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导气功能的预铸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导气功能的预铸结构.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40202 U(45)授权公告日 2014.12.24CN204040202U(21)申请号 201420237965.8(22)申请日 2014.05.12102220461 2013.11.01 TWE04B 1/38(2006.01)E04B 1/58(2006.01)(73)专利权人润弘精密工程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市104中山区八德路2段308号10楼(72)发明人尹衍樑(74)专利代理机构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代理人宋义兴(54) 实用新型名称具导气功能的预铸结构(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导气功能的预铸结构,该预铸。
2、结构包含第一结构体及第二结构体,其中第一结构体具有放置面;第二结构体具有面对放置面的底面、背对于底面的顶面、形成于部分底面上的凹部以及分布于底面上的多个沟槽,且沟槽与凹部围成的空腔连通。凹部的表面连接底面并自底面朝顶面方向凹陷形成。该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除了可配合梁柱接头的型态不同而改变凹部的结构,还可凭借底面及凹部表面的沟槽引导灌浆时混入的空气,使空气不会残留于梁柱接头处,以提高梁柱接头处的结构强度。(30)优先权数据(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8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5页 附图8页(10)授权公告号 CN 。
3、204040202 UCN 204040202 U1/1页21.一种预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结构体,具有一放置面;以及一第二结构体,具有:一底面,面对该放置面;一顶面,背对于该底面;一凹部,形成于部分的该底面上,其中,该凹部的表面连接该底面并自该底面朝该顶面方向凹陷形成;以及多个沟槽,分布于该底面上,且与该凹部围成的空腔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铸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顶面具有一排气孔连通至该凹部,该些沟槽还包含:一第一沟槽,形成于该底面上且围绕该凹部;一第二沟槽,形成于该凹部的表面且连接至该排气孔;以及一第三沟槽,部分形成于该底面上且沿该凹部形成于该凹部的表面。3.如权利要求2所。
4、述的预铸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凹部的表面凹陷形成一锥体结构,且该排气孔与该凹部的顶端连通。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柱筋,设置于该放置面且沿一延伸方向形成;以及多个插置孔,形成于该第二结构体的该顶面并对应该些柱筋,并自该顶面贯穿该第二结构体至该底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铸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插置孔的直径大于该些柱筋的直径并具有一间隙。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止漏塞,该些止漏塞是成对设置于该些插置孔内,且成对的该止漏塞具有:一顶面,具有一外径大于该些插置孔的直径;以及一斜面,设置于该止漏塞的一端且环绕于该顶面,其中该止漏塞的一内径不。
5、小于该些柱筋的直径。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预铸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些沟槽离开该凹部的部分沿伸分布于该些插置孔四周。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040202 U1/5页3具导气功能的预铸结构 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预铸结构;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具引导空气排除功能的预铸结构。背景技术0002 在建筑体的施工中,特别是在柱体与梁体组立的效率,是影响后续如楼板铺设、灌浆作业的重要步骤之一。此外,柱体与梁体组立的品质,与梁柱接头处的作业息息相关。以梁体与柱体组立后于两者之间进行灌浆作业为例,在梁体与柱体间的空间必须填满,梁柱的组立作业才算告一段落。0003 然而,注浆时往往会。
6、同时将外部空气带入梁体与柱体间的空间,这将造成灌浆作业会残存不必要的气体于梁柱接头处,影响结构强度。另外,注浆的材质都是具有一定粘稠性的物质,若欲借助流速减缓的方式改善残存空气量,势必影响组立的效率。换言之,为了因应建案的规模并维持施工效率,如何将梁柱接头处于灌浆作业带入的空气有效排除,以提高整体施作品质,则成为重要的课题。实用新 型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预铸结构,可引导梁柱接头处的空气排出。0005 该预铸结构包含第一结构体及第二结构体,其中第一结构体具有放置面;第二结构体具有面对放置面的底面、设置背对于底面的顶面、形成于部分底面上的凹部以及分布于底面上的多个沟槽,且沟槽。
7、与凹部围成的空腔连通。凹部的表面连接底面并自底面朝顶面方向凹陷形成。0006 如前所述的预铸结构,其顶面具有一排气孔连通至该凹部,该些沟槽还 包含:一第一沟槽,形成于该底面上且围绕该凹部;一第二沟槽,形成于该凹部的表面且连接至该排气孔;以及一第三沟槽,部分形成于该底面上且沿该凹部形成于该凹部的表面。0007 如前所述的预铸结构,其凹部的表面凹陷形成一锥体结构,该排气孔与该凹部的顶端连通。0008 如前所述的预铸结构,其预铸结构还包含多个柱筋,设置于该放置面且沿一延伸方向形成;以及多个插置孔,形成于该第二结构体的该顶面并对应该些柱筋,并自该顶面贯穿该第二结构体至该底面。0009 如前所述的预铸结。
8、构,其中,该些插置孔的直径大于该些柱筋的直径并具有一间隙。0010 如前所述的预铸结构,其预铸结构还包含多个止漏塞,该些止漏塞是成对设置于该些插置孔内,且成对的该止漏塞具有,一顶面,具有一外径大于该些插置孔的直径;以及一斜面,设置于该止漏塞的一端且环绕于该顶面,其中该止漏塞的一内径不小于该些柱筋的直径。0011 如前所述的预铸结构,其中,该些沟槽离开该凹部的部分沿伸分布于该些插置孔说 明 书CN 204040202 U2/5页4四周。0012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及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1;0014 图2为。
9、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2;0015 图3A、3B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3A、3B;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4;0017 图5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5;0018 图6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1;0019 图7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2;0020 图8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3;0021 图9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4。0022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0023 100 预铸结构0024 200 第一结构体0025 202 放置面0026 204 柱筋0027 206 续接器。
10、0028 300 第二结构体0029 301 排气孔0030 302 底面0031 304 顶面0032 306 插置孔0033 306A 间隙0034 308 凹部0035 309 表面0036 310 沟槽0037 311 第一沟槽0038 312 第二沟槽0039 313 第三沟槽0040 400 垫块0041 500 模板0042 501 注浆口0043 501A 注浆方向0044 503 出浆口0045 503A 出浆方向0046 600 止漏塞说 明 书CN 204040202 U3/5页50047 602 顶面0048 604 斜面0049 a,b 方向具体实施方式0050 本实。
11、用新型的预铸结构是用于梁柱接头处的施工作业,特别是梁柱接头处具有较大面积而需花费更多时间于混凝土灌注作业的工程。图1至图5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100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的立体图所示,预铸结构100包含第一结构体200及第二结构体300,其中第一结构体200具有放置面202,且具有多个柱筋204设置于放置面202且沿延伸方向形成(例如为垂直于放置面202的方向);第二结构体300具有面对放置面202的底面302、设置背对于底面302的顶面304以及设置对应于柱筋204并自顶面304贯穿第二结构体300至底面304的多个插置孔306。此外,在放置面202上设有垫块400用以于第一结构体200。
12、与第二结构体300组装后预留灌浆空间。第二结构体300的顶面304上另具有排气孔301与底面302相通,请配合参考图2的立体图。0051 图2为预铸结构100仰视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第二结构体300底面302具有形成于部份底面302上的凹部308,凹部308的表面309连接底面302并自底面302朝顶面304方向凹陷形成,在凹部308内则连通至顶面304的排气孔301。在图2的实施例中,凹部308的表面309凹陷形成锥体结构,且排气孔301与凹部308的顶端连通,但凹部308的结构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凹部308的凹陷形式可随梁柱接头的型态不同(例如组合于方柱或圆柱)而改变,例如将凹部。
13、308改为具半圆弧型的剖面结构。此外,凹部308于底面的位置较佳是位于插置孔306所围绕的区域中,并可视底面302 的面积调整凹部308范围的大小。需注意的是,此处的第一结构体200及第二结构体300分别是指柱体与梁体,但不以此为限,也可能是柱体与柱体组立的情形。0052 另一方面,第二结构体300的底面302还具有分布于底面302上的多个沟槽310。如图2所示,沟槽310分别沿方向a、b呈网格状交错分布于底面302,并与凹部围成的空腔连通。多个沟槽310是由第一沟槽311、第二沟槽312及第三沟槽313所组成,其中第一沟槽311形成于底面302上且围绕凹部308,例如形成于底面302且沿凹部。
14、308的四个边形成第一沟槽311;第二沟槽312形成于凹部308的表面309且连接至排气孔301,例如图2中的第二沟槽312沿方向a分布;第三沟槽313则形成于底面302上且沿凹部308形成于凹部308的表面309,例如图2中的第三沟槽313为三条沿方向b分布的沟槽310。在其他实施例中,凹部308表面309上的第二沟槽312与第三沟槽313也可调整其分布型态,例如将第二沟槽312与第三沟槽313改沿椎体结构的棱线分布且延伸连接至排气孔301。由此设计,在第二结构体300与第一结构体200组合后进行灌浆作业时,可由沟槽310将灌浆时混入的空气先引导至凹部308,再由凹部308内的沟槽310将空。
15、气导向排气孔301,使空气不会残留于梁柱接头处。0053 除此之外,沟槽310离开凹部308的部分沿伸分布于插置孔306四周。举例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沟槽311除了具有围绕凹部308的四边,且其余的部分则是以两两垂直的方式沿伸分布于插置孔306两个临接边上(例如形成L型的分布),或是沿伸分布于插置孔306三个临接边上(例如形成U型的分布)。由此设计,沟槽310在引导空气进入凹部308说 明 书CN 204040202 U4/5页6之前,可利用围绕于插置孔306的部分自底面302外围引导空气流通的方向,或是由此引导空气自插置孔306内的间隙306A(参考图3A)逸出。0054 请参考图3A至图。
16、5所示的组装作业示意图。如图3A的剖面图所示,凹部308自底面302朝顶面304方向凹陷形成,且连通至顶面304的排气孔 301。此外,插置孔306的直径大于柱筋204的直径并具有间隙306A。换言之,在灌浆作业进行时,混凝土除了自梁柱接头处经凹部308流向排气孔301,也会经插置孔306内的间隙306A流向顶面304。如图3A所示,当第二结构体300吊放于第一结构体200上后,底面302是由垫块400支撑,接着于梁柱接头处搭设模板500(请参考图4)。0055 如图3B的剖面图所示,柱筋204穿过插置孔306并由续接器206与第一结构体200上的柱筋204相接。接着准备灌浆作业,其中,灌浆是。
17、自模板500的一端注浆,于另一端出浆。请参考模板处的放大图所示,注浆方向501A所在高度较佳低于出浆方向503A所在高度。请配合参考图4的梁柱接头处的水平剖面图,如图4所示,在第一结构体200的放置面202上搭设模板500并围绕梁柱接头处的四周。绕设的模板500较佳于四角落分别设有一个注浆口501及三个出浆口503,但也可视需求增减出浆口503及注浆口501的数量。由此,在低处注入的混凝土可一边填满梁柱接头处的空间,一边向出浆的一端流动,当灌浆接近完成时,注入的混凝土将从较高处出浆,以确保梁柱接头处的空间被填满。就水平方向而言,当混凝土自出浆口溢出时,即表示对应出浆口503一侧的内部空间已填满。
18、,此时将溢出混凝土的出浆口503封住,待所有出浆口503皆封住后,表示梁柱接头处的空间已填满,并维持注浆,直到第二结构体300顶面304(参考图3B)的排气孔301及插置孔306的间隙306A溢出混凝土,表示凹部308内的空间及插置孔306的间隙306A已填满,然后停止注浆。0056 如图5所示,在第二结构体300顶面304具有多个止漏塞600。止漏塞600成对设置于插置孔内,且较佳于组装柱筋204后即设置。就结构而言,成对的止漏塞600具有顶面602及斜面604,其中顶面602的外径大于插置孔306的直径,且斜面604设置于止漏塞600的一端并环绕于顶面602。换言之,环绕的斜面604与顶面。
19、602共同形成外延部,可方便于注浆完成后取走止漏塞600。另外,止漏塞600的内径不小于柱筋204的直径,故止漏塞 600可包覆并相对柱筋204滑移。就灌浆作业来说,当插置孔306的间隙306A已填满,混凝土会推升止漏塞600稍微离开插置孔306,待所有止漏塞600皆被推升,即可取下止漏塞600,完成灌浆作业。由此止漏塞600的设计,可协助确认注浆作业的停止时机,避免第二结构体300内部空间尚未完全填满即停止注浆,以提高施工品质。0057 图6至图9为本实用新型预铸结构100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6的立体图所示,预铸结构100的第一结构体200具有放置面202,放置面202上设有垫块400且。
20、具有多个柱筋204设置于放置面202且沿延伸方向形成(例如为垂直于放置面202的方向)。第二结构体300具有底面302、顶面304以及设置对应于柱筋204的多个插置孔306。第二结构体300的顶面304上具有排气孔301与底面302相通(参考图7)。0058 如图7的仰视立体图所示,第二结构体300底面302具有凹部308,凹部308内则是连通至顶面304的排气孔301。与前一实施例的不同处在于,底面302上的多个沟槽310是由第一沟槽311及第二沟槽312所组成。第一沟槽311形成于底面302上且围绕凹部308,例如形成于底面302且沿凹部308的四个边形成第一沟槽311;第二沟槽312形成。
21、于凹部308的表面309且连接至排气孔301,例如图7中的第二沟槽312的其中一条是沿方向说 明 书CN 204040202 U5/5页7a分布,另一第二沟槽312是沿方向b分布。如前所述,沟槽310的数量及分布方式可依施工需求而调整,另一方面,沟槽310也可通过调整其整体分布而提高排出空气效率,例如在图7的实施例中,第一沟槽311大致呈正方形的分布,且正方形分布的第一沟槽311内还具有自四边延伸对称分布的第二沟槽312,相较于图2所示沟槽310的分布形态具有更高对称性,故在灌浆过程中可对各向流入的浆体提供较佳的时间控制,以提高空气逸出效率。由此设计,于第二结构体300与第一结构体200组合后。
22、进行灌浆作业时,可由沟槽310将灌浆时混入的空气先引导至凹部308,再由凹部308内的沟槽310将空气导向排气孔301,使空气不会残留于梁柱接头处。0059 此外,沟槽310离开凹部308的部分是沿伸分布于插置孔306四周。例如图7所示,第一沟槽311除了具有围绕凹部308的四边,且其余的部分则是以两两垂直的方式沿伸分布于插置孔306两个临接边上(例如形成L型的分布)。由此可在引导空气进入凹部308之前,利用围绕于插置孔306的沟槽310自底面302外围引导空气流通的方向,或是由此引导空气自插置孔306内的间隙306A(参考图8)逸出。0060 如图8的剖面图所示,当第二结构体300吊放于第一。
23、结构体200上后,底面302由垫块400所支撑,接着于梁柱接头处搭设模板500。另外,柱筋204穿过插置孔306并由续接器206与第一结构体200上的柱筋204相接。接着准备灌浆作业。待梁柱接头处的空间被填满后,并维持注浆,直到第二结构体300顶面304的排气孔301及插置孔306的间隙306A溢出混凝土,请参考图9的立体图。如图9所示,第二结构体300顶面304具有多个止漏塞600以成对设置于插置孔内。当插置孔的间隙已填满,混凝土会推升止漏塞600稍微离开插置孔,待所有止漏塞600皆被推升,即可取下止漏塞600,完成灌浆作业。由止漏塞600的设计,可协助确认注浆作业的停止时机,避免第二结构体。
24、300内部空间尚未完全填满即停止注浆,以提高施工品质。0061 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预铸结构,除了可配合梁柱接头的型态不同而改变凹部的结构,还可由底面及凹部表面的沟槽引导灌浆时混入的空气,使空气不会残留于梁柱接头处,以提高梁柱接头处的结构强度。0062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公开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实用新型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畴内。说 明 书CN 204040202 U1/8页8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40202 U2/8页9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40202 U3/8页10图3A图3B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040202 U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