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pdf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37207 上传时间:2018-01-2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30.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510667509.6

申请日:

2015.10.16

公开号:

CN105191744A

公开日:

2015.12.30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A01G 23/00申请日:20151016|||公开

IPC分类号:

A01G23/00; A01B79/02

主分类号:

A01G23/00

申请人:

新疆林科院造林治沙研究所

发明人:

朱玉伟; 刘康; 陈启民; 桑巴叶; 王永红; 褚奋飞; 武卫疆; 巴哈提·古丽

地址:

83006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安居南路191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代理人:

张秋云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是选择干旱荒漠区绿洲边缘有沙源,降雨量大于100mm的区域进行防护林第一带至第六带的建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从绿洲外围到内部,设置不同林种,使整个绿洲植物分布均匀,布局合理;2、即可防治绿洲外围的沙漠化,又可防治绿洲内部的风沙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3、本发明方法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容易实施、见效快、效果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4、本发明实施后效果明显,按本发明技术在防沙阻沙带区,可使风沙流输沙量的85.7%-96%沙粒沉降下来,在基干防护林带区20倍树高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36.8%,由于农田林网的存在可使小麦的增产率达11%以上、玉米增产率达10.7%以上。

权利要求书

1.  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选址:
选择干旱荒漠区绿洲边缘有沙源,降雨量大于100mm的区域进行防护林的建植;
2)建植绿洲防护林第一带:
绿洲防护林第一带为一般封育区,准噶尔盆地南缘均为灌木林地,建群种为梭梭,该区采用围栏封育保护措施,纵深至沙漠腹地;
3)建植绿洲防护林第二带:
绿洲防护林第二带为重点封育区,宽度5-10km,在围栏保护的基础上并在植被盖度小于0.3的区域,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辅助人工撒种,选择的植物种为梭梭、白梭梭、沙拐枣、三芒草或驼绒藜等,每公顷撒种2.0-4.0千克,加速植被恢复效果;
4)建植绿洲防护林第三带:
绿洲防护林第三带为无灌溉造林区,宽度1-2km,营造梭梭纯林或营造2:1的梭梭、沙拐枣混交林,栽植密度为2×3m,栽植深度为40-50cm,均是采用1年生苗木,在植被盖度低于0.1时,铺设匍匐式沙障,规格为2×3m;
5)建植绿洲防护林第四带:
绿洲防护林第四带为防沙阻沙带区,营造梭梭纯林或营造梭梭、柽柳、沙拐枣带状混交,株行距均为1×2m,带宽为50-100m;
6)建植绿洲防护林第五带:
绿洲防护林第五带为基干防护林带区,带宽为30-50m,配置模式为胡杨或银×新杨或俄罗斯杨或斯大林杨与沙枣的带状混交,胡杨带或银×新杨带或俄罗斯杨带或斯大林杨带与沙枣带的带宽比例为2:1,株行距均为1.5×2m;
7)建植绿洲防护林第六带:
绿洲防护林第六带为农田防护林林网,主林带设置4-6行、带间距为200-300m,由至少2个树种组成,副林带设置2-4行,带间距为400-600m,由生态经济树种组成。

说明书

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荒漠建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
背景技术
干旱荒漠区的农业“水利是命脉,林业是保障”,两者缺一不可。作为农田基本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农田防护林,是干旱区绿洲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和基础。就准噶尔盆地而言,高效农田防护林应具备防护效益好、经济价值高、抗逆性强、节水等特征。经多年实践,由沙漠至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格局为:一般封育区→重点封育区→无灌溉造林区→防沙阻沙带→基干防护林带→农田防护林网,即:3区—2带—1网模式,3区的功能为固定活化沙丘,控制沙源,为三道阻沙屏障,虽功能近似,但互为依托、不可或缺,固沙效果逐渐递升;防沙阻沙带有效阻止流沙前移蚕食绿洲;基干防护林带大幅度降低风速;农田防护林网保障农田风速始终显著低于旷野风速。3区—2带—1网模式对干旱荒漠区内生态环境稳定、防沙治沙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防护林体系优化结构模式是绿洲持续稳定和生态安全的保障。然而,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外围环境恶劣,下垫面状况和风动力条件复杂,风沙作用形式多样,对防护体系建设影响的因子多样。在长期科研试验和生产实践中,针对风沙危害的特点,准噶尔盆地南缘已形成了以“窄林带、小网格”、“网、片、带”、“乔、灌、草”为主导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格局。但是,南缘风沙危害范围广,危害形式多,区域差异大,现有的防护体系结构模式难以满足绿洲生态建设的需求。如,准噶尔盆地南缘各区域气候、水资源、风沙危害、有害生物入侵等生态压力的程度均有所差异。因此,因地制宜以相应的生态对策研究形成适宜当地条件的防护体系优化结构模式,是保障绿洲生态安全的技术关键。
准噶尔盆地南缘光热资源丰富而水分不足,风沙活动频繁,植被稀疏,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防护林体系的建立对绿洲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护林体系模式较为单一,在实践中多采用3区—2带—1网模式中的2-3个技术措施,造成防护林体系不健全,在恶劣自然因素的影响下,严重削弱其生态保障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址:
选择干旱荒漠区绿洲边缘有沙源,降雨量大于100mm的区域进行防护林的建植;
2)建植绿洲防护林第一带:
绿洲防护林第一带为一般封育区,准噶尔盆地南缘均为灌木林地,建群种为梭梭,该区采用围栏封育保护措施,纵深至沙漠腹地;
3)建植绿洲防护林第二带:
绿洲防护林第二带为重点封育区,宽度5-10km,在围栏保护的基础上并在植被盖度小于0.3的区域,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辅助人工撒种,选择的植物种为梭梭、白梭梭、沙拐枣、三芒草或驼绒藜等,每公顷撒种2.0-4.0千克,加速植被恢复效果;
4)建植绿洲防护林第三带:
绿洲防护林第三带为无灌溉造林区,宽度1-2km,营造梭梭纯林或营造2:1的梭梭、沙拐枣混交林,栽植密度为2×3m,栽植深度为40-50cm,均是采用1年生苗木,在植被盖度低于0.1时,铺设匍匐式沙障,规格为2×3m;
5)建植绿洲防护林第四带:
绿洲防护林第四带为防沙阻沙带区,营造梭梭纯林或营造梭梭、柽柳、沙拐枣带状混交,株行距均为1×2m,带宽为50-100m,
6)建植绿洲防护林第五带:
绿洲防护林第五带为基干防护林带区,带宽为30-50m,配置模式为胡杨或银×新杨或俄罗斯杨或斯大林杨与沙枣的带状混交,胡杨带或银×新杨带或俄罗斯杨带或斯大林杨带与沙枣带的带宽比例为2:1,株行距均为1.5×2m;
7)建植绿洲防护林第六带:
绿洲防护林第六带为农田防护林林网,主林带设置4-6行、带间距为200-300m,由至少2个树种组成,副林带设置2-4行,带间距为400-600m,由生态经济树种组成。
本发明提供的建植方法能固定活化沙丘,控制沙源,降低风速,能有效阻止流沙前移蚕食绿洲,大大降低农田林网内的风速,保障农作物稳产高产。将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或其他条件类似区域的防护林建设提供技术途径。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准噶尔盆地南缘是中国著名的干旱区和风沙区,风沙灾害频繁,年均风速多在3m/s以上,年≥8级风20-30d。年降雨量多在200mm以下,年均蒸发量在2000mm左右,荒漠植被生长主要靠降水而不能利用地下水。在这样的极端干旱荒漠条件下,营造高效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技术的特色是通过建立完整的绿洲防护林体系,有效遏制风沙对绿洲的侵害。本发明对于改善准噶尔盆地南缘生态环境、保障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应用前景广泛。
本发明采用在绿洲外围建立一般封育区和重点封育区,在绿洲外围与边缘中间建立无灌溉造林区,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林网,这样,从绿洲外围到内部,按照不同的生境和需要,设置不同林种,使整个绿洲植物分布均匀,布局合理。各成分间既有独立的功能,又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即可防治绿洲外围的沙漠化,又可防治绿洲内部的风沙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保护、改善和调节绿洲生态系统的主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从绿洲外围到内部,设置不同林种,使整个绿洲植物分布均匀,布局合理;
2、即可防治绿洲外围的沙漠化,又可防治绿洲内部的风沙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本发明方法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容易实施、见效快、效果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本发明实施后效果明显,按本发明技术在防沙阻沙带区,可使风沙流输沙量的85.7%-96%沙粒沉降下来,在基干防护林带区20倍树高范围内,平均降低风速36.8%,由于农田林网的存在可使小麦的增产率达11%以上,玉米增产率达10.7%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50团25连风沙前沿实施(N45°08′5.9″、E86°00′38.8″)。该示范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特征,气候干燥少雨,蒸发量大,夏季短而炎热,冬季长而严寒,昼夜温差大,地表裸露富沙,具体步骤如下:
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场所选择:选择绿洲边缘有沙源,降雨量>100mm的区域进行;
绿洲防护林第一带(一般封育区):对天然梭梭林采用围栏封育保护措施,宽度5km;
绿洲防护林第二带(重点封育区):宽度6.5km,在围栏保护的基础上,并在植被盖度<0.3的区域,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辅助人工撒种,选择的植物种为梭梭、白梭梭、沙拐枣、三芒草、驼绒藜等,每公顷撒种2.0-4.0千克,加速植被恢复效果;
绿洲防护林第三带(无灌溉造林区):宽度1.2km,营造梭梭纯林,栽植密度为2×3m,栽植深度40-50cm,采用1年生苗木,在植被盖度低于0.1的区域,铺设匍匐式沙障,规格为2×3m;
绿洲防护林第四带(防沙阻沙带区):营造梭梭纯林,带宽50m,株行距1×2m,梭梭可接种大芸;
绿洲防护林第五带(基干防护林带区),栽植沙枣3行,斯大林杨7行,带宽20m,株行距均为1.5×2m;
绿洲防护林第六带(农田防护林林网),采用主林带6行、带间距300m;副林带4行,带间距600m,树种为斯大林杨或白榆。
实施例2:
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102团17连米东区北部沙漠与绿洲的结合部(N44°21′56.6″、E87°45′18.2″)。该示范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地表裸露富沙,具体步骤如下:
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场所选择:选择绿洲边缘有沙源,降雨量>100mm的区域进行;
绿洲防护林第一带(一般封育区):对天然梭梭林采用围栏封育保护措施,宽度5.5km;
绿洲防护林第二带(重点封育区):宽度7.0km,在围栏保护的基础上,并在植被盖度<0.3的区域,采取人工干预措施辅助人工撒种,选择的植物种为梭梭、白梭梭、沙拐枣、三芒草、驼绒藜等,每公顷撒种2.0-4.0千克,加速植被恢复效果;
绿洲防护林第三带(无灌溉造林区):宽度0.8km,营造梭梭纯林,栽植密度为2×3m,栽植深度40-50cm,采用1年生苗木,在植被盖度低于0.1的区域,铺设匍匐式沙障,规格为2×3m;
绿洲防护林第四带(防沙阻沙带区):营造梭梭与沙拐枣混交林,栽植梭梭16行,沙拐枣8行,带宽50m,株行距1×2m,梭梭可接种大芸;
绿洲防护林第五带(基干防护林带区),栽植沙枣4行,俄罗斯杨8行,带宽25m,株行距均为1.5×2m;
绿洲防护林第六带(农田防护林林网),采用主林带6行、带间距250m;副林带4行,带间距500m,栽植树种为俄罗斯杨或白榆,俄罗斯杨株行距1.5×2m,白榆株行距2×2m。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干旱荒漠区绿洲防护林的建植方法,是选择干旱荒漠区绿洲边缘有沙源,降雨量大于100mm的区域进行防护林第一带至第六带的建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从绿洲外围到内部,设置不同林种,使整个绿洲植物分布均匀,布局合理;2、即可防治绿洲外围的沙漠化,又可防治绿洲内部的风沙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3、本发明方法利用区域环境条件,容易实施、见效快、效果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4、本发明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农业;林业;畜牧业;狩猎;诱捕;捕鱼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