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大师****2 文档编号:156739 上传时间:2018-01-30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803.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14827.4

申请日:

2004.05.08

公开号:

CN1569122A

公开日:

2005.01.26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A61K9/48; A61P31/12; A61P29/00

主分类号:

A61K35/78; A61K9/48; A61P31/12; A61P29/00

申请人:

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周仲英; 金妙文; 唐仁茂; 徐柏颐; 丛旭东

地址:

225500江苏省姜堰市泰州姜堰市苏中路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代理人:

周和平;粟仲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如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腮脑、流行性感冒等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主要是由按重量份计的大青叶1-5份、大黄0.2-2份、金银花1-5份、知母0.2-2份、野菊花1-5份、淡竹叶1-5份制成,具有清气泄热、凉营解毒之功效,标本兼治、疗效提高且巩固。

权利要求书

1: 1、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 料药制成:大青叶1-5份、大黄0.2-2份、金银花1-5份、知母0.2-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原料药按重量计为:大青叶
2: 5-3份、大黄0.5-1 份、金银花1.5-3份、知母0.5-1份。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原料药按重量计为:大青叶2份、大黄0.8份、 金银花2份、知母1份。 4、权利要求1-3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i)称取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备用; j)将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用水或含3-50%乙醇的水溶 液提取,回收溶剂,得浓缩液A; k)用正丁醇提取浓缩液A,得正丁醇提取液,回收正丁醇,得浓缩液B; l)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活性组分浓缩液B,与药学载体混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原料药按重量计还有:野菊花1-5份、淡竹 叶1-5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药物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原料药为1.5-3份、大黄0.5-1份、 金银花1.5-3份、知母0.5-1份、野菊花1.5-3份、淡竹叶1.5-3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药物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大青叶2份、大黄0.8份、金银 花2份、知母1份、野菊花2份、淡竹叶2份。 8、权利要求5-7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m)称取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备用; n)将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用水或含3-50%乙醇的稀醇 溶剂提取,回收溶剂,得浓缩液A; o)用正丁醇提取浓缩液A,得正丁醇提取液,回收正丁醇,得浓缩液B; p)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活性组分浓缩液B,与药学载体混合。 9、权利要求8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将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大青叶、大 黄、金银花、知母用水或含5-20%乙醇的水溶液,浸泡提取和/或加热回流提取;回收溶剂, 滤液浓缩至比重1.0-1.25得浓缩液A;用正丁醇提取浓缩液A,得正丁醇提取液,回收正丁 醇浓缩至比重1.0-1.1得浓缩液B。 10、权利要求9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中将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大青叶、 大黄、金银花、知母用水或含8-10%乙醇的水溶液,浸泡提取和/或加热回流提取,其中浓 缩液A浓缩至比重1.1-1.2;浓缩液B浓缩至比重1.04-1.06;取浓缩液B,冷藏,过滤,滤 液加注射用水,调PH值8-9,加适量EDTA-2Na,制成注射液;或者,取浓缩液B,冷藏, 过滤,滤液干燥后,加入淀粉制粒或者干法制粒,装胶囊或分装入袋。

说明书


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如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腮脑、流行性感冒等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具体为含中药提取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病毒感染性高热多属古代文献记载之外感温病,由于其火热征象明显,病情重笃,常表现为温邪化火酿毒的特点。根据古今治疗外感温病和病毒感染性高热的文献,结合现代医学病因学,提出了热毒致病的观点,认为病毒感染性高热之所以以传变迅速,难以在卫、气分阶段中止而易入营分,全责之热毒具有较强的侵袭力,具体而言与热度化火,及化火后腑实、阴伤、血瘀等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由于热毒入里内结阳明,可致腑实,火热箭熬则耗伤阴液;热毒伤阴,血液稠浊,滞而为瘀,热毒累及重要器官是导致气热传营的病理实质,气营热炽是病毒性高热的基本病理特征。故清气凉营是病毒感染性高热的重要治法,如吴鞠通云:“气血两燔,不可专治一边”,严苍山亦主张“在卫应兼清气,在气须顾凉血”,于热毒传营之前,病势渐而未深,病情微而甚之时,在清解气分热毒的同时,参入凉营解毒之品,则可控制气热传营之趋势,若邪热由气转营,营分热炽,则重在清泄营热,同时并应遵循“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原则,这是我们采用清气泄热、凉营解毒法提出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现代研究亦认为热毒感染性高热的基础病因,在治法方面提出以清热解毒为原则,按照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提倡早期应用气血分药物,“扭转、截断”病势,可以防止病邪深入,阻止热毒由气传营,为某些病毒高热重症的先期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为我们提倡的“气即可气营两清”,采用清气凉营治法方药提供了依据。综合大量临床资料分析,认为多种病毒感染性高热的重症,每常表现为“病理中心在气营”,根据某些疾病的传变特点,提出了“到气就可气营两清”的论点,按照异病同治的原则,采用清气泄热、凉营解毒法,为进一步开发新药奠定基础。

    病毒感染性高热疾病类别繁多,为病广泛,病情重者,可致心、脑、肾等受到严重损害,成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专利文献中如马文汉在02100064.6中描述的一种抗病毒退热制剂,主要以抗病毒、消炎为主,又由于目前缺乏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有效的特异性药物,故疗效不够理想,而国内外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而中医药具有一定地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研发一种病毒感染性高热的中药提取物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可工业化生产的制备方法。所述药物组合物应具有清气泄热、凉营解毒之功效,从而标本兼治、疗效提高且巩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主要是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制成:大青叶1-5份、大黄0.2-2份、金银花1-5份、知母0.2-2份。

    所述药物组合物较好的原料药的用量为:大青叶1.5-3份、大黄0.5-1份、金银花1.5-3份、知母0.5-1份;更佳的原料药的用量为:大青叶2份、大黄0.8份、金银花2份、知母1份。

    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a)称取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备用;

    b)将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用水或含3-50%乙醇的水溶液提取,回收溶剂,得浓缩液A;

    c)用正丁醇提取浓缩液A,得正丁醇提取液,回收正丁醇,得浓缩液B;

    d)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活性组分浓缩液B,与药学载体混合。

    前述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其中原料药还有:野菊花1-5份、淡竹叶1-5份。按重量份计,较好的原料药配比为1.5-3份、大黄0.5-1份、金银花1.5-3份、知母0.5-1份、野菊花1.5-3份、淡竹叶1.5-3份;按重量份计,更佳的原料配比为:大青叶2份、大黄0.8份、金银花2份、知母1份、野菊花2份、淡竹叶2份。

    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它包括下列步骤:

    e)称取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备用;

    f)将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用水或含3-50%乙醇的稀醇溶剂提取,回收溶剂,得浓缩液A;

    g)用正丁醇提取浓缩液A,得正丁醇提取液,回收正丁醇,得浓缩液B;

    h)将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活性组分浓缩液B,与药学载体混合。

    其优选的制备方法中,可将所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药大青叶、大黄、金银花、知母用水或含3-50%乙醇的水溶液,或者用水或含5-20%乙醇的水溶液;或者用水或含8-10%乙醇的水溶液,浸泡提取和/或加热回流提取;回收溶剂,滤液浓缩至比重1.0-1.25得浓缩液A;用正丁醇提取浓缩液A,得正丁醇提取液,回收正丁醇浓缩至比重1.0-1.1得浓缩液B。

    其更为优选的制备方法中,其浓缩液A浓缩至比重1.1-1.2;浓缩液B浓缩至比重1.04-1.06;取浓缩液B,冷藏,过滤,滤液加注射用水,调PH值8-9,加适量EDTA-2Na,制成注射液;或者,取浓缩液B,冷藏,过滤,滤液干燥后,加入淀粉制粒或者干法制粒,装胶囊或分装入袋。

    上述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的药物组合物,方中大青叶为君药,金银花、大黄、知母为臣药,这些原料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有效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所致的如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腮脑、流行性感冒等。大青叶味苦,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温邪热病、天行瘟疫,热毒发狂,实热蕴结。对流感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金银花味甘,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肿,凉血止痢之功效。主治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疔疮,喉痹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大黄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主治实积便秘,热结胸痞等。知母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止渴除烦之功效。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便秘等。方中再加入淡竹叶作为佐药、野菊花作为使药后,疗效更为显著。淡竹叶味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具有清热、除烦、利尿。主治烦热口渴,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小儿惊啼,小便赤涩,淋浊。野菊花味苦、辛,微寒。归肝、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主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病。

    上述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原料可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混合,制成各种制剂。

    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药物组合物更为合适的制备方法:按重量比取原料:大青叶2g、大黄0.8g、金银花2g、知母1g、野菊花2g、淡竹叶2g。六味药材,加12倍量水浸泡1.5小时,煎煮3次,每次1.5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比重1.2得A。A加2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6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比重1.04得B,冷藏48小时,3℃。取B过滤,滤液加注射用水配液,调PH值8.5,加适量EDTA-2Na,精滤,灌封、灭菌、印字、包装,制成每支10ml。

    所述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可以加入制备不同剂型时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如崩解剂、润滑剂、粘合剂等以常规的中药制剂方法制备成各种常用剂型。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同时具有清气泄热,凉营解毒之功效,适用于病毒感染性高热(如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腮脑、流行性感冒等)的气分证、气营两燔证。本发明含中药提取物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利于工业化生产,有效成分提取全面充分,其中包括抗菌消炎的绿原酸、抑菌成分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制备工艺经正交试验,筛选了较好、最佳制备途径。本发明采用合适的中药精制工艺,以及筛选合理制剂辅料、配方及制剂方法,不但使有效成份提取完全、提取效率高,而且在制备及使用过程中不易挥发或分解,确保该药的质量稳定、疗效确切可靠。

    以下通过试验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所述药物的有益效果,这些试验例包括了本发明药物的药效学试验和临床疗效试验。

    1、观察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小鼠流感病毒肺炎的影响。

    (1)、试验材料:

    选本发明药物注射液,每支10ml(含生药9.8g),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药物室)提供。病毒唑注射液(病毒唑的主要成份是利巴韦林),江苏兴化制药厂,20011130。阳性对照血清,鼠抗A537Lg,20ml,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正常鼠脑抗原(N-Antigcn)20011120,南京中医药大学提供。

    (2)、动物:Balb/c小鼠,16g±1g,由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皖医实动准字第02号。

    (3)、病毒: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PR/8,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提供。

    (4)、试验方法:

    Balb/c小鼠,雌雄兼用,随机分6组,分别腹腔注射本发明组合物注射液40ml/kg,20ml/kg、10ml/kg,病毒唑注射液75mg/kg等体积生理盐水及正常对照组,连续给药3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分别用乙醚轻度麻醉,滴鼻感染15LD50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PR/8,接种后每天继续给药或生理盐水,4天后,称鼠体重,处死解剖取肺称重,发现感染病毒后肺量不同程度的水肿及肝样实变。结果如表1所示,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给药肺指数抑制率高于病毒唑阳性对照。

         表1、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注射液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影响    组别    剂量(/kg)    肺指数    抑制率(%)    正常对照    病毒对照    病毒唑    大剂量组    中剂量组    小剂量组    -    -    75mg    40ml    20ml    10ml    0.97±0.07    1.54±0.19    1.30±0.18***    1.33±0.14***    1.32±0.18**    1.42±0.24**    7.8    20.1    15.6    14.3

    与病毒唑比较**P<0.01,**P<0.05

    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注射液对家兔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雄性大耳白兔25只,随机分为五组,大剂量组按12.8ml给药,相当临床用量的8倍,中剂量组按6.4ml给药,相当临床用量的4倍,小剂量按3.2ml给药,相当临床用量的2倍,对照组按4ml/kg给N.S.。每日给药一次,连续三天,第四天(72小时)采血,检测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与生理盐水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可增强其免疫功能,减少IC,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表2、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家兔红细胞IC花环率(%)的影响(n=6X±SD)

    组别           造模前               造模治疗后(72hr)     差值

    N.S.对照组     12.33±1.7           17.17±1.17          -4.33±1.17

    小剂量组       13.16±1.34          14.33±1.86          -1.17±2.99*

    中剂量组    12.33±0.94    13.67±1.37        -1.33±1.75**

    大剂量组    14.50±1.89    13.83±1.07        0.67±2.50**

    注:与N.S.组比较**P<0.01。

    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退热实验

    雄性家兔25只,按体重随机均分为5组,大剂量组按8ml/kg给药,相当临床用量的5倍,中剂量组按4ml/kg给药,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5倍,小剂量组按2ml/kg给药,相当于临床用量的1.25倍,阳性对照组,按250mg/kg给安乃近,对照组,按10ml给生理盐水。先测各组家兔正常体温,然后于一侧耳缘静脉及大腿肌肉内分别注射7%鲜啤酒酵母个1ml/kg,半小时后,再测体温,并按组由另侧耳缘静脉给药,给药1、2、4、6、24小时各测体温一次。结果,阳性对照药安乃近和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均能显著地抑制家兔体温的持续升高,给药后4-6小时,给药组动物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而N.S.对照组24小时后,持续高热较久,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01),表明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有持续、稳定的退热作用。

    表3、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家兔高热模型的退热作用(与对照组比较)(X±SD,n=5)

    时程        NS组           安乃近组            大剂量               中剂量               小剂量

    模前        38.32±0.23    38.34±0.15         38.44±0.10          38.44±0.17          38.42±0.20

    模后30      39.70±0.10    39.56±0.17         39.80±0.34          39.66±0.30          39.92±0.18

    给1         1.68±0.23     0.38±0.21***       0.66±0.18***        0.82±0.15***        1.26±0.26*

    药2         1.91±0.14     -0.28±0.20***      0.68±0.17***        0.72±0.20***        1.12±0.31***

    后4         1.94±0.26     -0.40±0.29***      0.28±0.25***        0.50±0.24***        0.56±0.29***

    6           1.20±0.33     -0.38±0.20***      0.02±0.28***        0.40±0.17**         0.34±0.25**

    24          0.92±0.31     0.10±0.09***       0.28±0.14**         0.19±0.15**         0.14±0.29**

    注:与NS组比较:***P<0.001,  **P<0.01

    表中数据表示的是体温增减值,模前与用药24小时内体温变化(按净增减值计算X±SD)与NS组进行比较。

    4、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大白鼠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试验

    雄性大鼠45只,随机均分为5组,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大剂量组按10ml/kg给药,相当临床剂量6.25倍,中剂量组按5ml/kg给药,相当于临床剂量3.125倍,小剂量组按2.5ml/kg给药,相当于临床剂量1.6倍,阳性对照组,按25ml/kg给异丙嗪,对照组按10ml/kg给生理盐水。各组按剂量从左下腹部腹腔注射,给药25分钟,以20%乌拉坦按0.6ml/kg腹腔麻醉,并剪去右下腹部毛,给药后30分钟,尾静脉注射伊文氏(0.8%)5ml/kg,并立即在剪毛区皮内注射1mg/ml组织生理盐水0.1ml,形成皮丘,30分钟后,断颈椎处死大鼠,剪下兰染区皮肤,剪碎,浸于10ml丙酮生理盐水内48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于610nm处测OD值,结果本发明物可明显降低大白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毛细血管通透性的降低,有利于保持血管内的血容量和降低炎症反应过程。

                 表4、本发明药物组合物对大白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

    组别              剂量(/kg)      动物数           OD值X±SD

    N.S.对照组        10ml            9              0.153±1.045

    异丙嗪            25mg            9              0.015±0.012**

    小剂量组          10ml            9              0.107±0.045*

    中剂量组          5ml             9              0.108±0.024*

    大剂量组          2.5ml           9              0.105±0.040*

    与生理盐水比较**P<0.001,*P<0.05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治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临床观察

    一、一般资料

    收治门诊患者治疗组212例,其中男性132例,女性80例;对照组210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85例。入院时辨证分型,治疗组气分证83例,气营两燔证129例;对照组气分证89例,气营两燔证121例。

    二、诊断及辨证标准

    (一)、病毒性高热诊断标准:

    1、体温在39℃以上,但热势可有波动。

    2、兼见各种外感的临床表现,发病初期曾见恶寒,身热伴有口渴、出汗、舌红、苔黄、脉数等。

    3、发病急,热势高,变化快,易于耗伤阴津,发生变证。

    4、根据不同病种的特殊症状,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辩病诊断(如出血热,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等)。

    (二)、病名诊断标准

    1、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有发热、出血、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并随之依次出现低血压、少尿及多尿现象。

    2、流行性腮腺炎、腮脑:发热,一侧或双侧腮腺非化脓性肿胀,以耳垂为中心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压痛,腮腺管红肿,且可并发颌下腺炎、舌下腺炎、睾丸炎、脑膜脑炎等。

    3、流行性感冒: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者可有消化道症状。

    辨证标准

    1、气分证

    壮热有汗,不恶寒,口渴欲饮,气粗而赤,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便溏不爽,腹痛,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或黄燥,脉滑数或洪大。

    2、气营两燔证

    高热、口渴、面红目赤,肌肤粘膜见出血点,肌肤隐有瘐斑,烦躁不安,神志恍惚,腹痛,便秘,舌质红或红绛,苔黄或黄燥、焦黑,脉数或小数。

    三、治疗方法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注射液,每次40-60ml(每ml相当于生药9.8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滴注。中毒症状明显者,可增大为80ml,每日1次。1个疗程3-5天,儿童酌情减量。

    对照组,按西医常规处理:出血热早期应用免役调节剂,PHA(植物血凝素)每次10-20mg,加入补液内静滴;腮腺炎或腮脑用地塞米松0.75-1.50mg,口服或10-20mg加入10%葡萄糖内静脉滴注,重症感冒用感冒清和板蓝根冲剂,同时服用,感冒清片,一次3-4片,每片0.22g,板蓝根冲剂,一次1袋,每袋10g。

    四、疗效评定标准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1、发热期

    (1)痊愈:药后24小时内体温开始下降,主症改善,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5天内大部分主症消失,各项实验检查恢复正常。

    (2)显效:药后24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大部分主症改善,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7天内大部分主症消失,各项实验检查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

    (3)有效:药后48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大部分主症改善,7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大部分主症消失,各项实验检查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

    (4)无效:药后48小时内体温未下降,主症加重,或无改善,7天内体温未恢复正常,主症未改善,各项检查未恢复正常。

    2、总疗效评定:

    (1)病死率:药后主症无改善,大部分实验室检查项目无改善而死亡者,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2)治愈率:药后主症改善,大部分实验室检查项目恢复正常而治愈者,占总病例数的百分比。

    (二)流行性腮腺炎、腮脑

    1、痊愈: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其它有关症状消失,理化检查结果正常。

    2、显效:体温正常,腮肿明显减轻,其它有关症状消失,理化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3、有效:体温下降,腮肿及其它症状减轻,理化检查结果改善。

    4、无效:腮肿未改善,症状未见减轻,理化检查结果无改善。

    (三)流行性感冒

    1、痊愈:治疗3天以内,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且无反复。

    2、显效;治疗3天以内,体温基本正常,主要症状消失。

    3、有效:治疗3天,体温下降,但仍有反复,主要症状部分消失。

    4、无效:治疗3天,体温未降,症状无明显改善。

    五、疗效结果

                      表5、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总疗效观察分组  总例数例数  显效%  例数  有效%  例数  无效%  总有效率%  例数  病死率%治疗组  212185  87.26  21  9.91  6  2.83  97.17  1  0.47对照组  210131  62.38  51  24.29  28  13.33  86.67  7  3.33P值          <0.01       <0.01       <0.01  <0.01     <0.01

    注:死亡病例均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

                                             表6、各病种疗效比较  病名组别例数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总有效率例数%  病死率  例数%  肾综合征  出血热治疗组152 132(86.84)16(10.53)4(2.63)**148(98.68)**  1(0.65)**对照组150 99(66)34(22.67)17(8.67)133(88.67)  7(4.67)  流行性腮  腺炎、腮脑治疗组30 26(86.67)3(10)1(3.33)**29(96.67)**  0对照组30 18(60)8(26.67)4(13.33)26(86.67)  0  流行性  感冒治疗组30 27(90)2(6.67)1(3.33)**29(96.67)**  0对照组30 19(63.33)7(23.33)4(13.33)26(86.67)  0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

                                表7、两组各证型疗效比较[例(%)]证型组别例数 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病死率气分证治疗组83 73(87.95)**8(9.64)**2(2.41)**81(97.59)**0**对照组89 55(61.79)23(25.84)11(12.36)78(87.64)2(2.25)气营两燔证治疗组129 112(86.82)**13(10.08)**4(3.10)**125(96.90)**1(0.78)*对照组121 77(63.63)28(23.14)16(13.22)105(86.77)5(4.13)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表8、两组药后各种疾病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病名  组别    例数    体温开始下降时间    (X±SD,h)    体温复常时间    (X±SD,d)  肾综合  征出血热  治疗组    152    8.81±4.71**    1.57±1.14**  对照组    150    19.84±15.7    2.92±2.03  流行性腮腺  炎、腮脑  治疗组    30    6.82±2.91**    1.34±0.74**  对照组    30    12.13±10.9    3.06±1.48  流行性感冒  治疗组    30    5.42±3.19**    1.52±0.27**  对照组    30    16.52±13.82    2.96±1.39

                   表9、药后各种疾病主症平均消失时间((X±SD,天)  病名    组别    例数    主症平均消失时间  肾综合征出血热    治疗组    152    2.55±1.32*    对照组    150    4.85±2.42  流行性腮腺炎、腮脑    治疗组    30    2.14±1.09*    对照组    30    4.46±3.21  流行性感冒    治疗组    30    1.92±1.32*    对照组    30    3.42±1.01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P<0.05,**P<0.01。

    总之,在一个疗程中,用本发明治疗212例,结果,临床治愈113例,显效60例,好转32例,无效7例,总显效率81.6%,总有效率96.7%。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药物的制备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所有原料均为市售,且符合药典标准。

    大青叶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 Fort.的干燥叶。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 hypoglauca Miq.、山银花Lonicera confuse DC.或毛花柱忍冬Lonicera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干燥头状花序。淡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茎叶。

    实施例1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注射剂的制备

    按重量配比称取各原料药:大青叶2g、大黄0.8g、金银花2g、知母1g、野菊花2g、淡竹叶2g。取以上六味药材,加12倍量水浸泡1.5小时,煎煮3次,每次1.5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比重1.2,加2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6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比重1.04,冷藏48小时,3℃。取冷藏液过滤,滤液加注射用水配液,调PH值8.5,加适量EDTA-2Na,精滤,灌封、灭菌、印字、包装,制成每支10ml。每支相当于药材9.8克。服法:静脉滴注,每次40-60ml,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连续5-7天为一个疗程。

    实施例2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颗粒剂的制备

    取大青叶2.2g、大黄1g、金银花2.2g、知母1.2g、野菊花2.2g、淡竹叶2.2g,加12倍量水浸泡1.5小时,煎煮3次,每次1.5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比重1.1,加2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6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比重1.08,冷藏48小时,3℃。取冷藏液过滤,滤液烘干,得干膏,将上述干浸膏粉添加适量淀粉,滑石粉,制粒,分装,每袋10g。每袋相当于药材11克。服法:口服,每次1-2袋,每日3次,或遵医嘱,饭后服用,连续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实施例3

    大青叶1.8g、大黄0.6g、金银花1.8g、知母0.8g、野菊花1.8g、淡竹叶1.8g。

    取以上六味药材,加12倍量水浸泡1.5小时,煎煮3次,每次1.5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1.25,加3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7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比重1.1,冷藏48小时,3℃。取冷藏液过滤,滤液烘干,得干膏,将上述干浸膏粉添加适量淀粉,滑石粉,制粒,分装,每袋12g。每袋相当于药材8.6克。

    实施例4

    大青叶2.1g、大黄0.9g、金银花2.1g、知母1.1g、野菊花2.1g、淡竹叶2.1g。

    取以上六味药材,加12倍量水浸泡1.5小时,煎煮3次,每次1.5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1.15,加2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6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1.06,冷藏48小时,3℃。取冷藏液过滤,滤液烘干,得干膏,将干浸膏粉喷雾干燥,干法制粒,装胶囊中,每粒0.5g。服法: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或遵医嘱,连续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每粒相当于药材10.4克。

    实施例5

    大青叶1g、大黄0.2g、金银花1g、知母0.2g。野菊花1g、淡竹叶1g

    取以上六味药材,加9倍量含3%乙醇的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比重1.2,加2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4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比重1.05,冷藏48小时,3℃。取冷藏液过滤,滤液加注射用水配液,调PH值8.5,加适量EDTA-2Na,精滤,灌封、灭菌、印字、包装,制成100支。每支10ml。每支相当于药材4.4克。服法:静脉滴注,每次40-60ml,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连续5-7天为一个疗程。

    实施例6

    取大青叶5g、大黄2g、金银花5g、知母2g。野菊花5g、淡竹叶5g,加5倍量含10%乙醇的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比重1.1,加2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6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比重1.08,冷藏48小时,3℃。取冷藏液过滤,滤液烘干,得干膏,将上述干浸膏粉添加适量淀粉,滑石粉,制粒,分装,每袋10g。服法:口服,每次1-2袋,每日3次,或遵医嘱,饭后服用,连续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每袋相当于药材24克。

    实施例7

    原料药为1.5g、大黄0.5g、金银花1.5g、知母0.5g、野菊花1.5g、淡竹叶1.5g

    取以上六味药材,加6倍量含50%乙醇的水回流提取3次,过滤,滤液浓缩至1.20,加2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4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1.06,冷藏48小时,3℃。取冷藏液过滤,滤液烘干,得干膏,将干浸膏粉喷雾干燥,干法制粒,装胶囊中,每粒0.5g。服法: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或遵医嘱,连续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每粒相当于药材7克。

    实施例8

    原料药为3g、大黄1g、金银花3g、知母1g、野菊花3g、淡竹叶3g

    取以上六味药材,加12倍量水浸泡1.5小时,煎煮3次,每次1.5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比重为1.2,加2倍量水饱和正丁醇萃取6次,合并正丁醇萃取液,回收挥尽正丁醇,并浓缩至1.06,冷藏48小时,3℃。取冷藏液过滤,滤液烘干,得干膏,将干浸膏粉喷雾干燥,干法制粒,装胶囊中,每粒0.5g。服法:口服,每次2-3粒,每日3次,饭后服用,或遵医嘱,连续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每粒相当于药材14克。

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pdf(1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治疗病毒感染性高热病如出血热、流行性腮腺炎、腮脑、流行性感冒等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主要是由按重量份计的大青叶15份、大黄0.22份、金银花15份、知母0.22份、野菊花15份、淡竹叶15份制成,具有清气泄热、凉营解毒之功效,标本兼治、疗效提高且巩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