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桅杆总成和旋挖钻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桅杆总成和旋挖钻机.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48033 U(45)授权公告日 2014.11.19CN203948033U(21)申请号 201420353931.5(22)申请日 2014.06.27E21B 15/00(2006.01)(73)专利权人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地址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镇李流路三一产业园桩机研究本院(72)发明人周亮 朱朝阳 史会林(54) 实用新型名称桅杆总成和旋挖钻机(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桅杆总成和旋挖钻机。该桅杆总成包括滑轮架和桅杆,桅杆包括上桅杆,滑轮架的底部和上桅杆的顶部对应的设有两个铰接座;滑轮架与上桅杆通过铰接座铰接;滑轮架底部还设置。
2、有滚轮组件,滚轮组件包括:设置于滑轮架底部的支撑座,支撑座上设置有支撑轴;滚轮,套设于支撑轴外围,滚轮与支撑轴间隙配合;上桅杆顶面还设置有挡板;滑轮架绕铰接座的铰轴转动后,滚轮与挡板抵压接触限制滑轮架的下摆角度。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桅杆总成具有力传递可靠性高,滑轮架与桅杆之间的冲击较小,力传递部件不易磨损的优点。(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948033 UCN 203948033 U1/1页21.一种桅杆总成,包括滑轮架(1)和桅杆,所述桅杆包括。
3、上桅杆(2),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架(1)的底部和所述上桅杆(2)的顶部对应的设有两个铰接座;所述滑轮架(1)与所述上桅杆(2)通过所述铰接座铰接;所述滑轮架(1)底部还设置有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滑轮架(1)底部的支撑座(101),所述支撑座(101)上设置有支撑轴(102);滚轮(103),套设于所述支撑轴(102)外围,所述滚轮(103)与支撑轴(102)间隙配合;所述上桅杆(2)顶面还设置有挡板(201);所述滑轮架(1)绕所述铰接座的铰轴转动后,所述滚轮(103)与所述挡板(201)抵压接触限制所述滑轮架(1)的下摆角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总成,其特征在于,。
4、所述挡板(201)为尼龙板或金属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101)包括一对安装板,每一所述安装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轴(102)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一对安装板的安装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桅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设置有缺口(104),以使所述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之间形成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滚轮(103)的直径为50mm20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轴(102)与所述滚轮(103)的间隙为0.6mm1.5m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架(1)底。
5、部和所述上桅杆(2)的顶部还对应的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滑轮架(1)与所述上桅杆(2)通过所述连接孔可拆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架(1)设置有卷扬滑轮和辅卷扬滑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桅杆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桅杆还包括:中桅杆,其头端与所述上桅杆(2)的底端相连;下桅杆,其头端与所述中桅杆的底端相连。10.一种旋挖钻机,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桅杆总成。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948033 U1/4页3桅杆总成和旋挖钻机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桅杆总成和旋挖钻机。背景技术0002 旋挖钻机是一。
6、种适合建筑基础工程中成孔作业的施工机械,其原理是靠动力头驱动钻杆,实现钻具回转切削岩土,然后提升至孔外卸土,经周期性循环作业直至成孔。旋挖钻机主要不仅适于砂土、粘性土、粉质土等土层的施工,还适用于岩层的施工,在灌注桩、连续墙、基础加固等多种地基基础施工中得到广泛应用。旋挖钻机作为一种高效、先进的成孔设备,在高铁、桥梁等大口径施工钻孔时,其优势较为突出。0003 桅杆总成是旋挖钻机的重要机构。桅杆总成主要由滑轮架、桅杆和卷扬等组成。其中,桅杆是旋挖钻机的钻杆、动力头的安装支承部件及其工作进尺的导向部件。桅杆通常包括上桅杆、中桅杆和下桅杆。滑轮架设置于上桅杆的顶部,滑轮架一般体积较大,其上设置有主。
7、卷扬滑轮和辅卷扬滑轮,用以改变卷扬钢丝绳的运动方向,是提升、下放钻杆和物件起吊的重要支撑部件。0004 旋挖钻机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将上桅杆下放至水平位置。设置于上桅杆顶部的滑轮架尺寸较大,导致运输高度过高,为此通常是将滑轮架向下折叠,即将滑轮架向下摆动,使上桅杆与滑轮架之间形成一定的折叠角度。具体而言,滑轮架的左右两侧与上桅杆的左右两侧之间分别设置铰接座,滑轮架和上桅杆通过上述两个铰接座铰接,由此实现滑轮架相对于上桅杆可向下折叠。此外,为了分担滑轮架的部分重力,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振动冲击,滑轮架折叠后其后侧需要与上桅杆进行固定,以使部分重力通过上桅杆传递给上桅杆的支撑座。目前,滑轮架与上桅杆大多。
8、采用固定板固定,即在滑轮架的中部焊接固定板,在上桅杆相应的设置固定座,通过固定板和固定座的接触实现力的传递。此种方式的缺陷在于:0005 第一、虽然理论上述固定板与固定座为面面接触,但由于加工误差不可避免,所以实际上只能是点面接触,力传递的可靠度较低,滑轮架与上桅杆之间的冲击较大;0006 第二、滑轮架上固定板与上桅杆支撑座上的固定座的接触位置固定,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造成磨损变形,部件磨损后对折叠角度的影响较大,使其偏离预定的折叠角度范围;0007 此外,滑轮架与上桅杆连接左右两铰接座的铰接孔需要具有较高的同轴度;但设置上述固定板后,在测量滑轮架两侧的铰接孔时无法避开上述固定板,同轴度难以保证。
9、。实用新型内容0008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滑轮架与上桅杆之间的冲击较小,且传力部件不易磨损变形的桅杆总成和旋挖钻机。0009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0010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桅杆总成,包括滑轮架和桅杆,所述桅杆包括上桅说 明 书CN 203948033 U2/4页4杆,所述滑轮架的底部和所述上桅杆的顶部对应的设有两个铰接座;所述滑轮架与所述上桅杆通过所述铰接座铰接;所述滑轮架底部还设置有滚轮组件,所述滚轮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滑轮架底部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置有支撑轴;滚轮,套设于所述支撑轴外围,所述滚轮与支撑轴间隙配合;所述上桅杆顶面还设置有。
10、挡板;所述滑轮架绕所述铰接座的铰轴转动后,所述滚轮与所述挡板抵压接触限制所述滑轮架的下摆角度。0011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为尼龙板或金属板。0012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座包括一对安装板,每一所述安装板开设有安装孔,所述支撑轴的两端分别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一对安装板的安装孔。0013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设置有缺口,以使所述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之间形成通道。0014 进一步地,滚轮的直径为50mm200mm。0015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轴与所述滚轮的间隙为0.6mm1.5mm。0016 进一步地,所述滑轮架底部和所述上桅杆的顶部还对应的设置有连接孔,所述滑轮架与所述上桅杆通过所述连接孔可拆卸连接。0。
11、017 进一步地,所述滑轮架设置有卷扬滑轮和辅卷扬滑轮。0018 进一步地,所述桅杆还包括:中桅杆,其头端与所述上桅杆的底端相连;下桅杆,其头端与所述中桅杆的底端相连。0019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旋挖钻机,其设置有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桅杆总成。002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桅杆总成具有如下优点:0021 1)、由于滚轮与支撑轴是间隙配合,使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运动自由度,在滚轮与挡板相接触时,在滑轮架的重力作用下使得滚轮后自动调整其位置至其外圆上整条边与挡板相接触,即实现线面接触。相对于现有的点面接触的方式,增加了接触面积,由此提高了力传递的可靠性,滑轮架与桅杆之间的冲击也相对。
12、较小。0022 2)、由于滚轮可绕着支撑轴转动,因此可以通过转动滚轮使得滚轮的不同边与挡板相接触,避免滚轮局部过度磨损对折叠角度的影响,使得滑轮架折叠一定次数后,其折叠角度仍能在预设角度范围内。0023 3)、进一步地,通过将支撑轴可拆卸的安装于支撑座,并且通过在支承座上设置缺口,可以使得通过拆卸滚轮后,滑轮架的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的孔轴方向上无障碍,由此便于操作人员检查铰接孔的同轴度,进而保证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的同轴度。附图说明0024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0。
13、025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桅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0026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0027 附图标记说明:0028 1滑轮架 11第一铰接座0029 101支撑座 102支撑轴说 明 书CN 203948033 U3/4页50030 103滚轮 104缺口0031 2上桅杆 201挡板具体实施方式0032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0033 请参见图1和图2,该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桅杆总成的结构。该桅杆总成包括滑轮架1和桅杆,桅杆包括上桅杆2;0034 滑轮架。
14、1的底部和上桅杆2的顶部对应的设有两个铰接座,具体可以为第一铰接座11和第二铰接座(图中未示出);滑轮架1与上桅杆2通过上述两个铰接座铰接;0035 滑轮架1底部还设置有滚轮组件,该滚轮组件包括:设置于滑轮架1底部的支撑座101,支撑座101上设置有支撑轴102;滚轮103,套设于支撑轴102外围,该滚轮103与支撑轴102间隙配合;0036 上桅杆2顶面还设置有挡板201;0037 滑轮架1绕上述铰接座的铰轴转动后,滚轮103与挡板201抵压接触限制滑轮架1的下摆角度。0038 本实施提供的桅杆总成中,滑轮架1与上桅杆2之间对应的设置有两个铰接座,由此,滑轮架1与上桅杆2之间铰接,当需要滑轮。
15、架1进行折叠时,其可绕铰接轴向下摆动。此外,滑轮架1和上桅杆2通过滚轮组件与挡板201的配合实现力的传递,以及对折叠角的限制。由于滚轮103与支撑轴102是间隙配合,由此使得滚轮103不仅可以转动,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也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当滑轮架1绕着铰接座的铰轴向下摆动至其滚轮103与挡板201相抵压时,由于不可避免的制造误差,首先由滚轮103的左侧边缘或右侧边缘先与挡板201相接触,而后由于间隙存在,当滑轮架1继续下摆时,滚轮103产生侧斜,直至滚轮103外圆上整条边与挡板201相接触,滑轮架1无法继续摆动,此时折叠角度确定,并且滑轮架1的一部分自重通过滚轮103与挡板201的线面接触传。
16、递给了桅杆。由于线面接触的接触面积较大,因此提高了力传递的可靠性,滑轮架1与桅杆之间的冲击也相对较小。上述支撑轴102与滚轮103的间隙优选为0.6mm1.5mm。0039 此外,由于滚轮103可绕支撑轴102转动,因此通过转动滚轮103可以使每次折叠滑轮架1时,挡板201能与滚轮103不同的边相接触,避免滚轮103局部过度磨损对折叠角度的影响,使得滑轮架1折叠一定次数后,其折叠角度仍在预设角度范围内。滚轮103的直径可根据预设折叠角度进行设置,其直径优选为50mm200mm。挡板201直接与滚轮103相接触,为了防止挡板201过度磨损,挡板201优选采用尼龙板或金属板。尼龙板和金属板具有耐磨。
17、性能优异的特点,有利于延长部件的使用寿命。0040 上述桅杆总成结构中,支撑座101起到支撑滚轮103的作用。具体而言,该支撑座101可以包括一对安装板,每一安装板开设有安装孔,支撑轴102的两端分别穿设过上述一对安装板的安装孔;并且,支撑轴102可拆卸的安装于上述安装孔。例如,支撑轴102的两端设置有对其进行轴线限位的开口销(图中未示出)。由此,支撑轴102可以方便的从支撑座101上拆卸下来,进而便于对不同尺寸的滚轮或损坏的滚轮进行更换。进一步地,安装板可以设置有缺口104,以使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之间形成通道。即通过在安装板上设置缺口说 明 书CN 203948033 U4/4页6104,使。
18、得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的孔轴方向上无障碍,在检测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是否同轴时,只需将滚轮103拆卸后,向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内插入销轴进行检测即可,有利于保证铰接孔的同轴度。0041 当桅杆总成作业时,滑轮架1与上桅杆2需要固定连接,由此,滑轮架1底部和上桅杆2的顶部还可对应的设置有连接孔,滑轮架1与上桅杆2通连接孔可拆卸连接,二者可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实现固定。当滑轮架1需要折叠时,只需将紧固件拆卸后,即可按照上述方式进行折叠。004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滑轮架1的其余结构可以与现有技术相同,例如其可以设置有卷扬滑轮和辅卷扬滑轮等。桅杆的其余结构也可以与现有技术相同,例如除上述桅杆外还可以包括:00。
19、43 中桅杆,其头端与上桅杆2的底端相连;0044 下桅杆,其头端与中桅杆的底端相连。0045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桅杆总成具有如下优点:0046 1)、由于滚轮与支撑轴是间隙配合,使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运动自由度,在滚轮与挡板相接触时,在滑轮架的重力作用下使得滚轮后自动调整其位置至其外圆上整条边与挡板相接触,即实现线面接触。相对于现有的点面接触的方式,增加了接触面积,由此提高了力传递的可靠性,滑轮架与桅杆之间的冲击也相对较小。0047 2)、由于滚轮可绕着支撑轴转动,因此可以通过转动滚轮使得滚轮的不同边与挡板相接触,避免滚轮局部过度磨损对折叠角度的影响,使得滑轮架。
20、折叠一定次数后,其折叠角度仍能在预设角度范围内。0048 3)、通过将支撑轴可拆卸的安装于支撑座,并且通过在支承座上设置缺口,可以使得通过拆卸滚轮后,滑轮架的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的孔轴方向上无障碍,由此便于操作人员检查铰接孔的同轴度,进而保证两个铰接座的铰接孔的同轴度。004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旋挖钻机,该旋挖钻机设有上述任一种桅杆总成,由于上述任一种桅杆总成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设有该桅杆总成的旋挖钻机也应具备相应的技术效果,其具体实施过程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兹不赘述。005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说 明 书CN 203948033 U1/2页7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948033 U2/2页8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948033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