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进水压力补偿的供水装置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层建筑供水装置,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具有水压补偿功能的高层建筑物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内的高层建筑不断增多,对于高层建筑内的供述系统的研究日益增多。高层建筑物内一般将1至17层称为低层区,18至35层称为中层区,36层开始称为高层区,在对中高层区供水时,一般需要二次加压。
目前,较为常见的为储水箱或蓄水池方式,将自来水管网与用户网进行隔离,从而对用户供水中不会对自来水管网产生负压影响,但是,采用蓄水箱的方式需要在建筑物内单独设置水箱,不仅占用较大的建筑面积,并且由于蓄水箱本身的容积的限制,需要频繁的开启水泵对蓄水箱进行补水,并且,这种加压供水方式由于蓄水箱的设置,很容易造成水的污染;还有一种较为先进的二次增压方式为多级接力恒压供水系统,即利用前述的三个区的分区方式,在每个区的底部分别安装单级变频恒压供水设备,然后将三套设备级联构成,这种多级接力式的恒压供水系统在缺水或者检修时启动和关闭时,需要严格按照三级的顺序进行,否则很容易造成水泵的非正常停机现象。
申请日为2014.12.22、申请号为201410801701.5的发明专利申请(以下称为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双腔式恒压供水设备,其技术要点是在供水系统内增加一个高压腔和一个稳流补偿器,其中高压腔的作用类似一个蓄能器,在用水低峰期内,直接停止水泵,将高压腔的压力释放出来进行供水。对比文件1中的高压腔内压力仅用于用水低峰期间的供水,此时,高压腔内的压力首先进入稳流补偿器内,那此时会出现一个问题:高压腔的水流入稳流补偿器的过程相当于一个降低水压的过程,而当供水系统水压不足或者稳流补偿器与用户供水网之间水泵停转之后,高压腔的压力水在经过稳流补偿器的降压之后,水压也难以满足供水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直接对进入用户供水网进行进水压力补偿的带有进水压力补偿的供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进水压力补偿的供水装置,包括与自来水管网连接的稳流补偿器,所述稳流补偿器相互分隔为常压腔和增压蓄能补偿腔,所述常压腔和增压蓄能补偿腔均单独连接至用户供水网,所述常压腔的出口与增压蓄能补偿腔的出口之间还设置有开口朝向用户供水网的液控单向阀,所述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连接至常压腔的内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常压腔与增压蓄能补偿腔均单独向用户供水网供水,因此,只要在合适的时机将增压蓄能补偿腔内储存的水压直接释放至用户供水网中即可实现进水压力的补偿,取消了现有技术中将增压蓄能补偿腔连接至常压腔再进入用户供述网的泄压,并且,由于常压腔和增压蓄能补偿腔均连接至自来水管网,因此,两者在常态下的压力是一致的,因此,无论自来水自哪个腔流入用户供水网,均可保证用户得到的水压既不低于正常情况下的水压值,也不会高于正常水压值。当自来水管网的水压较低难以满足需求时,液控单向阀的控制口两端压力值出现压差,阀口打开,此后,增压蓄能补偿腔内的压力水进入用户供水网中,保证进水压力的恒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自来水管网与所述增压蓄能补偿腔之间还设置有增压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来自自来水管网的水压较低时,增压蓄能补偿腔储藏的自来水的压力也不会高于这个值,难以满足在用户供水网内的水压过低时的进水压力补偿左右,因此,在增压蓄能补偿腔与自开水管网之间增压一个增压装置,在自来水进入增压蓄能补偿腔之前对这部分水进行单独的增压,使之略高于常压腔的水压值,这样,一旦常压腔内的水压低于标准值,则立即释放增压蓄能补偿腔内的水压对其进行补偿,保证通向用户供水网的水压恒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常压腔与用户供水网之间还设置有两条并联的进水管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城市供水网相关规定,要求用户供水网的供水设备保证一用一备,即两套并联设备以择一方式进行工作,也就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两条进水管路的形式,当其中的一条进水管路出现故障时,另一条进水管路工作,可以降低用户供水网的停水检修概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路包括有两个水泵以及连接于两个水泵之间的单向阀,所述两个水泵以并联的方式连接并受同一电机驱动,所述单向阀连接于所述两个水泵的出口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泵的泵送压力直接影响用户供水网得到的水压,因此,水泵的出口恒压控制十分必要,采用两个水泵并联的形式可以最大限度的稳定用户供水网的供水压力,并且,采用双水泵并联的形式,减小了对稳流补偿器的容积要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常压腔的出口与进水管路之间设置有蓄能器,所述蓄能器与进水管路之间还设置有一开口朝向蓄能器设置的单向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双泵并联时,一旦进水流量间歇式的较少时,容易出现水泵空转的形式,在单向阀的入口处增压一个蓄能器,当来自常压腔的水流量较小时,蓄能器内的水通过单向阀流出,防止水泵的空转产生的干摩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水管路上设置有稳流装置,所述稳流装置包括有稳流蓄能器,所述稳流蓄能器的出口处连接有稳流单向阀,所述稳流单向阀的开口朝向进水管路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增压蓄能补偿腔与常压腔的水在特殊情况下回出现断水的情况,此时,用户供水网上的水泵进口没有水的供应,会产生泵的干摩擦,而用户只要打开水龙头,会产生空穴现象带来的噪音,十分不便,增加的稳流蓄能器可以短暂的解决这个问题,一旦恢复正常供水,这部分会在水压的作用下自动关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常压腔上设置有用于定期清理常压腔的排污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常压腔内会持续有水存储于其中,并且其液位也有一定要求,这就难免造成常压腔内杂质堆积,影响用户供水网内流动的水质,通过排污阀的设置,可以定期的对常压腔进行排污清理,保证用户供水网内的水的洁净程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稳流装置与进水管路部分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注:1、自来水进水网;2、稳流补偿器;3、液控单向阀;4、稳流装置;5、进水管路;6、用户供水网;7、排污阀;21、增压蓄能补偿腔;22、常压腔;211、增压装置;31、控制口;41、稳流单向阀;42、稳流蓄能器;51、水泵;52、单向阀;53、蓄能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带有进水压力补偿的供水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有自来水进水管网1以及用户供水网6,其中自来水进水管网1的水源来自市政供水系统,用户供水网6为住户的用水终端。在自来水进水管网1和用户供水网6之间设置有稳流补偿器2,用于双向调节用水与供水的流量关系。在稳流补偿器2与用户供水网6之间设置有进水管路5,根据市政用水设备的相关规定,进水管路5有两条线路,两条线路一备一用,防止线路检修时给住户用水带来不便。稳流补偿器2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腔室:增压蓄能补偿腔21和常压腔22,其中,常压腔22接收来自自来水进水管网1的自来水并进行稳流,其输出端连接进水管路5。
由于市政供水系统中的水压时存在波动的,有时会高于正常的供水压力,有时(例如用水高峰期)又会低于正常供水压力,难以满足用户供水网6中的水压恒定的要求,因此,本实施例中引入液控单向阀3,并将其上的控制口31连接至常压腔22的出水口处,来自自来水进水管网1的水源直接连接至增压蓄能补偿腔21和常压腔22中,两个腔内的水压保持一致,此时,控制口31检测常压腔22对进水管路5的输出水压值,一旦这个值低于增压蓄能补偿腔21内储藏的水压值时,控制口31会在压力差值的作用下将液控单向阀3的阀口打开,这样,将增压蓄能补偿腔21内的压力水通过液控单向阀3打开的阀口流入进水管路5内对增压蓄能补偿腔21于常压腔22之间的水压差值进行补偿,保证流入进水管路5内的水压值维持在一个恒定的值。
作为优选地,在增压蓄能补偿腔21的进水口处设置有增压装置211,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来自自来水管网1的水压有时在开启供水时就难以满足高层建筑的供水要求,而增压蓄能补偿腔21内的补偿水压的建立依赖于自来水管网1的进水压力,因此即使将增压蓄能补偿腔21中的水压释放对进水管路5内的水压进行补偿,也很难满足高层建筑的用户供水网6中的水压要求,因此,在增压蓄能补偿腔21进口处增设的增压装置311可以设置在一个恒定的水压值,保证增压蓄能补偿腔21内的水压稳定在一个等于或者略高于进水管路5所必须的进水压力值上,保证增压蓄能补偿腔21的水压补偿效果。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自来水管网1内短暂性停水对进水管路5上的影响,在进水管路5之前增设一个稳流装置4,如图2中所示,稳流装置4内包括有稳流单向阀41和稳流蓄能器42,在正常供水状态下,稳流蓄能器42内会存储一定量的压力水进行蓄能存储,一旦自来水管网1出现间隙性的流量不足甚至断水,稳流蓄能器42内的压力水会打开稳流单向阀41的阀口,将蓄存的水暂时供给至进水管路5内,保护进水管路5内的元器件。
此外,进水管路5包括有两个并联且受同一驱动电机驱动的水泵51、连接于两者之间的单向阀52以及设置在单向阀52进口处的蓄能器53,正常状况下,两个水泵51并联工作,可以在采用小规格水泵的情况下即可满足大流量的要求,并且,为了防止出现水泵51空转,增加的单向阀52和蓄能器53可以在水泵51内缺水时释放一定的水,从而防止水泵51空转产生干摩擦。
作为优选地,在常压腔22的底部设置有排污阀7,当稳流补偿器2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断开水源,通过排污阀7对常压腔22进行清洗和排污处理。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