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pdf

上传人:a2 文档编号:1354501 上传时间:2018-05-0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54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20098582.7

申请日:

2007.09.20

公开号:

CN201106281Y

公开日:

2008.08.27

当前法律状态:

终止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类):E04G 9/10申请日:20070920授权公告日:20080827终止日期:20091020|||授权

IPC分类号:

E04G9/10(2006.01); E04G9/05(2006.01); E04G17/00(2006.01)

主分类号:

E04G9/10

申请人:

林世景

发明人:

林世景

地址:

中国台湾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钱凯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一种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其是由一组塑胶模板单元连结水平大支撑及垂直大支撑所组成。其中,基本的模板单元是由一片塑胶面板结合数个方形小支撑所构成;各小支撑是平行间隔固设于塑胶面板上,因利用塑胶面板的光滑度,故可作为清水模板使用。应用此一系统模板,可依结构物曲度需求组立模板,以灌注混凝土。此外,选用具透光性面板时,灌浆施工期间可实时处理混凝土捣实不全的位置,相对提高结构质量及减少拆模后的面层处理工时。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系统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塑胶面板;
数个方形小支撑,各小支撑是间隔平行固设于该塑胶面板的一侧,各小支撑为中空管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小支撑是与该塑胶面板为不同材质。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小支撑的横截面为方形,各小支撑的其中一面系固设于塑胶面板的一侧,并以插栓作为平行小支撑方向的模板续接。

4.
  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系统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胶面板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PVC)制成。

5.
  一种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以上的系统模板,各模板包括一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塑胶面板以及数个方形小支撑,各小支撑是间隔平行固设于该塑胶面板的一侧;
一个以上固设于各模板小支撑的外侧面的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该水平大支撑是垂直于模板的小支撑;
一个以上固设于各模板的水平大支撑外侧面的垂直大支撑,该垂直大支撑是垂直于水平大支撑,各垂直大支撑的底侧分别固设有一结合件。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小支撑是与该塑胶面板为不同材质,各小支撑的横截面为方形,各小支撑的其中一面系固设于塑胶面板的一侧。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两平行设置的第一模板以及两长度较第一模板为短的第二模板,且各小支撑位于各模板的相对外侧,该第二模板是分别平行设置于两第一模板的两侧,使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垂直大支撑是分别设置于两相对模板外的对应位置。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垂直大支撑的顶端与其对应垂直大支撑的顶端是以一个以上的连杆结合固定。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第一模板对应设置的小支撑上分别插置有一插栓,于对应的两插栓顶端固设有一宽止件,该宽止件为一方形杆体并以两螺栓分别将宽止件螺锁固定于两插栓上。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插栓为一方形体,各插栓的宽度是由插栓中段朝两端渐减,中段的宽度是略大于对应的小支撑的内部宽度,两端的宽度是略小于对应的小支撑的内部宽度。

说明书

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模板,尤其涉及一种可以方便地观察到混凝土捣灌期间所产生的气泡,且可依结构物曲度需求组合模板的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建筑模板多以木质板体钉制成单元模板,再利用木角材支撑系固组合而成。然而,木质模板在使用上往往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例如,其于组装时的穿孔系固及拆模时难以避免的损伤,使之重复使用率偏低。再因受损面板会造成的混凝土表面不平整的现象,以致需再予二次施工,相对提高了工料成本。
此外,已被广泛使用的各式铁质模板,因多为单一使用目的而焊接成型,故其通用性不高。又因现场拆装皆须依赖机械吊挂,以致无法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针对上述两类传统模板而言,因同为硬质且非透明板体,无论是在配合结构外型变化的通用性,或使用于对混凝土面层质量要求较高的清水模板施工,两者皆有待改良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其可以方便地观察到混凝土捣灌期间所产生的气泡,且可依结构物曲度需求组合模板。
本实用新型系统模板是:
一种系统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塑胶面板;数个方形小支撑,各小支撑是间隔平行固设于该塑胶面板的一侧,各小支撑为中空管体。
前述的系统模板,其中各小支撑是与该塑胶面板为不同材质。
前述的系统模板,其中各小支撑的横截面为方形,各小支撑的其中一面系固设于塑胶面板的一侧,并以插栓作为平行小支撑方向的模板续接。
前述的系统模板,其中塑胶面板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PVC)制成。
本实用新型系统模板组合装置是:
一种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个以上的系统模板,各模板包括一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塑胶面板以及数个方形小支撑,各小支撑是间隔平行固设于该塑胶面板的一侧;一个以上固设于各模板小支撑的外侧面的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该水平大支撑是垂直于模板的小支撑;一个以上固设于各模板的水平大支撑外侧面的垂直大支撑,该垂直大支撑是垂直于水平大支撑,各垂直大支撑的底侧分别固设有一结合件。
前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中各小支撑是与该塑胶面板为不同材质,各小支撑的横截面为方形,各小支撑的其中一面系固设于塑胶面板的一侧。
前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中包含两平行设置的第一模板以及两长度较第一模板为短的第二模板,且各小支撑位于各模板的相对外侧,该第二模板是分别平行设置于两第一模板的两侧,使第一模板与第二模板包围形成一容置空间,垂直大支撑是分别设置于两相对模板外的对应位置。
前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中各垂直大支撑的顶端与其对应垂直大支撑的顶端是以一个以上的连杆结合固定。
前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中两第一模板对应设置的小支撑上分别插置有一插栓,于对应的两插栓顶端固设有一宽止件,该宽止件为一方形杆体并以两螺栓分别将宽止件螺锁固定于两插栓上。
前述的系统模板组合装置,其中各插栓为一方形体,各插栓的宽度是由插栓中段朝两端渐减,中段的宽度是略大于对应的小支撑的内部宽度,两端的宽度是略小于对应的小支撑的内部宽度。
本实用新型可达到的具体功效包括:
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平滑度高的塑胶面板作为模板的面板,可应用于表面需使用清水模板的建筑物,经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较传统木质或铁质模板更为光滑;另借由塑胶面板本身所具有的透光特性,可于混凝土灌浆期间,即时处理捣实不全所产生的气孔,除能减少面层二次抹平所导致的色差,亦可节省其相对产生的工料成本。
2.由于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具宽止作用的连结杆件与外部反力支撑,以达到确保两对向模板的宽度及模板整体的强度,即并未采用类似传统木模以铁线等穿破模面系固于支撑上提供反作用力,因此,塑胶面板使用时不会受到破坏,可相对提高模板的重复使用率,并避免漏浆所造成的混凝土表面不平整。
3.本实用新型由于塑胶面板具有可挠性,因此可将模板弯曲成所需的弧度,再连结已预先调整完成的水平大支撑,即可形成所需的曲形结构模板组合,无须经过多次模板加工或预铸模板,可以人工快速组合,具有实用性高的优点,进而使工程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模板与插栓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使用于混凝土灌浆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使用于混凝土灌浆时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使用于混凝土灌浆时的主视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形成曲形结构体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模板    10A模板
11塑胶面板11A塑胶面板
12小支撑
20插栓
30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
40垂直大支撑         41结合螺杆
42结合件
50宽止件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包含一模板10,该模板10包含一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塑胶面板11以及数个方形小支撑12,该塑胶面板11可由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PVC)等塑胶材料所制成,由于塑胶面板11的内表面可制成相当平滑,因此在塑胶面板11间进行混凝土灌浆后,拆模后的混凝土表面亦相当光滑,另借由塑胶面板11本身所具有的可透光特性,因此混凝土表面捣实不全所产生的气孔可通过塑胶面板11而被发现,进而可即时处理气孔问题而进一步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光滑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可降低二次抹平作业的机率;
各小支撑12是间隔平行固设于该塑胶面板11的一侧,借由小支撑12的劲度与强度,提供灌浆时混凝土作用于塑胶面板11的支撑力,避免塑胶面板11变形,小支撑12为中空管体;较佳的是,各小支撑12是与该塑胶面板11为不同材质,小支撑12可为钢管或硬质塑胶管,其可以固定件如螺丝钉等结合或以胶合方式结合,而使小支撑12与塑胶面板11结合成基本模板10单元,且各小支撑12的横截面为方形,各小支撑12的其中一面系固设于塑胶面板11的外表面,由于小支撑12无须使用铁线等固定于塑胶面板11上,因此塑胶面板11使用时不会受到破坏,可相对提高模板10的重复使用率;
请参照图2至图4所示,当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混凝土的灌浆作业时,是使两第一模板10平行设置且各小支撑12是位于二模板10的相对外侧,再将两长度较第一模板10为短的第二模板10分别平行设置于两第一模板10的两侧,且各小支撑12是位于二模板10的相对外侧,而包围形成一长方形的容置空间,各模板10的外侧面分别固设有数个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30,该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30是垂直于模板10的小支撑12,再于各模板10的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30外侧面分别对应固设有一个以上的垂直大支撑40,该垂直大支撑40是垂直于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30,各垂直大支撑40的顶端与其对应垂直大支撑40的顶端是以一个以上的结合螺杆41穿设固定,各垂直大支撑40的底侧分别固设有一结合件42,该结合件42的横截面为L形而使其一侧面固定于垂直大支撑40,另一侧面则可贴合于地面或楼板,而可利用螺栓等固定件将该结合件42锁固于地面或楼板,借由上述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30与垂直大支撑40的设置,进一步加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支撑结构强度;
两第一模板10呈对应设置的小支撑12上分别插置有一插栓20,于对应的两插栓20顶端固设有一宽止件50,该宽止件50为一方形杆体并以两螺栓分别将宽止件50螺锁固定于两插栓20上,借此可进一步加强第一模板10顶侧的结合力量,并在混凝土灌浆时,第一模板10顶侧不会产生变形的现象,确保灌浆形成的结构体厚度;此外,各模板10在平行小支撑12的方向亦可以插栓20相互结合,即让插栓20顶底端分别插置于两模板10对应的小支撑12中,而使两模板10上下迭合固定;较佳的是,各插栓20为一柱形体且插置于其中一小支撑12中,各插栓20的宽度由插栓20中段朝两端渐减,中段的宽度是略大于对应的小支撑12的内部宽度,两端的宽度是略小于对应的小支撑12的内部宽度,而使各插栓20可稳固插置于小支撑12中。
请进一步参照图5所示,当欲以混凝土灌浆形成为具有弧度的曲形结构体时,可利用塑胶面板11A的可挠性将模板10A弯曲为所需的弧度,再以可调曲度水平大支撑30结合于此弯曲的模板10A,即可形成所需的曲形模板组合,由于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灌浆形成为曲形结构体时,无须经过多次组装或预铸模板,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可以人工快速组合,具有实用性高的优点,而可减低工程成本。当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应用于制造墙面或方形结构物时,仅需将模板10外的支撑结构改为传统固定直线型支撑。当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应用于制造道路的U形水沟时,仅需将模板10A弯成U形后,再以U形隔板作为连结与加强结构,即可作为水沟内模。

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pdf(1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一种具可透光性与可挠性的系统模板及其组合装置,其是由一组塑胶模板单元连结水平大支撑及垂直大支撑所组成。其中,基本的模板单元是由一片塑胶面板结合数个方形小支撑所构成;各小支撑是平行间隔固设于塑胶面板上,因利用塑胶面板的光滑度,故可作为清水模板使用。应用此一系统模板,可依结构物曲度需求组立模板,以灌注混凝土。此外,选用具透光性面板时,灌浆施工期间可实时处理混凝土捣实不全的位置,相对提高结构质量及减少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