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记录器作为一条电线的两层记录器加热器.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1427112 上传时间:2018-06-14 格式:PDF 页数:19 大小:965.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074761.7

申请日:

2006.02.28

公开号:

CN1838243A

公开日:

2006.09.2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11B5/127(2006.01)

主分类号:

G11B5/127

申请人:

西加特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发明人:

L·R·普斯特; C·J·瑞; R·P·拉森

地址: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优先权:

2005.02.28 US 11/068,315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钱慰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转换器件,包括具有磁极尖端区域和加热器电路的记录器。该加热器电路具有加热部分和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该加热部分具有相对于该记录器设置的至少两个支路,使得流过该至少两个支路的电流加热该记录器。该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在该磁极尖端区域附近与该加热部分的至少两个支路电连接,并且包括该记录器的导电部分。

权利要求书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转换器件,包括:
具有磁极尖端区域的记录器;以及
加热器电路,所述加热器电路包括:
具有至少两条支路的加热部分,所述至少两条支路是相对于所述记录器来设置的,使得流过所述至少两条支路的电流加热所述记录器;以及
在所述磁极尖端区域附近与所述加热部分的至少两条支路电连接的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包括所述记录器的导电部分。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通过所述记录器的记录磁极、磁轭、返回磁极、底磁极和前部屏蔽中的至少一个。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支路在连接到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之前汇合以形成单条支路。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支路具有至少两个转角。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记录器包括由通路连接的至少两个磁极。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支路的至少一个转角被设置在所述通路与所述磁极尖端区域之间。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支路的至少一个转角被设置在所述通路相对于所述磁极尖端区域的后面。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条支路的转角是圆形的。

9.  一种用来加热具有由通路连接的至少两个磁极的磁记录器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
对称地通过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传送电流的加热元件,所述第一导体的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通路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导体的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通路的第二侧;以及
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它在大体上平行于所述加热元件的平面内,包括所述记录器的一部分,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体电连接。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包括所述磁记录器的记录磁极、磁轭、返回磁极、底磁极和前部屏蔽中的至少一个。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体在离所述加热器的磁极尖端区域最近处与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连接。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体在连接到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之前汇合以形成单个导体。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体具有多个转角。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导体的转角是圆形的。

15.  一种转换器件,包括:
至少两个金属层;
连接所述至少两个金属层的通路;
具有第一层的加热器电路,所述第一层具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一支路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支路的一部分在所述通路的相对侧上通过,用于通过加热所述至少两个金属层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层来控制所述转换器件的热膨胀;以及
在与所述第一层分离并且大体上平行于所述第一层的平面内的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在离所述转换器件的尖端区域最近处与所述第一层电连接。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转换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金属层包括记录磁极、磁轭、返回磁极、底磁极和前部屏蔽,其中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通过所述记录磁极、磁轭、返回磁极、底磁极和前部屏蔽中的至少一个。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换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支路具有多个转角。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转换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支路的转角是圆形的。

19.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换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离所述尖端区域最近处与所述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电连接的第三支路,所述第三支路的一部分在所述记录磁极的平面内通过。

20.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转换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圈,其中所述加热器被设置在所述线圈与所述记录磁极、返回磁极和底磁极中的至少一个之间。

说明书

说明书用记录器作为一条电线的两层记录器加热器
背景技术
本发明总的来说涉及包括加热部分的转换器件。
在磁数据存储和检索系统中,磁头典型地包括用来将磁编码的信息存储在磁介质上的记录器部分和用来从磁介质检索磁编码的信息的读出器部分。读出器部分典型地包括底屏蔽、顶屏蔽和设置在底屏蔽和顶屏蔽之间的磁阻传感器。
记录器部分典型地包括记录磁极和一个或两个返回磁极(在垂直记录器的情况下),或者顶磁极和底磁极(在纵向记录器的情况下)。磁极在记录器的空气轴承表面(ABS)通过间隙层彼此分隔,并且在远离ABS的区域通过后部间隙闭合器或后部通路相互连接。设置在磁极之间的是被绝缘层包围的一层或多层导电线圈。可以将记录器部分和读出器部分设置成其中各层由这两个元件共用的合并结构,或设置成其中各层不由这两个元件共用的分段结构。
为了将数据记录到磁介质中,产生电流以流过导电线圈,由此在磁极中感生磁场。通过反转通过线圈的电流的方向,记录到磁介质中的数据的极性也被反转。
在磁数据存储和检索系统的操作过程中,将磁头设置为紧邻磁介质。优选的是,磁头与介质之间的距离足够小以允许对具有很大的面密度的磁介质的写和读,并且足够大以避免磁介质与磁头之间的接触。磁头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头-介质间距(HMS)。空气轴承表面的磁极尖端凹进/凸出(PTR)被认为是用来满足所需的HMS指标的主要技术空白。对总的PTR性能的控制在磁头设计中很关键。
既包括金属层又包括绝缘层的磁头各层,均具有与基底不同的机械和化学性能。性能的差别影响磁头的几个方面,包括磁头的金属层相对于磁头的ABS处基底的磁极尖端凸出(PTR)。存在PTR的两个分量,热磁极尖端凸出(TPTR)和电流感生的磁极尖端凸出(CPTR)。TPTR来自于驱动操作过程中磁头内的等温(整体)温度变化。TPTR与磁头和基底材料之间的热膨胀系数之差(ΔCTE)成正比。已经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案,通过使用低CTE的材料、减少金属材料的体积和补偿方案来降低TPTR的大小。
CPTR来自于给记录器线圈施加电流过程中的局部焦耳加热和由此产生的向磁头周围元件的热扩散。与TPTR不同,CPTR与ΔT(CTE)的乘积的一阶成正比,其中ΔT是记录器磁芯中的局部温升,CTE是绝缘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原则上,可以通过改进从线圈和周围的磁芯结构向远处的热传导从而使局部温升减小来降低CPTR。用高导热性的材料代替绝缘材料理论上是优化磁芯热扩散的简单方法。然而,由于填充线圈结构的处理要求的原因,这个方法很困难的。
为了补偿局部磁极尖端凸出,在一些磁头中将单层加热元件设置在或者紧邻磁记录器或者在磁记录器内部,以加热磁记录器从而通过受控的热膨胀来降低HMS。通过记录器受控的加热,可以控制记录器的热膨胀来补偿回扫高度的变化。这个方法的一个问题是,为了产生足够的热以达到热凸出,大量的电流必须流过加热器元件。
此外,必须设计电流通路使得流过加热元件的电流不形成环绕磁记录器的回路和产生显著的磁通量。如果由加热元件产生环绕记录磁极的显著的磁通量,那么磁通量或者会导致无意中写了磁介质,或者会导致无意中将已经记录到磁介质中的数据擦除。为了确保在记录磁极处不产生剩余记录磁极地磁通量,单层加热器元件中流动的电流必须只沿着磁记录器的通路的一侧流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换器件。该器件包括具有磁极尖端区域和加热器电路的记录器。加热器电路具有加热部分和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加热部分具有相对于记录器设置的至少两条支路,从而使得流过该至少两条支路的电流加热该记录器。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被电连接到磁极尖端区域附近与加热部分的至少两条支路,并且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包括记录器的导电部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来加热具有通过通路连接的至少两个磁极的磁记录器的加热器。该加热器包括加热元件,它对称地通过该加热元件的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传送电流。第一导体的一部分设置在通路的第一侧并且第二导体的一部分设置在通路的第二侧。该加热器还包括在基本上与加热元件平行的平面上的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该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包括记录器的一部分。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与第一和第二导体电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至少两个金属层和连接该至少两个金属层的通路的转换器件。该转换器件包括加热器电路和加热器电流回路。该加热器电路具有第一层,该第一层具有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为了通过加热该至少两个金属层中的至少一个金属层来控制记录器的热膨胀,第一支路的一部分和第二支路的一部分在该通路的相对侧上通过。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处于与第一层分离并且大体平行于第一层的平面中。该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在离该转换器件的磁极尖端区域最近处与第一层电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磁头的横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磁头第一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顶视图。
图3是本发明磁头第二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顶视图。
图4是本发明磁头第三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顶视图。
图5是本发明磁头第四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顶视图。
图6是本发明磁头第五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顶视图。
图7是本发明磁头第六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顶视图。
图8是本发明磁头在空气轴承表面具有音叉结构的截面的放大顶视图。
图8A是图8中示出的本发明的音叉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图8B是图8中示出的本发明的音叉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图8C是图8中示出的本发明的音叉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放大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具有两层加热器的磁头10的截面图。磁头10通常包括在图1中以合并结构示出的读出器12和记录器14。读出器12包括底屏蔽16、读出元件18、读出间隙20和共用磁极22(其既充当顶屏蔽又充当返回磁极)。底屏蔽16位于邻近共用磁极22并且通过读出间隙20与共用磁极22分隔开。底屏蔽16和共用磁极22由金属材料形成,优选的是由主要由Fe、Ni和/或Co合成的合金形成。金属合金典型地具有大的CTE。例如,具有约80%Ni-20%Fe或79%Ni-21%Fe的合成物具有在约10.0×10-6/℃到13.0×10-6/℃范围内的CTE。
读出元件18设置在底屏蔽16与共用磁极22之间的读出间隙20中邻近磁头10的空气轴承表面(ABS)的地方。将读出间隙20被定义在底屏蔽16与共用磁极22的终端之间的ABS上,并且用来使读出元件18既与底屏蔽16又与共用磁极22隔绝。在操作中,来自磁介质表面的磁通量引起读出元件18的磁化矢量的旋转,这进而引起读出元件18电阻率的变化。读出元件18电阻率的变化可以通过传送电流流过读出元件18并测量跨读出元件18的电压来检测。也可以将其它的磁传感技术应用在读出元件中。读出元件18可以是任何类型的读出元件,例如各向异性磁阻(AMR)读出元件、巨磁阻(GMR)读出元件或隧道效应巨磁阻(TGMR)读出元件。读出间隙20通常由例如Al2O3的绝缘材料形成。
记录器14包括共用磁极22、记录磁极24、位于记录磁极24在ABS处的端部上的记录磁极尖端26、磁轭28、返回磁极30、后部通路32、前部屏蔽34、记录线圈36(示为线圈上匝36A、36B和36C以及线圈下匝36D、36E和36F)、绝缘体38、第一加热器层40和接地连接42。虽然示出磁头10具有两个返回磁极(即共用磁极22和返回磁极30),但是记录器14也可以只具有一个返回磁极而不偏离本发明的预期范围。共用磁极22、记录磁极24和返回磁极30从ABS延伸并且在远离ABS处通过后部通路32相互连接。磁轭28形成在记录磁极24上并且也与后部通路32连接,但是不延伸到记录磁极24的全长。前部屏蔽34在邻近ABS处与共用磁极22和返回磁极30连接并且朝着记录磁极尖端26延伸。前部屏蔽34可以从记录器14去除而不偏离本发明的预期范围。绝缘体38使共用磁极22、记录磁极24和返回磁极30彼此隔离并且与线圈36隔离。
共用磁极22、磁轭28、返回磁极30、后部通路32和前部屏蔽34由金属铁磁性材料形成。优选的是,这些元件的每一个由主要由Fe、Ni和/或Co合成的合金形成。金属合金典型地具有大的CIE。例如,具有约80%Ni-20%Fe或79%Ni-21%Fe的合成物具有在约10.0×10-6/℃到13.0×10-6/℃范围内的CTE。
如图1所示,线圈36具有线圈上匝36A、36B和36C以及线圈下匝36D、36E和36F。线圈上匝36A、36B和36C设置在记录磁极24与返回磁极30之间,而线圈下匝36D、36E和36F设置在共用磁极22与记录磁极24之间。线圈匝36A、36B、36C、36D、36E和36F缠绕记录磁极24以使得通过导电线圈36的电流的流动在记录磁极尖端26处产生磁通量。在一种结构中,线圈36可以按照下面的顺序缠绕:36A到36D到36B到36E到36C到36F。虽然图1示出线圈36按照螺旋状的结构缠绕,但是可以使用其它的结构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预期范围。每个单个的线圈部分36A、36B、36C、36D、36E和36F通过绝缘体38相互隔离并与共用磁极22、记录磁极24、返回磁极30和后部通路32隔离。线圈36通常由导电金属,例如Cu、Au或Ag形成。最常用的是Cu,Cu具有在16.0×10-6/℃到18.0×10-6/℃范围内的CTE。
绝缘体38包围线圈36并且优选的是由具有高导热率的介电材料形成以便于线圈36产生的热量通过共用磁极22、记录磁极24和返回磁极30排除掉。优选的是,绝缘体38由Al2O3或具有大的CTE的光阻材料形成。
第一加热器层40通过电连接50与记录磁极24连接,并且用来在预定的位置处给记录器14提供热量,以控制ABS处记录器14的热凸出和形状。加热器电流流过第一加热器层40、通过电连接50流到包括记录磁极24的返回路径,然后流到连接42。虽然在图1中将第一层加热器40示为与记录磁极24连接,但是第一加热器层40不是必须与记录磁极24连接,而是也可以与形成到连接42的返回电流路径的其它元件,例如共用磁极22、磁轭28、返回磁极30和前部屏蔽34。第一加热器层40可以设置于记录磁极24与线圈上匝36A、36B和36C之间、于记录磁极24与线圈下匝36D、36E和36F之间、于线圈上匝36A、36B和36C与返回磁极30之间或者于共用磁极22与线圈下匝36D、36E和36F之间。加热器层40由高电阻的合金形成,优选的是主要由Cr、W或Ta合成的合金。第一加热器层40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因为第一加热器层40必须相对与记录磁极24设置(如上面讨论的)从而使第一加热器层40不在记录器14中感生净磁场。因此,取决于第一加热器层40设置在记录器14中什么位置处,第一加热器层40从截面图中可能可见也可能不可见。
连接42在第一端与接地连接垫片连接,在第二端与记录磁极24连接,并且操作地将记录磁极24与接地连接垫片连接。虽然在图1中将连接42示为与记录磁极24连接,但是电流也可以流过其它元件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预期范围。例如,连接42可以与后部通路32连接,其中电流流过后部通路32和返回磁极30。
虽然图1示出了具有垂直记录器的磁头10,并且本发明主要关于垂直记录器进行讨论,但是本发明既可以应用在垂直记录器中又可以应用在纵向记录器中。在涉及纵向记录器的情形下,用顶磁极代替记录磁极。此外,共用磁极22也可以包括多个层,包括顶屏蔽、非磁层和底磁极。
图2是本发明磁头10的第一实施例除去绝缘体38沿图1的线A-A的截面图。图2示出记录磁极24、记录磁极尖端26、后部通路32、缠绕记录磁极24的线圈36、连接42、包括加热器转角44和第一加热器导线46的加热器层40(在图1中示出)以及电连接50。第一加热器导线46分叉成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它们被设置于记录磁极24与线圈上匝36A、36B和36C(在图2中未示出)之间的后部通路32的相对侧上,并延伸到记录磁极尖端26。施加到加热器电压连接垫片上的电压使电流I流进第一加热器导线46。当电流I分别流过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时分流成电流Ia和Ib。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阻抗大致相等,使得电流Ia和Ib大致相等。进而,从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中流过加热器转角44的电流Ia和Ib产生的热量提供记录器14中的局部加热。加热可以通过记录器14中加热器转角44的结构来控制和调整。典型地,第一加热器支路46a的加热器转角44和第二加热器支路46b的加热器转角44相互成镜像,使得记录器14总的受控热膨胀在ABS处是对称的。第一加热器支路46a和第二加热器支路46b的加热器转弯44相互成镜像,并且流过第一加热器支路46a和第二加热器支路46b的加热器转角44的电流Ia和Ib大致相等,使得记录磁极24处的记录和擦除或者被大大地减少或者消除。记录器14受控的局部加热产生记录磁极24周围的受控的磁极尖端凸出,因为记录磁极尖端26周围的ABS的磁极尖端凸出被构型为所需的形状同时保证不产生磁通量。
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在电连接50处重新接合,电连接50将第一加热器导线46与记录器14的一个或更多个元件电连接以产生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HCRP),或称两层加热器的第二层。电连接50可以与共用磁极22、记录磁极24、磁轭28、返回磁极30或前部屏蔽34连接(共用磁极22、磁轭28、返回磁极30和前部屏蔽34在图1中示出)。记录器14中第一支路46a、第二支路46b以及电连接50的位置将确定记录磁极24、磁轭28、共用磁极22、返回磁极30或前部屏蔽34中的哪一个更适用于用作HCRP。电连接50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优选Cu。
HCRP用作在与第一加热器导线46不同的层中电流I的返回路径。它与记录器14的其它元件或者电绝缘或者电连接。根据两层加热器特定的电气设计,它也可被接地。磁头10的两层加热器结构允许使电流通过记录器14被传送和返回而不产生绕记录磁极24的磁通量。虽然在图2和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将电流I示为从第一加热器导线46流入然后流过连接42,但是电流I也可以通过其它的路径流动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预期范围。例如,电流I可以从第一加热器导线46流入通过后部通路32然后通过磁轭28流出。
在磁头10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配置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加热器转角44使得分别流过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电流Ia和Ib在冷却快速发生的接近于ABS处产生较多的热量,且在冷却缓慢发生的远离ABS处产生较少的热量。磁头10的这个实施例以整个记录器14更均匀的温度提供被加热的体积。
图3是本发明磁头10的第二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截面图。在这个实施例中,将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加热器转角44设置在记录器14中,以主要在接近于ABS处产生热量,而在离ABS更远处产生少得多的热量。这种结构在接近于ABS处产生非常局部的被加热的体积。
图4是本发明磁头10的第三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截面图。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包括加热器转角44,还包括相对于记录磁极尖端26设置在后部通路32后面的电阻性加热器转角52。将加热器转角44设置在记录器14中以在接近于ABS处为更大或更宽的凸出的ABS区域产生更大体积的热量。将电阻性加热器转角52设置在后部通路32的后面以在后部通路32后面产生大的被加热的体积。加热器转角44与电阻性加热器转角52相结合在ABS处提供很大的凸出量级,这是由于很大的膨胀体积而产生的。
图5是本发明磁头10的第四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截面图。类似于图4中的加热器转角44和电阻性加热器转角52,配置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加热器转角44和电阻性加热器转角52,使得分别流过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电流Ia和Ib在ABS处产生较多的热量而在后部通路32后面产生较少的热量。然而,将磁头10的第四实施例配置为在ABS处产生甚至更多的热量而在后部通路32后面产生更少的热量。
图6是本发明磁头10的第五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截面图。在两层加热器的这个实施例中,设置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加热器转角44以形成窄柱状的热量。加热器转角44和电阻性加热器转角52的这种结构在ABS处提供具有更大的凸出幅度的更加局部的凸出。虽然在图2-6中示出的两层加热器的结构示出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加热器转角44和电阻性加热器转角52为90°转角,但是加热器转角44和电阻性加热器转角52可以是例如圆形等各种形状中的任何一种,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预期范围,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图7本发明磁头10的第六实施例沿图1的线A-A的截面图。在这个实施例中,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的加热器转角44是圆形的,并且第一加热器导线46只分支成绕后部通路32的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在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绕过后部通路32后,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相汇合并合并以形成离ABS更近的单条支路54,在与电连接50连接之前大多数热量在此产生。
图8是在ABS处记录器14截面的放大顶视图,示出使用前部屏蔽34作为HCRP的一部分的磁头10。返回路径的其余部分包括共用磁极22和返回磁极30。在第一加热器导线46(在图8中未示出)分叉成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以绕后部通路32后,第一加热器导线46分叉成以音叉结构的第三支路46c、第四支路46d和第五支路46e,它们在电连接50处汇合。电流I被分流并分别作为Ic、Id和Ie流过第三支路46c、第四支路46d和第五支路46e。电流Ia和Ib如在磁头10的上述实施例中所讨论的那样流过第一支路46a和第二支路46b,电流Ic、Id和Ie分别流过第三支路46c、第四支路46d第五支路46e。
电流Ic、Id和Ie在电连接50处汇合并流过前部屏蔽34。这种加热器结构在更小区域中产生热量,因为第三支路46c、第四支路46d第五支路46e离ABS更近。为了最有效地利用产生与其它配置相同量的热膨胀的热量,但是又要限制电迁移的可能性,所以第三支路46c、第四支路46d第五支路46e中的每一条的横截面逐渐减小。在这个实施例中,使用前部屏蔽34被用作一个电导线。这种使用前部屏蔽34作为HCRP的音叉结构可以用多种方法来制造,这结合图8A、8B和8C进行讨论。
图8A是图8中示出的记录器14部分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它示出音叉结构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加热器层46由籽晶层56来制造,它与除前部屏蔽34外的所有元件电绝缘。对籽晶层56进行离子铣削来产生音叉结构,并将其作为HCRP的一部分来使用。
图8B是图8中示出的记录器14部分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它示出音叉结构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用前部屏蔽34对籽晶层56进行图案化,并且籽晶层56与记录磁极24或者磁轭28电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利用记录磁极24作为第一加热器层40。HCRP将通过记录磁极24/磁轭28区域。
图8C是图8中示出的记录器14部分的放大横截面视图,它示出音叉配置的第三实施例。在第三实施例中,用设置在记录磁极24和磁轭28上方的金属/导电覆盖层58作为HCRP的一部分。覆盖层58与加热器层46连接,并且与记录磁极24和磁轭28电绝缘,并且与前部屏蔽34电连接。覆盖层58平行于记录磁极24的平面。
本发明的磁头包括用来实现记录器的受控热膨胀的两层加热器。与加热器电压垫片连接的加热器导线分叉成沿后部通路的相对侧以及记录器的记录磁极的两个支路。在加热器导线中产生的热量通过第一和第二支路中的转角传送电流以提供记录器的局部加热,而不会感生在记录磁极处产生可能在磁介质上引起数据的记录或擦除的磁通量。第一和第二支路在接近ABS处与记录器的一个或更多个元件电连接,这一个或更多个元件起到电流返回路径的作用。本发明的两层加热器使得能以受控的方式产生热量,以如对记录磁极周围的任何磁极尖端凸出进行构型所需要的那样既在接近ABS处又在ABS后面更远处提供热量。
虽然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形式和细节方面进行改变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

用记录器作为一条电线的两层记录器加热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用记录器作为一条电线的两层记录器加热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用记录器作为一条电线的两层记录器加热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用记录器作为一条电线的两层记录器加热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记录器作为一条电线的两层记录器加热器.pdf(1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转换器件,包括具有磁极尖端区域和加热器电路的记录器。该加热器电路具有加热部分和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该加热部分具有相对于该记录器设置的至少两个支路,使得流过该至少两个支路的电流加热该记录器。该加热器电流返回路径在该磁极尖端区域附近与该加热部分的至少两个支路电连接,并且包括该记录器的导电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信息存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