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39218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520.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410021682.0

申请日:

2004.01.13

公开号:

CN1579494A

公开日:

2005.02.16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A61K 9/16申请日:20040113授权公告日:20090408终止日期:20120113|||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61K35/78; A61K9/16; A61K9/36

主分类号:

A61K35/78; A61K9/16; A61K9/36

申请人: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叶湘武; 夏晓辉; 王美智; 夏鹏; 张梅

地址:

550003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大道220-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郭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微丸的粒径小于2mm,是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在微丸的外面包裹一层包衣层,药物是中药材的提取物、辅料是微晶纤维素、微粉纤维素等,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产品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物质的稳定性,使物质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改善物质的反应活性、耐久性;2.屏蔽气味、延长挥发性物质的储存时间;3.流动性好,不易碎,制成胶囊时易填充;4.便于吞咽难的幼儿及老年患者服用;5.微丸便于贮存运输,占地面积小,可以在企业生产出来后运输到销售地点进行分装成需要的剂型;使得产品能够比较容易的销售到全世界各地、另外可以以较少的投入来解决药物容易受潮变质的问题。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中药微丸,其特征在于:微丸的粒径为小于2mm,是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在微丸的外面包裹一层包衣层,药物是中药材的提取物、辅料是微晶纤维素、微粉纤维素、淀粉、硅藻土、糊精、硬脂酸镁、滑石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微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用包衣锅滚动成丸法、离心造丸法、挤压滚圆法或流化床制丸法制成微丸、微丸的粒径为小于2mm。

3、
  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药微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制成微丸,然后用薄膜包衣材料对微丸进行包衣。

4、
  按照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中药微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对中药材进行提取,将药材中的不溶性成分或挥发油成分用环糊精包合,其余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制成微丸,然后再用薄膜包衣材料对微丸进行包衣。

5、
  按照权利要求2、3所述的中药微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辅料可以是微晶纤维素、微粉纤维素、淀粉、硅藻土、糊精、硬脂酸镁、滑石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6、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微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的包衣材料可以是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羧丙基甲基纤维素钠、聚氧乙烯水溶性树脂、对氨基苯甲酸乙酰纤维素、丙烯酸树脂、二氧化肽、玉米朊、明胶、聚乙二醇、甘油、异丙醇、滑石粉、蓖麻油、聚山梨酯80、丙二醇、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环糊精为β-环糊精。

说明书

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一种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的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药品质量的好坏是由中药的性状及其所含成分决定的,由于中药性能不稳定,在贮藏过程中,易受温度、湿度、阳光、空气、霉菌、害虫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药品的疗效,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一、由于中药制剂中大多含有粘液质、脂多糖等引湿性物质,在储存过程中易吸潮,从而影响中药的质量,因此很多厂家采取醇沉等方法以除去其中的引湿性物质,但同时也会有一些有效成分被破坏,从而影响中药的整体疗效。二、中药材提取成浸膏后,由于浸膏性能不稳定,需要在冷库中储存,且在储存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还易滋生霉菌。所以有的厂家将浸膏干燥制成浸膏干粉,以增加其稳定性。但是浸膏干粉易产生粉尘,分次使用时还易对环境产生污染,极不方便。另外将提取出来的药物有效成分制作成为成品药物之后它的贮存、保管、运输等等都存在一定问题:占地面积大,药品容易受潮,运输成本比较高等等。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它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物质的稳定性,使物质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改善物质的反应活性、耐久性。2、屏蔽气味、延长挥发性物质的储存时间。3、流动性好,不易碎,制成胶囊时易填充。4、微丸便于贮存运输,占地面积小,可以在企业生产出来后运输到销售地点进行分装成需要的剂型;使得产品能够比较容易的销售到全世界各地,另外可以以较少的投入来解决药物容易受潮变质的问题。5、便于吞咽难的幼儿及老年患者服用。
本发明是这样构成的:中药微丸:微丸粒径小于2mm、是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在微丸的外面包裹一层包衣层,药物是中药材的提取物、辅料是微晶纤维素、微粉纤维素、淀粉、硅藻土、糊精、硬脂酸镁、滑石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中药微丸的制备方法: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用包衣锅滚动成丸法、离心造丸法、挤压滚圆法或流化床制丸法制成微丸、微丸的粒径小于2mm。具体地说:将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制成微丸,然后用薄膜包衣材料对微丸进行包衣。如果药物中含有不溶性成分或挥发油成分,则:先对中药材进行提取,将药材中的不溶性成分或挥发油成分用环糊精包合,其余药物与辅料混合均匀后,制成微丸,然后再用薄膜包衣材料对微丸进行包衣。本发明中所用的辅料可以是微晶纤维素、微粉纤维素、淀粉、硅藻土、糊精、硬脂酸镁、滑石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用的包衣材料可以是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羧丙基甲基纤维素钠、聚氧乙烯水溶性树脂、对氨基苯甲酸乙酰纤维素、丙烯酸树脂、二氧化肽、玉米朊、明胶、聚乙二醇、甘油、异丙醇、滑石粉、蓖麻油、聚山梨酯80、丙二醇、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环糊精为β-环糊精。以六味地黄胶囊为例,六味地黄胶囊在国家药品标准WS3-B-1518-93-2002上有记载,其处方为熟地黄1408g、牡丹皮528g、山药704g、山茱萸704g、泽泻528g、茯苓528g。制备方法为:取茯苓110g粉碎成细粉,筛余部分与剩余茯苓加水煎煮三次,每次3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山茱萸加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药渣备用,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牡丹皮用水蒸气蒸馏,并在收集的蒸馏液中加入1mol/L盐酸溶液使结晶,滤过,结晶用水洗涤,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用β-环糊精对牡丹皮提取物进行包合;蒸馏后的水溶液及牡丹皮药渣、山茱萸药渣与其余熟地黄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用7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上述茯苓稠膏、山茱萸稠膏及茯苓细粉,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上述β-环糊精包合物,混匀,得药物粉末。将药物粉末∶微晶纤维素∶淀粉=45∶16∶8混合,取总药粉的2/5-4/5置包衣制粒机中,以3%HPMC水溶液为粘合剂,制成40-60目的母粒,烘干后再放入包衣制粒机的转盘内,以3%HPMC水溶液为粘合剂,加混合后的药粉滚动制成18-24目的微丸,干燥。再置包衣造粒机内。用6%薄膜包衣液对微丸进行包衣。薄膜包衣液的配方为:丙烯酸树脂II号∶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二氧化肽∶玉米朊∶聚乙二醇∶甘油∶水=20∶2∶5∶8∶4∶1.5∶40。工艺参数为:喷浆速度:15-60r/min,主机转速:80-150r/min,供粉速度:15-50r/min。
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产品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物质的稳定性,使物质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改善物质的反应活性、耐久性。2、屏蔽气味、延长挥发性物质的储存时间。3、流动性好,不易碎,制成胶囊时易填充。4、便于吞咽难的幼儿及老年患者服用。5、微丸便于贮存运输,占地面积小,可以在企业生产出来后运输到销售地点进行分装成需要的剂型;使得产品能够比较容易的销售到全世界各地、另外可以以较少的投入来解决药物容易受潮变质的问题,达到了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实施例1:将板蓝根煎煮、浓缩、干燥、粉碎后的粉末1000g,与微晶纤维素600g混合均匀,以5%PVP醇液为粘合剂,首先制备60目的颗粒作母核,再以5%PVP醇液为粘合剂,加混合药粉放大制成40目的微丸,装入胶囊,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2:芩连片由黄芩250g、连翘250g、黄连100g、黄柏400g、赤芍250g、甘草100g组成,在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有记载。其制备方法为:
以上六味,赤芍、黄连粉碎成细粉;其余黄芩、连翘、黄柏、甘草加水煎煮三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50℃时的相对密度为1.35-1.40的清膏,加入赤芍、黄连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120目细粉。取药物细粉1000g,与微晶纤维素440g、淀粉125g混合均匀,以10%乙基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为粘合剂,用首先制备80目的颗粒作母核,再以10%乙基甲基纤维素水溶液为粘合剂,加混合药粉放大制成60目的微丸,用压片机压制成重0.55g的片剂,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3:取天麻灭菌、粉碎后的粉末500g,与糊精300g混合均匀,  5%PVP醇液为粘合剂,首先制备60目的颗粒作母核,再以5%PVP醇液为粘合剂,加混合药粉放大制成40目的微丸,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4:取金银花煎煮、浓缩、干燥、粉碎后的粉末1000g,与微晶纤维素360g、硅藻土100g、淀粉80g混合均匀,以8%HPMC水溶液为粘合剂,首先制备80目的颗粒作母核,再以8%HPMC水溶液为粘合剂,加混合药粉放大制成60目的微丸,用薄膜包衣液对微丸进行包衣,即得。薄膜包衣液处方为:甲基纤维素14g、羟丙基纤维素33g、PEG400 48ml。
本发明的实施例5:取麻黄煎煮、浓缩、干燥、粉碎后的粉末800g,与硬脂酸镁350g混合均匀,以6%水溶液为粘合剂,首先制备60目的颗粒作母核,再以6%水溶液为粘合剂,加混合药粉放大制成40目的微丸,用薄膜包衣液对微丸进行包衣,即得。薄膜包衣液处方为:羧丙基甲基纤维素钠16g、乙基纤维素10g、蓖麻油8ml、丙二醇38ml、滑石粉10g、95%乙醇48ml。
本发明地实施例6:取鱼腥草烘干、粉碎后的粉末1000g,与微粉纤维素360g、滑石粉200g混合均匀,以水溶液为粘合剂,首先制备80目的颗粒作母核,再以水溶液为粘合剂,加混合药粉放大制成60目的微丸,用薄膜包衣液对微丸进行包衣,薄膜包衣液处方为:聚山梨酯80 23.5g、羧甲基纤维素钠33g、甘油38ml。用压片机将包衣后的微丸压制成规格为0.5g的片剂,即得。
本发明的实施例7:羚羊角胶囊,在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上有记载。其制备方法为取羚羊角,锉成最细粉。取羚羊角粉末1000g,与微粉纤维素400g、糊精100g混合均匀,以6%PVP醇液为粘合剂,用首先制备80目的颗粒作母核,再以6%PVP醇液为粘合剂,加混合药粉放大制成60目的微丸,用的薄膜包衣液包衣后装入胶囊,即得。薄膜包衣液处方为:羟乙基纤维素22.5g∶对氨基苯甲酸乙酰纤维素18g∶明胶10g、聚氧乙烯水溶性树脂0.3g、91%异丙醇75ml。
本发明的实施例实8:六味地黄制剂其处方为熟地黄1408g、牡丹皮528g、山药704g、山茱萸704g、泽泻528g、茯苓528g。
制备方法为:取茯苓110g粉碎成细粉,筛余部分与剩余茯苓加水煎煮三次,每次30分钟,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稠膏状;山茱萸加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药渣备用,滤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牡丹皮用水蒸气蒸馏,并在收集的蒸馏液中加入1mol/L盐酸溶液使结晶,滤过,结晶用水洗涤,低温干燥,粉碎成细粉,用β-环糊精对牡丹皮提取物进行包合;蒸馏后的水溶液及牡丹皮药渣、山茱萸药渣与其余熟地黄等三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柱,用70%乙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至稠膏状,加入上述茯苓稠膏、山茱萸稠膏及茯苓细粉,混合,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上述β-环糊精包合物,混匀,得药物粉末。取药物粉末1000g,与微晶纤维素350、淀粉180混合均匀,取混合药粉900g置包衣制粒机中,以3%HPMC水溶液为粘合剂,制成40-60目的母粒,烘干后再放入包衣制粒机的转盘内,以3%HPMC水溶液为粘合剂,加混合后的药粉滚动制成18-24目的微丸,干燥。再置包衣造粒机内。用薄膜包衣液对微丸进行包衣。薄膜包衣液的配方为:丙烯酸树脂II号90g∶羟丙基甲基纤维素9g∶二氧化肽22.5g∶玉米朊36g∶PEG200 5ml∶甘油7ml∶水180ml。工艺参数为:喷浆速度:15-60r/min,主机转速:80-150r/min,供粉速度:15-50r/min。即得各味药材的微丸颗粒,根据需要可以利用微丸制作成需要的剂型。
本实施例的稳定性实验结果:
1、热稳定性实验:分别称取微丸及浸膏干粉各若干份,密封于玻璃瓶中,分别于60℃,80℃恒温干燥箱内放置10d,于第0,1,3,5,10天取样,测定丹皮酚及熊果酸的含量,结果见表1
                       表1  热对微丸和浸膏干粉含量的影响
温度/℃        受热时间/天            丹皮酚含量%                 熊果酸含量%
                               微丸             浸膏干粉       微丸        浸膏干粉
60             0               1.752            1.758          0.345       0.352
               1               1.717            0.326          0.338       0.083
               3               1.621            0.112          0.317       0.035
               5               1.588            0.049          0.310       0.018
               10              1.592            0.051          0.308       0.015
80             1               1.697            0.129          0.335       0.042
               3               1.635            0.116          0.322       0.028
               5               1.595            0.099          0.314       0.023
               10              1.543            0.078          0.305       0.021
2、分别称取微丸及浸膏干粉各若干份,置入两个密闭器皿中,相对湿度分别为75%(NaCl)和92.5%(KNO3),室温放置10d,于第0,1,3,5,10天时取样测定丹皮酚及熊果酸的含量,结果见表2。
                            表2湿度对微丸和浸膏干粉含量的影响
湿度%        取样时间/d            丹皮酚含量%                  熊果酸含量%
                              微丸             浸膏干粉        微丸       浸膏干粉
75            0               1.752            1.758           0.345      0.352
              1               1.716            1.603           0.325      0.316
              3               1.689            1.482           0.319      0.296
              5               1.682            1.385           0.308      0.278
              10              1.650            1.272           0.310      0.254
92.5          1               1.709            1.631           0.321      0.310
              3               1.673            1.362           0.316      0.273
                  5               1.681         1.295       0.309       0.252
                  10              1.638         0.915       0.301       0.183
3、分别称取微丸及浸膏干粉各若干份,照射10d(照度4500lx),于第0,1,3,5,10天时取样测定丹皮酚及熊果酸的含量,结果见表3。
                         表3光对微丸和浸膏干粉含量的影响
照度/lx           取样时间/d           丹皮酚含量%           熊果酸含量%
                                   微丸         浸膏干粉    微丸        浸膏干粉
4500              0                1.752        1.758       0.345       0.352
                  1                1.699        1.705       0.334       0.325
                  3                1.685        1.511       0.331       0.302
                  5                1.692        1.223       0.325       0.242
                  10               1.643        0.966       0.320       0.193
3、讨论:实验表明,微丸的热稳定性、湿稳定性和光稳定性明显高于浸膏干粉。

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是一种中药微丸及其制备方法,微丸的粒径小于2mm,是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在微丸的外面包裹一层包衣层,药物是中药材的提取物、辅料是微晶纤维素、微粉纤维素等,与现有技术相比,这种产品具有以下优点:1.提高物质的稳定性,使物质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改善物质的反应活性、耐久性;2.屏蔽气味、延长挥发性物质的储存时间;3.流动性好,不易碎,制成胶囊时易填充;4.便于吞咽难的幼儿及老年患者服用;5.微丸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