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帽.pdf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370461 上传时间:2018-06-11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91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00118771.6

申请日:

2000.06.21

公开号:

CN1286949A

公开日:

2001.03.14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A42B3/04

主分类号:

A42B3/04

申请人:

株式会社伟士魁雅;

发明人:

渡边义则; 黑柳昭博

地址:

日本静冈县

优先权:

1999.06.28 JP 182314/1999; 1999.07.02 JP 188886/1999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

代理人:

方晓虹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安全帽,通过第1和第2卡合止动将覆盖面罩用支承轴的外罩可拆卸地安装到帽体上,第1卡合止动装置利用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延伸端部形成沿着帽体外侧面延伸的卡合爪的卡合片和与该卡合爪卡合的卡合孔,使卡合爪的延伸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第2卡合止动装置利用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和与该凸部嵌合的凹部,使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第2卡合止动装置沿着使第1卡合止动装置解除卡合的方向与之隔开设置。本发明可提高安全帽的生产效率,便于用户更换面罩。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安全帽,通过第1卡合止动装置和在沿着帽体外侧的方向离开该第1卡 合止动装置设置的第2卡合止动装置而将从外部覆盖开闭自如地支承面罩的面罩 用支承轴的外罩可拆卸地安装到帽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止动装置如 下构成:利用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延伸端部形成沿着帽体 外侧面延伸的卡合爪的卡合片和与所述卡合爪卡合的卡合孔,使所述卡合爪的延 伸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所述第2卡合止动装置如下构成:利用沿着与帽体外 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和与该凸部嵌合的凹部,使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 交的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且该第2卡合止动装置沿着使所述第1卡合止动装 置解除卡合的方向而设置在离开该第1卡合止动装置的位置上。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将第1卡合止动装置设置在与 面罩用支承轴对应的位置上,同时在帽体上形成可嵌入面罩的转动中心部上穿设 的圆形孔的所述支承轴。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将第2卡合止动装置设在 比第1卡合止动装置更靠安全帽后侧的位置,且使外罩的前端部以接近面罩外侧 面的状态与之相对。
4: 一种安全帽,从帽体的前端部到下部整个地形成开口部,其特征在于,向前 方凸出地形成所述帽体的前端边缘,并将从该帽体前端边缘到帽体顶部的部位做 成整个帽体外侧面形成凸曲面、且曲率渐渐变化的状态,在该帽体的后上部一体 地形成向后方膨出的膨出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在帽体上部左右方向中央部的 离开两侧部的部位,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阶梯,且所述阶梯在 侧视时呈大致沿着帽体的外形形状而从帽体的前端边缘延伸到后上部的状态。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通过第1卡合止动装置和第2 卡合止动装置将从外部覆盖开闭自如地支承面罩的面罩用支承轴的外罩可拆卸 地安装到帽体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卡合止动装置如下构成:利用沿着与帽 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延伸端部形成沿着帽体外侧面延伸的卡合爪 的卡合片和与所述卡合爪卡合的卡合孔,使所述卡合爪的延伸方向成为卡合/脱离 方向;所述第2卡合止动装置沿着帽体外侧面离开所述第1卡合止动装置设置, 且如下构成:利用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和与该凸部嵌合 的凹部,使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且该第2卡合止动 装置沿着使所述第1卡合止动装置解除卡合的方向而设置在离开该第1卡合止动 装置的位置上。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1卡合止动装置设置 在与该面罩用支承轴对应的位置上,同时在帽体上形成可嵌入所述面罩的转动中 心部上穿设的圆形孔的所述支承轴。
8: 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在于,将第2卡合止动装置设在 比第1卡合止动装置更靠安全帽后侧的位置,且使该外罩的前端部以接近该面罩 外侧面的状态与之相对。

说明书


安全帽

    本发明涉及骑二轮摩托车或助动车等的人所戴的安全帽。

    传统的安全帽中有一种用外罩从外部覆盖面罩支承轴、以避免该支承轴暴露在外部的结构。

    譬如特开平6-346307号公报就公开了这种安全帽。如图21或图22所示的这种安全帽是在外罩204上支承开闭自如的面罩203,并通过二个卡合止动装置211、212将该罩子203可拆卸地安装于帽体202上。

    前述二个卡合止动装置211、212中的一个卡合止动装置(以下称为第1卡合止动装置211)由在外罩204上构成开闭自如地支承面罩203的支承轴的部分呈同轴状凸出的卡合片205、及与该卡合片205卡合的帽体202上的卡合孔218构成。

    前述卡合片205由从支承轴向帽体202伸出的杆状基部225和从该基部225的前端起沿帽体的外侧面成对延伸的二个卡合凸起226构成侧视为大致T字形。

    前述卡合孔218为可供前述卡合片205地前端部嵌入的开口形状,贯通帽体202。

    另一卡合止动装置(以下称为第2卡合止动装置212)由在外罩204上向帽体202一侧凸出形成的卡合凸起307和供卡合凸起307卡入的帽体202上的卡合孔221构成,沿帽体202的外侧面方向而与前述第1卡合止动装置211隔开设置。

    在上述结构的传统安全帽201上,为了将面罩203安装到帽体202上,首先要将面罩203保持在外罩204上,并将该外罩204的第1卡合止动装置211的卡合片205卡入帽体202的卡合孔。这时,使卡合片205前端部的二个卡合凸起226从卡合孔218向帽体202的背面(内部)凸出。

    接着以前述卡合片205为中心将面罩204转动到固定位置。该固定位置即能将第2卡合止动装置212卡合止动的位置。通过将外罩204转动到固定位置,前述卡合片的二个卡合凸起226就在帽体202的背面移动到未形成卡合孔218的位置。即,卡合凸起226与帽体202的背面卡合。

    在这样转动了外罩204后,通过使第2卡合止动装置212的卡合凸起207卡入卡合孔221,完成面罩203及外罩204在帽体202上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更换面罩203等时,为了将外罩204从帽体202上取下,首先要握住外罩204的第2卡合止动装置207的一端部并向帽体202的侧面拉,使外罩204变形,以将第2卡合止动装置212的卡合凸起207从卡合孔221取下。并且将外罩204向与安装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将第1卡合止动装置211的卡合片205从卡合孔208拉出。通过这样解除第1卡合止动装置211的卡合止动状态,就可将外罩204从帽体202上取下。

    然而,上述结构的传统安全帽将外罩组装到帽体上的作业复杂,生产效率低下。这是因为一定要经过以下三个操作步骤:将第1卡合止动装置的卡合孔卡合孔以使卡合凸起位于帽体内部的推压插入操作、将外罩转动到固定位置的转动操作、及转动后使第2卡合止动装置的卡合凸起卡入卡合孔的固定操作。而且在进行前述插入操作时,如果在卡合片前端部的卡合凸起位于卡合孔内的状态下转动外罩,卡合片就会破损,故必须十分小心。

    这种外罩的组装在用户更换破损或弄脏的面罩时也要进行,故不仅是要提高生产效率,还应使一般用户也能简单完好地完成外罩的组装作业。

    另外,传统的安全帽由于采用在外罩上支承面罩的结构,故要先将面罩安装到外罩上,再将外罩连同面罩一起组装到帽体。即,要一边用手指保持面罩不从外罩脱落,一边将外罩的卡合片插入卡合孔。故从这一点来说,上述传统的安全帽也存在组装作业复杂的问题。

    再有,为了从帽体上取下外罩,必须使外罩作弹性变形以解除第2卡合止动装置的卡合止动状态,故为了便于使该外罩作弹性变形,必须使第2卡合止动装置远离第1卡合止动装置。因此导致外罩大型化,使安全帽在外观设计方面的灵活性显著降低。

    有一种传统的安全帽如图20所示。图20是传统安全帽的侧视图。图中,用符号101表示的安全帽是供骑助动车的人使用的,即所谓半罩型安全帽。

    该安全帽101是从帽体102的前端部起向下形成开口部,在帽体102左右方向的两侧部用轴构件104开闭自如地安装着面罩103。

    前述帽体102采用将外侧面呈大致球面的球状部102a和从该球状部102a的前端向前方凸出的遮光部102b形成一体的结构。

    前述遮光部102b俯视时呈从球状部102a的前端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前述面罩103的上端部从前方覆盖该遮光部102b的前端边缘。

    上述传统结构的安全帽101容易产生较大的摩擦风音,会给使用者带来不适感。前述摩擦风音是由沿遮光部102b流动的行驶风碰撞球状部102a的前侧面所产生的。

    另外,前述传统的安全帽101在球状部102a与遮光部102b之间的交界部分形成角105,当遮光部102b受到来自前方的冲击力时,应力会集中于前述角105处,而为了不因应力集中而导致破损,就必须增加帽体102的厚度。由此会使重量增加。

    本发明正是为了消除上述传统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第1形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般用户也能简单地组装外罩、可提高安全帽的生产效率、同时可简单地对面罩等进行保养、无须使该外罩作弹性变形即可将面罩在安全帽上装拆的小型化的安全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1形态的安全帽的第1卡合止动装置如下构成:利用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延伸端部形成着沿帽体外侧面延伸的卡合爪的卡合片和与前述卡合爪卡合的卡合孔,使前述卡合爪的延伸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沿帽体外侧面而与第1卡合止动装置隔开设置的第2卡合止动装置如下构成:利用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和与该凸部嵌合的凹部,使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且该第2卡合止动装置沿着使前述第1卡合止动装置解除卡合的方向而设置在离开该第1卡合止动装置的位置上。

    采用本发明第1形态,通过将外罩倾斜成外罩上与第2卡合止动装置相反一侧的端部接近帽体、而另一端部(靠第2卡合止动装置一侧的端部)离开帽体的状态,并使之向一个方向移动,直到第1卡合止动装置的卡合爪卡入卡合孔,由此使第2卡合止动装置的凹部与凸部处于同一位置上。

    通过这样在第1卡合止动装置的卡合爪卡入卡合孔的状态下将外罩的前述另一端部推压到帽体上,可以使第1卡合止动装置和第2卡合止动装置都处于卡合止动状态。

    由于第1卡合止动装置成为卡合止动状态,第1卡合止动装置就阻止外罩向脱离帽体外侧面的方向移动,由于第2卡合止动装置成为卡合止动状态,第2卡合止动装置就阻止外罩向使第1卡合止动装置解除卡合止动状态的方向移动。

    从而,只要通过使外罩向一个方向移动以将一个端部向帽体推压这样简单的操作,就可将外罩安装到帽体上。

    为了从帽体上取下外罩,首先将外罩的前述另一端部向脱离帽体的方向拉,同时克服面罩的弹力而将外罩前端部推向帽体,在第1卡合止动装置的卡合爪卡入卡合孔的状态下使外罩相对帽体而倾斜。通过这样使外罩倾斜来解除第2卡合止动装置的卡合止动状态。并且,通过使外罩向使第1卡合止动装置的卡合爪脱离卡合孔的方向移动,可将外罩从帽体上取下来。因此,无须使外罩作弹性变形即可从帽体上取下。

    本发明的又一方案是在第1形态的安全帽上,将第1卡合止动装置设置在与面罩用支承轴对应的位置上,同时在帽体上形成可嵌入面罩的转动中心部上穿设的圆形孔的前述支承轴。

    采用这种方案,可以在将面罩保持在帽体上的状态下拆装外罩。

    本发明的再一方案是在第1形态或上述方案的安全帽上,将第2卡合止动装置设在比第1卡合止动装置更靠安全帽后侧的位置,且使外罩的前端部以接近面罩外侧面的状态与之相对。

    在对面罩作开闭操作时,或有风压施加于面罩时等,在通常使用状态下面罩的两端部会扩展,并对外罩向脱离帽体的方向加力,而采用本发明时,由于是对外罩的前端部向脱离帽体的方向加力,且在外罩的后端部产生第2卡合止动装置卡合止动方向的推压力,故不会发生外罩意外脱离帽体的情况。

    本发明第2形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摩擦风音、同时可实现轻量化的安全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安全帽向前方凸出地形成帽体的前端边缘,并将从该帽体前端边缘起到帽体顶部的部位做成整个帽体外侧面形成凸曲面、且曲率渐渐变化的状态,在该帽体的后上部一体地形成向后方膨出的膨出部。

    采用本发明第2形态,行驶风从帽体的前端边缘起沿着帽体外侧面而以大致层流的状态流到帽体顶部。

    另外,帽体的前端边缘受到来自前方的冲击时而产生的应力从前述边缘起向帽体顶部广泛分散。因此,可提高帽体的刚性,可将帽体做得比图20所示的应力集中于遮光部基部的传统帽体更薄。

    又由于本发明的安全帽是从帽体的前端边缘起到帽体顶部为止形成圆滑的曲线,故相当于传统安全帽遮光部基部的部位相对靠前,在前后方向的重量分配上,前侧相对较重。但因在帽体后部形成了膨出部,故可以在前述重量分配方面取得平衡。

    本发明又一方案是在上述形态的安全帽上,在帽体上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离开两侧部的部位,沿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阶梯,且前述阶梯在侧视时呈大致沿着帽体外形形状而从帽体的前端边缘延伸到后上部的状态。

    采用上述方案,阶梯部实际上发挥着增强肋的作用,可以提高帽体的刚性。并且,当帽体的前端边缘受到前方的冲击时产生的应力会沿着阶梯延伸的方向分散,应力不会集中在阶梯部分。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安全帽的第1实施形态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安全帽的第1实施形态的侧视图。

    图3是第1实施形态的帽体的侧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图1中面罩支承部的侧视图。

    图5是图1中的面罩在组装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6是图3中帽体的Ⅵ-Ⅵ剖视图。

    图7是第1实施形态的外罩的侧视图。

    图8是图7中Ⅷ-Ⅷ线的剖视图。

    图9是从拆装方向看图8中外罩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图7中的外罩在帽体上的安装顺序的剖视图。表示其卡入孔中的状态。

    图11是本发明安全帽的第2实施形态的侧视图。

    图12是第2实施形态的帽体的侧视图。

    图13是放大表示图11中面罩支承部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2中ⅪⅤ-ⅪⅤ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1中ⅩⅤ-ⅩⅤ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本发明安全帽的第3实施形态的侧视图。

    图17是本发明安全帽的第3实施形态的主视图。

    图18是比较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安全帽和传统安全帽的帽体的侧视图。

    图19是图16的安全帽的纵剖视图。

    图20是传统安全帽的侧视图。

    图21是传统安全帽的侧视图。

    图22是传统安全帽的外罩的剖视图。

    [第1实施形态]

    以下结合图1到图10详细说明本发明安全帽的第1实施形态。

    图1及图2是本发明的安全帽的侧视图,图1表示面罩关闭的状态,图2表示面罩打开的状态。图3是帽体的侧视图。图4是放大表示面罩支承部的侧视图。图5是面罩组装状态下的侧视图。图6是图3中帽体的Ⅵ-Ⅵ剖视图。

    图7是外罩的侧视图,该图是从帽体侧面看的图。图8是图7中Ⅷ-Ⅷ线的剖视图。图9是从拆装方向看外罩的侧视图,该图是将中心线的左侧部分剖切表示。图9的剖切位置在图7中用Ⅸ-Ⅸ线表示。图10是表示将外罩组装到帽体上的顺序的剖视图,该图(a)表示组装后的状态,图(b)表示将第1卡合止动装置的爪片卡入卡合孔后的状态。

    在这些图中,符号1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安全帽。该安全帽1被称为喷气型(ジェット),从帽体2的前端部起到下端部形成开口,在帽体的左右方向两侧部安装开闭自如的面罩3,同时装有覆盖该面罩3的转动中心部的可拆卸圆板状外罩4。

    前述面罩3是用透明或浅色合成树脂做成平板状,并弯曲成如下状态:相对左右方向的两端部,其中央部位于安全帽1的前方,以此状态装在帽体2上。呈这种弯曲状态的面罩3如图5所示。

    如图5所示,在面罩3的两端部穿设有使后述的面罩用支承轴嵌合的圆形孔5,同时形成将该面罩3保持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用的缺口6。在缺口6的两端部形成圆弧状的凹部6a。

    另外,在该缺口6和前述圆形孔5之间沿着缺口6的形状穿设有长孔7,以使形成了缺口6的面罩7的后端部容易弹性变形。

    如图7~图10所示,前述外罩4是在用合成树脂形成圆板状的外罩上一体地形成后述的卡合片等,且如图1所示,通过位于该外罩4的中心部的第1卡合止动装置11和较之该第1卡合止动装置11位于安全帽后侧的第2卡合止动装置而可拆卸地装在帽体2上。

    前述外罩本体8在本形态中是中心部向安全帽1的侧面凸出,且外侧面呈大致球面。

    前述第1卡合止动装置11如图3、4、6、10所示,由在帽体2上形成的卡合孔13和与该卡合孔13卡合止动的外罩4上的卡合片14(见图7~图10)构成。另外,第2卡合止动装置12如图3、4、6、10所示,由在帽体2上形成的圆形孔15和嵌入该圆形孔15的外罩4上的圆筒16(见图7~图10)构成。

    第1卡合止动装置11的卡合孔13是在帽体2的一部分向外凸出形成的面罩用支承轴17的轴心部形成。具体说,如图6所示,前述支承轴17呈大致圆筒状,在外周部形成与前述面罩3的圆形孔5嵌合的轴部17a和与面罩3的内面相对的环状平面17b,在内周部一体地形成凸缘17c。在帽体2的比该凸缘17c更靠内侧的部分构成前述卡合孔13。

    为了能将后述的外罩4上的卡合片14插入卡合孔13,前述凸缘17c形成长孔状的开口17d(见图3)。

    前述第2卡合止动装置12的圆形孔15贯穿帽体2。

    第1卡合止动装置11的卡合片14由在前述外罩本体8上从与帽体2相对的侧面的中心部起沿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图8中上方)延伸的圆筒状基部18、及从该基部18的前端部分起沿帽体外侧面(图8中左右方向)而向与第2卡合止动装置12的圆筒16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卡合爪19形成。

    如图7所示,从帽体一侧看,具有该卡合爪19的卡合片14的前端部呈长圆形。另外,卡合爪19上与帽体2相反一侧的面19a随着从基部向前端延伸而逐渐向帽体一侧倾斜。

    另外,第2卡合止动装置12的圆筒16从前述外罩本体8起沿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该圆筒16及帽体2的形成前述圆形孔15的位置如下设定:在由前述卡合孔13及卡合片14构成的第1卡合止动装置11处于卡合止动状态时圆筒16能与圆形孔15嵌合。

    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利用前述圆筒16将面罩3保持在关闭位置或打开位置上。

    即,在将面罩3支承于前述支承轴17上的状态下,圆筒16的外周面与面罩后端部的前述缺口6接触,如图1所示,在面罩3关闭后卡入前述缺口6的下侧圆弧状凹部6a,且如图2所示,在面罩3打开后卡入前述缺口6的上侧圆弧状凹部6a。

    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在面罩3的后端部沿前述缺口6而穿设长孔7,使缺口形成部分可作弹性变形,故在圆筒16卡入上侧的圆弧状凹部6a时和圆筒16卡入下侧的圆弧状凹部6a时,缺口形成部分推压圆筒16的推压力(面罩后端部的弹力)大致相等。因此,在面罩3打开时和关闭时可以大致相等的保持力保持面罩3。

    另外,如图7所示,在外罩本体8的与帽体2相对的侧面,在前述卡合片14与前述圆筒16之间竖立着后侧保持板20,用于将面罩3的后部保持在与前述支承轴17的环状平面17b之间。另外,在该图中卡合片14的上侧和下侧,在由卡合片14的基部18和外罩本体8所夹的角部竖立着前侧保持板21,用于将面罩3上位于前述支承轴17上方和下方的部位保持在与前述环状平面17b之间。

    在外罩本体8上前述圆筒16的附近,一体地形成止动块22,用于使外罩4的后部与帽体2之间保持一定尺寸的间隔。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将止动块22与圆筒16的外周面上与卡合片14相反一侧的部位连接。

    为了组装上述结构的安全帽1,首先要使帽体2的面罩用支承轴17与面罩3的圆形孔5嵌合,将面罩3保持在帽体2上。然后,将外罩4的卡合片14插入帽体2的卡合孔13。

    如图10(b)所示,该插入操作是在使外罩4倾斜的状态下进行,即,使外罩4上与第2卡合止动装置12的圆筒16相反一侧的端部(以下称为前端部)接近帽体2,同时使靠近前述圆筒16的端部离开帽体2。这时,用外罩4的前端部将面罩3推压到面罩3上。

    在这样将卡合片14插入卡合孔13后,使外罩4沿帽体外侧面向一个方向移动,直到卡合片14的基部18与面罩支承用轴17的前述凸缘17c抵接。这时的移动方向是卡合爪19所指的方向(前上方)。

    通过使外罩4移动到卡合片14的基部18与前述凸缘17c抵接而不能继续移动为止,使帽体2的圆形孔15和外罩4的圆筒16处于同一轴线上,故在此状态下将外罩4的后端部向帽体2推压,直到前述止动块22与帽体2抵接。

    通过该推压操作,如图10(a)所示,卡合片14下卡合孔13卡合止动,第1卡合止动装置成为卡合止动状态,同时圆筒16与圆形孔15嵌合,第2卡合止动装置成为卡合止动状态。

    由于第1卡合止动装置11成为卡合止动状态,可以阻止外罩向离开帽体外侧面的方向移动,由于第2卡合止动装置12成为卡合止动状态,可以阻止外罩向使第1卡合止动装置解除卡合止动状态的方向(后方)移动。

    从而,本实施形态的安全帽只需通过使外罩4向一个方向移动以将后端部向帽体2推压这种简单的操作就可将外罩4安装到帽体2上。

    在将外罩4安装到帽体2上的状态下,由于外罩4的前侧保持板21及后侧保持板20与面罩3的外侧面之间隔着微小间隙相对,故可阻止面罩3的后端部移动到安全帽1的侧面而脱离支承轴17。另外,前侧保持板21及后侧保持板20即使是始终与面罩3的外侧面接触,也具有同等效果。

    另外,在前述安装状态下,如图10(a)所示,外罩4的前端部与面罩3的外侧面隔着微小间隙相对。

    面罩3在进行开闭操作时或受到风压时等通常的使用状态下,两端部扩展,对外罩4向离开帽体2的方向加力。

    然而,由于外罩4的前端部被面罩3加力,在外罩4的后端部产生将圆筒16更深地压入圆形孔15的方向的推压力,故可利用构成安全帽1的一个构件、即面罩3防止外罩4意外地从帽体2脱落。

    不过,即使外罩4的前端部是始终与面罩3的外侧面接触的,也具有相同效果。

    为了将外罩4从帽体2上取下,首先将外罩4的后端部向离开帽体2的方向拉,同时克服面罩3的弹力而将外罩前端部推压到帽体2上,在卡合片14的卡合爪19卡入卡合孔13的状态上使外罩4相对帽体2倾斜。

    通过这样使外罩4倾斜,将圆筒16从圆形孔15拉出,解除第2卡合止动装置12的卡合止动状态。并且通过使外罩4沿着使卡合片14的卡合爪19脱离卡合孔13的方向(后下方)移动,就可将外罩4从帽体2上取下。

    由于无须使外罩4作弹性变形即可从帽体2上取下,故可以将第1卡合止动装置11与第2卡合止动装置之间的间隔设定得比原来更小,可实现外罩4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是在面罩3的转动中心部穿设圆形孔5,同时将面罩用支承轴17嵌入帽体2上的前述圆形孔5,故可在面罩3保持在帽体2上的状态下拆装外罩4,便于操作。

    [第2实施形态]

    本发明安全帽第2实施形态的第1卡合止动装置及第2卡合止动装置可以采用图11到图15的结构。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形态的安全帽侧视图,图12是帽体的侧视图,图13是放大表示面罩支承部的侧视图,图14是图12中ⅪⅤ-ⅪⅤ线的剖视图,图15是图11中ⅩⅤ-ⅩⅤ线的剖视图。这些图中凡与前述图1到图10中相同或相等的构件均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详细说明。

    图11~图15所示的第1卡合止动装置由与帽体2形成一体的卡合用凸部31和凸设于外罩4上的卡合片14构成,第2卡合止动装置由与帽体2形成一体的圆柱32和形成于外罩4上的圆形凹部33构成,

    前述卡合用凸部31是在由帽体2外侧面的一部向帽体外侧凸出形成的面罩用支承轴17的前端部形成。具体地说,卡合用凸部31由从前述支承轴17的前端面17e向安全帽1侧面凸出的侧视为コ字形的侧壁31a和在该侧壁31a的凸出端沿着帽体外侧面设置的凸缘17c形成。由前述侧壁31a和凸缘17c围成的空间即构成卡合孔13。

    前述圆柱32形成可嵌入外罩4的圆形凹部33的形状。

    第1卡合止动装置11及第2卡合止动装置12采用上述结构也具有与第1实施形态同等的效果。

    尤其是,采用该第2实施形态时,在帽体2上没有通孔,故可防止雨水等进帽体2内。

    不过,第1卡合止动装置也可以是在帽体2上形成卡合片14,同时在外罩4上形成卡合孔。

    另外,第1实施形态及第2实施形态是将本发明运用于喷气型安全帽,当然本发明也可运用于全罩型(フルフェィス)安全帽。

    [第3实施形态]

    以下结合图16到图19说明本发明安全帽的第3实施形态。本实施形态中凡与第1或第2实施形态相同或具有相同功能的构件均用相同符号表示,并省略详细说明。

    这些图中,符号1表示本实施形态的安全帽。该安全帽称为喷气型,从帽体2的前端部直到下部形成开口部,在帽体2的左右方向两侧部装有开闭自如的面罩3。

    在该安全帽1的内部,如图19所示,装有传统的缓冲衬垫64和头垫65及头带66。

    前述面罩3用透明或浅色合成树脂做成,在将其两端部转动自如地嵌合在帽体2的支承轴17(见图16、18)上时,被圆板状外罩4保持着而不会脱落。

    前述支承轴17是由帽体2的一部分向侧面凸出而在帽体2上一体形成。另外,前述外罩4通过在前述第1实施形态中详细说明的卡合止动装置11、12而可拆卸地城帽体2上。

    前述帽体2是将具有帽体顶部T的球状部2a和俯视时呈从该球状部2a的前端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遮光部2b做成一体,并将前述球状部2a的左右方向两侧部2c做成适合于JIS规定的规格A。在前述两侧部2c的内侧装有帽带69。

    前述A种规格的安全帽如图19所示,在将安全帽1罩在人头模型H上时,侧视时可覆盖该图中用双点划线A表示的A种基准线以上的全部。B种规格的安全帽则可覆盖图19中用双点划线B表示的B种基准线以上的全部。

    本实施形态的安全帽1在球状部2a的两侧部2c上,与前述圆板状外罩4对应部分的开口一直开到B种基准线后侧为止,故不适合于B种规定,而适合于A种规格。

    连接前述遮光部2b和球状部2a的那部分帽体外侧面形成无太大曲率变化的形状。即,从帽体2上的遮光部2b的前端边缘到帽体顶部T的部位随着整个帽体外侧面变成凸曲面而逐渐变化曲率。

    因此,如图18所示,与该图中用符号101表示的传统安全帽,遮光部2b呈向前上方膨出状,在帽体2的前端部没有向帽体内侧凹陷的角。不过,在帽体2上相当于球状部2a前端部的部位形成将行驶风引导到安全帽1内用的导风口40。

    另外,前述遮光部2b及球状部2a如图19所示,其厚度在整个区域大致均等。而前述缓冲衬垫64则因遮光部2b的位置比过去更靠前上方,而相应地将前端部做得比其他部位厚。

    前述缓冲衬垫64的前端与从遮光部2b延伸到下方的凸缘2d密合。凸缘2d与遮光部2b形成一体,具有增强遮光部2b并保持缓冲衬垫64前端部的功能。该凸缘2d的平面形状呈向前方凸出的圆弧状。

    该安全帽1如上所述,遮光部2b比过去向前上方膨出,故为了平衡前后方向的重量分布,在帽体2的后上部一体地形成向后上方膨出的膨出部。该膨出部在图18中用符号41表示。

    该安全帽1在帽体上部的左右方向中央部的离开两侧部的部位,在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形成阶梯42。前述阶梯42如图16及图18所示,侧视时呈大致沿帽体2的外形形状从帽体16的前端边缘延伸到后上部的形状。

    使用上述结构的安全帽1时,行驶风从遮光部2b的前端边缘沿帽体外侧面以大致层流的状态流到帽体顶部T。因此,可以防止产生导致摩擦风音的紊流。

    另外,遮光部2b受到来自前方的冲击时产生的应力从遮光部2b向帽体顶部T广泛分散。因此帽体2的刚性得到提高,与应力集中于遮光部2b基部的传统安全帽101相比,可以减薄帽体2的厚度,实现轻量化。本实施形态中在帽体上部形成阶梯42,而该阶梯42实际上具有增强肋的作用,故可更加提高帽体2的刚性。而且前述应力沿着阶梯42延伸的方向分散,不会集中于阶梯部分。

    再有,尽管遮光部2b比传统的安全帽101向前上方膨出,但由于在帽体2的后上部形成了向上方膨出的膨出部41,故可以取得安全帽2在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因此,戴上时稳定性好。

    本实施形态说明的是适用于A规格的安全帽,其实本发明也适用于B规格的安全帽。

    如上所述,本发明只要通过使外罩向一个方向移动以将一个端部推压到帽体上这种简单操作即可将外罩安装到帽体上,故与传统安全帽相比,外罩的安装简单,可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安装外罩无需熟练技术,使不熟悉外罩安装作业的一般用户也能简单地安装外罩。

    另外,由于无须使外罩作弹性变形即可从帽体上取下,故第1卡合止动装置与第2卡合止动装置之间的间隔可以设定得比原来短,可实现外罩的小型化。

    由于外罩实现了小型化,故本发明的安全帽可增大外观设计方面的灵活性。

    采用本发明时,可在面罩保持于帽体上的状态下拆装外罩,故外罩的拆装作业简单。

    采用本发明时,面罩的两端部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扩展,对外罩的前端部向离开帽体的方向加力,并在外罩的后端部向使第2卡合止动装置卡合止动的方向产生推压力。即,即使面罩的两端部扩展,将外罩向脱离帽体的方向加力,外罩也不会意外地脱离帽体。

    因此,可利用构成安全帽的构件之一、即面罩来防止外罩从帽体脱落。

    采用本发明时,行驶风从帽体的前端边缘沿帽体外侧面以大致层流状态流到顶部,故可减轻摩擦风音。

    另外,由于帽体的前端边缘受到来自前方的冲击时产生的应力从前述前端边缘向帽体顶部广泛分散,故可减薄帽体厚度,实现轻量化。

    再有,由于可用帽体后部的膨出部取得前后方向的重量平衡,故戴用时稳定性好。且可实现轻量化,不易给使用者造成疲劳感。

    采用本发明时,阶梯部实际上具有增强肋的作用,可提高帽体的刚性,而且在帽体前端边缘受到来自前方的冲击时产生的应力不会集中于阶梯部分,故可将帽体做得更薄,进一步减轻重量。

安全帽.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安全帽.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安全帽.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帽.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帽.pdf(3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安全帽,通过第1和第2卡合止动将覆盖面罩用支承轴的外罩可拆卸地安装到帽体上,第1卡合止动装置利用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在延伸端部形成沿着帽体外侧面延伸的卡合爪的卡合片和与该卡合爪卡合的卡合孔,使卡合爪的延伸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第2卡合止动装置利用沿着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凸部和与该凸部嵌合的凹部,使与帽体外侧面大致正交的方向成为卡合/脱离方向,第2卡合止动装置沿着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帽类制品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