物的1m/1m 1.2V高VT NMOS晶体管,器件204和206是按照65nm CMOS工艺的0.32m/10m 2.5V低漏电PMOS晶体管。电源电压在节点VDD(即,说 明 书CN 103149964 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