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1427146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20743217.7

申请日:

2014.12.01

公开号:

CN204238399U

公开日:

2015.04.0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

IPC分类号:

E04B5/32; F24D13/02

主分类号:

E04B5/32

申请人:

广州大学

发明人:

赵若红; 范道波; 徐安; 傅继阳; 刘爱荣; 吴玖荣

地址:

510006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代理人:

田欣欣; 李雪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创造公开了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张拉设备、底模板和呈框形的成型侧模,利用张拉设备平行间隔地分别夹紧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防止电极网产生变形或移位,底模板设置于两张电极网的下方,并与张拉设备固定连接,成型侧模拼接安装于底模板上,成型侧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对齐安装的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中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顶层侧模框设置于上层电极网之上,通过调节两张电极网在张拉设备上的平行间距,配合调整成型侧模的高度,可实现高度控制从而制作出不同高度的导电混凝土板。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所述导电混凝土板内呈上下布置有 平行间隔的两张电极网,所述两张电极网分别为上层电极网和下层电极网,其特征在 于:所述装置包括张拉设备、底模板和呈框形的成型侧模,张拉设备能平行间隔地夹 紧所述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并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底模板设置于所述 两张电极网的下方,并与张拉设备固定连接,成型侧模拼接安装于底模板上,成型侧 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对齐安装的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 匹配拼装于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中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 顶层侧模框设置于上层电极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张拉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压力夹用于分别夹紧所述两张电 极网相对的两边,两个压力夹之间的距离可调,底模板设置于两个压力夹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压力夹上设置有可更换的间隔件,压力夹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时,间隔件被 夹紧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以隔开所述两张电极网,中层侧模框的高度等于间隔件的 厚度。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底座设置有导轨,至少一个压力夹可沿所述导轨移动并可锁定于所述导轨以 调节两个压力夹之间的距离。

5.  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压力夹可垂直升降调节高度。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均呈方框形,底层侧模框和中层侧模 框均分别由两个“[”形的半框对接拼接而成。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 在于:所述底模板为木质的底模板,底模板的底面平行设置有若干加固方木条,顶层 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为刚性金属框,中层侧模框为木质框。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顶层侧模框的高度等于底层侧模框的高度,中层侧模框的高度大于顶层侧模 框的高度。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在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和底模板上开设有位置、大小相对应的 安装孔,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与底模板通过碟形螺栓连接结构分别 穿设其上的安装孔以连接安装。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 于:在底模板和张拉设备上开设有位置、大小相对应的连接孔,底模板与张拉设备通 过碟形螺栓连接结构分别穿设其上的连接孔以连接固定。

说明书

说明书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涉及导电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 板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冬季人们常用的室内采暖方法有散热片采暖,空调采暖,电暖器采暖等。但这些方法 均存在同样的缺点,就是发热集中、局部温度过高,无法使室内的温度均匀分布,因而难以 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采暖环境,人们处在这样的室内采暖环境中容易感觉燥热口干等不良 反应,另一方面,上述采暖装置也容易在室内产生扬尘,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
近年来,地板采暖由于其舒适性好,房间整体升温均匀,而逐渐成为了人们优选的采暖 方式。地板采暖根据其目前常用的采暖方式可分为水暖地板采暖与电暖地板采暖。但是在现 有技术中,这两种方式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主要是建设成本较高。水暖地板的主要组成部 件为锅炉、分集水器、地面水管、暖气片、温控器及连接配件等,除了铺设水暖地板的施工 工艺十分复杂之外,还需另外提供专门放置锅炉的房间,单位面积建设经费过高,后期维护 费用也很高。而电暖地板则主要采用发热主材(如碳纤维膜,碳晶膜,碳纤维电缆,发热电 缆等)、温控器及连接配件等建设而成,其建设成本同样较高,而且还需要在原有地面的基 础上抬高5-6cm进行建设,使得本来有限的室内空间进一步压缩。
以水泥为基础材料制作导电混凝土板,直接铺设成采暖地面,是现有室内采暖领域的研 究热点。导电混凝土板根据其电极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用上下分布式电 极,另一类是采用左右分布式电极。采用左右分布式电极的导电混凝土板的施工工艺简单, 电极可以在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后一次性放入成型,但是其电阻较大,发热效率低。而采用 上下分布式电极的导电混凝土板的电阻则远远小于采用左右分布式电极的导电混凝土板,发 热快且均匀,但其复杂的施工工艺成了约束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采用上下分布式电极的导电 混凝土板在施工中存在以下难点:1、为了使导电混凝土与电极能够很好的连接,现有的导 电混凝土板的电极一般均采用钢丝网,但是由于钢丝网的刚度较小,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 变形、移位等问题,从而导致导电混凝土两个电极之间的位置无法精确控制,进而最终导致 导电混凝土板发热不均匀;2、为了使得上层混凝土有足够的重量来抑制作为电极的钢丝网 的变形,一般采用上下分布式电极的导电混凝土板的厚度至少需要达到5cm以上,这对于室 内采暖地砖而言,其厚度明显过大,然而根据现有的工艺技术,在实际制作时已经无法再进 一步将导电混凝土板做的更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制备室内采暖用上 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提供了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所述导电混凝土板内呈上下布 置有平行间隔的两张电极网,所述两张电极网,根据其在所述导电混凝土板内的相对位置, 分别为上层电极网和下层电极网,所述装置包括张拉设备、底模板和呈框形的成型侧模,张 拉设备能平行间隔地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并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底 模板设置于所述两张电极网的下方,并与张拉设备固定连接,成型侧模拼接安装于底模板上, 底模板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成型侧模的内框的横截面积,成型侧模的内框始终放置于底模板的 外边框之内,成型侧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对齐安装的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 底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中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 间,顶层侧模框设置于上层电极网。
具体地,所述张拉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压力夹用于分别夹紧所述两张 电极网相对的两边,底模板即设置于两个压力夹之间,所述压力夹上设置有可更换的间隔件, 压力夹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时,间隔件被夹紧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以隔开所述两张电极 网,通过更换不同厚度的间隔件,可调节所述两张电极网在张拉设备上的平行间距,再配合 更换相应的中层侧模框,从而可制作出不同高度的导电混凝土板。
两个压力夹之间的距离可调,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导轨,至少一个压力夹可沿所 述导轨移动并可锁定于所述导轨以调节两个压力夹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两个压力夹可垂直升降调节高度,这样即可调节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 距离,以匹配不同高度的底层侧模框,这样可以扩大导电混凝土板的调整范围,便于进一步 调整导电混凝土板的高度。其垂直升降可通过将压力夹匹配套装于竖直的丝杆上,使压力夹 与丝杆产生相对转动来实现。
优选地,所述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均呈方框形,特别地,底层侧模框 和中层侧模框均分别由两个“[”形的半框对接拼接而成。
由于顶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高度较低,故顶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优选为刚性金属 框,而由于中层侧模框比较顶层侧模框或底层侧模框都高,若采用刚性金属材质,其质量较 重,因此中层侧模框优选为木质框。实际应用中,顶层侧模框的高度常常优选等于底层侧 模框的高度。
所述底模板优选为木质的底模板,为加强所述底模板的支撑强度,优选在其底面平行设 置若干加固方木条。当底模板为方形的底模板时,所述加固方木条优选平行于底模板的板边 设置。加固方木条直接采用铁钉紧贴底模板的底面钉紧。
利用上述装置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利用张拉设备平行间隔地分别夹紧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通过改变张拉设备上 用于隔开两张电极网的间隔件的厚度,可调节所述两张电极网在张拉设备上的平行间距,而 中层侧模框的高度则设计成刚好等于所述两张电极网的平行间距;夹紧后,调节张拉设备的 夹紧端之间的距离以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调节张拉时需要注意避免张拉过紧而使 电极网内产生预应力。
B.在张拉好的两张电极网的下方放置底模板。
C.在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拼接安装与其间距等高的底层侧模框,在所述两张电 极网之间拼接安装与其间距等高的中层侧模框,在上层电极网上放置顶层侧模框,将顶层侧 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的内周侧对齐使其形成呈框形的成型侧模,并将其固定安装 于底模板上。优选的固定安装方式是,在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和底模板上 开设位置、大小相对应的安装孔,使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穿设所述安装孔以连接安装顶层侧 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与底模板。另外,虽然在步骤C、进行成型侧模的拼装前, 可通过操作张拉设备调节在张拉设备上的所述两张电极网的高度,能实现调节下层电极网与 底模板之间的距离,以获得所需的高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底层侧模框和顶层侧模框的 高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需要调整导电混凝土板的高度时,一般仅调节两张电极网的平行间 距,即只改变中层侧模框的高度,故张拉设备的调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的距离的功能为非 必要功能技术。
D.将底模板固定连接于张拉设备。优选的固定连接方式是,在底模板和张拉设备上 开设有位置、大小相对应的连接孔,使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穿设所述连接孔以使底模板连接 固定于张拉设备。
E.向成型侧模的框腔内浇筑导电混凝土,浇筑导电混凝土时应小铲慢浇,避免因对 电极网的冲击过大使之移位,浇筑完后放在振动台上振捣密实,待导电混凝土终凝后拆卸张 拉设备、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及底模板;
F.将外露的电极网切除,并在切口处涂刷绝缘层。
特别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所包括的步骤为制备导电混凝土板所需的步骤,本发明创造 并未对上述方法步骤作具体强制性的顺序限定,事实上,上述步骤中部分步骤的顺序可根据 实际情况略作调整,例如步骤D将底模板固定连接于张拉设备,其可任意穿插于步骤B与步 骤E之间。
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创造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利用张拉设备平行间隔 地分别夹紧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可有效防止电极网产生 变形或移位,精确控制两层电极网是平行的,而且保证其之间的距离,从而解决电极网在混 凝土板成型过程中难以固定的问题,避免了由于电极网的弯曲或者移位造成电极网之间的距 离的改变而使得导电混凝土板电流不均匀,最终保证了导电混凝土板的通电发热稳定均匀, 减少导电混凝土板出现开裂现象。在解决由于电极网变形或移位所导致的导电混凝土不导 电、发热不均匀等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导电混凝土板的厚度的控制,能大大减薄导电混凝土 板的厚度,从而实现导电混凝土板在室内采暖领域的应用。
本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用于浇筑成型导电混凝土板的成 型侧模包括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三层结构,通过调节两张电极网在张拉设 备上的平行间距,配合修改中层侧模框的高度,可方便地制作出不同高度的导电混凝土板, 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实现节约化生产。
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三层侧模框在张拉电极网完成之后,放置到位, 使上、下两层电极网夹设于该三层侧模框之间,然后再将该三层侧模框连接起来固定安装在 底模板上,确保在振捣时成型侧模不会挪动,此外,还将底模板与张拉设备连接固定好,确 保电极网与成型侧模之间不会产生相对移动,上述连接固定方案可以方便的解决导电混凝土 板振捣难的问题,使得超薄的导电混凝土板可以直接使用振动台振捣,方便快捷,且振捣效 果好。
本发明创造的制备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其相应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制作快捷,而且成 本低廉,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发明创造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任何限 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 其它的附图。
图1是底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底模板的A-A剖面视图。
图3是顶层侧模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中层侧模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底层侧模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由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组成的成型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成型侧模采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安装于底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张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的张拉设备的B-B剖面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创造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的C-C剖面视图。
附图标记:
1-底模板,10-加固方木条,
2-成型侧模,20-顶层侧模框,21-中层侧模框,210-中层半框,22-底层侧模框, 220-底层半框,
3-张拉设备,30-底座,31-压力夹,32-手轮,33-导轨
4-电极网,40-上层电极网,41-下层电极网,
5-碟形螺栓连接结构,
6-安装孔,
7-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下面以制作600×600×12mm的导电混凝土板为例对本发明创造作的制备装置作进一步 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 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 对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 围。
本发明创造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包括张拉设备3、底模 板1和呈框形的成型侧模2。
底模板1,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建筑用木模板做成的方形平板,其尺寸规格为700 ×700×15mm。为加强底模板1的支撑强度,在其底面平行于底模板1的板边设置若干加固 方木条10,加固方木条10的截面尺寸为85×35mm,采用铁钉直接钉紧于底模板1的底面。 底模板1上还开设有用于与成型侧模2连接安装的安装孔6和用于与张拉设备3连接固定 的连接孔7。
成型侧模2,如图6所示,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对齐安装的顶层侧模框20、中层侧模框21 和底层侧模框22。成型侧模2总高度为12mm,顶层侧模框20为采用高度为3mm的铁板围 成的内框尺寸为600×600mm的方框,见图3,中层侧模框21则是采用6mm高的厚方木条制 作的方框,其内框尺寸同样为600×600mm,底层侧模框22与顶层侧模框20类似,也是采 用采用高度为3mm的铁板制作,其内框尺寸同样为600×600mm。特别地,顶层侧模框20是 一个整体的方框,但是中层侧模框21则是由两个“[”形的中层半框210对接拼接而成, 类似地,底层侧模框22也是由两个“[”形的底层半框220对接拼接而成,分别见图4和 图5,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中层侧模框21和底层侧模框22在电极网之间进行拆装。顶层侧 模框20、中层侧模框21和底层侧模框22上均开设有用于与成型侧模2连接安装的安装孔 6和用于随底模板1一并与张拉设备3连接固定的连接孔7,顶层侧模框20、中层侧模框 21和底层侧模框22上的安装孔6和连接孔7位置、大小相对应。优选地,安装孔6和连接 孔7的孔径为10mm。
成型侧模2可利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5穿设安装孔6后固定安装于底模板1上,如图7 所示,其中,碟形螺栓连接结构5优选采用M8×50的碟形螺栓。
张拉设备3,如图8和图9所示,包括底座30,底座30上开设有用于与底模板1固定 连接的连接孔7,底座上还相对设置有两个压力夹31,用于分别夹紧两张电极网4相对的两 边,底模板1即设置于两个压力夹31之间。压力夹31上设置有间隔件(图中未画出),压 力夹31在夹紧两张电极网4时,间隔件被夹紧于两张电极网4之间以隔开两张电极网4,因 此所述间隔件的厚度即为两张电极网4的平行间距,同时,所述间隔件的厚度也决定了中层 侧模框2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说间隔件的厚度为6mm。压力夹31对电极网4的压紧 通过转动手轮32实现,转动手轮32可沿垂直于电极网4的方向压紧电极网4于压力夹31 之中。优选地,底座30上设置有直线的导轨33,两个相对设置的压力夹31中,一个固定设 置在底座30上,另一个可沿导轨33移动以调节两个压力夹31之间的距离,同时该导轨33 也可以锁定在导轨上以保持夹设在其上的电极网4保持稳定的张拉状态。
装置准备好后,可采用下述方法进行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制备:
A.将两张电极网4装设于张拉装置3的两个压力夹31上,上层电极网40和下层电极 网41分别放置于压力夹31中的所述间隔件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将两张电极网4平行间隔开 6mm;沿导轨33移动其中一个压力夹31,以将两张电极网4悬空铺张拉直,同时避免电极网 4产生预应力。
B.将底模板1放置在底座30上,并置于张拉好的两张电极网4的下方,由于底层侧模 框22和顶层侧模框20的高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设计压力夹31及所述间隔件时, 应能使下层电极网41夹紧张拉在张拉设备3上时,其与底模板1之间的垂直距离刚好等于 底层侧模框22的高度,在本例中具体为3mm。
C.在下层电极网41与底模板1之间将两个底层半框220对接拼装组成底层侧模框22, 在上层电极网40与下层电极网41之间将两个中层半框210对接拼装组成中层侧模框21,然 后再在上层电极网40上放置顶层侧模框20,将顶层侧模框20、中层侧模框21和底层侧模 框22的内框对齐使其形成呈框形的成型侧模2,最后采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5分别穿设顶层 侧模框20、中层侧模框21、底层侧模框22和底模板1的安装孔6将成型侧模2固定安装在 底模板1上,完成将两张电极网4稳固地夹设于成型侧模2之间。
D.采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5同时穿设顶层侧模框20、中层侧模框21、底层侧模框22、 底模板1和张拉设备3的底座30上的连接孔7,上述构件全部连接固定成一个整体,以防止 任意两个构件之间的相对移动,其最终的结构形态如图10和图11所示。
E.完成装置的拼装后,向成型侧模2的框腔内浇筑导电混凝土,浇筑导电混凝土时应 小铲慢浇,避免因对电极网4的冲击过大使之移位,浇筑完后将整台装置放在振动台上振捣 密实,待导电混凝土终凝后拆卸张拉设备3、顶层侧模框20、中层侧模框21、底层侧模框 22及底模板1。
F.最后将外露的电极网切除,并在切口处涂刷绝缘层,完成导电混凝土板的制作。
本实施例的成型侧模2高度为12mm,因此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超薄的导电混凝土 板的高度为12mm。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在保持底层侧模框22和顶层侧模框20的高度不变的 情况下,可通过改变中层侧模框21的高度,制出不同高度、甚者更薄的导电混凝土板。事 实上,经实际制备验证,采用本发明创造的制备方法,通过调节中层侧模框21的高度,可 以制备出1-5cm范围内的任意厚度的导电混凝土板。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1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 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两个压力夹31可垂 直升降调节高度,压力夹31的垂直升降通过摇动调节手轮(未画出)使压力夹31与设置于 其内部的丝杆(未画出)产生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升降调节,采用丝杆无级升降调节,精确稳 定。
由于两个压力夹31的高度可调,因此在实施例1所采用的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 混凝土板的制备方法中,进行中步骤C之前,可通过调节两个压力夹31的高度进而调节在 张拉设备上的两张电极网4的高度,从而改变下层电极网41与底模板1之间的距离。由于 两个压力夹31的高度可调,从而可使得底层侧模框22的高度不再一成不变,可根据实际需 要随意更换不同高度的底层侧模框22,在制备时,再可通过调节压力夹31的高度使下层电 极网41与底模板1之间的距离与底层侧模框22匹配即可,该设计可大大扩展导电混凝土板 的高度调节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调节两个压力夹31的垂直高度时,必须确保最终夹紧于 其上的两张电极网4保持平行间隔地铺张拉直的状态。

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pdf(1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743217.7(22)申请日 2014.12.01E04B 5/32(2006.01)F24D 13/02(2006.01)(73)专利权人广州大学地址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72)发明人赵若红 范道波 徐安 傅继阳刘爱荣 吴玖荣(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03代理人田欣欣 李雪花(54) 实用新型名称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57) 摘要本实用新型创造公开了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张拉设备、底模板和呈框形的成型。

2、侧模,利用张拉设备平行间隔地分别夹紧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防止电极网产生变形或移位,底模板设置于两张电极网的下方,并与张拉设备固定连接,成型侧模拼接安装于底模板上,成型侧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对齐安装的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中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顶层侧模框设置于上层电极网之上,通过调节两张电极网在张拉设备上的平行间距,配合调整成型侧模的高度,可实现高度控制从而制作出不同高度的导电混凝土板。(51)Int.Cl.(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

3、)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7页(10)授权公告号 CN 204238399 U(45)授权公告日 2015.04.01CN 204238399 U1/1 页21.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所述导电混凝土板内呈上下布置有平行间隔的两张电极网,所述两张电极网分别为上层电极网和下层电极网,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包括张拉设备、底模板和呈框形的成型侧模,张拉设备能平行间隔地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并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底模板设置于所述两张电极网的下方,并与张拉设备固定连接,成型侧模拼接安装于底模板上,成型侧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对齐安装的顶层侧模框、中层侧。

4、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中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顶层侧模框设置于上层电极网。2.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拉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压力夹用于分别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两个压力夹之间的距离可调,底模板设置于两个压力夹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力夹上设置有可更换的间隔件,压力夹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时,间隔件被夹紧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以隔开所述两张电极网,中层侧模框的高度等于间隔件的厚度。4.根据。

5、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设置有导轨,至少一个压力夹可沿所述导轨移动并可锁定于所述导轨以调节两个压力夹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 2 至 4 任一项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压力夹可垂直升降调节高度。6.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均呈方框形,底层侧模框和中层侧模框均分别由两个“”形的半框对接拼接而成。7.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6 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

6、述底模板为木质的底模板,底模板的底面平行设置有若干加固方木条,顶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为刚性金属框,中层侧模框为木质框。8.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层侧模框的高度等于底层侧模框的高度,中层侧模框的高度大于顶层侧模框的高度。9.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和底模板上开设有位置、大小相对应的安装孔,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与底模板通过碟形螺栓连接结构分别穿设其上的安装孔以连接安装。10.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

7、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底模板和张拉设备上开设有位置、大小相对应的连接孔,底模板与张拉设备通过碟形螺栓连接结构分别穿设其上的连接孔以连接固定。权 利 要 求 书CN 204238399 U1/6 页3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创造涉及导电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背景技术0002 在冬季人们常用的室内采暖方法有散热片采暖,空调采暖,电暖器采暖等。但这些方法均存在同样的缺点,就是发热集中、局部温度过高,无法使室内的温度均匀分布,因而难以为用户提供一个舒适的采暖环境,人们处在这样的室内采暖环境中容易感觉燥热口。

8、干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上述采暖装置也容易在室内产生扬尘,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0003 近年来,地板采暖由于其舒适性好,房间整体升温均匀,而逐渐成为了人们优选的采暖方式。地板采暖根据其目前常用的采暖方式可分为水暖地板采暖与电暖地板采暖。但是在现有技术中,这两种方式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主要是建设成本较高。水暖地板的主要组成部件为锅炉、分集水器、地面水管、暖气片、温控器及连接配件等,除了铺设水暖地板的施工工艺十分复杂之外,还需另外提供专门放置锅炉的房间,单位面积建设经费过高,后期维护费用也很高。而电暖地板则主要采用发热主材 ( 如碳纤维膜,碳晶膜,碳纤维电缆,发热电缆等 )、温控器及连接配件等建。

9、设而成,其建设成本同样较高,而且还需要在原有地面的基础上抬高 5-6cm 进行建设,使得本来有限的室内空间进一步压缩。0004 以水泥为基础材料制作导电混凝土板,直接铺设成采暖地面,是现有室内采暖领域的研究热点。导电混凝土板根据其电极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采用上下分布式电极,另一类是采用左右分布式电极。采用左右分布式电极的导电混凝土板的施工工艺简单,电极可以在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后一次性放入成型,但是其电阻较大,发热效率低。而采用上下分布式电极的导电混凝土板的电阻则远远小于采用左右分布式电极的导电混凝土板,发热快且均匀,但其复杂的施工工艺成了约束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采用上下分布式电极的。

10、导电混凝土板在施工中存在以下难点 :1、为了使导电混凝土与电极能够很好的连接,现有的导电混凝土板的电极一般均采用钢丝网,但是由于钢丝网的刚度较小,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变形、移位等问题,从而导致导电混凝土两个电极之间的位置无法精确控制,进而最终导致导电混凝土板发热不均匀 ;2、为了使得上层混凝土有足够的重量来抑制作为电极的钢丝网的变形,一般采用上下分布式电极的导电混凝土板的厚度至少需要达到 5cm以上,这对于室内采暖地砖而言,其厚度明显过大,然而根据现有的工艺技术,在实际制作时已经无法再进一步将导电混凝土板做的更薄。发明内容0005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制备。

11、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0006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7 提供了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所述导电混凝土板内呈说 明 书CN 204238399 U2/6 页4上下布置有平行间隔的两张电极网,所述两张电极网,根据其在所述导电混凝土板内的相对位置,分别为上层电极网和下层电极网,所述装置包括张拉设备、底模板和呈框形的成型侧模,张拉设备能平行间隔地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并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底模板设置于所述两张电极网的下方,并与张拉设备固定连接,成型侧模拼接安装于底模板上,底模板的面积大于或等于成型侧模的内框的横截面积,成型侧。

12、模的内框始终放置于底模板的外边框之内,成型侧模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对齐安装的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中层侧模框匹配拼装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顶层侧模框设置于上层电极网。0008 具体地,所述张拉设备包括底座,底座上相对设置有两个压力夹用于分别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底模板即设置于两个压力夹之间,所述压力夹上设置有可更换的间隔件,压力夹夹紧所述两张电极网时,间隔件被夹紧于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以隔开所述两张电极网,通过更换不同厚度的间隔件,可调节所述两张电极网在张拉设备上的平行间距,再配合更换相应的中层侧模框,从而可制作出不同高度的导电混凝土。

13、板。0009 两个压力夹之间的距离可调,优选地,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导轨,至少一个压力夹可沿所述导轨移动并可锁定于所述导轨以调节两个压力夹之间的距离。0010 优选地,所述两个压力夹可垂直升降调节高度,这样即可调节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距离,以匹配不同高度的底层侧模框,这样可以扩大导电混凝土板的调整范围,便于进一步调整导电混凝土板的高度。其垂直升降可通过将压力夹匹配套装于竖直的丝杆上,使压力夹与丝杆产生相对转动来实现。0011 优选地,所述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均呈方框形,特别地,底层侧模框和中层侧模框均分别由两个“”形的半框对接拼接而成。0012 由于顶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高度较低,。

14、故顶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优选为刚性金属框,而由于中层侧模框比较顶层侧模框或底层侧模框都高,若采用刚性金属材质,其质量较重,因此中层侧模框优选为木质框。实际应用中,顶层侧模框的高度常常优选等于底层侧模框的高度。0013 所述底模板优选为木质的底模板,为加强所述底模板的支撑强度,优选在其底面平行设置若干加固方木条。当底模板为方形的底模板时,所述加固方木条优选平行于底模板的板边设置。加固方木条直接采用铁钉紧贴底模板的底面钉紧。0014 利用上述装置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5 A. 利用张拉设备平行间隔地分别夹紧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通过改变张拉设备上用于隔开。

15、两张电极网的间隔件的厚度,可调节所述两张电极网在张拉设备上的平行间距,而中层侧模框的高度则设计成刚好等于所述两张电极网的平行间距 ;夹紧后,调节张拉设备的夹紧端之间的距离以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调节张拉时需要注意避免张拉过紧而使电极网内产生预应力。0016 B. 在张拉好的两张电极网的下方放置底模板。0017 C. 在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拼接安装与其间距等高的底层侧模框,在所述两张电极网之间拼接安装与其间距等高的中层侧模框,在上层电极网上放置顶层侧模框,将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的内周侧对齐使其形成呈框形的成型侧模,并将其固定安装于底模板上。优选的固定安装方式是,在顶层侧模框。

16、、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和底说 明 书CN 204238399 U3/6 页5模板上开设位置、大小相对应的安装孔,使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穿设所述安装孔以连接安装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与底模板。另外,虽然在步骤 C、进行成型侧模的拼装前,可通过操作张拉设备调节在张拉设备上的所述两张电极网的高度,能实现调节下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的距离,以获得所需的高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底层侧模框和顶层侧模框的高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需要调整导电混凝土板的高度时,一般仅调节两张电极网的平行间距,即只改变中层侧模框的高度,故张拉设备的调节电极网与底模板之间的距离的功能为非必要功能技术。0018 D. 将底。

17、模板固定连接于张拉设备。优选的固定连接方式是,在底模板和张拉设备上开设有位置、大小相对应的连接孔,使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穿设所述连接孔以使底模板连接固定于张拉设备。0019 E. 向成型侧模的框腔内浇筑导电混凝土,浇筑导电混凝土时应小铲慢浇,避免因对电极网的冲击过大使之移位,浇筑完后放在振动台上振捣密实,待导电混凝土终凝后拆卸张拉设备、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及底模板 ;0020 F. 将外露的电极网切除,并在切口处涂刷绝缘层。0021 特别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所包括的步骤为制备导电混凝土板所需的步骤,本发明创造并未对上述方法步骤作具体强制性的顺序限定,事实上,上述步骤中部分步骤的顺序。

18、可根据实际情况略作调整,例如步骤 D 将底模板固定连接于张拉设备,其可任意穿插于步骤 B 与步骤 E 之间。0022 本发明创造的有益效果 :0023 本发明创造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利用张拉设备平行间隔地分别夹紧两张电极网相对的两边,悬空铺张拉直所述两张电极网,可有效防止电极网产生变形或移位,精确控制两层电极网是平行的,而且保证其之间的距离,从而解决电极网在混凝土板成型过程中难以固定的问题,避免了由于电极网的弯曲或者移位造成电极网之间的距离的改变而使得导电混凝土板电流不均匀,最终保证了导电混凝土板的通电发热稳定均匀,减少导电混凝土板出现开裂现象。在解决由于电极网变形或。

19、移位所导致的导电混凝土不导电、发热不均匀等问题的同时 , 实现对导电混凝土板的厚度的控制,能大大减薄导电混凝土板的厚度,从而实现导电混凝土板在室内采暖领域的应用。0024 本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用于浇筑成型导电混凝土板的成型侧模包括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三层结构,通过调节两张电极网在张拉设备上的平行间距,配合修改中层侧模框的高度,可方便地制作出不同高度的导电混凝土板,节省材料,降低成本,实现节约化生产。0025 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底层侧模框三层侧模框在张拉电极网完成之后,放置到位,使上、下两层电极网夹设于该三层侧模框之间,然后再将该三层侧模框连接起来。

20、固定安装在底模板上,确保在振捣时成型侧模不会挪动此外,还将底模板与张拉设备连接固定好,确保电极网与成型侧模之间不会产生相对移动,上述连接固定方案可以方便的解决导电混凝土板振捣难的问题,使得超薄的导电混凝土板可以直接使用振动台振捣,方便快捷,且振捣效果好。0026 本发明创造的制备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其相应的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制作快捷,而且成本低廉,可以实现规模化生产,而且便于推广应用。说 明 书CN 204238399 U4/6 页6附图说明0027 利用附图对发明创造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

21、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0028 图 1 是底模板的结构示意图。0029 图 2 是图 1 的底模板的 A-A 剖面视图。0030 图 3 是顶层侧模框的结构示意图。0031 图 4 是中层侧模框的结构示意图。0032 图 5 是底层侧模框的结构示意图。0033 图 6 是由顶层侧模框、中层侧模框和底层侧模框组成的成型侧模的结构示意图。0034 图 7 是成型侧模采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安装于底模板的结构示意图。0035 图 8 是张拉设备的结构示意图。0036 图 9 是图 8 的张拉设备的 B-B 剖面视图。0037 图 10 是本发明创造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0038 图 11 是图 10 的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的 C-C 剖面视图。0039 附图标记 :0040 1- 底模板,10- 加固方木条,0041 2- 成型侧模,20- 顶层侧模框,21- 中层侧模框,210- 中层半框,22- 底层侧模框,220- 底层半框,0042 3- 张拉设备,30- 底座,31- 压力夹,32- 手轮,33- 导轨0043 4- 电极网,40- 上层电极网,41- 下层电极网,0044 5- 碟形螺栓连接结构,0045 6- 安装孔,0046 7- 连接孔。具体实施方式0047 实施例 10048 下面以制作 60060012mm 的导电。

23、混凝土板为例对本发明创造作的制备装置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创造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创造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0049 本发明创造制备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装置,其包括张拉设备 3、底模板 1 和呈框形的成型侧模 2。0050 底模板 1,如图 1 和图 2 所示,采用建筑用木模板做成的方形平板,其尺寸规格为70070015mm。为加强底模板 1 的支撑强度,在其底面平行于底模板 1 的板边设置若干说 明 。

24、书CN 204238399 U5/6 页7加固方木条 10,加固方木条 10 的截面尺寸为 8535mm,采用铁钉直接钉紧于底模板 1 的底面。底模板 1 上还开设有用于与成型侧模 2 连接安装的安装孔 6 和用于与张拉设备 3 连接固定的连接孔 7。0051 成型侧模 2,如图 6 所示,包括从上至下依次对齐安装的顶层侧模框 20、中层侧模框 21 和底层侧模框 22。成型侧模 2 总高度为 12mm,顶层侧模框 20 为采用高度为 3mm 的铁板围成的内框尺寸为 600600mm 的方框,见图 3,中层侧模框 21 则是采用 6mm 高的厚方木条制作的方框,其内框尺寸同样为 600600m。

25、m,底层侧模框 22 与顶层侧模框 20 类似,也是采用采用高度为 3mm 的铁板制作,其内框尺寸同样为 600600mm。特别地,顶层侧模框 20是一个整体的方框,但是中层侧模框 21 则是由两个“”形的中层半框 210 对接拼接而成,类似地,底层侧模框 22 也是由两个“”形的底层半框 220 对接拼接而成,分别见图 4 和图5,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中层侧模框 21 和底层侧模框 22 在电极网之间进行拆装。顶层侧模框 20、中层侧模框 21 和底层侧模框 22 上均开设有用于与成型侧模 2 连接安装的安装孔 6和用于随底模板 1 一并与张拉设备 3 连接固定的连接孔 7,顶层侧模框 20、。

26、中层侧模框 21和底层侧模框 22 上的安装孔 6 和连接孔 7 位置、大小相对应。优选地,安装孔 6 和连接孔7 的孔径为 10mm。0052 成型侧模 2 可利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 5 穿设安装孔 6 后固定安装于底模板 1 上,如图 7 所示,其中,碟形螺栓连接结构 5 优选采用 M850 的碟形螺栓。0053 张拉设备 3,如图 8 和图 9 所示,包括底座 30,底座 30 上开设有用于与底模板 1 固定连接的连接孔7,底座上还相对设置有两个压力夹31,用于分别夹紧两张电极网4相对的两边,底模板 1 即设置于两个压力夹 31 之间。压力夹 31 上设置有间隔件 ( 图中未画出 ),压力。

27、夹31在夹紧两张电极网4时,间隔件被夹紧于两张电极网4之间以隔开两张电极网4,因此所述间隔件的厚度即为两张电极网 4 的平行间距,同时,所述间隔件的厚度也决定了中层侧模框 21 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所说间隔件的厚度为 6mm。压力夹 31 对电极网 4 的压紧通过转动手轮 32 实现,转动手轮 32 可沿垂直于电极网 4 的方向压紧电极网 4 于压力夹 31 之中。优选地,底座 30 上设置有直线的导轨 33,两个相对设置的压力夹 31 中,一个固定设置在底座 30 上,另一个可沿导轨 33 移动以调节两个压力夹 31 之间的距离,同时该导轨 33 也可以锁定在导轨上以保持夹设在其上的电极网。

28、 4 保持稳定的张拉状态。0054 装置准备好后,可采用下述方法进行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制备:0055 A. 将两张电极网 4 装设于张拉装置 3 的两个压力夹 31 上,上层电极网 40 和下层电极网 41 分别放置于压力夹 31 中的所述间隔件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将两张电极网 4 平行间隔开6mm ;沿导轨33移动其中一个压力夹31,以将两张电极网4悬空铺张拉直,同时避免电极网 4 产生预应力。0056 B. 将底模板 1 放置在底座 30 上,并置于张拉好的两张电极网 4 的下方,由于底层侧模框 22 和顶层侧模框 20 的高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在设计压力夹 31 及所述间。

29、隔件时,应能使下层电极网 41 夹紧张拉在张拉设备 3 上时,其与底模板 1 之间的垂直距离刚好等于底层侧模框 22 的高度,在本例中具体为 3mm。0057 C. 在下层电极网 41 与底模板 1 之间将两个底层半框 220 对接拼装组成底层侧模框 22,在上层电极网 40 与下层电极网 41 之间将两个中层半框 210 对接拼装组成中层侧模说 明 书CN 204238399 U6/6 页8框21,然后再在上层电极网40上放置顶层侧模框20,将顶层侧模框20、中层侧模框21和底层侧模框 22 的内框对齐使其形成呈框形的成型侧模 2,最后采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 5 分别穿设顶层侧模框 20、中层。

30、侧模框 21、底层侧模框 22 和底模板 1 的安装孔 6 将成型侧模 2 固定安装在底模板 1 上,完成将两张电极网 4 稳固地夹设于成型侧模 2 之间。0058 D. 采用碟形螺栓连接结构 5 同时穿设顶层侧模框 20、中层侧模框 21、底层侧模框22、底模板 1 和张拉设备 3 的底座 30 上的连接孔 7,上述构件全部连接固定成一个整体,以防止任意两个构件之间的相对移动,其最终的结构形态如图 10 和图 11 所示。0059 E. 完成装置的拼装后,向成型侧模 2 的框腔内浇筑导电混凝土,浇筑导电混凝土时应小铲慢浇,避免因对电极网 4 的冲击过大使之移位,浇筑完后将整台装置放在振动台上。

31、振捣密实,待导电混凝土终凝后拆卸张拉设备 3、顶层侧模框 20、中层侧模框 21、底层侧模框 22 及底模板 1。0060 F. 最后将外露的电极网切除,并在切口处涂刷绝缘层,完成导电混凝土板的制作。0061 本实施例的成型侧模 2 高度为 12mm,因此根据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超薄的导电混凝土板的高度为 12mm。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在保持底层侧模框 22 和顶层侧模框 20 的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改变中层侧模框 21 的高度,制出不同高度、甚者更薄的导电混凝土板。事实上,经实际制备验证,采用本发明创造的制备方法,通过调节中层侧模框 21 的高度,可以制备出 1-5cm 范围内的任意厚度的。

32、导电混凝土板。0062 实施例 20063 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 1 相同,在本实施例中未解释的特征,采用实施例1中的解释,在此不再进行赘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 的区别在于,所述两个压力夹31可垂直升降调节高度,压力夹 31 的垂直升降通过摇动调节手轮 ( 未画出 ) 使压力夹 31 与设置于其内部的丝杆(未画出)产生相对转动进而实现升降调节,采用丝杆无级升降调节,精确稳定。0064 由于两个压力夹31的高度可调,因此在实施例1所采用的室内采暖用上下电极式导电混凝土板的制备方法中,进行中步骤 C 之前,可通过调节两个压力夹 31 的高度进而调节在张拉设备上的两张电极网 4 的高度,从而。

33、改变下层电极网 41 与底模板 1 之间的距离。由于两个压力夹31的高度可调,从而可使得底层侧模框22的高度不再一成不变,可根据实际需要随意更换不同高度的底层侧模框 22,在制备时,再可通过调节压力夹 31 的高度使下层电极网 41 与底模板 1 之间的距离与底层侧模框 22 匹配即可,该设计可大大扩展导电混凝土板的高度调节范围。需要注意的是,调节两个压力夹 31 的垂直高度时,必须确保最终夹紧于其上的两张电极网 4 保持平行间隔地铺张拉直的状态。说 明 书CN 204238399 U1/7 页9图1图2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238399 U2/7 页10图3说 明 书 附 图CN 204238399 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