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纯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纯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纯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而影响溃疡愈合质量的因素与胃粘液及粘膜屏障受损程度、溃疡周围血液循环差、胃肠激素及胃肠功能失调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有密切关系。对于消化性溃疡主要表现为胃腕痛、心下痛等,其病程迁延、治愈较难。临床症状:患者饮欲不振、情志不畅,轻则上腹痞满胀闷,重则胃肠疼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黑便;胃镜检查时,可见溃疡表面糜烂或黄苔附着,充血水肿明显。此病为脾胃虚弱、代谢功能障碍、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甚至失调所致。目前,治疗此类病的药物有多种,西药类有西咪替丁、甲哨唑、庆大霉素、四环素及丽珠得乐、铋剂等10多种,西药类虽对溃疡有效,但其缺点是毒副作用较大,患者难于久服,且复发率高;中药类有比较著名的黄芪建中汤,但在加减量上变动较大,方剂不固定、应用不方便,另外还有三九胃泰,三九胃泰对胃炎效果较好,但对其他病症治疗效果欠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敷局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调整体:健脾益气、增加肠胃动力、提高肌体免疫功能、促进胃泌素分泌、保护消化道粘膜屏障免受损伤、改变溃疡周围粘膜血液循环、促进粘膜上皮增生、加速溃疡面愈合;清热解毒、杀灭HP以消除感染等方面入手,针对以上影响溃疡愈合质量的诸因素,采用调气(补气、理气、降气)理血以平衡胃肠激素、调节胃肠功能、改善胃肠粘膜血液循环,并能杀灭HP消除感染之法研究出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纯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纯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其组份包括:黄连、黄芪、党参、丹参、陈皮、石菖蒲、柴胡、枳壳、苍术、蒲公英、赤石脂、白芨;各组份配合比例为:黄连1份、黄芪3.5-5.0份、党参2.5-3.5份、丹参5-7份、陈皮2-3份、石菖蒲2-3份、柴胡2-3份、枳壳2-3份、苍术2-3份、蒲公英2.5-3.5份、赤石脂2.5-3.5份、白芨2.5-3.5份,蔗糖或糊精适量。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制备方法,其制作步骤可分为六步:
(1)制取黄芪液。将称取的黄芪,切成4-6mm厚的饮片,加12倍的水煎,提取3次,每次1.5小时,经过过滤可得黄芪液,并分离出黄芪渣。
(2)制取醇溶性丹参液。将称取的丹参粉碎,置于渗滤器内,用70%的乙醇浸渍24小时,缓缓渗滤并不断添加新的70%的乙醇,至渗滤液为黄色为止,即得醇溶性丹参液,并分离出丹参渣。
(3)制取陈皮、党参、石菖蒲及第二步中丹参渣的水溶性混合液。将称取的陈皮、党参、石菖蒲及第二步中提取醇溶性丹参液后地丹参渣混合后,加12倍量水,浸渍4小时,加热煮沸3小时,过滤得初次混合液,并分离出初次混合渣,再对初次混合渣加8倍量的水煮沸2小时,与初次混合液合并后,经过滤得再次混合液,并再次分离出混合渣。
(4)制取混合药粉。将称取的黄连、柴胡、枳壳、苍术、蒲公英及第一步中的黄芪渣和第三步中分离出的混合渣混合,干燥后粉碎,过6号筛,混合均匀得混合药粉。
(5)制取颗粒剂:将第四步中制取的混合药粉加适量的蔗糖或糊精,再加入黄芪液、醇溶性丹参液、第三步中制取的水溶性混合液,混合均匀,铺于烘盘中,厚度为25mm,在60-80℃下烘干,定时翻动,干燥后即得颗粒剂,经紫外线灭菌,无菌分装,每袋10g。
(6)制取赤石脂、白芨粉剂。将称取的赤石脂、白芨烘干后粉碎,过6号筛,混合均匀成粉剂,经紫外线灭菌,无菌分装,每袋10g。
本发明所述的丹参液的制取,分两步提取,先用醇提取,余渣再用水提取,使丹参中的醇溶性和水溶性成分都不丢失。
本发明所述的纯中药制剂,包括粉剂和颗粒剂,并分别服用。
本发明的药理为:赤石脂含硅酸铝及铁、镁、锰、钙的氧化物等成分,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消化道内有毒物质,并保护消化道粘膜,有防止出血、涩肠、生肌、敛疮之功能;白芨含粘液质、淀粉等,能使白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有良好的局部收敛止血和消肿生肌作用;赤石脂和白芨共同研末同服共凑敷局部之功。黄芪、党参,有健脾益气、增加胃肠动力、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党参能促进胃泌素分泌,保护消化道粘膜屏障免受损伤;丹参活血化瘀、改进溃疡周围粘膜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促进粘膜上皮细胞增生、加速溃疡面愈合。柴胡、陈皮理气。枳壳降气。苍术、石菖蒲醒脾化湿,并有增强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杀灭HP,消除感染的作用。另外,石菖蒲尚能阻断胆碱能M受体、抑制迷走神经而具解痉止痛作用。
服用方法:饭前半小时先服赤石脂及白芨粉剂,每次1袋,一日三次;10分钟后再服颗粒剂,每次1袋,一日三次。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期内停用其他药物。
目前用该纯中药制剂已治疗消化道溃疡患者102例,均为门诊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其中男64例,女38例;年龄25-77岁,平均43.2岁;其病程3个月至8年,平均2.9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周期性或节律性上腹疼痛,嗳气、泛酸、呕吐或黑便史。胃镜检查见胃体溃疡8例,胃窦溃疡6例,胃角溃疡12例,幽门管溃疡6例,复合性溃疡1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6例,均可见溃疡表面糜烂或黄苔附着,溃疡周围充血水肿明显。对这102例进行用该药治疗,疗程结束后,再作胃镜复查。其中有68例治愈,治愈率为66.7%,治愈的病人自觉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愈合,胃粘膜正常;显效22例,显效率21.6%,病人自觉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检查溃疡面明显缩小,变浅,被苔大部分脱落或变薄;有效6例,有效率为5.9%,病人自觉症状改善,胃镜检查溃疡面变浅或稍缩小;总有效率为94.2%;无效6例,无效率为5.8%,病人自觉症状无改变,胃镜检查溃疡面与治疗前比较无变化或扩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目前使用的药物相比,选药组份及配合比例更加合理,且容易生产,质量可靠,其治疗效果有明显提高,溃疡面愈合快,治愈率高,且服用方便,无毒副作用。
实施例1
称取各组份的比例为:黄连1份、黄芪3.5份、党参3.5份、丹参5份、陈皮2份、石菖蒲2份、柴胡2份、枳壳3份、苍术3份、蒲公英3.5份、赤石脂2.5份、白芨2.5份,蔗糖或糊精适量。
按以下步骤制取粉剂和颗粒剂。
(1)制取黄芪液。将称取的黄芪,切成5mm厚的饮片,加12倍的水煎,提取3次,每次1.5小时,经过过滤可得黄芪液,并分离出黄芪渣。
(2)制取醇溶性丹参液。将称取的丹参粉碎,置于渗滤器内,用70%的乙醇浸渍24小时,缓缓渗滤并不断添加新的70%的乙醇,至渗滤液为黄色为止,即得醇溶性丹参液,并分离出丹参渣。
(3)制取陈皮、党参、石菖蒲及第二步中丹参渣的水溶性混合液。将称取的陈皮、党参、石菖蒲及第二步中提取醇溶性丹参液后的丹参渣混合后,加12倍量水,浸渍4小时,加热煮沸3小时,过滤得初次混合液并分离出初次混合渣,再对初次混合渣加8倍量水煮沸2小时,与初次混合液合并后,经过滤得再次混合液,并再次分离出混合渣。
(4)制取混合药粉。将称取的黄连、柴胡、枳壳、苍术、蒲公英及第一步中的黄芪渣和第三步中分离出的混合渣混合,干燥后粉碎,过6号筛,混合均匀得混合药粉。
(5)制取颗粒剂:将第四步中制取的混合药粉加适量糊精,再加入黄芪液、醇溶性丹参液、第三步中制取的水溶性混合液,混合均匀,铺于烘盘中,厚度为25mm,在70℃下进行烘干,定时翻动,干燥后即得颗粒剂,经紫外线灭菌,无菌分装,每袋10g。
(6)制取赤石脂、白芨粉剂。将称取的赤石脂、白芨烘干后粉碎,过6号筛,混合均匀成赤石脂、白芨粉剂,经紫外线灭菌,无菌分装,每袋10g。
用该药剂治疗37例,其中男20例,女17例,胃镜检查见胃体溃疡2例,胃窦溃疡2例,胃角溃疡4例,幽门管溃疡3例,复合性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1例。对这37例进行用该药治疗,疗程结束后,再作胃镜复查。其中有28例治愈,治愈率为60.5%,显效4例,显效率10.2%,有效2例,有效率为5.4%,总有效率为91.9%;无效3例,无效率为8.1%。
实施例2
称取各组份的比例为:黄连1份、黄芪4份、党参3份、丹参6份、陈皮2.5份、石菖蒲2.5份、柴胡2.5份、枳壳2.5份、苍术2.5份、蒲公英3份、赤石脂3份、白芨3份,蔗糖适量。
制作步骤同实施例1。
用该药剂治疗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胃镜检查见胃体溃疡4例,胃窦溃疡2例,胃角溃疡4例,幽门管溃疡2例,复合性溃疡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对这40例进行用该药治疗,疗程结束后,再作胃镜复查。其中有29例治愈,治愈率为72.5%,显效9例,显效率22.5%,有效1例,有效率为2.5%,总有效率为97.5%;无效1例,无效率为2.5%。
实施例3
称取各组份的比例为:黄连1份、黄芪5份、党参2.5份、丹参7份、陈皮3份、石菖蒲3份、柴胡3份、枳壳2份、苍术2份、蒲公英2.5份、赤石脂3.5份、白芨3.5份,糊精适量。
制作步骤同实施例1。
用该药剂治疗25例,其中男22例,女3例,胃镜检查见胃体溃疡2例,胃窦溃疡2例,胃角溃疡4例,幽门管溃疡1例,复合性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1例,对这25例进行用该药治疗,疗程结束后,再作胃镜复查。其中有11例治愈,治愈率为44.0%,显效9例,显效率36%,有效3例,有效率为12%,总有效率为92%;无效2例,无效率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