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接触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磁接触器, 其布置成将来自电源导体的多相电力通过熔断器和开关 供应给负荷导体。
背景技术 通常, 在电力接收和转换设备中使用开关以进行日常停机。开关布置成使负荷电 流电气接通和断开。存在这种开关, 其布置成通过使熔断器熔断来断开等于或大于日常负 荷电流 ( 即, 事故电流 ) 的电流。这种开关称作带有熔断器的电磁接触器 ( 在下文简称电 磁接触器 )。通常, 在传统的电磁接触器中, 水平布置的熔断器的纵向方向与开关的纵向方 向垂直。因此, 存在增加高度的问题。
此外, 存在作为传统电磁接触器的图 9 所示电磁接触器接收板 101( 例如, 专利文 献 1)。在该电磁接触器接收板 101 中, 开关 ( 负荷断路器, 负荷中断器或电磁接触器 )103 布置在壳体 102 中。开关 103 连接到切断部 105 上, 所述切断部位于输入侧并且设置在隔 断壁 104 上。电源导体 106 连接到切断部 105 上。电源导体 106 连接到开关 103 的上部电 源 107 上。负荷导体 109 连接到位于输出侧的切断部 108 上。负荷导体 109 在背面接地部 110 封闭壳体 102 的侧面上沿深度方向延伸。111 是连接到负荷导体 109 上的变压器。112 是电缆分线盒。
此外, 在图 10 所示电磁接触器 201 中, 电磁接触器 201 与设置在隔断壁 202 上的 切断部 203 相连。电源导体 204 和负荷导体 205 连接到切断部 203 上。电源导体 204 和负 荷导体 205 在背面接地部 206 封闭电磁接触器壳体的侧面上沿深度方向延伸 ( 例如, 专利 文献 2)。
专利文献 1 :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No.58-163207
专利文献 2 :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 No.58-29307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 存在增加沿高度方向的尺寸 H 和沿深度方向的尺寸 W 的问题。此 外, 因为沿电磁接触器深度方向的长度较长, 使得电磁接触器内部的部件安装操作变得困 难。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磁接触器, 其通过减小高度尺寸和深度尺寸而具有较 小尺寸。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 一种用于将来自电源导体的多相电力通过熔断器 和开关供应给负荷导体的电磁接触器, 所述电磁接触器包括 : 熔断器, 其在电磁接触器内布 置成指向朝着电磁接触器深度侧的纵向方向 ; 和电源导体, 其与熔断器的纵向方向垂直并 且布置成面向熔断器的纵向侧表面, 所述电源导体与熔断器电气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 一种用于将来自电源导体的多相电力通过熔断器 和开关供应给负荷导体的电磁接触器, 所述电磁接触器包括 : 熔断器和开关, 它们在电磁接 触器内在同一平面上布置成指向朝着电磁接触器深度侧的纵向方向 ; 和电源导体, 其与熔 断器的纵向方向垂直并且布置成面向熔断器的纵向侧表面, 所述电源导体与熔断器电气连 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 一种用于将来自电源导体的多相电力通过熔断器 和开关供应给负荷导体的电磁接触器, 所述电磁接触器包括 : 熔断器, 其在电磁接触器内布 置成指向朝着电磁接触器深度侧的纵向方向 ; 开关, 其布置成使纵向方向是与熔断器的纵 向方向相同的方向, 并且熔断器叠置在开关的端部 ; 和电源导体, 其与熔断器的纵向方向垂 直并且布置成面向熔断器的纵向侧表面, 所述电源导体与熔断器电气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 一种用于将来自电源导体的多相电力通过熔断器 和开关供应给负荷导体的电磁接触器, 所述电磁接触器包括 : 熔断器和开关, 它们彼此面对 并且布置成指向沿着竖直方向的纵向方向 ; 和电源导体, 其沿着与熔断器的纵向方向相同 的方向延伸并且面对熔断器的纵向侧表面, 所述电源导体与熔断器电气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 一种用于将来自电源导体的多相电力通过熔断器 和开关供应给负荷导体的电磁接触器, 所述电磁接触器包括 : 熔断器, 其在电磁接触器的中 间支撑板上布置成指向朝着电磁接触器深度侧的纵向方向 ; 电源导体, 其与熔断器的纵向 方向垂直并且布置成面向熔断器的纵向侧表面 ; 开关, 该开关在与布置所述熔断器的表面 相对的中间支撑板上安装成指向朝着电磁接触器深度侧的纵向方向 ; 布置在熔断器、 开关 和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之间的变压器和变流器 ; 和变压器的初级侧充电部和变流器的充电 部, 它们与布置在变压器和变流器的上侧上的熔断器和开关电气连接。 在根据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 一种用于将来自电源导体的多相电力通过熔断器 和开关供应给负荷导体的电磁接触器, 所述电磁接触器包括 : 熔断器, 其在电磁接触器的中 间支撑板上布置成指向朝着电磁接触器深度侧的纵向方向 ; 电源导体, 其布置成与熔断器 的纵向方向垂直 ; 开关, 该开关在与布置所述熔断器的表面相对的中间支撑板上安装成指 向朝着电磁接触器深度侧的纵向方向 ; 布置在熔断器、 开关和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之间的 变压器和变流器 ; 变压器的初级侧充电部和变流器的充电部, 它们与布置在变压器和变流 器的上侧上的熔断器和开关相连 ; 负荷侧接触头, 其连接到变流器的充电部上, 并且连接到 负荷导体引出部上 ; 所述负荷导体引出部布置在封闭电磁接触器深度的背面接地部与面对 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的熔断器和变流器之间。
本发明的优点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电磁接触器,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和电源导体的组合结构的 深度尺寸, 其中, 电磁接触器布置成面对用于一相的熔断器之一的纵向侧表面, 其在纵向方 向上布置成与用于一相的熔断器之一的纵向侧表面垂直。因此,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壳 体的深度, 并且有助于沿深度方向的安装操作。此外, 在本发明中, 与开关的纵向方向沿高 度方向布置的情况相比, 通过使开关的纵向方向被布置在与熔断器的纵向方向相同的方向 上,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的高度尺寸。
因此,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和电源导体的组合结构的深度尺寸, 从而减小壳体 的深度尺寸。此外,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的高度尺寸, 减小多级叠置电磁接触器 ( 电磁接
触器彼此叠置 ) 的壳体尺寸, 以及在壳体具有相同高度时叠置更多的电磁接触器。
优选实施方式
( 第一实施例 )
利用图 1A、 B 和 C 以及图 2 到图 6 举例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 1A、 1B、 1C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纵向剖视图。图 2 是沿图 1 中 的剖面线 A-A 截取的剖视图。图 3 是沿图 1A 中的剖面线 B-B 截取的剖视图。图 6 是沿图 1A 中的剖面线 C-C 截取的剖视图。图 1、 图 2 和图 3 显示了要电气连接的状态。
如图 1 到图 3 和图 6 所示, 电磁接触器 1 将来自电源导体 2 的多相电力通过熔断 器 3 和开关 4 供应给负荷导体引出部 5。
电磁接触器 1 容纳在壳体 6 内。壳体 6 包括位于一端的插入开口 7 和位于与插入 开口 7 相对的另一侧 ( 其为深度侧 ) 的部分。壳体 6 的所述部分由背面接地部 8 封闭, 使 得壳体 6 形成箱形。
电磁接触器 1 包括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 9。 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 9 设置有滚轮 10。 电磁接触器 1 布置成利用滚轮 10 在插入开口 7 和背面接地部 8 之间移动。
电磁接触器 1 设置有中间支撑板 11, 其位于熔断器 3 和开关 4 之间并且由绝缘构 件制成。
例如, 如图 3 所示, 中间支撑板 11 通过多个支撑柱 12 支撑在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 9 上。此外, 如图 2 所示, 支撑柱 12 通过螺钉 13 固定到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 9 上。隔板 14 固定到中间支撑板 11 上。此外, 把熔断器 3 夹在中间的夹合卡子 15A、 15B 固定到插入开口 侧上和与每一隔板 14 面对的中间支撑板 11 的背面接地部侧上。
用于三相的三个熔断器 3 彼此平行地水平布置以指向朝着背面接地部 8 的纵向方 向。每一熔断器 3 由隔板 14 隔开。用于三相的三个熔断器 3 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 显示 了用于一相的一个熔断器 3。
熔断器 3 包括筒状本体 ( 下文称作筒部 )16、 位于筒部 16 两端的电源侧端子 17 和 负荷侧端子 18。这些端子 17、 18 插入夹合卡子 15A、 15B。夹合卡子 15A、 15B 通过由螺母和 螺栓组成的紧固构件 19( 参考图 6) 紧固, 使得熔断器 3 固定。
电源导体 2 沿与熔断器 3 的纵向侧表面垂直的竖直方向布置。电源侧端子 17 和 电源导体 2 以下列方式连接。如图 2 所示, 中继导体 21 连接到电源侧端子 17 的下端侧上。 中继导体 21 从筒部 16 的下侧 ( 参考图 6) 穿过筒部的中间部分 ( 位于电源侧端子 17 和负 荷侧端子 18 之间 ) 突出到与筒部 16 垂直的电源导体 2 侧。电源接触头 22 固定到中继导 体 21 的该突出端上。
在电源接触头 22 中, 接触片的数量根据载流容量增加或减小以便适当地调节载 流容量。电源接触头 22 通过螺钉 20 固定到中继导体 21 和中间支撑板 11 上。
如图 1A 所示, 通过对操作部 23 进行操作来使电磁接触器 1 利用滚轮 10 移动, 使 电源接触头 22 与电源导体 2 接触或分离来实现电气连接或电气断开。
来自电源导体 2 的电力流过电源接触头 22 和中继导体 21, 从电源侧端子 17 流入 筒部 16 内的熔断器线路 ( 未显示 ), 并且到达负荷侧端子 18。如图 1C 所示, 负荷侧端子 18 通过接触头 24 连接到开关 4 的可动侧导体 25 上。在本实施例中, 开关 4 为真空阀。在接 触头 24 中, 接触片的数量根据载流容量增加或减小以便适当地调节载流容量, 与电源接触头 22 类似。
如上所述, 开关 4 沿水平方向布置成指向朝着背面接地部 8 的纵向方向。开关 4 布置在熔断器 3 下面。这样, 通过开关 4 的纵向方向水平地布置, 有可能使电磁接触器 1 的 高度降低。因此, 与开关 4 的纵向方向竖直地布置的情况相比,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 尺寸。
开关 4 的可动侧导体 25 通过绝缘体 26 和滑触弹簧 (wipe spring)27 穿过表面板 28( 从中间支撑板 11 沿向下方向延伸 ), 并连接到操作装置 23 上。
来自可动侧导体 25 的电力通过开关 4 内的接触头 ( 未显示 ) 流到固定侧导体 31。 固定侧导体 31 通过例如螺栓和螺母的紧固装置 33 固定到绝缘支撑部 32 上, 所述绝缘支撑 部从中间支撑板 11 沿向下方向延伸。
通过驱动操作部 23 使可动侧导体移动以使可动接触点与固定接触点 ( 未显示 ) 接触或分离, 使得电力在接通状态和断开状态之间切换。
(1) 这样, 在本发明中, 电源导体 2 布置成与用于每一相的熔断器 3 的纵向侧表面 垂直, 所述熔断器沿纵向方向布置。因此, 与类似于传统设备将电源导体 2 沿与熔断器 3 的 纵向方向相同的方向布置的情况相比,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1 和电源 2 的组合的深度方 向以及减小壳体的深度尺寸。此外, 有可能方便沿电磁接触器 1 的深度方向的安装操作。 (2) 此外, 在本发明中, 开关 4 的纵向方向沿与熔断器 3 的纵向方向相同的方向布 置。因此, 与开关的纵向方向沿高度方向布置的情况相比,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高度 尺寸。此外, 在开关 4 和熔断器 11 布置在同一平面内的情况下使得开关 4 的纵向方向沿与 熔断器 3 的纵向方向相同的方向布置, 有可能形成高度降低的薄电磁接触器 1。
通过上述 (1)、 (2),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1 和电源导体 2 的组合的深度尺寸, 同 时减小高度尺寸, 从而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尺寸。此外, 有可能减小多级叠置电磁接触器 ( 电磁接触器 1 叠置在电磁接触器上 ) 的壳体尺寸, 或者在壳体具有相同高度时叠置更多 的电磁接触器。 此外, 多级叠置电磁接触器的重心通过减小电磁接触器的高度尺寸而变低。 这样, 有可能通过降低重心增强抗震保护以及提高安装处的稳定性。这也可以应用于一个 电磁接触器 1 本身。
(3) 此外, 开关 4 布置在熔断器 3 下面以便叠置。这样,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安装面积。此外, 与开关 4 布置在熔断器 3 下面使得纵向方向沿竖直方向布置的情况相 比, 重心通过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高度而变低。因此, 有可能增强抗震保护和提高安装处的 稳定性。
( 第二实施例 )
图 4 是沿箭头 P 所示方向观察的图 1A 所示变压器 41 的视图。图 5 是沿箭头 Q 的 方向观察的图 1B 所示变流器 42 的视图。
如图 1A 所示, 熔断器 3 和开关 4 安装在电磁接触器 1 的中间支撑板 11 的上表面 和下表面上, 使得熔断器的纵向方向、 开关的纵向方向和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 9 彼此平行。 变压器 41 和变流器 42 布置在熔断器 3 和开关 4 与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 9 之间。变压器 41 和变流器 42 通过螺钉 43 固定到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 9。
如图 4 所示, 在变压器 41 中, 两个绝缘筒 45 从主体 ( 导体卷绕铁心 44) 伸出并且 穿过中间支撑板 11。两个绝缘筒 45 延伸到靠近熔断器 3 的负荷侧端子 18 的部位。卷绕铁
心 44 的两个初级侧引出线 46A、 46B 分别通过保护熔断器 47 穿过绝缘筒 45。如图 2 所示, 初级侧引出线 46A、 46B 与第一相负荷侧端子 48A 和第二相负荷侧端子 48B 相连。这些初级 侧引出线 46A、 46B 构成初级侧充电部 46。
初级侧充电部 46 在变压器 41 的上侧上引出。熔断器 3 之间的线电压通过图 1C 中的负荷侧 U 形端子 49 和负荷侧 V 形端子 50 测量。
如图 5 所示, 变流器 42 包括卷绕铁心 51 的初级侧引出线 52A 和次级侧引出线 52B。 初级侧引出线 52A 和次级侧引出线 52B 在位于变流器上侧的开关 4 侧上引出。
如图 1A 所示, 初级侧引出线 52A 连接到开关 4 的固定侧导体 31 上。初级侧引出 线 52A 布置在开关 4 和绝缘支撑部 32 之间, 通过例如螺栓和螺母的紧固装置 33 紧固, 并且 固定在开关 4 和绝缘支撑部 32 之间。
次级侧引出线 52B 和负荷侧接触头 53 通过例如螺栓和螺母的紧固装置 54 固定。
如图 3 所示, 负荷侧接触头 53 形成板形。负荷侧接触头 53 布置成使得前后表面 的主要表面成为上下表面。负荷侧接触头 53 连接到负荷导体引出部 5 上。负荷导体引出 部 5 形成为板形。负荷导体引出部 5 布置成使得前后表面的主要表面为左右表面。
如图 6 所示, 负荷导体引出部 5 固定到绝缘盖 56 内的负荷导体支撑部 57 上。在 负荷侧接触头 53 中, 接触片的数量根据载流容量增加或减小以便适当地调节载流容量, 与 电源接触头 22 和接触头 24 类似。 如图 5 所示, 初级侧引出线 52A、 次级侧引出线 52B 和紧固装置 33 是充电部 52, 连 接到位于变流器 42 上侧的开关 4 侧上。
如上所述, 变压器 41 的初级侧充电部 46 和变流器 42 的充电部 52 在位于变压器 41 和变流器 42 上侧的熔断器 3 侧和开关 4 侧上引出, 并且连接到熔断器 3 和开关 4 上。初 级侧充电部 46 的连接位置高于充电部 52 的连接位置。与连接位置处于相同位置的情况相 比, 绝缘距离变长。这样, 有可能简化用于长绝缘距离的充电部的绝缘构件。有可能将变压 器 41 布置在变流器 2 附近, 并且减小充电部的尺寸。这样,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高 度和深度方向。此外, 在第三实施例中, 充电部 52 倾斜布置在高于变压器 41 的铁心 44 的 位置处。这样, 与变压器 41 的充电部 52 布置在与铁心 44 相同的高度位置处相比, 有可能 保证足够的绝缘距离, 具体地,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深度方向。因此, 负荷侧导体引 出部 5 可以布置在熔断器 3 的下侧和变流器 42 之间。因此,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尺 寸。
如图 3 所示, 负荷侧导体引出部 5 可以选择两种引出方法, 电缆 A 向背面接地部 8 引出, 或者电缆 B 沿左右方向引出。这样, 引出电缆 A 或引出电缆 B 可以向背面或沿左右方 向引出。因此, 有可能根据情况选择引出方法以及容易地进行电缆引出操作。
接下来, 解释说明图 1A 所示的负荷侧导体引出部 5 和绝缘盖 56。绝缘盖 56 布置 在电磁接触器内以面对背面接地部 8、 熔断器 3 和负荷导体引出部 5。绝缘盖 56 由例如绝 缘树脂材料的绝缘构件制成。
如图 6 所示, 绝缘盖 56 覆盖并围绕位于背面接地部侧上的熔断器的端部。绝缘盖 56 包括熔断器室 61, 每个熔断器室形成在绝缘盖 56 中, 并且每个熔断器室接收熔断器的端 部。通过用绝缘隔板 62 分开熔断器室侧面和熔断器室侧面之间的部分而在熔断器室侧面 和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之间形成电源导体室 63。电源导体穿过通道 64 形成在电源导体室
63 之一内以与熔断器 3 的纵向方向垂直。电源导体 2 沿竖直方向穿过电源导体穿过通道 64。
通过绝缘隔板 62 在位于彼此相邻的电源导体室 63 的侧表面之间的熔断器室 61 之一下面形成有负荷导体引出室 65。面对背面接地部 8 的负荷导体引出室 65 的面对表面 打开。在负荷导体引出室 65 的顶面上设置有负荷导体支撑部 57。负荷导体支撑部 57 支撑 负荷导体引出部 5。
给位于与背面接地部 8 相对的一侧上的熔断器室 61、 负荷导体引出室 65 和电源导 体室 63 设置入口 66 和连通入口 67。连通入口 67 连接在熔断器室 61 和电源导体室 63 之 间。连通入口 67 还与入口 66 相连。电源接触头 22 从入口 66 和连通入口 67 通到电源导 体室 63。
熔断器 3、 负荷侧接触头 53 和电源接触头 22 从这些入口 66 和连通入口 67 插入。 熔断器 3、 电源接触头 22 和负荷侧接触头 53 布置在熔断器室 61、 电源导体室 63 和负荷导 体引出室 65 中。在这种情况下, 电源接触头 22 可以在不受阻碍的情况下从连通入口 67 到 达熔断器室 61 和电源导体室 63。此外, 有可能通过设置在背面接地部 8、 熔断器 3 和电磁 接触头 22 之间的绝缘盖 56 提高熔断器 3 的击穿电压 ( 介电击穿电压 )。如上所述, 通过本 发明, 有可能减小电磁接触器、 壳体以及电磁接触器和壳体的组合结构的尺寸。此外, 有可 能通过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尺寸来减小壳体 6 以及电磁接触器 1 和壳体 6 的组合的尺寸。 ( 第三实施例 )
如图 7 和 8 所示, 熔断器 3 和开关 4 的纵向方向沿竖直方向布置。电源导体 2 沿 与熔断器的纵向方向相同的方向布置以便面对熔断器的纵向侧表面。这样, 与熔断器 3 和 开关 4 布置在底板表面上使得纵向方向为水平的情况相比, 有可能显著减小电磁接触器 1 的安装面积。其他结构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大体上相同。在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 1A 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示意性结构的侧面剖视图。
图 1B 是图 1A 的左侧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 1C 是图 1A 的右侧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 2 是沿图 1A 中的剖面线 A-A 截取的剖视图。
图 3 是沿图 1A 中的剖面线 B-B 截取的剖视图。
图 4 是图 1- 图 3 所用变压器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 5 是图 1- 图 3 所用变流器的示意性前视图。
图 6 是沿图 1A 中的剖面线 C-C 截取的剖视图。
图 7 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 8 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磁接触器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 9 是传统示例的示意图。
图 10 是另一传统示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电磁接触器,
2 电源导体,3 熔断器, 4 开关, 5 负荷侧导体引出部, 6 壳体, 7 插入孔, 8 背面接地部, 9 电磁接触器底板表面, 10 滚轮, 11 中间支撑板, 12 支撑柱, 13 螺钉, 14 隔板, 15A、 15B 夹合卡子, 16 熔断器的筒状本体部, 17 电源侧端子, 18 负荷侧端子, 19 紧固装置, 21 中继导体, 22 电源接触头, 23 操作部, 24 接触头, 25 可动侧导体, 26 绝缘体, 27 滑触弹簧, 31 固定侧导体, 32 绝缘支撑部, 33 紧固装置, 41 变压器, 42 变流器, 44 铁心, 45 绝缘筒, 46 初级侧充电部, 46A 初级侧引出线, 46B 次级侧引出线, 47 保护熔断器, 52 充电部, 52A 初级侧引出线, 52B 次级侧引出线, 53 负荷侧接触头,9101842950 A CN 101842951
说绝缘盖, 负荷导体支撑部, 熔断器室, 绝缘隔板, 电源导体室, 电源导体穿过通道, 负荷导体引出室, 入口, 连通入口, 铁心。明书8/8 页56 57 61 62 63 64 65 66 67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