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药
物。
背景技术
胃十二指肠溃疡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局部表现主要为位于胃十二指
肠壁的局限性圆形或者椭圆形缺损,患者往往伴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
嗳气及泛酸等。
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而且位于上腹部,具体而言胃溃
疡多见于剑突下或偏左,但不同部位其疼痛程度有差异,包括隐隐作痛、
钝痛、钻痛、针刺样痛、烧灼样痛等。同时还可能发生恶心与呕吐及泛
酸等,泛酸在十二指肠溃疡中十分常见,患者呕吐后会感觉更轻松。此
外,部分患者还会发生烧心与出血及黑便等。
目前西医临床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多选用抑制胃酸分泌药:奥美拉
唑、泮托拉唑等;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多不能根治,易反复
发作。
本发明所涉及药材均可见记载于《中华本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通过选择合适
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安全有效治愈十二指肠溃疡的目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
配比的原料药材制备而成:紫珠叶10份、郁李仁8份、辣蓼5份、水
翁花8份、黄芩9份、苘麻子5份、垂盆草7份、寻骨风5份、扭肚藤
6份。
发明人认为:胃火升腾不畅淤积在十二指肠久而不散,造成气滞血
瘀引发溃疡。治疗时主抓泻火解毒、散瘀止痛。
本发明运用:紫珠叶止血消炎;郁李仁润燥滑肠;辣蓼散瘀止
痛;水翁花去湿消滞;黄芩泻火解毒;苘麻子清热利湿;垂盆草清
利湿热;寻骨风活血通络;扭肚藤利湿消滞。诸药合用,共奏泻火解
毒、散瘀止痛的功效,有效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下面结合临床实验数据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一般资料
发明人2012年12月~2014年12月间共收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70
例,均来自消化科门诊,年龄28~60岁,男性45例,女性25例。病
程1~8年。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317-2010
溃疡多发于前壁,在内镜下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凹陷,偶尔可呈线状,
边缘光整,底部平整,覆盖黄色或白色渗出物,周边黏膜充血水肿,有
时可见皱襞向溃疡集中。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大于18岁的患者。
排除标准: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者。
2、试验方法
所有患者口服本发明按照实施例1制得的煎剂,每日3次。疗程2
周。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按照《十二指肠溃疡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判定。
①痊愈:反酸、嗳气、恶心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查溃疡面
明显缩小并向瘢痕期转变;
②显效:临床表现明显缓解,胃镜显示溃疡面积缩小>75%;
③有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胃镜显示溃疡面积缩小>50%;
④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胃镜显示溃疡面无缩小或增加。
3.2治疗结果
70例患者痊愈27例,显效28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总有效
率94%。治疗期间2例出现轻度腹泻,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可见本
发明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安全有效,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
发明。
实施例1
称取:紫珠叶10克、郁李仁8克、辣蓼5克、水翁花8克、黄芩9
克、苘麻子5克、垂盆草7克、寻骨风5克、扭肚藤6克;加8倍量水,
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滤液,
浓缩至120克,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煎剂。
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口服,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实施例2
称取:紫珠叶10克、郁李仁8克、辣蓼5克、水翁花8克、黄芩9
克、苘麻子5克、垂盆草7克、寻骨风5克、扭肚藤6克;加10倍量
水,煎煮2小时,过滤;滤渣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合并
滤液,浓缩,干燥,包装,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散剂。
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口服,每日服用一次。
实施例3
称取:紫珠叶10克、郁李仁8克、辣蓼5克、水翁花8克、黄芩9
克、苘麻子5克、垂盆草7克、寻骨风5克、扭肚藤6克;加6倍量水,
煎煮3次,每次煎煮1小时,合并煎煮液,浓缩,干燥,装入胶囊壳,
即得符合正常成人一天用量的胶囊剂。
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口服,每日分早晚两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