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玄武岩连续纤维桥梁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桥梁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玄武岩连续纤维桥梁。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桥梁面板设计所使用的材料大部分采用混凝土钢筋结构。在施
工中普遍采用混凝土现场连续浇筑方式施工,钢筋混凝土桥梁制作时需要现场
搭建大量施工支架,由于混凝土的特性,施工工期长、费用高,需要有较大的
施工场地,施工过程管理复杂,同时给交通带来很大不便,制作过程会有诸多
的不确定因素。如混凝土强度不足、钢筋锈蚀、内部空洞和蜂窝等。
玄武岩纤维,是玄武岩石料在1450℃~1500℃熔融后,通过铂铑合金拉丝
漏板高速拉制而成的连续纤维。玄武岩纤维具有优异的化学性能、物理性能、
机械力学性以及高温稳定性,且玄武岩纤维的生产工艺产生的废弃物少,对环
境污染小,产品废弃后可直接转入生态环境中,无任何危害,因而是一种名副
其实的绿色、环保材料。
鉴于玄武岩纤维具有上述的优异性能,已经开始应用于桥梁工程领域。玄武
岩纤维可以与混凝土组合制作多种桥梁用构件,例如:组合梁、组合拱圈、桥
墩或者桥座。玄武岩纤维可以以玄武岩纤维筋的形态与混凝土组合,例如:玄
武岩纤维筋混凝土组合梁;也可以以玄武岩纤维板的形态与混凝土组合,例如:
玄武岩纤维板混凝土组合梁;也可以是玄武岩纤维板与玄武岩纤维筋连接成一
个整体与混凝土组合。当然,上述的混凝土中还可以加入玄武岩纤维短切纱,
以进一步增强混凝土的性能。目前,很多新建桥梁采用预制件组装法建造桥梁:
先在工厂内将桥梁的各个构件预制出来,然后再运至现场组装。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玄武岩连续纤维桥梁,本实用新型
的优点是快速且成本较低地实现桥梁预制构件的现场安装,对现有道路交通的
影响较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玄武岩连续纤维桥梁,包括桥跨、墩台、支座,所述桥跨与所述支座
相连接,所述支座架设于所述墩台上;
所述墩台采用复合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所述复合筋采用玄武岩纤维筋与
钢筋组合的形式预制而成;
所述桥跨自上而下由沥青路面层,水泥净浆层,连续玄武岩纤维层浇灌而
成,其中,所述水泥净浆层采用连续玄武岩纤维与水泥混合而成,所述连续玄
武岩纤维层采用环氧树脂、玄武岩碎石、玄武岩纤维粗砂、乙烯基酯树脂与混
凝土相结合的结构预制而成。
所述桥跨与所述支座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对接槽,所述对接槽为凸起或凹槽
的圆形状,所述凸起或凹槽形状配合吻合。
所述对接槽位于所述桥跨与所述支座接触面的左右侧位置各一个。
所述桥跨与所述支座之间的接触面,通过螺栓与黏合剂进行黏合加固。
本实用新型的获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架设桥梁速度快,通过本实用新型架设桥梁,只需要两天,
大大缩短施工周期;
(2)本实用新型抗震性能好,由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越,可以减小构件
的尺寸,减轻上部结构的自重,从而减小了在地震中受到的惯性力,因此对于
抗震较为有利,此外,由于其自重轻,在震后的快速修复与重建中具有显著的
优势,尤其是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
(3)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抗裂、抗冻、耐高温等特性,玄武岩纤维可以发挥
数量优势,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对微裂缝约束,使之不至于连通,效果显著,
克服了合成纤维的密度小,弹性模量和抗拉强度低的缺点,不至于在裂缝扩展
时被拉断,有效地防止微裂缝的扩展、对抗渗、抗冻融等效果好。
(4)本实用新型不但可以替代混凝土结构桥梁,还可以替代钢结构桥梁。
本实用新型的轻重力、耐环境性能,以及环氧树脂的稳定性及柔韧性,简洁的
安装方法等特性对城市过街天桥或人行天桥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玄武岩连续纤维桥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桥跨的内部结构图;
图中,1、桥跨;2、支座;3、墩台;4、连续玄武岩纤维层;5、沥青路面
层;6水泥净浆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见图1-2,一种玄武岩连续纤维桥梁,包括桥跨(1)、墩台(3)、支座(2),
所述桥跨(1)与所述支座(2)相连接,所述支座(2)架设于所述墩台(3)
上;
所述墩台(3)采用复合筋混凝土结构,其中,所述复合筋采用玄武岩纤维
筋与钢筋组合的形式预制而成,受拉部分为玄武岩纤维筋,受压部分为钢筋;
所述桥跨(1)自上而下由沥青路面层(5),水泥净浆层(6),连续玄武岩
纤维层(4)浇灌而成,其中,所述水泥净浆层(6)采用连续玄武岩纤维与水
泥混合而成,所述连续玄武岩纤维层(4)采用环氧树脂、玄武岩碎石、玄武岩
纤维粗砂、乙烯基酯树脂与混凝土相结合的结构预制而成。
所述桥跨(1)与所述支座(2)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对接槽,所述对接槽为
凸起或凹槽的圆形状,所述凸起或凹槽形状配合吻合。
所述对接槽位于所述桥跨(1)与所述支座(2)接触面的左右侧位置各一
个。
所述桥跨(1)与所述支座(2)之间的接触面,通过螺栓与黏合剂进行黏
合加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
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