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工业等所有建设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
背景技术
基坑工程技术方案主要从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施工难度、施工工期等方面进行考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桩在现在的基坑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预应力混凝土是指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以及避免钢筋混凝土构件过早出现裂缝,而在混凝土构件预制过程中通过预应力筋对其预先施加应力以提高构件性能的一种方法。
现有的预应力混凝土桩在制造过程中,均需要在预应力筋底部安装锚固端锚具,比较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结构简单合理,不需要安装锚固端锚具即可进行预应力施加,比较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包括:混凝土桩体,所述混凝土桩体内部具有至少一根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筋包括靠近桩体底端的自锚固粘结段和靠近桩体顶端的非粘结段,所述非粘结段外部包覆有一预埋软管,所述预埋软管底端与预应力筋之间扎紧连接,所述预应力筋和预埋软管均向上穿出混凝土桩体,所述预应力筋底端延伸至混凝土桩体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自锚固粘结段的长度为混凝土桩体长度的20%~25%。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预埋软管采用pvc塑料软管。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预埋软管底端与预应力筋之间采用钢丝扎紧。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截面呈工字型。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混凝土桩体内部还具有多根配筋。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预应力筋为钢绞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结构简单合理,通过自锚固粘结段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来提供预应力施加过程中的锚固力,不需要安装锚固端锚具即可进行预应力施加,比较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向剖视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混凝土桩体,2、自锚固粘结段,3、非粘结段,4、预埋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一种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包括:混凝土桩体1,所述混凝土桩体1内部具有至少一根预应力筋,所述预应力筋包括靠近桩体底端的自锚固粘结段2和靠近桩体顶端的非粘结段3,所述非粘结段3外部包覆有一预埋软管4,优选的,所述预埋软管4采用pvc塑料软管,所述预埋软管4使得其内部的预应力筋与混凝土之间不接触,从而形成非粘结段3,非粘结段3便于桩体完成后施加预应力。
所述预埋软管4底端与预应力筋之间采用钢丝扎紧连接,防止混凝土浆液进入预埋软管4,破坏非粘结段3的形成。
所述预应力筋和预埋软管均向上穿出混凝土桩体1,所述预应力筋底端延伸至混凝土桩体底部。
所述自锚固粘结段2与混凝土之间紧密接触,通过自锚固粘结段2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来提供预应力施加过程中的锚固力,优选的,所述自锚固粘结段的长度为混凝土桩体长度的20%~25%。
优选的,所述混凝土桩体的截面呈工字型、H型、箱型等。
所述混凝土桩体1内部还具有多根配筋。
优选的,所述预应力筋为钢绞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自锚固预应力支护桩,结构简单合理,通过自锚固粘结段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来提供预应力施加过程中的锚固力,不需要安装锚固端锚具即可进行预应力施加,比较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