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pdf

上传人:柴****2 文档编号:1557735 上传时间:2018-06-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55.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490418.0

申请日:

2014.08.28

公开号:

CN204080825U

公开日:

2015.01.0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2D 17/20申请日:20140828授权公告日:20150107终止日期:20150828|||授权

IPC分类号:

E02D17/20; E02D5/22

主分类号:

E02D17/20

申请人:

中南大学

发明人:

申永江; 杨明; 项正良; 文康

地址:

410083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代理人:

颜勇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包括前、后两排抗滑桩,其特点是前排抗滑桩采用全长式抗滑桩,后排抗滑桩则采用沉埋式抗滑桩,通过降低后排桩受荷段长度,减小后排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从而增大前排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其目的是调节前、后排桩之间的受力与变形,解决前、后排桩受力与变形不均匀的问题,使前后排桩均能充分发挥其抗滑作用。采用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式也可使滑坡体两侧的抗滑桩更好地发挥作用。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包括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抗滑桩较前排抗滑桩更靠近滑坡后缘,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小于前排抗滑桩。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均锚固于滑坡的滑坡床上,所述后排抗滑桩桩顶沉埋于滑坡的滑坡体内。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分别沿垂直滑坡滑动方向排布。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排布时采用平行布置或采用梅花形布置的形式。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分别形成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式。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间隔密定义为2~3倍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间隔疏定义为3~4倍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

7.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的桩排距为2~5倍抗滑桩截面纵向高度。

8.  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为前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的1/2~4/5。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为前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的1/2~4/5。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
背景技术
在我国山地丘陵地区,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灾害常常给工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世界上滑坡灾害严重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印度、中国等,每年因滑坡造成的损失都在10亿美元以上。
抗滑桩是治理滑坡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现实工程中遇到的深大滑坡越来越多,单排抗滑桩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抗滑力。双排抗滑桩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布置灵活,抗滑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很多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在传统的全长式双排抗滑桩的设计当中,一般认为前、后排所承担的滑坡推力是一样的。但是研究发现,在滑坡推力的作用下,前、后排桩之间的内力与变形相差较大,滑坡推力大部分由后排桩所承担,前排抗滑桩无法完全发挥其抗滑能力。双排抗滑桩工程的费用动辄上千万元,一方面,保守的设计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设计的偏差又会产生极大的隐患,甚至出现滑坡治理失败的情况。而对于单一的沉埋式抗滑桩,难以抵抗较大的滑坡推力,另外还可能出现滑坡越顶破坏的现象,造成抗滑桩支护的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形式简单,方便 施工,能够抵抗巨大滑坡推力,解决前、后排桩内力及变形不均匀的问题,尽可能发挥前、后排抗滑桩的抗滑能力,同时也可以节省材料,提高施工效率,有效地降低滑坡治理成本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包括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所述后排抗滑桩较前排抗滑桩更靠近滑坡后缘,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小于前排抗滑桩。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均锚固于滑坡的滑坡床上,所述后排抗滑桩桩顶沉埋于滑坡的滑坡体内。
多根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分别沿垂直滑坡滑动方向排布。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排布时采用平行布置或采用梅花形布置的形式。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分别形成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式。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间隔密为2~3倍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间隔疏为3~4倍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的桩排距为2~5倍抗滑桩截面纵向高度。
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为前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的1/2~4/5。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双排抗滑桩由于减小了后排桩受荷段长度,从而减小了后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增大了前排抗滑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有效地调节了前、后排桩的内力与变形。本发明双排抗滑桩可以减小总的桩长,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充分发挥前后排抗滑桩的效能,降低滑坡治理成本,提高滑坡治理水平。另外,本发明双排抗滑桩还能够克服单一沉埋桩的缺 点,防止滑坡越顶破坏。采用中间密、两侧疏的桩间距布置形式则充分考虑到滑坡推力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即在主滑坡剖面附近推力较大,在两侧推力相对较小,使尽量多的抗滑桩充分发挥其抗滑作用。
与传统的双排抗滑桩相比,本发明通过减小后排桩的受荷段长度,使前、后排桩的受力与变形更加均匀,同时发挥前、后排桩的抗滑能力,也避免了采用单一沉埋桩可能出现的越顶现象。降低后排桩的受荷段长度也可以相应降低其嵌固段长度,进一步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治理成本。采用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式则可使两侧的抗滑桩充分发挥抗滑能力,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小材料用量,从而大大降低施工成本。与单排抗滑桩相比,具有更大的侧向刚度,能够抵抗更大的滑坡推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专利抗滑桩平行布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抗滑桩间隔布置的示意图。
附图中,1-前排抗滑桩、2-后排抗滑桩、3-滑坡床、4-滑动面、5-滑坡体、6-滑坡主轴线、d-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h-抗滑桩截面纵向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抗滑桩包括前排抗滑桩1与后排抗滑桩2,滑坡包括滑坡床3以及位于滑坡床上的滑动面4和滑坡体5。前、后排抗滑桩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一般可取2~5h(h为抗滑桩截面纵向高度)以增大其侧向刚度。后排抗滑桩2采用沉埋式抗滑桩(即桩顶沉埋于滑坡地面以 下的抗滑桩)以减小后排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增大前排抗滑桩1所承担的滑坡推力,前排抗滑桩1采用全长式抗滑桩(即桩顶位于滑坡地面附近的抗滑桩)以防止滑坡出现越顶现象。前排抗滑桩1的受荷段长度与滑坡体5厚度相同,后排抗滑桩2的受荷段长度视桩排距、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而定,一般可取前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的1/2~4/5,如果前排抗滑桩1与后排抗滑桩2之间的桩排距越大,滑坡推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越低,那么后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就越短,在这里受荷段长度指的是滑动面4以上抗滑桩的长度。前、后排抗滑桩均包括多个锚固于滑坡床且沿滑坡滑动方向间隔分布的一排抗滑桩。前、后排桩之间既可采用平行布置的形式,又可采用梅花形布置的形式,且在滑坡主轴线6附近桩间距较小,往滑坡两侧逐渐增大桩间距,形成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式。
本发明双排抗滑桩由于减小了后排桩受荷段长度,从而减小了后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增大了前排抗滑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有效地调节了前、后排桩的内力与变形,使前、后排抗滑桩均能充分发挥抗滑能力。本发明双排抗滑桩可以减小总的桩长,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充分发挥前后排抗滑桩的效能,降低滑坡治理成本,提高滑坡治理水平。另外,本发明双排抗滑桩还能够克服单一沉埋桩的缺点,防止滑坡越顶破坏。采用中间密、两侧疏的桩间距布置形式则充分考虑到滑坡推力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即在滑坡主轴线6附近推力较大,在两侧推力相对较小,使尽量多的抗滑桩充分发挥其抗滑作用。

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80825 U(45)授权公告日 2015.01.07CN204080825U(21)申请号 201420490418.0(22)申请日 2014.08.28E02D 17/20(2006.01)E02D 5/22(2006.01)(73)专利权人中南大学地址 410083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南路932号(72)发明人申永江 杨明 项正良 文康(74)专利代理机构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代理人颜勇(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57) 摘要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包括前、后两排抗滑桩,其特点是前排抗滑桩采用全长式抗滑桩,后排抗滑桩则采。

2、用沉埋式抗滑桩,通过降低后排桩受荷段长度,减小后排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从而增大前排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其目的是调节前、后排桩之间的受力与变形,解决前、后排桩受力与变形不均匀的问题,使前后排桩均能充分发挥其抗滑作用。采用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式也可使滑坡体两侧的抗滑桩更好地发挥作用。(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80825 UCN 204080825 U1/1页21.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包括前排抗。

3、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抗滑桩较前排抗滑桩更靠近滑坡后缘,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小于前排抗滑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均锚固于滑坡的滑坡床上,所述后排抗滑桩桩顶沉埋于滑坡的滑坡体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分别沿垂直滑坡滑动方向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排布时采用平行布置或采用梅花形布置的形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分别形成中间密、两边。

4、疏的布置形式。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间隔密定义为23倍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间隔疏定义为34倍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的桩排距为25倍抗滑桩截面纵向高度。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为前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的1/24/5。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为前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的1/24/5。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80825 U1/3页。

5、3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背景技术0002 在我国山地丘陵地区,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滑坡灾害常常给工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世界上滑坡灾害严重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印度、中国等,每年因滑坡造成的损失都在10亿美元以上。0003 抗滑桩是治理滑坡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现实工程中遇到的深大滑坡越来越多,单排抗滑桩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抗滑力。双排抗滑桩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布置灵活,抗滑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很多工程中得到了应用。在传统的全长式双排抗滑桩的设计。

6、当中,一般认为前、后排所承担的滑坡推力是一样的。但是研究发现,在滑坡推力的作用下,前、后排桩之间的内力与变形相差较大,滑坡推力大部分由后排桩所承担,前排抗滑桩无法完全发挥其抗滑能力。双排抗滑桩工程的费用动辄上千万元,一方面,保守的设计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另一方面,设计的偏差又会产生极大的隐患,甚至出现滑坡治理失败的情况。而对于单一的沉埋式抗滑桩,难以抵抗较大的滑坡推力,另外还可能出现滑坡越顶破坏的现象,造成抗滑桩支护的失效。实用新型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形式简单,方便施工,能够抵抗巨大滑坡推力,解决前、后排桩内力及变形不均匀的问题,尽可能发挥前、后排抗滑。

7、桩的抗滑能力,同时也可以节省材料,提高施工效率,有效地降低滑坡治理成本的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0005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0006 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包括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所述后排抗滑桩较前排抗滑桩更靠近滑坡后缘,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小于前排抗滑桩。0007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均锚固于滑坡的滑坡床上,所述后排抗滑桩桩顶沉埋于滑坡的滑坡体内。0008 多根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分别沿垂直滑坡滑动方向排布。0009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排布时采用平行布置或采用梅花形布置的形式。0010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分别形成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

8、式。0011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间隔密为23倍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间隔疏为34倍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0012 所述前排抗滑桩和后排抗滑桩的桩排距为25倍抗滑桩截面纵向高度。0013 所述后排抗滑桩的受荷段长度为前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的1/24/5。0014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双排抗滑桩由于减小了后排桩受荷段长度,从而减小说 明 书CN 204080825 U2/3页4了后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增大了前排抗滑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有效地调节了前、后排桩的内力与变形。本发明双排抗滑桩可以减小总的桩长,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充分发挥前后排抗滑桩的效能,降低滑坡治理成本,提高滑坡治理水平。

9、。另外,本发明双排抗滑桩还能够克服单一沉埋桩的缺点,防止滑坡越顶破坏。采用中间密、两侧疏的桩间距布置形式则充分考虑到滑坡推力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即在主滑坡剖面附近推力较大,在两侧推力相对较小,使尽量多的抗滑桩充分发挥其抗滑作用。0015 与传统的双排抗滑桩相比,本发明通过减小后排桩的受荷段长度,使前、后排桩的受力与变形更加均匀,同时发挥前、后排桩的抗滑能力,也避免了采用单一沉埋桩可能出现的越顶现象。降低后排桩的受荷段长度也可以相应降低其嵌固段长度,进一步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治理成本。采用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式则可使两侧的抗滑桩充分发挥抗滑能力,同时降低了施工难度,减小材料用量,从而大大降低施工成本。

10、。与单排抗滑桩相比,具有更大的侧向刚度,能够抵抗更大的滑坡推力。附图说明0016 图1为本专利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2为本专利抗滑桩平行布置的示意图。0018 图3为本专利抗滑桩间隔布置的示意图。0019 附图中,1-前排抗滑桩、2-后排抗滑桩、3-滑坡床、4-滑动面、5-滑坡体、6-滑坡主轴线、d-抗滑桩截面横向宽度、h-抗滑桩截面纵向高度。具体实施方式0020 下面通过实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专利的具体实施方式。0021 如图1所示,一种双排长短组合抗滑桩,抗滑桩包括前排抗滑桩1与后排抗滑桩2,滑坡包括滑坡床3以及位于滑坡床上的滑动面4和滑坡体5。前、后排抗滑桩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一般可。

11、取25h(h为抗滑桩截面纵向高度)以增大其侧向刚度。后排抗滑桩2采用沉埋式抗滑桩(即桩顶沉埋于滑坡地面以下的抗滑桩)以减小后排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增大前排抗滑桩1所承担的滑坡推力,前排抗滑桩1采用全长式抗滑桩(即桩顶位于滑坡地面附近的抗滑桩)以防止滑坡出现越顶现象。前排抗滑桩1的受荷段长度与滑坡体5厚度相同,后排抗滑桩2的受荷段长度视桩排距、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而定,一般可取前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的1/24/5,如果前排抗滑桩1与后排抗滑桩2之间的桩排距越大,滑坡推力合力作用点的位置越低,那么后排抗滑桩受荷段长度就越短,在这里受荷段长度指的是滑动面4以上抗滑桩的长度。前、后排抗滑桩均包括多个锚固于。

12、滑坡床且沿滑坡滑动方向间隔分布的一排抗滑桩。前、后排桩之间既可采用平行布置的形式,又可采用梅花形布置的形式,且在滑坡主轴线6附近桩间距较小,往滑坡两侧逐渐增大桩间距,形成中间密、两边疏的布置形式。0022 本发明双排抗滑桩由于减小了后排桩受荷段长度,从而减小了后排桩承担的滑坡推力,增大了前排抗滑桩所承担的滑坡推力,有效地调节了前、后排桩的内力与变形,使前、后排抗滑桩均能充分发挥抗滑能力。本发明双排抗滑桩可以减小总的桩长,降低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充分发挥前后排抗滑桩的效能,降低滑坡治理成本,提高滑坡治理水平。另说 明 书CN 204080825 U3/3页5外,本发明双排抗滑桩还能够克服单一沉埋桩的缺点,防止滑坡越顶破坏。采用中间密、两侧疏的桩间距布置形式则充分考虑到滑坡推力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即在滑坡主轴线6附近推力较大,在两侧推力相对较小,使尽量多的抗滑桩充分发挥其抗滑作用。说 明 书CN 204080825 U1/2页6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80825 U2/2页7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80825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水利工程;基础;疏浚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