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松螺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防松螺栓.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22911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5.29CN103122911A*CN103122911A*(21)申请号 201110368138.3(22)申请日 2011.11.19F16B 39/28(2006.01)(71)申请人苏州市伟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地址 215107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工业园苏州市伟业金属制品有限公司(72)发明人金永益(54) 发明名称一种防松螺栓(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松螺栓,包括螺栓头和螺杆,所述螺栓头和螺杆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螺杆的下端三分之二处设有螺纹;所述螺杆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均匀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凸。
2、出螺杆的距离与螺纹凸出螺杆的距离相等;所述螺杆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上下等间距的设有至少两个凸起;所述凸起在上下一直线上的为一组;所述螺杆上至少等间距设有四组凸起;所述凸起以螺杆的轴线为中心呈环状排列;本发明的防松螺栓,由于螺杆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均匀设有凸起,凸起凸出螺杆的距离与螺纹凸出螺杆的距离相等,即使在反复拆装过程中导致螺纹磨损,也不会产生松动现象,增加了机械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稳定性。(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10)申请公布号 CN 103122911 ACN 10。
3、3122911 A1/1页21.一种防松螺栓,包括螺栓头和螺杆,所述螺栓头和螺杆连接成一个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下端三分之二处设有螺纹;所述螺杆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均匀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凸出螺杆的距离与螺纹凸出螺杆的距离相等。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松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上下等间距的设有至少两个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松螺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在上下一直线上的为一组;所述螺杆上至少等间距设有四组凸起;所述凸起以螺杆的轴线为中心呈环状排列。权 利 要 求 书CN 103122911 A1/2页3一种防松螺栓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螺栓,特别是一。
4、种防松螺栓,属于机械零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0002 螺栓由头部和螺杆(带有外螺纹的圆柱体)两部分组成的一类紧固件,用于紧固连接两个带有通孔的机械零件。如把螺栓旋出,又可以使这两个零件分开,故螺栓连接是属于可拆卸连接。但是由于螺栓的反复拆装,导致螺纹磨损,使得螺栓与螺纹孔之间产生间隙,导致螺栓的松动,影响机械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稳定性。发明内容0003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了一种能增加机械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稳定性的防松螺栓。0004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防松螺栓,包括螺栓头和螺杆,所述螺栓头和螺杆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螺杆的下端三分之二处设有螺纹;所述螺杆上没。
5、有设有螺纹的部分均匀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凸出螺杆的距离与螺纹凸出螺杆的距离相等。0005 优选的,所述螺杆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上下等间距的设有至少两个凸起。0006 优选的,所述凸起在上下一直线上的为一组;所述螺杆上至少等间距设有四组凸起;所述凸起以螺杆的轴线为中心呈环状排列。0007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防松螺栓,由于螺杆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均匀设有凸起,凸起凸出螺杆的距离与螺纹凸出螺杆的距离相等,即使在反复拆装过程中导致螺纹磨损,也不会产生松动现象,增加了机械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稳定性。附图说明0008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附图。
6、1为本发明的防松螺栓的立体图;其中:1、螺栓头;2、螺杆;3、螺纹;4、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0009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0010 如附图1所示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防松螺栓,包括螺栓头1和螺杆2,所述螺栓头1和螺杆2连接成一个整体,所述螺杆1的下端三分之二处设有螺纹3;所述螺杆2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均匀设有凸起4;所述凸起4凸出螺杆2的距离与螺纹3凸出螺杆2的距离相等;所述螺杆2上没有设有螺纹3的部分上下等间距的设有至少两个凸起4;所述凸起4在上下一直线上的为一组;所述螺杆2上至少等间距设有四组凸起4;所述凸起4以螺杆2的轴线为中心呈环状排列。说 明 书CN 103122911 A2/2页40011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防松螺栓,由于螺杆上没有设有螺纹的部分均匀设有凸起,凸起凸出螺杆的距离与螺纹凸出螺杆的距离相等,即使在反复拆装过程中导致螺纹磨损,也不会产生松动现象,增加了机械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稳定性。0012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说 明 书CN 103122911 A1/1页5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31229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