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道路排水设施.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90110 上传时间:2018-06-1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8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219868.6

申请日:

2014.04.29

公开号:

CN203834315U

公开日:

2014.09.1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1C11/24; E01F5/00

主分类号:

E01C11/24

申请人:

长安大学

发明人:

蒋玮; 沙爱民; 肖晶晶; 王振军

地址:

710064 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环中段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代理人:

史玫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排水设施。其包括路面层、排水基层和道路基层,所述路面层位于所述排水基层上方,所述排水基层位于所述道路基层上方,沿道路方向,在所述排水基层两侧设有透水层;所述透水层中设有纵向排水管道,所述纵向排水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所述透水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路面地表水依次渗入路面层、排水基层、透水层后经通孔进入纵向排水管道后被排出。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采用路侧排水管和级配碎石材料代替排水边沟,施工工艺相对简单,通过调整所布设的排水管管径和级配碎石的空隙率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降雨量的排水要求。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层、排水基层和道路基层,所述路面层位于所述排水基层上方,所述排水基层位于所述道路基层上方, 
沿道路方向,在所述排水基层两侧设有透水层;所述透水层中设有纵向排水管道,所述纵向排水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 
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 
所述透水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 
路面地表水依次渗入路面层、排水基层、透水层后经通孔进入纵向排水管道后被排出。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排水设施还包括横向排水管道,所述横向排水管道与所述纵向排水管道连通,被排的路面水从纵向排水管道进行横向排水管道被排出。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层与排水基层之间铺设中间层,所述中间层的孔隙率小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为18%~23%。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为20%~24%。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层的的孔隙率为25%~40%。 

7.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的孔隙率为20%~23%。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基层与所述道路基层之间设有隔渗层。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排水管道上的通孔总面积大于80cm2/延米。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排水管道外包覆有保护网。 

说明书

说明书一种道路排水设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面雨水处理系统设计,具体涉及一种排水路面的雨水处理系统设计。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的地表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和密实不透水的路面铺装所覆盖。导致暴雨时,地面径流量急剧增高,很快出现峰值,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是引发城市内涝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采用排水路面有利于缓解这一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排水路面采用的空隙率为15%~25%左右的大孔隙路面混合料铺筑路面,雨水降落到地面后,不会马上在路表形成径流,而是流入路面材料的孔隙中去,并暂时存留在路面中,因而可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同时,排水路面路表没有积水,雨天行车不会产生水漂和水雾,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此外,排水路面的大孔隙能够吸收行车过程中轮胎与路面产生的噪声,降低环境噪音3~6dB,综上优点,排水路面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排水路面的雨水处理系统设计是保证其排水功能的重要前提。《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中介绍了类似多孔沥青路面的排水设施,如图4所示。但由于道路等级、雨水汇集面积和路面结构设计等实际情况的差异,排水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可能存在不同,需要多种排水系统设计以满足不同道路等级、路面结构和道路周边环境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排水 路面雨水处理设施。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包括路面层、排水基层和道路基层,所述路面层位于所述排水基层上方,所述排水基层位于所述道路基层上方,沿道路方向,在所述排水基层两侧设有透水层;所述透水层中设有纵向排水管道,所述纵向排水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
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
所述透水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
路面地表水依次渗入路面层、排水基层、透水层后经通孔进入纵向排水管道后被排出。
优选的,所述路面排水设施还包括横向排水管道,所述横向排水管道与所述纵向排水管道连通,被排的路面水从纵向排水管道进行横向排水管道被排出。
优选的,所述路面层与排水基层之间铺设中间层,所述中间层的孔隙率小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
优选的,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为18%~23%。
优选的,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为20%~24%。
优选的,所述透水层的的孔隙率为25%~40%。
优选的,所述中间层的孔隙率为20%~23%
优选的,所述排水基层与所述道路基层之间设有隔渗层。
优选的,所述纵向排水管道上的通孔总面积大于80cm2/延米。
优选的,所述纵向排水管道外包覆有保护网。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采用路侧排水管和级配碎石材料代替排水边 沟,施工工艺相对简单,通过调整所布设的排水管管径和级配碎石的空隙率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降雨量的排水要求。使得雨水能够从路面内部和两侧顺畅的流入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为排水路面的雨水处理系统设计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案。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代码表示:1-路面层、2-中间层、3-排水基层、4-道路基层、5-纵向排水管、6-横向排水管、7-透视层、8-隔渗层。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是指道路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包括路面层、排水基层、道路基层、位于路侧的侧壁带孔的纵向排水管道。路面地表水依次渗入路面层、排水基层、透水层后经通孔进入纵向排水管道后被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路面层的铺筑材料为沥青混合料。
为了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可在路面层与排水基层之间铺设中间层,中间层的铺筑材料为多孔沥青混合料或多孔水泥混凝土,孔隙率为20%-23%。
排水基层或中间层和排水基层铺筑时,在两侧各留出20cm~35cm宽的空白区域,在此区域底部中间位置铺设纵向排水管道。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排水管通常选用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塑料管,直径为70~150mm。纵向排水管道侧壁上设槽口或孔口,其开口总面积宜大于80cm2/延米。每隔3m~5m距离设置横向排水管道,横向排水管道与纵向排水管 相接,直径与横向排水管相同,其作用在于将横向排水管的水引入至地下排水管网系统。
纵向排水管铺设后,填充透水层,透水层的铺筑材料公称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级配碎石,其中级配碎石填充材料的空隙率为25%~40%。为避免级配碎石填充料堵塞纵向排水管道侧壁孔口,控制级配碎石4.75mm以下的细料含量不超过16%,2.36mm以下的细料含量不应超过6%,同时可将纵向排水管到包裹保护网,如孔径为1mm~3mm的不锈钢网。
排水基层下面铺筑密实型路面基层,排水基层与密实型基层间以及级配碎石与道路外侧接触面上均布设隔渗层,隔渗层材料可以采用双层沥青的土工布或热沥青涂层等其他隔水材料,其目的在于阻断雨水进一步向下或向外侧渗透。
以下是发明人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道路排水设施包括路面层1、中间层2、排水基层3、道路基层4、位于路侧的侧壁带孔的纵向排水管道。
路面层1全幅铺筑多孔沥青混合料或多孔水泥混凝土,空隙率为20%;
中间层2为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为20%;
排水基层3可采用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或沥青稳定碎石透水基层,空隙率为22%;
在中间层2和排水基层3两侧各留出25cm宽的区域铺筑透水层7;
排水基层3下层路面结构为密实的道路基层4,可采用密级配水泥稳定碎石铺筑;在两侧预留出的25cm区域中间底部位置布设侧壁带孔的路侧纵向排水管 道5,材质为聚氯乙烯(PVC)塑料管,直径为100mm。
纵向排水管道5设三排孔口,其开口总面积为大于150cm2/延米。
每隔4m距离设置横向排水管道6,横向排水管道6与纵向排水管道5相接,直径与横向排水管道6相同,其作用在于将横向排水管道6的水引入至地下排水管网系统。
透水层铺筑材料的公称最大粒径为31.5mm的级配碎石7,空隙率为30%,级配碎石4.75mm以下的细料含量为10%,2.36mm以下的细料含量为2%;排水基层3与道路基层4之间以及级配碎石材料与路侧接触处设置双层沥青土工布隔渗层8。
降雨时,雨水降落至路面后,进入到路面结构的空隙中去,并通过路拱横坡(路拱横坡指路面一般设计成中间略高,两侧略低的型式,以便水流流向两侧)流向道路两侧,由于隔渗层8的阻断,因此雨水在流入透水层7中,并通过纵向排水管道5上的开口进入纵向排水管道5纵向流出,最终通过横向排水管道6排出。

一种道路排水设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一种道路排水设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一种道路排水设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道路排水设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道路排水设施.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34315 U(45)授权公告日 2014.09.17CN203834315U(21)申请号 201420219868.6(22)申请日 2014.04.29E01C 11/24(2006.01)E01F 5/00(2006.01)(73)专利权人长安大学地址 710064 陕西省西安市南二环中段(72)发明人蒋玮 沙爱民 肖晶晶 王振军(74)专利代理机构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代理人史玫(54) 实用新型名称一种道路排水设施(57) 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道路排水设施。其包括路面层、排水基层和道路基层,所述路面层位于所述排水基层上方,所述排水。

2、基层位于所述道路基层上方,沿道路方向,在所述排水基层两侧设有透水层;所述透水层中设有纵向排水管道,所述纵向排水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所述透水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路面地表水依次渗入路面层、排水基层、透水层后经通孔进入纵向排水管道后被排出。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采用路侧排水管和级配碎石材料代替排水边沟,施工工艺相对简单,通过调整所布设的排水管管径和级配碎石的空隙率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降雨量的排水要求。(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

3、书3页 附图1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3834315 UCN 203834315 U1/1页21.一种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层、排水基层和道路基层,所述路面层位于所述排水基层上方,所述排水基层位于所述道路基层上方,沿道路方向,在所述排水基层两侧设有透水层;所述透水层中设有纵向排水管道,所述纵向排水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所述透水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路面地表水依次渗入路面层、排水基层、透水层后经通孔进入纵向排水管道后被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排水设施还包括横向排水管道,所述横向排。

4、水管道与所述纵向排水管道连通,被排的路面水从纵向排水管道进行横向排水管道被排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层与排水基层之间铺设中间层,所述中间层的孔隙率小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为182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为2024。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层的的孔隙率为2540。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的孔隙率为2023。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基层与所述道路基层之。

5、间设有隔渗层。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排水管道上的通孔总面积大于80cm2/延米。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道路排水设施,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排水管道外包覆有保护网。权 利 要 求 书CN 203834315 U1/3页3一种道路排水设施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面雨水处理系统设计,具体涉及一种排水路面的雨水处理系统设计。背景技术0002 现代城市的地表逐步被钢筋混凝土的房屋和密实不透水的路面铺装所覆盖。导致暴雨时,地面径流量急剧增高,很快出现峰值,加重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是引发城市内涝灾害的主要成因之一。采用排水路面有利于缓解这一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

6、,排水路面采用的空隙率为1525左右的大孔隙路面混合料铺筑路面,雨水降落到地面后,不会马上在路表形成径流,而是流入路面材料的孔隙中去,并暂时存留在路面中,因而可有效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同时,排水路面路表没有积水,雨天行车不会产生水漂和水雾,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此外,排水路面的大孔隙能够吸收行车过程中轮胎与路面产生的噪声,降低环境噪音36dB,综上优点,排水路面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0003 排水路面的雨水处理系统设计是保证其排水功能的重要前提。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中介绍了类似多孔沥青路面的排水设施,如图4所示。但由于道路等级、雨水汇集面积和路面结构设计等实际情况的。

7、差异,排水系统的布局和设计可能存在不同,需要多种排水系统设计以满足不同道路等级、路面结构和道路周边环境的要求。发明内容0004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排水路面雨水处理设施。0005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包括路面层、排水基层和道路基层,所述路面层位于所述排水基层上方,所述排水基层位于所述道路基层上方,沿道路方向,在所述排水基层两侧设有透水层;所述透水层中设有纵向排水管道,所述纵向排水管道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0006 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0007 所述透水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0008 路面地表水依次渗入路面层、。

8、排水基层、透水层后经通孔进入纵向排水管道后被排出。0009 优选的,所述路面排水设施还包括横向排水管道,所述横向排水管道与所述纵向排水管道连通,被排的路面水从纵向排水管道进行横向排水管道被排出。0010 优选的,所述路面层与排水基层之间铺设中间层,所述中间层的孔隙率小于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0011 优选的,所述路面层的孔隙率为1823。0012 优选的,所述排水基层的孔隙率为2024。0013 优选的,所述透水层的的孔隙率为2540。说 明 书CN 203834315 U2/3页40014 优选的,所述中间层的孔隙率为20230015 优选的,所述排水基层与所述道路基层之间设有隔渗层。001。

9、6 优选的,所述纵向排水管道上的通孔总面积大于80cm2/延米。0017 优选的,所述纵向排水管道外包覆有保护网。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0019 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采用路侧排水管和级配碎石材料代替排水边沟,施工工艺相对简单,通过调整所布设的排水管管径和级配碎石的空隙率可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降雨量的排水要求。使得雨水能够从路面内部和两侧顺畅的流入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为排水路面的雨水处理系统设计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方案。附图说明0020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解释说明。002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结构示意图;0022 图中各代码表示。

10、:1-路面层、2-中间层、3-排水基层、4-道路基层、5-纵向排水管、6-横向排水管、7-透视层、8-隔渗层。具体实施方式0023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是指道路方向。0024 本实用新型的道路排水设施包括路面层、排水基层、道路基层、位于路侧的侧壁带孔的纵向排水管道。路面地表水依次渗入路面层、排水基层、透水层后经通孔进入纵向排水管道后被排出。0025 本实用新型的路面层的铺筑材料为沥青混合料。0026 为了提高路面的承载能力,可在路面层与排水基层之间铺设中间层,中间层的铺筑材料为多孔沥青混合料或多孔水泥混凝土,孔隙率为20-23。0027 排水基层或中间层和排水基层铺筑时,在两侧各留出20cm35c。

11、m宽的空白区域,在此区域底部中间位置铺设纵向排水管道。0028 本实用新型的纵向排水管通常选用聚氯乙烯(PVC)或聚乙烯(PE)塑料管,直径为70150mm。纵向排水管道侧壁上设槽口或孔口,其开口总面积宜大于80cm2/延米。每隔3m5m距离设置横向排水管道,横向排水管道与纵向排水管相接,直径与横向排水管相同,其作用在于将横向排水管的水引入至地下排水管网系统。0029 纵向排水管铺设后,填充透水层,透水层的铺筑材料公称最大粒径不超过31.5mm级配碎石,其中级配碎石填充材料的空隙率为2540。为避免级配碎石填充料堵塞纵向排水管道侧壁孔口,控制级配碎石4.75mm以下的细料含量不超过16,2.3。

12、6mm以下的细料含量不应超过6,同时可将纵向排水管到包裹保护网,如孔径为1mm3mm的不锈钢网。0030 排水基层下面铺筑密实型路面基层,排水基层与密实型基层间以及级配碎石与道路外侧接触面上均布设隔渗层,隔渗层材料可以采用双层沥青的土工布或热沥青涂层等其他隔水材料,其目的在于阻断雨水进一步向下或向外侧渗透。0031 以下是发明人提供的具体实施例,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解释说明。0032 实施例:说 明 书CN 203834315 U3/3页50033 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道路排水设施包括路面层1、中间层2、排水基层3、道路基层4、位于路侧的侧壁带孔的纵向排水管道。0034 路面层1全幅铺。

13、筑多孔沥青混合料或多孔水泥混凝土,空隙率为20;0035 中间层2为多孔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为20;0036 排水基层3可采用大孔隙水泥稳定碎石材料或沥青稳定碎石透水基层,空隙率为22;0037 在中间层2和排水基层3两侧各留出25cm宽的区域铺筑透水层7;0038 排水基层3下层路面结构为密实的道路基层4,可采用密级配水泥稳定碎石铺筑;在两侧预留出的25cm区域中间底部位置布设侧壁带孔的路侧纵向排水管道5,材质为聚氯乙烯(PVC)塑料管,直径为100mm。0039 纵向排水管道5设三排孔口,其开口总面积为大于150cm2/延米。0040 每隔4m距离设置横向排水管道6,横向排水管道6与纵向排水。

14、管道5相接,直径与横向排水管道6相同,其作用在于将横向排水管道6的水引入至地下排水管网系统。0041 透水层铺筑材料的公称最大粒径为31.5mm的级配碎石7,空隙率为30,级配碎石4.75mm以下的细料含量为10,2.36mm以下的细料含量为2;排水基层3与道路基层4之间以及级配碎石材料与路侧接触处设置双层沥青土工布隔渗层8。0042 降雨时,雨水降落至路面后,进入到路面结构的空隙中去,并通过路拱横坡(路拱横坡指路面一般设计成中间略高,两侧略低的型式,以便水流流向两侧)流向道路两侧,由于隔渗层8的阻断,因此雨水在流入透水层7中,并通过纵向排水管道5上的开口进入纵向排水管道5纵向流出,最终通过横向排水管道6排出。说 明 书CN 203834315 U1/1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203834315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道路、铁路或桥梁的建筑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