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和保持放大器 本发明涉及一种跟踪和保持放大器,包括一个输入缓存器,用于接收输入信号并且把该接收的输入信号传送到pn结开关的第一终端,该pn结开关的第二终端被连接到一个保持电容;以及把一个切换信号加到该pn结开关的所说第一终端上的装置,用于在一个跟踪模式期间把缓存的输入信号通过开关pn结转移到该保持电容,以及在一个保持状态期间阻断这种转移。这种跟踪和保持放大器可从文章″A12-b,60-Msample/s Cascaded Folding and Interpolating ADC″得知,作者是P.Vorenkamp和R.Roovers,发表在1997年12月的″IEEE Journal of Solid State Circuits,第32卷,No 12″的1876-1886页上。
跟踪和保持放大器常常使用在模-数转换器的输入端上,以便将取样操作与量化操作分离。当前的多级AD结构具有不同时操作的若干个比较器。但是,所有的比较器必需参考同一个模拟信号值。该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功能是确定该跟踪和保持放大器取样瞬间的该输入信号的电压电平,并且在一个确定时间周期中保持此值,以便保证所有的比较器参考同一个模拟输入值。而且,每一个比较器具有其输入电容使得将要被比较的输入的信号电平仅在一些延迟之后达到正确的电平。因此,如果没有一个跟踪和保持放大器,该比较器将比较一个不正确的信号电平,尤其是在较高的信号频率时。该跟踪和保持放大器以正确值取样该输入信号并且在该保持状态期间保持此值,使得该比较器输入端具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其正确的信号电平,用于随后的量化。
上述已有技术的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缺陷是在该跟踪模式期间有较大的电流流入该保持电容器,尤其在还要高的信号频率时。这些较大电流通过pn结开关流入该保持电容。这将导致大的线性信号失真并且导致不正确的信号抽样。由pn结引起该信号失真可能容易达到几十个毫伏地值,这对于总信号幅度不大于1伏特的调制解调器应用来说是太大了。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此缺陷,并且本发明的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特征是,一个从该pn结开关的第二终点到该输入缓存器的一个反馈连接以及在该跟踪模式期间启动该反馈而在该保持模式期间禁止该反馈的装置。从该pn结开关的第二终点到输入缓存器的反馈降低了在此第二终端的信号失真并且把该失真转移到该pn结开关的第一终端,在该pn结开关的第一终端该失真没有害处。但是,该反馈对于放大器的保持馈通具有不利影响,因为该输入信号能够通过此反馈路径达到该保持电容。因此该反馈在保持模式期间被禁止。该反馈可以通过例如切断通过该输入缓存器的电流而在保持模式期间被禁止。但是这样做尤其具有的缺点是该放大器的输入阻抗随该跟踪和保持切换信号而改变。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最佳设计的特征在于,所说的在该跟踪模式期间启动该反馈而在保持模式期间禁止该反馈的装置包括在所说的反馈连接之内的一个第二pn结开关以及把切换信号提供到该第二pn结开关的第二装置。
所说的把该切换信号提供到第二pn结开关的装置可以引起在该输入缓存器和该第二pn结开关之间的该反馈连接一部分上的一个大电压跳变。此电压跳变可以通过该第二pn结开关的结电容引起保持电容器的电压干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目的是限制此干扰,并且本发明的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进一步的特征是,具有连接到在输入缓存器和该第二pn结开关之间的该反馈连接一部分的箝位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个跟踪和保持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在该第一pn结开关的第二终端和该保持电容器之间的电阻装置,用于增加该反馈路径的稳定性。
将参照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方面。其中示出:
图1是本技术领域已知的一个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实施例,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第一实施例,和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第二实施例。
图1的已有技术的跟踪和保持放大器包括一个输入缓存器IB,具有第一发射极耦合晶体管对T1-T2和共发射极电流源S1。晶体管T2具有互连的集电极和基极以及集电极负载电流源S2。这种公知设计把加到晶体管T1的基极的输入的信号电压V1转换为晶体管T2基极的基本相等的电压,特别是当电流源S1的电流是电流源S2电流的两倍时。通过接点P,输入缓存器的输出端被耦合到一个开关发射极跟随器晶体管T3的基极。晶体管T3的发射极被连接到一个保持电容器CH以及连接到输出缓冲器OB的输入端。这种输出缓冲器包括一个第二发射极耦合晶体管对T4-T5,具有一个共发射极电流源S3。晶体管T5具有互连的集电极和基极以及集电极负载电流源S4。而且一个DC转移晶体管T6与集电极和基极互连,插入在晶体管T5的集电极和电流源S4之间。电流源S4和DC转移晶体管T6之间的互连构成了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输出O。
该电路设计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三发射极耦合的晶体管对T7-T8,具有共发射极电流源S5。晶体管T7的集电极被连接到发射极跟随器晶体管T3的基极而晶体管T8的集电极被连接到晶体管T3的发射极。晶体管T7和T8的基极接收一个跟踪和保持开关脉冲T/H,使得在跟踪模式期间的T8的基极高而晶体管T7的基极低,相反在保持模式期间使得晶体管T8的基极低而晶体管T7的基极高。
操作中,在跟踪模式期间的电流源S5的电流通过晶体管T8进入发射极跟随器晶体管T3的发射极。结果是,通过输入缓存器加到晶体管T3基极的信号电压Vi以低阻抗出现并且结电压Vbe在保持电容器CH和输出缓冲器OB的输入端变得更低。与输入缓存器相同,特别当电流源S3的电流是电流源S4电流的两倍时,通过晶体管T4和T5的电流是相等的,使得晶体管T5的基极(和集电极)电压等于晶体管T4的基极电压。通过晶体管T6把缓存的信号向上移动一个结电压Vbe,以便补偿由发射极跟随器晶体管T3引起的向下的电压移动,并且随后加到放大器的输出端O。结果是,在跟踪模式期间,该跟踪和保持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基本上等于该输入信号。
在保持模式期间,电流源S5的电流流经晶体管T7并且下拉点P的电压。现在该晶体管T3被断开,晶体管T4的基极电压以及因此在终端O的输出电压由保持电容器的电压确定在其该跟踪模式结束具有的电平。注意,该P点的电压下降在截止方向上偏置晶体管T2发射结。因此该输入缓存器的功能除了降低在该跟踪模式期间该输入端的阻抗级以外,还使点P在该保持模式期间与该输入信号源隔离,以使点P的电压被下拉。
图1的设计还具有一个箝位晶体管T9,其基极连接到输出终端O而发射极连接到点P。在跟踪模式期间,点P的电压和输出终端O电压实质上相等,以使箝位晶体管T9被截止而不工作。然而在保持模式期间,如果点P被下拉一个以上Vbe结电压,则晶体管T9变成导通,从而把点P的电压下降限制到一个Vbe结电压。采用这种措施是因为在输出电压中的一个太大的瞬时脉冲将通过晶体管T3的基极-发射极的寄生容量在点P将产生太大的电压降。
图1已有技术电路的一个缺陷是,在跟踪模式期间信号变化引起流入保持电容器CH的大电流,尤其在例如20MHz的较高信号频率时。这些大电流通过发射极跟随器晶体管T3流入该保持电容器从而引起此晶体管的该线性发射结两端的大的非线性电压变化,使得该跟踪和保持放大器实际上采样保持一个失真的信号电平。
图2的设计试图避免上述的描述的失真,其中与图1对应的电路元件具有相同的标号。在本设计中,晶体管T2的基极,不是耦合到此晶体管的集电极,而是耦合到晶体管T10,到T3的发射极,因此构成从晶体管T2的集电极通过晶体管T3的发射结以及通过晶体管T10到晶体管T2基极的一个反馈环路。虽然该输入缓存器试图使得T2的基极电压基本上等于输入电压,但是该反馈环路试图使得晶体管T3的发射极电压基本上等于晶体管T2的基极电压,结果是使得晶体管T3的发射极电压提供基本上没有失真的输入电压。事实上,由晶体管T3的发射结引起的失真现在出现在其晶体管的基极而不是出现在发射极。
当晶体管T2的基极和晶体管T3的发射极将直接被彼此连接时,在该保持模式期间将引起问题。在此模式期间,晶体管T3截止,使得晶体管T2的基极跟随该保持电容器CH的保持电压。当在保持模式期间输入电压Vi上升时,晶体管T2的发射结阻断,但是当输入电压降低时,晶体管T2的发射结导通一个大电流,其(de)充电该保持电容器,使得该保持电压失真。通过在T3的发射极和T2的基极之间的反馈路径插入一个pn结开关,防止这种不希望的保持模式的馈通。在图2的设计中,由晶体管T10实现此开关,其具有互连的基极和集电极,因此工作为一个二极管。将要工作此切换,图2的电路进一步包括连接到晶体管T10的集电极/基极的一个电流源S6和具有发射极电流源S7的第四个发射极耦合的晶体管对T11-T12,晶体管T11的集电极连接到晶体管T10的基极而晶体管T12的集电极连接到晶体管T10的发射极。与晶体管对T7-T8的情况相同,晶体管T11和T12的基极接收一个跟踪和保持开关脉冲T/H。在该跟踪模式期间,电流源S6的电流通过晶体管T10和T12,使得晶体管T10的发射结导通。另一方面,在该保持模式以及提供的电流源S7的电流大于电流源S6的电流的过程中,电流源S6的电流通过晶体管T11,晶体管T10的基极发射极结被截止,并且避免了上述不希望的保持模式的馈通。
可以看到,由图1的电路设计中的晶体管T3的基极发射极结的导通引起的原始跟踪模式失真不是由图2设计中的晶体管T10的基极发射极结的导通引起的类似失真所替代。这是因为通过T10导通的基极发射极结的基本上只有直流电流,而通过此结的交流信号电流是可以忽略的。
进一步观察该保持模式期间的情况,该导通的晶体管T11下拉Q点的电压,即下拉晶体管T2和T10的基极互连点的电压。此下拉可以通过进一步箝位晶体管T13而被限制,其晶体管T13的基极连接到输出终端O而其发射极连接到点Q。点Q的电压下拉不仅截止晶体管T10而且截止晶体管T2,其引起保持模式馈通的进一步降低。如果在点Q的电压下拉不是足够大到使得该晶体管T2对于输入电压Vi的所有值都截止,则能够通过在箝位晶体管T13的发射极引线中插入一个适当值的电阻(R1)来增加此下拉电压。
另外一个电阻R2包括在开关发射极跟随器晶体管T3的发射极和保持电容器CH之间。此电阻有三重功能:
-晶体管T3的发射极提供一个电感性阻抗,以大的保持电容CH构成一个LC回路。电阻R2衰减此LC回路的不希望的回路。
-电阻R2过滤来自达到保持电容CH信号的KT/C噪音。
-电阻R2把保持电容CH与反馈环路T3、T10、T2分离。这将提高此反馈环路的稳定性。
图3示出一个可选的设计方案,其中对应于图1和2的单元具有相同的标号。如图2的设计那样,此设计也具有从晶体管T3的发射极到晶体管T2的基极的反馈连接,但是在此电路设计中省略了开关晶体管T10。为了禁止在保持模式期间的反馈,输入缓存器的电流源S1已经由具有共发射极电流源S8的一个发射极耦合的晶体管对T14-T15替代。晶体管T15的集电极连接到晶体管对T1-T2的共同发射极,而晶体管T14的集电极连接到正电源。进一步的电流源S9连接在正电源和T1和T2的共发射极之间。晶体管对T14-T15的基极接收该跟踪和保持开关脉冲T/H,使得在该跟踪模式期间的T15的基极为高电平而使得T14的基极在保持模式期间为高电平。
操作中,在跟踪模式期间,伴随晶体管T15导通和晶体管T14截止,T1和T2的耦合的发射极传送的是电流源S8电流减电流源S9电流。由于S8的电流大于S9的电流,所以该电流差具有与图1和2的设计方案中的电流源S1的电流相同的功能,并且晶体管T1和T2操作照常用于缓存该输入的信号。在保持模式期间,晶体管T15被截止而晶体管T14导通该电流源S8的电流。电流源S9的电流提高T1和T2两个晶体管发射极的电位,从而截止这两个晶体管。由于晶体管T2的截止,禁止了从晶体管T3的发射极到晶体管T2的反馈,并且大大防止了通过此连接的保持模式的馈通。因此,在图3的电路设计方案中,晶体管T2已经取代了图2电路中的晶体管T10的功能。晶体管T1的同时截止有助于该保持模式馈通的降低。
为了降低在晶体管对T1-T2共同发射极的该电压脉冲的幅度,具有互连基极和集电极的一个箝位晶体管(二极管)T16连接在该输入缓存器T1-T2的共同发射极和输出缓冲器T4-T5的共同发射极之间。在该跟踪模式期间,两个共同发射极具有实质相同的电位,即该输入的信号电压Vi减一个Vbe结电压。箝位晶体管T16在该保持模式期间导通并且避免T1和T2的发射极的电压超越输入信号的电压Vi。在图3的电路设计方案中,该输出端O连接在晶体管T5和T6之间,因为在此电路设计中,由于不存在晶体管T10,输出缓冲器的输入端的电压比图2方案中高一个Vbe结电压。
在实践中,图2的设计可能优于图3的设计,因为后者从直流电源消耗更少的能量。而且图3设计方案的一个缺点是该电路的输入阻抗随着跟踪和保持切换而改变,因为晶体管T1在该跟踪模式期间导通而在该保持模式期间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