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手.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356074.4(22)申请日 2014.06.30202013102865.7 2013.07.01 DEE05B 1/00(2006.01)(73)专利权人 吉佳贸易有限公司地址 中国香港金钟道女王路 89 号力宝中心2号楼5层503室(72)发明人 佐治劳伦(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 11354代理人 张峰(54) 实用新型名称把手(57) 摘要一种把手、尤其是对接式把手,其具有把手部段 (12、2、32) 和至少一个源自所述把手部段并且能够固定在固定表面 (15、25)、尤其是门页(16、26) 上的固。
2、定部段 (13、23、33),其中固定部段的纵轴线以非垂直的角度将其至少局部平坦的端面 (14、24、34) 切开,其中所述固定部段具有前方部段(17、27、37)和后方部段(18、28、38),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后方部段在固定部段的端部区域(19、29、39)中具有折弯(100、300) 和 / 或弯边和 / 或弯曲 (200)。(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225580 U(45)授权公告日 2015.03.25CN 204225580 U1。
3、/1 页21.一种把手,所述把手为对接式把手,其具有把手部段 (12、2、32) 和至少一个源自所述把手部段并且能够固定在固定表面 (15、25) 上的固定部段 (13、23、33),所述固定表面(15、25) 为门页 (16、26),其中固定部段的纵轴线以非垂直的角度将其至少局部平坦的端面(14、24、34)切开,其中所述固定部段具有前方部段(17、27、37)和后方部段(18、28、38),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后方部段在固定部段的端部区域 (19、29、39) 中具有折弯 (100、300) 和 / 或弯边和 / 或弯曲 (200)。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
4、于,设置至少两个固定部段 (13、23、33)。3.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2 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13、23、3)的纵轴线在安装状态下与固定表面(15、25)围成尖角,所述尖角的角度为40 -60。4.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元件 (13、23、3)是具有圆形、椭圆形或角形横截面的杆子或管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23、33)的端部区域 (29、39) 与所述固定部段的剩余区域连成为一体。6.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 (23) 的端部区域(。
5、29) 是不锈钢铸件,并且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剩余区域 (13a、23a) 是不锈钢杆子或不锈钢管,其中所述端部区域与所述剩余区域焊接在一起。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端部区域与剩余区域可松脱地相连、包括形锁合地或力锁合地相连,其中所述端部区域由塑料或金属制成。8.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元件 (13、23、3)是与把手部段 (12、22、32) 不可松脱地相连。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把手,其特征在于,它形锁合地借助至少一个螺钉固定在固定表面(15、25)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螺钉只嵌入固定部段(13、2。
6、3、33)的端部区域(19、29、39) 中。10.一种门,其特征在于,它具有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9 中任一项所述的把手。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225580 U1/4 页3把手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把手 ( 尤其是对接式把手 ),其具有把手部段和至少一个源自所述把手部段并且能够固定在固定表面 ( 尤其是门页 ) 上的固定部段,其中固定部段的纵轴线以非垂直的角度将其平坦的端面切开,其中所述固定部段具有前方部段和后方部段,其中前方部段和后方部段通常部分笔直地延伸。背景技术0002 这种把手由现有技术已知。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把手通常具有固定部段,其以圆棒的形式存在。在通常的把手。
7、中,所述把手部段也构成为圆棒,它通常由两个固定部段呈桥状地固定。各种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把手的固定部段的区别基本上在于 :其端面朝固定部段的延伸轴线的倾斜角度。根据所述倾斜角度,这些固定部段能够以朝固定表面的不同倾斜角度碰撞到门页或类似物体上。因此,这些固定部段既能垂直地也能与固定表面倾斜地突出来。0003 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把手具有明显的缺点,在这种把手中固定部段不是垂直地突出,而是与固定表面倾斜地突出。因此展现为,如果在门关闭时强烈地在把手上按压,则会在固定部段上触发倾翻运动,此时固定部段的前方部段 ( 在笔直的固定部段中,所述固定部段的前方部段相当于固定部段的一个区域,所述区域与固定表面一起围。
8、成钝角 ) 略微抬高。在把手上重复地按压时,由于固定部段的持续轻微抬高,可能会使把手和固定表面之间的连接松动,其中把手在极端情况下还可能从固定表面 ( 尤其是门页 ) 上松开。发明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把手的上述缺点。0005 此目的通过前述类型的把手得以实现,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后方部段在固定部段的端部区域中具有折弯和 / 或弯边和 / 或弯曲。0006 如同上面描述的一样,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具有至少一个固定部段 ( 尤其是固定脚 ),它的纵轴线以非垂直的角度将其平坦的端面切开。这也意味着,如果固定部段像在把手的安装状态下一样借助其端面平放在固定表面上。
9、,则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不是垂直地突出,而是从固定表面上倾斜地突出。0007 固定部段的前方部段定义为固定部段的这种部段,即它在俯视图中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已安装时是不可见的。在把手的俯视图中示出了固定部段的后方部段。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具有倾斜突出的固定部段的把手 ( 见图 1 及其所属的描述 ) 中,在此固定部段以笔直圆棒的形式构成,比固定部段的前方部段更长的部段称为固定部段的后方部段。在此,各个完整的半截圆棒定义为前方或后方段部,它们在纵向剖面中产生,在此截面与固定表面一起围成与固定部段的纵轴线一样的尖角。0008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中固定部段的后方部段在端部区域中具有折弯和 / 。
10、或弯边和 / 或弯曲,基础此事实,在力的作用下,尤其在压向把手时能够实现有利的支撑力分说 明 书CN 204225580 U2/4 页4布。通过固定部段的后方部段在端部区域中的折弯和 / 或弯边和 / 或弯曲,能够在固定部段的后方部段中的固定表面上扩展固定部段的支承面 ( 端面 )。这又在此区域中实现了支撑,这也在朝把手按压时实现了有利的力分布。这最终避免了上述不利的倾翻运动,在现有技术的常规把手中可看到所述倾翻运动。0009 通常设置至少两个固定部段。由此可实现的是,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上按压抑或拉拔时,可实现更有利的力分配。0010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纵轴线通常在安装状态下与固定表面。
11、围成尖角,尤其是约 40 -60的角度。0011 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元件通常指固定脚。所述至少一个固定元件有利地是具有圆形、椭圆形或角形横截面的杆子或管子。这些几何形状在机械角度已证明是尤其有利的。0012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端部区域与固定部段的剩余区域连成为一体。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端部区域优选是不锈钢铸件,且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剩余区域优选是不锈钢杆子或不锈钢管,其中所述端部区域与所述剩余区域优选焊在一起。在这种实施例中表面上几乎看不出,所述固定部段原本是由两个分开的部件构成。通过各部段的焊接,确保了尤其稳固的把手,其具有非常良好的机械性能。00。
12、13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的端部区域与的剩余区域可松脱地、尤其形锁合地或力锁合地相连,其中所述端部区域由塑料或金属制成。在这种实施例中,现有技术中的常规把手也能改建成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0014 通常,所述至少一个固定部段与把手部段不可松脱地相连。0015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的优选实施例中,它形锁合地、尤其借助至少一个螺钉固定在固定表面上,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螺钉优选只嵌入固定部段的端部区域中。0016 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的门。附图说明0017 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并且结合附图和从属权利得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其它。
13、特征。在此这些单个的特征可单独地实现,或者彼此组合地实现。0018 在附图中示出了 :0019 图1 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把手 ;0020 图2 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的实施例,其具有带塑料端部区域的固定脚 ;0021 图 3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其具有带圆形横截面的固定脚 ;0022 图3b示出了根据 图3a的把手的透视图,其中在所述视图中可看到两个固定脚 ;图4 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的另一实施例,其具有带四边形横截面的固定脚。具体实施方式0023 图1 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把手 1,其中在横截面中示出了把手部段 2。所述把手 1 包含把手部段 2,其以圆棒的形。
14、式构成。所述把手 1 还包含两个固定脚,其中在此视图中只示出了固定脚 3。所述固定脚 3 同样构成为圆棒。固定脚 3 的纵轴线以非垂直的角度将其端说 明 书CN 204225580 U3/4 页5面 4 切开。所述固定脚 3 借助其端面 4 平放在门页 6 的固定表面 5 上。由于固定脚 3 的与纵轴线倾斜延伸的端面 4,所述固定脚从固定表面 5 上倾斜地突出。0024 所述固定脚 3 具有前方部段 7 和后方部段 8,这些部段构成为笔直的。固定脚 3 的纵轴线 L 与门页 6 的固定表面 5 一起围成约 45的角度 。0025 当向着门页 6 按压把手 1 时,尤其在门关闭时,会在端面 4 。
15、的区域中出现不均匀的力作用。出于此原因在按压把手 1 时会出现翻转运动 ( 晃动 ),其中固定脚 3 在后方部段 8的区域中或多或少地从门页 6 上抬起。这一点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来避免。0026 图2 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 11 的纵向剖面图。把手 11 包含把手部段 12和两个固定脚 13,在本视图中只可看到其中一个 ( 第二固定脚设置得与第一固定脚平行并且被第二固定脚遮盖 )。所述把手部段 12 构成为圆棒的形式。固定脚 13 由上方部段 13a和下方部段 19 构成。所述上方部段 13a 构成为圆棒的形式。固定脚 13 的下方部段 19 构成为实心的塑料部件,它与上方部段13。
16、a不可松脱地相连(例如焊接)。还如同现有技术的上述把手一样,固定脚 13 具有前方部段 17 和后方部段 18。所述前方部段 17 构成为连续笔直的,因为后方部段 19 的前方部段 19a 与上方部段 13a 的前方部段 13b 齐平。0027 相反,固定脚 13 的后方部段 18 不构成连续笔直的线。而且,固定脚 13 的上方部段 13a 的后方部段 13c 笔直地延伸。当然在此不会通过下方部段 19 的后方部段 19b 来延长笔直的后方部段 13c。即,下方部段 19 的后方部段 19b 几乎垂直地在门页 16 的固定表面 15 的方向上延伸。据此,固定脚 13 的后方部段 18 在从上方。
17、部段 13a 至固定脚 13 的下方部段 19 的过渡区域中具有折弯 100。0028 固定脚 13 的下方部段 19 借助其端面 14 平放在固定表面 15 上。固定脚 13 的纵轴线以约 45的角度将端面 14 切开。由于此原因,固定脚 13 倾斜地从固定表面 15 上突出。0029 通过固定脚 13 的后方部段 18 中的折弯 100,形成了一种平台 101,端面 14 以及固定脚13的支承面也因此通过所述平台在固定表面15上朝后扩展。由此当把手在门页16的方向上按压时,达到了比现有技术的把手明显更好的力分配,因此也避免上述的倾翻运动。0030 把手 11 在此实施例中借助螺钉 S1 固。
18、定在门页 16 上,所述螺钉通过水平延伸的螺钉 S2 固定。0031 图 3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 21 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其具有把手部段22和固定脚23。所述把手部段22构成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实心不锈钢杆子。固定脚23包含上方部段 23a 和下方部段 29。所述上方部段 23a 构成为不锈钢管的形式。下方部段 19以不锈钢铸件的形式构成,它与上方部面 23a 焊在一起 ( 虚线表示焊缝 )。应理解,固定脚23 也可在一个部件中制成。0032 在此实施例中,固定脚23的前方部段27连续地构成为笔直的。相反,后方部段28只在上方部段 23a 中构成为笔直的。相反,下方部段 29 的后方。
19、部段 29b 以略微弯曲的直线几乎在直接的路径上在门页 26 的固定表面 25 上延伸。因此,在固定脚 23 的后方部段 28中产生弯曲 200。通过所述弯曲 200 还产生了平台 201,固定脚 23 的外表面 24 通过所述平台朝后扩展。当门关闭时在把手上按压时,减少 / 避免了倾翻运动。0033 图 3b示出了把手 21 的透视图,其中在所述视图中可看到两个固定脚 23。0034 图4 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把手 31 的另一实施例,其具有把手部段 22 和固定说 明 书CN 204225580 U4/4 页6脚 23。在此视图示出了处在还未安装的状态中的把手 31。0035 把手部段 。
20、32 和固定脚 33 在此实施例中设置有四边形横截面。所述前方部段 37构成为四边形平面。固定脚 33 的后方部段 38 在其上方部段 33a 中同样构成为平坦的长方形的面,它与前方部段37平行地延伸。但在下方区域中,后方部段38具有折弯300,因此在此实施例中产生了平台 301。所述平台 301 与固定脚 33 的端面 34 一起围成近似直角。相反,前方部段 37 与端面 34 一起围成尖角 。在所述平台 301 上还可看到凹槽 A,以使稳定螺钉穿过。说 明 书CN 204225580 U1/3 页7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225580 U2/3 页8图 3a图 3b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225580 U3/3 页9图4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225580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