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造墙方法及其框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建筑方法和建筑构件,特别涉及一种建筑造墙方法及其框架。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一般现有建筑物外墙框架1的部分分解立体示意图,图中显示出所述框架1包括:两固设在一欲成型墙体上下相对位置的槽铁11;多个间隔地固设在这些槽铁11之间且与槽铁11相连接的直立槽铁12;多个设置在所述上下槽铁11之间并且分别平行这些直立槽铁12的支撑架13;以及两模板网17。所述槽铁11、12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定位孔14,所述支撑架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槽铁11连接。所述模板网17分别固接在所述直立槽铁12的相反两侧,并相配合界定出一可供混凝土浆流动的空间15。所述框架1还包括多个分别对应地穿设在所述定位孔14中的钢筋16。当混凝土浆被灌入所述空间15中并待混凝土浆干燥咬合在所述各模板网17上后,即形成所述墙体。
上述现有建筑物外墙框架于实际施工上,仍有其不便之处,详列如下:
1.施工过程繁复
由于上述建筑物外墙框架在施工过程中,无法将整条钢筋16直接穿设在所述槽铁12的定位孔14中,必须把钢筋16截切成适当长度的多个条短钢筋16后,再分别将每一短钢筋16分别穿入所述定位孔14中并以铁线绑固连接,因此,上述将钢筋16截断再重新接合的过程十分费时,且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架设相当数量的钢筋16,所花费的工时过长,导致施工效率不佳。
2.成本过高
经截断后的钢筋的强度会明显地下降,进而影响所述墙体的结构强度,必须另行增加钢筋的数量才能达到所需的强度标准。此外,依照所欲建造不同的墙体尺寸便需要采用不同种类的模具如槽铁与规格,不同尺寸地模具占用一定的置放空间,也增加设备成本及维修费用,无法大量计划制造备用,导致生产成本相对提高。
3.不具断热效果
若以所述墙体作为外墙,当在所述墙体两侧的温度有差异,热能会经由所述墙体中具热传导效果的混凝土及金属制槽铁,自温度较高的一侧流向温度较低的一侧,特别是在冬季时,室内的热能不断地向室外流动,造成室内必须持续耗费能源产生暖气来提高室内温度,长时间使用的结果造成了能源上的浪费。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施工效率佳且成本合理的建筑造墙方法。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搭建容易,并可成型一具有断热效果的墙体的建筑造墙框架。
本发明的建筑造墙方法及其框架是用以成型所述墙体,所述建筑造墙方法包括备料步骤、架设步骤和成型步骤。备料步骤是准备多个骨架组和多个用以封挡混凝土浆的封浆件,每一骨架组具有彼此相间隔平行的两骨架件和多个可分别联结所述各骨架件的联结件,每一骨架件具有一平板状的基片和一自所述基片的一侧垂直于所述基片延伸的侧片。架设步骤是取其中两个骨架组固设在欲成型所述墙体的上下相对壁体以形成横置骨架组,将其它骨架组分别间隔地立设在所述各横置骨架组之间,并与所述各横置骨架组相连接而形成直立骨架组,所述各封浆件分别设置在所述各横置骨架组之间并位在所述各直立骨架组的相反两侧,所述各封浆件相配合界定出一可供混凝土浆流动的容置空间。成型步骤是将混凝土浆灌入所述容置空间中并待混凝土浆凝固后形成所述墙体。
本发明建筑造墙框架包括多个骨架组和多个封浆件,每一骨架组具有两个骨架件和多个分别连接所述各骨架件的联结件。每一骨架件具有一平板状的基片和一自所述基片的一侧垂直于所述基片延伸的侧片,其中两个骨架组相互平行地装设在欲成型所述墙体的上下相对壁体并分别形成横置骨架组,其它骨架组则直立地间隔设置在所述各横置骨架组之间并形成直立骨架组。所述各封浆件固设在所述各横置骨架组之间并分别位在所述各直立骨架组的长向相反两侧,所述各封浆件相配合界定出一可供混凝土浆流动的容置空间。在成型步骤后,混凝土浆咬合附着在所述各封浆件上,凝固后便形成所述墙体。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建筑物外墙框架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建筑造墙方法及其框架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说明建筑造墙方法。
图3是所述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分解示意图,以说明多个骨架组、多个隔热件与多个封浆件。
图4是所述较佳实施例的一剖视图,以说明一补强件与其中一骨架组的关系。
图5是所述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剖视图,其中一骨架组与另一联结件固定在一壁体上。
图6是所述较佳实施例的一局部剖视图,以说明另一联结件与其中另一骨架组。
图7是所述较佳实施例在完工后的一剖视图。
图8示出了所述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态样,以说明一联结件与其中一骨架组。
图9是所述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态样在完工后的一剖视图。
图10是所述较佳实施例第三种实施态样在完工后的剖视图。
图11是所述较佳实施例第三种实施态样的另一剖视图。
图12示出了在所述较佳实施例中、一套接件与两骨架件间的组合关系。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和图3所示,它们示出了本发明建筑造墙方法及其框架的一较佳实施例,所述较佳实施例的第一种实施态样包括:备料步骤31、架设步骤32,和成型步骤33。
另配合图3,备料步骤31是准备多个骨架组37、多个可分别用以封挡混凝土浆的封浆件36以及多个隔热件38。所述各骨架组37分别具有:两彼此相对应平行排列的骨架件34、多个可连接所述骨架件34的联结件35、35′,以及多个补强件30。在本实施态样中,所述骨架件34、联结件35、35′及补强件30由塑钢制成。各骨架件34分别具有一平板状的基片342和一自所述基片342的一侧垂直于所述基片342延伸的侧片341。在所述各基片342与所述各侧片341上开设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开孔343。所述各联结件35、35′是用以连接每一骨架组37中的所述基片342,其中,每一联结件35可将其中两个骨架组37的所述各骨架件34分别相连接以形成横置骨架组37,且具有一平板状的片体351。所述片体351具有两位于所述片体351相反两端的且可对应地嵌入所述各开孔343中的嵌片352。所述片体351上开设有一供一固设元件353伸置的长槽孔354。所述长槽孔354允许所述固设元件353在其中移位,而所述各联结件35′可将其它的所述各骨架件34两两连接以形成直立骨架组37,且还分别具有一平板状片体351′、两分别自所述片体351′相反两侧向外垂直于所述片体351′延伸的接合片352′,以及一夹固片355′。在所述片体351′上开设有一可供一固设元件353′伸置的长槽孔354′,且允许所述固设元件353′在所述长槽孔354′中移位。所述夹固片355′上形成有一相对应于所述长槽孔354′的对应孔357′。所述固设元件353′依序穿过对应孔357′、长槽孔354′而将所述片体351′与所述夹固片355′彼此锁固。
如图4所示,每一补强件30呈倒U形,并具有两分别位于相反两侧的弹性卡勾部301以及一自中央向内突伸的凸出部302。所述各卡勾部301与所述凸出部302间分别相配合界定出一卡槽303。所述卡槽303用以卡嵌容置其中一骨架组37的所述各骨架件34。
所述各封浆件36在本实施态样中是表面平滑的碳酸纤维板。所述隔热件38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是保丽龙板。
现请配合参阅图5,架设步骤32是取所述各横置骨架组37,每一横置骨架组37的所述骨架件34借着所述联结件35的嵌片352嵌入每一骨架件相对应的开孔343中而成型,同时再利用固设元件353如钢钉伸置入每一联结件35的长槽孔354中而固结在所述壁体4上。
请配合参阅图6、7所示,将其它的骨架组37′分别以所述联结件35′的接合片352′嵌设于相对应两骨架件的侧片341外围,再借着一如螺丝的固设元件353′穿过所述夹固片355′的对应孔357′、所述片体351′的长槽孔354′,每一骨架组37′的所述各基片342恰夹置在每一联结件35′的片体351′与夹固片355′之间,将所述各骨架组37′直立地间隔设置在所述各横置骨架组37之间且与所述各横置骨架组37相连接。所述各封浆件36分别固设在所述各直立骨架组37′的相反两侧。所述各隔热件38分别固设在所述各直立骨架组37′的相反两侧并位在每一直立骨架组37与每一封浆件36之间。
所述各封浆件36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置空间361,成型步骤是将混凝土浆浇入并充满所述容置空间361,待混凝土浆凝固后便形成表面具有平整光滑的所述墙体3。
如图8、9所示为所述较佳实施例的第二种实施态样,它与上一个实施态样几乎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在备料步骤31中,所述各直立骨架组37′的骨架件34具有多个间隔的定位槽344以及多个分别相对应于每一定位槽344的卡嵌片345,每一定位槽344具有一固定部346,每一固定部346适合于供补强横支39如倒U型架与钢筋置放。在本较佳实施态样中所采用的是钢筋。补强横支39可以加强墙体3的横向结构强度。另使用多个联结件35″将所述各骨架件34加以连接。每一联结件35″具有一本体353″。所述本体353″具有两喇叭状的卡槽351″以及多个间隔地贯穿所述本体353″且可供混凝土浆流穿的通孔352″。每一卡槽351″可供每一卡嵌片345穿设定位。在架设时,仅需将所述各骨架件34的卡嵌片345相对应地穿伸入联结件35″的卡槽351″中,所述各联结件35″即能固定所述各骨架件34形成直立骨架组37′。
另参阅图10、11为所述较佳实施例的第三种实施态样,大致上与第一种实施态样相同,特别的是,本实施态样改以多个隔热件58填充在相邻两个直立骨架组57′之间。在本实施态样中,所述各隔热件58为保丽龙。此外,所采用的封浆件56为模网板,在架设步骤中将所述各模网板56以螺丝固定在所述各骨架件54的相反两侧。在本实施态样中,在成型步骤33中另外于所述各封浆件56的外侧喷浆,成型步骤33完成后进行粉光步骤51(如图2中假想线所示),也就是在所述墙体5的表面进行粉光施工,使得所述墙体5的表面呈现平整的态样。
如图12所示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中、部分构件架设的分解示意图。请再参阅图2,当欲建构的墙体尺寸较大时,仅需在架设步骤中,在一骨架件64上另借由一套接件63连接另一骨架件64′,所述套接件63具有一截面成L形的本体631及两位于所述本体631相反两侧且平行于所述本体631延伸的夹制片632,所述本体631与所述各夹制片632分别界定出一滑槽633,所述各滑槽633分别适用于供所述各骨架件的基片642、642′与侧片641、641′容置,使得所述各骨架件64、64′可相互衔接成一较长的态样,进而可建造出较高大的墙体。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施工简便
本发明是利用所述各联结件将所述各骨架件加以组合并分别形成横置与直立骨架组,降低备料时所需准备施工材料的种类,且可视欲建造的墙体尺寸,以套接件将所述各骨架件连接成适当长度,如此,可将所需的骨架件计划生产并储置备用,于下单时可立即出货,而不再需要开模制造多种尺寸规格的骨架件,提高施工的便利性。
2.墙体具有隔绝效果
由于所述骨架件、联结件,与补强件皆是由塑钢制成,再加上所述隔热件可设置在所述直立骨架组之间或者是所述各直立骨架组的两侧,且由保丽龙制成,塑钢与保丽龙都是不易传导热能的材质,因此,热能并不会自所述墙体的一侧借由所述墙体传导至所述墙体的另一侧而导致温度的改变,并借此确保温度不会有剧烈的变化,进而减少能源上的浪费。
3.降低成本
本发明可计划生产大量的骨架件储置备用,在制造上可增加生产效率和节省成本,且本发明的施工过程简便,使用的钢筋数量较少,而墙体的结构强度并不因此有所降低,确实可有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归纳上述,本发明建筑造墙方法及其框架确实能使施工过程更为简便,并同时提升施工品质兼具隔热效果,相较于其它现有的建筑框架的确具备更优异的竞争力及进步性。
当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