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换气装置.pdf

上传人:奻奴 文档编号:142431 上传时间:2018-01-29 格式:PDF 页数:23 大小:91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53004.4

申请日:

2007.09.21

公开号:

CN101688422A

公开日:

2010.03.31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6B 7/04申请日:20070921|||公开

IPC分类号:

E06B7/04; E05D15/40; E05F1/00; F24F7/00

主分类号:

E06B7/04

申请人:

奥依列斯ECO株式会社

发明人:

大石守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7.5.18 JP 133185/2007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顾峻峰;黄 珏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自然换气装置(1)包括: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2);设置在由窗框(2)界定的开口部分(3)中的框板(4);以及用来基于空气流开启和关闭开口部分(3)的开启/关闭装置(5)。开口部分(3)适于通过框板(4)移向建筑物外部(7)侧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而开启,并通过框板(4)移向建筑物内部(8)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而关闭。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自然换气装置,包括:窗框,所述窗框安装在建筑物中;框板,所述框板设置在由所述窗框界定的开口部分中;以及开启/关闭装置,用来基于空气流开启和关闭所述开口部分,其中所述开启/关闭装置包括可升降地支承所述框板的一个部分的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所述框板上位于所述框板的所述一个部分下方的另一部分的第二支承机构,所述第二支承机构具有通过支承表面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所述框板的所述另一部分的支承件,所述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从建筑物外部侧向建筑物内部侧向上倾斜,所述支承表面相对于所述水平线的倾角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逐渐增大。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然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具有与所述支承表面的建筑物外侧上的端部连续并抵靠于所述框板的所述另一部分以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所述另一部分的端侧支承表面,所述端侧支承表面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向下倾斜。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然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将所述支承件绕水平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窗框,且相对于在由所述支承件沿朝向建筑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的状态下的所述框板的所述另一部分位于建筑物内侧和下侧;以及保持机构,用于将所述支承件保持在所述支承件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所述框板的所述另一部分的状态。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然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另一支承件,所述另一支承件配合于所述窗框并通过另一支承表面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所述框板的所述另一部分,所述另一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向上倾斜,以使所述框板的所述另一部分的支承从所述支承表面转移到所述另一支承表面,所述另一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的倾角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逐渐增大。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然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的倾角大于所述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的最大倾角。

6.
  如权利要求1-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自然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处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所述框板的所述另一部分和所述框板的重心各自位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自然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启/关闭装置具有使所述框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以与所述窗框配合的配合装置。

说明书

自然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框板基于空气流的开启和关闭运动自然地开启和关闭建筑物的开口部分以调节建筑物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空气流动量的自然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JP-A-2003-247371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一种自然换气装置,其包括:主臂,所述主臂的一端可枢转地固定于框板的边挺的上部而另一端在低于前述一端的位置可枢转地固定于窗框的垂直框(侧柱);以及副臂,所述副臂的一端可枢转地固定于边挺的中间部分而另一端可枢转地固定于垂直框的下部,所述副臂比主臂更长。副臂的前述一端和窗口关闭时框板的重心各自位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
发明内容
发明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自然换气装置中,按照例如主臂和副臂的旋转以及主臂的前述一端和框板重心的相应位置的关系,当窗户开启时,施加于框板的朝向建筑物开口部分的开启位置的转矩增加。因此,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情形下,使框板通过基于空气流的较小力经历开口部分开启/关闭运动是困难的,另外,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附近的情形下,使框板不通过基于空气流的力而经历开口部分关闭运动是困难的。
本发明鉴于上述方面而构思出,且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自然换气装置,该装置能够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情形下确保框板通过基于空气流的较小力经历开口部分开启/关闭运动,而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附近的情形下,使框板不因基于空气流的力而经历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由此使其能够通过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框板基于空气流的开启/关闭运动适当地提供换气。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自然换气装置包括: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设置在由窗框界定的开启部分中的框板;以及基于空气流开启和关闭开口部分的开启/关闭装置,其中该开启/关闭装置包括:可升降地支承框板的一部分的第一支承机构;以及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框板上位于框板的前述一个部分下方的另一部分的第二支承机构,所述第二支承机构具有通过支承表面沿朝向建筑物外部或内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框板的前述另一部分的支承件,该支承表面相对于一水平线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向上倾斜,支承表面相对于该水平线的倾角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逐渐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自然换气装置,其开启/关闭装置特别包括第一支承机构和第二支承机构,且第二支承机构具有通过支承表面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框板的前述另一部分的支承件。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向上倾斜,且支承表面相对于该水平线的倾角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逐渐增加。因此,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情形下,可确保使框板通过基于空气流的较小力而经历开口部分开启/关闭运动,而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附近的情形下,使框板不因基于空气流的力而经历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由此,可通过基于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框板的空气流的开启/关闭运动适当地提供换气。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换气装置的较佳例子中,支承件具有与支承表面的建筑物外侧上的端部连续并抵靠在框板的前述另一部分以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可移动地支承前述另一部分的端侧支承表面,该端侧支承表面从建筑物外侧向建筑物内侧向下倾斜。根据该较佳例,相对于框板抵靠于端侧支承表面的前述另一部分,抵抗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的反移动力被施加于框板,由此使其能够防止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框板的快速开口部分开启运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换气装置的另一较佳例子中,该自然换气装置还包括:转动轴,该转动轴将支承件绕一水平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窗框,且相对于在由支承件沿朝向建筑物的外部和内部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的状态下的框板前述另一部分位于建筑物内侧和下侧;以及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用于将支承件保持在一个状态,其中支承件可移动地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支承框板的前述另一部分。根据该较佳例子,随着支承件向建筑物内侧旋转,当框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支承件不向建筑物内侧或建筑物外侧的任一侧突出。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换气装置的又一较佳例子中,该自然换气装置还包括:另一支承件,该另一支承件配合于窗框并通过另一支承表面沿朝向建筑物内侧或外侧的方向可移动地支承框板的前述另一部分,该另一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从建筑物外侧朝向建筑物内侧向上倾斜,以使框板的前述另一部分的支承从支承表面转移到前述另一支承表面,前述另一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的倾角从建筑物外侧朝向建筑物内侧逐渐增加。根据该较佳例子,即使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或其附近的情形下,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可作为抵抗基于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的反移动力施加于框板。另外,框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或其附近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可顺畅地实现。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换气装置的另一较佳例子中,前述另一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的倾角大于支承表面相对于水平线的最大倾角。根据该较佳例,无法快速地实现开口部分的关闭,由此可防止例如框板对窗框猛关的情况发生,并且框板在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或其附近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可更顺畅地实现。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换气装置的又一较佳例子中,在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框板的前述另一部分和框板的重心各自位于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同一直线上。根据该较佳例子,可平衡处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框板而不需要将配重或类似物安装在框板上,并且可停止框板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而不使用止动件或类似物。此外,框板可在开口部分开启位置保持静止以使框板通过基于空气流的较小力就能产生开口部分开启/关闭运动。
在根据本发明的自然换气装置的又一较佳例子中,开启/关闭装置具有使框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以配合于窗框的配合装置。
发明优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换气装置,该装置能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情形下确保框板通过基于空气流的较小力经历开口部分开启/关闭运动,而在框板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附近的情形下,使框板不因基于空气流的力而经历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由此使其能够通过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框板基于空气流的开启/关闭运动适当地提供换气。
接着,可参照附图所示的较佳实施例对实现本发明的模式给出更具体的说明。要注意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框板处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情形的侧面示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框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形的侧面示图;
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框板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形的平面示图;
图4是主要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支承件的示意图;
图5是主要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支承件的示意图;
图6是主要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第二支承机构的示意图;
图7是主要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第二支承机构的示意图;
图8是主要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第二支承机构的示意图;以及
图9是主要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另一第二支承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8中,根据本实施例的自然换气装置1包括:安装在建筑物(未示出)中的窗框2;设置在由窗框2界定的开口部分3中并使开口部分3开启和关闭的框板4;以及基于空气流通过框板4开启和关闭开口部分3的开启/关闭装置5。如图1所示,自然换气装置1通过框板4移向建筑物外部7侧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而适于使开口部分3开启,并如图2所示,通过框板4移向建筑物内部8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而适于使开口部分3关闭。图1示出框板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状态,而图2和图3示出框板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状态。
窗框2具有上框12、下框13和一对垂直框14和15。在图1所示的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抵靠于框板4的密封件配合于上框12、下框13和垂直框14、15与框板4抵靠的那些部分。
框板4通过开启/关闭装置5配合于窗框2以使开口部分3能自由开启和关闭。框板4具有由玻璃板或类似物构成的矩形框板本体21、上轨22、下轨23和一对边挺24、25。框板本体21的周缘由上轨22、下轨23和一对边挺24、25覆盖。框板4在开口部分开启位置呈静止状态,并适于通过基于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使开口部分3变窄,并通过基于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使开口3变宽。
开启/关闭装置5包括:可升降地支承框板4的上轨22侧上的一部分31的支承机构32;适于可移动地沿朝向建筑物的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支承框板4位于部分31下方的另一部分33的支承机构34;以及使处于开口关闭位置的框板4配合于窗框2的配合装置35。支承机构32和34各自绕沿横方向Y延伸的水平轴线可回转地支承部分31和33。部分31和33各自设置在边挺24和25内。横向方向Y垂直于垂直方向V和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是平行于水平方向并垂直于横向方向Y的方向。
支承机构32包括:轴本体41,该轴本体41配合在边挺24的部分31和边挺25的部分31中相应的一个部分上并相对于垂直框14、15抬升或下降;以及导向件42,该导向件42配合于垂直框14、15中相应的一个上并在轴本体41的抬升和下降中引导轴本体41的移动方向。滚动辊子可配合于轴本体41。轴本体41通过该滚动辊子的配合而由导向件42顺畅地导向。要注意,支承机构32可包括弹簧(未示出),该弹簧作为推压部件以将部分31相对于窗框2向上或向下弹性推压,从而调整框板4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或开口部分关闭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具有U形横截面的导向件42包括:导向部分43,该导向部分43沿垂直方向V引导轴本体41;以及另一导向部分44,该导向部分44连接于导向部分43的上端并相对于垂直方向V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沿向上倾斜的方向引导轴本体41。
导向部分43具有U形横截面以形成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槽45。轴本体41沿垂直方向V可直线移动地设置在槽45中。导向部分43适于通过引导轴本体41而沿垂直方向V引导部分31。
导向部分44具有U形横截面以形成沿前面提到的倾斜方向延伸的槽46。轴本体41可沿该倾斜方向移动地设置在槽46中。导向部分44适于通过引导轴本体41而沿前面提到的倾斜方向引导部分31。
支承机构34包括:轴本体51,该轴本体51配合于边挺24的部分33和边挺24的部分33中相应一个部分;支承件52,该支承件52通过支承表面53可移动地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支承轴本体51;另一支承件62,该支承件62配合于窗框2并通过另一支承表面63可移动地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支承部分33;转动轴54,该转动轴54使支承件52可沿R1和R2方向转动地连接于窗框2,且相对于由支承件52可移动地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支承的状态下的轴本体51位于建筑物内部8侧并处于较低位置;以及保持机构55,该保持机构55将支承件52保持在一个状态,其中支承件52可移动地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支承轴本体51,如图6所示。滚动辊子可配合于轴本体51。轴本体51可通过该滚动辊子的配合而由支承表面53顺畅地引导和支持。
在框板4处于图1所示的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情形下,轴本体51和框板4的重心G各自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轴本体51可位于框板4上,从而在框板4如图2所示地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情形下,轴本体51处于框板4重心G上方的位置并相对该重心G位于建筑物外部7侧上。
例如,如图4所示,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向上倾斜,而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逐渐增大。支承表面53由以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沿方向X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支承件52中的长孔56的下表面构成。在框板4处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情形下,支承表面53在抵靠点P1处与轴本体51的切线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为0度。在支承件52向建筑物外部7侧突出和支承件52由保持机构55保持在位的状态下,支承表面53在抵靠点P2处与位于极限的建筑物内部8侧的轴本体51的切线58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为12度,并且该角成为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的最大倾角。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从0度至12度地逐渐增加。支承表面53的前述倾角从抵靠点P1向抵靠点P2逐渐增加。随着轴本体51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移动,抵靠于支承表面53的轴本体51向上位移,而随着轴本体51从建筑物内部8侧向建筑物外部7侧移动,轴本体51向下位移。该支承表面53适于将轴本体51支承在一个状态,其中支承件52主要向建筑物外部7侧突出。
例如,如图5所示,支承表面63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相对于水平线H向上倾斜,以使对部分33的支承从支承表面53转移到支承表面63。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逐渐增加。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大于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的最大倾角。支承表面63在抵靠点P3处对位于极限的建筑物外部7侧的轴本体51的切线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为12度,且该角成为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的最小倾角。就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而言,支承表面63在抵靠点P4处对位于极限的建筑物内部8侧的轴本体51的切线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为15度,而该角成为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的最大倾角。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从12度至15度地逐渐增大。支承表面63的前述倾角从抵靠点P3至抵靠点P4逐渐增大。随着轴本体51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移动,抵靠于支承表面63的轴本体51向上位移,而随着轴本体51从建筑物内部8侧向建筑物外部7侧移动,轴本体51向下位移。当支承件52主要向建筑物内部8侧或朝向建筑物外部7侧转动时,该支承表面63适于支承轴本体51。支承表面53、63形成单个可折叠的支承表面,以彼此协配地支承轴本体51。
如果假设,在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倾斜的基础上,施加于其部分33由支承表面53或支承表面63支承的框板4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为F,并且基于框板4自重的产生的沿垂直方向V的力为mg,则可从下面的公式确定F。通过使用这个公式,支承表面53和63的每一个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是关联于F适当设定的。
[公式1]
F=mg·sinθ
如图9所示,支承件52除支承表面53外还例如包括端侧支承表面60,该端侧支承表面60与支承表面53的建筑物外部7侧上的端部连续并抵靠于轴本体51以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移动地支承轴本体51。该端侧支承表面60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向下倾斜。端侧支承表面60由形成在支承件52中的长孔56的建筑物外部7侧的一部分表面构成。随着轴本体51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移动,抵靠于端侧支承表面60的轴本体51向下位移,而随着轴本体51从建筑物内部8侧向建筑物外部7侧移动,轴本体51向上位移。端侧支承表面60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可从建筑物内部8侧向建筑物外部7侧逐渐增大。
支承件52伴随着框板4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沿R1和R2方向绕转动轴54转动。当开口部分开启时,支承件52如图1和图6所示地从转动轴54向建筑物外部7侧突出。同时,当开口部分关闭时,支承件52如图2和图8所示地从转动轴54向上突出。当开口部分关闭时,由于支承件52从转动轴54向上突出,支承件52本身不向建筑物外部7侧或建筑物内部8侧中的任一侧突出。
保持机构55具有:与支承件52的建筑物内部8侧上的端部形成一体的受限位突出部分91;以及形成在边挺24、25的相应一个上并适于保持受限位突出部分91的限位突出部分92。受限位突出部分91通过绕转动轴54沿支承件52的R1方向的转动而转动,并当支承件52位于图1和图6所示位置时抵靠于限位突出部分92,借助该抵靠保持住受限位突出部分91以禁止支承件52沿R1方向朝向建筑物外部7侧旋转超过一预定量。当支承件52的旋转由这样的限位作用禁止时,支承件52表现出一种状态,其中支承件52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向建筑物外部7侧突出。
在框板4处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情形下,框板4的重心G和部分33各自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以使框板4因其自重保持平衡而静止。处于这种静止状态的框板4处于可移动状态,基于空气流的较小力就能关闭开口部分。这里,如果框板4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作出开口部分关闭移动,由于支承表面53是倾斜的,如上所述,作为用于抵抗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的反移动力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被施加于框板4。当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超过作为反移动力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时,框板4作出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而当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低于作为反移动力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时,框板4作出开口部分开启运动以返回到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由于支承表面53和63的倾角逐渐增加,如上所述,随着框板4向建筑物内部8侧移动离开开口部分开启位置,作为前述反移动力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逐渐增加。
当框板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连接部分33和重心G的直线相对于垂直线(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直线)向建筑物内部8侧向下倾斜。随着框板4因开口部分开启运动而逼近开口部分开启位置,该倾斜角逐渐减小并当框板4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时变为0度。连接框板4的部分33和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框板4的重心G的直线平行于垂直线。在连接部分33和重心G的直线相对于垂直线朝向建筑物内部8侧向下倾斜的情形下,基于框板4自重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被施加于框板4。同时,在连接部分33和重心G的直线相对于垂直线的倾角已变为0度的情形下,不产生部分33位置和重心G位置之间的关系中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
配合装置35具有由可转动地配合于下轨23的L形杆构成的配合件65。随着该配合件65转动地工作在开口部分关闭状态,配合件65在建筑物内部8侧抵靠于下框13并由此使框板4配合于窗框2。另外,随着配合件65沿与前述转动操作相反的方向转动地工作,配合件65移离下框13并由此使框板4脱离窗框2。
下面对通过上述自然换气装置1实现窗开启和关闭操作进行描述。首先,通过解除由配合装置35造成的在框板4和窗框2之间的配合而允许处于图2所示开口部分关闭位置的框板4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当因解除配合装置35的配合而允许框板4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时,由于部分33沿朝向建筑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相对于重心G位于建筑物外部7侧,且轴本体51由相对于水平线H倾斜的支承表面63支承,朝向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转矩被施加于框板4,由此框板4开始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处于图8所示状态的支承件52伴随该开口部分开启运动而沿R1方向朝向建筑物外部7侧转动,并在经历图7所示状态后,支承件52如图6所示地向建筑物外部7侧突出并由保持机构55支承。当支承件52由保持机构55保持时,轴本体51由支承表面63的支承转移到轴本体51由支承表面53的支承。随着部分33朝向建筑物外部7侧的运动,轴本体41沿槽45、46下降。由于随着框板4接近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支承表面53的倾角以及连接部分33和重心G的直线相对于垂直线的倾角逐渐减小,施加于框板4的朝向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转矩变得越来越小。当框板4由于开口部分开启运动而到达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时,如图1所示,部分33和重心G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结果,停止产生基于框板4自重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因此框板4停止在开口部分开启位置上。由于施加于框板4的朝向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转矩变得越来越小,可防止框板4开口部分的快速开启。另一方面,当框板4逆向地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向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作出开口部分关闭运动时,施加于框板4的朝向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转矩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作为抵抗开口部分关闭运动的前述反移动力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变得越来越大,其结果是防止开口部分的快速关闭。
在框板4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情形下,当由于空气流的作用而使侧相对于框板4建筑物外部7呈正压而建筑物内部8侧呈负压时,基于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被施加于框板4。当框板4由于基于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而作出开口部分关闭运动时,在建筑物外部7和建筑物内部8之间流动的空气流量减小。另一方面,当由于空气流的作用而使相对于框板4建筑物外部7侧呈负压而建筑物内部8侧呈正压时,基于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被施加于框板4。当框板4由于基于该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而作出开口部分开启运动时,在建筑物外部7和建筑物内部8之间流动的空气流量增加。当基于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和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停止产生时,框板4如上所述地返回到开口部分开启位置并保持静止。
在自然换气装置1中,通过手动操作将配合于框板4的配合件65从建筑物内部8侧拉出以使框板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且该配合件65配合于下框13,由此使开口部分3保持关闭状态。
根据上述的自然换气装置1,该自然换气装置1包括: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2;位于由窗框2界定的开口部分3中的框板4;以及基于空气流开启和关闭开口部分3的开启/关闭装置5。开启/关闭装置5包括:可升降地支承框板4的一个部分31的支承机构32;以及可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移动地支承框板4位于部分31下面的另一部分33的支承机构34。支承机构34具有由支承表面53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移动地支承部分33的支承件52。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从建筑物外部7侧朝向建筑物内部8侧向上倾斜,且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逐渐增大。因此,在框板4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情形下,可确保框板4因基于空气流的较小力而经历开口部分开启/关闭运动,而在框板4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附近的情形下,可确保框板4不因基于空气流的力而经历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因此,可通过基于空气流使框板4在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开启/关闭运动来适当地提供换气。
在自然换气装置1中,支承件52可具有与支承表面53的建筑物外部7侧端部连续并抵靠于部分33以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移动地支承部分33的端侧支承表面60。端侧支承表面60可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向下倾斜。在这种情形下,相对于抵靠在端侧支承表面60的部分33,抵抗开口部分开启运动的反移动力可施加于框板4,由此可防止位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或其附近的框板的快速开口部分开启运动。
根据自然换气装置1,这里提供:转动轴54,该转动轴54将支承件52绕水平轴线可转动地连接于窗框2,且相对于在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移动地由支承件52支承的状态下的部分33位于建筑物内部8侧和下侧;以及保持机构55,该保持机构55用于将支承件52保持在一个状态下,其中支承件52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移动地支承部分33。因此,由于支承件52经历朝向建筑物内部8侧的回转,因此当框板4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时,支承件52不向建筑物内部8侧或建筑物外部7侧的任一侧突出。
根据自然换气装置1,这里提供另一支承件62,该支承件62配合于窗框2并由支承表面63沿朝向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方向X可移动地支承部分33。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向上倾斜,以使部分33的支承从支承表面53转移到支承表面63。由于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从建筑物外部7侧向建筑物内部8侧逐渐增大,即使在框板4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或其附近的情形下,开口部分开启运动力可作为抵抗基于空气流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力的反移动力施加于框板。另外,可顺畅地作出位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或其附近的框板4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
根据自然换气装置1,由于支承表面63相对于水平线H的倾角大于支承表面53相对于水平线H的最大倾角,因此无法迅速作出开口部分的关闭,从而能够防止例如框板4对着窗框2的猛关情形发生,并且处于开口部分关闭位置或其附近的框板4的开口运动开启运动可顺畅地进行。
根据自然换气装置1,处于开口部分开启位置的框板4的部分33和该框板4的重心G各自位于沿垂直方向V延伸的同一直线上。因此,可在开口部分开启位置平衡框板4而不需要在框板4上安装配重等,并可停止框板4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而不使用止动件等。此外,可使框板4静止在开口部分开启位置以使框板4因基于空气流的较小力产生开口部分开启/关闭运动。

自然换气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自然换气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自然换气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换气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换气装置.pdf(2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自然换气装置(1)包括:安装在建筑物中的窗框(2);设置在由窗框(2)界定的开口部分(3)中的框板(4);以及用来基于空气流开启和关闭开口部分(3)的开启/关闭装置(5)。开口部分(3)适于通过框板(4)移向建筑物外部(7)侧的开口部分开启运动而开启,并通过框板(4)移向建筑物内部(8)侧的开口部分关闭运动而关闭。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一般门、窗、百叶窗或卷辊遮帘;梯子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