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89280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96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210512424.7

申请日:

2012.12.04

公开号:

CN102966968A

公开日:

2013.03.13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F23L 15/00申请日:20121204授权公告日:20150617终止日期:20151204|||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F23L 15/00申请日:20121204|||公开

IPC分类号:

F23L15/00

主分类号:

F23L15/00

申请人:

成都风伦达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蒋立维

地址:

610046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新城管委会武兴三路30号西部智谷46栋3层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代理人:

李玉秋;郝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本发明在炉体上部的通风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回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在野营炉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空气进入炉膛的路径长度。当冷空气由通风孔进入,经过长距离弯折的绕流通道,最终达到炉膛时,空气已在进入过程中实现了充分预热的目的。由于冷空气充分预热成为高温气体,所以预热后的空气不会再制约炉内温度的升高。本发明不仅提高了炉火的温度,而且为燃料的充分燃烧提供了保障,进而提高了燃料利用率。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所述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为多层套筒结构,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绕流通道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大于10mm。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隔热筒、绕流筒以及燃烧筒组成;其中,外筒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隔热筒与绕流筒的下部设有绕流口,燃烧筒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所述通风孔、外筒与隔热筒之间的间隔层、绕流口、绕流筒与燃烧筒之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依次贯通连接,形成所述绕流通道。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口的高度为30mm‑50mm。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口至少设置三个,且等间隔设置。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壁上的通风孔为可通过滑动风门调节进风量的条形通风孔,或者为在外筒壁上均匀分布设置的三至四排圆形通风孔。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均匀分布在燃烧筒的侧壁和筒底处。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筒的上部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
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

说明书

说明书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户外用品,具体为一种能够提高野营炉内燃料燃烧效率的空气预热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野营炉在燃烧燃料的过程中,由于引入的空气未作任何加热处理,所以空气的温度与户外温度相同,最高不会超过50℃。这对于燃烧炉内接近千度的温度来说,算是非常低的温度。当燃料进行燃烧,需要持续的供应氧气时,空气随着气流的走向进入燃烧炉的炉内,随着低温空气的持续进入,无疑会对炉内温度造成不良影响。炉内的高温遇到低温空气会降温、然后再通过燃烧燃料进行升温。如此反复的降温—升温过程,严重制约了炉内温度的升高,并且对燃料的消耗速度也会加快。与此同时,当炉内温度降低时,部分燃料还会出现不完全燃烧的情况,在遇到潮湿的燃料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烟雾,造成燃料的大量了浪费。在可燃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对长期处于户外的人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知对空气进行预热,是提高炉温、节省燃料资源比较可行的办法。但由于现有燃烧炉体积相对较小,并不能够具备有效的空气预热结构。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野营炉虽然也采用了一定的解决手段,例如在野营炉体内增设辅助加热装置,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加热装置本身同样需要依靠能源进行驱动加热,所以设有辅助加热装置的现有野营炉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空气预热的问题,而且所花费的成本也相对较高。
综上所述,对于现有的野营炉,并没有一种通过其自身改变,从而实现空气预热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野营炉的空气预热结构,通过对野营炉自身结构的改变,使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空气的充分预热,进而达到提高炉温以及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的效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所述通风设置在炉体的上部,所述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
进一步,所述炉体为多层套筒结构,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绕流通道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
进一步,所述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大于10mm。
进一步,所述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隔热筒、绕流筒以及燃烧筒组成;其中,外筒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隔热筒与绕流筒的下部设有绕流口,燃烧筒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所述通风孔、外筒与隔热筒之间的间隔层、绕流口、绕流筒与燃烧筒之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依次贯通连接,形成所述绕流通道。
进一步,所述绕流口的高度为30mm‑50mm。
进一步,所述绕流口至少设置三个,且等间隔设置。
进一步,所述外筒壁上的通风孔为可通过滑动风门调节进风量的条形通风孔,或者为在外筒壁上均匀分布设置的三至四排圆形通风孔。
进一步,所述进风口均匀分布在燃烧筒的侧壁和筒底处。
进一步,所述燃烧筒的上部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
进一步,所述外筒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由于在炉体上部的通风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实现在野营炉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空气进入炉膛的路径长度。当冷空气由通风孔进入,经过长距离弯折的绕流通道,最终达到炉膛时,空气已在进入过程中实现了充分预热的目的。由于冷空气充分预热成为高温气体,所以预热后的空气不会再制约炉内温度的升高。本发明不仅提高了炉火的温度,而且为燃料的充分燃烧提供了保障,进而提高了燃料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体,2、通风孔,3、外筒,4、隔热筒,5、绕流筒,6、绕流口,7、燃烧筒,8、进风口,9,锥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核心思路是,将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位置,并在炉体的通风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增加冷空气的进入路劲长度,使冷空气在进入过程中得到炉内温度的充分预热。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1,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1和设置在炉体1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1的上部设有通风孔2,炉膛上设有进风口8。炉体1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1的通风孔2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8连接。
为使弯折的绕流通道,不仅仅局限于在实体炉体的膛壁上进行开凿。还可以将炉体1设置为多层套筒结构。其中,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固定,并且在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绕流通道可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为了使野营炉内持续供氧量充足,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冷空气能够尽可能多的得到充分预热,所以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设置为大于10mm。
下面对于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的绕流通道,作进一步详细的介绍,具体如下:
参见图1,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3、隔热筒4、绕流筒5以及燃烧筒7组成。其中,外筒3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2,隔热筒4与绕流筒5的下部设有绕流口6,燃烧筒7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8。弯折的绕流通道由通风孔2、外筒3与隔热筒4之间的间隔层、绕流口6、绕流筒5与燃烧筒7之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8依次贯通连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燃烧筒7为上部具有开口的筒体,燃烧筒7的内腔即为野营炉的炉膛。
为了满足预热空气能够顺利且快速的进入炉膛内,以满足燃料的持续耗氧量,所以将绕流口6的高度设置为30mm‑50mm。还可将绕流口6等间隔设置,且设置的数目不少于三个。
外筒3壁上的通风孔2为可设置为三至四排均匀分布的圆形通风孔,还可设置为设有风门的条形通风口,通过滑动风门以实现进风量的调节。
由于空气得到了充分预热,为了使燃料能够进一步得到完全燃烧,以获得更高的燃料利用率。可将进风口8均匀分布在燃烧筒7的侧壁和筒底处。从进风口8进入的预热空气与燃烧筒7内的燃烧气体混合后,每一个进风口8处均可产生一簇火焰。由于火焰的生成方向增多,处于燃烧筒7内的燃料必然会受到更为充分的燃烧。
为了进一步增加炉火的温度,可将燃烧筒7的上部设置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使得炉火在锥体的锥口9处聚集,进而增加炉火的喷射速度以及温度。
由于野营炉与外界的热交换不可避免,为了减少野营炉的热量散失,故在外筒3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这样就会使得炉内温度得到很好的保持,进而使得冷空气进入炉体1后预热速度加快。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966968 A(43)申请公布日 2013.03.13CN102966968A*CN102966968A*(21)申请号 201210512424.7(22)申请日 2012.12.04F23L 15/00(2006.01)(71)申请人成都风伦达科技有限公司地址 610046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侯新城管委会武兴三路30号西部智谷46栋3层(72)发明人蒋立维(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代理人李玉秋 郝鹏(54) 发明名称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57)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

2、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本发明在炉体上部的通风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回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在野营炉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空气进入炉膛的路径长度。当冷空气由通风孔进入,经过长距离弯折的绕流通道,最终达到炉膛时,空气已在进入过程中实现了充分预热的目的。由于冷空气充分预热成为高温气体,所以预热后的空气不会再制约炉内温度的升高。本发明不仅提高了炉火的温度,而且为燃料的充分燃烧提供了保障,进而提高了燃料利用率。(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19)中华人民。

3、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1 页1/1页21.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所述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为多层套筒结构,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绕流通道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大于10mm。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

4、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隔热筒、绕流筒以及燃烧筒组成;其中,外筒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隔热筒与绕流筒的下部设有绕流口,燃烧筒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所述通风孔、外筒与隔热筒之间的间隔层、绕流口、绕流筒与燃烧筒之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依次贯通连接,形成所述绕流通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口的高度为30mm-50mm。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绕流口至少设置三个,且等间隔设置。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壁上的通风孔为可通过滑动风门调节进风量的条形通风孔,或者为在外筒壁上均匀分。

5、布设置的三至四排圆形通风孔。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均匀分布在燃烧筒的侧壁和筒底处。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筒的上部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预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权 利 要 求 书CN 102966968 A1/3页3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户外用品,具体为一种能够提高野营炉内燃料燃烧效率的空气预热结构。背景技术0002 现有野营炉在燃烧燃料的过程中,由于引入的空气未作任何加热处理,所以空气的温度与户外温度相同,最高不会超过50。这。

6、对于燃烧炉内接近千度的温度来说,算是非常低的温度。当燃料进行燃烧,需要持续的供应氧气时,空气随着气流的走向进入燃烧炉的炉内,随着低温空气的持续进入,无疑会对炉内温度造成不良影响。炉内的高温遇到低温空气会降温、然后再通过燃烧燃料进行升温。如此反复的降温升温过程,严重制约了炉内温度的升高,并且对燃料的消耗速度也会加快。与此同时,当炉内温度降低时,部分燃料还会出现不完全燃烧的情况,在遇到潮湿的燃料时,还会产生大量的烟雾,造成燃料的大量了浪费。在可燃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对长期处于户外的人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知对空气进行预热,是提高炉温、节省燃料资源比较可行的办法。但由于现有燃烧炉体积相对较小,并不。

7、能够具备有效的空气预热结构。0003 针对上述问题,现有野营炉虽然也采用了一定的解决手段,例如在野营炉体内增设辅助加热装置,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为加热装置本身同样需要依靠能源进行驱动加热,所以设有辅助加热装置的现有野营炉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空气预热的问题,而且所花费的成本也相对较高。0004 综上所述,对于现有的野营炉,并没有一种通过其自身改变,从而实现空气预热的结构。发明内容0005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野营炉的空气预热结构,通过对野营炉自身结构的改变,使其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空气的充分预热,进而达到提高炉温以及使燃料得到充分燃烧的效果。0006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8、是,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和设置在炉体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上设有通风孔,炉膛上设有进风口,所述通风设置在炉体的上部,所述炉体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通风孔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连接。0007 进一步,所述炉体为多层套筒结构,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所述绕流通道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0008 进一步,所述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大于10mm。0009 进一步,所述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隔热筒、绕流筒以及燃烧筒组成;其中,外筒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隔热筒与绕流筒的下部设有绕流口,燃烧筒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所述通风孔、外筒与。

9、隔热筒之间的间隔层、绕流口、绕流筒与燃烧筒之说 明 书CN 102966968 A2/3页4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依次贯通连接,形成所述绕流通道。0010 进一步,所述绕流口的高度为30mm-50mm。0011 进一步,所述绕流口至少设置三个,且等间隔设置。0012 进一步,所述外筒壁上的通风孔为可通过滑动风门调节进风量的条形通风孔,或者为在外筒壁上均匀分布设置的三至四排圆形通风孔。0013 进一步,所述进风口均匀分布在燃烧筒的侧壁和筒底处。0014 进一步,所述燃烧筒的上部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0015 进一步,所述外筒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0016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由于在炉体上部的通风。

10、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实现在野营炉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空气进入炉膛的路径长度。当冷空气由通风孔进入,经过长距离弯折的绕流通道,最终达到炉膛时,空气已在进入过程中实现了充分预热的目的。由于冷空气充分预热成为高温气体,所以预热后的空气不会再制约炉内温度的升高。本发明不仅提高了炉火的温度,而且为燃料的充分燃烧提供了保障,进而提高了燃料利用率。附图说明0017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8 图中:1、炉体,2、通风孔,3、外筒,4、隔热筒,5、绕流筒,6、绕流口,7、燃烧筒,8、进风口,9,锥口。具体实施方式0019 本发明的核心思路是,将通风孔设置在炉体的上部位置,并在炉体。

11、的通风孔与炉膛的进风口之间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以此增加冷空气的进入路劲长度,使冷空气在进入过程中得到炉内温度的充分预热。0020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0021 参见图1,一种燃烧炉的空气预热结构,包括炉体1和设置在炉体1内部的炉膛。其中,炉体1的上部设有通风孔2,炉膛上设有进风口8。炉体1内部设有弯折的绕流通道,该绕流通道的一端与炉体1的通风孔2连接,另一端与炉膛的进风口8连接。0022 为使弯折的绕流通道,不仅仅局限于在实体炉体的膛壁上进行开凿。还可以将炉体1设置为多层套筒结构。其中,套筒与套筒同轴套接固定,并。

12、且在相邻套筒之间留有间隔,绕流通道可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为了使野营炉内持续供氧量充足,并且在同一时间内,冷空气能够尽可能多的得到充分预热,所以相邻套筒之间的间隔均设置为大于10mm。0023 下面对于由套筒之间的间隔层贯通组成的绕流通道,作进一步详细的介绍,具体如下:0024 参见图1,多层套筒结构由依次从外向内设置的外筒3、隔热筒4、绕流筒5以及燃烧筒7组成。其中,外筒3侧壁的上部设有通风孔2,隔热筒4与绕流筒5的下部设有绕流口6,燃烧筒7的筒壁上设有进风口8。弯折的绕流通道由通风孔2、外筒3与隔热筒4之间说 明 书CN 102966968 A3/3页5的间隔层、绕流口6、绕流筒5与。

13、燃烧筒7之间的间隔层以及进风口8依次贯通连接形成。需要说明的是燃烧筒7为上部具有开口的筒体,燃烧筒7的内腔即为野营炉的炉膛。0025 为了满足预热空气能够顺利且快速的进入炉膛内,以满足燃料的持续耗氧量,所以将绕流口6的高度设置为30mm-50mm。还可将绕流口6等间隔设置,且设置的数目不少于三个。0026 外筒3壁上的通风孔2为可设置为三至四排均匀分布的圆形通风孔,还可设置为设有风门的条形通风口,通过滑动风门以实现进风量的调节。0027 由于空气得到了充分预热,为了使燃料能够进一步得到完全燃烧,以获得更高的燃料利用率。可将进风口8均匀分布在燃烧筒7的侧壁和筒底处。从进风口8进入的预热空气与燃烧。

14、筒7内的燃烧气体混合后,每一个进风口8处均可产生一簇火焰。由于火焰的生成方向增多,处于燃烧筒7内的燃料必然会受到更为充分的燃烧。0028 为了进一步增加炉火的温度,可将燃烧筒7的上部设置为上小下大的锥体结构。使得炉火在锥体的锥口9处聚集,进而增加炉火的喷射速度以及温度。0029 由于野营炉与外界的热交换不可避免,为了减少野营炉的热量散失,故在外筒3内壁上设有隔热材料层。这样就会使得炉内温度得到很好的保持,进而使得冷空气进入炉体1后预热速度加快。0030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说 明 书CN 102966968 A1/1页6图1说 明 书 附 图CN 102966968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工程;照明;加热;武器;爆破 > 燃烧设备;燃烧方法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