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器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转接器 (adapter) 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并且特别地, 关于一种 以可拆卸的方式收纳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转接器, 以及可收纳转接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背景技术
现 今 许 多 电 子 装 置, 例如 : 笔 记 本 电 脑、 个 人 数 字 助 理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PDA)、 多媒体播放装置以及手机等, 都具有连接端口, 其可连接各种外围设备, 如打印机、 键盘、 鼠标、 移动盘、 网线、 光驱等。 通过这样的外接方式, 除了让电子装置具有高 度的扩充性之外, 也减少了电子装置本身所搭载的装置数量, 增进电子装置的可携性以及 便利性。
由于外围设备的种类繁多, 因此连接端口的型态与类型也有许多变化。举例 来说, 较常见的连接端口包含 : 网线连接端口、 调制解调器 (Modem) 连接端口、 并行端口 (Parallel port)、 串行端口 (Serial port)、 USB 端口、 鼠标键盘连接端口 (PS/2)、 视频连 接端口 ( 如 VGA 端口、 DVI 端口、 S 端子连接端口 )、 抽换式媒体连接端口 ( 用来连接外接式 磁盘驱动器或外接式光驱 )、 音频连接端口 ( 如耳机连接端口、 麦克风连接端口 )、 存储卡连 接端口等。前述的连接端口皆具有一插槽 (Socket) 或插孔, 供外围设备的插头 (Plug) 插 入, 使电子装置与外围设备电性连接, 进而扩展电子装置的功能。
以笔记本电脑为例, 前述连接端口多设置在其本体的前、 后、 左、 右等四个侧边上。 近来, 由于笔记本电脑的电池多被设置在后侧, 因此, 连接端口的位置大多被限制在前、 左、 右等三个侧边上。 此外, 为了增加笔记本电脑的可携性以及便利性, 轻量化以及薄型化已成 为设计笔记本电脑的首要目标。 然而, 随着笔记本电脑的厚度越来越薄, 某些较大型的连接 端口, 如 VGA 端口、 PS/2 端口、 串行端口等, 便难以被设置在笔记本电脑上。
部分笔记本电脑设计者试图通过转接的方式, 通过转接线将具有较大连接端口的 外围设备连接至笔记本电脑。因此, 笔记本电脑上只需要保留较小的连接端口, 如 USB 端 口, 而使用者在需要时仅需将连接线插上 USB 端口便可连接外围设备。通过这样的转接方 式, 笔记本电脑不需要为了设置较大型连接端口而增厚。
然而, 由于转接线不是必要配件, 使用者很容易忘了携带, 造成在需要的时候无法 连接外围设备的窘境。或者, 使用者可能于使用转接线后忘了收起来, 而遗失转接线。 发明内容
因此,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器, 该转接器可以可拆卸的方式收纳于 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容置槽。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转接器, 包含一基座、 一第一连接端以及一第二连接 端, 基座具有一盖体。第一连接端设置于基座上, 而第二连接端与第一连接端电性连接, 且 当转接器收纳于容置槽时, 盖体覆盖住容置槽的开口。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收纳转接器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 包含一容置槽、 该转接器以及一 提醒模块。该容置槽设置于该可携式电子装置表面, 用以收纳该转接器。特别地, 当该可携 式电子装置电源关闭时, 该提醒模块可发出一警示讯息以提醒使用者将该转接器收纳至该 容置槽中。
综上所述, 本发明的转接器可妥善收纳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中, 并且, 当使用者利用 此转接器连接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外围设备时, 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可适时提 醒使用者将转接器收纳回容置槽中, 避免使用者将转接器遗忘。 附图说明 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详述得 到进一步的了解, 其中 :
图 1A 以及图 1B 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转接器的立体视图。
图 1C 至图 1E 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平面视图。
图 2 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的立体视图。
图 3A 至图 3C 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平面视图。
图 4 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转接器以及容纳该转接器的可携式电 子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收纳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转接器, 以及可收纳转接器的可携式 电子装置。关于本发明的若干具体实施例描述如下。
请一并参阅图 1A 至图 1E, 其中, 图 1A 以及图 1B 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 例的转接器的立体视图 ; 图 1C 至图 1E 则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转接器的平 面视图。
如图所示, 根据本发明的转接器 1 包含基座 10、 第一连接端 12、 第二连接端 14 以 及连接线 16。此外, 基座 10 还包含盖体 100, 并且盖体 100 上设置有凸块 102 以及磁铁 104 做为固定部。第一连接端 12 设置于基座 10 上, 而第二连接端 14 连接第一连接端 12。于实 务中, 基座 10 与盖体 100 可为一体成形。
于实际应用中, 第一连接端 12 可以是, 如视频连接器 ( 如 VGA 连接器、 DVI 连接器、 HDMI 连接器 )、 USB 连接器、 PS/2 连接器、 串行端口连接器、 S 端子连接器、 音频连接器、 存储 卡连接器等, 但不以此为限。此外, 第二连接端 14 可以是, 如 USB 连接器 ( 如 mini-USB 连 接器、 micro-USB 连接器 )、 IEEE 1394 连接器、 音频连接器等, 但不以此为限。于实务中, 第 一连接端 12 的体积通常大于第二连接端 14。
此外, 连接线 16 自基座 10 延伸, 并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端 12 以及第二连接端 14。 于实务中, 连接线 16 可自由转动弯曲, 以方便使用者操作。另外, 连接线 16 与基座 10 可通 过转动构件 ( 未示于图中 ) 连接, 致使连接线 16 可以转动构件为中心相对基座 10 进行转 动。此外, 于实际应用中, 连接线 16 的长度可视情况进行调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 用以容置转接器。 于实际应用中, 该可携式电 子装置可以是, 如笔记本电脑、 平板电脑、 个人数字助理、 多媒体播放器、 影像撷取装置等,但不以此为限。 以下将以笔记本电脑作为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来阐述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
请参见图 2, 图 2 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 2 的立体视图。 如图所示, 笔记本电脑 2 包含本体 20 以及屏幕 22。进一步, 本体 20 具有一侧面 24 以及底 面 26, 侧面 24 上设置连接端口 240 以及喇叭 242, 而底面 26 上设置容置槽 260。连接端口 240 可与前述转接器 1 的第二连接端 14 进行连接。并且, 图 2 中的容置槽 260 可收纳图 1A 至图 1E 所示的转接器 1。
如图 2 所示, 容置槽 260 包含相连的主容置空间 262 以及延伸容置空间 264。主容 置空间 262 可容置前述转接器 1 的基座 10 以及第一连接端 12, 而延伸容置空间 264 可容置 连接线 16 以及第二连接端 14。当使用者收纳转接器 1 时, 先将连接线 16 以及第二连接端 14 自主容置空间 262 以及延伸容置空间 264 连接处置入延伸容置空间 264 中, 再将基座 10 以及第一连接端 12 置入主容置空间 262。
此外, 容置槽 260 的边缘区域 2600 具有凹孔 2602。当转接器 1 的基座 10 以及第 一连接端 12 以一倾斜角度置入主容置空间 262 时, 盖体 100 上的凸块 102 可进入凹孔 2602 中, 并且当使用者将转接器 1 的基座 10 以及第一连接端 12 完全置入主容置空间 262, 致使 盖体 100 大体上与底面 26 位于同一平面上时, 凸块 102 与凹孔 2602 互相卡合, 致使转接器 1 与容置槽 260 结合, 并稳固地收纳于容置槽 260 中。
进一步, 容置槽 260 的边缘区域 2600 还设置有金属片 2604。当转接器 1 的基座 10 以及第一连接端 12 置入主容置空间 262, 且盖体 100 上的磁铁 104 与金属片 2604 相互 吸引时, 转接器 1 与容置槽 260 结合, 并稳固地收纳于容置槽 260 中。于实务中, 磁铁 104 与金属片 2604 的位置可以互换。此外, 磁铁 104 与金属片 2604 也可被换成其它具有磁性 而可互相吸引的导磁元件。
当转接器 1 收纳于容置槽 260, 盖体 100 上的凸块 102 卡扣凹孔 2602, 且磁铁 104 与金属片 2604 相互吸引, 致使转接器 1 稳固地收纳于容置槽 260 中时, 盖体 100 覆盖容置 槽 260, 并紧密接触容置槽 260 的边缘区域 2600, 致使盖体 100 与笔记本电脑 2 的底面 26 呈平整状。 此外, 底面 26 上与容置槽 260 相邻处可设置有凹陷区 268, 用以供使用者抵持施 力, 以方便将转接器 1 自容置槽 260 中取出。
此外, 本发明的笔记本电脑 2 还具有提醒使用者将转接器 1 收纳至容置槽 260 的 功能。如图 2 所示, 本具体实施例的笔记本电脑 2 的容置槽 260 的边缘区域 2600 还设置有 按钮 266。当使用者将转接器 1 收纳于容置槽 260 时, 转接器 1 的盖体 100 紧抵按钮 266, 而当使用者自容置槽 260 取出转接器 1 时, 按钮 266 被释放。
于实务中, 当按钮 266 被释放时, 笔记本电脑 2 启动监测程序, 当按钮 266 被按压 时, 笔记本电脑结束监测程序。因此, 笔记本电脑 2 可被设计为包含下列提醒机制 : 当使用 者自容置槽 260 取出转接器 1 时, 按钮 266 被释放, 而笔记本电脑 2 启动监测程序。当使用 者命令笔记本电脑 2 关闭电源时未将转接器 1 放回容置槽 260 中, 致使监测程序未被结束 时, 笔记本电脑可通过喇叭 242 发出声音, 提醒使用者收纳转接器 1。
于实务中, 本发明的笔记本电脑 2 可被设计为包含下列提醒机制 : 当使用者关闭 笔记本电脑 2 的电源时, 笔记本电脑 2 提醒使用者将转接器 1 收纳至容置槽 260 中。
或者, 本发明的笔记本电脑 2 还可被设计为包含下列提醒机制 : 当连接端口 240 与第二连接端 14 连接, 并且使用者关闭笔记本电脑 2 的电源时, 笔记本电脑 2 提醒使用者收 纳转接器 1。
前 述 机 制 可 视 情 况 由 可 携 式 电 子 装 置 的 基 本 输 入 输 出 系 统 (Basic Input/ OutputSystem, BIOS) 执行, 或由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操作系统执行, 或于操作系统中安装相 关软件来执行。 请注意, 于实际应用中, 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提醒机制还可适当地为 其它机制, 而不限于以上的例子。此外, 于实际应用中, 除了上述的喇叭 242 之外, 本发明的 可携式电子装置也可包含其它类型的提醒模块, 例如发光模块, 用以提醒使用者收纳转接 器。
请再参见图 3A 至图 3C, 图 3A 至图 3C 分别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转接 器 3 的平面视图。如图所示, 本具体实施例的转接器 3 同样包含基座 30、 第一连接端 32 以 及第二连接端 34。与前述转接器 1 不同的是, 转接器 3 所包含的第二连接端 34 直接设置于 基座 30 上, 因此不需要额外的连接线, 可缩小转接器 3 的体积。
于实际应用中, 第一连接端 32 的第一连接方向 D1 与第二连接端 34 的第二连接方 向 D2 的夹角可视情况进行调整。例如, 图 3A 所示的第一连接方向 D1 与第二连接方向 D2 的夹角约为 180 度。于实务中, 第一连接方向 D1 与第二连接方向 D2 的夹角可介于 90 度至 180 度之间, 但不以此为限。 此外, 如图 3A 所示, 本具体实施例的转接器 3 的基座 10 同样包含盖体 300。且盖 体 300 包含如前所述的凸块 302、 橡胶边条 304 以及凹陷区 306。
请一并参见图 4, 图 4 所示为根据本发明的一具体实施例的转接器 3 以及容纳该转 接器 3 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4 的示意图。如图所示, 本具体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4 的一 表面 40 上设置有容置槽 460。此外, 容置槽 460 同样包含相连的主容置空间 462 以及延伸 容置空间 464。并且, 容置槽 460 的边缘区域 4600 上同样设置有凹孔 4602。
当转接器 3 被收纳至容置槽 460 时, 使用者可先将第二连接端 34 自主容置空间 462 以及延伸容置空间 464 连接处置入延伸容置空间 464 中, 再将基座 30 以及第一连接端 32 置入主容置空间 462。
当转接器 3 的基座 30 以及第一连接端 32 以一倾斜角度置入主容置空间 462 时, 盖体 300 上的凸块 302 可进入凹孔 4602 中, 并且当使用者将转接器 3 的基座 30 以及第一 连接端 32 完全置入主容置空间 462, 致使盖体 300 大体上与底面 46 位于同一平面上时, 凸 块 302 卡扣凹孔 4602, 致使转接器 3 稳固地收纳于容置槽 460 中。
请注意, 于实际应用中, 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容置槽的侧壁上可设置一通 孔, 用以供转接器的第二连接端通过, 使转接器的基座以及第一连接端可进入并收纳于容 置槽中。换言之, 前述的延伸容置空间可由通孔取代之。
此外, 当转接器 3 收纳于容置槽 460 时, 橡胶边条 304 与边缘区域 4600 紧密接合, 以防止灰尘、 水气等进入容置槽 460 中。盖体 300 上的凹陷区 306 则是用以供使用者抵持 施力, 以方便将转接器 3 自容置槽 460 中取出。
于本具体实施例中, 可携式电子装置 4 同样可提醒使用者将转接器 3 收纳于容置 槽 460 中。并且相关的警示机制皆如前所描述, 于此不再赘述。
相较于现有技术, 本发明的转接器可妥善收纳于可携式电子装置中, 并且, 当使用 者利用此转接器连接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及外围设备时, 本发明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可
适时提醒使用者将转接器收纳回容置槽中, 避免使用者将转接器遗忘。
通过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 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 而 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范畴加以限制。相反地, 其目的是希望 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